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2020-11-10 23:38阅读(60)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宝宝的自我意识,从1岁~1岁半前后开始萌牙;宝宝2岁~2岁半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进入高敏感期。说到这里,我

1

宝宝的自我意识,从1岁~1岁半前后开始萌牙;宝宝2岁~2岁半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进入高敏感期。

说到这里,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也曾烦恼过,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都比较难带。但是这没办法,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这样子,我们家长得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才行,并且要有对策地对宝宝加以引导。

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有什么先后顺序?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1、宝宝打人、扔东西,表示拒绝:

宝宝自我意识刚开始萌牙的时候,主要表现为“打”和“扔”的动作。比如说:妈妈将宝宝平时非常喜欢的食物放在宝宝面前,宝宝会用手将食物打掉;或者宝宝将平时喜欢的玩具扔掉,这就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萌牙阶段。

2、简单地说“不”,为反对而反对:

简单来讲,宝宝从简单粗暴地“打掉”动作过度到语言表达,主要表现为宝宝爱说“不”字!比如说:“我”不想吃饭,“我”不要洗澡,“我”不想回家等等。并且“自我”不愿意遵守约定或者规则,比如说妈妈和宝宝说好了9点钟要上床睡觉,“我”不行,还要再玩一会儿。

3、物权界线明确,以“我”为中心:

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物权界线”,这个阶段的宝宝,能明确区别“你”,“我”,“他”的概念,并且对“自我”的名字或者小名非常清楚。比如说:这个东西是“我的”,不是“你的”;这个礼物或者好吃的,是爸爸买给“我”的,“我”不愿意分享;“我”可以玩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小朋友不可以玩“我”的等。

宝宝“自我意识敏感”的主要原因,以及家长应有的处理方法:

一、宝宝的大脑发育优先于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发育,导致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牙。

■家长的处理方法:不急于对宝宝纠错,给宝宝充分的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

智能生命体的发展规律,是“由上到下”式的发展模式。比如说胚胎期,细胞分裂增殖后最先开始发育的是胎儿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然后再是胎儿的躯干部分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再接下来是胎儿的四肢。

同样的道理,宝宝出生之后大脑发育仍然处于优先地位。那么这样必然就会出现宝宝大动作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宝宝智力发育的“不配套”或者不同步。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宝宝大脑思路很清楚,但是动作不协调或者用语言又表达不完整,宝宝就会发脾气或者故意捣蛋。

我打个比方,大家就能明白。比如说:宝宝刚开始学习拿勺子吃饭的时候,宝宝的大脑非常清楚要先把食物装到勺子,然后再送到嘴里。但是宝宝大动作发展与大脑发展不同步,所以会出现要么食物装不好,或者食物送到嘴里的过程会洒掉或者糊到满脸都是。

所以这时候宝宝就会怎么样呢?孩子就会很生气对吧?比如说宝宝开始用勺子在菜碗里面乱搅,可能搅得满桌子都是;或者宝宝干脆放弃勺子,直接用手去抓食物。

如果此时家长制止宝宝的行为,宝宝就更生气了,这样就萌牙出宝宝的“自我”意识。“凭什么你们吃,我就不能吃”。这里的“吃”在宝宝的意识里是第一位的,至于用手吃还是用勺子吃,不好意思,本宝宝可没想那么多。

所以对于刚学习自主吃饭的宝宝,家长一是尽可能将食物做到方便宝宝使用餐具,二是不要过分强调宝宝吃饭的规则和细节。允许宝宝犯错,不急于纠正宝宝的错误,等到宝宝大动作发展进步了,这些问题就能迎刅而解。否则宝宝开始耍赖哭闹,或者直接把桌上的食物打掉,那么结局就更难收拾,对吧?

