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

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

2020-10-01 00:03阅读(66)

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么惨?:我来回答提问者你的问题。在查阅了史实资料后发现,蒙金这场战役是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战

1

我来回答提问者你的问题。

在查阅了史实资料后发现,蒙金这场战役是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战争,而且蒙古人在兵力非常弱势的情况之下取得了胜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注定了金国的失败,并慢慢走向灭亡的呢?

在公元13世纪的东亚,诞生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军事力量,它便是蒙古帝国军事集团。曾经默默无闻的蒙古草原部族,在黄金家族大汗 铁木真带领努力下,前后通过三次征服,终于建造了一个属于游牧民族帝国终极辉煌。如果你熟悉元代的历史,那么你就会知道,当时的四大汗国几乎就可以领略大半个世界。1206年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草原之后,又于1209年打败了西夏,西夏被迫求和,成吉思汗将复仇的怒火指向了,长期压榨,欺凌,并将先祖俺巴孩汗钉死在木驴上的金帝国。

在1211年,铁木真亲率十万大军在“野狐岭之战”中,击溃40万金军,随即席卷金国的西京大同、东京辽阳,并包围了中都北京,迫使金国于1215年迁都南京开封。那么蒙古人怎么以弱胜强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蒙古军队的组成结构

我们知道,铁木真前期所创建的蒙古大军实际上也只有十万人,而且还是只少不多的,因为草原上就那么点人,想要创造出更多的兵源,也基本不太现实。但是,请注意了,这也并不代表在日后的征服战中不会有新的兵种加入。也许你会说,不是铁木真统领的部落,士兵们能团结一致吗?

当然没问题,要知道,铁木真所领导的蒙古大军里面,里面也不仅仅只有蒙古人,除此之外还有北方的契丹人、中原的汉人、河西走廊的畏兀人、中亚的粟特人等等,只要是人才,只要是诚心归附的,铁木真都照收不误。

蒙古人还规定,不管是谁,只要有能耐打下一个地方,那里的土地和人口就归谁管,还能把当地人编入到自己的军队中。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方法,蒙古军队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什么民族的士兵都有。渐渐的从十万人的蒙古大军,也就慢慢越变越多了。蒙古军事指挥方面

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都认为蒙古人就是彪悍,强壮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就拿军队配置来说,蒙古军队里不单单有“骑兵”这一兵种, 一支训练有素、纪律、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攻城的、运输的,甚至是搞会计的都有,总之无论是技术兵种还是专门的战斗兵种都应有尽有。

其次,蒙古人打仗也不是靠蛮力取胜,而是很擅长打“人口压力战”。例如有一次蒙古大军攻打金国,在拿下山西以后,就突然改变了急行军的方略,而是逐渐放慢行军速度,最后直至停下来,因为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得百姓们感到奇怪,要知道,人在对待不能解释的事物时,总是能编造出一套专有的逻辑来“解释”,也就是所谓的谣言。顿时间,这些老百姓们都被吓得跨过黄河,逃到了开封,因为这里是金国的首都,总归比较安全一些。但是这样一来,开封城里的人口剧增,那物价就会上涨,最后连物都没有了,因为人口太多,物资根本难以供应嘛!并且,人口密度过大,加之当时的卫生条件也不好,所以很快便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

面对着这样巨大的压力,金国政府最后也没有办法,差点跨了。其实,除此之外,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给读者说明,蒙古军队作战绝不是单靠肌肉取胜,还有谋略。

野狐岭之战”中,成吉思汗只有区区10万人,而他面对的是40万金军,但是如果你的对手无谋的话,那么你也能轻松取胜。

而金军将领“完颜承裕”在这场战役中,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下令让士兵们“分据险要,严防死守”。但是这个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分兵之险”。我们知道,金军的兵力是成吉思汗的四倍,古代都是冷兵器时代,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当然了,金军的实力也不弱。一旦要将其分兵据受,那么就等于是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了自己的劣势。此外,分兵对于命令的传达和执行势必会带来很大的限制。

