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一直以为自己是好人,现在才知道是得了取悦症,需要治疗吗?

一直以为自己是好人,现在才知道是得了取悦症,需要治疗吗?

2020-09-09 21:31阅读(71)

一直以为自己是好人,现在才知道是得了取悦症,需要治疗吗?:取悦别人,并没有什么错。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是好人,善良的人,所以总能看见别人的好和善良

1

取悦别人,并没有什么错。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是好人,善良的人,所以总能看见别人的好和善良。

我们不是在取悦别人,而是真的看见了别人的好,由衷的赞美。

如果这算是一种病,那些好人、善良的人都病了。

如果给这个病取个名字,我们应该叫它好人一生平安!


2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从你的叙述来看,说明你确实是一个好人。

社会中所谓的“好人”特别多,有的是在中间充好人,两边都不得罪;有的是在生活中怎么都行,无所谓;还有就是你这种!其实这都是心态问题,没有对与错,关键是,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

有的人,凡事都爱追一个真理,就显得不近人情;有的人,凡事与我无关,怎么都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这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

我觉得你,要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你喜欢吗?!

如果不喜欢就要寻求出路,改变以前的“好人形象”。如果喜欢,也不必过分的关注别人的看法。必竟,这是自己的生活!

希望能帮到你!

3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的话可以点下关注。


您说的取悦症我理解的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讨好型人格的人格特点,有的前文已经概述过,这里在每一个后面对应一个原因。

1、善于发现对方的欲望和需求——成长生活环境中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害怕被偏执型人格的人责难怪罪,把自己不受责难寄托于对方对于欲望和需求的满足,而偏执型人格的人反倒觉得是你夸大你的感受;

2、习惯性接受别人的要求,不懂拒绝——曾经,因为拒绝,他受过煎熬,长期以往,自我保护机制告诉他,接受所受到的伤害最小。换句话说,即便他不愿意接受,但他能脑补出不接受后那个心中的偏执型人格的人会如何对他。

3、脾气好,好好先生,但内心挣扎——因为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生活环境中都伴随着一个偏执型人格的上位人(长辈,领导或者同辈中不可违逆的人),所以他们非常害怕起冲突。还是前面说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告诉他,“以和为贵”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但其实内心惊涛骇浪,又或泪如泉涌。

4、渴望得到回报——因为长期处于“白色恐怖”当中,他们特别渴望对方意识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安全感。然而偏执型人格的人恰恰是多疑和反复的,所以他总是得不到安全感上的满足。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时常会过分的热情和真诚,这并不是虚伪,只是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他曾经失去而得不到的那份感情而已。


综上,这种人格在出现最开始的时候不需要过分警惕,这是一种自身心理的防御机制。在周围环境让自己不舒服的情况,一种自我情绪微调。确实,你会发现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这种人格让你更容易发现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更容易捕捉对方的欲望。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转型自然也就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情商越发出众,深知自己的想法,并且努力的打破曾经束缚自己的牢笼;另一种就是变得敏感多疑,脆弱胆小,一词以盖之,就是懦弱。


而上段说的“牢笼”是指什么呢?这个牢笼就是一直以来害怕那个朝夕相处的“偏执型人格”的束缚。因为朝夕相处间,你人格在成长环境中,对于自我的欲望和需求趋于淡化,而把具有“偏执型人格”的这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当做是自己的第一需求。你最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开不开心”,“想不想”,而不是自己“开不开心”,“想不想”。


所以,如果当你打破了这个牢笼,已经把自我欲望和自我需求摆在第一位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不能完全算一个“讨好型人格”了,你已经迈开了破茧成蝶的第一步了。而那个“偏执型人格”反倒成了磨砺你性格的磨刀石。你会发现无论你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打交道,你都能察言观色,或多或少比其他人更能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契合度和气场。当然咯,感知不代表你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按下不表。


只有明白或是尊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把这个奉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点时,你才不是为别人活着,你才是为自己活着,你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你才不是一个孩子!


但打破这个牢笼不容易,非常不容易。第二步就是远离那个偏执型人格的人,无论他是谁,敬而远之,待到你破茧成蝶后回归都行,但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的人格独立,那就远离。后面的其实都非常容易,乐观积极的生活,时间会改变一切的。但往往就是这一步,几乎就没有人有勇气或者有条件迈出。你时不时心里都会牵挂一下那个让你人格扭曲的人。所以,讨好型人格在你身上可能也会一直存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4

取悦是说讨好别人吗,如果是,也应该算好人,只是没得到回报泄气了,好向人人都该跟他一样对人好,结果弄得其反。自己又后Hu1了,是这样的吗?

5

我总觉得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好人没标准。但我愿意做一辈子好人,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便是!

