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闵不克

诸葛亮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的确令人怀疑,至少向刘备提出救援关羽的建议都没有,对此众说纷纭。夷陵之战中刘备不带诸葛亮出征可能出于不信任。

一、首先分析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①诸葛亮对关羽的襄樊之战选择袖手旁观的动机是什么?换句话说,诸葛亮有没有袖手的动机?应该是有的,因为关羽率军攻襄樊,违背了诸葛亮制定的发展战略

诸葛亮的在《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是,北方发生大动乱,有机可乘时,刘备集团同时出动益州和荆州两路大军北伐。此时关羽根本不具本的出兵条件,而且面临两个隐忧:1是和孙权的关系存在破裂可能,如果孙权翻脸,关羽会腹背受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关羽孤军深入,失败的风险很大。

外一个原因属于诸葛亮和关羽的个人恩怨,那就是关羽看不起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关羽对刘备和诸葛亮走得很近就发出过怨言,刘备说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才暂时平息了关羽的不满。关羽的一个典型的缺点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仅看不起马超、黄忠等武将,更看不起士大夫。

②诸葛亮袖手旁观的表现就是沉默不言。

战争开始时不劝阻

素以用兵谨慎的诸葛亮,明知关羽北伐的条件不成熟,且违背《隆中对》时制定的战略,诸葛亮没有尽到军师职责,建议刘备阻止关羽出兵。关羽虽然统领荆州,如果没有刘备的命令,作为臣的关羽敢擅自挑起战争?

战争中没有及时建议增兵,支援关羽。

襄樊战役开始后,曹操极为重视,不仅亲自坐镇洛阳,不仅与众臣日夜分析前线的情况,商量对策。还不断派出于禁、庞德、徐晃、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张辽多批援军。面对曹魏大军几乎倾巢出动,军事态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诸葛亮在曹魏大军几乎倾巢出动,军事态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也没有建议刘备派兵支援。至少我们在现有的史料里没有找到诸葛亮对襄樊之战的只言片语。

战争后期没有建议派兵救援关羽。

如果说战争前期关羽势如破竹,没有救援的必要,那么当陆逊率大军攻占宜都、秭归、枝江、夷道、夷陵时,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回成都。此时刘备、诸葛亮应该了解了荆州的真实战况,从《三国志·陆逊传》中可知,宜都失守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距离关羽在临沮被马忠生擒还有1个月的时间,如果这时诸葛亮建议刘备马上发兵,日夜兼程也许能救回关羽。例如下令刘封派兵救援,毕竟刘封距离关羽被擒的临沮只有几十里地。

即使时间紧张没有救援成功,但是毕竟派兵救了。后人没有看到诸葛亮在这方面的任何建议,奇怪的是刘备也没没有派兵,面对曹操和孙权的重兵围剿,他哪里来的自信关羽能安然无恙?蜀汉的历史谜团真的很多。

综上所述,在关羽面临危机的时候,诸葛亮的确没有救援的行动,他作为军师在袖手旁观。难怪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二、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

刘备称帝后不久准备发兵讨伐东吴。当时刘备因为愤怒丧失了理智,谁反对处罚谁,例如:

赵云进谏劝刘备不要征伐孙权,否则会陷于胶着状态,结果赵云被刘备发配到远离战场的江州。

益州从事祭酒秦宓说了一句“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就被刘备送进大牢。

黄权建议刘备殿后,由他当先锋。刘备同样把黄权调离正面战场。

面对刘备伐吴这件大事,丞相诸葛亮是什么表现?从《法正传》里诸葛亮的言语判断,他也应该是多次劝阻过的。刘备败退到白帝时,诸葛亮叹曰: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劝谏的结果也是远离战场,留守成都。

这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跟着出征的原因。

【欢迎“关注”点赞、讨论。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无论有多大的智慧,都是有局限的,都是人,不是神,更何況神也有办不到的事。

