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2020-07-21 11:59阅读(90)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

1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大权,与之不和的魏延不满杨仪,遂发动兵变,最终被马岱所杀。

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

诸葛亮去世

公元234年,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进攻曹魏。然而这次北伐和前几次一样,蜀汉军队又和魏军陷入了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而司马懿原本的策略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军无法击败蜀军,只希望和蜀军对峙下去,消耗蜀军的粮食,待到粮食用尽,蜀军自退。

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并未召集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商量,只是让杨仪和费祎负责统领各军撤退,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去世,杨仪和费祎按照诸葛亮之前的部署,传达军令,命令全军开始撤退。

魏延反叛

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让他危急时刻再打开。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谋反,想要夺取军权,自立为王。

演义原文: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兵变并非是为了谋反,这一切都是杨仪的阴谋。

杨仪本身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职位和资历都远逊于魏延,所以魏延本身就有点看不上杨仪。诸葛亮死后,军中二号人物都没能统帅大军,他一个丞相长史就敢统领大军撤退,这让魏延十分不满。正常程序,作为一号人物的诸葛亮去世,那么大军的统治权当然是属于二号人物魏延,但是现在大军却交由杨仪统领,而且还是带兵回川,这让魏延充满了怀疑。

于是,魏延快马加鞭,跑到杨仪前面,烧掉了阁道,拦下杨仪,并上表刘禅称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也上表称魏延谋反,于是刘禅向大臣征求意见。但是大臣们没有一个是帮着魏延说话的,全是帮着杨仪说话,这里可以看到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魏延追上杨仪后,被杨仪指挥军队击败,逃往汉中,结果路上被马岱追上,将其斩杀,头颅献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奇怪,杨仪为何会如此憎恨魏延,连魏延死后都不放过,魏延毕竟是军中大将,刘禅御封的大臣,杨仪的这些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杨仪这么对付魏延,到底是为了私利还是国家利益?其实如果魏延真心要反叛的话,为何不去投靠曹操,反而前去拦截杨仪大军?

姜维的做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姜维就在军中,而作为诸葛亮传人的他,见证了这一整件事情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仿佛就是在看热闹,这整件事情看起来让人觉得太奇怪了。

杨仪率大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立下大功,又得到诸葛亮的推荐,应该可以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做丞相了。但奇怪的是,刘禅仅任命杨仪为中军师,而是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心中不爽,对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感到不满,常常发牢骚,而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刘禅的耳中。

出乎意料的是,刘禅对杨仪这个“功臣”的处理十分迅速,他直接把杨仪革职查办,贬为庶人,流放到了偏远地方,在那个时代,流放到偏远地区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魏延果真谋反,为何刘禅不封赏杨仪,反而借机除掉杨仪?

而马岱,之后也慢慢的被雪藏,书中很少看到他的记载了。蜀汉中后期,本就缺少猛将,在这种情况下还雪藏马岱,不得不怀疑刘禅的用心了。如果当初姜维跟着杨仪马岱,估计最终也会落得个被雪藏的下场。

串联起整个事件,我们就能分析出最终的真相。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个很聪明的帝王,刚开始事发突然,可能会认为魏延反叛蜀汉,但是等后面魏延身死,杨仪回成都后,刘禅复盘整件事情,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杨仪为夺权而逼魏延兵变,魏延其实并非想要反叛,不然他大可直接投靠曹魏。而杨仪这种设计擅杀大将的行为,在刘禅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大权尽揽,他死后,刘禅怎么会允许再出现一个大权臣呢?因此,那杨仪则是必死无疑。

杨仪被废为庶人,距离魏延被杀,仅仅一年时间。如果姜维跟着杨仪对付魏延,那么刘禅肯定会认为姜维是杨仪的人,在一年后除掉杨仪后,也就不会重用他了。

总结

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而一年以后,杨仪被查办,马岱被雪藏,事实证明,姜维当时真高明。

姜维在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中,保持中立,才笑到最后,在蒋琬、费祎死后,掌握大权,并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北伐。

2

公元234年,是蜀国的罹难之年,先是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突然去世,接着大将魏延兵变被杀。

对于当时的蜀国而言,这俩人不亚于支撑蜀国的擎天白玉柱和架海紫金梁,诸葛亮自不用说,而没有了五虎大将的蜀军,魏延可谓是蜀国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失去了这一文一武的庇护,蜀国可以说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魏延之死,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是一场权利倾轧的阴谋。当时诸葛亮在临死遗言中,居然把军政大权全盘交给地位、职务、威望都低于魏延的杨仪,这让一直和诸葛亮不对付的魏延心中积蓄已久的怒火由此爆发。

此外,魏延和杨仪向来是水火不容的一对冤家,自己的老对头突然成了顶头上司,魏延更是不能容忍,于是魏延悍然发动兵变,与杨仪大打出手。但杨仪毕竟是诸葛亮遗言中的法定接班人,所以在舆论和气势上属于占优势的一方,获得的支持自然更多,当时就有马超的族弟马岱挥刀阵斩魏延。主将一死,兵变自然也就土崩瓦解。

此时再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魏延和杨仪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作为诸葛亮嫡系传人的姜维,从头到尾都在袖手旁观,对于这二者的内讧,他既不变态,也不插手,真可谓让人琢磨不透。那么,姜维为何眼睁睁看着魏延被杀而无动于衷呢?

其实这正是姜维的聪明老辣之处,咱们看看处理魏延事件的两个重要人物杨仪和马岱的结局,就知道姜维的低调是多么明智了!

