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个皇帝,可以说皇帝是站在整个中国权力巅峰上的人,在皇权至上的年代,能够跟着皇帝的人,就能让家族显赫。

按理说,那些陪着皇帝打拼天下的功臣应该有个好的结局!

但纵观中国的历史,这些功臣大多结局悲惨,尤其是那些开国功臣,他们没有死于战乱,却死在帝王的清洗之中。

皇帝要杀开国功臣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功高盖主!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些功臣居功自傲,以为自己立下大功就了不起了,根本就没有把皇权放在眼里。

第三个原因就是这些功臣们才能太过卓越,有太多的手下人崇拜他,这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为了巩固自己的儿孙皇位,皇帝不得不在年老未过世之前,把这些能臣杀死。

那么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对功臣没有卸磨杀驴呢?

李世民在继位之后,不仅没有杀功臣,还给这些功臣封官加爵,为24位功臣修建了凌烟阁,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杀这些功臣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比较年轻自信,

还有就是他出身就是官宦之家,又是开国中功劳最大,在这一群大臣面前他的原来身份就是最高的,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所以这些开国功臣也没有底气在李世民面前嚣张跋扈,而且李世民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能杀,

这些功臣们心里都清楚,如果要是杀他们这些外人更是小菜一碟,因此这些开国功臣们个个都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观点,唐太宗李世民是位贤明帝王,先看他对待那些敢于直谏的文臣,虽有震怒,觉得他们冒犯了自己,最后还是诚心接受,以至于魏徵去世,太宗痛哭。可见太宗的爱才。

再看他对待武将的态度,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就是能征惯战的皇帝,身为秦王时就征讨四方,结交下秦叔宝等英雄好汉,这些武将是他起家的班底。太宗本身的德行就是令人信服的,这些英雄有本事重义气,君臣相处和谐。

可以列举一例,过尉迟敬德舍生忘死,顽抗建成、建业二皇子,勇救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秦王死里得生,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事件,诛杀掉了两个皇子,李世民顺天意,得民心执掌大唐江山。可谓,君臣共患难,成就大事业,这样的经历,使得君臣之间没有隔阂,又是明君盛世,斩杀武将是不会发生的。

3

开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功臣都非常忌惮,以至于大肆屠杀。不过李世民似乎是个例外(普遍认为,李渊并非开国皇帝,李世民才是),他在当皇帝的时候,并没有那样做。并且他还专门修了一个凌烟阁,把功臣的画像供在里面,供后人凭吊。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

(李世民)

我认为李世民之所以是这样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不能杀。

首先我们要对开国功臣做一个界定。这里的开国功臣,主要是掌握兵权的那些功臣。实际上就算杀功臣,对于文臣也是用不着太提防的。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但文臣他一个都没动。赵匡胤也只是杯酒释兵权,并没有解除文臣之权。像朱元璋那种,文臣武将都一块儿杀的,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也就是说,如果李世民要杀开国功臣的话,他要杀的,也应该只是武将。

不过,李世民实际上是不能杀武将的,因为虽然唐朝已经建立了,但是边关实际上还很不太平。突厥和高丽,还对唐朝新生的政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唐朝还需要继续对边关用兵。如果把那些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杀掉,对边关用兵的问题,可就没办法解决了。

实际上刘邦杀功臣,就造成了这样的麻烦。如果刘邦不杀功臣,那么白登之围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刘邦自己也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他自己回故乡的时候,就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

(魏征)

二、不想杀。

李世民不知道开国功臣很危险吗?他为什么不想杀呢?

