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1945年初,在美军严密的海孔封锁下,日本海军80%运送物资的运输船均被击毁,海上交通线基本瘫痪,其本土储存的钢铁只余26万吨,所以军备生产极度萎缩。其实就算美国人不扔什么蛋蛋,日本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因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1940年,它还能够实现686万吨的年产量,这个反差是非常巨大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它的铁矿石和钢铁产量,主要集中在朝鲜和“伪满洲国”,尤其是前者的北部山区,至今仍然是铁矿石的高产区。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前,半岛北部是其钢铁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从1932年以后,东北又成为了日本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钢产量的支柱(半岛的许多铁矿石运到了鞍山加工)。

从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间,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半岛地区生产了101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17万吨。而东北在这六年间生产了430万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大约是前者的4.2倍,矿藏是一方面,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也是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东北才是日本人最不舍得放弃的地方。



当然,这个数字也是不足以支撑全面战争的,日本的钢铁产量始终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比如到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日本军工生产的武器的满足率为70%,弹药60%,飞机66%,坦克27%,轻装甲车43%,而这些都是与钢铁息息相关的,在同一时期的1940年,德国的钢产量为2184万吨,约为日本的3.2倍。

而其它几个主要国家的产量为:意大利226万吨、英国1318万吨,苏联1832万吨,而美国人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达到6077万吨!既然日本本土和控制地区的产量和产能不足,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国际上购买和进口,而最大的钢铁输出国正是美帝。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数量最大的就是石油和废钢铁,其中的废钢铁经过重新“回炉再造”后,就可以用来制造大到航母坦克,小到步枪手雷等武器装备。1939年,美国对日本的废钢铁出口比1938年多出9倍,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90%的铜、75%的石油都来自美国,以美国当时的钢铁产能,出现这一数字丝毫不足为奇。

直到1940年,美国发现日本人身上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捞(日本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几乎用光了),加之日本南进带来的危险性,才开始减少对日本的物资出口。所以一旦美国人最终宣布实施物资禁运时,日本人就急眼了,因为本土、半岛和东北的全部钢产量加一起,也不足以维持战争的巨大消耗,美国人这就等于勒住了他们的脖子。



举个实例,仅1940年8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资从美国东海岸启程运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这些钢铁对日本的军备生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本企划院总裁星野在1940年9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说得明白:“我们打算在今年生产540万吨钢,但美国如果禁止废钢铁出口,钢产量就会降到400万吨。”

现在美国人利用战略物资要挟日本,迫使其从中国撤兵并将势力范围恢复到战前状态,那日本人自然不肯乖乖就范,那么当美国实施全面钢铁禁运时,就让日本人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美国人先给后不给的“无耻”行为也让日本人非常愤怒,他们只能狗急跳墙,于是珍珠港就被炸得七荤八素的。



实际上从1939年起,日本就已经被迫追加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贸易断绝,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为什么海军舰船损失无法弥补?一是工期不够,二就是钢铁实在不足。



被逼到后来,日本开始逼迫伪满洲国政府、汪伪政府举行“献钢铁活动”,连上海和苏州马路上的下水道井盖都被“偷”走了。办法就是夜深人静时,鬼子宪兵队突然封锁街道,然后派兵把所有的井盖装车拉走,这事毕竟非常丟人,需要大力保密。然而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日本人还能依靠的,仅有东北和半岛了。

但是海路已被完全封锁,所以日本本土的钢铁厂大多陷于停工状态,同时,美国陆海军的航空队的战略轰炸也重创了日本八幡钢铁厂等重要生产基地,到投降之前仅有的26万吨钢材也消耗殆尽,之所以后来出现了关东军轻武器也不足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其他比如石油还可以找点替代品,或者使用全民上山挖松根等可笑的办法,钢铁用什么代替?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在资源上十分匮乏,这制约了日本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日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它企图通过侵略占领东亚大陆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日本不可避免的遭到了被侵略国家的抵抗。为了战争的需要,发展军工生产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资源的匮乏使得日本在原材料上不得不过多的依靠进口。

就拿日本的钢材生产来说,日本炼钢用的铁矿石里有88%需要依靠进口和从海外运进。这些进口的铁矿石中的90%从英属马来亚、海峡殖民地和中国大陆进口,其余部分则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运进。

