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2020-11-22 02:02阅读(59)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说到苏轼最走心的诗词,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他的那首《江城子》,写尽宋词之婉约,写尽古人之哀愁,写尽亡妻之恩爱,可谓文绝千古

1

说到苏轼最走心的诗词,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他的那首《江城子》,写尽宋词之婉约,写尽古人之哀愁,写尽亡妻之恩爱,可谓文绝千古,义重情长,他不是在写词,他是在写心,写那颗思不尽,意缠绵,痛失爱妻后的凄凉。

想当初,那是1056年,他苏轼才二十岁,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一起赴京赶考,就在两年前,在父母的操持下,他有了自己好妻子,他与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了。从此他们开始了朝朝暮暮缠缠绵绵的陪伴,生生死死的爱恋。这时他的心里是甜的,虽说父母包办,但他如获至宝!

是的,苏轼忘不了王弗,那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那位敏而静聪慧而低调的娇妻,他更难忘她看他醉心读书的模样,想想,妻子红袖添香是何等的温馨……苏轼还记得有时自己遗忘的文章,她能“辄能记之”,对其他书也略知之。秀外慧中,知书达礼,又给了苏轼那么多温存知心贤惠,他醉了。

他还忘不了,她让他感受了家的温暖和爱意。1061年,苏轼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初做官,年富力强,但还不够成熟,而在这时,王弗就会在务实,明晓利害方面给他指导帮助,那个她还是自己的秘书,参谋,贤内助,因为他知道自己坦白直爽急躁火暴,总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每次自己与客人谈话,她总是躺在屏风后面静听,然后客人走了,再告诉自己以为人处事的智慧。他如何能能忘!

他记得那是在宋神宗1075年,他刚到密州上任,那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他生活得很不好,连吃饱都成了问题。他是那么孤苦无依。就在正月二十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他的妻子王弗,叫着他的名字,子瞻,子瞻。

想起来,王弗在十六岁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自己,两人恩爱情深,还有了爱情的结晶苏迈。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王弗在27岁1065年离开了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把她葬在了家乡眉山,在离父亲墓不远的地方。从此自己扰少了一个说话的人,少了一个贤内助,孤苦无依,再也没有人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去面对风风雨雨了。

他醒来了,那只是一个梦,他写了一首《江城子》无意中成为了悼亡诗中的名作。成了豪放苏轼的柔情代表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代表作,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那种哀愁,那种对亡妻的思念。那种孤苦无依,可是苏轼对亡妻的那种情义有多深,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呢?那是词吗?那是在滴血的心呀!


一首江城子,夫妻生死情。苏轼的词和他与亡妻王弗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儿,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每天一首古词,一个历史事,谢谢大家。再见。

2

苏轼写的最走心一首诗,莫过于《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首诗作于嘉祐六年(106|),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膽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前四句虽然描写鸿雁,却是感叹自我,形象生动又是寄意深沉。后四句应和苏辙诗中投宿寺庙的怀旧之情,并寄语弟弟深刻的人生态度一一即使顾沛奔玻也要乐观向上。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解析:人生所到之处留下的痕迹像什么?
就像飞来飞去的鸿雁踏过的雪泥。
它们在雪泥上偶尔留下落脚的爪痕,
鸿雁飞走后也不知其向东向西。
老僧已经西去而留新砌的墓塔,
残破的寺壁也无法看见曾经的题诗。
是否还记得当年艰辛的旅途?
路远人乏的时候跛脚幻骑驴鸣嘶不断。

3

本人滥竽充数,也来凑个热闹。苏轼的名头大家如雷贯耳,就不用介绍了。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感觉是他的词,同时诗、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既然题主的问题是诗,词就撇开不论了。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东坡的形象与印象,每个人推介的诗不尽相同才是正常。本人推介一首走心的诗:

东栏梨花.和孔密州五绝之一.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景,然而作者通过写景,只用了最后一句,就把人生说的如此通透,正是历经沧桑后的看透人生,看破红尘,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人生大智慧。

在这首诗里,作者一二句写景,三句情景交融,四句抒情。由眼前小景——梨树,写出一种惆怅之情。四句“人生看得几清明”?用问句作结,对产生悲伤之因作出回答。光阴荏苒,转眼就是百年。一个“几”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叹息。这首诗抓住清明时节几个自然景物的特征,写得幽雅自然,浑然天成。然而谁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宦海沉浮,屡遭打击,被贬边远地区,其内心悲哀,发出深切感受到人生易老,岁月似箭的感叹。

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也好美食,好品茗,亦好云游。一生佳作无数,词问文风格更是自成一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不仅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苏轼的词虚虚实实皆是心声,字字句句都是真纯。如果说哪首最让人觉得走心,会产生极大的情感共鸣,那当数在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的一生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幸的,先是被贬,又是流放,一生漂泊,孤苦伶仃。其实,他有过一段美满又难忘的婚姻,在那个父母包办婚姻的年代,能恰巧遇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并且顺利结为夫妻,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没有统计过概率,但想来也是十分不易。