如果敌军一旦选择重兵突击的方式,那么其他险要地段的士兵也就全部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样一来,蒙古大军岂不是势如破竹了吗?成吉思汗完全可以打完这个再去打那个,况且还是以“大部分”去围攻“小部分”,金军的策略可以说就是自掘坟墓。其实,金军的失败除了决策上的失误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因为篇幅有限,作者就不一一说明。我们所列举的这一点,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按照常规的古代军事策略来说,敌寡我众的情况下,分兵策略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战略。因为这会使得自身的优势大打折扣,反而势力较弱的一方能够取胜。

以上是就是金国野狐岭之战惨败的原因,谢谢大家,有什么补充请留言评论。

2

先简单讲一下野狐岭大战的过程。

野狐岭大战前,金国北部边防完全是处于荒废状态。女真兵的战斗力垮的一塌糊涂,契丹兵又不受信任,因而金军根本不敢与草原民族打大规模的团战,只能是借助草原部落矛盾,比如汪古部、塔塔尔部与蒙古等部落的矛盾,以夷制夷,让草原民族相互对掐。

然而这种策略是不长久的,因为当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后,拥兵十几万,其势之大已远非汪古这种几千散兵游勇可以对付的了。

所以当公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誓师,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后,替金国把守北大门的汪古部直接就让开了北大门,以带路党身份带着蒙古军杀入了金国境内。

当时的金国朝野根本就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金朝时任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在听说成吉思汗南下的消息后,只能赶鸭子上架,在中都北面的桓、昌、抚三州(内蒙与河北交界处)布置兵力同时又部署西京大同府的金军做策应。打算与蒙古军沿着长城打防御战

实事求是的说,卫绍王的计划没毛病,之前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开战,在实在打不赢野战的情况下,基本也是沿着长城打防御战。

不过金军此时的战斗力过于羸弱,再加上统帅的统御能力又不行,所以当成吉思汗率大军抵达长城,以三万兵力拖住了布置在西线大同的金军,以七万兵力猛攻一点,对长城做单点突破后。长城防线很快就被攻破,金军依托长城打防御战的战略就这么泡了汤。

长城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中都后,卫绍王大概是慌了神,他荒唐至极的临战解除了原统帅的指挥权,改由副统帅完颜承裕主持军事。

临阵换帅,这是兵家大忌。金军的士气本来就低落,而现在又换了帅,士气更低落。所以完颜承裕接收兵权后,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赶紧往回撤,退到野狐岭。

至于为什么要撤,原因有二。

一方面,完颜承裕临时接手,没有与蒙古军决战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害怕成吉思汗以骑兵机动优势,绕开自己,直插中都城。如果京城被围,皇帝怪罪,他老命难保。

其实完颜承裕往回退,借助野狐岭的地势与蒙古军打防御战,应该说,是行的通的。但是完颜承裕退的时候,却下令一道非常傻缺的命令——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座城池。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匪夷所思的命令呢?因为假设当时金军在桓州、昌州、抚州都留有数万重兵,成吉思汗如果绕过这些城镇而直接攻打中都,那么届时蒙古军会陷入前有野狐岭金军阻击,后有桓、昌、抚三州金军抄后路的局面。

搞不好,蒙古军会被拥有2~4倍优势兵力的金军包饺子。

成吉思汗作为一名军事天才,不可能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必然会谨慎进军,后面也大概率不会发生野狐岭惨败。

并且,当时三州的土豪也派使者联络了完颜承裕,表示愿意组织民兵袭扰蒙古军,为主力做策应。可惜完颜承裕不听,一心要跑。

于是金军就在未做坚壁清野,也未撤走三州物资的情况下,直接退到了野狐岭,以致蒙古军轻松抄掠桓、昌、抚三州仓库,获得大量粮食和财物后,军心士气大振,占据了野狐岭之战先机。

而金军这边士气则低迷到了极点,未战就先失了一局。就连当地土豪也不再支持没什么斗志的金军。

接下来,就是野狐岭大战了。



关于野狐岭之战,网上一直有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蒙金大战的主战场,到底是在野狐岭,还是在会河堡

根据当代研究表明,应该是后者。

因为野狐岭的地势狭窄,几十万兵力无法全部展开,而《金史》记载“以劲兵七千遇大兵”,说明金军出现在野狐岭的规模,应该就只有7000人,而大规模战事发生在之后的会河堡之战。