而炼钢仅仅有铁矿石是不够的,铁矿石炼出的生铁还要继续炼制为钢材。当时日本炼钢主要是用平炉炼钢,这必须要在生铁里掺进 50—60%的碎钢进行冶炼。但是,日本的产业史很短,废钢缺乏,无法满足国内炼钢的需要。这些废钢也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废钢的70—80%是从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国美国进口的。

在中日战争初期,中国政府和人民呼吁美国不要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其中有一句话就是,日本每生产的六发子弹杀死中国人的子弹中,就有一发是美国帮助制造出来的。可是,美国资本家为了牟取高额的利润,根本不理会中国人的呼吁。

但是,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终于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全面抵抗。日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就是日本综合国力的变化。他们发现,日本的综合国力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是一直上升的。但是,在“七七事变”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就走上了下坡路。

日本的各项指标都在年年下降,这中间也包括钢材的产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还在1941 年 9 月发布了金属回收令。依照这个法令,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占领区的搜刮铁器用于钢材生产,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在战略物资上也做了准备。它提前进口储备了大批的战略物资。美国1940年9月宣布对日物资禁运,而截至 1940 年 10 月,日本已经储备了大批的战略物资,其中的主要物资有废钢铁95 万吨、特种钢 1 万吨、铜 8 万吨和航空汽油 20 万千公升等等。有了这些储备物资,日本才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在战争中,日本控制了大片的占领区。在这片占领区中,就有过去的铁矿石的进口矿区。但是,日本遇到了它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运输的问题。

在战争中,美国针对日本是个岛国的特点,发动了对日本的封锁战。美国的潜艇部队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日本的运输船团。而根本不重视反潜的日本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日本的大批舰船被美国潜艇击沉。这使得日本无法将占领区的原材料运回日本加工成成品。

日本的钢材产量受此影响也持续下降。日本的钢铁基地主要还是在国内,在中国东北虽然也有一部分钢铁产业,但不能和日本本土相提并论。可是,因为缺乏原材料,日本的钢材产量已经无法保证战争的需要。

在战争后期,随着战局日益恶化,这个问题更为突出。美国采取潜艇攻击和布雷封锁双管齐下的办法,对日本发动了“饥饿作战”。日本的运输陷入完全停运的状态,国内经济陷入完全瘫痪状态。最终,日本不得不宣告投降。

结语: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钢材产量,由于受制于原材料的不足,而持续下降。但是,由于战前,日本从美国、英国等国进口储备了大批的战略物资,加上从占领区的抢掠,所以还可以勉力支撑一时。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占领区的缩小,美国战略轰炸的加剧,以及对日本本土的封锁,日本国内的钢铁企业陷入停工待料的状态。而运输的封锁,使得日本的钢材生产陷入了崩溃。最终,当储备的物资耗尽,日本只得被迫投降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导语:在二战后期,日本的资源匮乏到了极点,为了保证军工生产,日军竟然在中国的占领区内,把老百姓家门上的铜锁、铁环都给撬走了。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海洋国家,它的矿产资源、钢铁、橡胶、石油大多来自于进口。

因此,在战争方面,日本是一个缺乏后劲的军事强国。

二战前夕,日本的军工产业很发达。但是,它的主要原材料都来自于海外,主要是由美国以及英国、法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给日本提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资源丰富的东三省。此举对日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号称“日本第一天才战略家”的石原莞尔,提出了大力开发东三省资源,发展经济;对中国进行蚕食政策,不要扩大对华战争。潜心发展五十年,与苏联决战;战胜苏联之后,再进行征服世界的大战。

幸运的是,石原莞尔在日本并没有执政权力。日本军部在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展开了全面对华战争。在中国军民的奋起抵抗下,日本从此陷入了战争泥潭,再也挣扎不出来了。

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侵犯到了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在美国的带领下,各国逐步对日本进行战略物资禁运。这就使日本的战争机器即将失去加速的动力。

为了摆脱战争资源的匮乏状态,日本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意图占领东南亚,获得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从此,日本在太平洋上开始与美军进行了长期的血战,更加速了战略物资的消耗。

在中国、美国的坚决抵抗之下,日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继续把战争进行下去。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的战略储备早已消耗殆尽,日本的军工生产面临停产的境地。无奈的日本政府开始疯狂搜刮朝鲜、中国的占领区人民的物资。

日本政府和军队专门组织机构部门,专一在占领区进行抢劫。

根据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描述:日本人大举出动,北平城中各家各户的门锁、铁环,竟然在一夜之间全部不翼而飞,都被日本人装运回日本,进行军工生产。

