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吗?到底是如何治疗患者的呢?

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吗?到底是如何治疗患者的呢?

2020-11-02 09:40阅读(60)

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吗?到底是如何治疗患者的呢?:我是生活一锅粥,以下几点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01、如果您认为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这说明您对心

1

我是生活一锅粥,以下几点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01、如果您认为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这说明您对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工作还不太了解,当然也不排除您遇到过不称职的心理咨询师。

毕竟这个行业也是鱼目混珠,有很多没有经过实习或是经常接受督导的咨询师,只是考取了一张证书,也同样被称之为心理咨询师,其实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就如同驾照只是考取了理论科目,后面具体的上车练习才是重要的部分。

02、咨询师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具体的要对求助者进行具体摄入性谈话,先了解其具体情况,最起码要知道这个人的成长史和现在的主要社会关系。然后才根据求助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去伪存真。最后确定比较擅长这个领域的咨询师做具体咨询。

03、对于不同的类型的求助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相似于生理疾病的治疗,有的要相关测量)才去选取相关治疗理论方法。如最简单的强迫性动作采取一般的行为主义的厌恶疗法,通过条件反射基本可以治疗。

04、咨询师和求助者是平等的关系,是在协商的基础上选择治疗方案,如果遇到对抗情绪,不排除需要讲一定案例和道理,其目的让求助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治愈过程,不能说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这种认知过于偏激。

05、咨询师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人品质,敏锐的觉察能力、包容的个人心理,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身长期的咨询实践,让求助者在自在、放松、舒适的情景下获得新的领悟,思考自我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成长。

2

心理咨询一般采用的是面谈的形式,但是很少讲道理。

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发现来访者存在的问题,这是收集资料的阶段,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形成诊断,制定咨询方案,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认清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接下来再探讨解决之道。

总的过程是这样的。

难点在于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且人遇到问题会产生阻抗,阻碍咨询进行下去。这就需要咨询师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来访者,激发他的内在力量,让他拥有强大的动力改变自己,还要支持与鼓励来访者,让他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过程很艰辛,但是人一旦改变,那是质的飞跃,整个人会脱胎换骨。

3

心理咨询师如果都在给来访者讲道理的话,那他一定是一个不成功和不合格的咨询师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在咨询中一点道理都不讲,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从来不会自己给来访者讲道理,而是教会来访者自己学会发现道理,并能够自己主动去讲道理。

咨询师的工作是让理智不讲道理的来访者学会如何用感情也来讲道理。或者是让理智太会讲道理的来访者,学会如何用感情不讲道理。

当一个来访者来进行咨询,一定是他的理智或情感,总有一方面太不讲道理,做事情太过分了。所以理智和情感会起冲突会打架,打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就容易影响人的心智正常发展,甚至产生身心反应,这个时候他就得来看心理咨询或心理医生了。

所以心理咨询师就是一个和稀泥的劝架者。他得学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的东打打西拉拉。

当一个人的理智太过分了,他就赶紧多去跟情感撑撑腰,帮助来访者的情绪发泄出来。当一个人只凭情绪用事,理智缺失,他就去帮来访者跟情绪讲讲道理,让他能够平静下来,让理智多冒点头出来。

这种走平衡木的事情很耗功夫,也很考验技巧。然后帮助一个心身不是那么安全稳定的来访者学会走平衡木,那就更考验咨询师的功力和耐心了。

有时候咨询师明明知道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是他却偏偏不能够给来访者直接讲出来。他得有各种启发诱导,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来访者自己有意愿去发现这个道理,最终有能力去践行这个道理。

有时候还没有等到来访者找到这个道理,就被来访者抛弃了。所以咨询师也会很挫败:你讲不讲道理啊?你怎么还等不及我给你讲这个道理,你就跑了呢?

