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诏国(694~902)为中国唐时西南地区一地方政权,是由乌蛮联合白蛮等族所建立的边疆地区民族政权。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统治集团通用汉文,佛教流行。历传十三君主、凡二百五十四年。

乌蛮、白蛮属今彝语支各族之先民。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与部落。约武则天时,形成六大部落,即六诏。诏,意为王或首领。

其中蒙巂诏在今云南巍山北部至漾濞一带;越析诏在今云南宾川的宾居街一带;浪穹诏在今洱源;邆赕诏在今洱源、邓川一带;施浪诏在今洱源至邓川之间。蒙舍诏居蒙舍川(在今巍山县),因地处五诏之南,故称南诏。

南诏王族其先系滇西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东北)哀牢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南诏政权创始人细奴逻的祖父舍尨、父亲尨迦独,在永昌哀牢部落的内争中失败。为躲避永昌酋长弥芮忽的追杀,尨迦独与姻亲波息携带稚子细奴逻,率部分族人渡过澜沧江,避难东

逃到巍山。而舍尨极有可能在掩护年轻的儿子与幼孙顺利逃生而舍命战死。

尨迦独率领部族躬耕于巍山(在今巍山县境)之麓,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十余年间,这支外来的人群逐渐发展壮大,已然成为滇西洱海地区一股日趋强大的地方势力。

尨迦独秉承民族传统,以自己祖先的名字命名本部落,曰蒙舍;并因人及地而成为地名。姓蒙氏,父子以名相属。

时光流逝,蒙细奴逻(独罗、龙独罗)已成人成才。父逝,细奴逻继立为首领,成为蒙舍部落新一代杰出领袖。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以巍山为首府,臣属于唐。细奴逻随即吞并了白子国(白蛮人所建古国,在今洱海东部地区与祥云县一带),蒙舍诏遂成为洱海地区南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

(南诏都城巍山)

蒙舍诏的势力日益发展壮大,细奴逻便急于获得大唐王朝的承认与支持,遂于653年遣子蒙逻盛赴京师朝觐通使。唐高宗对逻盛倍加恩奖与信任,并授细奴逻为巍峰州刺史(一说蒙舍州刺史)。南诏终于得到了唐廷的承认。

674年,细奴逻逝世,逻盛嗣位。逻盛在位期间,五诏与河蛮部落遭受吐蕃威胁,多弃唐而归附吐蕃,唯独南诏始终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故多得唐廷的信任与支持。逻盛扩充军队,为其后南诏的扩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712年,逻盛去世,其子蒙盛逻皮嗣位。在南诏历史上,盛逻皮是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君主。盛逻皮乘大唐与吐蕃关系缓和之机,避开唐姚州都督府的监控与牵制,开始向西开拓。

盛逻皮拓展疆土至澜沧江以西广大地区,征服众多部落,并且皆为能征善战的群体,走出了南诏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步。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盛逻皮去世,子蒙皮逻阁嗣位。皮逻阁凭借其父打下的雄厚基础,大行对外扩张。在大唐支持下,皮逻阁兼并其他五诏,合六诏为一诏,统称南诏。

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势力大增。

738年,唐玄宗赐其名蒙归义,封越国公、云南王。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太和村);南诏自此兴起(狭义的南诏国,即自此始)。

(太和城)

745年,皮逻阁遣孙凤伽异入朝,唐玄宗赏赐甚厚。皮逻阁一生对南诏国的建立及其初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48年,皮逻阁去世,子蒙阁逻凤继位云南王。

南诏立国百年来,其前四代国王均与大唐保持臣属关系,且是赤忠于唐廷的。阁逻凤继任之初,亦如其前辈,继续同大唐保持友好关系;可惜最后被人品卑劣贪婪的唐地方大员给逼反了。

唐云南太守张虔陀品行恶劣,以势压人,对阁逻凤本人屡加侵辱,并诬陷其意欲反叛朝廷。阁逻凤忍无可忍,遂于750年愤而起兵杀之,并乘势扫荡姚州都督的辖境,取夷州三十二,一举摧毁唐朝在滇西的统治机构,吞并其全部辖地。

次年四月,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六万(一说八万)进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并表示愿意继续效忠大唐、为唐臣;遭到刚愎自用的鲜于仲通的拒绝。阁逻凤只得奋起抗击,在吐蕃军的协助下,大败唐军于西洱河(今洱海),唐讨伐军几近全军覆灭。

由于吐蕃在关键时刻既未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也未趁火打劫,而是拔刀相助,阁逻凤自然是感恩戴德,遂与唐绝交,投靠了吐蕃。

唐边疆大吏人品卑劣、能力低下,逼反了友好属臣南诏,结果化友为敌,平添一大劲敌。

752年,阁逻凤遣使贡吐蕃。吐蕃封其“赞普钟”(藏语,意为赞普之弟,弟王,即小赞普)、南国大诏。阁逻凤称“东帝”,并始建元“赞普钟”。

其后,阁逻凤或独自或联结吐蕃数次大败唐军,攻城略地,统一西南广大地区。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与今老挝接壤,西至今印度比哈尔邦,东连贵州,成为当时西南的一个空前强大的政权。

