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2020-09-23 19:01阅读(71)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

1

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

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

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

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

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

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

2

如果明朝不亡,中国的北部边界一定是长城,或者说是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汉人王朝中,即使在北方开拓力最强的唐朝,唐人眼中过了阴山也就不是大唐了。

在武功最盛的汉朝,卫青穿越沙漠,与匈奴决战,但胜利后汉朝依然不会去占领匈奴的领土。

极盛时期的大明,其实朱棣之后,大明北部边界就退到了长城一线。

这是农耕民族的天性使然,明朝也不例外。

如果明朝不亡,当俄罗斯崛起,依彼得大帝的战略,俄罗斯南下与大明长城为界,占领大连,几乎是必然。

俄罗斯崛起时的亚洲

清朝纵有万般不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前夕一统汉、满、蒙、藏、回是其最大的功绩。
俄罗斯崛起的过程,几乎是蒙古帝国的翻版,只不过俄罗斯自西向东,蒙古自东向西。无论如何,天佑中华!挡住了俄罗斯从黑龙江南下的脚步!

3

这个得从唐朝说起,唐玄宗时期,一代名将高仙芝指挥三万安西都护府唐军将士与二十万阿拉伯联军血战怛罗斯(现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唐军铁骑加上李嗣业的陌刀精锐,本不落下风,关键时候葛逻禄番兵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高仙芝腹背受敌,唐军阵亡两万余,残部数千众撤至安西都护府,两年后,高仙芝整军备战意图全线反击,无奈遇安史之乱,率领西北边军回师勤王,从此再无力西进,至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葱林(现帕米尔高原,喀拉昆仑山)以西中亚广袤平原的控制。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军事实力始终不强,一直外患不断、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也无心经营西域。



到了元代,强大的蒙古人虽然打下了无与伦比的疆域,但实际上是分封制,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很薄弱,西域地区实际上是脱离中央管控的。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后明军就退守哈密卫,后面实际控制范围只到了嘉峪关一带,西域一直不在明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清军入关后,康熙皇帝打败准噶尔汗葛尔丹征,准噶尔部臣服,之后准噶尔四部屡次叛乱,至乾隆皇帝决心毕其功于一役,趁准噶尔内乱,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完全掌握了对整个西域的控制,乾隆赐名新疆,意为新划归的疆土,并在伊犁开设伊犁将军府(现伊宁市),封伊犁将军统管新疆政务、经济和军务。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流寇四起,民生凋敝,八国联军联合侵华,沙俄趁机侵占了伊犁,并策动阿古柏新疆叛乱,在经历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后,中兴名臣左宗棠留下了他的旷世名言“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自筹军费,抬棺出征,从沙俄手里收复伊犁,平定阿古柏叛乱,至此,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4

如果明朝不灭亡,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分析,我国将是超级大国。

第一,经济。经济是政治和军事基础。明朝后期开放了海外贸易,资本主义萌芽,可能会比英国更早完成工业革命。中国的茶叶,瓷器,中药,丝绸,布匹,工艺品将会畅销世界,获得世界各地大量资本。

并且明朝末期火器高度发达,各种原始地雷,原始手榴弹,火枪,火炮也将畅销全球,获得大量利润。

明朝人口多 也就意味着劳动力丰富,可以碾压其他国家经济。

大资本家将会快速出现,无产阶级出现,中产阶级出现。

第二,政治。因为新的资本家势力出现,将逐步控制以皇帝为主的地主势力,最终完成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的转型。

从而社会进入更快速的发展轨道。

第三,军事。军事为经济服务,大资本家需要更多的资源,就需要更多的领土,更多的人口,因为明朝将会四处征战。

因为,贸易,将会获得后装枪,这将极大提高单兵战斗力。明朝派出3000后装枪骑兵,就能灭了8万八旗军,给满族人只留下妇女。

以500人为单位的后装枪大队,将会入侵抢劫邻国,比如占领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10000人的明朝军队应该可以统治几千万人的印度。

只有1000万人口的经济落后的俄罗斯族,很难和1亿人口的明朝对抗,将会成为附庸。


可是,明朝还是灭亡了。

天灾灭明朝,内乱灭明朝,官员腐败灭明朝,异族灭明朝。

明朝如果能抗住20年,土豆玉米进入明朝,李自成就不会起义了。20万人的满族,怎么能对抗一亿人口的明朝。

5

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总觉得后一个朝代的领土都是从前一个朝代“继承”来的一样,这种观点简直笑话……每个朝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打下来的,后一个朝代都是前一个朝代的仇敌,这不是继承——能打下来多少地盘,要看后一个朝代的本事啊!

