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非常感谢问答小秘书的邀请,作为洛阳本地土生土长的娃,十分感谢今日头条对于洛阳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旅游名城进行宣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本人想多几句题外话,洛阳市目前的面积比1949年前要小的多,其中登封、巩义划给了郑州,汝州(以前的临汝县)划给了平顶山,而灵宝、卢氏、渑池、义马等重新组建了三门峡(也就是那个黄河水利发电的失败品)。

在目前的九县中,偃师曾经是夏商周的商都,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头遗址”附近发掘出商朝第一个都城——西亳。其中,《括地志》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水经注》: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此外,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则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的金村、毗连千年古刹白马寺,此处也东临首阳山(伯夷、叔齐就安葬在此处,司马懿也葬于此)。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

说完了偃师,再来说孟津,这是一个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县,是龙马负图之处,伏羲画卦之所,八百诸侯会盟、刘邦绝河亡秦、伯夷叔齐扣马劝谏等历史上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旧孟津”(也就是今洛阳会盟镇)。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人的一生追求“葬于北邙”中的这个邙山就位于孟津境内。从以上分析来说,洛阳的这两个县,偃师和孟津,在文化底蕴方面,不分伯仲,难论最佳!

以上分析,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挂一漏万,有不周之处,还请头条网友斧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百家争鸣方得真!

最佳贡献者
2


伊川蛮。酒后有扳倒井,就是刘秀逃亡期间渴了把井扳倒喝到水的井,现在位于峱子山上的地里。前些年还去看过。彭婆镇的名字是以八百岁彭祖之母的葬身地为名起的,彭婆镇东还有北宋名相范仲淹一家的坟墓,相差几百米就是唐朝名相姚崇母子墓地。

平等镇出过商朝厨师之祖伊尹。北宋理学家诗人道士,算卦特准的邵雍的墓地也位于平等镇。鸣皋镇有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处”。“鸣皋”二字的由来是《诗经》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九皋山现位于伊川县和嵩县交界处。鸣皋镇在九皋山北三公里处。伊川县名字的由来,是来自于宋朝理学大师“程伊川”,程颐程灏就葬在伊川。酒后镇还是《东方红》作曲者时乐濛的家乡,吕店乡是革命老区,出过许多革命先驱。著名的龙门石窟就紧临伊川县。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文化鼻祖杜康酒的发源地就是伊川。《伊川杜康》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于七二年恢复生产,酒香甘冽纯厚,名声大振八四年获轻工部食品类银奖。成为当时赠送外宾的佳品。呵呵??,本人推荐伊川县,是因为对伊川县比较了解,但并不是说就很权威。欢迎洛阳网友发表不同看法。

3

五千年文明看洛阳,洛阳的“根”、“本”在偃师。

打开中国通史,开篇就有中国两大宝地:伊洛平原、泾渭平原。就是这两个平原,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中心,缔造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古都:洛阳、西安,书写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

洛阳和偃师,是位于中国两大宝地之一的伊洛平原上相邻的的两颗明珠,而鲜为人知的则是:偃师就是古代的洛阳,是早期的洛阳,是洛阳的“根”和“本”,更是最早的中国。

千年帝都洛阳,拥有古都遗址7处,而在偃师境内就达6处。

即五帝时期的帝喾都邑,在偃师高辛庄一带。帝喾是夏商周之祖,偃师高辛庄是洛阳第一都,因而这儿就是古都洛阳的“根”。

号称中国第一王都的夏都斟鄩,在偃师二里头和山化寺沟一带。商汤开国之都尸乡沟商城遗址,在偃师城关镇塔庄一带。周武王开国“宅兹中国”的洛邑及成周城,在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一带。拥有西周、战国、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计“七朝都会”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偃师龙虎滩一带。并在扩建后拓展至孟津金村一带。

在建都时间上,建于偃师的都城,夏代大致历太康、后羿、寒浞、少康、夏桀等王约400年。商代开国至十一任王仲丁迁都郑州,历10王计230年。盘庚迁都于偃师,历4王约100年。“七朝都会”汉魏洛阳故城580年。位于偃师的建都史超过1300年,占洛阳建都史1500年的87%,因而偃师就是古都洛阳的“本” 。

如今的洛阳市内及近郊,主要为周王城和隋唐洛阳城,以及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也即为“六朝都会”的洛阳城。

洛阳号称中国“九朝古都”,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偃师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偃师西周洛邑和成周城遗址及洛阳后晋相继被发现并证实。这样一来,洛阳就成为拥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的中国十三朝古都(未计西汉)。

而古都洛阳中的夏、商、成周、战国、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九个朝代及时期,皆在偃师市区域内。加之五帝时期的帝喾都邑,偃师不仅是洛阳“九朝古都半在偃”,而是实际意义上的“十朝古都”。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点明了中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中岳嵩山附近的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偃师。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都亳”;《集解》注曰:“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唐《通典》载:“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括地志》载:“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均表明了偃师是五帝时期帝喾高辛氏,和之后商汤及盘庚的都邑。

另《何尊铭》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即周武王把周都城定在了古中国九州之中、五岳之中、天下之中的中国偃师。首阳山,“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偃师就是最早的中国,夏、商、周、汉、魏、晋等在此不断刷新着中国的新纪元。

4

发这个问题的人是脑子进猪油了吧?都是洛阳的有什么好比的,洛阳的发展近些年被郑州打压的还不够厉害嘛?团结还来不及呢,你又在这挑事,挑起内部矛盾有意思?请问你是不是郑州派来的奸细?