回到蜀都的杨仪,自以为立了大功,肯定会受到蜀主刘禅的重用,不料迟迟不见封赏不打紧,公元235年,刘禅还找机会把杨仪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的汉嘉郡,最后杨仪惨死在狱中。至于马岱,此后也一直没有被刘禅重用,沦为打酱油的小角色。

那么,刘禅为何对斩杀魏延平定“叛乱”的杨仪、马岱二人如此无情呢?个中缘由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这魏延乃是刘禅的心腹之人,这就涉及到蜀国的权利倾轧之争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实际上比皇帝刘禅都要高,长久下去,说刘禅不害怕是假的,所以为了制约诸葛亮的“相权”,维护提高自己的“皇权”,刘禅就选定了魏延作为自己制约诸葛亮的关键棋子,这魏延不仅资历老,而且能力也强,关键是还和诸葛亮不对付,是制衡诸葛亮的不二人选。

这一点从刘禅登基后对魏延的迅速提拔可以明显看出,先是提拔魏延为都亭侯,公元230年,又封魏延为南郑侯,同时授予魏延与诸葛亮一模一样的“假节”大权。这么一来,魏延的实际地位,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禅也就达到了用魏延来制衡诸葛亮的目的。

但诸葛亮临死前耍的一次手段,激起了魏延和杨仪的内讧,整死了魏延,也变相粉碎了刘禅的阴谋,但杨仪和马岱这两个倒霉鬼,却不知不觉的成为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暗中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让人感叹丞相的心思多么缜密!

作为诸葛亮的弟子,不知道是姜维自己审时度势看清了全局,还是老师诸葛亮临死前对他做了特别交待,反正不管魏延和杨仪打得多么激烈,洞悉了所有阴谋的姜维,只是袖手旁观看热闹,做一个“隐形人”明哲保身!朋友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3

魏延被杀的时候,姜维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见死不救?这个问题有点搞笑!

姜维有必须救魏延的理由吗?

姜维是个降将,除了诸葛亮把他当个宝一样的培养,蜀汉的其他人都不怎么看得起这个从曹魏阵营投靠过来的小将。

眼高于顶的魏延更是没有把姜维放在眼里!所以,这两人私下根本没有交集。

姜维没有必要去得罪大家,救魏延!

救魏延,对姜维有什么好处?

魏延被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有分量的大臣为他说好话,这足以说明了看似位高权重的魏延,在蜀汉的人缘有多差了!

这样一个人,救了就要得罪一大批人,尤其是要得罪接替诸葛亮执政的杨仪,对于想要往上爬的姜维没有任何好处。

姜维当时有没有救魏延的能力?

假设姜维与魏延私交不错,而且救了他能够迅速获得蜀汉军方势力的支持,姜维本身也愿意去救,那么他有能力救魏延吗?

我认为是没有的,当时的姜维远不是后来执掌蜀汉军权的大佬。

虽然有诸葛亮照顾,但是并没有得到其他大佬的认同,即便是诸葛亮的那些心腹,包括后来诸葛亮的儿子,都不太喜欢姜维。

而他自己本身的职位显然是说不上话的,所以即便他相救魏延,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如此,凭什么去指责姜维见死不救,袖手旁观呢?

4

因为姜维负责断后,即使姜维在,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因为当时的姜维没有什么权力。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遗留命令,杨仪带头撤退,魏延、姜维断后。还说如果魏延不撤退,就不用管他,直接退兵。

魏延和杨仪出了名的不合,连东吴孙权都知道。孙权曾经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闹事。

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又叹息二人不能和睦。诸葛亮在的时候,尚能压制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也只服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遗命,要退兵。而魏延的意见是不退兵。魏延知道由杨仪带头撤退,就自己先带兵撤退,还烧毁栈道。之后魏延、杨仪上书成都,向刘禅互相告对方谋反。

此时,姜维在做什么呢?姜维在断后。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逝,蜀汉退兵,就改变乌龟战术,王八出壳,出兵追击。

姜维面对司马懿的追击,反向出兵,假装是埋伏,司马懿以为诸葛亮没去世,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连忙退兵。

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这就是被称为“死诸葛走活仲达”的笑话。

所以,姜维当时在负责断后,也没有什么权力去管这场军事动乱。

5

因为姜维是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而魏延却不服从姜维。

魏延的能力确实比姜维强,武艺谋略远在姜维之上,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但是有一点,魏延天生心高气傲,容易意气用事,而且在军事路线上和诸葛亮会产生分歧,观点大不相同,很多战略都过于冒险,可以说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以至于诸葛亮认为魏延并不是合适的接班人的人选,所以大力提拔姜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北伐光复汉室,这时候魏延这一辈人的年纪也都不小了,而姜维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而且也很有天赋,如果有诸葛亮的栽培,将来 也不输魏延他们 。其实姜维一开始并不是属于蜀军的,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收服的姜维。当时蜀国人才稀缺,更是缺少人事人才,所以能够收服姜维为自己所用也是如获至宝。

诸葛亮很看重姜维,把生平所学都传授给了姜维,几次北伐都带着姜维,当然是为了给他积累实战的经验,给他一些军事上的提点和意见,姜维也很有天赋,能够很快的领悟诸葛亮的军事战略,这一点也正是诸葛亮培养他的原因,后来姜维也成了蜀汉的一员军事猛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

姜维属于后来居上的人物,他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懂得审时度势,用一些战略战术来应对北伐,由于蜀汉后期朝政混乱,军事力量薄弱,人才极度缺乏,可以说全靠姜维在勉强维持,姜维忠肝义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尽自己最大努力抵御外敌,但平一己之力终究是抵不过外来强大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