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2020-10-12 03:01阅读(67)

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寒食帖》无法比肩《兰亭序》,也无法比肩《祭侄文稿》!苏轼的文学才华千古可比肩之人少之又少,

1

《寒食帖》无法比肩《兰亭序》,也无法比肩《祭侄文稿》!

苏轼的文学才华千古可比肩之人少之又少,可是书法上老夫子确实是名过其实了!

苏轼的书法在书法基本功与笔力上根本无法与王羲之与颜真卿比肩,即使是在书法的理解上也与两位书坛大佬相去甚远!

首先在笔力上,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笔力在有真迹留存是无人可比的存在。而王羲之书法的笔力没有真迹,可是从摹本上看,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应该更在颜真卿之上!而苏轼呢?苏轼的笔力比米芾,王铎尚不足,何况王颜!

在看苏轼书法写字基本看见是倾斜角度都差不多,这是与书法审美有所悖离的理解啊!

苏轼的书法应该是比赵孟頫弱一点的存在吧!

2

众所周知苏东坡的《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它前面的是《兰亭序》和《祭侄稿》,这三件作品被称作“天下三大行书”。


苏轼的《寒食帖》这幅书法作品之所以在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不仅仅是由于苏试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的影响,《寒食帖》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也是其能被后世被珍视的原因。

领域成就斐然

苏试在政治生涯飘摇不定,颠簸坎坷。他是政治党派斗争的牺牲品,他反对王安石暴风骤雨式的政治变革,又反对司马光的因循守旧,故而得罪了两位位居多年的宰相。多次被贬谪流放,远至岭南,更甚海外蛮荒之地。

即便如此,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他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放弃一个文人的忠君爱国之心;没有放弃一个文人对文化艺术的终身研究。


苏轼开创了文人书画,他是文人书画的鼻祖,开创了文人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他开创了文学艺术的达观之风。他学养丰厚,博闻强志,政治失意的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却渗透着达观、积极、潇洒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历史沿革

《寒食帖》是苏东浦在他45岁那年,因为牵连“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了黄州,在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时写的书法作品。



虽说这是苏东坡的一首遣性之作,是他被贬黄州三年来的哀叹,诗句中处处流淌着他惆怅孤独的心境。这幅字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因此后世的文人骚客、书法大家予起高度的评价和推崇。

他的学生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作为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夸赞老师的字诗比李白还潇洒,比单纯的颜真卿、杨凝式还丰富,根本就是神来之笔。


对于这幅字,后世中有大书法家董其昌在上面留过跋文,清初纳兰容若也收藏过这件作品,只可惜的是这位清代最好的诗词名家并未在上面留下题记,很是可惜。


辗转到了17世纪,这件作品被转到了乾隆这书画祸害精手中,卷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盖印(第一张图最左侧几乎都是乾隆的宝印),他几乎把自己一生的时间记录在《寒食帖》中。

到了近代,《寒食帖》历经辗转:19世纪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几近毁灭;二战时又传至东京,经历美军轰炸东京。时至今日,《寒食帖》上火烧烟熏的痕迹直逼画心,其所经历的历史劫难历历在目。

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世奉为神来之笔,不仅是对其书法造诣的肯定和推崇,更多的是感叹其坎坷流离的人生和对他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的敬佩,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光辉。

3

首先非常感谢同学的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关于《寒食帖》我也在头条上写过两篇文章,因此对它还是比较熟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既然能被称作“天下三大行书”那么它们之间是由一些共性的,然后还有自己的个性,我就从这两点来分析一下《寒食帖》。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古人论书的好坏很少以字写的好坏来评判,因为对于古人来说,把字写好是基本功,这个无需多讲。而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关键是看书法作品的“神采”、“神韵”。

那么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神韵”呢?我认为,主要也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家的个人修养、学识,也就是我们说的“功夫在书外”,我记得有位名家曾经说过,书法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因此,我们看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他们在书法家之外也都是著名的文人,文化修养方面都是不逞多让的。

王羲之那是当时著名的士族家里的子弟,能和解缙这样的人玩到一个朋友圈里,不是你字写得好就行的,那文化修养方面必须过关的。颜真卿也是著名的士族家族走出的子弟,著名的《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是颜真卿的老祖宗之一,文化、学问这块那都是没得说的。