764年,阁逻凤建成羊(阳)苴咩城,命名为大理城;复开始建拓东城(今昆明市);并立德化碑于国都太和城,称反叛唐朝非其本意。

(羊苴咩城)

779年(一说776或778),阁逻凤去世,谥“神武王”。因其子凤伽异早逝,由其孙蒙异牟寻嗣位。

异牟寻继位当年,便与吐蕃合兵二十万三路进犯剑南西川,大败,唐军被追杀至大渡河南,死亡近十万人。吐蕃大怒,降封异牟寻为“日东王”,不再待以兄弟之国,而以其为臣属,且敛求无度,又派兵驻其境。

异牟寻不堪其扰,且惧怕吐蕃兴师问罪,遂迁都于羊苴咩城。

793年夏,异牟寻采纳大臣“弃蕃归唐”的建议,遣使拜会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表请归唐。

794年初,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会盟于大理城西的点苍山,与吐蕃决裂,与唐恢复盟好;尽去吐蕃所封之号,请求仍复用南诏旧名。

点苍山会盟,结束了自天宝战争之后,南诏与唐朝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南诏重新归附唐朝,摆脱了吐蕃的控制,并与唐形成掎角之势以钳制吐蕃;而唐朝则巩固并扩大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点苍山)

不久,异牟寻率军数万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丽江北一带),取铁桥等十六城。其后,复数次联合唐军大败吐蕃军。十月,唐德宗册封其南诏王,并授“贞元册南诏印”。

归唐后,异牟寻送大臣子弟入成都就学,比年朝贡,唐亦厚礼之。

元和三年(808),异牟寻逝世,谥“孝桓王”;唐宪宗为之辍朝三日。其子蒙寻阁劝继立。

寻阁劝(寻梦凑)受唐册封袭南诏王。翌年寻阁劝自称“骠信”(白蛮语“皇帝”),确立南诏的两京制,以鄯阐(今昆明市)为东京,大理为西京;并建五峰弘圭寺,开创了南诏王室信仰佛教的先河。

809年寻阁劝去世,谥“孝惠王”;长子蒙劝龙晟继位。

劝龙晟年方十二岁,受唐册封袭南诏王。劝龙晟年龄不大却骄横无比,且“淫肆不道,上下怨疾”。816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晟,谥“幽王”;立其弟蒙劝利晟为主,鞠躬尽瘁辅佐之。

十五岁的劝利晟袭南诏王。在位期间治理洱海水患,重筑龙首、龙尾二关(今大理上下二关);振兴颓废的战备,巩固了国防。

(洱海风光)

823年(一说824),劝利晟去世于东京,归葬蒙舍,谥“靖王”;弟蒙劝丰祐继位。

劝丰祐慕中原文化,废父子连名制。829年,劝丰祐因不堪唐臣凌侮,举兵攻唐蜀地,陷巂、戎与邛三州,曾一度攻至成都西城。后又上表向唐请罪,继续与唐维持友好关系。

859年,南诏与唐关系全面恶化。不久劝丰祐去世,谥“昭成王”。

其子蒙世隆(酋龙)继立,年十六岁。南诏遣使入朝请封。

唐廷因世隆之名触太宗(世民)、玄宗(隆基)名讳,遂不予册封。世隆遂绝唐贡并脱离唐朝,公开自称皇帝,国号大礼,以西京为中都,东京为上都。

世隆在位期间,屡与唐征战,北扰西川(治今成都市),西陷黔中,南攻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及安南(越南北部)。870年正月,世隆北上围成都,大败而归。后复与唐战不休,对唐境侵扰更为频繁,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

877年,世隆去世,谥景庄皇帝;子蒙隆舜(世舜)继立,称宣武帝,建元贞明,国号鹤拓,亦称大封民国。

隆舜遣使入朝贡方物(土特产),唐亦派员至鄯阐答礼,自是双方使者及边民交往不绝于途。

(南诏崇圣寺)

隆舜是一位向往汉化的君主,长于儒学,亦善吟诗,好佛。然隆舜沉溺酒色,国事多委于大臣,故放松了对政权的控制,结果养虎为患,权臣成势了。

897年,隆舜被其国相郑买嗣指使心腹弑杀,立其子蒙舜化贞(舜化真、舜化)嗣位,改元中兴。

舜化贞年方十岁,君幼臣强,权臣当道,南诏蒙氏王族由此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902年,郑买嗣弑杀舜化贞(孝哀帝),旋复杀其出生仅八个月的太子,更屠杀蒙氏亲族八百人于五华楼下。郑买嗣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遂亡。

南诏国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即自649~902年,传十三世,凡二百五十四年。

根据资料整理,如有疏漏或错误,望请见谅!

(洱海)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