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五雷轰顶的感觉:天呐,难道隋唐也是汉民族被游牧民族统治期?中国大一统王朝2100多年,岂不就剩汉、宋和明三朝是中原正统王朝?

是的,杨坚的鲜卑姓氏叫“普六茹”,他还有个鲜卑字号,叫“那罗延”,甚至还有个鲜卑族老婆,叫独孤伽罗。杨坚的长子杨勇,鲜卑名“普六茹?睍地伐”,次子杨广鲜卑名叫“普六茹?阿摩”。


同样,李唐王朝的国姓,也有个鲜卑姓氏,叫“大野”。正常情况下,他们都应该有鲜卑名字,只是史书没记录下来。

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杨家和老李家到底是不是“假洋鬼子”?

按史料记载,杨坚出身弘农杨氏,货真价实的汉人。这个家族在两汉可谓名人辈出,西汉开国战争中,乌江边斩杀项羽的,有位叫杨喜的侍卫,就是弘农杨氏始祖。杨家在东汉四世三公,显赫一时。

不过,据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杨坚很可能是山东杨氏,冒领弘农杨氏而已。但不管弘农杨氏,还是山东杨氏,其汉人的身份是可以确认的。

如果按现代医学血源论,隋炀帝杨广,身上确实有鲜卑血统。其母独孤伽罗,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的生母崔氏是汉人,因而她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因此杨广身上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同样,李渊身上也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其母独孤氏有一半汉人血统)。李世民及他的儿子们,血统要复杂一些。

李渊的嫡妻窦氏,其父是汉人,其母是宇文泰的第五女襄阳公主,宇文泰的母亲是汉人,襄阳公主的生母不详。以此推导,窦氏身上有八分之三或八分之一鲜卑血统,也就是说,李世民身上大约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李世民的嫡妻长孙皇后出身也很复杂,她虽是鲜卑人,身上也有汉人血统。粗略计算,高宗李治约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由此可见,从南北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现象严重,已经很难分得清纯正的汉人或鲜卑人种。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源于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晋的灭亡和鲜卑拓跋氏的崛起,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三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期,社会经过了汉民鲜卑化,和鲜卑汉化两个阶段。


杨氏和李氏家族,就是汉民鲜卑化的代表。在鲜卑政权北魏统治时期,为了融入鲜卑上流社会,他们与鲜卑贵族通婚,获得身份认同。而鲜卑贵族也通过与汉人豪门士族通婚,获得地方势力支持。由此形成了一个,由鲜卑贵族与当地豪门士族,共同构成的上层建筑。

李渊的祖父李虎,位列西魏八柱国,并被赐姓“大野”。杨坚的父亲杨忠,位列西魏十二将军,因北周建国有功,被赐姓“普六茹”。不过,随着鲜卑族汉化,以及杨坚建立隋朝后,原先鲜卑化的汉民,又纷纷改回汉姓。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到李世民这一代,早就没有了“大野”姓氏,不应该称之为“大野世民”。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纠缠于李唐到底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 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其实原本就是中原人种的分支,本是同根生。

根据《史记》等记载,包括鲜卑、突厥、匈奴,以及更早的山戎、鬼方、猃狁、东胡,后来的乌桓、吐谷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其先祖都是夏商周三代的部落分支。

在西周农耕文明之前,中国以游牧文明为主体。随着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一部分人进入西周的封建社会,成为汉民族。

还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了三代之前的游牧文明,他们逐水草而居,漂泊在两河文明的四周,形成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大游牧部落,进而发展成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从人类发展的根脉上看,无论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原本都是一家人。


  • 其次,汉民族本就是一个杂合的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周边的少数民族,最终都慢慢融合于汉民族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一带的犬戎、西北地区的戎狄。又比如两汉的南匈奴,及本文提到的鲜卑,和此后的突厥、契丹、女真等。

比如今天的元姓,很可能是鲜卑皇族或长孙氏后裔;姓刘的不全是刘邦的后人,还包括独孤氏;姓陆的很可能是“步六孤”的后裔;“普六茹”改成了“茹”姓;“贺兰”氏,改成了“贺”姓。

今天,我们还能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古代少数民族的遗存。比如已经消失的契丹族,有人考证,在云南,蒋、陈、李等姓氏很多都是契丹皇族后裔。