3

刘备不相信诸葛亮,不委以军权,没有调动军队的实权。诸葛亮是一介书生,给刘备出出主意的军师,刘备听不听,也是没法的事。关羽,张飞看不起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没真材实学,只会纸上弹兵。慑于刘备威严和压力,恫吓,关张二人口服心不服。关张二人听刘备的,从不听诸葛亮的。关张二人在诸葛亮面前阳奉阴违,明一套,暗一套的。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因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粗枝大叶,细节决定成败,先胜后败,必死得很惨。又因夷陵之战,刘备怕诸葛亮立下天大之功,就亲自挂帅出征。刘备没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只能打小仗行,打大仗不行了。打大仗要有战略眼光战术头脑,才能打大胜仗。反之,刘备把个人矛盾和仇恨凌驾在国仇家恨上,是极其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极其卑鄙无耻,凶狠残暴没人性的,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才有夷陵大惨败。诸葛亮神机妙算,看透天机,也不敢说出来,一旦说出来,救不了他人,也会害死自己,让自己早死,还死得不明不白,真叫人冤枉死呀!凡人臭脾气劣根在,神仙也救不了,除非悔过自救。关羽死在骄兵必败,张飞死在酒后误国,刘备死在志大才疏,诸葛亮死在过于谨慎小心,无法成就大业。

4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在刘备势力还非常弱小,甚至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刘备按照隆中对战略,只用了短短12年时间,就达到势力的最高峰,刘备鼎盛时期,横跨荆州、益州,占据汉中、上庸,甚至关羽擅自扩大了襄樊之战,想要打开进入中原的南大门--襄樊。

襄樊之战具体开战时间,是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到公元220年正月基本结束,襄樊之战的前半段,是关羽不断地在胜利,比如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俘虏于禁七军三万多人,关羽以弱势兵力打出如此辉煌的战役,获得了整个三国之中唯一的“威震华夏”称号。

关羽威震华夏不仅仅是威震了曹魏的中原地区,同时威震华夏的消息也传到了益州刘备的耳中,当时的刘备,刚刚在汉中击败了曹操称汉中王不久,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刘备从赤壁之战到汉中之战,一直在打胜仗,比如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南四郡,攻取益州之战,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全是刘备胜利,人就是如此,胜利得多了,难免头脑发热,连曹操都会犯这个错误,何况关羽与刘备呢?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刘备所犯的错误就是命令关羽攻打襄樊并坐视关羽扩大了战争规模,原本襄樊之战是用来策应汉中之战的,汉中之战刘备已经打赢了,但已经消耗了益州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汉中虽然归属刘备所有,但刘备在汉中的军队也经不起再次的战争,所以刘备让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减轻汉中的军事压力,注意:襄樊之战的定位就是策应汉中之战所发动的战争,而不是单独的战争。

关羽所犯的错误就是擅自扩大了襄樊之战,原本刘备的命令是策应汉中之战,既然是策应,那就应该控制战争规模,只要达到目的就能适可而止,毕竟关羽在这个时候发动全面攻击襄樊的战争,而益州因为刚刚经历了为时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完全没有能力来支援关羽,关羽只靠荆州三郡的实力,就要发动一场针对襄樊的全面战争,况且关羽还要防备来自东边孙权的虎视眈眈。

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原本可以阻止关羽扩大战争的,但是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打出了一个胜利的高潮,关羽的荆州兵不过三四万人,加上后期北上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但是光在襄樊就俘虏了于禁的三万人,成建制地俘虏敌人的三万人,这在整个三国战争中,都是了不起的战争,而曹操更是没有遇到过如此的大败。

曹操在汉中的失败和在襄樊前期的失败,让蜀汉政权中的某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曹操已经不堪一击,所以刘备以胜利者的姿态没有阻止关羽扩大了战争,而是默认了关羽扩大襄樊之战,原本的策应汉中之战就变成了攻打襄樊,打开进入中原南大门襄樊的战争,从一刻起,就注意了关羽和蜀汉的悲剧。

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诸葛亮在此事件中有过任何的表态,但可以从当时的情况来推断一下诸葛亮关于此事的态度,需要申明一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负责管理刘备左将军府的事项,刘备称汉中王后,诸葛亮自然开始管理刘备的汉中王府事项,蜀汉政权的决策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只能给刘备提建议及谋略,而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

襄樊之战示意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清楚地记载了,刘备应该夺取荆州和益州,然后向东联合孙权,向南稳定后方,同时积极修理内政、休养生息、提拔人才,等到天下有变时,兵分两路北伐,一路从荆州,另一路从汉中,现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相当于北伐,但是刘备并没有依据隆中对战略,派兵从汉中北伐,两路北伐大军遥相呼应。