因为李世民这个开国皇帝的情况很特殊,他是通过玄武门政变获得皇位的。

历史上,所有通过政变获得皇位的人,如果他是清醒的明智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想团结更多的人,不愿意再行杀戮。比如杨坚发动政变夺位后,就没有做过杀功臣的事情。赵匡胤之所以要“杯酒释兵权”,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进行更多的杀戮。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消除政变产生的恶劣影响,避免落人口实,同时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避免别人跟着学,也采用这种方式夺位。三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化解矛盾,不构成新的决裂。

李世民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玄武门政变之后,立刻就采取了宽恕一切的姿态。他对李建成、李元吉的那些部下都一概宽恕。就算他们在玄武门政变中,试图伤害李世民的家人,李世民也不予计较。他对李建成的首席谋士魏征,更是极为重视,言听计从。

李世民既然对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都能宽容,他当然能够宽容那些功臣了。

(尉迟恭)

三、不用杀。

实际上,李世民也是不用杀功臣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功臣,都是自己的人。哪里还用得着杀呢?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因为无论是彭越、英布,还是臧荼、陈豨,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刘邦的人,是中途投奔过来的,他们是不服的。就算韩信是刘邦的人,但韩信一来是就表现出了要单干的样子,刘邦对他一直很忌惮。而刘邦自己的人,比如周勃、曹参、灌婴等,他却对他们非常信任,一个都没杀。

李世民不存在刘邦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那些不是自己集团的功臣们给除掉了。一方面,他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集团的功臣(当然了,我说除掉,并不一定是杀掉,夺了他们的权力,也叫除掉)。另一方面,李世民通过夺位,李渊集团的那些功臣们,也都纷纷下课了。

总之,当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朝中的功臣,实际上已经完全变成了他的人。变成了他的人,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多了,因而他也不用杀了。

实际上,也并不是不存在开国功臣想造反的问题,因为是自己的人,李世民就好直截了当地说。比如尉迟恭有些张扬,李世民就直接说:“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这样直截了当把话说明,懂得道理的大臣,自然就会极为收敛。

当然了,也有一些大臣,李世民反复说,他依然不听的。比如侯君集和张亮,那样一来,李世民也不会客气地杀掉他们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4

李世民真的不怕造反,有这四个原因在,他可稳坐龙椅一百年,就算真的有重臣谋反,他也能轻易镇压!

似乎“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是专门用来形容皇帝的,在历史上有太多平定天下之后皇帝对功臣下黑手的例子,刘邦建汉之后诛韩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这都还是耳熟能详的,其他的还有太多,似乎曾经的兄弟在自己称帝之后就变成了仇人一样,不除之而后快会晚上睡不着一样。

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一位皇帝就这样出淤泥而不染,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原来的功臣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历朝皇帝都担心别的功臣造反,李世民为什么一点都不担心?其实担心才怪!这四个原因可以让他稳坐龙椅。

府兵制

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唐朝可不跟周朝和东汉一样各路诸侯,最后诸侯权力兵力实力大过朝廷,在唐朝是不存在诸侯的,因为唐朝奉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简单理解就是跟秦朝一样,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在家种田,一旦有了战事,这些“农民”都会放下锄头拿上刀剑为国征战。

府兵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存在哪个将军拥有很大的兵权,因为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所以在打完仗之后就各回各家了,将军则是回到朝廷弄个文职当当,身边最多也就有几百个亲兵护卫,毕竟刺客还是比较多的,就拿李世民来说吧,玄武门兵变的时候,也就只有800亲兵。

因此,因为府兵制的存在,导致这些将军重臣一个个的都没有兵权,一个没有兵权的将军,皇帝有什么害怕的呢?皇帝最担心的无非是这些将军有了实力之后开始造反,而到了李世民这里,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李世民又为什么要败坏人缘闲着没事去杀重臣呢?

合伙人不同

我们看到的过河拆桥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皇帝都是白手起家或者稍微有一点地位,身边的人开始追随,就拿刘邦来说吧,身边跟随的人差不多地位都相当,完全是合伙一块干的,最后最大最强了,难免会有人觉得为什么一块出生入死,只有你才能当皇帝,都是吃白米饭的,为什么我不行。

其实就是举个例子,而到了李世民这里就又不同了,一块白手起家最后成功了都是股东,分股份很正常,但是李世民不一样啊,他原本就是老板,你看那些追随他的人,虽然官都不小,但还是给李家打工,可以说他们刚开始就明白,就算李世民成功了,他们也只能是高管而不是股东。