所以,汉民族本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中原文明只是它的核心部分,而不是全部。


  • 最后,汉文化的包容性是其最光辉璀璨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生的法宝。

汉民族的这个特性,源于汉文化。汉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它相对于游牧文明,具有先进性,这是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必然被融合的原因。

同时汉化文化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各种外来文化,都可以兼收并蓄,甚至加以改造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比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它来到中国,并没有被汉文化视作洪水猛兽,而是在汉文化的接纳下,被改造成与汉文化完美结合的文化精粹。


再比如,虽然中原文化遭受多次灭亡危机,可结果总是汉文化同化了一切入侵者,让他们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包括鲜卑、辽、金、清等王朝,他们的统治者甚至骄傲地宣称:我们才是汉文化的正统。

因此,我们根本没必要纠缠于隋唐两朝的统治者,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哪怕他们是纯种的鲜卑人,他们也是汉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是汉文化的继承人,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者。

今天,我们依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整个世界。虽然当今国际形势不省心,可是我们要坚信,我们拥有传统文化这个法宝,最终可以解决一切困难,也可以拥抱世界,创造全新的大同世界。

最佳贡献者
2

都别抢,我来答。

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大家一听可能觉得有点日本名的味道。不过这和日本没有什么关系,和鲜卑的关系倒是很大。隋唐两代上承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这段时期大家都知道属于各种民族大乱斗的历史。

一会儿汉人改姓,一会儿其它民族改姓,这个时期很混乱,但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杨坚的父亲所处的时代是北魏晚期,也就是鲜卑人宇文泰那会子,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

宇文泰自己把西魏给取代了,建立了北周。杨坚的父亲杨忠因为帮助宇文泰有功,所以被封了一个上柱国,还赐姓普六茹氏,所以杨坚的父亲其实也可以叫普六茹忠。

到了杨坚这一代时,因为那时候还是西魏和北周相交,所以就给他取名普六茹坚,这也算是汉人鲜卑化的一种表现吧。而且当时那些鲜卑贵族也是称呼他为普六茹坚,没有人叫他杨坚,后来杨坚掌权开国之后,就把姓氏给改了回来。

在杨广这一代,就直接叫杨广了。

值得一提的是,杨坚的小名叫那罗延,这是一个佛教词汇,意为“金刚力士”,因为南北朝时佛法很兴盛,大家都普遍信佛,所以给杨坚娶了这么一个小名。

他和自己的妻子独孤伽罗也颇有缘分,独孤是鲜卑复姓,伽罗则是佛教词汇,在梵语中意为香炉木、沉香木。独孤伽罗和杨坚的结合可以说颇有一种殊缘。

另外再说这个李世民原名是否叫大野世民,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并没有这种说法,属于部分读者的有心创造吧。其实李世民确实可以这么叫,但是没有必要,毕竟杨坚重建汉人江山,他也没有必要再取一个鲜卑名字。

李世民家族和杨坚家族也是一样,李世民的爷爷李虎和杨坚的父亲都是北魏晚期的人,李虎因为帮助西魏建国有功,赐姓大野氏,而杨忠是帮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有功,赐姓普六茹氏。

李虎在地位上要比杨忠高,他和宇文泰一样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所以按照鲜卑名字来叫的话,李世民的爷爷应该叫大野虎,不过当时鲜卑人赐姓其实只是一种笼络汉人的手段。

并不会强制要求这些汉人非得叫这个姓,毕竟那样一来就是让人家改换门庭,舍弃祖宗了,所以它不具有强制性,喜欢可以叫,不喜欢就还是姓自己原来的姓氏。

但能够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得到这种赐姓,多少也是一种政治资本的表现,毕竟那时候主体还是鲜卑人坐天下。所以到了李渊的父亲李暫退约赫庖淮保廊换故且岳钚瘴鳌

只不过在李渊父亲那一代,由于还是宇文家族坐天下,所以人家如果叫他大野暤幕埃顣也得答应一声,其实算是一种别称了。到了李渊这一代时,北周后来被杨坚家族取代,自然没有人叫他大野渊了。

