人文艺术 > 林彪四野百万大军不入关,能取得最后胜利吗?

林彪四野百万大军不入关,能取得最后胜利吗?

2020-07-27 21:31阅读(213)

林彪四野百万大军不入关,能取得最后胜利吗?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胜利后,军事实力已经完全超过了国民党军队!林彪四野百万大军入关更加奠定解放战争的

1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48年11月23日,林总率领80万主力军从长城沿线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回想三年前,八路军、新四军出关一共十一万出关,仅仅三年时间,东北野战军发展已经到了百万之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


林总率领80多万的主力入关之后,随即展开了平津战役,完成三大决决战之中的最后一个大决战,此战之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在军力对比方面,解放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也成为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林总率领的第四野战军入关,使解放战争的天平完全倾向于解放军,那么假设林总没有带着百万大军入关,那么中原的军事力量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结果当然也是一定能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1948年11月中原地带的淮海战役已经爆发,而在东北野战军入关的前夜,华东野战军已经全歼了黄伯韬兵团,淮海战役最艰难的时期已经挺过去了,此时林总无论是否入关都改变不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淮海被全歼的命运。


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也就意味着,国民党只剩下盘踞河北的傅作义集团50万人,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不到十万人,盘踞陕西的胡宗南20多万人,盘踞武汉的白崇禧30万桂系加上20多万的中央军,盘踞江浙沪的汤恩伯集团30万人等,这几个主要的作战兵团,加上其它的一些地方部队。

而此时解放军的力量壮大了很多,其中彭老总的部队有十几万人,完全有能力在西北牵制住胡宗南的力量。山西的阎锡山,徐帅带领6万人正在打太原战役,阎锡山的覆灭只在旦夕之间。武汉的白崇禧集团本就与蒋介石离心离德,其在华中的50万部队,将会难以有做为。汤恩伯的30万部队忙于防守长江,绝对不敢北渡长江。


故而此时江北只有傅作义的50万部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对手,而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华东野战军已经发展到50多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发展到20多万人,这还都是不算地方武装。在华北与傅作义交手的是我华北野战军,此时也有20多万人。

也就是说假设林总不带领百万大军入关,那么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也会北上,而中原野战军负责南线防守。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兵团将面临我军70多万人围剿,同样必败无疑。


傅作义失败之后,江北将无战斗,到那时依旧是百万大军过长江,国民党失败同样不不可避免。唯一差距的是攻灭敌人的顺序会有变化,由于四野南下主要的敌人是白崇禧,四野不入关了,这个任务将会由总预备对二野完成,然后才能入川。


故而林总即使没有率领百万大军入关,解放军依旧能取得胜利,只不过时间会延长,因为淮海战役已经决定了中原地区的力量对比,解放军胜利已经成为了定居,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2

简单的说两句,林彪元帅百万大军,开进山海关入主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准,林彪,元帅和罗荣桓政委,横扫千秋,大军围困北平,你不战屈人之兵,北平和平解放,如果没有这百万大军,是做不到和平解放,以后访红旗插到海南岛解放全中国,这都是林彪元帅,和罗荣桓元帅,百万大军入山海关,有直接关系没有百万大军,解放战争,也不可能顺利,所以说林彪元帅,和罗荣桓元帅,为中国人民解放,立效不朽的功勋,万古流芳!

3

??#原创首发# #头条首发#

??那是不可能的!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林罗刘率百万东野大军从山海关、息峰口等处火速入关,先头部队已抵达平津前线,后续部队才从沈阳出发,攻击前进,浩浩荡荡。交通大动脉——军火列车同步开行。

??成立了以林彪为书记、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战役指挥组织,采取“穿插、分割、包围”的战略战术。华北的杨成武兵团负责最北的张家口战事(东野四纵参与配合);杨罗耿兵团包打新保安。而天津、大沽、北平等处,均由四野负责拿下。

??平津战役后,又抽调几个纵队(此时新编序列为“军”),划归渡江战役部队,组成百万雄师,归属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

??又调走若干部队,进驻胶东,巩固山东海防,支援渡江战役。

??把缴获的坦克,大部交给西北野战军,便于沙漠追击。正规野战医院分别随调动的部队行动。

??5月中旬,四野萧劲光先遣兵团从九江至武汉广大地区渡江,攻克武汉,直进湖南。后续四野大批部队,象秋风

扫落叶一样,挺进华南和广西,收拾了——“小诸葛”白崇禧的所有家底……此间,刘邓大军进攻大西南,四野主动把驻守在鄂西的一个军划归二野指挥序列。

??紧接着,强行渡海,快速突破“伯陵防线”,拿下海南岛。

??接着,邓华的第15兵团火速北上,转至大东北,组建了——东北边防军……

——※※7月27日于长春※※——







4

辽沈战役后,如果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不入关,解放战争的胜利将会变得遥遥无期。