二、由“母子共生”到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孩子智力发育和聪明的表现,也是宝宝开始建立“自我”和“独立”意识的开始。

■家长的处理方法:父母应尊重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接纳宝宝不愉快情绪。

所谓“母子共生”,是从十月怀胎开始的。宝宝出生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认为“我”与妈妈是一体的,这就是“母子共生”。所以宝宝2岁前后会出现较强的“母子分离焦虑”,并逐渐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

宝宝自我意识觉醒,对自己名字或小名有了清楚地认识,并对“你”,“我”,“他”有了边界感的认识。开始从“母子共生”关系走向“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宝宝逐渐走向独立的开始。但是由于这种关系转折比较快,所以宝宝就容易表现出对“自我”的偏执,开始变得“为了反对而反对”,开始有点儿“自私”。

但是,宝宝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自私”的行为,我们家长应该冷静对待。比如说有的妈妈面对宝宝不愿分享的时候会表现出很伤心或者很激动很愤慨的情绪:“你个白眼狼,妈妈白心疼你了!以后妈妈不对你好了”等等。

其实呢,这是孩子正常的发育规律,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哈!比如说:当宝宝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制宝宝去分享。甚至有的家长不管宝宝愿不愿意,主动将宝宝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还训斥自己孩子不听话,这都是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强制要求宝宝分享,会导致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延长,并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父母是最爱自己的。父母强制宝宝分享的行为,让宝宝开始怀疑自己还没有别的小朋友重要,这会导致宝宝不安全感,不自信,并有可能让孩子开始变得胆小或懦弱。

所以,家长在面对宝宝“母子分离焦虑”,凡事喜欢反对说“不”,以及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这些家长应该尊重宝宝的发育规律,并充分包容和接纳宝宝不愉快的情绪,要允许宝宝不愿意分享,并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家长更不要训斥宝宝不听话或者不愿意分享的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尊重现实。“没有自我”,就不能“归属于他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充分满足自我,孩子才能学会分享。这就像“你自己都吃不饱,拿什么接济他人”,这是一样的道理。

三、宝宝0~3岁之内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宝宝的思维方式与“自我意识”觉醒以及宝宝“自我的成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家长的处理方法:语言交流故缘要紧,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试图与宝宝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宝宝真的听不懂。家长的行动,比你讲一百句话更加管用。

大脑智力的发展,是由爬行脑到哺乳脑,然后再到新脑(高级认知)的发展过程。直白一点,也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所以宝宝0~2岁,是爬行、翻滚、抓握、坐立、站立,行走等肌肉动作,刺激宝宝建立基础神经发育的关键时间。

到了宝宝2岁之后,才是宝宝全面调动感觉器官认识外部世界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不满足于总是呆在家里面,吵着闹着总要出去玩。宝宝在外面认识更多的事物,并接触更多的小伙伴,这个接触的过程中触发了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

比如说在与小朋友玩耍的过程区分玩具的归属权,你的,我的,他的。一开始宝宝还没有学会妥协,宝宝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宝宝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但是别人不可以玩“我的”,并开始出现争抢玩具或者打架和哭闹的行为。这就是宝宝直观行动思维和“自我意识觉醒”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当宝宝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时候,家长不用大篇大论地给宝宝讲“你要学会分享,或者你应该让着小妹妹”这些大道理。本宝宝根本就听不明白好不好?家长要尽量将要表达的内容简单化,语句和指令越短,宝宝越能明白。

打个比方:当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对宝宝先给予,也就是先让宝宝满足。比如说宝宝有3颗糖,让宝宝分享出来1颗这样很困难对吧?当妈妈再给宝宝1颗糖,现在宝宝有4颗糖,宝宝就愿意分享出来一颗给爸爸。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但能训练宝宝的数感提高宝宝对数字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宝宝与人分享的意愿。

再比如说:当宝宝动画片没有看完,不愿意洗澡也不愿意上床睡觉的时候,很多宝妈会说“再给你看20分钟,然后必须睡觉”,或者干脆强制性地把电视关掉。这是我们家长经常遇到的场景对吧?那么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呢?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遵守规则,看似是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孩子要清楚认识时间的概念才行。