毕竟连杨坚都把姓氏改回来了,李渊家族肯定也舍弃了这个姓氏,所以到了李世民这里时,也不会有人叫他大野世民,一生下来就叫李世民。所以如果硬要叫他大野世民,那就有点故意翻历史旧账的嫌疑了。

另外再说一下,不管是杨坚还是李世民都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出身,杨坚家族出身那个显赫无比的弘农杨氏宗族,而李世民家族则是陇西李氏出身。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杨坚和李世民身上都有鲜卑血统,但这个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毕竟五胡十六国那么乱的年代都挺过来了,有点鲜卑血统不算什么。

3

没完完整整读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说法带偏。先说结果:

杨坚原名就叫杨坚,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于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开国者宇文泰赐给功臣们的鲜卑姓氏

要理清楚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先聊聊南北朝时期,鲜卑姓氏与汉姓的纠葛。

北魏时期的大规模“鲜卑改汉”行动

自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以来,北方进入了以武力较高下的混乱时代,史称“五胡乱华”。这期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原本依附于西晋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而笑到最后的是鲜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暂时结束了混战;而在之前,南边的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就这样一南一北两大政权对峙,史称南北朝时代。

北魏虽为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历来重用、依仗汉人;无论早期慕容氏的燕国,还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过程都离不开对汉文化的吸取和借鉴。并且其统治者逐渐与汉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就是一位汉人,而她也堪称对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功劳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由于他从小受嫡祖母冯氏(如今被称“文明太后”)影响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全面汉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与题目有关的就是“改姓行动”。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命令全体鲜卑人改为汉姓,史书中就几个大家族举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旖→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等等

至于其他小家族的鲜卑姓,也都一律改为了汉族姓氏。

但是,随着北魏统治者的逐渐腐化堕落,土地兼并、经济分化逐渐严重,在原本用来防御柔然族的北方六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各民族军民生活状态日益窘迫,他们于公元523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其后动乱蔓延到内地,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西魏/北周的实际开国者宇文泰,再度恢复鲜卑姓氏

后来随着尔朱荣的崛起,各地起义逐渐被平定,但北魏政权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北方再度进入乱局,贺拔岳拥兵关陇,与高欢一西一东对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欢的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而关陇旧部推举宇文泰接任,双方继续针锋相对。

534年11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第二年,宇文泰杀害前来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戏剧的是,两边的统治集团民族特性都比较复杂:东边的高欢是汉人,但由于常年生长在边镇,生活习性与传统鲜卑人并无二致;宇文泰虽是鲜卑人,然而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并且跟随他搭建起西魏政权的几位大员,既有汉人,比如:李弼(后来瓦岗军头领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赵贵、于谨等;也有鲜卑等少数民族,如独孤信、侯莫陈崇。

原北魏宁远将军杨祯的儿子杨忠,先后跟随尔朱荣、独孤信征战,后来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参加恶战,立功无数,封随国公。他的儿子,就是杨坚。

很负责任地说,杨坚是标准的传统汉人。但他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杨广是有鲜卑血统的。

而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他的妻子是窦毅之女,所以严格来说李建成、李世民有1/4鲜卑血统。

但依据父亲血缘、文化教育、思想传统,再结合长久的汉化政策来看,隋朝、唐朝都是汉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废掉元宝炬之子元钦,改立元廓,同时推翻北魏时的改汉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时,其他所有改成汉姓的鲜卑姓氏全部恢复原样。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时日已久,当初北魏建国时整合的三十六小国、大姓九十九,几乎都已经灭绝,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将领中功劳大的人封为三十六姓,功劳低一点的封为九十九姓,他们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将的姓。

所以,功劳比较大的杨坚家族就被赐姓普六茹,李渊家族则赐大野

杨坚掌权,再度回归汉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死后,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岁,权力落入了宇文赟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杨坚手中。杨坚在这一年除了铲除政敌、改革弊政外,还颁布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强行加给朝野的鲜卑姓氏去掉,恢复汉姓。也就是说,普六茹坚,终于可以大大方方被称为杨坚,大野渊也回归了李渊


虽然宇文泰强行使用鲜卑姓氏,但客观来说,在推进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东边的对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国号,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汉旧法。但其府兵制则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通过这种托古改制,北周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最终,宇文氏从弱势的一方逐渐崛起,最终灭掉高氏,统一北方。

