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文明五千年,王朝更替频繁,各种政权更是浩如烟海。一般我们说的正统王朝都是定鼎中原,统治华夏大地的王朝,自家天下之后,中国王朝自有,夏商西周,东(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几十个诸侯政权,但正统还是周天子)周,秦两汉,当然,还有王莽建立的新朝,三国魏蜀吴,西晋与东晋(东晋为六朝之一),十六国,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一段大分裂,至439年。南北朝时期,上承东晋十六朝,下接隋朝,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北朝是同时存在对峙的。之后统一王朝隋,唐,后分裂为五代十国,直到北宋宋统一,之后南宋,元朝大统一,明清之后,王朝统治完结。

夏禹传位启,开启家天下模式。

得国正不正,要看天下大势,是否是末世之秋,当立新朝。还要看开朝者出身,还要看如何手段得国,得国是否顺应天下,民意,适应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而明代宋濂在《大明日历序》中提出: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而著名学者孟森《明史讲义》中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为论证这说法,我们先来研究古代王朝更替史。

三皇五帝后,夏禹传位夏启,清除了公选的伯益,开始家天下模式自此,王朝开始,夏桀残暴无道,而诸侯商汤起兵推翻他统治,后商纣王末期被西伯侯姬发推翻,称为武王伐纣,这些王朝更替都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变更,并无很高尚的理由和进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周王大权旁落,诸侯争霸,也不过是权力游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终于公园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史称秦始皇,封建王朝开始。秦二世而亡,沛县刘邦始于草芥,与六国旧族推翻秦朝,虽说是微末之中抵抗秦朝暴政,说到底也是汉族之间王朝更替,而且秦朝也不是末期那种必须推翻的程度。

西汉为中国少有的强盛王朝,末年并非乱世,却被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进行跨越时代的改革,却因太过超越时代发展,而被淘汰。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汉朝也自强盛而亡。之后皇族刘秀推翻王莽,建立东汉。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十常侍之乱,董卓专权,后天下诸侯更相起兵反抗。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后曹丕建立魏国,天下分为魏蜀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窃取曹氏江山,建国号晋,史称西晋,统一全国。经历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316年被北方蛮族所灭次年,司马睿在建邺称帝,称东晋。

东晋是历史上不怎么讨人喜欢的朝代,国力衰微,昏君辈出,国家分裂,外族入侵,五胡乱华,汉人地位低下。304年到439年的十六国时期更是中国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各种少数民族政权产生,互相征战,民不聊生,社会发展退步。

在420年刘裕灭东晋,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南北朝开始,多是政权贵族与将领反叛或禅让而形成,且时间较短,且是割据政权或少数民族政权。但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统一。

581年,北周静帝禅位于外戚杨坚,号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西安。隋文帝589年灭陈朝,统一中国,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隋炀帝是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末藩镇割据,民不聊生,五代十国确实一个个割据政权,且多少部将篡位所得,时间短,政治残暴不仁,战乱不断,无甚可说。

960年,后周柴荣去世,将领引发陈桥驿兵变,拥立赵匡胤登基,史称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而他常被称为欺负孤儿寡妇的了天下。靖康之耻,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不愿迎回徽钦二帝,不愿收复旧河山。

1279年,大元在崖山海战消灭宋军,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立,但元朝统治者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不承认自己是中国政权,且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汉族沦落到社会底层,备受压迫欺凌。而且异族统治,并未完美融合到中原民族,有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虽太绝对,却有一定道理。

终于明末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也到了最高点,终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于微末,奉命于天,领导农民起义军顺应民意推翻元朝暴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大明。建立大明后改革社会制度,恢复生产力发展,发展工业农业军事政治文化多个方面,使中华民族重新恢复生机,社会取得极大发展和进步。直到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残暴统治,中国进入闭关锁国,愚昧无知,落后于世界的王朝末世。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多伴随“弑杀”,篡位,外戚专权,逼迫,外族入侵等现象,而明朝在民族矛盾中占了大义,而且光明正大的夺权,没有统治阶级的内斗,最主要的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恢复了汉室正统,儒家主导,得到了思想与礼法上的正统地位,统一了全国,且促进了民族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发展。所以说,明朝得国之正无出其右。大明者,中华民族之骄傲!

