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川军是个怎样的队伍?

川军是个怎样的队伍?

2020-09-13 19:01阅读(83)

川军是个怎样的队伍?:一个国家原则上只能有一支军队,那就是政府军,再有其它军队这个国家就有问题。清廷倒台后,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出现了军:-川军,

1

一个国家原则上只能有一支军队,那就是政府军,再有其它军队这个国家就有问题。

清廷倒台后,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出现了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每个省份都有一支甚至多支地方武装,人们习惯以这些武装所在区域来称呼这些地方武装。

比如广西的叫桂军,云南的滇军,广东的叫粤军,四川的就叫川军。

四川军阀部队以清末编练的四川新军成为基础,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四川军阀跟全国其它地区的军阀一样,各自为战,把四川这块地盘当成了一块肥肉抢来抢去。


派系林立、内战内行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广阔,刚开始的时候,地方武装众多,谁也摆平不了谁。

所以民国时期,混战也是四川军阀们的主旋律。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小虫,军阀之间狗咬狗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

据史料记载,自辛亥革命发生后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之间大大小小的混战一共有470余次 。


这期间比较有名的武装就有十几支,军阀头目有杨森、熊克武、赖心辉、石青阳、袁祖铭、邓锡侯、刘文辉、刘成勋、黄隐、李家钰、陈书农、罗泽洲、刘存厚、郭汝栋等人。

经过几轮兼并角逐,最后四川只剩下两股军阀——分别是刘湘、刘文辉叔侄为首的地方武装。

1933年9月,刘湘叔侄经过恶战,刘湘在较量中胜出,成为一手遮天的“四川王”。

装备低劣,素质不高

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的军阀背后都有一个很大的靠山,比如奉系张作霖的主子是日本人;皖系段祺瑞也是靠日本人撑腰,直系军阀的靠的是英美。

但是四川军阀地处西北,不是战略要地没有大靠山,四川又属于比较贫寒地区,军费不多。


所以川军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装备不给力。

川军当时很少装备大炮等重武器,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迫击炮,数量也少得可怜。

45军邓锡候的装备更差,各军的直属队只有1个特务营(4个连),各师直属队连炮兵都没有,只有1个手枪连。团直属队名义上有1个迫击炮连,但只有4门川造迫击炮。

全集团军竟然没有1门山炮和野炮,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士兵见都没有见过,每个师多最多只有50挺重机枪,少的只有20多挺,轻机枪每师多的有几十挺少的只有几挺。

至于通信、救护、后勤、补给,几乎是一片空白。

除了装备差,川军军纪也不严明,军人待遇低,素质差。

当时川军有个外号叫“双枪兵”,装备混乱,纪律散漫,士兵平时都是双枪:一支步枪、一支烟枪。


士兵军装也不统一,穿得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士兵穿得跟老百姓没有区别,一色的草鞋草帽。

很多士兵不是出身袍哥(土匪),就是地痞流氓,浑身匪气,没有什么信仰,只知道欺压良善,扰乱相邻,所以当地老百姓都叫他们丧门星和“瘟神”。

这样的士兵只对女人和票子感兴趣,根本不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血洒疆场,威名远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川军将士得知后,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为国杀敌。

三天后刘湘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 。


接着刘湘发表《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川康军民书》,在四川进行总动员。9月,15万川军将士(14个师变为22、23两个集团军)雄赳赳气昂昂分三路开赴抗日前线,刘湘任司令长官,邓锡侯为副司令长官。

当时刘湘是带病出征的,有人劝他在后方养病,刘湘却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川军装备差,素质差,但是在抗日战场上个个都不是孬种。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历次大会战中,很少缺席而且作战勇敢,赢得了铁血之师的美名。


据统计,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外加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仅次于中央军。

淞沪会战中,川军20军两个师一万余名官兵血洒疆场;43军26师4000余名官兵只有600人活着回去。

徐州会战中,防守安徽广德的川军145师,陷入日军的层层包围,伤亡殆尽,师长饶国华率领卫队拼死抵抗,弹尽粮绝后杀身成仁。

在台儿庄战役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战士把手榴弹捆绑在身上冲向日军的坦克,122师的师长王铭章和2000名官兵以身殉国。

川军在抗战中付出了约64万人伤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爱国正气歌,他们是民族之魂,国之骄傲,会永远被后人敬仰。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川军顾名思义,是四川的部队。

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民国刚开始,四川就陷入内战中。

由此,断断续续打到1936年,被蒋介石借机掌控大权为止。

川军各派系军阀总兵力有20多万人,其中实力最强的是省主席刘湘,大约有10万兵力;其次是杨森,大约有3万人;第三是刘文辉,也有约3万兵力;其余还有诸如邓锡侯,田颂尧等人。


