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2020-09-12 12:01阅读(70)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蒙古可汗的选拨制度一贯是胜者为王,在诸多王爷中,为何只有忽必烈最终建立了元帝国,我们主要做如下

1

蒙古可汗的选拨制度一贯是胜者为王,在诸多王爷中,为何只有忽必烈最终建立了元帝国,我们主要做如下分析:

1 高瞻远瞩,思虑通透,协助大汗夺取汗位,深得信任:

忽必烈作为王爷,对待大局的眼光自始至终高瞻远瞩,具体表现在王位之争时期,对于三股争夺汗位的势力,忽必烈一两拨千斤,寥寥几句,让剧烈冲突的汗位回归本部,不得不说具有天子之气:

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日程。当时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有人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就在这个时候忽必烈站起来说道,窝阔台是说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

2 经略南方,人格魅力之下建立了超强的队伍,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自己的超强的战斗力,有一批忠实的文臣武将,势力逐渐强大,即便在蒙哥的怀疑下,忽必烈的下属都对其忠心耿耿;

3王位争夺中,对方实力和忽必烈相比太过悬殊: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是有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但这些贵族本身没有什么实力,也就没有话语权,而忽必烈在这个漠南及南方拥有超高的人气,因此,从支持率来看,忽必烈是技高一筹

4 积攒了雄厚军事实力

蒙哥当初将国内军队分为四股,真正留在蒙古内部的较少,忽必烈拥有蒙哥当初派与他攻打南宋的队伍及兀良台的大军,对手阿里不哥却在国内没有什么军事实力,加上旭烈兀最后表态支持忽必烈,在此忽必烈拥有绝对的优势;

5 对关键势力的拉拢

忽必烈一开始就关注到旭烈兀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便在多方面进行拉拢,并许诺一旦获得天下,将允许他高度自治,这样即便旭烈兀不参战,忽必烈也保证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6 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吸纳及接受

传说日本曾经陈列忽必烈的书写真迹,从字体及内容来看,忽必烈对于汉族文化的深入绝非一日两日功力,这些都成为日后他建立元帝国,统治中原的必要条件;

不得不说,在短暂的元帝国统治中,忽必烈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最终一统中原,可以堪称盖世奇才!

2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经过长期努力之后,量变产生质变达到人生的突破。王爷也好,民众也罢,都是如此。而且快捷这位普通王爷可是一点都不普通啊!据《元史》记载在“潜邸”时期就开始有了雄心壮志,向被他招徕的刘秉忠、张文谦等人苦心学习治世之道。

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就是这样的努力下,他成为一个“同母弟最长且贤”的宗王,被元宪宗授予了总领漠南军国重事的重任。这个权力不小,管理范围从蒙古本土的南部,西到河西走廊以东,南到淮河一线。如果忽必烈是一位平庸之人,蒙哥当然不可能把这个重任交给他。

忽必烈之所以能在与阿里不哥角逐汗位时胜出,与汉地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就比如忽必烈立足于汉地,将和林城的所有补给断绝,仅这一招就将阿里不哥逼入了绝望的境地,如果没有汉族地主阶层的支持,忽必烈也做不到这一点。

忽必烈早在被授予管理漠南军国重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利益与汉族和其他各族地主阶级捆绑起来,其驻幕于金莲川,广泛延揽中原的精英和硕儒,如郝经、王文统、许衡等。以后夺取汗位多出自这些人的谋划。这些人直接成为元政权官僚班底,可谓是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其中他最信任的刘秉忠主张建朝省、立法度、整饬赋税、采用汉法,对忽必烈影响非常大,遂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如颁发俸禄、印制纸钞、劝农薄税、开办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欢迎。

从那时起汉地的地主阶级就已经将忽必烈视为未来的中国之主了,就如大儒窦默在向忽必烈讲学时,这个倾向就相当明显。

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


忽必烈还拉拢汉世侯,重用董文炳、史天泽等人,这些人都成为了忽必烈的重要将领。在以后争夺帝位和灭亡南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战功。

所以,忽必烈在这个时期俨然成了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的代表。在汉族地主阶级看来,忽必烈确实是蒙古宗王中对汉文明最熟悉和最富有同情心的,蒙古政权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当然是要选择他,而不是对汉地文明一无所知的阿里不哥。