最佳贡献者
2

要说得国正,首推汉明两朝,要是非选出一个得国最正的,确实是明朝。

其他王朝的建立基本上是接受上一个王朝禅让,或者祖辈有基业,开国皇帝不是白手起家。刘邦和朱元璋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因为王朝无道,百姓受苦,举兵讨伐名正言顺。而且他们祖辈也没留下基业,都是靠自己。但是二者比较之下,朱元璋得国更正。

刘邦当过秦朝官吏,以臣反君

刘邦这亭长虽然是非常小的,但是他还是给秦朝办事,是底层官吏,说到底他是秦朝的臣。而朱元璋从未当过元朝的任何职务,直接参加起义军反元。



亭长职务给了刘邦机会

就像陈胜吴广起义那样,要不是他俩是屯长,也没有领导起义的机会。刘邦的亭长虽然很小,但是还是给了他领导起义的机会,要不然那么多人凭什么一开始就听他的?而朱元璋真的是啥也没有,为了混口饭吃,都当和尚了。朱元璋才是彻底的白手起家。

灭秦后又有楚汉之争,名义上说不过去

秦灭后,各诸侯统辖自己的封地,而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灭了好几个诸侯国,最后灭楚,建汉称帝。秦已灭,各诸侯管理各自的封地,就算出了啥问题,也是诸侯自己负责,这时候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刘邦是为了夺取天下,这时候已经不是讨伐无道,诛暴秦了。就算项羽自身的原因,很多诸侯不喜欢他,但这就是你打我的理由吗?而朱元璋恰巧把这个顺序颠倒了。朱元璋先是打败了南面的几路起义军,然后建国称帝,北伐元廷,恢复江山。这样得国的名义就非常正。虽然前期起义军内部争斗也是和刘邦一样,但是顺序不一样,刘邦那时候秦朝都没了,他们还打。而朱元璋是统一南方后出兵北伐,那时候元廷还在。就是说,朱元璋是在元朝手上夺取了天下,而刘邦是在诸侯手上统一了天下。



明朝恢复了汉人江山

因为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古代中原王朝都是汉人建立的,这在古时候人们是非常在意的。虽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有,但是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汉人政权。朱元璋的大明恢复了汉人江山,以至于到了明末,明朝腐朽不堪的时候,很多人也是支持明朝,不支持清朝。对于大明,百姓们有很深的情感寄托。朱元璋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朝代更替,更是拯救了当时受压迫的汉人。



明朝得国很正,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朝代的灭亡。还是要看这个朝代是否得民心。

3

其实所谓的改朝换代,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王纲紊乱导致了权臣篡位,比如文帝杨坚夺了他外孙的江山,建立了隋朝,这种算是“和平演变”;一种是因为民不聊生,然后天下起义风起云涌,推动了改朝换代,这一种方式算是暴力革命。

“革命”这个词呢,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史记》中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我们先不管是不是“顺乎天应乎人”,但不可避免的是,每一次社会动荡,都给普通的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伤痛。政权的统治者们,为了贯彻自己的理念,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一不是极力地推动着这些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劳动者,把他们推入了血肉纷飞的战场。


“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啊,战争是残酷的,都是非正义的。然而有人说明朝得国最正,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朱元璋不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去推动这些老百姓加入战场的,他也是迫不得已,这一点就要分清楚。

其一:改朝换代没有那么多的正义,都是野心和利益而已!

民不聊生的年代,为了活命就要反抗,这就是正义。然而历朝历代,除了刘邦和朱元璋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统治者出身于草根阶层,就算出根草根阶层,他们频频推动改朝换代,也并不是他们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想要达到个人的利益野心而已。

大家都知道,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充斥着种种谎言。比如说“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这个说法其实也值得商傕。周文王武王推翻商纣王,真的是正义的吗?个人反而觉得他们才是非正义的。


(武王伐纣)

商朝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不仅变得无利可图,也制约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于是商纣王开始释放奴隶来缓解压力,并且还改变了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商纣王从底层奴隶开始提拔人才,比如秦国的先祖蜚廉、恶来就是奴隶出身,但是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就侵犯到了很多贵族的利益。