对孩子来讲“20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宝宝并没有概念。再说一集动画片是多长时间,家长你知道吗?动画片看到一半,是什么后果家长体会过吗?结果是你让宝宝上床了,宝宝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孩子的大脑还停留在电视画面里面,宝宝只不过暂时性地屈服于家长的强意志,反而不利于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教育宝宝的方式,宝宝独立意识、自信和安全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反而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宝宝看电视之前,家长先用手指指向钟表的时针或者分针方向,这样的指令既直观又非常有效。不但能让宝宝提前学习到钟表和时间的概念,还能让宝宝慢慢地学会自律(当然,这个自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宝宝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宝宝看到比宝宝听到更直观。所以当宝宝还要看电视不要睡觉时,往往家长会斥责宝宝不遵守约定,或者反反复复地给宝宝讲大道理。“宝宝要听话,宝宝要遵守时间观念,宝宝按时睡觉,不睡觉然后会怎么样”等等balabala一大堆,可是真的没有多大效果。

好了,关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今天就讲到这里哈。下次我们再聊,我是头条号“爸爸不讲理”,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任何疑问,可在下方评论区给我提问或留言,抽空我再给大家回复。谢谢阅读,祝你带娃愉快!

2

2岁后自我意识和自主愿望显著增强

宝宝2岁后,大人会感到他开始有脾气了,不如意、不顺心就会发脾气,甚至耍赖和乱扔东西。这都是很普遍的行为表现,他们往往不是故意的,只是在成长!此时,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对周围环境感到好奇的阶段,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对环境产生有意义的影响。简单来说,他们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出现“反抗”,知道说“不”。

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不同步

两岁宝宝的身体发育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一般来说,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说宝宝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例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宝宝可能非常清楚想要搭一个什么东西,但他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拼搭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又或者他知道手里拿的拼图应该放在哪里,可他就是不能很好地将拼图放进去。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让宝宝非常不开心,恰恰这个时候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又很弱,很容易就大闹一场。


爸爸妈妈该如何去应对呢?

1、让他闹一会儿,不要急着去理他

当宝宝无理取闹、大哭大闹时,任何的安慰、讲道理,甚至批评都是苍白无力的,那么,索性就让他去闹吧,尽力制造一个美好的画面——你在闹,我在笑。孩子不会一直闹,等到他安静下来,再去给他一个拥抱,然后慢慢沟通,看他到底需要什么帮助。


2、帮助他用语言表达自己

等到宝宝平静的时候,问他刚才是不是因为某件事没有满足?问他“是不是生气、难过”。父母得到确认后,可以和宝宝这样说:“下次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我很生气’,你不说光哭爸爸妈妈是不会理你的。”当宝宝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父母也就可以用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


3、让宝宝做“选择题”会容易的多

当宝宝无理取闹时,父母切勿这样回应:“你到底想干嘛?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宝宝说了,你又满足不了他,那就不要这样说,可以直接把你能接受的结果告诉他,让他从其中选一个,比如“你要红色小汽车还是蓝色小汽车?你今天只能买一个。”“先抱再自己走,还是先自己走然后再妈妈抱?”

心理学家认为,当宝宝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最大限度内化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赋予更多的责任,这样行动力也更强。此外,让宝宝做选择题不但可以先稳住情绪激动的宝宝,还能缓和下当时的混乱状况,又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宝宝还会得意地以为是自己的主意。


4、无关乎原则的事情,就让宝宝自己去作主

这样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一个孩子精神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2岁孩子的探索欲很强烈,父母可以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样不会破坏宝宝的好奇心。终究有一天,他们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所以独立是一项必要的技能。

3

粉丝朋友的疑问

前段时间有位粉丝朋友和开心爸爸说了这一件事儿。

他准备送两岁半的孩子去幼儿园,结果刚送过去,孩子就弄得自己差点下不来台。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粉丝朋友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老师看到孩子比较可爱,想要过来抱一抱,结果孩子直接就伸手在老师的头上打了一下。让这位粉丝朋友觉得实在是太恼火,差点当场就发作了。

这位粉丝朋友还说,最近孩子表现比较不好,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时候还是无理取闹,自己的东西别人一下都不让碰......