3

因为忽必烈获得汉族士族势力的支持,最终让忽必烈获得了战胜蒙古旧贵族势力的强大力量。

忽必烈早年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蒙古王爷,但他却被蒙哥汗派往繁华的漠南汉地总领军政事务。这对于忽必烈来说是个巨大的机遇。

在此期间,忽必烈得以大显身手。他广泛接触汉文化,任用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期间,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以拉拢忽必烈彻底接受汉文化。在汉地的执政岁月,让忽必烈变得尊崇儒学,并打造起一支融入汉族士族的统治班底。

这一些了政治举措不仅迅速稳定了汉地的民心,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的恢复,还为忽必烈打下了扎实的统治根基!

也正是从那时起,忽必烈所代表的,其实已经不再是旧有的蒙古族势力,而转变成为中华各族共同的政治领袖。

事实上,真正代表蒙古旧贵族势力的,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而当时的漠北和林蒙古族众臣,其实并不支持这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汉化的忽必烈。于是,他们在漠北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为大汗,与之争夺天下。

从某种意义上讲,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兄弟之争,更深层的其实是中华文明与蒙古文明的斗争。幸运的是,忽必烈在汉地培养起了更为强大的统治实力,汉族与蒙古族共同组成的政治力量最终战胜了纯蒙古势力,中华文明最终战胜了蒙古文明。而忽必烈的胜利,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保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当年获胜的阿里不哥而不是忽必烈。那么,对中华文明而言,将会是一场浩劫。而野蛮的蒙古帝国也将无法融入华夏,最终成为真的野蛮征服者……

4

忽必烈,蒙古黄金家族成员,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次子。


忽必烈很早就加入了黄金家族的军事行动,参与过蒙古的西征,带兵打到过西亚和欧洲。

拖雷长子蒙哥从窝阔台家族手里接过大汗位之后,忽必烈被蒙哥安排到南线作战,攻略南宋。

拖雷从小让自己的几个儿子接受汉儒文化教育,而忽必烈是拖雷几个儿子中最亲近汉儒文化,早在忽必烈还是个王爷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潜邸,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队,其中有不少的汉人。


蒙哥汗率领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结果在合川钓鱼城下被投石机打死。

消息传到忽必烈帐中,当时忽必烈正在负责另一线进攻南宋的战事,幕僚之臣建议忽必烈立刻率军返回蒙古大本营哈拉和林,忽必烈经过权衡之后,一面留下军队继续佯攻,一面准备率领主力返回哈拉和林。

南宋被忽必烈吓破了胆,签订了城下之约,保证了南宋不会在自己背后捅刀子之后,忽必烈立刻率领主力部队回撤。


当时,留守哈拉和林的拖雷第四子阿里不哥正在各方势力支持下,准备继承大汗位。

远在西亚征战的拖雷第三子旭烈兀选择支持忽必烈,率领西征大军往哈拉和林行军,以帮助忽必烈夺取汗位。

但是忽必烈的大军迅速的击溃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逃到了中亚继续与忽必烈对抗,而忽必烈紧接着就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登上了大汗位。


这之后,阿里不哥联系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后王们,与忽必烈展开了长期的内耗,但是忽必烈最终战胜了这些来自黄金家族的挑战。

当窝阔台系的首领海都被忽必烈剿灭后,忽必烈终于打败了所有的反对者,从此,蒙古的汗位一直在黄金家族拖雷系的手中延续了下去。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5

忽必烈最终在中国建立元朝,简直就是个奇迹。为什么说是一个奇迹呢?

(元世祖忽必烈)

实际上,忽必烈在小的时候,是看不到希望的。

一是当时蒙古大汗是窝阔台,而不是忽必烈的父亲拖雷。窝阔台去世以后,只可能是窝阔台的后人获得大汗之位。而且当初成吉思汗在传位给窝阔台的时候,还和所有的儿子们约定,以后的皇位,都必须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只要窝阔台的后代有一个儿子,就要传给他的儿子,不能传给别人。既然皇位只能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忽必烈是拖雷的儿子,有什么希望呢?