四野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由四纵、十纵组成的先遣兵团就已经秘密入关,因为傅作义曾经组织兵力偷袭西柏坡。

四野入关前,关内的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势均力敌,淮海战役也不会发生。


如果二野、三野倾全力发动淮海战役,傅作义军事集团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当时华北的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总兵力超过60万,其中有22个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傅作义对这些部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

如果这22个师加入到淮海战场上,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二野、三野不但胜利的希望十分渺茫,最后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未知数。


淮海战役后的渡江战役,也正是由于四野的先遣兵团威慑住了当时国民党军最精锐的白崇禧军事集团,二野、三野发动渡江战役时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如果没有四野的鼎力相助,太原战役也不会取得胜利。


歼灭白崇禧的军队,解放海南岛,这些胜利除了四野,另外几支野战军也是无力完成的。

5

如果林彪四野百万大军不入关,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如下:

共军华野60万,中野30万,华北野战军30万左右,西北野战军10万左右,中央军委直属部队20万左右,总共150万左右。

国军傅作义集团60万,白崇禧集团40万,胡宗南集团30万,汤恩伯集团30万,还有青海宁夏马家军15万左右,山西太原阎锡山15万左右,总计190万。

国军兵力占有优势,但是比较分散,很容易被共军各个击破,最危险的是傅作义,被华野中野华北野战军夹击,傅作义集团应该西逃或者南撤,傅系部队西逃,蒋系部队南撤,这样长江防线百万国军,共军仅凭华野中野很难突破长江防线。

西部国军加上西逃的20万傅系部队,共有80万,共军西部能用上的兵力也就50—60万左右,相互对峙还可以,要歼灭对方基本不可能。

这样看来,如果林彪四野百万大军不入关,要解放全中国真还有些困难,所幸这种事情没有发生,林彪四野百万大军入关,歼灭傅作义集团、白崇禧集团,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最后奠定了共产党的最后胜利!

6

问题也不太大。无非就是多拖延一些时间吧。

比如淮海战役就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打的,并没有东野参战,仍然大获全胜,几乎全歼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当然得使用的很多炮弹是从大连生产以后运过来的。但是既然题主的问题是东野不入关,并没有说炮弹也不能运进来。那么这个变量还是允许它存在的。

华北的三个直属兵团(也有叫“华北野战军”的)因为缺乏重火力,要想凭自己的力量全歼傅作义集团确实有点困难。但是淮海战役消灭了徐州一带国民党军主力以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完全有能力北上支援华北方面的。

到那个时候。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加上华北三个直属兵团,咬死傅作义问题不大。

这样长江以北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然后再打已经没有了老兵主力的国民党军,基本上就是追亡逐北,宜将胜勇追穷寇了,有没有东野关系不大。

7

没有林总的100万装备精良,人员满编的总预备队入关,中国革命也会取得胜利,估计要晚2到3年,四野的部队,打起仗来大开大合,横扫千军如卷席,有摧枯拉朽之势,关内的任何国民党兵团,包括白崇禧的桂军,都不是对手

8

1948年11月5日,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完成了对傅部老巢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的包围,注意时间节点啊,第二天就将是华东野战军正式南下打响淮海战役的日子。然而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却突然接到了“暂不攻击归绥”的紧急命令,耐人寻味的是,最早建议缓攻归绥的正是东北野战军的林罗刘三位首长。



所以对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一定要吃透啊,虽然东北野战军(还不能称为四野)正式遵令出发,是1948年11月23日,但是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东野大军入关已成定局,而华北军区部队的任务是“抑留”傅部于华北地区不致南逃,换句话说,是拖住而非而大打。之所以决定缓攻归绥,西柏坡和东野首长就是担心,一旦傅部老巢被端,会促使其不顾一切南逃。


同时也足以说明,华东野战军是在东野大军确定尽快入关以后,才开始与徐州之敌进行大决战的,就整体战略而言,这里面大有讲究。因为在华北地区,敌我力量还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如果东野主力不提早入关,华北我军很难揪住这几十万敌人,那么无论该敌从陆路还是通过海路南撤,都将极大妨碍淮海战役的顺利进行。



先看一下当时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华北剿总傅作义手下共有四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蒋系25个师、绥远系17个师)52万余人,再加上特种兵部队和非正规军总兵力接近60万人。而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三个兵团,兵力数字仅为23万8千余人,加上两个直属纵队共11个纵队不足30万人,再加上全部七个二级军区的地方武装,总兵力也才达到46万余人。