隆中对北伐的前提条件是天下有变,关羽北伐时,算不上天下有变的条件,只能说策应汉中之战,同时,关羽北伐时,身在益州的刘备集团,不仅没有从汉中北伐,而且对于荆州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似乎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提供任何支援,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关羽北伐是不符合隆中对战略的,诸葛亮肯定是反对的,但是诸葛亮没有决策权,他最多也只能给刘备建议,是否需要支援关羽,由刘备来决定,很明显,刘备没有选择支援关羽,整个襄樊之战期间,看不到刘备做出任何反应,当然了,这只是史书没有记载,也许刘备历史上真实的反应是有,但我们不知道。

关羽

其中原因就是时间来不及,刘备没有救关羽是因为不知道关羽在大胜之后情况如何,冷兵器时代,军情传递是有时间差的,从襄樊前线把情报送到刘备那里,至少得有一个月时间,当刘备收到关羽的情报已经是一个月后了,战场上的信息瞬间万变,刘备收到的情报早就成为过时情报,当关羽在襄樊大胜之后,形势就开始逆转了,紧接着孙权派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关羽在前线的部队军心不稳,被徐晃击败,关羽一败就败走麦城,直到被杀。

在这整个过程中,当孙权派出军队偷袭荆州时,就已经截断了关羽逃往益州的后路,同时也阻断了益州获得襄樊及荆州前线的情报渠道,所以当关羽在前线失败时,刘备根本不知道,当刘备知道关羽失败时,关羽已经败走麦城,刘备想救关羽的话,也不知道上哪救?况且还要突破东吴的封锁线,所以刘备什么也没做,诸葛亮自然如此。

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无论是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都是人,不是神,人都会犯错误的,关羽的错误在于扩大了襄樊之战,刘备的错误在于没有阻止关羽扩大襄樊之战,诸葛亮的错误在于没有预测到孙刘联盟会破裂,孙权会偷袭荆州对着曾经的盟友动刀,一系列的错误铸成了襄樊之战的惨败。

而夷陵之战可以看作是襄樊之战的延续,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不带诸葛亮?

一是因为诸葛亮是丞相,需要镇守后方。当时刘备已经称帝,当一国皇帝率军出战时,国内留守的一定是太子和丞相,这是政治需要,以防所有关键人物被一锅端,需要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天才来辅佐刘备的太子,事实上,刘备早就确定了诸葛亮辅政大臣的身份,所以需要留守。

刘备

二是因为诸葛亮需要避嫌。东吴政权负责镇守荆州的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并且早年因为诸葛亮没有儿子,还过继了诸葛瑾的儿子给诸葛亮,亲兄弟如果同时出现在一场战争中,难免会尴尬,难免有些地方无法施展,所以还是不带的好。

三是刘备没有从来带诸葛亮一起出战的先例。在刘备心目中,诸葛亮一直是他的大管家,为刘备管理整个政权,在后方为刘备提供足兵足粮,刘备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萧何,这是用人也是定位,刘备打仗一般带的是庞统、法正这样的谋士,这个时候庞统、法正早就去世了,刘备自然只能自己出战了,至于诸葛亮刘备就没有带他出战的习惯,所以才没有带 。

5

《三国演义》尽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在关键的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并未发挥作用,关羽兵败被杀,刘备被火烧连营。但把失败的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又有失公允。

关羽大意才失荆州

史料记载,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原本是在孙权进攻合肥,襄樊兵力空虚之际发动的局部战役,同时可以缓解刘备的压力,并非正式的北伐。但关羽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应者众多的情况下,想要乘胜前进,打起了围城战和持久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关羽看到刘备取四川没自己什么事,老将黄忠都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他非常想建立更大的功勋。所以,关羽在久攻不下,曹操援军不断时,持续地抽调荆州的兵力到前线,还命令刘封和孟达增援他,未能见好就收,退兵守好自己的荆州。

对关羽这边的形势,刘备和诸葛亮应该知道大概。由于路途较远,消息传到时就晚了。在关羽战事顺利时,刘备大概也乐观了,既没有派兵增援关羽,又没有帮关羽稳固住荆州。至于诸葛亮那时以政务为主,在军事上没有决策权,只能建议。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后来的形势变化,提出应对之策,说明他是人不是神。而且,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料到的一点是曹操与孙权联手,东吴竟然背盟偷袭了荆州。