遥想当年,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也不过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王弗蕙质兰心,又知书达理。东坡醉心诗书,王弗红袖添香在侧,朝朝暮暮的陪伴,这种情谊无法言传。


王弗离世十年后,苏轼写下了这种悼亡词。其实,历史上悼亡词并不少,出名的悼亡词也不在少数,苏轼却凭借一首《江城子》流芳千古。究其原因,这首以梦为引的词,除了情真意切,诉说了无尽的思念与不舍外,更运用了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让读者不知不觉间感同身受。辞藻不浮夸,却真实朴素,虽是相思,但不黏不腻,反而清新自然。难怪千古传诵,经久不衰。


便以这首词结束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

我一直认为北宋年间最走心的两首词分别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另一首当属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我们这里来说一下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开篇第一句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此时亡妻王弗已经逝去10年,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诗我认为是苏轼最走心的一首词!

7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当属《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此诗是北宋嘉祐六年冬,为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而作。此诗大致的意思是说人生行踪不定,无意中留下遗迹,恰如过空的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是很容易消失的。诗句流露出一定的悲凉情绪,说明人生的暂时性和流逝性。老僧指奉贤,坏壁指奉贤僧舍。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汴京应举,经过渑池,曾寄宿奉贤僧舍,两人还题诗僧壁,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中有“旧宿僧房壁共题”句。苏轼一生襟怀坦荡,傲视忧患,吟诗著文,精深华妙,老当益壮。苏轼借《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全诗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此诗不愧为苏轼七律中的名篇,笔者认为也是苏诗中最走心的一首诗。

8

谢邀!

苏轼一生中,写得最走心的一首诗,就是为黄州歌妓李宜所写的: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为何说这首诗是苏轼写得最走心的一首诗呢?因为他写这首诗时,完全心不在焉,正在陪友人喝酒聊天。

事情这样的——

元丰七年(1084年)春,谪居黄州的苏轼接到皇上的圣旨,命他离黄赴汝。其时,刚好黄州太守徐君猷调离黄州不久,新上任的太守杨君素听说苏轼要调离黄州,便宴请作别。杨君素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席间频频向苏轼请教调养之道。

苏轼便与杨君素交流调养心得,高兴至极,大饮三杯。

这时,乐声四起,歌妓闻乐起舞。一曲毕,席间与杨君素一起陪苏轼的官吏,又同时站立向苏轼敬酒。苏轼也不推辞,一饮而尽。这样一来二往,苏轼已是微醉了。

就在这时,从几位歌妓中走出一女子,来到苏轼席前说,苏大人,小女子李宜敬慕大人久已,今日解开白绸巾,乞求大人赐墨。

苏轼半睁醉眼,见李宜品貌端庄,但从未见过面。李宜又说,小女子虽是歌妓,但很少出场,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大人。

苏轼当即道,好哇,你来研墨如何?

李宜躬身施礼,说,多谢大人。

李宜一边研墨,一边伴乐而歌,歌声悠扬悦耳。她围在脖子上的白绸巾飘在右手臂上,苏轼提笔便以她的手臂为桌面,以白绸巾为纸,写起诗来: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刚写了两句,便有客人前来敬酒。苏轼连忙放下笔,回敬。敬完酒后又接着与大家一起喝了起来。席间,便有官吏读了这两句诗,觉得应该还没写完。诗句平铺无奇,想必这苏轼已经喝多了。

李宜见苏轼果真特地为她写了两句诗,内心早已欢喜得不得了。见苏轼撂下笔喝酒去了,她研了一会儿墨后,又进入舞池边唱边跳。

苏轼的好友、秀才马正卿见此情景,便凑到苏轼的耳边轻轻地说,你的诗还没有写完哩。

苏轼掉过头来笑了笑,说,喝吧,喝吧,喝了再说。于是,他又一口干了一杯。此时,已有些站立不住了。

这时,李宜又一边唱一边跳到了苏轼的面前,很是开心地道,大人的诗与字,是奴家的宝贝。

苏轼眯缝着眼,笑着说,那我再加上两句岂不是宝上加宝了?说着,这才拿起笔又在她的白绸巾上接着写了两句: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好个“海棠虽好不吟诗”。全场击掌叫好。李宜满脸兴奋,躬身谢恩不已。就这首诗,让李宜这个无名的小小歌妓,顷时成为黄州红极一时的名人。

可见,苏轼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完全心不在焉。因为他正在陪为他饯行的杨君素等好友一起喝酒聊天。但这首诗却又写得那么入情入景入心,被后人广为传颂。

