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2020-10-06 13:33阅读(64)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虽然元朝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是各个汗国的宗主,但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

1

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虽然元朝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是各个汗国的宗主,但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分裂了,各个汗国都是自行其是,并不完全服从元朝中央的命令。

而且,因为蒙古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所以经常发生继承人之间的战争。忽必烈继位后,就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而在当时从蒙古的传统习惯来看,阿里不哥的合法性要比忽必烈更强,所以大多数蒙古王公选择了支持阿里不哥。经过这个战争之后,元朝和西部、北部的大多数蒙古汗王就处于对立状态了。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蒙古确实征服过很大的区域,大半个欧亚大陆都曾经被蒙古帝国征服,但这并不都是元朝能够有效管理的疆域。

即便是从元朝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来说,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明朝确实也比元朝小。但反过来说,明朝对自己领土的实际控制能力,要远远超过元朝。

元朝对地方上实际上谈不上什么治理,更谈不上什么有效治理,整个国家管理都很简单粗暴,只要不耽误财政收入,治理上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主要是靠武力去压。所以现在还有些人说,元朝的时候国家法律环境比较宽松,其实完全不是宽松,而是偷懒,弄得太复杂了,他们自己也玩不转,又不愿意过多的依赖汉人,只能尽量简单。

所以元朝对地方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整个国家统治的稳定性特别差。才短短一百年,整个国家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了,地方上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镇压,只能坐视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最后被推翻。

明朝与元朝完全不同。明朝初期也进行了对外扩张,但主要目的是打击作为对立政权的元朝残部,也就是北元的残余势力。明朝本质上还是一个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国家,所以更注重实际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一味的跑马圈地,劳民伤财。

比如对当时已经伊斯兰化了的新疆地区,明朝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行动,而是到嘉峪关之后就停下来了。虽然明朝向西和向北的扩张并不积极,反而是态度比较消极的,只是画地自守,逐步形成了以长城为界的实际控制疆域范围。

但与此同时,明朝通过不断在西南剿灭各种依山阻险的少数民族势力,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虽然西南地区早在汉朝就已经被纳入历朝历代的统治版图,但是实际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才会在唐朝出现南诏,宋朝出现大理这种地方政权,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在明朝,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把这些地区逐步纳入了朝廷的实际有效控制。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2

这个问题,有瑕疵啊!

明朝是继承元朝的土地啊,不过那是一寸一寸打下来的,不是全部继承后放弃的。即使造成了明朝没有拥有元朝的领土部分,那也是明朝没有能力收复或者不想收复,绝对不是明朝想要放弃。历朝历代帝王哪个不想拥有全天下?所以这个问题提法不恰当。

而明朝没有收复元朝的哪些土地呢?

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北及西伯利亚、半岛北部、宝岛群岛。


1、漠北及西伯利亚

漠北是元朝的发源地,也是元顺帝退守的主要地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即发兵25万大举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收复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对大都形成合围。

识趣的元顺帝很快开溜,明朝顺势收复了大都,长城以南的汉人区域再次完整地回到汉族政权手中。

因为元顺帝主动撤出,并未遭遇到明朝大军的毁灭性打击,因此退守蒙古高原后的元朝势力收缩防线,随时准备南下反击明军,明朝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而明朝一直是在自南向北扫北,在长城南部,因为有大量汉人的支持,因此明军进展神速,很快将元朝赶回草原。但是越过长城后,就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的势力范围,明朝没有群众基础,再加上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特点,因此在这里彻底消灭蒙元势力难度很大。

虽然朱元璋不断越过长城对蒙元进行北伐,设置了大宁卫、开平卫等卫所巩固边疆,但是在大漠深处,明军始终鞭长莫及。从北元到鞑靼再到瓦剌,明朝和蒙古打了200多年,始终没有消灭蒙古势力。

说到底,包括明朝在内的汉人政权,缺乏对北方游牧民族区域有效的统治形式,唐朝虽然设置了都护府但是本质还是羁縻形式,这一问题直到清朝才获得了彻底的解决。

2、半岛北部

蒙古汗国成立后,迅速向周边扩张,周边政权基本都灰飞烟灭。

1231年至1273年,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一直到1301年撤销,再此期间,半岛全境被元朝统治。

而在撤销征东行省后,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但元朝仍然控制者半岛图们江以东的盖马高原地区。