啰嗦这么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视听,别再瞎扯什么隋唐是胡人政权。古代的各少数民族一心向汉,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如今却总有人要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病,得治。


4

如果有人说: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可以叫“大野渊”,其最伟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

听到这话,请先不要惊讶和反驳,虽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奇葩的叫法,但如果追溯杨、李两家的家史,特别是他们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这么叫也是有道理的。

而这段有趣的历史,要从鲜卑族的南迁说起。

一、鲜卑人的改姓与赐姓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通过移民或战争等方式迁居中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一旦完成内迁,紧接着就要面临民族融合的问题。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原本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趁机开始陆续南迁到了黄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浑等。

而他们也都先后建立了自己政权,比如慕容氏的燕国,拓跋氏的北魏等等。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北魏。他们的汉化最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统一北方,成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后,又将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以便推行他的汉化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改汉姓!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于与汉人通婚、杂居的需要,号召把鲜卑的复姓改成单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把“拓跋宏”改为了“元宏”。

据历史学者统计,在这场“改姓运动”中,鲜卑有史可考的120姓,仅有吐谷浑氏、贺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个姓没有改,其他全部被改为了汉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证一下,自己是否有鲜卑血统呢?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使得胡汉之间的界线开始逐渐消弭,但却给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一时期,又流行起了赐姓,一些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开始被皇室赐姓。

而被赐姓者,是以汉族大臣居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汉姓,所以被赐之姓就是皇室们的胡姓了。

而杨李两家当时的“掌门人”杨忠和李虎,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赐姓。

二、杨忠和李虎改名

杨忠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汉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后来被尊为隋太祖。

杨忠原来是北魏军人,后来因武艺高强、战功赫赫,被封随国公。在西魏恭帝时,他还被赐姓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说他原本是一个汉人,却被赐了一个鲜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尊为唐太祖。

李虎出身显赫,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五世孙。需要说明的是,西凉虽然是十六国之一,但却是由汉人建立的国度。

跟杨忠一样,李虎在西魏时期同样因战功被赐胡姓“大野”。

《旧唐书》:“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所以,因为西魏皇室的赐姓,杨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为他们的后代,按道理讲,杨坚是可以叫“普六茹坚”的,而李渊可以叫“大野渊”,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从这段历史上看,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妥。

不过,为什么这种叫法后来并没有成真呢?

四、恢复汉姓

在西魏时,杨忠和李虎皆被赐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来被赐姓者,皆被要求改为了原姓。

《周书》:“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隋书》:“己前赐姓者,皆复其旧。”

至于改回原姓的原因,当然很好理解:当年这些被赐姓者,大多本就是汉人。

当西魏灭亡、北周衰落之时,因为时过境迁、时移世易,他们就没有必要再跟着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复自己本来的汉姓。特别是彼时已经手握重权的杨坚,随时都能篡夺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来的姓给改回来的。

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没有出现“普六茹坚”和“大野渊”、“大野世民”,这种叫法,实际上是对于杨、李两家改姓这段历史的误会。

5

普六茹坚不是隋文帝杨坚的原名,这个是他的鲜卑名。

《隋书·帝纪·卷一》中记载这么一段话: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 下,请早除之。”

这里的普六茹坚就是指杨坚。杨坚有这个名字,稍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看的历史书很少,所以才觉得奇怪。

南宋的马廷鸾曾经参加考试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最后官至宰相,南宋灭亡之后,他没有出仕元朝,隐退至死。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读史有感

永嘉直数到贞明,三百年间宇宙倾。

草草梁陈貂尾续,纷纷云代犬牙争。

谁知普六茹坚者,已向重光作噩生。

毕竟开皇能混一,天公愦愦岂无情。

这里面提到的普六茹坚就是指杨坚,将杨坚称作普六茹坚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包括清代诗人黄钊写的《天宁寺塔歌》中就提出这个名字:般若寺中紫光起,普六茹坚作天子。

李世民的先祖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被赐大野氏,这个同样是鲜卑氏。所以提问者所说的这一切是事实。

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 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旧唐书·本纪·卷一》

赐姓大野氏的也不只有李氏一人,还有阎庆也被赐姓大野氏。这些都是对当时有功之臣的赐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历史的脉络,你就清楚了。