仿佛这些事情都是一夜之间就表现了出来,这位粉丝朋友苦恼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好好地孩子直接变成了一个熊孩子呢?

事实上,这只是孩子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

孩子们在2岁半到3岁左右的时候,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对“你的”“我的”这类词非常敏感,而且对于自己的东西看管的比较严。还经常说“不”,在很多事情上总喜欢和爸爸妈妈对着干......这其实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

所谓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主要是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开始有意识的区分“你的”与“我的”。这里说的区分指的不仅仅是物品,在对于一些事情上也是这样。比如“爸爸让我这样去做”,“我想那样去做”。并且他们会变得很固执,执着的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当然,自我意识敏感期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经常说不。其实他们虽然嘴上面说的是不,心里面还是很接受爸爸妈妈意见的。这里的不,实际上只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起自我的概念,让爸爸妈妈知道,我自己是存在的,甚至有的时候是需要听一下我的意见的。

实际上,自我意识敏感期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是孩子未来人格的雏形。他们意志的坚韧程度以及内心的强大程度,都与这个时期息息相关的。

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保护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呢

适当的让孩子自己做主

对于经常说不的孩子,其实爸爸妈妈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做主。做得好了,下一次再做的时候就更加有信心了;做的不好,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对于自己做主的事情,他们会变得超乎寻常的慎重,超乎寻常的专注。这对于日后的注意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如果在这个期间,孩子表现出了过激的行为,或者比较危险的行为时,爸爸妈妈还是应该引导一下的。

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非常在意,对于物品所属权的问题也很是关心。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不应该为了所谓的面子,强制孩子去分享,或者强行把孩子的玩具送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来区分,哪些东西是我们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我们享有绝对的所有权,可以送给别人,可以自己玩,可以藏起来,只要自己愿意怎么做都行。但是别人的东西就不行了,想玩的话,只能是向对方询问,得到了肯定后才可以玩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更应该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在合适的时候轻轻的推他们一把,这就足够了。

4

有一个词叫“terrible two\",指的就是宝宝的自我意识很强的两岁,很多家长都是深有体会,可以说分分钟炸毛,宝宝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时会有哪些令大人抓狂的表现呢。

  • 总是说“我不,我不”
  • 一言不合就发脾气
  • 霸道,不喜欢分享
  • 特别固执特别执拗
  • 打人骂人
  • 喜欢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 反抗爸爸妈妈的指令



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历程

  • 0-6岁的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 1-2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 2-3岁自我意识进入敏感期
  • 3-4岁进入执拗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顺利过渡的积极意义

大人通常提到“自我意识敏感期”都会觉得头疼,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是非常固执,非常不好惹,但是如果大人知道了这个敏感期对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自我意识敏感期的顺利过渡能够让孩子明确什么是“我的”,敢于说“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核心,更有意志力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

1. 不把宝宝这个阶段的行为随意上升到道德层面

当宝宝不想分享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批评孩子并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孩子会非常受挫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实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于他人,所以,他人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影响非常大

2. 设置各种移情场景模拟

游戏是孩子获得认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大人可以设置宝宝去别人家做客,被别人家孩子拒绝分享玩具的场景游戏,或者大人生病了,顺带问问宝宝生病了有什么感觉,通过这种换位,让宝宝了解别人的感受。

3. 不要过度营造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氛围

现在家庭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孩子转,口头禅经常是“我不吃,给宝宝吃”,“都是宝宝的”,“宝宝想去哪玩我们就去哪玩”,这样会让宝宝以为自己真的是世界的中心,长此以往就真的是“自私霸道”了。

适当的照顾大人的意愿也是必要的,好吃的大家一起吃。

4. 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尊重为主,正确引导

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想体验做大人的感觉,小小的身躯总是爆发出大大的能量,“我可以,我能行,我来做”,换个角度看待孩子,接受他们的自我意识行为,尊重孩子,大人避免训斥孩子,给孩子发脾气,更加强化这种思维。

最后引用著名教育家孙瑞雪的一句话: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于他人




我是坚持科学育儿的墨仔妈妈,一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婴幼儿睡眠指导师,与孩子一起成长,最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妈妈。 -----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知识

