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古代中国南方政权常会败于北方政权?

为什么古代中国南方政权常会败于北方政权?

2020-07-23 05:00阅读(103)

为什么古代中国南方政权常会败于北方政权?东吴、南朝、南宋、南明等。:东方大地悠悠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主要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

1

东方大地悠悠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主要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而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地上,除了农业,还有畜牧业、渔业等。

畜牧业按照自然条件又集中在我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主要实施的是严密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

他们的生活方式注定是要逐水草丰美的草场而生,特别在贫瘠的漠北,这导致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非常有限。

在游牧民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斗,袭扰中原也是常有的事。

历史上匈奴、鲜卑、羯、契丹等游牧民族也曾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也被强大的中原文化所逐渐同化。

北方地区在常年面对游牧民部落袭扰过程中,形成了勇猛彪悍、富于进攻的性格。尤其善于运用马匹,这在古代战争中能获得极大的优势。

但是相比之下,南方地区以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

当然这种生存方式有着更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他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从风格上讲,是儒雅内敛的,防御保守的性格。

在战乱时期,防御保守的南方地区与勇猛彪悍、富于进攻的北方地区比较,当然会常常处于下风。

说句笑话,马可以千里走单骑,生就是战斗性格,牛则是兢兢业业,工作好榜样。

如今的东方民族,进行了充分的民族融合,既有马的勇敢彪悍和富于进取,又有牛的隐忍和吃苦耐劳,这就是龙的传人,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2

为什么南方政权常败于北方政权,关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南方政权打败北方政权的例子也很多,但总体来说北方统一南方的较多。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北方的中原地区开发早,文化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北宋以前占绝对优势

我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被称为黄河文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温润,土地肥沃平整,极适合农业发展。因此从黄帝时期起,我们的先祖就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又为人类提供了其本的生存保障,其比与游牧、渔猎等生产活动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因此人口繁衍又比其它地区快。

反观那个时候的江南地区,天天大雨连绵,河谷湖海遍地,树木森林茂盛,烟瘴蛇虫盛行,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现在发现的河姆渡文明和浪渚文化遗址,都证明了江南早有人类居住,但终究只是局部文明,没只形成影响较大的文明。

北方旱地较多,河流的流量都较小,人类交通连系较为方便,而且当时的黄淮大平原一望天际,给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江南雨多水大,江河都又宽又广又深,但凡有点低洼地都成了湖海水塘,而且长江中下游平原又都是浅山丘陵地貌,这样的地形特点使人类都被限制在浅山地区,不易产生联系交流,也限制了人类发展。

因此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远高于南方,占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使后来的楚国,看似面积巨大,但人口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以及淮河流域地区。而吴越等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江浙地区。

北方这种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一直保持到北宋灭亡,南方才逐渐赶上。其间经过了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祸后的宋室南迁,中原人民三次大规模南迁江南才得以大面积开发,人口规模才逐渐充实,经济才赶上北方。就这样北方人口还是多于南方,现在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的人口都是快一个亿,而南方超过五千万的却没几个。

二、因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北方民风彪悍直爽,南方民风韧性婉约

北方由于多与草原游牧民族接触,而且经常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所以民风彪悍。特别是西北地区、燕赵地区,都基本上是汉戎混杂,你来我往战争频繁。而且北方气干燥寒冷,生活环境艰苦,人的求生欲较强,再加上北多马,在草原、平原上纵横驰骋,容易让人产生意气风发,奋力开拓的思想,自然而然就形成彪悍的民风。

而南方气候湿润多雨,河流湖海纵横交错,因此船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船行平稳速度较慢,人往上面一坐便没事了,而且江南山水秀丽,坐船出行和旅游差不多,只要不是艄公往往会淘醉于山水之中,有点文化的还能绉出一两句诗来。而北方骑马则不行,速度快屁股颠的疼,速度慢则又没意义。北方的山水又不秀丽,大多黄秃秃的,平原、草原又都是千里一样的风景,没什么可淘醉的。