待到关羽走麦城,刘封、孟达没有营救,刘备派兵去救关羽已来不及,诸葛亮也无计可施了。

诸葛亮无力阻拦刘备征吴

在刘备执意带领大军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一定能够阻止主上伐吴,不然即使伐吴,也不至于陷入危局啊。”可见,刘备以往在军事方面充分信任法正,取益州和汉中时法正献计献策,起到参谋长的作用。诸葛亮更多是在后方镇守,筹措粮草,支援刘备。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在军事方面仍不能左右刘备,他反对刘备伐吴,但无力阻拦。至于诸葛亮没什么没有跟随刘备出征,主要还是刘备需要诸葛亮保太子刘禅守四川。

诸葛亮真正掌握蜀国军政大权是在刘备去世后,他极力光复汉室,多次兴兵北伐,但未能成功。究其原因,一是蜀国经历了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没有足够的实力实现目标。二是诸葛亮并非韩信那样的军事大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演义》写尽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诸葛亮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认为,荆州乃战略要地,也是险境绝地,骁将关羽因驻守荆州而被推至吴蜀明争暗斗的风口浪尖上,原因是他坐镇一方,势力急剧膨胀,于是蜀汉内部有人想借孙权之手来除掉尾大不掉的关羽。

章太炎可以说是这种“阴谋论”观点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关羽傲世轻物,桀骜不驯,军事能力出众,加上他独据荆州后势力大增,俨然成了蜀汉仅次于刘备的二号人物,阻挡了诸葛亮欲攀上权力中心的道路,于是诸葛亮授意关羽主动挑起战争,待关羽大举压上被孙吴偷袭身后时,又拒不发兵救援,最终关羽进退无路,遂被孙权、吕蒙所害。

近来还有人热炒刘备才是陷害关羽的真凶,原因是关羽虎踞荆州,势焰熏天,对刘备至高无上的权力构成挑战,于是刘备做局,先怂恿关羽趁曹军东调之机大举进攻襄樊,然后又借孙权之手除之而后快。说刘备借刀杀人根本是无稽之谈!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两人的情谊是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的,且历久弥坚。即使刘备真的有除关羽之心,那也有很多办法可选择,完全无必要为了害一个人而把战略要地荆州给搭进去。

就诸葛亮而言,刘备对他虽小有猜疑但总体是信任的,并且他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包括关羽在内的蜀汉将士发乎内心的尊重与敬佩,对他心悦诚服,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看,从关羽败死、荆州丢失的后果看,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并未改变,仍为丞相。再说诸葛亮如果真的想陷害关羽,或因自己的一点私心而废刘备之霸业,那刘备一定不会容忍的。显然诸葛亮谋害关羽的推测是无法成立的。

那么,关羽被吕蒙偷袭,败走麦城时,刘备、诸葛亮为何不增兵救援?而是坐视其被吴军擒杀?

答案似乎可以从《隆中对》中寻找。诸葛亮在《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中提出: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顺着诸葛亮的思路,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贯彻《隆中对》所提出的东线作战计划。而刘备在关羽被吕蒙偷袭后不进兵救援,恰恰也是在坚决执行《隆中对》制定的战略计划。彼时的刘备正率大军驻扎汉中,而关羽正大举进攻襄樊,目的是吸引曹军主力,待曹军精锐全被关羽牵制住后,刘备则率蜀军主力穿越秦岭,直扑长安,底定关中。

诸葛亮用兵的基本脉络已经呼之欲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为了策应刘备出汉中攻长安,目的是逼迫曹操将西线的曹军精锐尽数抽调支援东线。但未料到曹操撺掇孙权打关羽身后,使其功败垂成。

关羽在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突遭吕蒙偷袭,不仅前功尽弃,还丢了荆州,以至于刘备在西线所做的精心准备瞬间都成了无用功,其两线作战计划也失去了现实意义。关羽败死章乡时,刘备还没来得及兵出西川,因两条腿折了一条,诸葛亮制定的西线作战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流产了。

关羽失败后,刘备、诸葛亮想救亦无法救,因蜀军主力大都布置在汉中一线,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假如诸葛亮真的设计谋害关羽,又不发兵救援,那他事后仍然稳坐丞相尊位又作何解?难道刘备是傻子?