苏轼虽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但是父子一家三个同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而苏轼后来更是成为了宋代文学大儒,诗词、歌赋、文章、为官、绘画、书法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轼可谓是一代天之骄子。

所以,从文化、学识、修养上来说的话,苏轼比王羲之、颜真卿只高不低。

其次,是书家创作作品时候的一种情绪。

吴冠中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出来的。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看似在寄情山水之间的时候创作的,但其实里面除了对当时景致的描写外,更多是对人生苦短与无奈的感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那时的文人可谓是星光璀璨,但是国家、政权的动荡让这些人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抱负,那种痛苦之后,无奈的放弃最后只能寄情山水,于是才有了伟大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国仇家恨,当时颜真卿对着装着侄子首级的盒子,哥哥的尸首还不知道在何处,这种痛苦、悲愤的情绪下创作了《祭侄文稿》,所以我们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仿佛还能感受到一千多年以前的那种悲愤的情绪。

而苏轼《寒食帖》则是苏轼被朋党所害,经历了生死之后被下放黄州,第二年寒食节的时候,望着外面漫山猩红的杜鹃和空中飞舞的纸灰,连续数月的阴雨天气,让他在破旧的草堂中对亲人无比的想念,孤独、郁闷、思念、惆怅等等情绪夹杂在一起,于是有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三件作品,所蕴含的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一个文人对当时的国家、社会的失望和不甘。因此,从神采和神韵上来说,苏轼的《寒食帖》与《兰亭序》相比完全可以比肩。

书法的技法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从书法的技法上来说,苏轼的技法可能是王羲之、颜真卿他们三人中最低的。但与其他书家相比,那也是很高水平的了。

苏轼楷书学的颜真卿,行书主要就是学习二王。很多人学习二王只是学了个表面,而苏轼学二王是学的神韵。苏轼的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就是他的书法的最真实的写照。

苏轼对书法的贡献是: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真正开启者。“宋四家”除了蔡襄,另外两人的成就都和苏轼有关系,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米芾也是在去黄州拜会苏轼之后,被苏轼指点,让其上追二王,这才有了后来的书法家米芾。

在书法技法方面,苏轼的书法水平也是很高的。而《寒食帖》也是苏轼书法开宗立派的代表作,从《寒食帖》之后,也真正确立了苏轼的书法风格。包括他的诗文,也是通过这次事件之后,风格完全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最后,综上所述,苏轼的《寒食帖》与《兰亭序》、《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那是实至名归。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益,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4

我个人认为苏轼的书法是被一些人高估了,可能是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才气和性格的原因。苏轼的书法和同时代的米芾尚有一比,和黄庭坚也各有短长,和唐代的几位大书家更是不好比附,怎么能攀比王羲之的《兰亭序》呢。特别是那幅寒食帖,率性自然可称道,但论书艺,我实在看不出特别美妙。

5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分列“天下三大行书”,这是千百年来书法史上公认的事实。要理解《寒食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书法的审美具有时代性,欣赏书法作品必须了解其时代书风。

唐宋书法虽都以王羲之为宗,但唐代书法重其形而轻其韵,而宋代书法则重其韵而轻其形,故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二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重心不同而已。

故我们不能以唐代标准去衡量宋代书法,也不能以宋代书法去欣赏唐代书法。

《寒食帖》亦如此,作品明显有别于王羲之的硬瘦,也有别于唐代的法度森严,它要表现的是作者的情怀与性情,这正是此作的灵魂。

2、书写的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欣赏书法作品要从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

《兰亭序》写的是“曲水流觞”后喜气洋洋的心境,《祭侄文稿》写的是“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而《寒食诗》要表达的则是抑郁不得志而又充满理性的自制。

说不清是苏东坡成全了黄州,还是黄州成全了苏东坡,如果读不懂《黄州寒食诗》,如果走不进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真正理解《寒食帖》这件书法经典。

3、书家有自己特定的书风,欣赏书法作品要了解书家的书风。

苏轼的行书吸收了“二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杨凝式等人的笔法,尤其是颜真卿和李邕对其影响最大。