1392年,李成桂建国,随即臣服于明朝,李成桂积极北伐,占领了鸭绿江、图们江以东全部地区,和今天的国境线基本一致。李成桂主动讨好朱元璋,请求朱元璋将鸭绿江以东地区赐予李成桂,获得允许,从此中原王朝彻底退出鸭绿江以东区域。

3、宝岛群岛

1281年,忽必烈在澎湖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明朝继承这一政策。

但是1384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澎湖巡检司,明军退出澎湖。1563年,考量到沿海治安等因素,恢复澎湖巡检司。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在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时,明朝没有能力维护海疆。1622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郑芝龙收复澎湖。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际控制宝岛,但是影响力已经覆盖。而明朝时期,多数时间中央政府并未影响到该地区。

至于新疆地区,元朝时期就隶属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不属于元朝的区域。不属于明朝没有收复的区域,而实际上明朝也没有能够收复。

四大汗国和元朝没有隶属关系,当然和明朝也没有关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3

现如今国内的史学界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成中国历朝历代的一部分,而国外很多历史学者不这么认为,他们反驳国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元朝的统治疆域超越了中国传统意义上领土的范畴,认为元帝国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对汉民族的中原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

而朱元璋推翻元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一种复国行为。所以讲当时他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了大漠,谋求民族独立。因而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人的政权和领土。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来他儿子朱棣又派遣兀良哈三卫深入草原大漠对北元残余势力穷追猛打。而这一系列的军事行为并不是为了开疆扩土,而是为了边疆稳定。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而事实上整个的明一朝都在招受蒙古部落的骚扰和劫掠。甚至好几次北京城都差点被攻破,“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做了俘虏,幸亏于谦力挽狂澜,开展“北京保卫战”,明朝才得以国祚延续。而这些残余势力占领的大部分中原以外的北方地区分割了大部分的疆域势力,所以导致只单单控制中原地区的明朝显得有些“小巧玲珑”。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把大漠和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看成自己的固有领土。

再加上明朝由于是汉人政权,是农耕文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更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因而蒙古帝国统治疆域中的内外蒙古、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对汉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些土地要么适合游牧,要么土地荒芜贫瘠。所以明朝统治者也不愿意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去占领和实际统治这些“鸡肋”地区。只要这些地区名义上的附属,不惹是生非,明朝也不会去派遣军队和官员对其实际控制。

我们现在看历史书上的元朝疆域图大的不得了,这都是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太过生猛,所向披靡。把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大片区域收入囊下,后来除元继承的蒙古汗国之外还建立了四大汗国。这些土地同气连枝,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而现在一般讲到元的疆域的时候总会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元朝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元史》载:“北越大漠,西及流沙,南到大海。”元朝皇帝自身所辖面积与今天差不多,新疆、中亚、俄罗斯由几大汗国所属,各方互不辖属。

明朝的陆地疆域虽然较之元朝少了,但海域面积和海外附属国却是空前繁荣,郑和下西洋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南洋的附属国。所以说元朝和明朝之前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陆上,一个海上。正是由于先人的不断开疆拓土,才有了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我们现如今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民族平等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坚决反对分裂祖国,开历史倒车的恶劣行径!

4

明太祖朱元璋主动放弃了元王朝的大片国土从何说起?朱元璋北伐,打的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的大旗。如果朱元璋真的准备放弃元王朝的大片国土,他也就没必要北伐了。在打出“驱逐胡虏”大旗的同时,朱元璋又认可了“胡虏”元王朝的正统地位,而不是跨过元王朝直接将自己建立的明王朝接续于汉族政权宋王朝。朱元璋的目的也非常明确,我老朱的明王朝接续的是元王朝的正统,理论上元王朝原有的国土都是我明王朝的国土!这就是朱元璋北伐的法理依据,如果放弃了元王朝的大片国土,朱元璋也就没必要为接续谁的正统费心伤神了,毕竟元王朝北方的大片国土本来就不是宋王朝的故土!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强调:虽然短期内我老朱无法恢复故元的国土面积,但是我老朱必须留下法理依据,北元政权占据的地盘理论上也是我老朱的,只是暂未一统而已!将来我的子孙们如果实力强大了,吞并北元名正言顺,不是侵略、是统一!包括后来的瓦剌、鞑靼,明王朝始也终没有承认它们是独立王国!