6

需要心理疏导的,有以下几点说明:

1、认知障碍

首先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成瘾的一种行为模式,取悦者会执迷不悟的把自己看成是好人。

会常常因避免跟人家持有不同意见或怕形成冲突,就始终保持这种暖大白的形象。没有意识到,交流就是在不同的意见,合适的范围里,你来我往交锋中,碰撞出的火花。这是完全和情合理的,并不会产生矛盾,是自己的一种认知错觉。

比如别人大声一点说话或脸色不好,莫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别人请求帮忙,也不会拒绝说不。这种只想取悦他人的心理能量,会让自己失去自我,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受全世界爱戴的“死人”。(精神缺失的)

2、背后的机制

人的习惯,性格多数都是基于原生家庭潜移默化而来的。这应该是早年留下的一种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如此早,已经根植于潜意识中了。潜意识的最大特点是,你不能觉察它,但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你。

比如幼年来自父母的忽视 ,过度批评,心理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状态。自我否定,丧失自信心,缺乏自我认同感。父母在外面,面对别人时,总是笑嘻嘻的去迎合他人,一回到家里那远山眉的池塘,那深挖的凹糟,够养几条金鱼游淌啦。(画面感触)

慢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畏惧和别人对抗,畏惧表达出愤怒,你想着只要当老好人,替别人着想,你就能避免这些消极情感。

3、治愈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理解和纠正取悦他人的认知。

再者就像写作一样,把你想表达的,压抑在内心的任何话。化身在囚笼失去自由,愤怒的小鸟,那把燃烧的火焰,给释放出来,让身体和心灵得以平衡。

最后也可以去到无人的大山,喊几嗓子,学会试着跟人说不,做一个真实表达内心所求的自己,展现出自己的风格,不然多累啊!

总结:活出真性情的自己,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烟火,燃烧吧!少年!

7

知道自己在取悦了,直接改自己不就行了?你有这样好的觉察力,已经是特别棒了,改掉这个取悦别人的能量,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你还有很多点需要突破,这些都会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加油??

8

“取悦于人”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想办法让别人高兴,这有什么不对的呢?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考虑如何让别人高兴,做事情前都要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会喜欢自己这么做,那就是一种刻意的取悦了。喜欢取悦他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一味放低自己的需求,对他人的要求一味满足;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况下,都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

心理学上,把这种建立在别人评价上的安全感称为“取悦症”。“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做危险的情感体验。

取悦症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认知型

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希望,并且时刻准备着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取悦症者,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当你有取悦于人的心态时,你相信讨好能让你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他刻薄的对待。

习惯型

一个习惯型取悦症者会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无论你多么疲于应付,你也不愿意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你总是独自承担所有困难。

情感逃避型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讨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于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担忧被疏远、被抛弃的焦虑感。说到底,讨好别人,只是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对于情感逃避型取悦者来说,只有顺从别人,得到别人的赞许,他们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悦者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善于关心别人,对谁都好,好说话、好办事,容易满足对方当下的情绪和需求,然而,这种压低自己换来别人暂时的认可的做法并不总是意味着真正的“双赢”、“建立长远的关系”或者“彻底解决问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令自己的情绪处于压抑之中,不仅会成为影响自身健康的一大祸害,而且他们的内心也积攒了很多的委屈、抱怨、抑郁,最终导致退缩、敷衍塞责,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违背双赢策略地满足对方需求,在工作中,没有定位清楚自我与他人的界线,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责任是什么,往往承担属于他人的责任,而自己真正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到极致。

生活中的“悦他者”不在少数。他们事事都想着让别人满意,对于他人的要求全部予以接受,而将自己的意愿完全抛在一边,而别人却并不会因此感激他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个体只有在付出和获得成正比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那些所得;如果付出很少的代价就有收获,那么个体会倾向于不那么珍惜它。所以,人际交往中,并不是一味满足别人的要求就可以获得友谊。那样反而可能导致他人对你“悦他”行为的滥用,觉得你的帮助能轻易获得,并且非常廉价,从而并不会在乎你给予他的这些。

另外,取悦症会造成心理障碍,阻止你发出和接受自己的消极情感。如果你不能表达消极情感,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纸板人像,而不是立体的、丰满的、多侧面的血肉之躯。

美国喜剧演员比尔寇斯在出席自己的新片发布会时,有记者请他谈谈成功的秘诀。他说,“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诀,不过我可以确定人生失败的秘诀,那就是想要取悦所有的人。”自尊,才是最具魅力的品质。

为了阻止这种取悦症的发展,需要从行为、思维或情感方面的小改变开始。

首先,你需要抛弃“需要人人都喜欢”这种念头。多数有成就的人都不是那种谁都喜欢的类型。这种“抛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会让你的身边只会围绕着这样的人们,他们喜欢的是你本人,而非你为他们帮的忙。

其次,在他人提出要求时,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并考虑自己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去提供帮助。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能达到,可以伸出援手;如果任意一条无法满足,就可委婉谢绝他人的求助。当你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取悦别人时,就说:“我能考虑一下吗?”跟他们定下一个时间,到时候你会对请求做出答复。这段时间内,你完全可以想出拒绝他们的最好办法。

最后,你的拒绝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后悔,你会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但你必须克服这种想法,坦然地应对接下的局面——事情往往不会如你所想的那么糟。

9

我理解你说的取悦症,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从心理角度来说,需不需要治疗,并不是看症状如何,而是看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说,你觉得感觉还不错,生活也没什么影响,那就不必要治。反之,就需要治疗。

另外,我想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质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关键是适度,如果能灵活应用,不固化在某一个模式里,是最理想的,如果不是,也不用烦恼,我相信取悦的特点也给你带来了好处,你不妨仔细想想。

总之,别把取悦特质当做敌人,了解到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在过往的生命中,为自己做过贡献,去接纳和感谢它,至于要不要改,要看它是否带给你麻烦,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需要,做些调整也是好的[玫瑰][玫瑰][玫瑰]


10

去“无明”断“愚痴”!不用治疗。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