清在明之后,你觉得清朝的地盘是明朝奠基的,还是清朝自己打下来的?且不说明朝之后北有大顺,西有大西,南有南明,海上有明郑,这些势力不都是清朝一个一个灭的?再向西北,如果没有清朝三代君主对准格尔汗国征服,清朝怎么可能将土地扩展到巴尔喀什湖?

唐朝够大的,宋朝能继承多少?当然你可以说,宋朝是继承于五代,所以没捞着唐朝的遗产。没有“遗产”,你要去打啊!秦亡之后的汉,西域不是汉朝自己打下来的?朝代的领土哪能靠当“富二代”继承,一寸山河一寸血啊!还要说一点:新中国的土地也不是继承自清朝或民国,也是一个省一个省解放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就依靠地图上多画两条国界,我们能保护这一只大公鸡?太天真了。朝代之间,民族、文化、历史都可以继承,但领土,只能靠自己——且不过朝代之间,你说晚明继承了多少明朝早期的领土?一朝尚且如此,何况朝代之间!

6

这个,您得先弄个明白,明代的“基本政治版图”究竟是怎样的。

明朝疆域较稳定时,全国有两京(北直隶、南直隶),十三布政司(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此外,还有万全、大宁两都司(今天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一部,当时“挂靠”北直隶布政司)和辽东都司(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地,当时“挂靠”山东布政司),这就是明代直到天启初年的真正控制地,大约只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面积的一半多一点,东北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全部,西藏和青海大部,只是虚受职衔的羁縻关系(新疆的哈密一度也是这种关系),而内蒙大部、新疆大部和青海、甘肃一部,甚至连这种羁縻关系都几乎没有。至于什么外东北外蒙古,只能说,呵呵。

如果明朝不灭亡,蒙古黄金家族很可能一统漠南漠北,和明朝形成隔长城、河套对峙的局面,而辽东以北则会被女真(建州、叶赫、乌拉三部都野心勃勃,关外女真统一只是时间和谁当头的问题)割据,西藏最多只会继续羁縻,而台湾则仍会落在荷兰人手里(因为郑氏没必要争台湾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只能是个瘦身版中国。

如果明朝灭亡,但清军不能进关,则继明而兴起的汉族政权大顺或别的什么朝,则很可能不得不和残明、大西搞出个关内的鼎足三分,而关外则西有准噶尔、东有满清,这恐怕是最惨淡的一幕了吧。

必须清楚的是,中国近代版图实际上是清代奠定的:女真人在关外时基本统一了东北,并且通过武力、宗教和联姻形成了满蒙联盟,然后入关占领中国,内外蒙古是因为满清的关系才自元代以后再入中国版图的,新疆、西藏的中国军事、政治存在,则是清代持续三朝(康雍乾)和准噶尔部作战的战果,台湾则是清灭南明-郑氏被迫入海-清灭明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所致。西南各土司直到雍正朝才全面改土归流(留了尾巴但终究是改了),新疆、台湾和东三省直到光绪年间才建省,至于西藏,真正实现行省化,已是某朝建立后若干年的事了。

归纳起来就是一点:如果明朝不灭亡,“中国”的疆域会比今天小得多,因为很多今天公认的中国领土在明朝并不真正属于其管辖,有些甚至连名义上的管辖权也没有,既未统治,何谈“保有”?

7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妨比较正经地分析一下可能性。

假如明朝不灭亡,能否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版图?这需要首先看一下,明朝是怎样灭亡的。

那么大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呢?直接原因很简单,亡于大顺农民军政权的攻击,朱明皇室自尽于北京紫禁城。明帝国中央大部分投降大顺。明亡。但实际上,这只是明中央的垮台,在地方,尤其是长江以南,明帝国的遗老宗族还是势力庞大,尤其是江浙一代的世家大族,与明帝国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垮了,但是支撑中央挺下去的根基还在。所以才有后来南明朝廷对抗清军的故事。大顺亡的是北京明帝国中央政府,而明帝国遗老势力的支持,则真正亡于入关之后的满清八旗铁骑和归顺了满清的汉人兵士。因此,应该说,明亡于内忧与外寇。

那么,如果明朝不灭亡,这个假设就要分个层次,怎么个“不灭亡”?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是中央政权尽管摇摇欲坠,而实际上却瓦而不解?还是满清在关外日渐崛起,与明帝国划长城而治,依仗兵威逼迫明廷进贡和亲称臣?还是大明帝国一扫沉疴,再度崛起,内除民乱,外驱鞑虏?