抗战爆发以后,四川成为大后方,提供了大量的兵员。

在1938年-1945年,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沿海省份和北方省份大多沦陷,已经无法补充兵员。

相反,川军部队各有自己的补充区,兵员充足。

另外,全国壮丁有1/5来自四川,伤亡的326万国军中有64万为四川籍。

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


需要说明的是,四川士兵绝非单纯补充到川军,而是大量补充到中央军中。

川军为国家民族立下大功。

然而,川军的战斗力却不强,这同四川人吃苦性较差,身体较弱有一定关系。

所谓天府之国,即便是普通农民,一般至少不愁吃饭,生活较为安逸,吃苦较少。

另外,四川人抽大烟的太多,上到川军名将,下到贩夫走卒,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就是川军武器装备较差,尤其是抗战初期,基本都靠自己的武器。

川军邓锡侯部队,基层部队连轻机枪都没有,迫击炮奇缺,只装备少量重机枪。

这样部队还不如欧美的民兵。

3

1942年2月,宋美龄在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时说:“我中国官佐士兵每当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守长沙的王超奎营长,就是这样的例子。”

4月19日,宋美龄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过去3个月来,中国人民目睹西洋军队处处对敌人屈降,但中国军队却在顽强抵抗。如在湖南新墙河,王超奎营被日军包围,500人全部战死。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之时,川军杨森所部第20军133师398团第1营营长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桥,在日军炮火猛烈进攻下,阵地全毁,死伤极重,仍无一人后退,全营战死沙场。

王超奎打出了川军的威风,打出了川军的精神,热血军魂告诉世人“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抗战前,川军被称之为“双枪兵”(步枪和烟枪)、草鞋兵(武器低劣、赤脚草鞋),被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糟糕的军队”。

1933年11月,陈诚曾严厉训斥川军:“连外国人都知道,四川军队素质之差,国内外有名,同中国优秀的部队相比,相差甚远”。

1935年8月,蒋介石在峨眉训练团讲话:“我(蒋介石)从成都乘车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仰卧倨傲,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



为什么川军如此不堪呢?因为军阀混战。

自辛亥革命以来,四川就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中,从1912年到1931年,四川军阀之间发生的大小混战高达478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就达到二十九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

当时的四川人说“人命贱如狗,军阀满地走”,二十年的军阀混战,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变成人间地狱,军阀横征暴敛劣迹斑斑,\"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压榨人民到了极限。四川省政府委派的查照员黄正中向省府报告:“十室九空,饿殍载道,尸骸满谷。虽有回天之力,亦不能赈靖化县灾民于水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四川各个军阀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出川抗日义不容辞。川军将领王铭章战死前曾说过“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另一个将领杨森曾经说过,“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二十年军阀内战祸国殃民,如今国家有难,川军决心抗日一洗二十年内战之罪。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

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民众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欢送川军出川抗战万人大会。川军将士代表在会上宣誓:“出川抗战,失土不复,誓不返川。”表达了川军将士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



抗战是全民抗战,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空前高涨,北川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的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四川人民用“死”字旗表达抗战的意志。



川军向来在全国的形象很差,抗日到底行不行谁也不知道。抗战初期驻防山西的阎锡山拒绝川军入晋,指斥川军“武器不好,作战不力,是不会打仗的叫花子部队”。台儿庄大战之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认为:“川军习气较坏,官长均视物质享受为当然,不能与士卒共甘苦,各将领间因为省内长期互战的结果,彼此均积不相能”。

川军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血性。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二十二集团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死”字旗不是口号,是用血来写的。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出:“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淞沪会战,川军第二十六师参战时的四千多名官兵仅存六百多人,其伤亡高达85%以上。

南京保卫战中,川军第二十一军145师长饶国华率部坚守广德,在弹尽粮绝之后饶国华师长自杀殉国。

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5月在战场上悲壮殉国,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



川军为抗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原来“最糟糕的部队”川军为什么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血性来证明川军能战不负国家?