南方除水路外就是山路,很少有干坦大道。因此人们又多跑山路,肩扛手提比较劳累,这又锻炼了人们的韧性,所以南方人也很吃苦、很坚韧。另外南方的食物较多,除了粮食还有水产品,山林丰富瓜果、野兽也比较多,因此南方很少发生大面积饥饿现象。而北方除了粮食还是粮食,因开发早森林早就砍伐完毕,只要天一大旱就会发生大面积饥饿,容易形成流民外出乞讨,也就容易产生农民起义,特别是陕北地区。

晋、唐、宋三次人口大迁移,看似全民行动,但实际上只有达官贵人、大家世族才具备长途迁移的条件,小老百姓只有往深山沟钻。因此跑到江南的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对读书教育的要求也就高,到明清时期南方文明程度反而超过北方。而北方的汉族小老百姓钻进深山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条件,而纵横在洛阳长安等大城市的又多是草原胡人,这些落后野蛮,因此北方文明渐渐落后于南方,所以南方人就变得受儒家理教影响较大,北方则受胡风影响较多。

三、我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因此西北具有俯冲优势,而东南向西北进攻则是逆势行驶容易疲倦

我国的地形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青藏高没有多少参与政权斗争的,主要是第二梯和第三阶梯之间。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王屋山、伏牛山、巫岭、雪峰山。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都在第二阶梯上,对华北平原和江南地区具有俯冲优势,而且这些地区多苦寒,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容易发生灾荒饥饿,对物质丰富的东部和南部天然具有强烈占有欲望。

游牧民族南下说白了就是为了抢劫中原物质,因此士兵作战有动力,士气十分旺盛。再加上平时的人们就是骑牧结合,骑术高超,越过长城两三天内就可冲进长安洛阳开封,占领中原地区。再往南更是山美水美人美,抢劫欲望更强,所以不冲到海边不罢休。反观南方若要向北进军,则先得坐走水路逆水北上,一路慢悠悠,过了淮河再换乘骑马,打过洛阳一线看到黄土高原上除了黄土,就是黄沙,也没啥好抢的于是就散了心劲。而且坡越来越陡,山越来越高,风越来越大,就没有了继续进攻的欲望。

四、南方政权多是没落逃难政权,自己就没有发奋图强收复中原的心劲

我们再来看南方的几个大的政权,东晋、南宋、南明都属于逃难政权,西晋北宋时已腐朽透顶,逃到难方后只求把命保住,没有太多奢望。东晋皇室受世家大族挟持绑架,自己根本就是傀儡,命都保不住那还管什么北伐。南宋赵构只求金兵别打过来就好,花钱买平安,收复中原只是句口号。南明君臣压根就是一堆烂泥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气数已尽,几个腐朽透顶的遗臣只知道争权夺利,根本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埋,就没心思去保卫政权。

东吴则是割据军阀政权,君臣倒也团结一致,打赢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多场战役,但始让人觉得我只想保住我这一亩三分地,没有太大的愿望。蜀汉政权诸葛亮风风火火,六出祁山,无奈实力不足,战术太差,最终一事无成。南朝的宋齐梁陈,只有宋、梁北伐,但都是虎头蛇尾,后劲不足,功匮于溃。

唯一成功的就是朱元璋,起身于草莽,属于打天下的开国型新生政权,君臣团结一心,没有过多的利益纠葛,能够放开手脚北伐到底。再加上这个时候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都已经超过了北方,这才夺得天下。而且朱棣迁都北京对延续明朝政权很重要,否则过个三五代朝廷的进取心尽失,长城一守能不能守住是个未知数。

因为,人没啥吃的时候就会一心想着啥时候能吃顿肉饭,为了这顿肉饭努力奋斗,而一旦吃上肉饭后就再也不想再去喝红薯稀饭了。江南政权都有这种通病,君臣天天生活在气候温润、冷暖相宜的温柔乡中,天天鸡鸭鱼肉白米饭吃着,水灵灵的美女陪着,喝着小酒听着小曲,这日子多舒服。你让他到北方去过哪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黄沙扑面,碗里只有膻羊肉和小米汤,听歌只听信天游的日子,他不拿刀砍你才怪呢!