二是忽必烈并不是拖雷的长子,也不是拖雷的幼子。就算汗位传递到拖雷的名下,其实忽必烈获得汗位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汉人的传统,是嫡长子获得继承权;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守灶。总之,都与作为二儿子的忽必烈没有任何关系。后来,蒙哥获得了汗位。但就算蒙哥获得了汗位,蒙哥也只可能把汗位传给儿子们,不可能传给作为弟弟的忽必烈。也就是说,忽必烈的希望也是渺茫的。

三是忽必烈作为一个蒙古王爷,成为中原国家皇帝的机会很少。在忽必烈之前,虽然也有北方少数民族国家打到了中原国家,但是要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是非常难的。南北朝时期及五代时期,也有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过国家的情况,但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还真没有。唯一算得上的,是耶律德光灭亡后晋以后,在中原建立辽国。但是耶律德光也只是在中原呆了一个多月就回去了,此后刘知远建立后汉,恢复了汉人的江山。所以,忽必烈想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汗窝阔台)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忽必烈克服了一切困难,不但当了蒙古人的大汗,还当了中原国家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皇帝。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这里,我不打算讲具体过程。我认为,忽必烈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从小结交汉人知识分子。

忽必烈的父母非常重视四个儿子的教育,再加上当时的蒙古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耶律楚材非常注意引进汉人知识分子,创办书院让蒙古贵族的孩子学习,因此,忽必烈从小受到了汉人文化的教育。

别的蒙古孩子受到汉人文化教育也就受到了,影响并不大,但是忽必烈不一样,忽必烈还有意识地结交了很多的汉人知识分子,在汉化上,在蒙古王爷们是最大的。这也使得他最终有机会插手漠南事务,从而开启统一中原国家的模式。

(蒙哥画像)

二、忽必烈深得蒙哥的信任。

忽必烈之所以深得蒙哥的信任,是因为他在蒙哥当大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蒙哥是没有当大汗的资格的。但是由于窝阔台自乱阵脚,绕过他的儿子贵由,想把汗位传给他的孙子失烈门。后来贵由夺得了汗位,但两年后贵由又死了,窝阔台的儿子孙子以及儿媳孙媳们为了汗位争夺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蒙哥在拔都的帮助下,成为汗位的有力挑战者。拔都甚至派兄弟别儿哥带着军队给蒙哥助阵。

虽然如此,蒙哥想当大汗,实际上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成吉思汗说过,汗位必须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二是窝阔台说过,要传位给失烈门。这两个话是绕不过去的。当时拔都集团和蒙哥集团都束手无策。

但是忽必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说,蒙哥是窝阔台的养子,应该算窝阔台的后代,不算违背成吉思汗的遗诏。还有,窝阔台确实传位给失烈门,但是贵由夺了失烈门的汗位,因此,蒙哥是从贵由那里传递过来的,不算违背窝阔台的遗诏。忽必烈的这个说法,完美解决了蒙哥继位的理论问题。同时,忽必烈还带着军队,扫清了蒙哥继位的外围障碍。因此,蒙哥对忽必烈非常信任,上台后,就让忽必烈前往攻打大理,接着又总揽漠南事务,为他继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忽必烈在漠南建立了强大的威信。

忽必烈在总理漠南的时候,非常注重拉拢汉人知识分子,同时利用汉人知识分子,到南宋进行宣传,把忽必烈打造成一个贤明的君王。这样一来,一方面南宋的人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另一方面,忽必烈也变成一个仁慈的君王,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拥戴

可以说,以上三点,是忽必烈最终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此后的一切,包括蒙哥去世后他对三弟旭烈兀的拉拢,对四弟阿里不哥的战争的胜利,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元史》)

6

忽必烈能够脱颖而出还是因为他大哥蒙哥坐上合罕的位置,他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蒙哥没有上位,忽必烈的地位在宗室中也高不到哪里去,只能是一个普通的诸王。因为蒙哥成了大汗,拖雷系就成了帝国最尊贵的一支,作为大汗的母弟,只要不发昏作死,尊贵的地位是跑不了的。更何况忽必烈也是能力极强的人,给他一方天地就能做出成绩来。

蒙哥的骨子里是好战的,喜欢亲临战场,所以,他在位期间的基本模式就是,幼弟阿里不哥守灶看家,大弟忽必烈经略汉地,小弟旭烈兀继续西征,蒙哥筹谋攻宋。

在当时,汉地不治的局面已经十分严重,到处都是无限制的苛政盘剥,百姓逃亡,人民疲敝已到极点,忽必烈开始掌管漠南汉地,对这种情况果断采取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而之前聚集在他周围的汉儒士大夫都纷纷起了大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金国旧地得到初步治理,人口增加经济恢复,忽必烈在中原的威望也日益提高。