可是咨询师也没有办法,因为顾客就是上帝,来访者的任何道理就是真理。来访者可以不讲道理,咨询师就得讲道理。咨询师的理就得依着来访者的道理来。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咨询师给来访者讲道理,反而更多时候是来访者给咨询师灌输了太多的道理。

然后咨询师得去绞尽脑汁,在来访者的千万条道理中找出他的没道理出来。然后还要小心翼翼帮助让来访者看到:哇,原来在那个时候,在那一点上,我是如此的不讲道理啊!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咨询师才终于能够松一点气。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万里长征终于开了个头,好不容易呀![捂脸]

有时候心理咨询师自己也被道理给搞糊涂了,愣是理不清楚那个理来,这个时候咨询师就得花比来访者贵几倍的大价钱请自己的督导师来帮忙理理这个道理。

所以咨询师总是很穷的,他的收入永远难比得上他的支出的速度。他也不明白这是个什么道理: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学习,这么努力地实践,却总是在交心理学的学费,愣是赚不到心理学的钱?

赚不到钱,吃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为什么那么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继续下去?这又是个什么道理?

亲爱的读者,不知道谁能够说得清这个道理吗?谁能说得清,请来试一试。[我想静静][赞][祈祷]@明心小苑 一起来聊聊心理咨询师的道理吧![呲牙][大笑][耶]

4

心理咨询师,懂的道理可能还没有来访者多。所以真正的心理咨询不是讲道理。有的时候,你觉得一直都是你在讲,心理咨询师随便问几个问题而已,但结束后你很轻松。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解读你的内心世界,在通过心理学技能,让你自己真是悟到自己内心世界,从而让自己发生改变。但是同样我们也不太会直接告诉我们解读到的,不是我们卖关子,因为当你没有一个“顿悟”的话,那些声音,你是屏蔽并不认可的。

所以心理咨询是复杂的过程,并非讲道理。

5

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吗?到底是如何治疗患者的呢?

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都是在讲道理,其实这种认识一点都没有错,而现实的心理咨询师所咨询的内容的确就是在讲“道理”,只不过心理咨询师所讲的“道理”当中,是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再融入到咨询心理学中与来访者交流的技巧,这样以来所谓的讲道理的方法就与我们正常交流,或者是聊天当中的那种方式所讲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换句话说,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交流可以理解为在讲道理,而这个道理当中所内涵的内容,既有医学、心理、社会、人文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知识,以及心理咨询学当中所应有的咨询技巧等方法,把来访者所要咨询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的形式来讲清楚来访者理解和接纳“道理”。

我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上经常讲的一个例子:“我们中国人就餐的习惯,所使用的工具都是筷子,用两只筷子去夹住食物送到嘴里,筷子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人用筷子就餐习惯,筷子用两支递送食物是普遍性的习惯,如果用一只筷子来递送食物,可不可以?如果不用筷子递送食物到嘴里行不行?这个问题如果是来访者提出的那么,咨询师应该怎样去回答?咨询师的回答应该是都可以,接下来你咨询师就要讲清楚为什么都可以的“道理”,用两只筷子去夹食物,送到嘴里,你在任何一个就餐场所(环境)都可以,因为这是国人就餐的普遍习惯性,包括那些高档或平庸的场合环境,也适合与任何人在一起就餐的习惯”。

“使用一只筷子为什么也可以?一只筷子不能起到去夹住食物送到嘴里,但是一只筷子可以扎住食物送到嘴里,但是用一只筷子就餐,就不适应任何场合和任何人去采用了,因为他缺乏了普食习惯的特点,但适用于你自己就餐的时候或在和家人或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出现,因为这是一个环境治理的前提存在也就是在这些人面前或者你自己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的采用任何方式将食物送到嘴里就餐,换句话说,这种环境可以让你有“失理”的状态来就餐,用一只快的来就餐,这就需要配有相应的环境作为基础,这就是等于告诉来访者就餐的筷子,你可以使用一只或者两只,但是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作为支撑,你才可以有这种行为出现,这也就等于告诉来访者,什么事情都可以变通的,而这种变通先提条件就是必须适应你所处在的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同理,不使用任何工具将就餐时的食物送到嘴里也是可以的,但也同样是一个道理,也就是你所处在的环境是否允许或者能够支撑用手直接去抓取食物来食用,而又不失掉你的正常状态,这就比如你在某一国度,就像印度这样的饮食习惯普食性的工具,就是用手去抓食物送到嘴里,那么这个印度的习惯就是环境的基础,也是作为你用手去抓食物就餐的行为支撑,既不失礼也不失态,很正常”。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某种环境下所形成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前提是这个环境是必须的改变,你才可以做出行为的改变而符合现实行为的体现,实际上将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作为基础来体现出行为上的不同,这就是在讲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是用环境的改变和行为的变通来实现的。