作为一家公司最害怕的一点是什么?就是谁都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就是大家的股份都一样,凭什么需要听你的,白手起家的皇帝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而李世民则是原本就有一个公司,虽然后面有能人加入做大了,但他还是老板,还是有绝对的话语权。

威望不同

皇帝们在登基之后最害怕什么?自然是害怕那些拥兵自重的将军突然造反,因为在整个过程中,虽然皇帝是最高指挥官,但是跟将士们一块出生入死的是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样的道理,士兵的心理就是谁对我们好,我们就听谁的,虽然知道皇帝厉害,但是又没见过几次,反而是将军天天慰问。

这里就举个赵匡胤的例子,赵匡胤为什么能够成功?靠的就是威望啊,就是这份威望让士兵们觉得这样的人可以做皇帝,赵匡胤也知道这个道理,在平定天下之后连忙杯酒释兵权,因为他知道一个有威望的将军带来的威胁有多大。

可以说李世民跟赵匡胤是非常相似的,但也有很多不同点,在李世民懂事之后李建成就已经是太子了,这时候只有在军队上有所建树才能跟上李建成,于是李世民早期可以说是逢战必上,每次也都是身先士卒,只有这样才能跟李建成平起平坐,李世民也确实做到了。

虽然后面李世民当上皇帝不带头打仗了,但是士兵们肯定还记得这个人啊,知道这个人曾经每一次都是冲在最前面,他的军功都是自己攒的,这就是威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人真的想谋反,我想士兵们也都会不同意,李世民可是实打实的跟我们一块打过仗的,凭什么要听你的谋反呢?

实力自信

可能很多人对于李世民的理解就是玄武门兵变,大唐盛世,其实这些都遮盖住了他原来的光芒,就是军事天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当时比李世民强的将军只有李靖,李靖是什么人?两个月破南梁,三个月灭突厥的存在,能跟韩信、白起、岳飞并称为韩白李岳的人。

除了李靖之外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绝对是最强的,早期李渊碰到的硬骨头都是谁啃掉的?就是李世民,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可以靠军功跟太子平起平坐的人会有多可怕,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的话,历朝名将必然会有他一席之地。

有这样的实力基础在,哪个将军或者哪个势力会选择犯浑去谋反呢?恐怕不需要将军出手,李世民自己带兵就能把他们给灭了,并且李世民在位期间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大盛世,谁会闲着没事去做这大逆不道的事情?

结语

在这种种原因下,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哪个将军会谋反,既然大家都和平相处,李世民为什么又会去闲着没事杀功臣呢?从他对待魏征的态度就能看出,他还是非常大度的,没跟其他人一样那么小气。

关注文青,聊聊历史那些事~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5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杀功臣和不杀功臣的皇帝之间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上位之前的身份。比如曹魏、司马氏、李渊这些出身于士族的开国之君,一般在开国之后就不会大杀功臣,因为他们对于自身的地位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

而刘邦、朱元璋等一些草根出生的皇帝在上位之后,就会想方设法杀掉一些有威胁的功臣,使得在自己死后,子孙也能压得住这些一起创业的叔伯。

在明朝时期,懿文太子朱标曾斥责朱元璋大杀功臣,朱元璋随即在地上丢了一块荆棘让朱标去拿。此举不言而喻: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去扫清登基路上的障碍。封建社会,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威胁到在位者的地位,不管是皇帝的叔伯兄弟,还是信任的太监、宠臣外戚均可能被杀,毫无意外。


李世民这里同理,本身出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又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其父李渊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扫清隋末各路反王,登上开国之君的宝座。

而李世民继承了李渊的贵族血统,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李唐的第二位皇帝。因为他后来的一些作为,也成为流传于后世史书的千古明君。

所以继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也就不奇怪了。综合他的生平来看,个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身份

出身贵族,名正言顺,对于自己身份有迷之自信,何必多添杀戮。

  • 然后本身 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能成为手握兵权的重臣,肯定都是他所信任的。