大安元年,授世袭谋克,复知大兴府事,出知太原府,复为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以劲兵七千遇大兵,战于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众遂溃。——《金史·卷一百三十二》

所以历史上的野狐岭大战,真正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蒙古军攻击野狐岭,蒙金两军或许爆发了小规模战事,金军退走;亦或许没有发生激烈交锋,是金军不敢应战,直接退至宣平。然后金军主帅完颜承裕由于怯战,又继续向南撤退,结果在会河堡被蒙古追军赶上,金军主力溃败,全军覆没,仅完颜承裕一人逃出。此战导致居庸关失守,连首都中都城(北京)也陷入警戒状态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金史·卷九十三》



野狐岭之战的过程大致就是这样,下面说说金军为什么惨败。

其实金军的主要问题就是主帅不行。当时蒙古方面固然是人才济济,处于巅峰状态,但这并不表明金军无力抗衡。端平年间,蒙古军袭扰汉中,宋军主将曹友闻面临的压力与完颜承裕是一样的。但他在面临蒙古军攻阳平关时,却用了分兵一半据守高地,伏精兵于谷地,待蒙军围攻要塞时趁夜急进,偷袭蒙军后背,自军占据山间小道俯攻,步兵居两翼骑兵居中,用猪突猛进加狭窄地形抵消蒙军机动性,守军出兵夹击的战术,成功击退了蒙古军。

宋军的战斗力,可远不如金军。曹友闻既然能击退蒙古军,这说明,野狐岭之上的金军在指挥得当的前提下,并非不能利用地势打败蒙古军。而金军全程都是颓废之态,一击即溃,这只能说明金军高层全是废材。像完颜承裕这样的“跑跑将军”都能当统帅,金军想不败,怕也是很难。

3

野狐岭之战,是一场经典的山地攻防战。

此战中,金军在防御上的部署堪称反面教材。

大手笔的纵深防御体系沦为沉重负担

大金在塞外的防御体系分为三层。

最外层是乌沙堡长城。这是金大定年间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部袭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由于工程仓促,且假想敌实力不足,没有女墙等设施。

其后是抚州、镇州、桓州,这三州素号庶富,人皆勇健。这里,也是大金的牧马之地。

最后,是太行山、燕山、阴山组成的山脉体系。

这个庞大的防御体系的缺点是明显的:分散。

在对付尚未统一的塞外部族时,这种部署可以快速响应,迅速处置。但当对手是一个统一、强大的政权时,就显得“备多则不足”了。

最外层的防御工事修建仓促,尚不完备。

尽管此时的蒙古军攻坚能力不足,但其战力远非克烈、乃蛮,这些当初修筑这条防线时的假想敌可比!

而且,蒙古军有带路党:汪古部。

汪古部,当年正是替大金守乌沙堡的部落,对于该堡虚实了如指掌,成了蒙古军突破的向导。

因此,金国曾讨论过:放弃分散部署的方略,集中力量于桓州、抚州、昌州,并预先将三州人民、财帛内迁,以免资敌。

但大金天子不愿“自促其地”,拒绝了提议。

因此,在早期的对决中,蒙古军多次轻易突破乌沙堡防线,深入西京等地。

者别一度在郭宝玉的引导下,下白登,从西路攻入居庸关,直逼中都!这个举动,使得野狐岭决战时,金军将帅极度担忧后路,进退失措。

正因为大金防御体系上的分散,使蒙古军见缝插针,时刻威胁西京和中都。

至此,金军的防御十分尴尬:他既不敢前出野战,又不敢过于退缩,将抚州等地拱手让人。

因此,在野狐岭决战中,金军进退失措。他们驻扎大军于野狐岭,不敢北上支援抚州作战,而在獾儿嘴北突破后,又害怕被抄袭后路,将领迫不及待地迅速后撤,导致大军失去指挥,一手给自己制造出了军事悲剧!