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求助时候,同样是可以变通的,许多心理咨询师比较硬性的掌握某一流派的咨询方法,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但确实有些死板,如果面对来访者的问题具有不断的变通来应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咨询,也就是利用上能够让来访者能够接纳的咨询方法,这才是硬道理,因为如果来访者不接纳你,就是有多么好的咨询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咨询技巧,咨询效果都未必理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心理咨询师培训实操课上经常讲,“咨询效果未必取决于你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而是来访者的咨询需求有多大?如果来访者只想来试试心理咨询是否能够解决他的问题,效果一般来说不会太理想,如果一个来访者企求来做心理咨询,效果就比较理想。

因此,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就是在给来访者讲,你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及咨询心理学上的咨询技巧,采用建立、分析、讨论、解释、学习等内容进行溶解式的方式给来访者讲“道理”,而这个道理究竟讲的如何,来访者是否可以理解和接纳、认同?特别是咨询的效果是否能够得到来访者的认可?这就要看你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了。

6

心理咨询师都是在讲道理吗?到底是如何治疗患者的呢?

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讲大道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抵触。

这种有意义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围绕来访者的困惑,问题,症状等询问,了解有关的经历,症状形成过程,了解来访者究竟怕什么,怕的背后是什么,这时需要咨询师的倾听功力,如果心理咨询师深刻理解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规律,就可以在来访者的述说中找到核心问题。接下来是咨询师根据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分析,解释形成原理,发作的规律和特点,痛苦的原因,给出康复的操作思路,并带着来访者体会练习,结合实际逐渐康复。

这个过程,就是帮来访者消除症状的过程,能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是看咨询师的能力和人品,二是看来访者的认可配合程度,三是家人的理解支持,这三点做得好,康复的时间就会缩短。

一味的讲大道理,一味的倾听,咨询效果都不会好。

7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交谈的方式帮助求助者发现他自己看不到的资源,陪伴来访者,并激发他的自愈力,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8

陌路相逢,心理有你。我是心理咨询师陌路,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肯定很普遍,很多人大概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觉得心理咨询师就是讲道理,而且总是一套一套的道理,一直说个不停。其实,心理咨询师和这种形象是恰恰相反的。

一、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

陌路遇到过很多朋友,他们对心理咨询师的印象,大概都是这样的:“我”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心理咨询师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这样”“我觉得你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等等。

其实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这样的,反而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形象,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看法呢?根本原因是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了解。

如果问以上这些朋友一个问题:“你接触过心理咨询吗?”,陌路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没有。但是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个回答解释了两个对心理咨询师误解的原因:主观猜测倾向和外界信息的误导。

(一)主观猜测倾向

对心理咨询师的误解或偏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我们会对不了解的事情进行猜测,这是人的天性,这个道理用在任何一个职业形象都是适用的。

比如,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所有和电脑有关的专业或职业,不了解的人会简单概括为:“电脑上打字的”、“修电脑的”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会被认为是“搬砖的”、“修桥的”、“建大楼的”;会计、出纳、金融和钱有关系的,可能会被认为是“数钱的”、“算账的”

主观猜测倾向背后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可得性偏差(或称易得性偏差)。

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他的必须考虑的信息,他们对于正确评估和觉得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人们的直觉推断却忽略了这些因素,卡尼曼与特维斯基(1974)把上述现象称为可得性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人脑会偷懒,我们只会记住或接受那些比较方便得到、容易理解的知识。

之前曾经有一类视频或段子非常火,叫做“领D,请尊重我的专业”,陌路摘抄一段给大家分享一下。


“小唐,听说你大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

“是的,领D。

“那好,去帮我把那堆砖搬过去。”

“领D,请你尊重这门专业,土木工程是……“

“请你谈一下大跨径统素承重桥梁非线性空气静力稳定理论。”

“领D,砖在哪?”