我们先看第一种可能,可以概言之为危而不亡。然而内部民乱不已,大明财政入不敷出,外有满清崛起勃然,则这种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尤其是日后洋人西来,大明虽然并不排斥海外贸易,然而在内无府帑,外无强兵的背景下,也很难有所挽救。说不定,那时候的亚洲东部会像印度次大陆一样,在内乱迭起之际,被英法趁虚而入,分而食之。这是第一种。

再看第二种,可以称之为臣服藩夷,以朝贡换和平,实际上就是汉初从刘邦到汉景帝对匈奴帝国、唐初李渊和李世民初年对突厥帝国的方略。只不过汉唐都是在政权勃兴之际对外暂时屈服,借以赢得战略崛起的必要时机,然后一举而战胜强蛮,缔造起前所未有的世界霸权。而大明如果要在满清崛起之后采取汉唐初年采取的这种朝贡方针,此时明帝国已经开国二百年,政治生气全无,官场沉疴痼疾,非一日能除。思想界更是万马齐喑,文化知识分子沉溺于精致的个人体验,很难说通过臣服、朝贡赢得了生存时间,究竟能不能有所振作,化耻辱为动力,恢宏士气,震荡沉疴。很可能,要重复当年大宋的命运,终究还是会败落于另一个强蛮之手。在这样的发展可能中,结局与后来的历史是一样的。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大明臣服于满清之际,葡萄牙和英人来了,由于大明比满清更了解西洋,很可能大明的开明阶层会主张联合葡萄牙或英人以对抗满清,那时候满清丝毫没有海上力量,而明却曾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经验。在联合西人对抗满清的过程中,大明有可能率先陷入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竞争中,从而跻身于近现代世界史英荷葡法等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权势斗争之中。而随着明主动与西人接近,由于这个时候明帝国的火器水平、武器工艺、尤其是火炮、火枪的运用技术,并不比西洋人差很多,因此,双方可能会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的合作。那么,后来出现的洋务运动就会大大提早出现,而由于明廷在保守方面并不像晚清帝国那般诸多顾忌,因此,明廷的西华很可能不局限于器物层面,甚至有可能会走得更快,从而在亚洲东部早早地呈现出后来日本出现的那种维新运动。如此一来,日本国就不可能再有明治维新的时机。因为假如中国实现了那个时候的维新,必会张扬海权,东出太平洋,如此一来,日本可能在维新之前就彻底沦为一个殖民地了。至于满清,则可能在长城和明廷和西人火器的压制下,不得已向西推进,提前消灭准格尔,然后在中亚地区与沙俄相遇,进行殊死搏杀。由此,在亚洲的中北部形成明帝国、满清游牧帝国的二元结构。当然随着明廷的西化,西人尤其是英人可能会再度施展大陆平衡政策,向满清投出橄榄枝。但那时候的满清很可能重蹈后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覆辙,至于南下灭掉明廷,一统东亚,就几乎是毫不可能的了。

再说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明帝国得天佑,接连出现了两三位不世出的人物,而且,这两三位历史性人物坚持萧规曹随,在正确的方向性一如以往地做正确的事情,终于在制度创新、国力振奋、文化复兴、财政扩充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于是内平民乱,外驱劲寇,实现了伟大复兴。如果是这种可能,那么,从当时的情况看,明廷人口在不断增加,土地尤其是可耕好地保持了基本的不变,而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明廷要想扩充财政,就必须刺激商品经济,要刺激商品经济,就必须转向重商主义,要转向重商主义,就必须向东,向南,出海,南下,因为向西将遇到土耳其奥斯曼的游牧力量,向北将遇到满清的游牧铁骑,只有向南,从安南向南洋,向东,浮海至朝鲜和日本,大力发展有国家扶持的海外贸易。在这样的发展中,明廷必将获利良多。而同时也必将遭遇荷兰、葡萄牙、英人、法人,那么能否和平相处呢?从明廷当年处理葡萄牙人租借澳门的情况来,是有较大可能的。毕竟明廷在寸土和巨富之间,很可能会选择巨富。由此,明廷很可能早早地就同英法荷葡等西人订立一套对等贸易规则,并随之签订一系列的国际交往条约。当然,在这些规则和条约中,恐怕明帝的皇帝意识还是会坚持存在的,但是明廷的内阁制度势力有可能会增强,商人势力会崛起,明廷政治生活会逐渐发声深刻的变化。同时,很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中,美洲大陆的竞争者就不仅仅是英法两国了,起码应该再加上明廷的海洋商团和海军力量。由此,何止是当今中国的基本版图,恐怕整个世界史都要彻底重写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假设。而历史是唯一不可能假设的。所以,我们只能结合但当时情况的复杂可能进行一种演绎。这样的问题并非毫无意义。除了娱乐精神之外,他确实能够锻炼思考者对当时历史真实的分析能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美国曾经有一道考核中学生历史的问题,就是假如蒙古大军没有攻入欧洲,世界历史会怎样。这实际上考察的内容与本问题是相似的: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分析和对历史发展的研判能力。