因此,内有朝堂上的比干、箕子、微子等等,外面还有的各个诸侯国,于是大家伙便一起起来推翻了纣王。如果把这个“反对解放奴隶”看成顺天应人的话,那就可笑了。然而成王败寇了,商朝灭亡了。


(姬姜合流,周代商)

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个问题。纣王改革,周文王、武王就活不下去吗?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贵族,再天灾人祸也死不到他们身上,但只是因为奴隶被解放,侵犯到了他们的利益而已,于是他们就起来推翻了纣王。

同理而言,秦代周是因为秦始皇饿得活不下去吗?也不是!曹丕代汉、司马代魏、隋代周、唐代隋、直至宋朝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再到元灭宋,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活不下去了吗?不是的,这些统者们统要灭人国,其实只是为了利益最大化罢了。

其二:朱元璋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朱元璋是真的活不下去,这才参与了起义,他的初心并不是说要想做皇帝,他刚开始就是乞丐,参加起义也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朱元璋的祖上并不是什么权贵之家,也不是什么中小地主,而是个佃农。朱元璋小时候就是个给地主做事的放牛娃而已,穷苦得不得了。


据《明史·本纪第一》记载,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134年),朱元璋的家乡凤阳有旱灾、蝗灾、饥荒、瘟疫横行,在这一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相继病饿而死。朱元璋当时穷到了连块葬父的地都没有,后来还是另一个地主刘继祖的哥哥可怜他,给了朱元璋一小块地让他葬父,否则朱元璋的父亲可能就要暴尸荒野了。

饥荒之后的凤阳,地主家都没有了余粮,朱元璋只能远走他乡讨生活,他当过乞丐、当过和尚,只是为了那一口饭食而已。后来郭子兴在江南起义,朱元璋为了讨口饭吃,又跑去了参加起义军。当时的世道太过艰难,人命也太过于廉价,多少人今天参军,明天就上了战场,后天就变成了骨灰盒,朱元璋那算是老天爷特别照顾了。



然而时势造就了英雄,朱元璋在军队中慢慢崛起,事业越做越大,并且还赶走了北元的势力,当上了皇帝。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能够在乱世存活下,本来就是一种奇迹。他不是贵族项羽,他说不了见皇帝就“彼可取而代之”的的豪言壮语,他当初参军的目的,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就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因此,清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朱元璋“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就是这意思。个人也认同孟森先生说的,“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的这个说法。


开局一个破碗,最终坐拥万里锦绣江山,是为最正能量,最励志的传奇人物,没有之一。

文——千古

4

关于明朝得国正与不正,网上各有各的观点,反对的人也不少,当然了,说明朝得国正的观点占主流,说他不正 无非就是投降过元朝和小明王事件等等。

我说一说我的观点吧!

其实我是持第一种观点的,就是说明朝得国是比较正的。

朱元璋的艰苦生活和发家历史

元朝末年,天下皆反,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作为重要人物朱元璋却完全没有造反的心思,尽管自己家里人大部分都饿死了,可是他的目标就一个,那就是“活着”,所以此时的朱元璋选择了当和尚混口饭吃,最后寺庙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出寺庙当起了游僧。

至于朱元璋后来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大军,完全是他的好兄弟汤和给他写的一封书信,信中介绍了自己在义军中混的很好,希望朱元璋能加入其中,然而朱元璋压根没有搭理他,因为他只想作一个良民,可是这件事被别人知道了,要举报他私通叛军,如果此时的朱元璋再不走,就只有脑袋搬家了,就这样,他也成为濠州城郭子兴义军中的一员。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期间作战勇猛、机智灵活 ,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大将,为了牢牢拴住朱元璋,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马姑娘嫁给他。

可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认为自己既然加入了义军,那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濠州城这个小地方太拘束了,于是自己回乡招募了一支七百人的队伍,他的另一批小伙伴徐达,周德心等也加入队伍当中,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队伍已经发展了两万多人,可是这些兵最后都送给了老丈人郭子兴。

郭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天叙接替大帅之位,朱元璋为副元帅,但这支队伍大部分是朱元璋拉起来的,所以朱元璋实际上是这支军队的统帅,再加上后来郭天叙战死,朱元璋已经完全掌握这支军队,直到最后占据应天(今南京),雄霸天下。