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些时候我们对某些事情有偏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从而利用已知的部分信息,对这个事情进行主观的猜测,最后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可得性偏差以及主观猜测的基础上,下面这个原因,导致偏见越来越深:外界信息误导。

(二)外界信息误导

陌路这里讲的外界信息,有部分是本身这个职业圈内人的自嘲,可能被人当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影视剧的误导。很多影视作品在不了解或者因为剧情需要的事情,有意无意的改变某个职业的形象,造成了观众对这个职业的误导,这种情况对心理咨询师的影响尤为严重。

很多影视剧都喜欢引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或者利用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为解释剧情或润色。比如很多影视剧喜欢讲催眠师的故事(催眠大师、爱情公寓中的心理医生),导致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都会催眠,甚至有人觉得心理咨询师的技术只有催眠。

除了影视剧,还有很多综艺、娱乐等电视节目,比如某些情感类节目,这些情感类节目中,某些情感导师都会说“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有某某心理咨询师证书”,就会让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就是做感情调解的。实际上,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有可能是他们的一层身份的证明,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不代表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相关技术,可能会帮助他们做情感调解,但是,心理咨询师不等于情感调解

除了情感导师,引起大众对心理咨询师误解的,恐怕还有一个叫做“人生导师”/“成G导师”的人。西装革履,慷慨激昂的在台上大讲特讲人生道理。


“你想成G吗?”——“想”

“你要成G吗?”——“要”

“你能成G吗?”——“不能……”

“听了我的课,你就能成G!”——“好!”


(三)错误联想

错误联想,这个和上一条外界信息误导有一定关系,正是这些影视剧、情感节目和人生导师利用了错误联想,才让我们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误解。

很多人在看到情感导师或人生导师在台上讲了很多道理之后,深感同意,加上现场观众“泪流满面”的表演,使得我们更加坚信导师讲的很有道理。

由于这些导师有意无意的说出一些心理学知识,同时标榜自己是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兼Z做心理咨询师,导致很多人建立了不正确的联想:①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心理咨询师。②懂心理学+出名=Z名心理咨询师。

其实,想一下,这种联想很容易破掉,但是在心理咨询师这个圈子,就很难。


有驾照=司机?

有英语四级Z书=英语专业?

有教师资G证=老师?


破解大众对心理咨询师的误解任重道远,道阻且难。

三、心理咨询师到底是干嘛的

先看一下定义

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nsultant):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定义很学术,也很简略,陌路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心理咨询师应该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是要有理论基础的,而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一切咨询的技术都是要有章法、有理论支撑的。比如常用的认知行为技术(CBT),背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心理学当中的条件反射。

其次,心理咨询技术。从心理咨询诞生之日起,直到现在,心理咨询技术仍旧层出不穷,光是技术大类就有200多种。技术种类多,并不代表没有理论支撑,每一种都有其理论支撑,所以,技术是科学的,并不是随意聊天。每一种技术都有操作要领,一般来说,每一次咨询都是按照一定的章法进行的。一般来说,每一位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理论或技术流派,他的每次咨询都是使用同一种流派的技术。

最后,心理咨询师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问题不属于心理学范畴,比如,找不到男/女朋友,这属于现实问题,对不起,心理咨询师解决不了。有朋友会问,那心理咨询师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解决你因找不到男/女朋友而引起的焦虑和痛苦。焦虑和痛苦属于情绪和内心体验,这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听起来有点绕,甚至有点扯,但是,确实是这样。

四、心理咨询师如何帮助人

前面讲了心理咨询师会利用心理学技术帮助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称为来访者),具体如何操作呢,陌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咨询技术有通用技术和各流派独特的技术,通用技术有倾听、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指导和解释等。各流派独特的技术就比较多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催眠,CBT技术(认知行为L法),森田L法等。

需要主要的是,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处方Q的,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帮助人的方法确实是通过谈话。

(一)倾听技术

倾听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听,也不是一直听,而是在对来访者表达热情、表示尊重和积极关注的态度基础上,认真、积极、关注的倾听,同时还要主动引导方向、引发来访者积极思考,必要的时候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和来访者建立关系。

倾听的目的,一是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只要充分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二是帮助来访者理清自己的问题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很多来访者经受心理痛苦,难以理清头绪;三是接纳来访者,给予来访者温暖的支持,因为很多来访者可能面临身边人的不理解,缺乏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倾听看似平常且简单,但是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不断的练习。倾听常常和其他技术结合使用,而且贯穿整个咨询过程。如果一直听,没有反馈,来访者会觉得不被重视,咨询师没有用,导致咨访关系破裂。而如果抓不住重点,泛泛的听,可能导致无法完整地理解问题。因此,如何听、什么时候听、听什么,这是比较难以掌握。

不恰当的倾听会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就只听我哭诉,也不给建议,没用!