9

问苏轼最走心的一首诗,我想到的却是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因为这首词写得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这首词,是悼念逝去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十七岁去逝,十年之后,苏轼梦见王弗,于是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在给王弗写的墓志铭中,称王弗「性敏而静」,既聪明又沉静。刚嫁给苏轼的时候,她没告诉苏轼自己读过书,但是苏轼读书的时候,她一直陪在身边,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的地方,她还能在一旁提醒,苏轼这才知道她也是通诗书的女子。对于苏轼来说,王弗不仅是他的妻子,而且是一个能与他诗书相伴的知己。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还记载,他每次与朋友交谈的时候,王弗都会在帷幕后面听,朋友走后,王弗就会跟苏轼说,某人说话怎么样,品性怎么样,可不可深交,结果后来都应验了。苏轼一生交朋友甚广,对所有人都是赤诚以待,结果常被朋友所害,当然也常得朋友相救,如王弗一直在他身边,也许他会少吃许多苦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一个生,一个死,死去的人,长埋故土,活着的人,千里漂泊。对于逝去的「敏而静」的妻子,不用刻意去思量,内心里却永远难以忘记曾经的点滴。「十年生死两茫茫」,看似实诉其事,然而内里却有着苏轼这十年里多少人生委屈,想与曾经这个亦妻亦友的妻子诉说。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与这个用什么好词都不足以评价的妻子,不但有生死的分离,有时间的分离,还有空间的分离,人生之凄凉,如何与语?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还能见到妻子,如今的自己已是满脸风尘,鬓发如霜,妻子还能认出我吗?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这个夜里,我忽然梦回故乡,妻子王弗正坐在小轩窗下梳妆,两人相顾,却说不出话来,只有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醒,伊人不在,只留下千里之个,明月下种满短松的山冈,让人年年想起,时时断肠。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句句沉痛,是悼亡文学的巅峰之作,苏轼门下的「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评这首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这首词也是现在网上最火的词之一,可见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答者:谢小楼

10

一般认为,苏东坡最走心的一首诗或者词,是他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因为这首词里,包含了苏东坡对亡妻的无尽的思念,这固然不错,也特别令人感动。但是类似这么走心的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实在太多了,这样走心的诗词随手拈来。

苏东坡对第一任妻子王弗念念不忘,但他也很快就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二人的感情同样深厚。但王闰之在跟随苏轼流浪天涯二十多年后,于四十七岁时卒于京师。苏轼悲痛万分写下《祭亡妻同安郡文》: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

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此文深刻表达了苏东坡与爱妻“生死同穴”的决心和哀思。其悲伤和走心,绝不亚于他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

在爱情中,还有更走心的。苏东坡最爱的人到底是谁?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陪伴时间最长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还是那个精神上灵魂上气质上身体上相互吸引的歌女王朝云?

苏轼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本是歌女出身,是东坡的铁杆粉丝,两人年龄相差27岁,是老夫少妻的典范。王朝云聪明又漂亮,苏轼的弟子秦观这样描写他的师母,“美如春圆,目若晨曦”,脑补一下,估计是黄蓉那样大眼睛且古灵精怪的样子。东坡视朝云最为知己,为她写下《浣溪纱.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在词中,苏东坡愿与朝云天长地久,永谐情好,并表达了对朝云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无奈朝云福运不长,三十四岁就离苏轼而去。

悲痛至极的苏轼同样走心,写下这样的词句: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其情真,其意切,东坡可谓大丈夫,最走心!

好玩的国学认为,苏东坡最走心的一首诗,不是他的爱情诗,而是他去世之前写的一首诗,在这一首诗中,苏东坡简单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他的绝命诗。无论多么伟大的爱情,多么痛入骨髓,但总是无法和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相比。让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的这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他已年逾花甲,基本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但这首走心的诗,并非完全是悲观,还有一丝亮色。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绝对是天才的顶峰的人物,但是在官场上,绝对是个倒霉蛋。在宋朝的党争中,苏东坡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家伙,新党不喜欢,要贬他,旧党不喜欢,要把他扫地出门,总之,赶得越远越好。好在苏东坡是个神经大条的人,他深受中国文化中儒道佛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和佛家,所以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遭遇,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现在自己的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但是,苏东坡绝对不是个悲观的人,他想起了自己最困难的时刻,最黑暗的时刻,但是就在这三个最黑暗的时刻,却成为苏东坡人生精神升华的时刻,可以说,苏东坡那些辉耀千古的好诗好文好词,都是在这三个地方完成的。同时,苏东坡在这三个地方,也取得了非凡的政绩。所以,纵然苏东坡的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但如果有人问他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所以,苏东坡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失意也罢,坎坷也罢,苏东坡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真的是不可救药地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