5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所辖各县都有优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东部的偃师,在近几年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填补多项历史考古空白。西部的新安,有着汉函谷鸡鸣,杜甫诗篇,黄河栈迹,孙膑著书等历史记载,北部的孟津有着皇家陵园,众多皇亲贵族把自已安葬在北邙。南部的伊川二程故里,龙门石窟更是闻名于世,因此来说,洛阳周边各县历史文化与洛阳融为一个整体,积淀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深厚文化传承。

6

看看宜阳历史你们再挣吧!

宜阳战国时置县,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宜阳东依千年帝都洛阳市区,南临嵩县,西望洛宁,北接新安,东南与伊川为邻,西北与义马市、渑池县接壤,是洛阳“一中心五组团”的重要链条城市,距离洛阳中心城区17公里。宜阳县总面积16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28万人(2017年)。2017年,宜阳县全年生产总值278.7亿元。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3][4]

中文名称

宜阳县

外文名称

Yiyang County

别名

福昌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沿革

夏、商属豫州雒西地。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1]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今巩县孝义镇西)设三川郡,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

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汉王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隶属不变。汉武帝为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分全国为13州,其中京师地方称司隶校尉州,宜阳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郡治灵宝,辖11个县,宜阳属之。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宜阳属司隶校尉州弘农郡。

三国时,宜阳在魏国境,仍属弘农郡。

东晋十六国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宜阳历属汉,前赵、后赵及后秦等。

南北朝仍以州、郡、县相称,南朝宋,宜阳仍属弘农郡。北朝魏,宜阳属河南郡(齐、梁、陈时期,宜阳属北朝)。北魏孝昌初(525年),置宜阳郡,辖宜阳、新安(今渑池境)、东亭(今嵩县境)三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宜阳县归属无常。东魏,置金门郡,兼置阳州。天平四年(537年),废金门郡,置宜阳郡,辖宜阳、南渑池、金门三县。另设甘棠县,属新安郡。西魏文帝时(535年~551年),阳州下辖宜阳郡,郡治洛宁,又于今洛宁境分置北宜阳县,治黄卢城,属宜阳郡。废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为永宁县。北周明帝(559年~560年)曾于一合坞置宜阳县。旋废,置熊州,属宜阳郡,继又更熊州为昌洛县。

隋代开皇初,废宜阳郡为县,归属河南郡。开皇十八年(598年),将宜阳县改为洛水县,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为寿安(今河下一带),并于大业元年(605年)初,废洛水、熊州入宜阳县。又于大业四年(608年)增设兴泰县(今赵保,隋末废)。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于九曲。宜阳、寿安、兴泰三县(均为宜阳境)同属河南郡(兴泰曾一度属襄城郡)。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并改宜阳郡为熊州。

元代福昌、寿安合并,再称宜阳县。

明、清、中华民国沿袭元制。

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宜南、宜北两县。

1949年合并为宜阳县,隶属洛阳专员公署,

1986年4月归属洛阳市。

7

偃师的古迹名胜有:夏都二里头文化遗址,商都商城文化遗址,世界名人玄奘故里,春秋滑国故城,春秋刘国故城,唐武则天太子升仙碑,唐武则天太子李弘唐恭陵,唐昭陵,唐僧寺,宋陵采石场,北魏水泉石窟,司马光独乐园,清防旱碑,伯夷叔齐墓,颜真卿墓,王铎墓,吕蒙正故里,东汉刑徒墓,东汉灵台,东汉太学遗址,辟雍碑,北魏永宁寺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平等寺造像碑,苏秦墓,吕不韦墓,杜甫墓,杜预墓,峻阳陵,崇阳陵,商汤王冢,中原第一碑宋会圣宫碑,还有多处遗址。

8

毫无疑问是孟津,《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死后,武王曾「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周武王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这是一次伐商的演习。两年后,「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再次把诸侯召到孟津会师,作太誓,历数商纣之罪,要求大家同他一起「共行天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两军在牧野发生大战。孟津县会盟镇名由此而来。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扣马村名由此而来。《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据研究,河图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所谓河图洛书严格意义上讲都出自于孟津。而伏羲氏推演出的阴阳八卦更是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的基础理论。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老子的道家思想更是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试想,如果我们的老祖先也想西方一样把自然规律归位神的旨意,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那么何来我们如此厚重的中华文化。且不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葬于此,大书法家王铎故居于此。现在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西霞院水利工程更是造福当代,利在千秋。

9

洛阳九县六区各有千秋,从厚重文化上非要分出高低,个人看法,偃师第一,洛阳13朝古都,一半的都城遗址都在偃师。

10

偃师,商周大战在偃师偃旗息鼓,故称偃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