随后,日军通过汪精卫的傀儡政府来逼迫中国沦陷区的老百姓捐铁献铜;后来竟发展到对中国老百姓进行摊派,每月必须献铁xx斤。

从日本人的这些疯狂行为中,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日本这个战争猛兽即将被击倒了。

结语:二战前夕的日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三个月就能消灭中国。可惜它大错特错了。贫困积弱的中国,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中,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把狂妄的日军拉入了长期持久的战争漩涡之中;很快就消耗掉了日本的战略物资储备,逼得日本只能孤注一掷,发动太平洋战争,从而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4

二战时间,以德国、日本为核心的轴心国掀起一场波及世界的大战。虽说在战争的前期,日本一路高歌猛进,但在进入战争中后期,资源便成了令日本最头疼的事情。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岛国,领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根本没有足够资源支撑日本进行长时间作战。因此,日本在战时十分依赖海外资源,这也是为何日本为何会发了疯偷袭美国珍珠港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惹毛了美国人,随即而来的是美国疯狂的报复行动。到了1945年初,在美国针对日本的封锁下,日本海上交通线基本瘫痪,80%的资源运输船只被美军击毁。日本本土所储存的钢铁仅剩26万吨,军备生产陷入萎靡状态,与1940年时685万余吨的年产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彼时,就算美国不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相信日本也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下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战时他的钢铁主要来源

在战争的前期,日本的钢铁来源主要是从美国进口钢铁和废铁。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得罪美国,所以美国愿意对日本出口钢铁。但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切断了对日一切贸易,这是造成日本后期资源极度匮乏的重要原因。

除了进口外,占领区也成了日本钢铁原料的供应地。主要集中在“伪满洲国”与“朝鲜半岛”。在918事变之前,也就是日本占领东北前,半岛北部是日本钢铁原料除进口外的重要来源;在日军占领东北后,东北成为了日本军工生产主要基地和钢铁生产的重要支柱,包含半岛开采出来的许多铁矿石皆运至鞍山加工。

以1938年至1944年六年的数据来算,半岛产钢101万吨;而东北产钢430万吨,东北地区大约是半岛地区的4.2倍,加上东北地区丰富的矿藏与深厚工业基础与生产能力。这也是为何日本不惜发动日俄战争夺取东北的重要原因。当然了,这些远不足支撑日本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如武汉会战时期,日本依托这些钢材生产的武器满足率为——坦克27%、装甲车43%、弹药60%、飞机66%。

所以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物资,其中进口最多的便是废钢铁与石油。日本将这些废弃的钢铁回炉重塑后,便可用来制作武器。不过到了1940年,日本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了,因为彼时的日本已经没有什么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了。所以开始减少对日本出口战略物资的数量。

不过这引起了日方极大的不满,因为日本本土加上半岛与东北所产的钢并不足支撑日本全面战争的需求,这无异于被美国掐住了脖子。日本哪里愿意啊,于是将珍珠港炸的一片狼藉,与美国彻底撕破脸。

再到后来,便有了日本胁迫“伪满”足“汪伪”发动“献铁行动”,将老百姓家里的铁器甚至下水道的井盖都给偷走、抢走。当然,这依旧是杯水车薪。

加上此时的日本已经和美国撕破脸,海路运输完全被切断,日本本土的钢铁产业完全陷入停工状态,唯一能依托的仅剩东北与半岛地区,到日本投降之时,钢铁储量已经基本为0。

5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二战期间,这是一种全球规模性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然而,日本只是一个小岛国而已,那么多国家打起来,日本当然有点承受不住,所以在二战后期,日本的资源匮乏到了极点,可是他们在战争中却还是有了钢铁,这到底咋来的呢?我们可以从下面来分析分析。

第一种说法:日本为了自己保证军工业的生产,日军竟然凭着自己的打压势力居然在中国的占领区内,把中国老百姓家门上的铜锁、铁环都给撬走了。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海洋国家,它的矿产资源、钢铁、橡胶、石油大多都是来自于进口。因此,在战争方面,日本是一个缺乏后劲的军事强国。于是日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中国专门打压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就觉得自己手上拿着比中国先进的武器,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断地向中国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可是那时候的中国好像也没有能力能够反抗日本,日本更加肆意妄为,不断剥削中国的老百姓,所以大部分钢铁都是日本从中国的老百姓那搜刮的。

第二种说法,日军占领着东北,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前,那本是中国钢铁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从1932年以后,东北又成为了日本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钢产量的支柱,从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间,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半岛地区生产了101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17万吨。而东北在这六年间生产了430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大约是前者的4.2倍,矿藏是一方面,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也是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钢铁大多数都来自于这里。