8

假如明朝不灭,那么中国至少将少260万平方公里领土,首先就是新疆,明朝没有建立有效的支配,所以新疆肯定会不归附于明朝。其次是中国山海关外,包括东三省,都有可能出现国家。

而明朝的统治范围只会包括我们汉人的省份,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及中部几省。而且如果遇到类似于鸦片战争,明朝的处置能力要强于清朝,都是汉族的话,内部压力较小。所以进行改革会比清朝容易的多,所以中国很有可能形成像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

经过变法的话,明朝将依旧主导东亚,而日本不太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强国,最后的局面便是,中国主导亚洲事务,避免了亚洲各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中国开放的市场,会带给世界各国实实在在的利益,历史的进程将被大大推进。

明朝如果没有灭亡,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将类似于德国之于欧洲。

9


不可能,因为明朝重文轻武,而重文轻武的王朝永远不可能做到开疆拓土。

好多人以为明朝即使不能向北开疆拓土,但是能够把整个东南亚变成中国领土,对于持这种想法的人,我劝你还是洗洗睡吧。就说越南,黎氏王朝从朱棣永乐年间就开始反抗大明王朝,而明朝军队在越南年年吃败仗,广西、云南两路军队在越南屡战屡败,于是在宣德六年(朱棣死后不超过10年)无奈宣布放弃越南。明朝在最强盛的时候都搞不定越南,你告诉怎么在末年的时候向东南亚扩张?

但是还会有人说明朝重视科技,绝对会发展科技,说这种话的人绝对不了解中国历史。

1、驳其他人观点——资本主义萌芽

当然我不是说明朝没有,而是说资本主义萌芽的人,你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吗?资本主义萌芽说穿了就是雇佣关系,雇主有偿雇佣工人工作。之所以说明朝有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因为在江浙一带,在纺织业上出现了“机户”和“机工”,二者属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但明末有资本主义萌芽,石器时代也有资本主义萌芽,古罗马古希腊也有资本主义萌芽,南宋也有资本主义萌芽。

不是有资本主义萌芽就能够发展到英国工业革命的程度,欧洲历经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加上欧洲传统的重商主义思想,以及重商主义带来的契约精神,还有全球殖民体系带来的物质财富……在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充分堆积的情况下,在满足所有条件后,经过几百年的累积最终才走到了工业革命的地步(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而在以上的种种条件下,明朝一个都达不到,甚至没有一个进入门槛。

2、驳其他人的观点——明朝重视科技

科技——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

先说科学,马克思说过“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依赖于数学积累”,数学的高度决定科学有多高,而中国的数学,宋元时所取得的诸如增乘开方法、天元术、四元术、招差术、垛积术、大衍求一术等重大数学成就,在明朝全部失传。程朱理学就非常排斥数学、科学,这一点我不相信国人看不出来。

有人说明朝有程大位,著有《算法统宗》,然而这只是珠算程度,程大位连开方作法图都看不懂(开方作法图是北宋初年发现的,是宋元数学系统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部分他还是别提了。

二、技术


这是宋朝的海上贸易路线,最远行至莫桑比克海峡



这是元朝的海上贸易路线,看似和宋朝没区别,但是元朝向南发现了澳大利亚,并且开拓了这条新的航线。


宋元海上贸易路线充分反应了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还没有宋元走的远,此后由于明朝禁海,造船技术一落千丈,虽说中间开了一次海,但是大部分的造船技术失传,明朝与洋人的贸易航程都是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负责,而明朝的船早已失去了远洋的能力,明朝276年间的技术相对宋元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火器除外)。