五、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南方士兵的吃苦精神也非常强,北方政权打南方也并非十分容易,统一多发生在南方政权腐朽透顶时。

从南北战争来看,当南方政权君臣一心全身贯注对付北方的进攻时,北方一般打不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与孙吴的赤壁之战,前秦与东晋的肥水之战。都是北方气势汹汹兵力强大,大有泰山压顶之势,最后都被看似弱小的南方“四两拔千斤”,一战弄得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

而南宋初期的一系列抗金战争也可圈可点,岳飞抗金、朝世忠抗金、四川的吴阶兄弟抗金,都取得了巨大胜利,若不是赵构秦桧一心想与金国议和,收复开封洛阳绝不成问题,即使恢复北宋故土也很有希望。南宋后期的抗元战争也坚持了四十年,打破蒙古无往不胜的神话,襄阳城象钉子一样钉在哪几十年,逼得元军绕道西藏,灭掉大理,从背后夹击南宋小朝廷,从而趁势把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

近代以来,南方战争多发,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南方成了主战场,南方人的战斗能力在血与火的环境中快速提升。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南方人的战斗力都非常强,为保卫祖国、统一祖国奉献了很大的力量。

3

1、文化观念上,北方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底蕴深厚,历代正统王朝绝大多数均定都于北方,因此,从观念上,占领北方,常被默认为正统,易于占据大义名分。

2、从实力上,古代绝大多数时间北方强于南方。作为文明发源地,北方人口更多,经济更发达。从唐末开始,经济中心才逐渐南移,直到南宋时期南方才真正超越北方。

3、军事角度,北方盛产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同时,北方接近彪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北方政权由游牧民族建立,因此,北方军队更为彪悍,在冷兵器时代,这也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事角度,北方优势明显。

其中又包含着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较量。游牧民族生长于马背,民风彪悍,骑射近乎本能,是天生的战士,又有几乎无尽的战马资源。他们的缺陷是组织性、纪律性不足,各部落四分五裂,如果有杰出人物统一各部,立即成为农耕王朝的心腹大患,若其占据北方,结合中原的经济实力,人口和技术优势,并经过组织性纪律性改造,对南方政权几乎是碾压性的优势。

4

中国古代除了朱元璋外,几乎都是由北方统一全国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北方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南方,虽然从宋朝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北方多平原,且开发彻底,给北方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而南方虽然经济蓬勃发展,但多山的地形与未完全开发完毕的基础使得南方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第二,北方多战乱,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使得北方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士兵大多为百战之师。且北方人性格粗放,体型高大,使得北方士兵整体战斗力远远高于一直鲜有战乱的南方士兵。


第三,南方因为有天险长江相隔,容易使人产生偏暗思想,且经济发达,粮食充足,大多数人安于享受,进取之心不足,甚至是丧失斗志,如此怎么可能产生凝聚力和战斗力呢?

第四,北方地势高于南方,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北方通过大运河等河流顺流直下,一日千里,这对古代战争来说是非常好的地理优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为何中国历史上北方政权容易消灭南方政权。虽然不够充分,但也能证明一二。

5

我是柚子爱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纵观中国历史,南方政权确实大多比北方政权弱一些,不是被北方政权压制,就是被兼并。如曹魏灭蜀汉、西晋灭东吴、北魏压制萧齐、隋灭陈、元朝灭南宋等。