隋朝是从北周过来的,北周是从西魏过来的。西魏从是从北魏中分裂出来的。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北魏有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一场改革的内容核心就是全面汉化,穿汉服,说汉语,学习汉族的文化。比如拓跋变成汉姓元,独孤变成刘姓。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就是鲜卑族拓跋皇族的后代,相信很多人读过他的诗。

所以杨坚,李虎他们都有两个姓,一个是鲜卑姓氏,一个是汉姓。

这会让一些主张血统论的人很不爽,觉得怎么会这样。

血统论不是华夏文明孕育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刘备没有儿子,他收了一个嗣子刘封,刘封和刘备有血缘关系吗?没有的。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刘封甚至只是刘姓的外甥。如果刘备后来没有孩子,刘封就会继承刘备的一切。

如果你以血统论来论述,那让刘备如何自处?当然如果有亲生儿子与这样收的儿子,自然是亲生儿子亲,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

华夏文化不讲血统论,讲的是文化认同论,华夷之辨是根据礼仪来区分华夏和蛮夷

孔子认为如果夷人懂中华之礼仪,那就是华,如果华人不懂礼仪,那他和夷人没有区别。

有些人说为什么四大文明别人断了,我们没有断,这就是根本原因,我们的传承就是文化传承。

不管是谁入主中原,他们都会选择汉化,学习华夏文明,然后尊圣孔子,这是规定动作,最后成为华夏的一分子,所以华夏的大家庭是越来越庞大。

杨坚后来掌握权力之后,就恢复汉姓,而李家也是恢复汉姓。当时李家恢复汉姓之后,李世民才出生,所以李世民就是李世民而不是大野氏。

隋朝,唐朝继承的都是华夏文化,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如果你觉得他们有鲜卑氏就觉得不纯,那无疑走极端了。

如果你觉得心中还有疙瘩,你再去翻这些民族的历史,追到千年前,都是华夏的分支。只不过因为居住环境不同,有选择定居搞农业,有选择游牧,然后才产生区别的。这种区别只是看上去的区别,骨子里是一样的。

6

杨坚真的就叫普六茹坚,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罗延,他儿子杨广,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个儿子杨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开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们一家就是这样姓名。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中国人对吧。至于李世民,李世民从四岁起名开始,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亲李渊,在十五岁以前的姓名应该是大野渊没错。大野渊父亲大野暎娓复笠盎ⅲ夹沾笠啊

7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就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先澄清一下这段历史: 杨坚的原名就是杨坚,李世民的原名就是李世民;而题主所说的杨坚承袭的普六茹姓氏和李世民溯上所承袭的大野姓氏都是北周实际奠基人宇文泰赐给他们的鲜卑族姓氏

基于这个历史史实,许多人就将隋唐政权称之为胡人政权,以此来对隋唐历史进行诸多搬弄和歪曲。借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这两者他们鲜卑姓氏的由来。

北周的实际奠基人宇文泰,本是鲜卑族人,在其执掌西魏政权时期,将北魏孝文帝时期大规模改汉姓的政策又扭转回来,重新恢复鲜卑族姓氏,以此来彰显鲜卑族的独特和其高贵属性。

此时,跟随宇文泰的大将李虎,也就是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父被封鲜卑族姓氏大野。李渊也就同时承袭大野姓氏。与此同时,原来北魏时期宁远将军杨祯的儿子杨忠被宇文泰封随国公,赐姓鲜卑族姓氏普六茹。而杨忠的儿子就是杨坚,杨坚承袭随国公,也承袭了普六茹的鲜卑族姓氏。

所以说,李虎和杨忠,也就是李世民和杨坚的先人本就是汉人,他们各自家族的鲜卑族姓氏是当时的政权统治者赐予的,在当时看来也算是莫大的荣幸,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是汉人的事实。

当然,每一种说法的由来都不是空穴来风,之所以有人将隋唐政权称之为胡人政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后人的确有鲜卑族的血统。 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是鲜卑族人,是当时西魏八大柱国大将军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同时,李渊的母亲则是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所以,杨坚之后还有李渊之后都有鲜卑族的血统。

公元580年,杨坚当上北周的大丞相,他开始一步步篡夺北周的政权,而开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恢复自己原来的汉姓,将扣在自己头上的普六茹姓氏一把甩掉。之后,隋朝建立,加上李渊和杨坚的亲戚关系,李渊也被恢复自己原来的李姓。