其实我们看朱元璋的发家史会发现,他完完全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没有依靠祖上一丁点荣光,因为他的家族往上翻七八代都是农民。要说他唯一走的捷径之路,那就是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但在我看来,朱元璋是太过于优秀,郭子兴才看上他,要不然谁会理他,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没有马姑娘,郭子兴照样重用朱元璋。

现在再说一说韩林儿

韩林儿是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后来韩山童被杀,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首领,在今天的安徽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也设立了中央的领导班子枢密院、御史台、六部等等,名义上是天下义军首领,都归小明王统辖。

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尊韩林儿为首领,但朱元璋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一兵一卒,从另一种程度来讲,朱元璋尊韩林儿为老大,只不过是让韩林儿吸引元军的火力,名为上下级,实则没有半毛钱关系。

后来韩林儿被张士诚部所围,朱元璋北上救主,被安置在滁州,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接韩林儿回应天,结果船只沉入江中,韩林儿也死于这场事故。

至于韩林儿的死跟不跟朱元璋有关系,历史并没有记载朱元璋想要杀害韩林儿的迹象,有可能是廖永忠自己所为,因为此时的韩林儿已对朱元璋构不成威胁了。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投降元朝

当时全国都拉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但是当元朝将领察罕帖木儿出现的时候,元廷局势瞬间大变。

因为察罕帖木儿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用了十年时间消灭北方百万义军,使北方重新回到元廷手中。

而此时的朱元璋就暴露在元军的视野之中,江苏、浙江一代又有张士诚盘踞此地,南方更有陈友谅虎视眈眈,所以朱元璋给察罕帖木儿写了一封信,至于信中说的是什么,史书记载只说是互相通好,而里面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仅凭一封书信说明不了朱元璋有归顺元朝之意,仅仅是向元军示弱,把矛头转向他人,要不然下一个被元军吃掉的就是自己。

所以朱元璋一没有靠祖上蒙荫,二没有靠兵变掌权,三没有归降元廷,是完完全全靠自己实力打下的江山,得国最正。

5

明朝在历代王朝中,“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此言出自清代史学家孟森之《明史讲义》里,并未说无出其右,而是与汉并列。

孟森还具体解释朱元璋光明正大得到国家的原因:朱重八一介草根起事,没有权势或财富或门阀可依凭,纯粹“为民除害”,更没有篡夺帝位的图谋,与嬴政建秦、刘邦建汉一样正大光明。

这个观点颇有代表性,与“正”相对的“不正”有哪些?秦原为周朝封国,刘邦为秦亭长,魏晋屡上演禅位丑剧,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建国者多为前朝权臣,隋外戚夺权,唐夺隋天下,五代节度使叛乱,赵匡胤欺柴家孤儿寡母黄袍加身建宋,元朝原为大金封臣最终灭金统一蒙古后建元,清亦原属明臣。一言蔽之,这些朝代均是以下犯上、君臣易位、叛乱杀戮、外戚专权、威逼王位、父子兄弟相残……政权中充满阴谋无耻与血腥味儿,故“不正”。

有人觉得明得国最正且无出其文,我甚以为然。如上所述,刘邦原为秦亭长,虽说是最小的芝麻官儿,但性质就属官员系列,故刘邦建汉亦属以下犯上。只有朱元璋,虽为元人,但为平民,与元廷八竿子打不着。所以,他将元顺帝赶回蒙古后,建立的明朝在史上最干净正义。

6

因为得国正不正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从这里看明朝得国真的很正。

第一、匹夫起事:这意思得是平头老百姓起兵,朱元璋甚至是比匹夫还惨,那就是一要饭的叫花子,甚至为了活下去还出家当了和尚,论出身,真没几个皇帝能惨过他了。

第二、无凭借威炳之嫌:没有利用手中既有权利去篡位当皇帝。明朝可以说是朱元璋带着人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有人会说小明王,实在不好意思,小明王从来没有给过朱元璋一兵一卒一钱,朱元璋的权利也不是来自小明王,小明王顶多是天下义军共主,而不是什么皇帝。

第三、为民除暴:这简单,就是必须得打击暴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起兵除暴,拯救万民于水火。当年元末黄河水灾,元末各种苛捐杂税更是数不胜数,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连朱元璋全家也是差点死绝,可以说朱元璋起兵完全符合。