5

宝宝3岁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也就是我们家长说的“死心眼”,各位家长要利用好这个阶段,更好的渡过这个阶段。

不懂3岁后敏感期,亲妈也懵圈!那如何面对宝宝的“死心眼”?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解答。一,宝宝的“死心眼”表现有哪些?二,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家长如何应对。一,宝宝的“死心眼”表现有哪些?我同事家的宝宝现在三岁半,用同事的话说,这小家伙每天弄的她家民不聊生的,比如她跟宝宝出门,不能是同事锁门,一定要他来锁,出门的时候必须背上那个蓝色的小书包,即使那个书包都脏了,换成其他不行,两个人走路,孩子一定要在妈妈的左边,同事不能走的太快,不能超过他,超过他他就不高兴。这就是宝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那宝宝的死心眼表现有哪些呢?1,空间方面比如玩具的摆放,小熊要放在飘窗,其他地方不能放,爱玩的玩具要放在地板上的框里,这个玩具和那个玩具要挨着放,玩具不能出框等等。2,时间方面时间也就是先后顺序,次序的问题,比如我闺蜜家的宝宝,她吐槽说,她家闺女穿袜子和穿鞋一定要先穿左脚,再穿右脚,有一次着急出门,就想着快点穿蒙混过去,可宝宝就是不同意,把先穿好的右脚脱掉,一定要从左脚穿才可以,我闺女说当时恨不得打她一顿,让她这么死心眼。其实仔细观察,秩序敏感期三岁多的宝宝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动性,自我意识开始展现,我们做家长的要放开手,激发宝宝的独立能力。二,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家长如何应对。1,首先又要正确的认识,懂得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要经过秩序敏感期,这时候的宝宝看着不如之前听话了,可我们普遍喜欢的所谓听话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孩子吗?我不这么认为,听话的孩子其实缺少的就是自我意识,不知道表达,不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而秩序敏感期期的宝宝自我意识正在萌发,他说这个不能那个不许的时候,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展现。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充分尊重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死心眼要了解理解,对于一些跟宝宝有关的事情或物品,要询问宝宝,我们要首先把宝宝看做是独立的人,才能更好的去培养优秀的孩子。2,抓住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既然宝宝对秩序很敏感,那我们家长就要好好利用好这个阶段,比如既然宝宝穿鞋有先就顺序,那我们就试着让宝宝自己完成,比如,出门前让宝宝自己收拾东西放进自己的小书包了,对于一些忘拿的东西可以稍微提醒一下。比如一些玩具,可以引导孩子玩完后自己整理收拾好,等等。

【格格亲子读书会亲子共读,让孩子形成一生的读书习惯。 宽度看到全世界,广度看到五千年! 让你建立起系统的亲子共读体系!https://ic.snssdk.com/market/v1/tpl/landing/community/community.html?community_id=6658486405158666764】

6

首先,父母们要知道什么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这之前,孩子的意识中,他是和母亲是一个共体。

在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很多孩子开始独立行走。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入两岁之后,孩子们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孩子喜欢说我的。很多妈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孩子进入两岁之后,最喜欢说的就是我的。不管是自己的玩具,或者是自己想要的玩具,还是别人的玩具,只要孩子想要或者已经拿到自己的手里,最常说的话就是我的。

第二个表现就是孩子喜欢说不。任何事情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第三个表现就是对秩序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自己的玩具,每天必须按相同的顺序和位置去摆放。或者每天上学的路必须走同一条。

当孩子有以上表现的时候,证明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确实是很难带。动不动的发脾气,苦恼在大人的眼里,孩子是不讲道理的。

在《我的两岁孩子》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表现,喜欢和大人对着干,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其实都是孩子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认知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父母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个过程。不要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

怎样来引导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宝宝?