除此之外,其实日本除了战前从美国大量进口废铁和石油的囤积以外。主要依靠的都是从占领区的掠夺“以战养战”。日本本来是有少量的钢铁的,不过品位低,储量少,产量实在不够用的,所以他们的野心就洒到了中国的领土上。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6

一开始是在国际市场上买的,日本人有钱,大清国林林总总赔了2.5亿两白银呢!美国人卖他钢铁最多。

到后来,日本人占了朝鲜,中国东北,更后来,占了东南亚,就不爱买美国人东西了,贵不说,还远,运费也是开支呀!美国人生气和日本人才结的仇。

在朝鲜,在东北,在东南亚日本人就是直接掠夺,连工人工资也不愿意付的,派兵上街直接抓人扔进铁矿,煤矿,你就干活吧!干死了算。

什么劳动保护,什么环保环境,一概没有!不花钱可以拥有,为什么要去买呢!

日本人就是如此野蛮。

占领区之外呢?

也是强取豪夺,比如著名的当时张之洞创办的亚洲最大铁厂“汉阳铁厂”吧!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比日本人国内的八幡制铁所还要早七年呢!当然了,这八幡制铁所就是2.5亿白银的一部分创办的。

但是,张之洞的钱反而不够了,重工业的创办很花钱的,属于重资产投入。

钱不够怎么办?官商督办,引入商业力量呗,交给了盛宣怀去办!

汉阳铁厂设在武汉,附近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矿,之所以选择武汉,只是因为交通优势,有长江水运,汉阳铁厂的铁矿来之大冶铁矿,焦煤来之江西萍乡煤矿。

盛宣怀就把三家联合在了一起,成了了“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事业更大了,盛宣怀的钱更不够了,怎么办的呢?

  • 一方面招募民间资本,其实是杯水车薪。

  • 一方面寻求外国银行贷款,盛宣怀拿手好戏!

日本人愿意借款,1896年就开始向日本商人借款了。

1906年以“大冶铁矿”为抵押又借了日本人一大笔钱,300万两白银。

日本人的资金不是好借的,每一次借款,日本人都提出以“大冶铁矿”的矿砂做抵押,总而言之吧,日本人在大冶铁矿弄走了不少铁矿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盛宣怀的“汉冶萍公司”一度沦为了日本国的矿石供应地。

这就是大清国办的事!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才最终全部收回了汉冶萍公司的全部产权。

7

二战后期的时候日本人的物资极度匮乏,因为他们的海上生命线被封锁了,唯一能够产出资源的地方就是就只有两个地方了,一个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另一个是朝鲜半岛地区。



在1940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十日本钢铁产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年产量的六百多万吨,可是到了二战末期,日本的钢铁产出几乎快要被废掉了,只有几十万吨,在极端缺乏钢铁的情况下,日本人甚至将很多公用设施的钢铁都偷走,强行在老百姓身上摊派钢铁。

六百多万吨的钢铁产出量,确实要比当时的民国政府要高许多,可是相比于西方世界的传统资本主义国家,那就真是太不够看了。

同时期的德国钢铁年产量高达两千多万吨,足足是日本人的三倍,英国和苏联都少些,但也有一千三百多万吨和一千八百多万吨。但是别忘记世界还有另一个巨无霸国家,那即使美国,美国的钢铁年产量比前面所有国家加起来的都还多,达到了恐怖的六万多万吨。

这也说明的美国的实力,单单是凭借着无穷无尽的钢铁洪流,美国就足以冲垮当时任何一个国家。

而日本人还真是狂的没有边了,他们自己的六百多万的产量其中就有一百多万吨是回收的美国人的废料,然后居然敢将枪头对准美国,真的是想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

8

1937年美国输往日本的钢铁、飞机及其零件、车床、石油、汽油、铜、铅,分别1936年增加15.3倍、1.5倍、2.5倍、0.5倍、0.5倍、1.4倍和1/10;1938年日本进口的战略原料中,美国所占份额,石油及石油制品、机器、废铁、铜、飞机、铁合金、铅、汽车分别占65.6%、67.1%、90.4%、90.9%、76.9%、82.7%、45.5%、64.7%。从1937年至1939年,美国对日本输出总额每年保持2亿多美元,其中军需物资所占份额,1937年58%,1938年为66%,1939年竟达81%。1940年7月26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第2417号公告中开始限制对日石油产品的出口。但此项公告并未严格执行。“美国对日石油出口在1940年比1939年增加21%,1941年前五个月又为1940年全年的50%。此时美国对日出口的74%为石油。