第四、无预窥神器之意:意思就是不能是为了当皇帝而打仗,这不用说了,朱元璋就是活不下去才参加的义军,根本就没想过能当上皇帝,那时候谁要告诉他能当皇帝恐怕也会被朱元璋自己嘲笑一番。

有这四点在,明朝得国确实很正。

7

我觉得这不是历史问题,而更像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举个例子,以下现代生活中的吹牛场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


A总:咱们这个小圈子,身价基本都是在1个亿以上的,今天聚在一起就是聊聊,沟通下感情。

B总:是啊,来来来,大家品品这茶。是我叔叔从南方带来的,这次他回来就不再下去了,南方那边送他北上的队伍都跟到张家口了。

C总:哟,B总啊,您叔叔这次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啊。来,我敬你一杯,以后多关照。啧,这酒感觉怎么样?是我父亲一位老部下从西南那边送过来的,散装,不上牌。

D总:各位总都是出身名门的大佬。我这只能给各位当个跑腿小弟啊,以后有什么脏活累活需要小弟的,各位大哥尽管吩咐。

哈哈哈,众人在一阵大笑中不停推杯换盏。


上面的场景虽然浮夸,但其却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有钱;第二个出身。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有钱就已经很开心了。但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内心深处,更进一步要追求身份认同。即便同为有钱人,普通出身和名门出身之间,也有层级划分。名门出身的有钱人看不起普通有钱人,普通有钱人拼命想混进名门圈子。


如果将有钱人的对话换成历代皇帝的对话,那就更有意思了,但本质与上述对话不会有什么不同。


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吾提三尺剑而有天下,世人说朕无赖,那又何妨?

隋文帝杨坚:汉高祖您辈分太高,自然可以洒脱行事。但吾等小辈,自是要分个高低的,不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称帝了。我先来,朕一统天下,开创大隋,祖上为大汉太尉杨震,父辈为北周八柱国。

唐高祖李渊:我大唐风华冠古绝今,朕祖上亦为北周贵族,隋时封唐国公。

宋太祖赵匡胤:我家出身军人家族,祖上在大唐也算是官僚世家。朕创立的大宋,繁华富有冠天下。

元世祖忽必烈:俺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俺们是黄金家族出身,俺的祖父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谢谢。

明太祖朱元璋:呃,那个,虽然咱家往上捯饬八辈都是农民,但你们这些皇帝大多是“以臣弑君”,哪像咱家,得国最正

清圣祖玄烨:啥玩意,要说这事,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中国历史上,皇帝大多都是前朝贵族出身。只有朱元璋是100%的农民出身,在皇帝圈中,自然显得有些心虚。于是,为了解君父之忧。一个叫宋濂的人,另辟蹊径,为朱元璋扳回一城。


宋濂说道:“您和汉高祖都是以布衣身,平定天下。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是满心欢喜。一则是自己竟然与辈分高得吓人的汉高祖并列;二则是再也不用在那帮贵族皇帝面前心虚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个小辈皇帝康熙也来凑热闹,居然也说“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这不砸老朱家的场子么?


看我等后世人看来,得了国就很厉害了,正不正的重要么?有儒家在,三代以后,你就算再不正,也有乌泱泱一大帮赶着为你尽死忠的臣子了。当皇帝就好,还要什么自行车。



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因此我们的历史有五千年。不仅仅是我们后人们这样认为,五千年的历史是有完整的史籍记载的。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我们的就再也没有分裂过。

虽然这期间出现过大乱世,比如说三国时期、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大乱世,不过最终这些乱世都被大一统了。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

不过在史实上,或者说古代的文化中,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会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得国正与不正。要知道在每一个王朝的史书上,都会描写自己的王朝建立是非常合理的,而且更是合乎天意的。

古人的看法与现如今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史书上很多内容要辨证的去看。朝代更迭本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可是在后人的眼中,有一种说法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就是“明朝得国最正”。

今天,明朝已经毁了数百年,人们仍然认同“明朝是全国最积极的”。那么,与明朝相比,其他朝代不在哪里呢?首先看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周天子是国王,秦始皇是部长,这是一场叛乱。