从铁木真到窝阔台贵由甚至蒙哥,他们都是习惯任用西域人理财理政,反对用汉人汉法,忽必烈的行为引起西域人以及利益受损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他们纷纷向蒙哥进谗,离间他们兄弟关系。

因此,蒙哥派阿蓝答儿去调查忽必烈,忽必烈也听从姚枢的建议把妻儿送到汗廷,又亲自去朝见蒙哥,兄弟俩相对泣下,握手言和。

接下来的对宋战争,蒙哥亲率大军从四川北部一路披靡,忽必烈从河南直扑江淮进入鄂州,这时,蒙哥突然去世。

阿里不哥此时就在和林,忽必烈连续接到庶弟木哥和妻子察必的消息,当即放弃胜利在望的战事讲和北上,1260年三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登上汗位,次月,阿里不哥在和林自称奉遗诏登位,兄弟俩的内战一触即发,也为日后蒙古分裂埋下伏笔。

几年内战,把蒙古国的凝聚力彻底打散。窝阔台系的海都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术赤系的别儿哥和旭烈兀口头表示支持忽必烈,但没有实际的援助,旭烈兀的儿子药木忽儿还在阿里不哥身边效力呢;察合台系以及蒙哥的皇后皇子们都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还接受了蒙哥死后的军队。

相比较,阿里不哥手中的牌比忽必烈好太多,但是,好好的牌也被阿里不哥打烂掉,自己把自己整的众叛亲离,狼狈的向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打赢了内战,却输掉了蒙古帝国,帝国彻底分裂,四大汗国各自独立,忽必烈剩下中原汉地,不晓得他觉得遗憾不。

7

没有人是随便成功的,忽必烈之所以最后成功,跟他在即位之前所做的一些政策无不关系。

1251年,蒙哥正式成为蒙古大汗后,为了加强他们家族的力量,派忽必烈到中原治理中原大地。当时的中原地区,由于久经战乱,民不聊生,忽必烈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收罗一大批谋士作为自己的幕僚,以汉法统治汉地。忽必烈派人到中原各地,轻徭薄赋,鼓励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这还不够,为了更好的治理各地,他成立了诸多治理机构。1251年,忽必烈设邢州安抚司;1252年,设河南经略司;1253年,设陕西宣抚司。他任用汉族官员,推行汉法,建立了一套汉式的统治机,在他的治理下,中原汉地的状况大大好转,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吏治也得到改善,使忽必烈大得中原广大人心,为他将来的成功做下了铺垫。

当时,忽必烈重用汉人治理汉地,这种另类的治理手段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他们就不断地向蒙哥进谗言,说忽必烈如此不遗其力地笼络中原人心,是为窃取汗位做准备的。蒙哥听了以后,心里也有顾虑,于是解除忽必烈的军政大权,命他“回家养病”。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1258年,蒙哥重新启用忽必烈,命他统率左路军攻击南宋江淮地区。忽必烈于1259年七月出兵,九月抵达长江北岸。不料这时,蒙古死讯传来。很多人认为,这时候忽必烈应该回军,夺取汗位。然而忽必烈却认为,大军已动,不可轻易后撤,于是继续率领蒙古军强渡长江,进围鄂州。二个月后,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阿里不哥谋夺汗位的消息传业,忽必烈只好撤兵北还。

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的同胞幼弟,蒙哥亲征四川时命他留守蒙古国都城和林。而蒙哥死后,他在近臣支持下谋夺汗位。当时,蒙古的主力部队都握在忽必烈手里,阿里不哥就派人到大漠南北征兵扩充自己的力量。但是忽必烈回到燕京后,就迅速遣散了阿里不哥的漠南大军,又于1260年三月,在部分亲王及大臣的拥戴下登上了汗位。

后来,阿里不哥也在另外一些亲王拥戴下另立王朝,在和林登上汗位,兄弟二人夺取汗位斗争白热化后,忽必烈征调大军,经过几次跟阿里不哥的交战,终于打败对手。1264年,无路可走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赦免了阿里不哥等亲王,但却诛杀了参加谋反的大臣,从此忽必烈终于稳定了大局,坐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