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2020-11-14 16:02阅读(59)

从艺术性来说,《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为什么有人不信《兰亭序》真的是“天下第一行书”呢?:历史上对书圣《兰亭集序》评价最高的当属唐太宗

1

历史上对书圣《兰亭集序》评价最高的当属唐太宗,谓其字有“虎卧凤阙,龙跳天门”之势,玩之爱不释手,观之“似奇反正,平则有险,气势如虹”;我有次细观似乎有“流水潺潺,仙子翩翩起舞弄清影”的妙境,可能书圣写《兰亭集序》时在想哪位美女,故此整体有“佳人跃然而出”的画境,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笔意”,兰亭集序的字体奇特,每个字仿佛在方寸之地腾挪跳跃,又与其他字互为一体,此中神韵只有真正的书家才能领悟!



2

无论从艺术性 ,还是书写性,或者书写的难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随着学书法的进步和深入 ,越能觉得或者分析出《兰亭序》的美轮美奂。或者也能这样说 ,对《兰亭序》的欣赏眼光 ,就能判定一个人书法水平的标准尺度。

举例说明,就拿《兰亭序》文章,第一个字的第一个点,\"永字\"。就简单一个点来说,看似简单,实际一波三折不认真读帖,学习,还真难学出来。仔细看,王羲之的点,是一个类似于\"Z\"字形的长菱形的走势。一般我们写的点,就是一个简单的\"一顿一勾\"的三角形,所以看起来很平淡没有内涵和韵味。如下图,可以实际临摹写一下,没有一定功底,还真一时半会写不到位的。

原来最初我初学书法时,我的老师在课堂上张口闭口都是王羲之《兰亭序》,我看了看,真的看不出他有什么好的,整篇欣赏给人大小不一,乱头粗服,中间还有许多潦草的修改的地方。当时就是这种观念,王羲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喜欢,所以举国上下跟风出来的,有这么好吗?名不副实……

当时心目中最好的书法就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堂堂正正,一派清爽,一番大唐盛世气息。

可是过了多年后,当我临过了许多大师级的古代优秀法帖,再临《兰亭序》,还有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才发现王羲之笔法的深不可测,博大精深,特别是一笔一划皆有来历, 细小如丝的牵丝连线,都让人眼前一亮 ,出乎意料之外的标准美的极致没一个切笔入划,自然而然,真如古人形容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打个比方,有些笔法结构难度很高,就像柔术杂技运动员,他却完成的严丝合缝,用笔不夸张不欠缺,惊为天人所书,所以才被冠以\"书圣\"。

经过读帖揣摩,发现原来无论欧阳询,赵孟頫,颜真卿,褚遂良甚至延续到王铎,米芾,笔法都是来自于王羲之兰亭序和圣教序,只不过各自从自身特长喜好出发,各取所需,进行了变化,错位,欹侧跌宕的再创新,从而独门立派,彪炳史册。

这么说吧,我们常说一句\"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是书法方面,书圣王羲之则是一步到位,而达登峰造极之境地。达到了后代永远无法无法逾越的高度,就像珠穆朗玛峰,群山只有仰望 无法企及。

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后代所有耳熟能详的大家如\"颜柳欧赵\",都只是青出于蓝,只在王羲之的\"蓝\"里面汲取了一点诀窍和笔法,然后发扬光大,从没有人能涵盖超越王羲之。正如明代大书法家项穆总结的一段话,翻译过来意思是:智永,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褚遂良得其郁壮之气,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庄毅之志,张旭 怀素得其超逸之兴,孙过庭得其逍遥之趣等等。

某种程度上说,无论王羲之书法, 还是《兰亭序》法帖都堪称中国书法的母体和根脉。

3

从古至今,《兰亭序》的真实性确实曾被质疑过,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上世纪七十年提出了《兰亭序》乃是伪作的说法,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兰亭论辩”。但是《兰亭序》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它的艺术性从来没有被质疑过,即使是郭沫若。

为什么有人不信《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造成的。因为,一旦被认定《兰亭序》是伪作的话,相应的艺术价值肯定受影响。

说《兰亭序》是被捧出来的,真是一种前后矛盾的无稽之谈。《兰亭序》被追捧是事实,王羲之的书法被追捧也是事实,反过来我们来想一下,为何王羲之的书法和《兰亭序》被追捧呢?不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为何会在将近2000年的历史时代中一直被追捧?