当然,也不乏南方政权反过来压制北方政权的例子,如刘裕北伐消灭南燕、后秦,击败北魏,朱元璋北伐消灭元朝等。


但是相对来说,大多时候还是北方政权更强势一些,我个人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01、北方政权占据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无论是文化积淀、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都远超南方地区


南、北方政权大多以长江或淮河一线作为国界线,北方政权占据了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而南方政权占据的大多是未开化的蛮荒地区。即便是繁华的江南地区,也是晋朝以后北方汉民南迁才逐渐开发起来的。



两国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综合国力,国力强大的一方总是笑到最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饷,而众多的人口又能提供充足的兵源。例如人口众多、综合国力强大的曹魏,最终灭亡了地狭人少的蜀汉政权。


02、冷兵器时代,骑兵在军事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方有大片草场可饲养军马,以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而南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则不适合


北方有大片草场可以饲养军马,由此可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而南方因为湿热的气候条件以及多水系河流的地理因素,没有建立大片军马场的客观条件。



因此,一旦南北发生战争,除了南方沼泽地区,只要在开阔地带相遇,南方步兵与北方骑兵对决,基本上占不到一点便宜。


03、相比南方,北方政权有更加广阔的战略纵深,有充足的空间去集结、修整部队,以及战略战术的规划等


北方政权的疆域范围以中原为主,背后又有广大的内陆地区,战略纵深较大,而南方政权北面临敌,东、南都是海洋,西面则是高原苦寒之地,战略纵深狭小。


(北周也就是后来的隋朝与南陈形势图,南陈战略纵深太过狭小)

一旦南方政权国力减弱,北方大军压境,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南方军队基本上得不到喘息的时间,因为没有大面积的战略纵深区域让军队有时间重新集结和修整。而北方军队则可以从容的进行战略大迂回,对南方政权进行包围打击。


这一方面,隋朝灭陈,元朝灭宋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南宋军队甚至被元军赶得无处可逃,被迫撤退到海上进行决战,以致最终兵败崖山。


综上所述,之所以古代中国的南方政权常常败于北方政权,主要就是因为北方的中原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大片草场又能饲养军马以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使得北方政权在军事上取得优势;而北方的战略纵深也远远大于南方,在战略空间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由此可见,相对南方政权,北方政权占据着经济优势、人口优势、军事优势、战略纵深优势,这种情况下,南方政权天然处于下风,想反过来压制或者兼并北方政权真的是难上加难。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欢迎转发、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哦。

6

很简单,因为几乎都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攻击,南方除少数个案外几乎没有主动向北进击过。

  一方不停地进攻,总会得逞的。哪个朝代不是打了几百几十年的 。

  倒过来和汉朝一样,天天打匈奴,最后匈奴就挂了。洪武永乐见天就出击蒙古,蒙古挂倒忽兰忽失温以外去了。

  故,无他,攻守易势耳。

  其他如人口经济这些,当然有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北方由于生存问题不断地主动发起向南方的攻击,而南方少有此类行动,绝大部分时间是安稳地生活在原地。生活太好了,不用发起对外战争。

  其实所谓南北方战争,需要分为两条线来说。

  一条是围绕北纬38度线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帝国之间的长期斗争,这个斗争真是自古以来的,从周开始就连绵不断,一直延续到清入关。

  这个战争的最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情况 是游牧民族壮大了肥了,后果是人口多了地皮不够养人和牲口了,于是南下扩张。或者是连年灾害活不下去了要找吃的,于是也南下,基本就这两种情况,没什么例外。

  一条是以淮河、长江流域为界线的南北方战争。这个情况就复杂点,但主要是权利斗争,属于中原各政治势力内部的统治权争夺,和围绕38度线的斗争不太一样。

  这个区域内的斗争, 前期主要是争夺黄河流域及到长江为止的区域,因为这个区域最富裕发达。到隋的大运河开通后,南方地区经济开始快速兴起,于是争夺区域扩大为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这种情况下,中国西高东底的地理,使得从西北高原顺势向东,及从西南内陆乘高顺流而下两路进击,就占据了地理上的先天优势,再加正好这两都是富裕地区,所以胜率较大。