所以无论是野战部队数量还是总兵力数字,在华北地区都是敌人占优。在这样的局面下,如果傅部主力大规模南逃,华北我军大概率是无力拦阻的,如果敌人走陆路(可能性不大),则必然威胁华野的后方比如济南等地区,造成华野腹背受敌;如果敌人走海路撤往江南,那么25个师的蒋系部队中,肯定会有相当部分将被投入淮海战场,傅作义到了江南可就指挥不了他们了。



要知道淮海战役打到第二阶段时,敌我双方的兵力都用到了极限,南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白崇禧那里要出来一个第20军,结果还没爬到战场战役已经结束了。那么如果傅部之中的25个中央军作战师(合八个军哪)全身而退到达华东,即便绥远系部队不参战,也足以改变战场形势,可想而知对淮海战役的影响程度!


傅作义为什么犹犹豫豫不愿南撤呢?一方面是绥远系官兵不想去江南,另一方面是傅本人不想置于蒋的直接控制之下(许诺的职务是华东军政长官),其实最关键的因素,是他判断林彪大军在三到五个月之内不会进关而需要休整,毕竟东野在辽沈战役中伤亡损失也是不小,那么就有时间观望、有时间研究出路。



他不知道的是,西柏坡早已经确立了总体战略方针:“抑留傅部于平、津、张、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不使其西撤,亦不使其得由从海上逃跑”,不过,西柏坡原定的平津战役决战时间,是1949年上半年。而之所以坚决下达东野提前入关的命令,其一是担心情况有变傅作义决定南逃,其二也是不给华野带来后顾之忧。


所以说东野百万人马(不是百万大军,共计80余万部队和15万名随军民工)的入关,直接影响着全国战局的走向,是唯一正确的选项。东野不入关,华东方面的淮海战役的信心会大打折扣,东野不入关,华北军区部队也不可能很快抽出两个兵团转隶彭老总指挥,西北战局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大手笔。


东野如果推迟入关时间,我军当然也终将取得胜利,但是战争的进程必然延长,困难也会增加许多。


9

难度有点大。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

东北:林彪VS卫立煌

华北:聂荣臻vs傅作义

东南:刘伯承粟裕vs刘峙杜聿明

西北:彭德怀vs胡宗南

同时,国军的白崇禧部还在华中虎视眈眈。

解放军的实力超过国军是在辽沈战役之后,而之所以超过正是因为有四野这百万大军,少了四野的解放军实力便远逊于关内的国军了。

此外,四野的存在不仅仅是多了百万大军,还有对华北傅作义有力的牵制和对整个国军巨大的压力。

有四野,傅作义便有被四野和华北聂荣臻合围的危险,这一点也是傅作义最终选择起义的原因所在――没有赢得可能。

没有四野,聂荣臻不是傅作义的对手,二野和三野便很难在淮海放手一搏,因为西柏坡总部需要拱卫。或者,西北彭老总的一野便需要加入华北战场。

我们这样设想,没有四野,一野也不动,那么三野和二野在淮海战役结束后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北上消灭傅作义而不是南渡长江了。

我想解放军依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时间会拖的很久。而久则易变,尤其是有国际上的风云变幻。

假如拖到朝鲜战争爆发,那么美国插手的可能性便会暴增,到时候分界线可能就不是台湾海峡了。

林的百万大军犹如楚汉之争时的韩信,是解放军夺取天下的定海神针。

10

最后还是会取得胜利的,林彪挺进东北率先发起四平战役(虽然惨败),但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灭亡的过程。

解放战争前期解放军基本处于劣势,处处防御也丢掉了大后方延安,国民党大有一举歼灭解放军的阵势。

由于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蒋委员长不再听从马歇尔将军的调停,决心歼灭解放军。共产党对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也大为不满,处处受限。

进入1947年以后,国军在战场上开始骄傲自大,内部分裂之势严重,蒋介石又遭到弹劾,被迫下野,加上对东北地区的局势估计错误,导致东北地区沦陷!共产党在苏联的大力支持和补给下,关门打狗,消灭了驻扎东北的50多万国军主力,丢掉东北,整个国共之间力量的对比就更明显了,,辽沈战役后,林彪大军挺进关内,与西北解放军合围北平、天津一带,北平总司令傅作义缴械投降,北平和平解放。与平津战役同时,淮海战役又消灭了国军近五十万人精锐,此时美国又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国民党败局已定。

国民党的失败在于国军内部的争权夺利、骄傲自大,严重低估了共军的实力,当林彪大军到达东北农村后又得到关东军的大量补给和苏联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