理论和法理依据是一回事,但事实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元顺帝并不是被朱元璋打残甚至打得奄奄一息之后才北迁的,而是在朱元璋打下江南半壁、兵锋直指元大都时,迫于形势主动北撤的。换言之,元王朝在北方地区的军队建制并没有被打残,元顺帝是带着完整建制的军队退回蒙古故地的。在元王朝皇帝看来,汉地本就是抢来的,丢了也就丢了。因此,面对朱元璋的北伐,元顺帝并没有鱼死网破、拼死顽抗,而是选择了北迁。但是,蒙古故地是自己的老家,朱元璋想要一举拿下,难度可想而知,北元政权为了这最后的立足之地,势必会拼死一搏。因此,明王朝在开元建国之后,虽然多次对北元政权作战,也获得过“捕鱼儿海大捷”,但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北元政权。换言之,不是朱元璋想放弃北元政权占据的地盘,而是打不下来!



再就是汉民族长期以来的观念问题了。彼时不是现代,大中华的概念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元王朝一统天下之前,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基本上就是以长城附近为界,少有将触角伸到游牧地区者。换言之,在百姓及士大夫阶层中的大多数心目中,大一统王朝的“北极”就是长城,即便打下了游牧地区,也无法久守。虽然朱元璋的战略思维非常超前,始终没有放弃收回蒙元故地的法理依据。但是,恢复“长城为界”的北伐首期目的已经达到,如果继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力去吞并北元政权的地盘,内部首先就会遭遇巨大阻力。同时,长期用兵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朱元璋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



明王朝建国伊始,朱元璋面对的是元王朝和元末乱世留下的烂摊子,保持长期战争状态对于恢复元气、发展经济是相当不利的,很可能会拖垮尚处于襁褓之中的明王朝,得不偿失。因此,在将北元政权的威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后,朱元璋暂时停止了对北元政权的大规模用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政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就放弃了这一大片国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坚实的国力基础,一切对外用兵都是穷兵黩武!倒不如先维持现状,等自身实力强大之后再作打算。



只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还有些想法,而且偶尔也凭借实力与蒙古人拼一拼、摆开阵势干几仗!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政和内部权力斗争方面,已经逐渐放弃了对蒙古故地的领土要求。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战非但没能打败瓦剌,自己还成了蒙古人的俘虏,丢尽了明王朝和老祖宗朱元璋的脸面。经历了皇帝被俘的耻辱之后,明王朝实际上已经彻底放弃了对蒙古故地的统一企图。虽然名义上明王朝并依然没有承认瓦剌、鞑靼为独立王国,但是基本上默认了瓦剌、鞑靼作为独立王国的事实。再之后,明王朝的国力每况愈下,连内部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都搞不定了,哪还有心思管蒙古人的事情。



直到清太宗皇太极灭蒙古察哈尔部,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投降,蒙古故地才算又一次回到了正统王朝的怀抱。但是,彼时蒙古内部早已四分五裂,林丹汗虽然号称蒙古帝国大汗,却早已不是当初北元政权的皇帝,后来清王朝终究也并没有能够将蒙古故地完全纳入自己的直接管辖范围,尤其是外扎萨克蒙古,清王朝仅仅是取得了名义上的宗主地位而已。但是,相对于明王朝,这已然算是一统天下了。朱元璋当初恐怕万万也想不到,帮他收回蒙古故地、一统天下的居然是自己明王朝的掘墓人!

5

不是放弃,而是根本控制不了。

元朝之所以有那么大一片疆域,是因为那广阔的草原本来就是他们的。蒙元入主中原,灭宋统一华夏后,那广阔的蒙古草原也就成了元朝的“嫁妆”。



朱元璋当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明王朝,虽然恢复了汉家江山,但并没有真正消灭蒙元。蒙元势力不过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而已。

在明初,明王朝军力强盛,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都多次发动对北元势力的征讨,又同时采取分化瓦解等手段削弱蒙古势力。虽然最终让北元灭亡,但此后蒙古诸部仍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在土木堡之变中,新崛起的蒙古部落瓦剌就一战消灭明军主力数十万,俘虏明英宗,还一举杀到北京城下。此后,明朝对蒙古诸部的战略只能由攻转守,以分化和扶持新型部落,制衡各部。