王羲之的书法自古被尊崇

现代很多网上的人不懂书法,乱喷一气,说王羲之的书法纯粹是被李世民捧起来的,其实没那么好。这些人真的是拿无知当个性,殊不知,王羲之的书法在他在世时已经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很多人愿意花重金求购他的书法。

他去世之后,历代帝王无不花费重金于民间大肆收购王羲之的书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不是张嘴就喷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羲之的书名才能代代相传,不然李世民吃饱撑着非要捧王羲之啊。是先有了王羲之的书名,才有了后世的李世民的追捧,而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追捧,才有了王羲之的书名,这个逻辑顺序不能搞错的。

《兰亭序》是当时王羲之与众多的魏晋名流雅士,与兰亭修稧事时的一次集会时所作。参与集会的是有谢安等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如果王羲之不是因为书法好,为何会让他来写序呢?

《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兰亭序》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是因为《兰亭序》符合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古人认为书法不仅仅就是书写,更是通过这些墨迹线条来体现书家的学识、修养、情愫等,这些是书法作品的“神采”,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神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幅作品“神采”好,笔墨线条的“形质”又好,这就是好作品,完全可超越古人。但这样的作品很难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做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才行,这种境界可谓“求之不得”。

而《兰亭序》就是符合这种“境界”的作品中的精品,羲之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心情畅然,又有点微醉。所以当他写完《兰亭序》之后,后来又重写了几遍,都达不到当天的那种状态,也写不出当时书写的“神采”。所以练他自己都觉得《兰亭序》是他自己作品中的精品,后来就让家人珍贵保存下来,后来才有了后面关于《兰亭序》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单独从技法上来看《兰亭序》,笔姿变化多端,笔力劲健却蕴含于内,不去故意外耀挣折之险。用笔中锋与侧锋并用,相互生发,转换灵活。侧锋取妍,圆润相生;中锋取劲,骨力十足。运笔流畅而匀和,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笔势含蓄。结字形态攲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虽有雕琢,却能不露痕迹。

所以,自古以来,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确实争论不休,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从未有人质疑。

4

物以稀为贵,不能最生的东西是最贵的,最讲这也是一件千年以上的艺术品,独一无二的。

5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主见,只是人云我云,看过一些书法理论就套用,好显得自己书法理论知识渊博,对着伪作一顿神吹!其实,伪作中许多结字并不怎么样,很多人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唯恐遭到一些人的无礼攻击,但事实就是事实,一个真正懂的书法、热爱艺人的人,应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坚持自己的主见和独特的审美观,事实求是是书者应有的立场。世上万物是没有完美的,这就是天道!

6

虽然《兰亭序》真迹不存,从唐人摹本来看,书圣此帖中笔画、结体和章法确实是令人震惊的美,美到不可思议!

本人对冯承素本《兰亭序》常感震惊,各种技法在此贴云集,匪夷所思,我每看一次都会感慨,举几例分享于此。

笔画考究:每一个笔画各具神采,这不到200个单字(按剔除重复的字计)里面有重按的铿锵有力,也有轻丝一般的笔画,提按的阶次相当丰富、又相当和谐,一切都刚刚好,如果用声音来形容就是音域宽广。细节如此多,每一处方圆笔、每一个直线曲线都毫不含糊,每一起笔收笔以及转换承接的表现,都是清晰而肯定的。

单字结体完美:《兰亭序》结体涵盖了各种技法,我只能感叹王羲之的想象力,收放常在意料之外,各种姿态都有,仔细去品味每一个结体都能找到其它名家的身影,说明此贴滋养了众多大师,得其三成功力都可以笑傲书坛了。

组合布局:大小错落、浓淡对比、穿插跌宕,构思精巧到完全不像一份手稿,正是书圣的才情极致所在!

整体来看,《兰亭序》刚柔并济、妩媚与雄强并存,精致与豪迈并存,很矛盾的一些特征在一个帖里和谐共存,这是其它名家帖里看不到的内容,也许因为这种宽广的包容性,兰亭八柱让欧虞褚等大师写起来也都不尽相同吧。

我常感慨摹本已经完美、《兰亭序》真迹到底有多么震撼。

7

《兰亭序》是捧出来的,还是真的美轮美奂?