消极被动,自陷死地

金军集结40万(一说30万)大军于野狐岭驻扎,其企图应该是:

1、利用山地,削弱蒙古骑兵优势,取得依托。

2、以此为依托,北上可支援抚州、南下可支援会河堡。

如果金军采取的是主动防御,那么,这不失为一招进退有据的部署。

可是,金军主帅却患上了恐蒙症,消极被动。

他们只是将大军分散部署于野狐岭各险要处,消极防御。

蒙古军攻乌沙堡、抚州时,金军大队都不敢前去救援。

整个战役期间,金军都是各自为战,互不救应,消极防守。结果导致:决战前,由于连续失利,金军将士恐蒙心理越发强烈。

在蒙古刚破抚州,掠夺财物时,金朝廷要主帅赫舍里“宜趁其不备掩杀之”。但赫舍里却拒绝:“此危道也,宜马步俱进,是计万全”。

结果,马步俱进的后果,就是:全军分散部署于野狐岭一带消极防御!

我认为:即便后来的獾儿嘴作战蒙古军未能取胜,金军也是必然要输掉战争的。因为,蒙古军作为主动方,可以再寻找其他路径进取,调动、歼灭这支金军!

獾儿嘴决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小规模部队依托山地,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但是,这种威力不会随着部队规模的增大而增大——《战争论》。

金军分散部署于各险要,尽管削弱了蒙古军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山路所限,彼此之间难以互相支援。

因此,金军确实不必担心被蒙古骑兵分割包围了,因为:山地已经将他们的部队分割了。

金军之所以在野狐岭如此部署,就是吃死了蒙古军不擅长步战!

论步战能力,蒙古军总体水平确实不如金军。

可是,既然现在是在狭窄山地作战,那么,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

不管你是有100万人,还是10亿人,此时,都只能派出11个人来踢球!

蒙古军,派出了他们最精锐的八鲁营。

八鲁营,是成吉思汗从各部中挑选出的1000名勇士,“如厮杀则教在前,平时则做护卫”。他们是怯薛军中最为精锐的力量。

木华黎大呼:敌众我寡,非死战不能取胜!于是,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

山地难行马,八鲁营下马步战,奋力厮杀!

成吉思汗立刻挥动大军,跟着八鲁营打开的口子杀入!

金军原本就是由汉军、女真军、契丹军组成的混合部队,指挥难度大。此时,又失去统一指挥,分于各处,难以协同!

在蒙古军大举突破后,金军迅速败退!

由于退路狭窄,金军拥挤,蒙古军大举追杀!

一场屠杀,金军横尸遍野!

浍河堡激战

金军败军聚集在浍河堡,收集散兵,企图重新站稳脚跟。

成吉思汗哪里会放过趁胜追击的机会,迅速攻了上去。

双方激战三日,金军疲敝。成吉思汗令3000精锐突入敌阵,金军再次混乱。

蒙古数万大军即刻杀入猛攻,完颜承裕只身逃走,金军伤亡殆尽!

金军的精兵猛将,尽折于此!

总的来说,金军在此战中的防御部署,堪称反面教材。

此时,蒙古军的攻坚、步战能力尚未成型,金国总体国力优势明显。

因此,金军如果部署得当,是完全有可能抑制住蒙古军的。

可是,面对机动力强大的蒙古军,金军未能及时主动收缩防线,结果,导致蒙古军扫荡各处,金军庞大的纵深防御系统变成了自己沉重的负担。

因此,战前,表面上金军齐集了3、40万大军,但实际上却是进退失据,后路堪忧。

决战时,金军又犯了过分依赖山地的常见错误,将几十万大军分散部署于庞大山地,指挥不灵。

当然,金军最大的不幸,还是遇到了史诗级的对手。

蒙古军既有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关键时刻又敢下马步战,作风顽强。

输给这样的对手,大金不冤!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双方的战斗力相差很大。

此时的金兵早已经不是满万不能敌的时代了。

野狐岭是1211年,而早在50年前的1161年完颜亮时代,金兵相对宋兵的战斗力优势已经不大。所谓的采石之战,并不仅仅是水战,金兵也曾登陆成功,但都被宋兵拦截杀光。

当时金国已经进入中原30多年,女真族人迅速弱化,不但包括普通女真人,也包括猛安谋克这种职业军官阶层。

其实很简单,当时女真人哪怕普通老百姓,生活也比当年好了十倍。猛安谋克更成为生活富裕舒适的地主,谁愿意再去打仗拼命?

到了1211年,所谓金兵中的女真人已经不多,大部分军人都是汉人。而就算是女真人战斗力已经一落千丈,比汉人强不了多少!