  先说前面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帝国问题。这个斗争,最后的胜负实际上就是看谁主动出击次数多,游牧民族不断地攻击中原,总会被打进来一次的,于是大家就说中原帝国失败。

  问题是,游牧民族打了多少次?多少年?西周太遥远而且也说不清楚,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吧。蒙恬和赵括就和他们长期作战,一直也没让对方进来。到西汉武帝,实在被骚扰得受不了了,国力也攒够了,于是连续主动出击,前期胜负都有,但你架不住中原帝国年年一小打几年一大打,终于最后匈奴顶不住,挂掉了,于是向西迁徙,朝欧洲方向去折腾了。

  这下中原清净了。这一休息就好几百年。


  到魏晋,桓温北伐和前秦南下都属于第二类斗争,而且一来一往,算是没出大胜负手。然后38度线沿线的各种小游牧民族部落各种兴起,结果五胡十六国什么的,临了谁也没占到大便宜,还被灭族了一大批民族。最后终于是隋唐出了头,做了老大。与此同时,北边最大的势力突厥也壮大了,结果当然是要南下。结果就是大BOSS对决,突厥被隋唐阴谋加武力,分裂了然后各个击破。这个结果,其实不是一朝之功,而是从五胡乱华各种乱战,一直延续到唐才为止的。

  而后来的安史之乱,实际又是中原帝国内部斗争,就是抢皇帝做的斗争了,不属于第一类斗争。这次唐军从南边淮河开始大反攻获得最后胜利。

  宋,就不多说了。在我看来,宋所谓的北伐总共也就两次大的,太宗一次大败,然后童贯……其他的在我看来都不算,包括岳飞那次,我一向归为局部反攻。但是,你们仔细想想,西夏、辽、金、蒙古打中原打了多少次、多少年?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打,中原守,从38度线退到黄河,最后长江,最后是福建广东,从太祖起一直打到崖山,最后输一次大的,帝国完蛋了。

  结果大家又说,是南方中原帝国输了。

  我连续打你几百年你来防守试试,看看最后谁赢?

  到了明朝,洪武永乐大帝年间,徐达蓝玉不说,光永乐就五征蒙古,这是大的,小的还不算。蒙古于是被撵到漠北去了。然后清净了好一阵,瓦剌什么的几个部落养肥了,又开始到38度线来骚扰中原了,于是继续拉锯,这个拉锯,又回到了中原防守北方进攻的态势,于是人家就轮番换着人来打,从瓦剌开始,到蒙古,到女真,终于是建州女真钻了空子拣了个大便宜,瞬间杀进中原。

  结果就这样。至于说骑兵什么的,兵种是重要,但真到了南方和西南,骑兵用处几乎没有,要靠水师和步兵,清入中原,南方战争几乎全是四汉王带明朝降军打的,水师就不说了。蒙古也一样,进入南方后,主要是靠汉军水师和步兵,骑兵只是一小部分。北宋南宋顶了北方游牧民族这么多年,战斗发生在中原内的,南北方一直都是互有胜负,因此骑兵是厉害,但确实也并非是占据中原的最主要的因素。骑兵在北出长城后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确实是必须的胜利因素,但到淮河长江流域开始以及更南的南方,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可否认,人口、马匹这些因素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经济和科技等等,都会大幅度影响战争结果。

  中原农耕帝国少有主动向北出击的时候,因为没有这个需求。中原这么富裕,它完全没有动力耗费如此巨大的力量去占领38度线以北那种在中原看来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理由要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一直有理由向南进军,南边太富裕了,我们这边鸟不拉屎的,一到冬天就担心死人死牲口,有什么理由不去占领他们那边?这理由简直太充分了。

  于是结果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见天就杀向中原,中原则见天就防守,防守几百年下来,一不小心失手,就完了。任谁防守几百年都有失手的时候。

  所以我说这个结果无他,攻守易势耳。你看中原帝国被搞烦了之后,天天向北边打,北边也一样顶不住,一失手就被打到欧洲去了,或者跑忽兰忽失温以外的戈壁滩里避风头去了。

7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这个是由南北差异造成的。

北方地势开阔,干旱少雨,物产贫瘠,生存压力大,竞争多,外族虎视眈眈,民风彪悍,为兵者不惧生死,英勇善战,但为将者也因此勇武有余,谋略不足!

