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 小儿尿频都有哪些症状 小儿尿频怎么办

小儿尿频都有哪些症状 小儿尿频怎么办

2020-04-02 22:00阅读(63)

小儿尿频不同于成人尿频。在哺乳期婴儿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量可在20次左右,1岁时日排尿15次左右,到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则日排尿6-7次,如果排尿次数

1
小儿尿频不同于成人尿频。在哺乳期婴儿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量可在20次左右,1岁时日排尿15次左右,到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则日排尿6-7次,如果排尿次数过多,即为尿频。

2

病因

1、排尿次数增多,每次排很少尿,尿总量无异常

(1)尿道口局部刺激:包皮过长、包茎的男孩可能由于尿液残留在包皮囊内刺激尿道口引起尿频;蛲虫病患者,由于蛲虫爬至尿道口而引起尿频。

(2)尿路感染:除了尿频,排尿时有疼痛感,有时还可能发热。

(3)神经性尿频:神经性尿频是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而膀胱逼尿肌发育尚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寒凉损伤或强烈精神刺激,可诱发功能失调。有的孩子可能偶尔一次尿床,受到责备,担心以后再尿床,于是出现频繁排尿。

(4)不良习惯:有家长在小儿很小就经常把尿,容易形成膀胱没有充盈满就排尿的习惯,久之导致膀胱只有少量小便也会有尿意。

2、排尿次数增多,同时尿量增多

(1)饮食因素:可能因喝水过多导致,尤其是喜欢喝糖水的小儿多发生这种情况。

(2)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3)肾小管功能障碍。

(4)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3

常见疾病

膀胱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等。

4

急诊(120)指征

5

症状

尿频症状伴随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诊:

1、伴尿急,尿意来的急,憋不住的感觉;

2、伴排尿时尿道口灼痛;

3、伴尿道口发红、包皮过长等;

4、伴尿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脱水表现;

5、与情绪有关,小儿过度焦虑、紧张、担心等;

6、小儿强迫性多饮、多尿;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6

就诊科室

儿科、肾内科

7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可能表述不清,需要家属代为回答。

1、孩子的尿频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期有无加重的情况?

2、孩子的尿量有增多吗?

3、孩子除了尿频的症状以外,是否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尿痛、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发热等?

4、孩子之前有过尿频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孩子爱喝水吗?每天大概喝多少水?

6、孩子爱喝含高糖类的饮料吗?

7、孩子平时卫生习惯怎么样?

8、家族里有人患糖尿病吗?

8

诊断原则

1、了解患者一般情况

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平时每日饮水量、个人生活习惯、长期生活地域和该地域气候等。

2、评估患者尿频程度

评估患者尿频程度,包括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

3、找出尿频原因

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患者发生尿频的原因,如是否存在泌尿和生殖道炎症、膀胱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疾病。

9

鉴别诊断

1、尿崩症

烦渴、多饮、多尿、尿频、全身失水,日久可出现精神症状、头痛、虚弱等。

2、糖尿病

尿频,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3、膀胱炎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显著,全身感染中毒征象较轻。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脓尿、菌尿。

4、肾盂肾炎

膀胱刺激症状轻或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及食欲缺乏,全身酸痛与肾区疼痛等。肾区有压痛、叩痛及季肋点压痛(季肋与锁骨中线交点处)和(或)上输尿管压痛(腹直肌外缘与脐水平处)、中输尿管压痛(髂间线和耻骨结节的垂直线的交叉点)。实验室检查除脓尿、菌尿外,还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1、尿崩症

烦渴、多饮、多尿、尿频、全身失水,日久可出现精神症状、头痛、虚弱等。

2、糖尿病

尿频,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3、膀胱炎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显著,全身感染中毒征象较轻。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脓尿、菌尿。

4、肾盂肾炎

膀胱刺激症状轻或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及食欲缺乏,全身酸痛与肾区疼痛等。肾区有压痛、叩痛及季肋点压痛(季肋与锁骨中线交点处)和(或)上输尿管压痛(腹直肌外缘与脐水平处)、中输尿管压痛(髂间线和耻骨结节的垂直线的交叉点)。实验室检查除脓尿、菌尿外,还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0

治疗方法

小儿尿频的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

1、尿道因素

因蛲虫引起,则需要及时驱虫;包皮过长者必要时进行手术处理。

2、泌尿系炎症

抗感染治疗,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3、神经性尿频

(1)消除诱因,如心理安慰,避免受寒。

(2)采用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3)排尿矫正教育,忍耐排尿,分散注意力等。

(4)药物治疗: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谷维素等,有助于调节神经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

4、饮食因素

控制饮水量,减少摄入含糖量高的饮料。

5、其他疾病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11

日常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