到明朝中叶,随着国力衰退,蒙古诸部寇边的情况日益猖獗。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默特土俺答汗濒临北京城下。堂堂大明王朝居然无人能挡住蒙古铁骑,他们一路烧杀抢掠,又一次打到北京城下,明朝上下大为震恐,京师几于沦陷。最后如果不是蒙古军队突然北撤,嘉靖君臣几乎准备弃都南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戍之变。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面对蒙古诸部几乎一直都是挨打的份。为了阻拦蒙古南侵,明朝不得不加强长城防线,修筑起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以宁夏、大同、宣府、蓟镇等九个边镇构成的九边防线。这也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和参观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筑的原因所在。



明朝被蒙古吊打的局面,一直到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的出现,才得以扭转。在这两位大将的镇守下,明军一改过去的绵羊般战斗作风,在关外频频击败蒙古,才最终改变了挨打的尴尬。但那时明朝的短暂辉煌,不过是落日余晖,不久后随着后金的崛起,明朝的丧钟就敲响了。

6

明朝建立后,元朝贵族已经退居蒙古高原、漠北地区,这些地区对明朝来说就是“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漠北地区乃苦寒之地,不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

元末明初,元朝贵族退居漠北,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外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等等。

这些地区都是蛮荒、苦寒之地,只适合游牧民族的发展,不适合耕种,中原汉族人也受不了那种高原寒冷的气候反应。

所以,这些土地的价值不高,不适合汉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明朝没必要收回这些地区。

明朝刚刚建立,国库空虚。

元朝末年,压在百姓身上的赋税就已经很沉重了,然后又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百姓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苦不堪言。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国库空虚。

而发动战争是需要钱粮支持的,劳民伤财,百姓承担不起这个苦,国库也耗不起这个钱。

所以,这时候应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不应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去收那些没有价值的土地。

古代国土面积越大,管理起来越难。

古代不像现代这样通信发达,古代通信主要工具就是马匹,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消息传达很慢,经常滞后。

所以,在古代,国家不是土地面积越大就越好。国土面积越大,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复杂,管理起来也就越难。

蒙古漠北地区,山高皇帝远,通信更不方便,还有蒙古人与明朝的汉族人不是一条心,更容易叛变,明朝也不可能把他们赶尽杀绝。

所以,如果收回这些地区,管理起来很难。

最后说下,中亚,东欧那些更没必要收回,那些地方在元朝末期,已经不听从元廷中央调遣了,基本都分裂开了。

综上所述,明朝没必要收回这些地区。

7

不知道这是怎么说的?明朝没有放弃元朝的领土,只是明朝的领土确实比元朝小一些,但这其实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结果。

明朝继承了除蒙古草原之外所有的元朝领土

明朝是由中原的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建立的王朝,经过徐达北伐之后,明朝基本把元朝在中原的势力驱逐。但明朝取代元朝却和之前的朝代更替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就体现在,元朝虽被驱逐出了中原,但却没有马上灭亡。

元朝被逐出中原之后,还以北元的名义存在了几十年

元朝退出中原之后,仍然存在了21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元。其间明朝虽然也曾多次北伐,希望将其势力完全消灭,但却没能完全成功。所以明朝的领土没有达到蒙古草原。


北元灭亡之后,鞑靼和瓦刺占据了其故地

而在公元1388年,北元政权被鞑靼所灭,元朝虽然正式寿终正寝了,但这块领土始终没有正式被纳入明朝的版图。相反,鞑靼和瓦刺等蒙古草原上的政权还曾试图反攻中原,终明一代都在长城一线和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政权进行着拉锯战,能将其始终防御在长城一线对明朝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而将其完全灭亡,并把他们的领土也完全吞并,完全是超出了明朝的实力。所以不存在明朝放弃的问题。

西北地区的归属

另外可能还有朋友觉得西北地区也不在明朝版图之内,觉得是明朝没有去主动占领,是放弃了那块领土。但其实这个理解更是一种误会了。

西北地区,更具体地说是新疆周边地区,在元朝时代就不属于元朝,而是属于察合台汗国。而察合台汗国和元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是不能混淆的。这里其实还是牵扯到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元朝建立之前,包括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都是整个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在当时分属托雷和察合台的封地。但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汉地建立元朝之后,其它各个汗国不再承认其蒙古大汗的地位,蒙古帝国正式分裂。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就已经成了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且相互之间还爆发了长期的战争。