广大川军官兵都把出川抗日叫做打国仗。打国仗就是为国打仗;打国仗就是为不亡国打仗;打国仗就是为民族生存打仗。爱国主义,是川军抗战的最大动力。川军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战历史,从而由“双枪兵”、“烂部队”,转变为铁血之师、正义之师。



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大约30%。八年抗战国家总计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四川人民是忍饥挨饿甚至吃观音土来支持抗战的。

历史不会忘记四川人民的贡献,历史永远记着抗日军队的丰功伟绩。

4

川军抗日时期出兵最多,贡献最大。整个抗日期间四川提供壮丁257万,出兵三百多万,可谓无川不成军。

川军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川军武器虽弱,但打起战来毫不含糊,特别是面对日本侵略者。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川军人数多,装备差,但都是有血性的汉子,与其他地方相比,和江西,湖南,两广一样,出兵多但几乎没有投敌当汉奸的将领。


5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呼,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是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是刘湘主政,刘湘死后川军形成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

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是抗战中牺牲最多的一支,安仁有个建川博物馆里面都有当年川军的记录,很多抗战历史文物,具体牺牲了好多忘记了,10多20万是有的,军长级的战死的也不少

其实抗日战争中,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各个地方军阀武装,基本都抛下了地域的隔阂,竭尽全力参与抗战,牺牲无数,可歌可泣。

川军之所以突出,川军以极高的执行力和战斗意志,赢得了全国军民的认可和尊敬。

川军参战人数极多,尤其抗战后期,因为东南国土沦丧,四川成为国军的主要兵源地和财政来源,以四川一省人口支持了国军五分之一的兵力,客观说四川人民在抗战中付出最大。

川军素来被认为装备极差、训练极差、军纪极差,是杂牌中的杂牌。这样的地方武装,没有像红军去打游击,而是被派去打阵地战,与火力领先好几代的日军拼消耗。

即使如此,川军仍义无反顾,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坚决抵抗,杀身成仁,许多部队一直战到全军覆没都无人逃跑,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的战绩下,再没有人认为川军是杂牌。敢拼命的军队就是最好的军队,川军就是每个将军梦寐以求的军队。

6

现在网上有一个谬论,就是川军作战勇敢但是战斗力不高,战术素养差,这其实是错误的。

我一直很反对将军队地方化,比如动辄以川军、桂军、湘军、粤军等来划分,并对比军队的战斗力。

川陕根据地的红军

1932年10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主力面对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逼,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在为四川嘉陵江以东建立了川陕根据地。

川陕根据地全盛时期有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

红四方面军兵力也得到了极大扩充,红军和游击队加起来有10万之众,红四方面军西进到四川的时候只有1.5万人,也就是说这10万指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四川籍的。

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这里面超过一半都是四川籍的战士,难道这些战士战斗意志不顽强,战斗素养不高?这些四川战士的素质是超过各派系军队士兵的。

抗战中的川军

抗战中川军出川伤亡惨重,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率部与日军作战,损失殆尽后拒绝日军劝降自杀明志,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死守滕县壮烈战死,这种事迹实在太多。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八年抗战,全国征兵总数1400多万,四川征兵320万,超过五分之一,所谓的国民党中央军也是从各省抽的兵员,大量的四川籍士兵其实加入的是中央军。

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中,四川士兵比例不小,四川为抗战贡献的兵役劳役、粮食、税收等也是全国最多的。

结语

所谓川军战斗力差,还不如说是四川军阀造成的,一方面军阀们的建军水平还是封建时代的,另一方面川军的装备也是最差的,但是川军的吃苦耐劳却是公认的,同样的四川人加入红军和国军中央军后,明显战斗力大为提高,这就足以说明一切。

7

川军是一支以四川人为主体的军队,这种地方性质的军队在民国时期广泛存在。清王朝灭亡后,地方势力以各省新军为基础组建了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军队,川军的历史由此开始。

1911年11月22日,四川宣布地方自治。随后由尹昌衡担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四川境内所有的军队即被改编为5个师(第4师师长刘存厚和第5师师长熊克武为之后的风云人物),这就是川军的雏形。

在民国初年,四川的形势极其复杂,成为北洋、滇、黔军阀和四川各派军阀争夺和混战的中心。在各方势力影响下,四川本省的军队四分五裂,为日后四川始终无法统一埋下了伏笔。

1913年3月,二次革命爆发。原四川都督尹昌衡被袁世凯解职,熊克武在8月4日重庆宣布独立,成立讨袁军,但很快就遭到听命于北洋政府军队的围攻,至9月12日以失败告终。

接着又爆发了护国战争,四川的北洋军势力被驱逐后,滇军将势力扩展到了四川并且控住了四川的军政大权。曾依附于滇军的刘存厚为夺取四川的统治权发动了四川靖国战争,刘存厚率部击败滇军,1917年12月成为了新的四川督军。

但是刘存厚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918年1月,滇军领袖唐继尧联合熊克武又重新打了回来,刘存厚退往陕南汉中地区从此一蹶不振。在击败刘存厚后,由熊克武出任四川督军。接着唐继尧和熊克武之间又出现了矛盾,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滇军、黔军退出四川境内,数年后属于熊克武和刘存厚的时代结束。