实际上,李世民登基之后,知人善任,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些大才被启用,也正因为他们的明君贤臣的共同努力,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而武将里,能称的上手握兵权的重臣,只有李靖等一批开国时期跟随打天下的名将。这批名将,从打天下就跟着他,不管是出于私人感情,还是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他也不敢反,不会反,既然没有造反动机,直接解甲归田让他们,不是更好。

  • ·最后就是本身起于军旅,军中威望无人可比,没多少人敢反叛。

李唐开国,李世民功绩大半,虎牢关一战,堪称军神。这些重臣肯定唯他马首是瞻,贸然不敢造反,自然也就谈不上杀掉他们。


李世民一朝,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如果没有知人善任的本事,是不可能开创的,更何况如果威胁到他,如李世民这种曾经在玄武门弑兄杀弟的情况来看,绝对不可能心慈手软。

6

对于文武双全的皇帝,而且唐朝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带领打下的,没有必要再杀功臣了。

7

事实上,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杀死了帮助他复国的最大功臣文种之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成为了之后历朝历代帝王铲除功臣的铁律。历史上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越王勾践功成灭吴国之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因此范蠡就准备离开勾践,担心被勾践杀害。临走时范蠡劝谏文种也赶快走。结果文种只是称病在家歇养,并没有赶紧离开。因此在不断有人诽谤的情况下,勾践也开始认为文种是一个威胁了,因此文种被杀身亡。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王朝在建立之后,封建统治者都难免会实行一系列的清除行动。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新兴王朝的惯例了。

当然了,历史上没有屠杀功臣的皇帝也并非没有,如秦朝始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等。他们都没有肆意屠杀功臣。其中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没有屠杀功臣,但他也对功臣实行了一系列制约手段。最关键的就是“杯酒释兵权”。他虽然没有杀功臣,但他也把功臣给彻底废了。赵匡胤就属于那种既担心臣子权力又大,但又不想背上一个屠杀臣子的恶名。因此才搞了一个不上不下的“杯酒释兵权”。虽然评价很高,但赵匡胤和秦始皇以及唐太宗比起来还是差的太多。

秦始皇我们就不多提了,毕竟千古一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威慑力不是哪个臣子敢冒犯的,自然也不怕臣子造反。但唐太宗为何敢一个功臣都不杀呢?首先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岁数在那逼着呢。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棒小伙。以李世民的身体素质来看,他完全可以耗死绝大多数的臣子。所以李世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屠杀功臣。毕竟绝大多数的臣子是活不过他的。他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死后李唐江山会不保。

其次,那就是因为唐太宗的功勋太重了。历朝历代皇帝屠杀功臣就是担心臣子功高盖主嘛。但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建立起来,李世民的功劳是最大的。他完全不需要担心臣子的风头和功勋会盖过自己。既然如此,臣子的威望也就不会压自己一头,也就没有必要担心对方造反。再说了,以李世民的性格,他也不屑于屠杀功臣。他有信心有能力镇压所有的臣子。他还想造就一段君臣相合的佳话。事实上李世民也做到了,除了侯君集等几个造反的臣子之外,李世民几乎没有屠杀任何功臣。据说即使杀侯君集的时候,李世民还悲痛欲绝,祈求大臣们宽恕侯君集。但最终侯君集还是被判处死。

最后一个那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格局很大。皇帝杀功臣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唐太宗想要射的鸟太多了,他想要征服的猎物也太多了。所以他不需要藏起弓箭,杀死猎犬。因为整个北方胡族在李世民看来都是大唐的威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说的就是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因此唐太宗李世民需要无数的臣子去追随自己征战四方。因此在这种外敌不绝的情况下,皇帝是不会杀臣子的。而臣子也不会担心自己被鸟尽弓藏,因此李世民才造就了一段君臣相合的佳话。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8