新疆地区在元朝时期就不属于元朝,而是属于察合台汗国,但要注意只是不属于元朝,不是不属于中国

而明朝只是继承了元朝在中原的领土,并没有向察合台汗国的领土上扩张,所以当时新疆地区没有被纳入明朝领土其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不是明朝放弃的。所以明朝放弃元朝领土其实完全是个伪命题。

8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版图极大的帝国。朱元璋为了打败元朝,也是花了大量的精力。那那为什么朱元璋的明朝没有继承元朝的大量版图呢?我觉得有以下三大原因。

原因一:元朝后期版图已经渐渐缩小。

首先元朝的版图鼎盛时期是忽必烈时期。忽必烈是继成吉思汗之后的雄主,政治上用了非常多的汉人,帮助巩固元朝的统治。然而忽必烈死之后,元朝贵族开始不受皇帝控制,所以元朝的皇帝表比较乱,称帝的很多,然而当皇帝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导致后期很多的蒙古贵族开始分离元朝原有的大版图。所以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原因二:元朝版图很多地方不适合中原人民居住。

‘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史·地理志》这是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确实是幅员辽阔。有很多流沙、高山、大海的边境,这些地方不适合农耕民族的居住,只适合游牧名族的居住。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只保留了以往的中原故地,向最北方的苦寒之地纷纷都放弃了。

原因三:北元还有很强的反击能力。

朱元璋即位之后,也仅仅是推翻了元朝政府,对于北边的元朝残余,他是没有办法涉及了。毕竟中原大地恢复,他要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吏治,造福百姓。所以有句话:元亡实为亡也。直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上位,五征漠北才把元朝的残余打败,后来北方又有瓦剌、鞑靼的兴起。这些都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朱元璋拿不下元朝大部分的领土是因为这三个原因,这就是我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元史》《明史》

9

关于此问答,仅用短短数句便可回答,那就是明朝为什么要修建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只要看看长城的走向与其所处的位置,这就是答案。

10


不是朱元璋要放弃,而是北元不允许明朝占领漠北之地啊。

大家想想朱元璋是怎么建立明朝的,是通过第一次北伐成功,消灭了元朝才建立明朝的。大家注意朱元璋的北伐成功,只是结束了元朝的全国性统治,当时元顺帝由大都逃回漠北老家,继续抵抗明朝,是为北元政权。

大家想想,明朝是活生生将元朝的全国性政权给消灭了建立的,蒙古族回到漠北草原,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因此他们建立的割据政权北元,就将明朝的北上的路给堵死了。

而同时期,明朝先后平定了四川、云南、东北等地,也就是说其他方向都开始陆续统一,只有北方草原的北元政权一直在阻止明军北上。

最开始明朝也想将北元击败,彻底按照元朝的版图统一中国,但受阻了。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五万骑,三路出兵“清沙漠”。

何为清沙漠呢,当时明庭将对北元用兵,称为“清沙漠”或“肃清沙漠”,意思是彻底清空,可见明庭之决心。

但这次用兵并不顺利,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至野马川败北元军队。五月,至岭北,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兵来战,徐达竟然罕见的战败,死伤数万人,因此徐达“敛兵守塞”。冯胜的西路军和李文忠的东路军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无关大局,这次出征自然是失败了。

这一次出征失败以后,朱元璋感到北元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主动出击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徐达和李文忠前等往山西和北平练兵备边,临行时告诫他们说:山西、北平紧邻蒙古,“无事之时,正宜往彼练习军士,修茸城池,严为守备”。“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除了对北元军事行动以外,朱元璋还对北元采取了拉拢政策。特意申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在了中原广大地区,还有元朝军队,当元顺帝北走时,也留下来不少,都被明庭安排到全国各地,或编为民,与汉人一起从事耕种,互通婚姻,或编入军队之中。

可见不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拉拢政策,朱元璋都没有放弃蒙古,更没有放弃漠北之地。

但由于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蒙古建立的北元割据政权,又开始退化成为强大的草原部落,这些军队依仗很强的机动性,明军是无从下手,最多是胜仗,却做不到歼灭或者降服,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了。

而随着北方蒙古的牵制,加上受限于农耕文明的局限性,明朝自然没有余力再在向其他方向大规模的扩张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