第一点,从心理上接纳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经阶段。父母要放松心态,不要和孩子面对面的去硬碰。

第二点,尊重孩子。这里说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孩子的行为。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每次自己要按电梯,自己要开门,如果别人帮忙按了都会大哭大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再重新把这个事情做一遍。

所以如果孩子强烈要求这样的事情再去做一遍的时候,父母最好去带孩子重新走一遍过程,不要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觉得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

第三点,如果孩子哭闹的特别厉害,可以利用转移注意力或者是直接抱离现场来处理。两岁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有时候换一个环境,她们的哭声就会立马可以停止。

第四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与其说建立规则,其实就是帮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玩具玩完要收起来。有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去照做。但是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了解规则,并且帮助孩子可以一起去完成。

比如玩具玩完了,要说起来很多孩子可能不愿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去引导孩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收起来。长久的坚持,就是为了告诉孩子玩具在玩儿完之后是要收起来的。

2岁很快会过去,2岁之后我们又会迎来一个乖巧的宝宝,父母们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

7

孩子一岁前开始通过镜子认识自己,曾经有儿童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宝宝的鼻子上点个红点,让宝宝照镜子,如果宝宝懂的摸自己鼻子,那就说明宝宝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我闺女是10个月左右我把卷发棒粘在头上,让她照镜子,她懂的伸手往自己头上摸卷发器,并且对着镜子笑了。随着她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感觉到我与他人的区别

一:2岁左右开始自我意识增强,出现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并且有了物权意识,无论什么都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爸爸不能抱妈妈,妈妈也不能抱别人。即使是他去外面公园坐过的凳子,她也认为是她的。“不行,不是”是他们的口头禅。

小区里有个男孩2岁多,游乐场的滑滑梯都认为是他的,别人要是滑了,大老远的也要挣扎着跑过来,把其它人推开。不是他霸道,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了

我家现在11个月多,有出现这样的小苗头了,喜欢拿手机遥控器等。要是强制拿走,她就会哇哇大叫。

二:3岁左右出现执拗期,秩序敏感期。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一定要我关门,你关了不行,就要大哭大闹,无法罢休。要打开重新关一次才可以

三:4岁左右细化物权意识,懂的这是我的,这是你的。小气鬼宝宝出现了,我的玩具就不愿意分享。以此来宣誓她的主权。

家长要怎么引导。

孩子的敏感期是孩子长大的表现,每一个敏感期的出现都表示着孩子的思维在发生变化在慢慢成熟长大。所以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敏感期。

1:接纳孩子的表现。适度的引导孩子

2: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她哭闹时候,安抚她的情绪,坚持你的原则。可以哭,但是不能打人。

3:不打骂孩子,也不要过度宠爱,不恰当的行为要制止并且引导。

只要家长不对其敏感期加以破坏,孩子很快就会长大,让爸爸妈妈头疼的时光也很快会过去的!

8

自我意识敏感期,我的我的我的挂在嘴边

孩子三岁表现的占有欲强,其实这都是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常见表现,和自私、霸道、小气毫无关系。《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指出,从2-3岁开始,儿童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开始萌芽,便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极具占有欲,什么都是“我的我的”,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更不愿意主动分享。孩子是在通过占有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自我并不是自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我记得我看《妈妈是超人3》中,霍思燕说嗯哼:“他现在有自己的领地,包括我是他的,不是爸爸的,分得好清楚。”有一天杜江回家,嗯哼甚至不让他和妈妈睡,一句“你出去,你到客厅去睡”,将爸爸赶了出去。这里的嗯哼,其实也不是嫌弃爸爸,而是他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了,认定妈妈是他的私有财产,别人不能靠近。对于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家长不谴责孩子的行为,不给孩子贴标签,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当孩子动手抢时,引导他用语言解决问题:我不同意他玩、我不想分享。当孩子占有别人的东西时,帮他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告诉他自己的东西自己能做主,别人的东西,他不能动。当孩子不愿分享时,不强迫,但可以鼓励他交换,在做到后及时赞美,正面强化他的交换行为。

咱们怎么帮孩子度过好这个自我意识敏感期

一、是不必太焦虑。有的孩子性格强势,所谓的“自私”表现的就明显一些。有的孩子性格柔和,就会显得很大公无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的丰富,这种自我中心行为将逐渐转为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