这主要是因为在唐朝初年,朝廷权力分配比较平衡。并没有出现,影响到皇权的超级大臣。而且,出生于上流社会的李世民,也深深的明白,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历史上杀功臣最严重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而且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出生于草根阶层。并不是说出生于这一阶层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而是由于这些人,跨越层级所用的时间过短。没有沉淀,也缺乏经验,他们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往往不够远见,而且还容易走极端。这种人往往他们一死,朝堂马上就会陷入混乱。就像汉朝在刘邦死后,立刻进入几十年的吕后干政时期,朱元璋死后也发生了靖难之役。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这就像一些家族企业,由于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迅速让公司发展壮大。但一旦要将公司导入正规,想摆脱家族负担时,企业马上就陷入困境。



这是一个道理,由于刘邦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人员太单一。也就造成在成功之后,大家分蛋糕的时候,某个群体会得到很多。而此时,参与分蛋糕的群体有很多,这也为以后留下巨大隐患。由于功臣出力大,得到的利益太多,皇权自然也就受到威胁。而此时,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换血,只有下去一些,蛋糕才能分下去。


唐朝创业时,人员比较复杂。李渊的班底是关陇世家,李世民的班底是山东士族。同时,唐朝还吸纳了隋朝遗留势力,还联合了不少势力加入。这样一来,参与分蛋糕的人数较多,因此不会出现一家占据大部分的局面。这样,大臣对皇权的威胁就没那么大。



而像李世民这样,出生于上流社会的人,他更注重于平衡各方势力。而且,他一般不采取杀戮手段。而是靠对人员的调配,来平衡朝廷上各方的力量。由于各方人士在朝廷中,互有牵绊,互有制衡。没有哪一方能够独大。这也就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因此李世民就没有必要去杀戮功臣。

9

这确实是个比较奇怪的问题,要知道汉朝刘邦诛杀了韩信,明朝朱元璋诛杀了蓝玉,宋朝赵匡胤虽然没有诛杀功臣,但是也解除了重臣手中的兵权。

而李世民在这些帝王中间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因为从他兵变得到皇位以来,一直到他驾崩,他都没有对手下重臣进行削权,更没有诛手握重权的大臣。

李世民战功卓著,他本身就是最大的重臣、功臣

本身李世民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大唐军队中就是数一数二的,算起来可能也就李靖能够与之相比较了。要知道大唐的开国之战,重要的战役一共有6次,而李世民与手下将领就打了其中的四次战役。

尤其是围攻洛阳一战,将中原的王世充打败,可谓是一战封神,这样的功绩堪比韩信,可以说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而他最后又把老爸李渊给赶下台,因此他就没有理由再去杀谁了。

李世民非常年轻

这个原因看似跟闹着玩的,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电视剧《朱元璋》中,朱元璋将一根荆棘用手撸干净,然后对天子朱标说:

“这荆棘啊,就是皇帝的权杖,趁着你爹还活着,把他上边的刺都给你撸干净了,你这样才能拿得顺手啊……爹死了以后,你是斗不过他们的,反而会死在他们手里,然后天下就会大乱,像以前那种断壁残垣,尸横遍野的事情还会在发生,你懂吗?”

这里朱元璋怕的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他们受朱元璋管理,但是不一定就听从太子的号令,恐怕在他死后,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就会为祸天下,于是这才有了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比蓝玉大很多的,刘邦也比韩信大25岁呢,朱元璋与刘邦肯定是没有信心能够活过手下的。反观李世民与手下大臣,李世民比尉迟敬德小13岁,比李靖小27岁,压根不用慌啊。

唐朝初年对外扩张频繁,正是需要将领的时候

一般来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李世民这一朝压根就没有“飞鸟尽,狡兔死”。

很多的开国君主在建立帝国之后,就会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这些功臣们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而纵观李世民一朝,他对外征战相当频繁。

贞观四年灭东突厥、贞观九年灭吐谷浑、贞观十四年灭高昌、贞观十八年东征高丽、贞观二十一年灭龟兹、贞观二十三消灭东突厥残余等。

不断地征战、用兵也使得唐朝对将领相当重视,在李世民晚年甚至感叹将才越来越少了,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屠戮重臣呢?