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数量相当,金兵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第二,野狐岭金军犯了根本性的战略错误。

金军将领完颜承裕极度无能,竟然将30万金军分散在野狐岭几个地点,所谓占据险要地点死守。

实际上,金军自己将兵力分散开防御,等着被蒙古人吃掉。

蒙古军大约10万人,采用他们最擅长的各个击破策略,轻松突破中路防御,首先围歼中路10万金军。

金军战斗力不是对手,数量又差不多,被蒙古人杀得落花流水,全军崩溃。

蒙古人随后击溃了完颜承裕的指挥系统,随后转头围歼固守在其他几个山地的金军。

这些金军分散为几股,每股数万人,数量和战斗力都不是蒙古人对手,连续溃败。

完颜承裕逃到浍河堡时,将已经全线崩溃,四散突围的金军收拢了几万人。然而,还没有站稳脚跟,蒙古人又追杀而来。


此次金军有20万人伤亡,还有10万人溃散。蒙古人伤亡约2万人,其实也不轻。

但金军遭遇如此毁灭性的歼灭战,元气大伤,根本难以恢复。

况且,金国对于中原的占领,本来就是侵略和民族压迫,汉人对女真人恨之入骨,内部问题严重。

此次主力30万溃散以后,金军只能强行征召汉人入伍补充损失。而汉人根本不会为女真人卖命,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也是没用。而女真人自己数量少,一些军官腐化的连马都不会骑,弓都拉不开,也没有办法作战。

所以,野狐岭一战对于金国是致命性的打击。

5

首先,感谢题主盛情邀请答题,我是子由,我仅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野狐岭大战发生之时,正值宋、金、蒙三国的国运即将发生巨变的前夜。

早在5年前,蒙古大多数部落还只是金国的附属,而南宋开禧二年韩侂胄针对金国搞的一场大规模北伐也以南宋惨败而告终,当时的金国势头旺盛。

可是,时间到了5年之后的公元1211年,蒙古军兵的势力已经明显大成,当此之时,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蒙古的民心士气极大的旺盛。

而金国已经享受和平接近百年,安稳的生活,同时也懈怠了金国军兵的斗志,朝野上下,人心厌战。

那么,“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么惨?”

南宋嘉定四年八月,统一了蒙古各部的成吉思汗挥师十万,压向金国,金国朝廷上下,对此也是高度重视,调集了45万金兵分成数路,与蒙古军队相抗。金国的参知政事完颜承裕亲自担任金国诸路大军统帅,准备与蒙古军队进行会战。

之所以选择野狐岭一带做为金军驻守重兵的要地,是由于金军统帅完颜承裕认为,来自漠北大漠的蒙古军兵擅长骑射,人马几乎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兵与蒙古军队交战是占不了便宜的,而选择野狐岭这样的天然地势来做堡垒,会使得蒙古军队失去一半的威力,再加之金兵以逸待劳,这样一来,胜算很大。

可是,完颜承裕却把几十万金军随着野狐岭的地势平摊开来,这就导致了战线分散、拉长,任何一处的军力都显得不充足,一旦一处遭到蒙古军重点攻击,其它处金兵又因为地势险要而来不及驰援。

同样的境遇,在成吉思汗的眼力,却看见了野狐岭后面就是金国人富庶的都城,想起了金国人利用宗主国的地位,对蒙古部落的蹂躏和侮辱,成吉思汗下决心,一定要出奇兵、精兵、攻开野狐岭金兵防线,为蒙古部落报仇雪耻。

果然,蒙古军兵没有犹豫,在野狐岭天堑面前,他们下马,然后组成蒙军拔都敢死队,一波一波不停息的向金国军队发起冲击,在不间断的勇猛冲击中,蒙军发现了金军统帅完颜承裕的中军指挥中心,于是,蒙古勇士组成敢死队直接向这里发起了拼命的攻击。

指挥当中的成吉思汗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及时的率领中军,紧跟着蒙军敢死队冲开的缺口,再次挥军掩杀过去,这两番对金军的冲击,使得驻守野狐岭中路的金兵分崩离析,这一下,金军中路的被突破,带动了其它几路金军,由于金军统帅不知去向,所以,剩余的金军如同乌合之众,丧失了战斗力,被蒙古军兵任意驱赶、杀戮。