他的字字形扁方、丰腴、右肩高抬、左右舒展,尤其是侧锋运用较多。

《寒食帖》中的技、法、理、情、意、道十分丰富,字形之古拙、宽博、方整明显来自颜真卿,而其斜势倚侧、奇崛跌宕,则分明取法李邕。

但作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结抅参差变化,或上重下轻,或左右疏密变化,或在大胆长笔画中流露出天真烂漫、出人意料。

总之,《寒食帖》体现的是宋代文人挥洒自如、书写性情的书卷气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6

???????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调离京师,不久后又被贬到黄州,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看着自己所处环境,简陋一隅,再想到自己被贬遭遇,英雄末路,心生感慨。于是即兴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 苏试才学修养过人,这是书法好的基础。著名的成语“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文笔。可见他的学识之渊博。对于书法创作理论,他也是研究颇深。他有一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 在书法的笔法方面,苏轼也有很多的继承,他的书法用笔与王羲之有相通之处。王羲之的笔法主要是灵活地运指,而苏东坡在《论书》中也主张“当使指运而腕不知”。优秀笔法的传承决定了他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 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要将书法艺术本身与书写的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作者特定的思想情绪,或激动,或兴奋,或悲伤,都影响着作品的气氛,也感染着观者的感受。而这一切又是在毫无做作和自然流露之中产生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如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样,都是未打草稿有感而发即兴书写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书者之天资卓越与外物之神契合,达到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妙造自然。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实至名归。


7

苏轼的寒食贴,在技法能不能比肩兰亭序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本人临摩实践来看,仅寒食贴第一列就让我头大,那种技法实在学不来;但就兰亭序,是个书法爱好者都能临个像模像样。我有时想,这可能是高级技法,让后人不能模仿。

看寒食贴久了,会越看越喜欢!有时看着看着,就进入作者那种情绪,让人不能自拔。这是不可思议的体验,既美妙又失落。人都不傻的,流传千年,若非精品,早已煙没。

8

不任是《兰亭序》还是《祭侄文稿》或《寒食贴》也罢,都是古代文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里情绪表达的一个历史定格,第一还是第三也只是世人的一种说法,然而都是在一个时间节点上个人的情绪一时爆棚与喧泄,通过书写者与工具笔、墨点画堆砌浸入而跃然纸上。从字法、笔法、章法、墨法上均有一种超越以往束缚而出新的一种突破,这也正是当今书法所缺少的一种书写者的状态,所以当今更应提倡这种自然书写的表达才能达到出精品之目的!所以只要是在这种环境、空间、人与物高度契合既矛盾而又统一都应是\"神品\",更应摒弃第一第三之说……


9

这个问题很好!!才高八斗的苏大才子被后世称为(全才)。可现实却是异常残酷,我们的大才子一生甚为艰难……不是被朝廷流放就是走在被流放的路上!!(黄州寒食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书法发展到宋代,尚意书风成了中流砥柱,苏黄米蔡是代表书家,而苏轼也被后世推称尚意书风第一人,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大才子倒底如何写出了这样的旷世杰作呢…细分几点

相对于同时代的书坛狂人米黻来讲,大才子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宋代以前的书家也是大放厥词,尤其对于颠张狂素几乎达到(深恶痛绝)得地步,非常顽固自信的坚定认为自己就是王羲之书法的一脉传人,是真正了解和继承(晋人笔法)当世唯一书家。。。对于黄庭坚草书的讽刺挖苦堪称一绝,誓死捍卫晋人笔法正统。紧追王羲之的脚步,对于世人的眼光不理不睬。

这还不能让大才子行书独步天下。既然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学识和悟性自然非常人可比!!水调歌头 …已经成为古今中秋第一词,这首词就像是一面镜子,准确折射出了大才子(九死一生)之后释怀天地的人生格局,世事古难全,只有放下自我,内心无私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苏轼信仰(禅宗)和高僧常有交流往来,禅宗的修炼也逐渐磨平了大才子的胸中噪气,变的更加浑厚散淡。看似朴实无华的书法其实却更加的沉重老辣,,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是一种不幸,但却深深的刺激了艺术的创造力,,(黄州寒食帖)没有丝毫发力的感觉,经过对晋人笔法的多年沉淀,苏轼已经入木三分,手心合一,再加上仕途的打击和禅宗的修炼,不可一世的内心变的无比平静,就像大漠黄沙中一抹夕阳,只有清风没有忧伤………

10

个人观点:寒食帖不如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