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李世民有足够的威望能够管理好手下大臣,而这些功臣也愿意听从李世民的号令,再加上唐朝初年对外的不断征战,也使得将领们更加重要。因此这才使得李世民没有屠戮功臣。

10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历来都有一代功成万骨枯的传统。


但凡是伴随着帝王君主们征战四方的能人将臣们,很少有能避免最后卸磨杀驴,或者革职迁移的结局,最后得以善终的。

其实帝王们本意也并不想如此,但是在多年征战的过程中,很多的军兵将士们,都不是由帝王君主们一手掌握的,而是把兵权大任,交给自己的亲信或者将军手中。毕竟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如果皇帝没事就御驾亲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国家不就麻烦了吗?

所以,将士们与朝夕相处的将军或者亲信等人,就显得更为亲昵,也更能听从上级的命令,而不是远在天边的皇帝。


不过,在中国最负盛名的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当中,有一位却是例外。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并没有大杀功臣。甚至就算大臣们犯了罪,只要不是谋反这种大罪,一般也都并没有严厉责罚。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却避开了这个历史怪圈?李世民是靠什么避免的呢?难道他就不怕功高盖主,被人架空皇权吗?

1.年轻自信

李世民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的出身本就是官宦之家,名门世族,而且是开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功臣。唐朝开国的几次重大战役,基本上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其中的战略部署,攻占方向等一些部署方面,也都是他直接领导定制完成的。


后来的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中,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功劳比李世民高。

再就是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三十岁不到,正值英年。反观李世民当时手下的这些功臣们,各个都比李世民年长,不等李世民退休,他们就都先行一步了,所以根本不用操心。

2.相互制约

其实,真正聪明的帝王,并不是开国了稳定了,就一定要滥杀无辜,而是要让这些个大臣们相互制衡。虽然当时大家的权望都很重,但是绝对不能说是仅凭一人就能造反的。


当时唐朝的制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唐朝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唐朝奉行的是府兵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没有战乱的时候,士兵该种田种田,该过日子过日子,娶妻生子啥的都不耽误。但是一旦有了战事呢,大家就要立马放下锄头,即刻起身拿好武器为国家执剑征战。

这样一来,就不存在哪个将军,哪个功臣常年累月的手握很大的兵权。而且也不可能和士兵们一直是朝夕相处的。因为士兵大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嘛,大家打完仗之后都是各回各家。而将军也是回到朝廷中也多是做做文臣,身边也有亲信兵马,但是都比较少,也就几百人而已。

因为府兵制导致这些将军大臣手中,没有一个人是割据一方权力过大。手里没有千军万马的将军们,皇帝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相反的如果不杀这些开国功臣,这些人还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百姓们还会觉得,皇帝是一个重情重义,具有仁慈之心的明君。

3.身份出身奠定了格局眼界

历史上很多皇帝,尤其是需要卸磨杀驴的皇帝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是白手起家,或者原本身份地位不是那么高的。


比如说朱元璋,年幼时放牛,讨饭、和尚,什么都干过。后来机遇得当,自己也奋发图强,这才当了皇帝。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也是自己和身边的追随者的身份地位都相差不大。与其说是追随,倒不如说是大家志同道合,所以干脆就凑在一起干点啥宏图大志。

如果是这种情况,等到最后成功了之后,这些开国功臣难免就会想,大家都是一起从草民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干起来的。一同出生入死、同甘共苦,为什么最后只能你是皇帝。大家明明都是一张草席睡过来的,为什么我不行呢?

相比之下,李世民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李世民一开始就是领导者的身份,是你们跟着我干,不是大家有想法一起干。所以最后,等到大家都功成名就之后,可以给你们分官分权,但是你们永远都是臣子臣民。


所以从一开始,李世民和大臣们就从来不是平起平坐,这一点大家也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李世民年纪轻轻,又推出了适当合理的政治制度之后,就更没有必要做斩杀功臣,不利于民心的这种事情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