219年12月,关羽兵败身亡,丢失荆州 。刘备于221年4月在成都即皇帝位。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认为“”是“高祖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因此仍定国号为“”,改元章武,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之后,刘备以为曹丕刚称帝,正忙于安内,无暇顾及外事,而自己在军事上已经完成了伐吴的准备为由,于221年7月,命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辅佐太子刘禅,自己亲率5、6万(一说10万) 大军, 浩荡顺流而下,讨伐孙吴,以复夺荆州,为关羽报仇。

由于这次军事行动关系重大,引发蜀汉朝野的严重关注与普遍忧虑。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 他认为刘备刚上位就空国而出伐吴,时机不对。他几次劝阻刘备,向其陈说厉害,可惜刘备不听,执意东征,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南郡太守 ,为避嫌疑,他略作谏阻便不再吭声了。翊军将军赵云和诸葛亮一样,也认为此时不应伐吴,他劝谏刘备道:“国贼是曹魏,不是孙权,如果能先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臣服。目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位,天下人心不服,若我们能趁此机会,进攻关中,占据黄河及渭水上游,进而讨伐凶逆,则关中地区忠于汉室之士必会趁机背叛曹氏,裹粮策马以迎王师。把伐魏之事放置一旁,先后原先的盟友东吴作战,是很不利的,何况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绝非智士应有的策划啊”!

诸葛亮和赵云的意见几乎是一样的。但刘备夺荆州心切,为关羽复仇之意更是难以控制,拒绝采纳赵云意见。

益州学士秦宓也乘机进谏,用天象来劝告刘备万勿伐吴。刘备闻言大怒,以秦宓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为由,将其下狱治罪。幸亏诸葛亮极力劝阻,为秦宓说情,刘备这才将他赦免。

从此再也无人敢反对刘备东征了。刘备遂命诸葛亮辅佐太子镇守成都,自己择日起兵御驾亲征。

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谏阻,亲率大军出三峡,大举攻吴,企图夺回荆州。次年被书生带兵的吴将陆逊用火攻大败于夷陵猇亭,几乎全军覆没,他率少数残兵败将退回蜀境。不久在羞愧忧急中死去。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终告结束。

刘备东征孙吴时不带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随征,反而让欠缺经验的马良做谋臣,大概是因为诸葛亮不赞同他倾力伐吴吧。据记载,刘备率大军出征前 ,诸葛亮屡劝无果,遂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在,必能阻吾主东征(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伐吴)”,这话实在是有些意味深长。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7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不救关羽?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首先诸葛亮没有传说中那么神机妙算,而且因为当时关羽风头正盛,蜀汉没有想到他会突遭惨败,因此想救也来不及。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是不赞成的,且他当时的主职是管理内政,因此没有随军出征。

为什么不救关羽

首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期势不可挡,威震华夏,而后突遭东吴偷袭,兵败身亡,过程很短,而在那时候消息传递缓慢,等蜀汉收到关羽兵败的消息,那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其次,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虽取得了胜利,但消耗同样巨大,兵将疲惫,就算得到消息去救援,也是有心无力。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过了一年才伐吴的原因。

为什么不随军伐吴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随刘备伐吴呢。

首先,诸葛亮是铁杆的吴蜀联盟拥护者,他一直秉承着自己“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联吴抗魏,所以刘备伐吴,诸葛亮是反对的。

其次,刘备在的时候,诸葛亮一直是主管内政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的,刘备出去打仗都没带过诸葛亮,所以刘备入益州带的是庞统,取汉中带的是法正,这两位才是行军打仗的全职谋士。

最后,那么为什么伐吴的时候两人意见分歧时,而诸葛亮没有阻止呢,或者说阻止不了呢,我们可以看诸葛亮之后说了一句“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在行军打仗这方面,法正才是能左右刘备思想的人。但我们也不能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毕竟永安托孤,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不可能不信任。应该是诸葛亮与法正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诸葛亮在治国这方面能力卓绝,因此刘备把他留下来管理国家,自己带兵出征也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综上所述,蜀汉没救关羽,是因为关羽败得太快。诸葛亮没随军伐吴,是他不赞成伐吴且跟他当时的工作岗位所决定的。

8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不过,你问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过,说到底都涉及“隆中对”中所制定的战略的执行问题。

两个问题的本质:“隆中对”的执行


(一个又一个的意外突发状况,彻底毁了诸葛亮的美好设想和事业蓝图。)

刘备原本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说到底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这一切都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发生了改变,倚《三国志》所载,一番“隆中对”之后刘备的心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可见,当时围绕着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刘备与诸葛亮是答成共识和一致的。其中“隆中对”的关键是:

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同上

这里的关键,一是“跨有荆、益”,二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蓝图已经规划了,剩下来就是如何执行和实现的问题,你问的两个问题都是执行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救关羽?

