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鸦片战争,一直打到底,先不说能不能打败英军,清王朝的统治能不能继续稳固,都是问题。

南京是两江总督的驻地,清王朝江南财富之地,分量特别重。而清王朝从虎门,厦门,定海,宁波,镇江,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这下就尴尬了。

皇帝已经严令沿海督抚严加防范,甚至道光皇帝还用缓兵之计,让英人暂退,给了当地守军足够多的准备时间。但是,清军分驻各地,集结效率很低,都打成了添油战术。

南京地位重要,一在经济,二在政治。

经济上,北方为都,实靠南方物资转运补充给养,大运河开发出来其中原因即是为此。

政治上,南京为东南半壁核心城市,一旦为贼所据,分庭抗礼,朝廷心腹之忧。

即使英军攻不下南京城,就在南京城上砸下几个炮弹,也会造成大清武力衰退的印象。

清朝统治中国,靠的并非仁政,而是军事威慑和文化压制。一旦军事上的虚张声势被戳破,对清朝来说,意味着政治破产。

稳定大于一切。

清王朝承担不起全国军队调动造成地方上控制力度减弱从而给其他民族起义造反的机会而形成的混乱局面的后果。

英军劳师远征,打到南京也打不动了,人数毕竟太少,清王朝又太大,根本打不过来。英军还没准确的洞察到自己所具备的多米诺骨牌的力量,在对现实做出判断后,选择了和谈。

清王朝也不想打,真打下去,也肯定能赢,但是如果花费太大力气赢了这场战争的后果,谁也不能预知,至于香港岛和2100万银元的代价,并非不可接受。以后清王朝的各种对外战争,决策者往往都会出于类似的顾虑而造成战场的被动。

有人说,中国官场腐败,海禁废弛,清朝不具备打赢的条件。

可是,同期在阿富汗,英国人派遣了1.6万人,结果全部损失。在中国战场的英军,不足阿富汗战场的一半。而清王朝之大,战争潜力之强,要远远大于阿富汗。之所以不战,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

为避免出现更为不利的局面,清王朝就此匆匆了结了战事。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不妨再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签订的条约叫什么。叫《南京条约》。为什么要强调《南京条约》?因为通过观察南京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发现,英国人已经把清朝的大动脉掐死了。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离长江的入海口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可以说,已经是内陆;另一方面,南京属于江南地区。

这说明了一两点问题:

一,英国通过自己的军事优势,主要是海军的优势,已经牢牢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英军只要想攻击,那么江南一带会被英军的火炮彻底摧毁。而清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江南地区可以说,江南地区是清朝的经济命脉,一旦清军轻举妄动,那么清朝的经济命脉就会被英国彻底摧毁

二,清朝时期的主要粮食产地就在南方,而北方的粮食以及其他一些必须的物资也都依赖于南方的输送。而输送的方式无非是海运和漕运。然而此时,这两条路都已经被英军切断,所以,一旦道光帝敢于打所谓的持久战,那么久必须做好:①北方地区缺少物资而导致民变;②军队缺少给养和粮饷而哗变;③北方地区整体陷入经济崩溃的准备。

所以,综上所述,当时的情况,任何一个决策者,都不会选择继续打下去。因为根本没有资本继续战争。

还有,封建王朝,怎么敢一直进行实力差距肉眼可见的战争?本身社会固有矛盾就很深,一直打败仗,一方面民心军心不振,另一方面要加征各种税来维持军事开支,这岂不是激化了矛盾?统治者深知这一点。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清朝在当时,及时停战,是很明智的。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洋人只是想做生意,没必要赌上国家的命运。

3

如果道光皇帝真能下定决心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到底的话,清朝当然能够打败英军,只不过清朝也会因此遭受不小的损失。

这个损失是道光皇帝所不愿看到,也承担不起的。

所以,道光皇帝不会打,后来的咸丰、慈禧也不会打,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和洋人死扛到底的后果很可能会换来清朝的崩溃。

道光皇帝不会和英军打到底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则是道光皇帝的主观因素,二则是清朝国力的客观因素。

实际上,清朝从嘉庆皇帝开始,皇帝们的性格便已经开始变得懦弱起来,并且能力一代比一代弱。

嘉庆接手了乾隆留下的烂摊子,除了杀了一个和珅,被教乱搅得混乱不堪之外,几乎什么也没做。

道光接手之后,除了让林则徐热热闹闹地销毁了一批鸦片,在鸦片战争的起始阶段略显强硬之外,余下的便是对洋人的恐惧和在洋人的逼迫下签订《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屈辱。

咸丰更惨,这才一接手清朝,洪秀全这帮“发匪”便闹了起来并且迅速地席卷了东南半壁,然后又遭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洋人吓得匆匆逃到了热河,躲在热河行宫不敢回京,还被吓出了病,最后病死了,死了之后还留了个祸害——慈禧。

慈禧掌舵,也没干什么好事,除了想方设法地巩固自己的统治之外,也就是搜刮钱财和割地赔款了。

这几个人,没一个是想着好好发展一下清朝的,或者说他们的能力也就那样了,只能当一个坐吃山空的“守财奴”。

让他们创造财富?那还不如让他们去死。

道光原本以为自己能够轻轻松松地打趴英国人,毕竟在他的认知里,清朝一直是天朝上国呀!