野狐岭一战,蒙军大胜金国军队,50万金军被歼灭,金国自此一蹶不振。

蒙古军兵杀进金国腹地后,任意驱驰,直达金国中都,逼迫金国签下耻辱的条约,奉献给成吉思汗金国的岐国公主,贡献金帛。

自此,蒙古军队去而复来,拉锯一样的对待金国,终于在南宋端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234年,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金国灭亡。

野狐岭这一战,金军惨败,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蒙、金会战中金军的数次战败。金国朝廷内部由此发生了大的纷争,杀掉了国君,这些连锁反应都加速了金国的灭亡。

综上所述:虽然表面上看金军人数上优于蒙军,但是,蒙古军兵士气旺盛,是不惧大战的军兵,更何况此时的蒙古各部落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之下,正处在上升期。

而反观金国军队,安享和平已近百年,人心漂浮,加之军事统帅在军兵布置上开局就是消极的、错误的,以至于遇到逆境,马上就分崩离析,不成体系。这样的话,两相比较,答案不言自明。

拂去历史的尘埃,由此越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是头条优质历史创作者子由,感谢您的阅读与陪伴,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与批评,请在留言区交流。

6

野狐岭大战,其实是包括乌沙堡、野狐岭、会河堡等多场战役在内的总称,其中野狐岭战役较为关键。

此战金国虽然占据地利,看似具有兵力优势,但由于军中瘟疫流行而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

蒙古军则同时具备同仇敌忾的士气、初生牛犊的锐气、指挥得当的战术,因此能够一举摧毁金国精锐,并由此打开了灭金的大门

【一】金国对蒙古的崛起是有准备的

蒙古人在铁木真之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没有统一强大的力量,只得臣服于当时金国脚下。

金国对蒙古的统治却显得粗暴和蛮横,铁木真的祖上俺巴孩就是死于金人之手,两边于是结下了世仇。

随着铁木真开始统一蒙古各部,力量逐渐强大之时,金国也意识到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

于是,金国采取了在蒙金边境修建“边堡”,采取类似于长城的形式,在沿边各个重地修建堡城,防止蒙古骑兵的侵入

而在野狐岭大战中,首先被突破的乌沙堡就是其中最坚固的一个,大将重兵屯驻。

【二】铁木真看透了金国的颓势,公开与金国决裂

在长期与金国的交往中,蒙古人基本是顺从的,也因此纵容了金人的跋扈。

若是在金国强盛时期,还能压制住蒙古人的心。一旦庸主在位,就很难弹压蒙古人的复仇之心了

是1198年,铁木真在净州朝贡时,面见当时的储君卫王完颜永济,发现允济懦弱无能,因此心生厌恶,“见允济(永济)不为礼”。

而完颜永济继位后,铁木真面对前来宣诏的金国使节,公然表示蔑视,吐着口水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蒙古因此公开与金国决裂,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三】时机已到,成吉思汗发动战争

成吉思汗发动对金国的战争,是以复仇之名开始的。

蒙古和金国的世仇,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金人的掠夺,让蒙古人痛恨。金人的杀戮,更让蒙古人感觉耻辱。

因此,以复仇为名义,成吉思汗可以激起蒙古人的同仇敌忾之气

真正让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的动力,则是对金国的人口、财富和资源的抢夺,这是真正能让蒙古人进一步壮大的东西

懦弱无能的完颜永济当上金国皇帝(1208年),让成吉思汗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终于在1211年射出了他的复仇之箭。

【四】蒙古人几乎占尽了士气、战术、运气等有利因素,因此取得大胜

(1)双方的将领和战术

蒙古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几乎所有大将包括木华黎等都随军出征。面对金军时,战术也相当灵活,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乌沙堡,在野狐岭战役中又采用中路攻坚、两翼包抄。

反观金军,带兵将领都是些庸懦之人,首先在战术上只知道防御,一城一堡的丢失,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2)双方的士气、锐气