汉代的汉高祖刘邦是秦朝的小徐,而且刘邦推翻了秦朝的暴政,所以这个国家是第二个正面。晋朝以后,国家不正确。司马懿是曹魏的朝臣,他的孙子司马炎处于这个位置。晋朝赢得了国家“非常糟糕”。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历时近两百年,世界又恢复了统一。隋文帝的性能非常强大,甚至可以与秦始皇相媲美。然而,杨不仅是北周朝臣,也是北周的侄子。事实上,杨也是一个利基市场。它仍然是我亲戚的江山。

唐代的情况与隋朝的情况类似。李渊和杨也是亲戚,所以唐朝也“不对”。在宋代,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但赵匡胤是最受欢迎的部长周世宗柴荣。他发起了陈桥叛乱,这也是小队的王朝。

元朝是历史上最濒临死亡的王朝,实质上是外国入侵。所谓“悬崖之后,没有更多的中华”。元朝不仅摧毁了宋朝,而且还打断了中华的文化。清代的情况与元朝的情况相似。这也是外国人在中原中建立的伟大的统一王朝。在这里,清朝和元朝被认为是该国最濒死的王朝。因为这两个朝代是赢得国家“最不公平”的方式。

明朝是历史上最王朝的原因是,朱元璋建立了历史上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被称为元朝的蒙古,一个颓废的王朝,一个外国入侵者。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看法,一起探讨

9

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从大禹传位与启,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一个朝代一个皇族。

个人觉得,得国之正可以从民族主体来说,那就是朝代的建立背景和建立者的出身来说。

先秦时期,夏、商、周三朝,历经千年,在中原大地,诞生了称为诸夏的古老华夏文明。

秦朝是从在东周的宗法分封制度之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政治体制变化,但是都是传承的同一个文化之源,甚至各国原本都是宗周分封出来的诸侯,相互之间也有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

汉朝的建立,更像是战国到秦朝的一个拨乱反正,占据统治的仍然是华夏自古流传的文明,甚至三百多年统治下来,以自己朝代的名字命名了整个华夏名族。

所以说,从先秦到汉朝,朝代的更替,相互之间的斗争,更像是“兄弟阋于墙”,得国之正与否,只能说是正常的朝代变化。


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为汉族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大肆难侵。汉文明之中加入了如鲜卑等族的文化与血脉。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一族,就是由鲜卑人汉化而来,李唐王朝的李氏一族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也全是有着胡人的血统。

所以,虽然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甚至出现了开皇之治,李唐也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是因为他们本身有着胡人的血脉,所以他们也并不是被所有人所认可,李唐甚至以虚构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来争取支持。

所以,虽然隋唐两代算得上是从异族的欺压中,站立起来,建立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王朝,但是得国之正还比不上秦汉两朝。

唐末的五代十国,是异族再一次入侵,汉族文明再一次海纳百川的过程。虽然最后建立的宋朝说的上是继承了正统文明,但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权利。加上整个宋朝,重文轻武,只占据了半壁江山,得国说不上正。

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只有明朝是由汉人所建立与统治。并且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一直坚持自己的文明,并没有被汉化,作为草根阶级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那时候无论是血脉还是接受的文明,都是纯正的汉人。

明朝又是驱逐当时来说是异族的蒙古而建立起来,所以明朝的得国之正,按照华夏自古以来的传统,可以居历朝历代之冠。


一点个人的见解,觉得不错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谢谢!

10

汉魏晋以雇佣胡人为军队的主要力量,这样的模式始终贯穿在中国历史当中,由于胡人雇佣军大量充斥在汉魏晋的军队中为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打下了基础。直到唐朝同样重复着这样的军队模式,也就是唐朝的军队里同样都是胡人,包括驻扎在今天河北的史思明,安禄山。在唐朝雇佣军里沙陀人成为唐朝军队的主力。这为日后五代十国到南宋,沙陀人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打下基础。元朝蒙古人同样重复着这样的规律,从西域引进大量伊斯兰色目人雇佣军,探马赤军,为蒙古人攻城掠地,看家护院,他们是蒙古统治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也为他们日后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朝末年,按理说以捍卫蒙元为本职工作的色目人,却一反常态也起义了,起义后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立政策。旁观张士诚南军(原南宋),陈友谅汉军(原金国)与蒙古人厮杀,最后鹬蚌相争色目人朱元璋红军得利。在中国历史上你说谁得国正?谁得国不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