可谁知道,英国人竟然成了他的梦魇,为什么呢?英国人的船速度快呀,他们蒸汽船都用上了,清军这边还在划桨呢,所以英军转移速度也快,可谓是倏忽即至。

所以,道光对英军特别恐慌,生怕英军开着船一路北上,直接攻打天津和北京,那到时候道光便等于身处战争第一线了。

道光曾经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碰到天理教叛乱,林清率领天理教徒一路攻入皇宫,打到了养心殿,当时嘉庆还在热河,所以道光为了在争储一事上能够加几分,只好提枪上马和天理教打了起来。

后来,每次想起在皇宫打天理教这事,道光都觉得心惊胆战。

所以,道光实在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的事了,他也不会让这种事再一次发生,所以宁愿割地赔款。

反正地多的是,钱嘛,刮一刮也多的是。

道光皇帝对于洋人的恐惧,或者说对于战争的恐惧,是他不愿意、也不敢继续打下去的原因之一。

除了道光皇帝的主观因素之外,当然也少不了清朝国力方面所导致的客观因素。

对于清朝国力,在此仅论其军事力量,虽说清朝当时仍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可是在马关和辛丑两条约中仍然能够拿得出这么多钱赔给列强,可见清朝真要发了狠地刮钱的话,他还真不会缺钱。

那么,清朝当时军事力量如何呢?武器方面肯定是不如英军的,当然差距还没有之后那么夸张,但胜在人数远远多于英军。

道光时期,清朝的军队仍然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兵力在20万左右,绿营兵则在60万左右,并且这80万军队被打散分驻在各地,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临时将他们聚拢起来,,然后拉到战场。

可是,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得这么狼狈,前前后后却已经投入了将近20万的兵力,也就是清朝四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道光铁了心要和英军死扛到底,那他就必须得集中清朝更多的优势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他得不得继续抽走地方上的驻军,这么做肯定会造成地方守备的空虚,从而动摇清朝统治的根基。

即便如此,因为英军的机动性强,转移速度快,很可能清朝动地方上调过去的军队还没走到战场,英军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又或者战争已经结束了。

清政府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到了最后也肯定会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放弃和英军继续打下去。

然后,割一块地,赔一点钱,以此了事。

4

晚清的皇帝们不会硬扛到底,如果硬扛到底当然可以打败英国人。虽然我也认为晚清皇帝之所以“怯于外战,勇敢内战”,和日后“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怕丢失政权,特别是本身属于少数民族的情况下。但为什么康雍乾时期敢接连用兵,而晚清就不敢了?也是一个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1)从国际、英国本身的国力、军事科技等问题看,中英差距还没抗战大,人力完全可以打胜。

从国际形式上看,当时的世界只有三强而不是后来的六强(英俄法美德日)。当时世界的主旋律是对欧洲各国仍在各自争夺中,普鲁士、奥匈等国都还没影儿呢。

同时,英国和法国是当时世界性竞合对手(即竞争中合作),70年后,英法的关系才属于合竟关系(合作中竞争)。

当时的世界还不像1870年代的列强形势,法国海军是威胁英国世界霸权基础英国海军的最强对手。当时,中国完全可以做到一国对一国。

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就在于广袤的殖民地,在亚洲印度是其核心,但印度尚未被英国全部殖民,立足并不稳妥。与此同时,英国在南亚内陆国如锡金、不丹、尼布尔等尚未并吞殖民,所以,真正对中国危险比较大的则是海上。

由此,道光如果能像一些“意志坚定”的皇帝那样,能够坚持打到底的话,长期拖垮英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因就在于英国不可能为了中国而冒着世界殖民地被法国、沙俄抢走,印度因中英战争而起内乱的风险。

最后,要知道,当时英国还没有原子弹更没有飞机坦克导弹,军事科技还没有到忽略人力的地步。

(2)晚清诸位皇帝和慈禧没有改革、进取之心,迷迷茫茫中只要为了江山什么都可以抛弃!他们不可能敢抵抗到底

道光皇帝等统治者很不要脸毫不知改革(嘴上说没用必须要有实践),其根本就在于“统治阶层内部‘死水’一潭”,久而久之,胆量、意志力越来越不行。再加上“儒家化”影响,北宋“妥协苟安”思想地影响,更加为了政权而敢于放弃一切。

因此,恰当地批判北宋(包括南宋)、晚清的“妥协苟安”思想应该是我个人未来的重点,也希望更多地朋友加入。

由此造成宋朝、晚清,从百姓到统治者、军队,为了自己的日子儿什么都可以抛弃。结果如何?像左宗棠那样的人似乎成了“落后分子儿”,慈禧、李鸿章反而快成“民族英雄”了,结果如何?