1921年6月,刘湘虽被推举为了四川各军总司令及四川省省长,但是川军各派系的矛盾一点都没有减少,反而是愈演愈烈。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川军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混战依旧不断。从1922年的四川一、二军之战,到1932—1933年的二刘大战,在这十一年的时间里,四川境内年年有战事。在1933年四川军阀混战的终于结束,刘湘最终成为“四川王”,但是川军内部实际上还是没有完全整合。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对川军进行第一次系统性的整编,川军的340个团被压缩掉了一半,共计170多个团,编成8个军26个师又9个独立旅。到了抗战前夕,川军又一次进行整军,川军各部缩减三分之一,步兵团的数量从170多个缩减到113个。

川军各部番号如下:刘湘部第21军、第23军、第44军(每军下辖三个师),第144师、161师和独立11至17旅。邓锡侯部第45军,外加2个独立旅、孙震部41军、刘文辉部第24军、杨森部第20军、李家钰部第47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两个全面开战。刘湘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承诺:“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与此同时,川军各部都已经整装待发奔赴抗战前线,其中杨森的20军第一支投入作战的川军部队,20军在上海坚守了七天七夜,打出了川军的威名。

邓锡侯率领第22集团军北上山西,刘湘亲自率领第23集团军驰援淞沪战场,但由于路途遥远,川军都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参加战斗。第22集团军孙震部第41军被紧急抽调到娘子关一线阻击日军,损失惨重;第23集团军到达安微时,上海已经失守,就地在泗安、广德阻击西进的日军,期间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中将以身殉国。

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去世,临死前留下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虽然死了,川军各部出川抗战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已经出川的部队奋勇杀敌,四川继续组建新的部队。徐州会战中的藤县保卫战,川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三千余人顽强抵抗日军三天,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整个抗战期间,一共编成来七个由完全川军或部分编成的集团军,分别是第22、第23、第27、第28、第29、第30和第36集团军。除了上述抗战前原有的川军部队,在抗战期间又组建了第50军、第56军、第67军、第72军、第78军、第88军和95军。

从军队的数量来看,川军是除了中央军之外,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庞大的地方军,同样牺牲也是最为惨重的,共计伤亡高达64万余人。

抗战后,大部分的川军部队都被裁撤或吞并,残存的军级部队分别是第20军、第21军、第24军、第41军、第44军、47军和第95军这几支部队。在解放战争后期,川军各部一个一个被解放军歼灭。

淮海战役中第44军在碾庄被歼灭,孙元良兵团的第41军和第47军在突围过程中被歼灭。第20军在渡江之役中被歼,第21军在上海战役后撤往台湾。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和潘文华三人宣布通电起义,剩下的第24军和第95军以及重建的川军各部参加了和平起义,川军的历史就此终结。

8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出兵最多,牺牲最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9

没有川军的话,日本会占领更多的地方,中国会更加的危险。

现在很多历史剧会出现川军抗战的场面,作为一个省的军队,川军可谓是最穷困的,但也是意志力最坚韧的,如果没有川军从天南地北不断地抵抗日军的话,中国会被日本占领更多地方,日军的气焰会更加的嚣张。

在网上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川人从不负国,四十万的川军,从四川浩浩荡荡出发,但是回来的能有几个,就连他们的英魂都要忍受饥寒和挨冻。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四川是军阀最多的一个省,从来都是自己打自己,而且很多士兵一只手拿着枪,一只手拿着吸烟的枪,而且非常的油滑。

可是到后面日本鬼子入侵,他们却成为了中国最勇敢的军队,就算脚底下踩着草鞋,经常吃不饱,可是他们的意志力是最坚韧的,从不投降,从不后退。

我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充分的感受到了四川军队的勇敢,虽然他们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但是却比国民党那些正规的中央军还要厉害。

他们会想尽办法去抵抗敌人,这种顽强的意志力比鬼子那些誓死冲锋还有强力。

最后我想要说一句,川人从不负国,国人不负川,在后来的汶川地震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连我当时这种小学生都捐了20,为后来四川重建出了自己一份力。

10

我是山东人,在我们山东的枣庄,藤县一带,百姓里面川军确实是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地区的山东人尊重甚至是崇拜川军,就是因为当年抗战川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四川人民赢得的。说来抗战作为一个山东人是有些惭愧,然而我们也是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尊重川军是你们的行动为我们竖起了丰碑。在国家危亡时刻川军给我们作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