9

日本本土的资源,其实种类很齐全,但是蕴藏量都非常小,因而被人称其为“金属资源标本国”,并且矿藏小,分布凌乱,杂质高,越采越亏。

所以它“不甘处岛国之境”,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日俄战争获得了东北特权之后,这两个地区丰富的铁矿和煤炭等矿藏让它感觉捡到了聚宝盆,更加坚信了通过军事扩张来强盛日本的正确。

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朝鲜半岛共生产了101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17万吨。东北地区六年间生产了430万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

如此的产量,还不足以满足日本的侵略胃口,出于扶持日本,对抗俄国的需要,英美一直对日本采取支持政策,而世界上的石油,橡胶,钢铁等等战略资源,全部直接,或间接的掌控在英美势力的手中,日本的国际环境,一直非常有利。

苏德战争爆发前,日本一直毫无障碍的在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获得自己急需的各种战略物资。

当时的日本主要用平炉炼钢,需要在生铁中掺进50-60%的碎钢进行冶炼。由于日本工业化进程很短,缺乏废钢,大部分的废钢一直从美国进口,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均从美国购买。仅1937年这一年,日本59.7%的废钢,41.6%的铸铁是从美国进口。

1939年,美国对日本废钢铁出口量,比1938年出9倍。而到了1940年8月,当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输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

这些物资对日本的战略意义,日本1940年9月的御前会议说得很明白:“我们打算在今年生产540万吨钢。但美国如果禁止废钢铁出口,钢产量就会降到400万吨。”

而生产钢材的铁矿石,88%依靠进口和从海外运入,其中,90%从英属东南亚殖民地和中国进口,部分则从满洲和朝鲜运入。

1941年7月,日本出兵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逼近了东南亚。日本的南下政策触及了美国的核心利益,打破了美国对日本“有限绥靖”政策的底线——不允许日本“石油自主”,美国随即对日本开始了物资禁运。

日本为打破战争机器即将停摆的危险,维护日本的战争利益,选择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夺占了东南亚的油田和矿产资源,用以维持战争需要。

随着战争的节节失利,制海权逐渐丢失,海外运输线,被美国潜艇的无限制破交战,几乎全部打断。到了战争后期,货船出港就知道回不来了,日本国内的钢铁储备日益减少,最后日本的八幡制铁所仅存26万吨钢材。

为了获得钢铁,日本穷尽办法,中国占领区公园的铁栅栏与马路井盖都被抢走,门上的铁锁,门环全部撬掉;日本本土百姓的铁锅,铁铲等都被拿去炼钢……可以想到的办法,都会用到。不过大势已去,被美国的国力碾压,战争无法持续。

10

日本不仅在二战后期资源匮乏,二战前期日本的同样资源匮乏。由于日本国内缺乏矿产资源,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就一直靠着掠夺和进口来维持侵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在东北掠夺铁矿资源提炼钢铁,当时东北的重工业十分发达,日本每年都能够从东北掠夺大量的钢铁。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日军对钢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仅仅依靠着掠夺已经无法满足日本对钢铁的巨大需求。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钢铁和石油,美国是二战时期世界头号工业国,钢铁产量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日本依靠着从美国进口的钢铁和石油,暂时解决了能源的危机。然而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扩大,美国不再向日本出售资源,并且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美国停止对日本出口资源后,日本立刻出现了资源危机,为了能够继续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只能铤而走险攻击了美国。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彻底切断了对日本的资源出口,日本开始陷入了资源危机。这一时期的日本只能依靠着掠夺来维持钢铁供给,日本人采取“募捐”的方式巧取豪夺,将一些公共设施上的钢铁,以及一些占领区普通百姓家的铁器收缴提炼,用来供给前线部队的需求。同时日本还加快了对占领区内铁矿的开采速度,加快了对占领区的资源掠夺。

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本土遭到了美军的封锁轰炸,日本已经无法从占领区内运送钢铁到本土提炼。日本本土的一些兵工厂也遭到破坏,日本的钢铁产量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急速下降。日本投降的时候,日本国内的钢铁产量已经少得可怜,根本无法供给战争的需求。二战打的就是资源战争,日本和德国输掉二战,都跟资源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能够成为二战赢家,主要就是因为美国资源丰富,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武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