救关羽,指的应该是公元219年,荆州方面在前线,关羽败于徐晃;后方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面临被首尾包抄的危机境地。为什么不救,最主要的是来不及。根据《三国志》,曹操从汉中败退的时间是五月:

夏五月,(曹操)引军还长安。

此后,秋天(推算就在七月份),郡臣呈请立刘备为汉中王。随后,刘备就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乘此东风,也就是天下有变,关羽开始从荆州出击了:

秋七月,(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八月,关羽擒获了于禁和他的部下,斩杀了庞德、包围了曹仁,产生了震动天下的效果,使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是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仅仅过去一个月,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冬十月,(曹操)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关羽陷入险境是在十月份,从形势大好到大势已去几乎都是骤然发生的。远在成都进行汉中大战之后休整的刘备几乎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和应对。而且即便是救援,面对曹操和孙权的遥相呼应和首尾相击,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换人!


(关二爷呀,傲慢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关羽之败,败在前线的军事,败在与东吴的外交,败在内部不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总之,是全方位的失败。)

从《三国志》中我们能够得出基本结论,赤壁大战之后,对于“跨有荆、益”,刘备集团是有信心的,对于接下来的两面出击,也有计划的,那就是:刘备取益州之后,领益州之众出击秦川,而诸葛亮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从荆州出击,进军宛、洛。可是问题出在刘备取益州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庞统率军攻城时中箭身亡,不得已,诸葛亮带领张飞和赵云等赶来救援,于是计划被打破。镇守荆州,并日后进军宛洛德计划就由关羽来执行了。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泝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其实,可以看到留关羽镇守荆州当初是权宜之计,完全是计划外的。事后证明,无论是前方的军事,还是后方的外交,关羽都不合格。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有如下评价:

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长,理数之常也。

第二个问题: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征吴?


(其实,在战事前线时时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先后是庞统和法正。诸葛亮,是镇守后方的角色。所以,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的。)

首先,这和诸葛亮在刘备身边的角色有关系。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相当于“二把手”,是“常务副总”的角色。而且他和刘备的配合关系是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征讨东吴,自然要留诸葛亮镇守后方。

此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刘备征吴,根本不是诸葛亮所赞成和支持的。回想“隆中对”,诸葛亮可从未说过要征吴,反而是与之结好。

综上,神机妙算的不是诸葛亮;对于处于险境中的关羽,根本来不及反应和救援且除了换人没有更好的办法;不是刘备不带诸葛亮证吴,而是压根就不需要带,这是由二人的角色和分工决定的


(诸葛亮见此景,也许会深情拥抱的。美好的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最怕就是意外,更何况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外。)

9

诸葛亮是很聪明,能掐会算,但是,仅限于小说当中,离开小说所有的本领就都没有了。现实情况中的诸葛亮,他是没有这么大的本领的。

若是他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恐怕天下早就是他的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他在蜀汉统治的时期的表现,也就是马马虎虎刚刚说得过去而已。

既然现实当中的诸葛亮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也料不到关羽会死了。

关羽的死,不但诸葛亮没有料到,恐怕刘备同样也没有料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的关羽是在镇守荆州,刘备把荆州给了关羽之后,他就去开疆拓土去了。我们都知道刘备拿下来了益州。

在拿下益州来之后,诸葛亮就守在了成都。

此刻的刘备也没有闲着,他去北方的汉中,和曹操打仗去了。

就是在刘备和曹操打仗的时候,关羽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也开始率领荆州的士兵,向襄樊地区的曹军进攻了。

本来这个战役,关羽打的是顺风顺水的,而且大有把襄樊城给攻破的势头。

可是,谁都想不到,正在关羽势不可挡的时候。孙权联合了曹操,在关羽的背后捅了关羽一刀。

这个孙曹之间的联盟,无论是诸葛亮,关羽,还是刘备都是想不到的。

所以,关羽兵败,除了曹操和孙权之外,任何人也是不知道的。

关羽因为受到了孙权和曹操的攻击,开始兵败当他逃到临沮的时候,他被吕蒙的部下抓住,然后被吕蒙给杀害了。

所以,关羽是谁都救不了的,诸葛亮也不行。

那么,在关羽死了之后,刘备又发动了夷陵之战,为何诸葛亮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不跟随刘备出征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当时诸葛亮的态度了。