(二)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

很多咨询师喜欢把自己比作一面镜子,每时每刻都在把来访者反射给TA自己看。这里的镜子,主要指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

很多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会觉得,咨询师总是重复我的话,一点用没有。

其实,和倾听一样,反应也不是简单重复。仔细分析一下咨询师回应的话,会对来访者的话进行总结、提炼,帮助来访者简要的理清逻辑,而不是一股脑的倾诉。

在实际的咨询中,会发现很多来访者由于急迫想要解决问题,导致咨询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倾泻而出,说完之后竟然会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咨询师做内容反应。

还有的来访者,没有觉察自己对某件事的感受,咨询师就会做情感反应,让来访者看到“原来,我对这件事是这种感受,我明白我为什么难受了”。

上面这句话又会暴露另一个来访者的问题: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只是笼统地说“我很难受”。这个时候,也需要咨询师进行情感反应,帮助来访者分解自己的感受:难受是因为伤心?愤怒?后悔?还是其他感受?

觉察和分解感受,可以得到来访者对某件事的看法,从而分析来访者痛苦的来源。

(三)解释技术

解释技术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陈述和问题进行心理学层面理解,对来访者的行为、想法或者情感赋予一种新的意义、原因和说明,帮助来访者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

很多来访者会进入一种“绕圈圈”的状态,也就是生活中说的“钻牛角尖”,因为他们受到当前问题的困扰和影响,没有办法全面、客观的认识问题,存在“局内人迷”的问题,所以需要咨询师作为一个“局外人、旁观者”,来帮助来访者理解当前的问题。

(四)指导技术

心理咨询技术中的确实有一种技术叫做指导技术,是指咨询师给予来访者建议、指引他们寻找问题根源,或者指导来访者进行一些行为训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咨询师都赞成使用指导技术,他们希望用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帮助来访者理解问题。

此外,还需要注意,即使是少部分使用指导技术的咨询师,在指导时也仅限于建议,或者帮助来访者学习一些行为训练技术,而不是像大家看到的某些导师指责别人、强迫别人接受他的方法或价值观。

(五)各流派独特的技术

现有的心理咨询流派有200多个,其中又有细分的心理咨询技术,可能多到无法计数。陌路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咨询师技术,所以没办法介绍太多。

大家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催眠了,催眠是动力学流派(精神分析理论基础)常用的一种技术,但是动力学流派并非只用这一种技术,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催眠治L。

其次是最近几年特别火的:认知行为疗F(CBT)CBT的理论基础是ABC理论

A指的是客观事件,B指的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C是最终引起的结果和感受。

艾利斯认为,最终引起结果C的,并不是客观事件A,而是我们对事件A的看法B。

如果我们可以调节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最终引起的情绪,进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最后,是森田L法(又称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森田疗F的核心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由森田正马教授)创立,取名为神经症的“特殊疗F”。森田教授去世后,其弟子将这种疗F命名为“森田疗F”。“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颇有些人生哲学的意味。


以上,就是陌路简要介绍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以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心理咨询师并非是一个神秘的职业,只是360行中的其中一行,希望大众可以对咨询师多一些了解,少些误解和偏见。


陌路相逢,心理有你。

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世界。

关注我,其实,你也可以。

9

讲道理那就成了教育了,心理咨询跟教育还是有差别的。

不然也不会每小时收几百至几千元。心理咨询在全球有200多种技术。每种技术的治疗方式不一样。比如倾向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师是对来访者的潜意识进行工作。

比如用潜意识的角度去探讨这个人的行为和关系当中的因果。来访者咋没有接受刑事分析,治疗之前就相当于摸着黑杆路,路前面有一个坑,他不小心掉了进去。

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来访者,就等于给他赶路的途中加了一盏灯。路上的坑虽然不会消失,但他有了光亮,他就可以看到路前面的坑。

这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就是我把来访者的潜意识提升到意识层面,当这个人的意识层面扩大了,这个人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

10

倾听,提问,鼓励,重复,共情,内容反应,具体化,即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