所以,普六茹和大野两个姓氏并不是隋唐两国开国君主的本姓。而且我们从隋唐政权建立的过程来看,不管是文化政策、思想传承还是内部体制都在说明隋唐政权是十足的汉族政权。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那个时代最大的贡献。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弄清楚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鲜卑人已经被汉族融合,民族消亡,所以鲜卑人就是汉人。

无论杨坚或者李世民有无鲜卑血统或者鲜卑名字,对认定他们为汉人是毫无影响的。


第二,民族的认定和血统的认定,世界惯例以父系认定。

也就是说,杨坚和李世民虽然祖先历史上娶过鲜卑女人,但他们男性成员都是汉人。

杨坚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李世民的祖先为汉朝大将李广,他的家族为赫赫有名的汉族豪门陇西李氏,应该被认定为汉人。

这个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必要。

第三,在特殊时代,有少数民族的别名也没什么稀奇。

南北朝时代,北方的北魏,以及后来的东魏西魏和北周,都是鲜卑人建立的王国。

当时鲜卑人为了拉拢汉人,会被有功的汉族大将、大臣赐予鲜卑姓氏,以表示为一家人。

杨坚的父亲权臣杨忠,就被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赐予普六茹姓。

李渊的祖父大将李虎,也被宇文泰赐姓大野。

有意思的是,宇文泰自己也不是鲜卑人。其实鲜卑人也是部落联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

宇文泰属于鲜卑化的匈奴人,并不是真正的鲜卑人。

而北齐的高家,高欢之流,虽然很鲜卑化,善于骑射,也会说鲜卑语,但其实是地道的汉人,只是常年生活在鲜卑部落而已。

其实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外公,都是独孤信,他们有姻亲关系。

杨坚掌权时,鲜卑人已经汉化的很厉害,民族差不多消亡了。当时鲜卑贵族也不会说鲜卑语,衣着服饰都和汉人没有区别。

这种情况下,杨坚在公元581年下令汉人家族不得再使用赐给的鲜卑姓氏,必须恢复汉人姓氏。

当然,不会有人反对。

所以,杨坚确实有过鲜卑姓氏,但李世民并没有过鲜卑的姓氏。


这种问题最好少问,摆明了就是挑拨民族关系。

提问的如果不是少数民族,萨沙自切2两肉下来。

9

这里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数民族血统和姓氏问题。

杨坚叫过普六茹坚是无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一、李氏与大野氏

关于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看与大野氏有关的说法。

《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因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抵抗东魏,被赐姓大野氏。

《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鲜卑族姓氏,到了杨坚掌握北周的大权时,李渊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如此一来李渊是叫过大野渊的,但李世民出生时已经是隋朝,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后,追封的先祖是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这里并不能不排除乱认先祖的嫌疑。

二、杨氏与普六茹氏

杨坚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渊家族是一样的。

《隋书》记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

史书上是明确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道: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

直到杨坚权势越发巩固之后,才恢复杨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这时候的杨坚已经由隋国公升级为隋王了。李渊一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恢复李姓。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杨坚之子杨广也曾叫过普六茹广的。

综上所述,杨坚父亲和李渊祖父因功被赐予鲜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这两人都是用过这个鲜卑族姓氏的,但后来杨坚在北周掌握实权,以前的赐姓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10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隨唐确实是少数民族政权。在世界历史中是可以考察的,就如同蒙元,满清,女真,五胡乱华是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大诗人李白就是出生在胡地的人,他长的金发碧眼,胡人血统。在比如我们的普通话就是女真胡虏音,正统的汉语标准音为洛阳读书声,很多诗词韵都是按洛阳读书声押的韵,格律也是按洛阳读书声。说起来汉室正统只有汉、晋、宋、明。而晋的存在感又弱,只有汉强盛,但又分为两汉,刘秀的身份还值得怀疑。宋虽富,但后偏安,江南百姓为了避免战后重建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又极力反对收回北方土地。明虽有骨气,但毕竟是内地十三省。不管怎么说各朝各代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辉煌。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所以说,无论杨坚和李世民是什么身份,对于民族大融合的今天来说那都不是事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