蒙古人挟复仇之心,同仇敌忾,万众一心。铁木真手下大将木华黎在面对金军的优势兵力时,主动提出带领敢死队,去冲锋陷阵,打乱对方阵脚。

反观金军,则是一味地后撤,畏敌如虎,士气极度低落,沦为了待宰的羔羊。

(3)双方兵力对比

史书上关于金军兵力的描述,差异很大。《元史?太祖纪》记载为30万,“金将纥石烈九斤等率兵三十万来援”。《元朝名臣事略》记载为40万,“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而《蒙鞑备录》又说是50万。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分析,动辄几十万的军队应当是野狐岭大战中的总兵力(包括乌沙堡、野狐岭、会河堡等),金军规模在30-50万之间

但事实上,金军的有效兵力并没有那么夸张,因为从一开始的乌沙堡战役,金军就开始流行瘟疫,有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太乙统宗宝鉴》曾记载,“七月,太祖皇帝遣兵征之,思忠等不备失利,兵疫大丧,又败乌沙营”。

蒙古军队的兵力,正史不载。但有10万一说。如果按照10万估计,应当说蒙古人的兵力并不是绝对劣势。这对于战争结局走向获胜,影响是很大的

野狐岭大战,蒙古一举灭掉金国的精锐力量,此后金国几乎再也没有力量与蒙古抗衡,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7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金国历史上确实强大,可随着时间推进逐步走向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1211年,金蒙两国爆发了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野狐岭之战”拥有45万兵力优势金国输给了蒙古,这一战金国为何惨败?

金国早已经走向衰落,近百年的和平局面,金国统治者失去尚武精神,导致经济、政治、军队腐败,女真人的生活比汉人好上不少,也要他们失去了奋斗目标,军队中逐步也给汉人取代,曾经强大大金铁骑,已经走向了衰落。

这种情况下,金兵自然不是蒙古人对手。

金国最高统帅完颜承裕,分兵把守野狐岭几个地点,这个时候完颜承裕先占领了制高点,等待蒙古军队进攻,这个时候蒙古军队是直接将其包围起来,进攻金国中军,导致金国中军溃败,完颜承裕下落不明,其他各路将领失去了统帅领导,蒙古在派出骑兵逐个击破,蒙古最终取得野狐岭之战胜利。

完颜承裕虽遭遇惨败,可他毕竟是金国统帅,还是很快收集残兵,准备和蒙古一战,成吉思汗很快赶来并和金国在浍河堡发生三天激战,最终成吉思汗率军发动总攻,彻底击败了金兵,完颜承裕只身逃走,这一战后,金国元气大伤,在也很难可以抵抗蒙古军队进攻。

蛮狠女真人在入主中原,实行了残酷的民族政策,女真人统治下残酷镇压和剥削汉人,汉人对于女真人恨之入骨,在加上金国立国后一直未能实际解决内部问题,朝政不稳定,注定其走向灭亡。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统一蒙古,连年作战,战斗经验丰富,在加上优秀指挥,最终蒙古骑兵获得了野狐岭战役胜利,这个时候蒙古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高于金国。

蒙古之所以可以以少胜多,更多是采用合理战术,保证战局胜利,最终获得了战役胜利。

8

10万人打败45万人?文学描述性太强,太夸张了。

在古代,确实有少数武艺高强的人。但是,我不认为蒙古人都是“一个打十个”的武林高手!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士兵是不可能“单挑”两个以上敌人。蒙古士兵也是“人”,同样冷兵器条件下(没有武器代差),身体素质再好也不可能一人单挑四五个敌人。

成吉思汗确实用10万人打败了金朝45万人。但是,他是依靠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批次的打败这45万敌军的。今天打五万,明天打十万,后天再来五万。等周围城市关隘都被他攻陷了,剩下的人也就“怯战”逃跑了。

在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曾问过郭靖讲过一个问题:一个两百斤人能不能吃掉一头一千斤的骆驼?傻郭靖都明白,每天吃点就能吃完。

金朝真要是把45万人集中到一起,成吉思汗再厉害,也不敢对其发动进攻。事实上也是,金朝虽然在西路共计有45万大军。可是,这45万大军有很多城市和关隘需要防守。这就要分兵!而成吉思汗没有分别防御的压力,他的部队还都是骑兵,机动性强。他可以迅速的将部队调动到敌人兵力空虚、防备不足的地方。然后,以优势兵力打赢这场局部战争。然后,再寻找下一个合适的战机。

而古代人,信息传递不方便。出于宣传某位“战神”的目的,就会夸大他的能力:一万人打败十万人;十万人打败四十万人。他们根本不会跟你说具体怎么打的。甚至,在古代传说中,还有人说岳飞用五百人打败十万金兵!