你妥协、卖卖卖半天,李鸿章换来死后10年亡国、慈禧换来死后三年亡国!

5

如果一直打的话,英国当然不是对手,英军万里迢迢来到中国,运兵能力有限,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清政府国力世界上也能数得着。但不要忘记那句话:兵强强一个,将熊熊一窝。道光胆小怎么办,说什么也没用。


6

铁定不能,打下去,别说赢了,清朝都要更快完!

首先,国家内部矛盾已经积累到爆仓的地步

农民运动也好,知识分子的维新也好,革命也好,朝廷内部的分裂也好,摆正的危机也好,哪一个一不小心都可能动摇清朝根基!而清政府根本无力去整顿,也无力变革和进步,哪怕有些动作也完全来不及!根子坏了,没办法的,道光也别想通过鸦片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暂时缓解矛盾!那些矛盾只会借机爆发,相关派别也会借机发展自己力量,最终结果是鸦片战争还没打完这艘漏水的船就提前沉了!

其次,列强不可能让中国打赢

你以为鸦片战争打下去,只是和英国一个国家打,那就太天真了。很多国家其实都在观望,都在想借机插一脚,想通过战争的胜利来获取最大利益!即使你能勉强和英国干仗,那么很快会随着更多列强的力量,战争的天平都要瞬间向那边倾斜,那将是列强并起,肆无忌惮的劫掠的提前和扩大!

最后,光绪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在是属于他的时代!

西方列强进入现代化,清政府依旧是哪那套腐朽没落观念,人才和统治机器,道光也不具备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本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远远落后于进来侵略的诸国,再硬的骨气面对坚船利炮,大级别的悬殊最终也将迎来失败,也只能是失败!

7

肯定不能。理论上说,虽然清军没有任何可能击败英军,只要道光皇帝不求和,仅凭英军那几万人也是不可能征服中国的,双方可以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和局。但理论上毕竟只是理论上,如果英军长期占领大清朝的沿海地区,清朝大概率将会发生内乱,从而不战而溃,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道光皇帝才急不可待的签下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屈辱总比内乱亡国好吧。

从鸦片战争全程来看,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英军都占绝对优势,清军没有打赢哪怕任何一场小范围的战斗。海战就不用说了,英国海军的技术优势比大清水师至少高出两个时代,双方无论在海上还是珠江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斗”,都是单方面压倒性的毁灭。

而曾被道光寄予厚望的陆战呢,也比海战好不到哪里去,清朝陆军大多数都是一触即溃,炮台守军能顶住英军的一两轮炮击已经算得上英勇,一旦英国陆军登陆,战争就失去悬念了。大清陆军曾在舟山组织过规模浩大的反攻,动用了好几支在大清朝威名赫赫的王牌部队,但无不是以惨败告终。不得不说,清军与英军的差距,除了冷兵器与火器两个时代的装备巨大差距之外,战略战术这些相对“抽象”的方面也处于绝对劣势。

以当时侵华英军的力量,如果借助海军的优势,将大清朝的沿海地区打个底朝天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如何想深入内地,就会面临兵力不足的实际困境。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了海军的支援,1840年初的英国陆军在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情况下,想在大清朝的腹地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可能也是过于高估自己了。满蒙骑兵在1860年代打不过英法联军,不代表在1840年代无法重挫火力不如1860年代的英军。更何况,就纯战略战术而言,清军本来也不需要打赢什么绝对性战役,只要让英军多打几次代价惨重的胜仗,就可以靠持久战耗死英军。

但以上的推论终究还是基于纯军事的纸上谈兵,如果英军轻松占领了大清沿海重点城市,切断了江南的漕运,清政府的财政将遭到致命性打击,英军无需深入内地,只要耗到大清国财政枯竭,或者提前出现了洪秀全,就将不战而胜。

在这种态势下,道光投降才是最理性的选择吧。毕竟,保住大清国才是道光最核心的利益。

8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道光帝签订《南京条约》,这是大清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污点,那么如果在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余英国死磕,那么能不能耗死英国,打败英军呢?