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是想要打孙权,给关羽报仇,顺便在夺过荆州来。当然了重点是夺过荆州来,其它的都是噱头。

可是,诸葛亮不赞同刘备的这种做法。

因为在诸葛亮看来,打孙权是没有道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曹魏,曹魏才是天下人共同的敌人。

若是刘备去打关羽,这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曹魏,他们都应付不过来,更何况在加上一个孙权了。

所以,诸葛亮是不赞同刘备攻打孙权发动夷陵之战的。

但是,刘备不这样想,因为他丢了荆州,就像他断了一条腿一样,这口气他咽不下。他一定要去找孙权,给关羽讨个公道。

尽管诸葛亮一直劝阻他不要发动夷陵之战,但是,刘备还是发动了。

当时张飞也想跟着刘备一起去,但是,就在他们会合的时候,张飞被部下杀掉了。刘备不得不一人前往。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最后刘备失败了,他被陆逊的一把火烧了一个八百里连营。

刘备败退而逃,逃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他就开始托孤给诸葛亮了。相信,那一刻刘备肯定是后悔的。

今日的结果全部都是没有听诸葛亮的劝谏造成的,自己茫然发动夷陵之战,不但失败了,而且还导致了自己归西了。

这就是当时诸葛亮不跟随刘备的原因,他不赞同刘备,刘备也没有必要带着他去当军事。

10

公元219年,驻守蜀汉重镇荆州的关羽率兵攻打襄樊,这是刘备集团第一次北伐。

没想到这一战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蜀汉重镇荆州又被吴国所夺,后来刘备急于帮关羽报仇,孙刘合作彻底破裂。刘备主动发起的夷陵之战,被吴国大将陆逊火烧连营。

可以这样说,关羽的荆州之败是蜀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题主所说在关羽北伐攻打襄阳和樊城时,为什么诸葛亮不救关羽?和夷陵之战为什么不跟着出征?这是两个问题,现在蛋总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关诸葛亮不救关羽?

第一点:诸葛亮的工作失职

在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堪称一代神人,一代文豪鲁迅曾这样评价“孔明之智近乎妖”。但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军事才能一般,三国时代极具军事才能应该是荀彧郭嘉两人。

当时关羽只有3万人马驻守荆州,冒然攻打曹魏政权重镇襄阳和樊城。

据三国志上记载:当时樊城由大将曹仁驻守,守城士兵就接近3万人。要知道,古代战争中防守的一方的优势要远优于进攻的一方,所以攻城的兵马一般要比守城兵马多一倍。而关羽他在攻打荆州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兵马都派遣到前线。接近2万多人马去攻打一个3万人坚守的樊城,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

在《隆中对》上诸葛亮对蜀汉集团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当时刘备刚刚得到汉中,这些北伐必备条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军士连连征战早已疲惫,在这种环境下匆忙发动北伐,这跟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思想有巨大的出入。诸葛亮贵为丞相,他肯定意识到此时攻打樊城、襄阳是错误的,他应该劝阻刘备,时机尚未成熟,放弃北伐。可是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面来说,诸葛亮都没有力谏刘备。

第二点:诸葛亮和刘备对关羽都有很大的成见

关羽为人自傲,刘备取得汉中后封五虎上将时,关羽还跟黄忠、马超发生矛盾。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表面上是说黄忠,其实是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不满,因为五虎上将册封是刘备主导的。

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孙权派诸葛瑾替儿子向关羽提亲。但是关羽的态度极其恶劣,他对诸葛瑾说“虎女岂能嫁犬子”,这极大的损害了孙刘联盟感情基础。

在关羽攻打襄樊兵力不够的情况下,孙权甚至主动派人写了一封信,希望派遣一支军队协助关羽。但关羽愤怒的拒绝了,并扬言道如果我打下樊城,第一时间就冲到东吴取你首级。

三国志记载:“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关羽一直在破坏孙刘联盟,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要知道诸葛亮自《隆中对》开始,就一直贯彻着孙刘联盟的战略总思想。