从书法史和艺术性两方面来说,一半是捧出来的,一半确是美轮美奂。

第一个问题:

王羲之的书名,在书法史上,始于钟(繇)、张(芝)齐名,后不及王献之,再后来始有“书圣”尊号。

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的影响远不如王献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

“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是三位皇帝,接力推崇加持,把王羲之推举到前台。

《兰亭序》局部

第一个把王羲之推举到前台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 评》说:“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并把当时的书学影响力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确立王羲之书史地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以帝王之尊,为王羲之立传。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说: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宋、齐之际,右军几为大令所掩,梁武(萧衍)一评,右军复伸;唐文再评,大令大损\

8

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人对《兰亭序》提出过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兰亭序》的真伪问题,第二个就是关于《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问题。

一、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最近很少有人在讨论了,因为《兰亭序》是真的已经被广泛认可,历代主流书法界也都认为《兰亭序》是真的,如果认定出《兰亭序》是假的,那么整个书法史或许都要改写。

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序》是伪作,认为当时的人还写不出如此成熟的行书来,并且《兰亭序》的风格和王羲之其它的书法作品风格不同,并且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史称“兰亭论辩”。

当时大部分文人支持郭沫若,包括启功先生在内,唯有南京的高二适先生坚持认为《兰亭序》是真的,虽然高二适先生势单力薄,《兰亭序》是真的这一观点也没有被推翻,反而再一次为《兰亭序》证明。

郭沫若的失误在于,他以民间书法风格去考量文人书法,没有考虑到魏晋时期民间书法的滞后性,当时王羲之能够写出如此成熟的行书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以此为依据,那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询的《伯远帖》也都有可能是伪作。

第二、关于《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问题

认定它是天下第一行书,首先要承认它是真的,这样才能讨论它的价值,若果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所作,在当时能够写出如此作品,被称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

因为《兰亭序》的书写风格代表了中国书法行书的完全成熟,以后的行书即使水平再高,也是在兰亭序的基础上的发展,《兰亭序》开创了一种新的书体形式,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的完全成熟,可能还要再晚几年。

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在当世便已经非常的出名,他的水平不仅体现在《兰亭序》里,他的《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二谢帖》都是大师级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他的书法也是理所当然,把他的《兰亭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l

9

兰亭雅序文章佳,舂晚三月赴蟠桃。景明流觞曲水偈,文章若水言清华,晋人名流多隐逸,潜心抱道炼丹砂,竹林七子矿达处,何锸刘伶访张华,群贤少长席天朗,思古观今仕途怆,感时颇有花溅泪,人事恨别鸟惊心,悲从中来书达志,修楔将军话桑麻,弟一行书冠今古,太宗殉葬王氏葩。

10

《兰亭集序》,是专业高级同业捧出来的!因为,真正好东西,必被推介,必被捧扬!

《兰亭集序》中国书法用笔的巅峰之作,中国书法艺术的顶级存在!瀚海碧波,古今书法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为什么偏偏《兰亭集序》让人心悦诚服地去推捧?!

《兰亭集序》,神级的存在,它自身所展示的冠领超群的书法魅力,划破时空,光芒透射于书法艺术之域!

《兰亭集序》,是在用实力说话,至于它的作者是谁,是阿猫阿狗不管,都注定在书林好汉vip坐席上,地位超然的居中独尊!而恰好,他是王羲之,于是,书圣只能是他了!

《兰亭集序》,说天下第一行书委屈它了,是书中的皇极至尊。兰亭笔法,深浅莫测!于是,就是刚刚跑步进来的书法爱好者也对兰亭帖不以为然,噜~噜~~,天下没人了,怎么兰亭序可以是第一呢?字都写不正,瞅着就不顺眼,奇哉怪也不服啊!英雄少年请留步,你的不服是对的啊,你忠于内心,跟着感觉走,做真实的自己呵呵^_^^_^《兰亭序集》,笔法适意而动,笔触时而飞跃恰好又顿然,情韵生动,妙极顾盼,超然不羁,此中奥妙,非高手不可参悟领略,这里真没有故作神化,书法是精微技术高敏体验,一般学功不深的书者,无从知晓,这也是很多人对王羲之兰亭序不以为然的原因!巅峰用笔的兰亭序,笔画的推进施行有着初学者不能体察的因果奥妙!

《兰亭集序》,现在看到的虽然不是原作真迹,但得助于冯承素的高超复制技术,神笔游走的笔迹得以纤毫毕现的重现,仔细看放大瞧,难道这不是真迹?!惊叹,叹服!工匠精神是艺术探索的态度,我国古代人民做事的方式,请我们保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