南方多山多雨,物产富饶,随便都能混个温饱,安于现状的人多,为兵者则贪生惧死,但为将者则又多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故北方强于进攻,一往无前,南方善于守成,偏安一隅。开疆拓土时,北方强势,和平守成之时,南方又优势明显。

但事无绝对,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明朝时,温州兵员质量又为天下首,只因太穷了[捂脸]




8

在古代,战争比得就是人口和粮食。

南宋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人口多,开发早,耕地广阔,而且北方有重要的战马供应区,相较南方,北方自然形成人口和经济优势。

宋朝以前,北方的洛阳和长安代表了大部分时间内的都城,中原一词更是古代中国的代指,即便是战乱频仍的年代,王朝多以北方为正朔,即政治优势。

宋朝以前没有北伐成功的例子,最接近成功的刘裕北伐,也是功亏一篑,反而折了北府精锐,导致刘宋二代不能与北朝抗衡。

不过,这政治优势,人口优势,经济优势随着宋朝的建立发生转变:

北宋时,政治中心是开封,但经济重心和人口比例开始像南方倾斜,等北宋灭亡,随着又一波人民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转移到南方。

故南宋以后,有明朝北伐成功,这是唯一一次成功且守住战果的北伐。

不过,南宋时虽然经济重心南移,可这时候是蒙古骑兵的天下,况且南方没有战马供给,南宋朝廷的不作为,故无力抗衡北方,北伐更是仓皇。

而南明为啥不行呢,地盘太小,人口过少,军队实力差距太大等等诸多因素。

当然南方割据政权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依靠长江天险,据城而守。以建康城为例,此城修建的极为牢固,城内粮食也多,建都于此的王朝多认为有长江可高枕坚城而无忧,但却看不到建康城最薄弱的地方不在建康,反在蜀地。

中国古代北伐前后数十次,应该说只有明朝北伐是成功的。

9

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末的项羽和元末的朱元璋是从南方统一北方,其余均是北方统一南方。总体说来,北方苦寒,民多彪悍。南方气候湿润,经济、文化发展较好,但兵员体质羸弱。

中国北方与长城外游牧民族经常厮杀,战斗经验丰富。霸气的游牧文明一旦与精细的农耕文明嫁接就产生了巨大的战斗力,南方纯粹的农耕文明所无法抗衡的。

10

首先,因为北方是游牧民族居多,而且北方的马匹在生活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北方马匹众多。正所谓″北人骑马,南人坐船。”在马匹进入军队后,北方的骑兵就一直是古代作战主力军队,古代的重甲骑兵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轻型装甲车辆,北方的骑兵和南方不善骑马的步兵做战,南方岂能不败。

其次,由于北方寒冷,北方人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因此北方人食量大,南方人食量较小,这也造成北方人的身高和身体体质普遍强于南方人。当一群大个子和一群小个头发生

泠兵器搏杀,肯定是身强体壮的大个子占优势。因此北方的古代军队能够轻易击败南方军队。

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北方人也希望占领南方的温暖之地,这就是历史上所有北方游牧民族一

直向南侵犯的原因,因为气候温暖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北方政权一直把统一南方做为自己的目标,而北方军队以剽悍的体质和优势的骑兵横扫南方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历史上最终北宋灭了南唐,隋朝灭了南陈,蒙古灭了南宋,使得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