这都是夸张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我们看看近代军事家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中的战绩。

当时,毛主席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战场,就是因为这里我军在整体上都出于优势。整个辽沈战役,我军用70万人打国军55万人。

后来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军6作战兵力都打到了百万级别;而国军只有50万-80万人。

还有之前红军时期的反围剿战斗,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和反攻,我军都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依靠局部的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最后,回归正题,成吉思汗就是依靠骑兵的机动性,寻找弱势敌人,分批次的,将45万金兵消灭的。而且,这45万金兵里面,肯定还把那些后勤保障部队算上了。真正能够作战的精锐金兵,就不知道有多少是被蒙古人消灭的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9

战争的胜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所谓胜负乃兵家常事大概如此。

12世纪楚,中国北方是蒙古人和女真人争夺土地的时代,当时发源于白山黑水的金朝自1125年灭北宋占据中国北方已经接近百年,所谓承平日久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堕落,而蒙古高于新兴的蒙古人则在铁木真的带领下一统各部,形成了强大的军事集团,蒙古人在扩张领土方面进取心十足,二者既是世仇存在广泛的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在一系列小规模战争后,公元1211年,蒙金爆发了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野狐岭之战(河北省张北县),金国主力50万大军被蒙古10万歼灭,此后金朝再无回天之力

金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金人虽然兵力有优势,但是金国防线,漫长的边界线大大分散的金人的兵力,于是蒙古集中兵力突袭一点就击溃了金军的防线

再加上当时的金国由完颜承裕掌管军务,这是个二把刀,他主动抛弃桓、昌、抚三州的巩固城墙而退往野狐岭一线;计划凭借山势来阻挡蒙古军,白白将三州的人口钱白白送与了蒙古人,此消彼长之下在野狐岭战争开战前,金军的实力就已经严重的削弱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野狐岭之战前夕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看是对金军有利的,最大的败笔在于后来金军主动对桓州、昌州、抚州三城的放弃,不仅让金军的地利优势瞬间转变为了劣势,还让蒙古军得到了后勤补充的根据地,双方的军心也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为后来的胜负埋下了伏笔。

从蒙金两国的大局来看,1211年的蒙古锋芒毕露,并进入由成吉思汗统治的全盛期,而金国则到了统治晚期,不光国力经济大不如前,军队由于承平日久也战斗力很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愈发激烈,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金国的统治者完颜永济是个优柔寡断的无能之君,金国的国内乱作一团,成吉思汗就是看到了金国的衰弱,理性分析了两者的强弱关系,最终决定起兵灭金。

单从野狐岭之战的战役上来看,金军在战略战术上频频失误,这应该是双方统帅水平差距有点大。

金国的完颜承裕是个不知兵的元帅,连地图都看的迷迷糊糊,对阵成吉思汗这样的军事天才自然要吃亏,就算是给他百万大军也白搭,果不其然,连桓州、昌州、抚州这样战略要地居然都弃之不要,一心想带着军队往南逃跑,估计当时成吉思汗遇到这样的笨蛋对手做梦都能笑醒。

完颜承裕手下的参谋也给除了错误的指导,自以为金军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就采取分兵多路协同作战的方案,本来金军的单兵素质就差蒙古军那么多,一分兵军力就更大打折扣了,结果被成吉思汗抓住机会集中所有兵力,逐个击破了金军的几路兵马,这跟明末的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打法高度一致(严重怀疑努尔哈赤是不是抄袭了人家成吉思汗的作业)
成吉思汗能够以少胜多一点都不稀奇,虽说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靠人数多寡,但比人数多寡更关键的在于军队质量,而军队质量是由战斗力与战斗意志组成,当时金军的战斗力肯定不比百年前完颜阿骨打时期,这就跟元末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严重退化,不如成吉思汗时期一个道理,明军北伐还没交兵呢,元军就不战自溃,元朝从建立到灭亡国祚还不到一百年呢,似乎持久性还不如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