又有人说明朝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然而《天工开物》是记载明朝中期前中国的技术成就,而这里面将近80%是宋朝的技术,尤其在舟车卷、锻造卷这种技术含量高的几部分中。还有人说徐霞客有《徐霞客游记》,拜托你看看汪大渊《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涉及亚非澳三大洲,是第一个发现澳大利亚的人。(《岛夷志略》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共有两节:一、麻那里(达尔文港);二、罗娑斯(澳大利亚)。)《徐霞客游记》根本无法和《岛夷志略》相提并论。

三、火器

当你在沉浸在明朝火器领先世界的yy梦里事,你知道无论是鸟铳、三眼铳、迅雷铳等都是仿制火绳枪的构造,而西方已经使用燧发枪了吗


欧洲在1547年就发明了燧发枪,撞击声燧发枪比火绳枪领先知道时代,到1580年各国普遍装备,这种燧发枪的优越性直到1850年才开始淘汰。当欧洲想着把燧发枪普及军队时,明朝却在使用着落后的火绳枪技术,鸟铳就是根据火绳枪仿制的,然而仿制技术太差,还不如火绳枪,戚继光给的是差评——“为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放烟吓唬人)。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这还是在戚继光时代,张居正辅政时期,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还比较高的年代,而到明末时期,整个朝廷贪污成风,兵仗局腐败到自己都不知道贪了多少,制造出来的火铳质量更差。

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就有鸟铳,其他五花八门的火铳基本上没有卵用,吹的是天花乱坠,然而被长矛弓箭的八旗军吊打。

至于火炮,那就都是红衣大炮了,顾名思义是外国制造的火炮,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是得益于引进的11门红衣大炮。明朝也仿制过红衣大炮,但是除了炸死自己人外,并没有能够打击到敌人,而当袁崇焕调来西方的红衣大炮时,后金才开始忌惮。

所以说明朝的火器除了会吹之外,作用很小。

10

假如美丽的历史小精灵轻轻扇动起粉红的翅膀,“”的一下浇灭了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八旗军的两股火焰,大明王朝得以成功续命。

瘟疫过去了,天灾也过去了,崇祯,崇祯没过去,崇祯端坐在皇帝宝座上,心理一定是百感交集。

放眼欧洲,十七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天文、机械、数学、物理、化学、医学都驶入了通往现代科学的快车道,牛顿已经出生了,牛逼的时代开启了。

大航海时代即将结束,世界的各个角落,再也没有秘密可言。伴随着世界版图重塑,每个国家都不得不培养全新世界观,考虑自己的新定位。

大明同样无法独善其身,来自西方的文明业已通过教士和征服者与大明社会进行了亲密接触,国门既然已经事实打开,就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田园时代。这一点,崇祯不会看不到。

大明的统治者是不是崇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的汉家王朝统治者并没有迂腐的基因,连儒家文化都发生了那么多可贵的变革,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大明统治者不会坐视不管,皇帝可以继续逍遥,文官集团不可能没有洞察。

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时,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汉家王朝早已习惯了放弃长城以外的领土要求,因此假如大明续命,也会延续这个传统。这种观点我为什么不会认可,是因为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农耕民族不需要大漠草原。

假如已经不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了呢?

开化的汉家王朝,一旦适应了世界的变化,不会愚笨到错过历史潮流的地步,看我们现在的时代即是明证。我们会错过最初的起点,无非也就是一个短短的起点而已,不出几十年,一样会迎头赶上,甚至反超,假如我们连汉族文明的优秀基因和进取心都产生不了这样一点点自信,实在是没有必要把这篇文章继续看下去。

当农耕文明顺利的过度为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毫无疑问,将对周边地区产生一个巨大的虹吸作用。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原料、矿产、劳动力,当军事装备发展到与周边国家地区不是一个量级,当国力强大到独步江湖,不消一二百年,汉家王朝一定会早于美国搞搞门罗主义:“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潜台词全世界其实都懂,亚洲是中国人的亚洲。

让我们重新回到问题上来,会“保有目前的版图”吗?“保有”这个词显然是过于低调了,为什么?

日本、朝鲜、琉球、越南、蒙古、中亚五斯坦、阿富汗、印度们会纷纷前来跟你哭诉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