赤壁之战前他亲自的跑往东吴,舌战群儒打下了孙刘联盟的基础,他不愿意自己辛苦的成果被被关羽搅和。而且关羽心高气傲,诸葛亮难道不心高气傲吗?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玻璃心一点不比关羽少。

历史上关羽对士大夫一直很看不起,我们有理由猜测,关羽其实内心是不尊重像诸葛亮这样的士大夫。

第三点:刘备和关羽的矛盾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千古永流传。但几十年辛苦打江山的过程中,关羽的骄横跋扈性格让他在刘备的集团中得罪了不少人。而这些人难免不在关羽镇守荆州时,在刘备面前给关羽穿小鞋。

《三国演义》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一个片段,当时镇守荆州的除了关羽还有糜芳,糜芳是刘备糜夫人的哥哥,也就是刘备的小舅子。为什么要派小舅子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去镇守重镇荆州,说明刘备当时已经对关羽不信任了。

按照电视剧的逻辑来说,当初关羽在华容道私自放走的刘备的大敌人曹操,难道刘备心里真的没有生一点点芥蒂吗?我想不会吧,

刘备当时已经生下了刘阿斗,并他当做作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刘阿斗无能,作为父亲的角色,刘备心里肯定清楚,从白帝城托孤就可以看到。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每当深夜刘备难道没想自己有一天不在了,谁能够真正的扶持这个无能的阿斗?

他对文官之首诸葛亮尚且可以打感情牌,让他死心塌地辅佐刘婵。但对武官之首的关羽该怎么办?刘备在世时关羽就不怎么听自己的话,自己不在了,二弟他能踏实辅佐年纪尚小且无能的刘阿斗吗?我想刘备一定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候,独自思考这些。

第四点:丢失荆州后关羽不得不亡

关羽丢失蜀汉的重镇荆州,而荆州对蜀汉意味着什么?

荆州是蜀汉政权的西部大门,荆州一失蜀汉千里沃土将没有一个险关防护,如此重要的的重镇失守,按照古代的军纪来说,守城的将军一定会被“斩立决”。

大家还记得诸葛亮在北伐的途中,曾经挥泪斩马。马谡是诸葛亮唯一的亲传弟子啊,诸葛亮为了正军纪尚且赐死他。相比较马谡失去小小的街亭,关羽失去的荆州,罪行可大的多了。

就算派遣重兵把关羽救回来,刘备不杀他,诸葛亮不杀他,但当群臣义愤时,百官难道能容忍关羽吗?

最后总结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我认为这不仅是诸葛亮身为宰相的失职,也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心中默许除掉关羽的一种方式。俩人一致认可在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不派兵助他,但他们没想到吕蒙会趁着关羽北伐去偷袭荆州。他们可以损失一个关羽,但不能损失荆州。

当荆州已经被东吴攻陷后,就算派遣重兵把关羽救下来,关羽犯了如此大的罪,他的命运早已经被注定了,所以就不派兵去救他了。

第二个问题:夷陵之战为什么诸葛亮不跟着出征?

第一点:诸葛亮曾劝阻刘备不攻打东吴

这一点《三国演义》已经给了很好的解释,诸葛亮曾经劝阻主公刘备不攻打东吴,因为孙刘联盟是诸葛亮所以战略思想的关键,他不可能自己破坏自己的战略。

当时不仅诸葛亮还有很多将军包括赵云,都劝说刘备意气用事不要去攻打东吴,但是刘备一意孤行,他非要自己率兵出征东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第二点:诸葛亮前往东吴有通敌之嫌

诸葛亮有个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而且还是孙权眼前的红人。毕竟有这样一层关系,刘备也怕诸葛亮通敌之嫌,所以就没有诸葛亮去。当时赵云曾劝刘备不要打孙权,刘备后来也没有带领赵云去打东吴。

所以说攻打东吴孙权是刘备的一意孤行,是刘备不让诸葛亮前往夷陵之战的。这一点白帝城托孤中,刘备也承认自己是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

其实我们回顾刘备一生,单凭靠自己的能力,刘备几乎没有打过胜仗。庞统、诸葛亮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运气好的爆一下子得到两个,最终还是落得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岂不令人唏嘘,呜呼哀哉!

我是蛋总说史,创作不易期待你点赞、关注和评论。

感谢每个转发和关注的朋友,再次拜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