小编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家是很难战胜一个已纵横海洋300年的工业化强国

其一,从军事上来说

清军尽管全国军力90多万,可是分布于广袤的国土上,处处分兵把手,英军尽管陆军不过万余,战舰几十艘,可是英军机动性好,每一仗都是英军形成军力上的绝对优势,以众击寡清军疲于奔命,武器又不好,自然不是英军对手

其二,从财力来讲

打仗说白了也是打得综合国力,从财力上讲,大清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国家财富只能靠天决定的农业收入,而平定白莲教之乱的军事作战让清朝元气大伤,鸦片输入形成的白银外流又雪上加霜。而且英国舰队在大清赋税重地东南诸省上串下跳,大清的财富收入来源都得不到保证,拿什么和敌人打仗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如道光皇帝就是绝不妥协,坚持不懈的和英国军队干到底,虽然清朝在陆军方面的武器装备,比英国人落后了一个时代,可是在将领里面,还是有几个硬骨头的;再看一下海军,虽然的大清管叫水师,和英国人比差距还更大,当时就抱着一个决心,一个要和英国佬死磕到底的决心,如果是这样的话,事情应该会怎么样发展。能靠拖,就把英国人拖死吗?

下面开始大胆假设,道光皇帝就是不和英国佬和谈,他就一根筋抽到底,谁劝也不听,就要坚持到底。

英国佬的陆军,只要不打到北京城,我道光就不走,像我儿子咸丰一样,调全国的兵马来继续打。看看谁耗得过谁

如果你英国佬打到了北京,我就学我儿媳妇,到山西去避难,找几个地方官来护驾、我去躲得远远的,也要继续死磕,看你英国人能怎么办?

如果英国佬就是穷追不舍,真的赶到了山西,估计到这时候,英国佬已经对道光这个谈判对象,完全死了心了,在整个神舟大地,真假的朱三太子,天地会的余孽,可能就连吴三桂的亲戚,这些个大清内部潜在的敌人,都已经不知道冒出来多少个了。可惜这时候孙中山还没有来得及留洋归来,按照时间计算,孙中山应该还没有出生。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这时候,道光老儿(借一句说书的套话)的大势已去,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在后面的历史过程中,这些过程就给真实的演绎了出来,咸丰皇帝,不正是吸取了所谓的教训,就是不谈,继续死磕啊,磕到圆明园没了以后,咸丰开始谈了。

咸丰皇帝的老婆慈禧太后,在被八国联军打的跑到山西以后,大哭了一场,寻思寻思半天,也回到谈判桌了。

可如果到了第三阶段呢,就是打死也不议和呢?

遇上这样的事,这样做大清一定会亡,这可能是我民族之福气,我们很可能提前多年,就开始彻底的洋务学习,肯定会比东洋日本强多了。

也可能是灾祸吗?会不会发生其他变卦呢?

10

作者:金满楼

这种问题感觉好愚蠢啊,这还用说吗?

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只要你坚持八年抗战,或者十四年抗战,或者多抗战几年也无妨,胜利终究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啊?

难道这还要怀疑吗?

就英国人几艘破船,远道而来,仗着自己有几门烂炮,也就可以在海口上耀武扬威,骚扰边民,多大点事啊!

试想,在八年抗战中,咱们都丧失了大半个中国,都这么惨了,中国人民不照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吗?



就英国人这几艘破船,就这么千把人,还能把中国怎么着?

中国这么大,就是走路也得把他们累死!

就是全站在那让他们打,也得把他们累死!

有啥可怕的呢?

再说了,别说英国人、日本人,就算是满洲人又如何,建立了清朝又咋地,不照样把他们同化为中华民族了吗?

所以说,不要过高的估计敌人,也不要过低的贬低了自己。

古人教育我们,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和之后的甲午战争啊、抗战战争啊、军阀混战啊,动辄死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战争想必,鸦片战争那都是小case!

咱们中国人,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是见过大场面的,就鸦片战争这种小规模小恫吓,真的没啥。

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只要你肯牺牲,比如像老蒋那样,把大半个中国都让给你,打持久战,拼时间,那英国洋夷是拿中国人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要知道,英国人骚扰中国的目的是要中国开头通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征服你、要和你拼个你死我活,而是要做生意啊!

这和日本鬼子要霸占中国可完全是两码事!

再说了,英国鬼子来中国,那可是跨过了大半个地球来的,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打仗,成本老高了!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有事,芥藓之疾而已。

也就是道光老爷子看到老百姓遭殃,觉得这么打下去没意思,还不如早点结束算了。

不就是开头通商吗,好事啊,贸易往来,双方得利么?

再说了,开头通商设立海关,皇家还多了一笔海关税,后来成为财政收入的大头、占全部收入的五分之一呢?

何乐而不为?

算了吧各位,别被教科书那近代史“祥林嫂”的调调给迷惑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