二、是要从“吃”上着手让孩子学会分享。吃是孩子最看重的东西。现在从外面买回来好吃的,只要是能分享的东西,我都会当着孩子面,分出一些给家里其他人。一开始,孩子会大哭大闹,但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上周参加一个小朋友生日聚会,带回来一块儿蛋糕,女儿还主动给爸爸留出一小块儿,等着爸爸加班回来后一起吃。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游戏和读绘本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但更好的是在实践中引导。前一段带孩子到外面玩儿,孩子想骑一个小姐姐的车,遇挫后孩子眼泪汪汪得回来了。我说:“你再去试试,拿你的玩具和姐姐交换,看看怎么样?”孩子顺利成功地骑到了车,很开心。


三、是营造家庭分享的氛围。我跟老公约定,父母做完饭后,我们都主动帮助把饭菜盛好;一些好吃的菜,主动给父母多夹一些;吃完饭后,让父母坐下休息休息,我们主动把碗洗了。相信这些举动,会对孩子有示范作用。


四、是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孩子在家比较强势,我就经常带她到朋友家玩,去时还要带上自己的一些玩具。到一个陌生环境,孩子就没那么“嚣张”了,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了。我还发现,孩子在一起多接触,熟悉了过后,大家就能玩得比较融洽。前几天,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孩子开始哭闹,不愿意分享。我坚持让朋友带孩子留下来。半小时过后,两个孩子熟悉了,玩的特别高兴,孩子把很多好玩的玩具都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离开时,两个小朋友还在一起热情的拥抱,并说:“把我的牛奶让姐姐带回家喝吧。”最近还一直嘟囔,要让朋友家孩子来玩儿。


总之,在孩子所谓“自私”问题的教育上,不要恐慌焦虑,要在示范中言传身教,在生活上潜移默化,在互动间耳濡目染,相信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欢迎关注麻麻很忙的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id: eduzhenxuan,关注我们的知乎、问答家长很多哦!现在超过5万+的爸妈都在里聊教育, 这里不仅有最in的90后潮爸潮妈分享的育儿经,也有留学海归双商超高的智慧酷爸酷妈分享教育启蒙的故事,还有娃爸娃妈在教育路上遇到家庭教育、升学择校的困惑解答。感谢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

9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经验和看法。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不让他做的事偏爱做,或者占有欲特别强,不愿分享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怎么来引导呢?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这个问题,帮助跟我一样有育儿烦恼的家长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幼儿的“自我意识”?它的表现是什么?

心理学上认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比如最近我的女儿经常跟弟弟比脚的大小,说她的脚比弟弟的大,站在弟弟旁边时: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比弟弟高。在客厅玩时有时会说:这是爸爸买给我的积木,弟弟你不要玩;跟堂妹说:这是我的奶奶,不是你的;有时别人的玩具,她喜欢,也说是她的,不肯归还给人,这些都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表现行为。

其次,孩子的表现自私,占有欲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其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它跟自私自利不同,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眼里只有“我”,而没有“你”和“他”。他们说话喜欢以我开头,从“我”出发,很少估计别人的感受。

不明白的会以为孩子占有欲很强,什么都要霸占着,但其实这是孩子在幼儿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生活领域的扩大、语言表达的发展和外界教育的作用下,自我意识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的原因。

再次,家长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孩子的自我行为呢?

像2-5岁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家长们主要是促进孩子自我评价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会这样做:

1.当孩子为我们倒了杯了水时,即使我们不想喝,但也可以对她的行为作出正面的评价,赞赏她的孝顺和体贴,注重其为此付出的主观努力。

2.当孩子看电视动画片总是靠得很近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行为会导致近视,是错误的行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他怎么做才正确。

3.参加集体游戏时,对孩子的行为及时给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学会分享才能获得更多的道理。

4.当做一件事失败时,引导孩子自己分析原因,通过自省,发现更全面的自己,不会因为失败而埋怨他人。

5.家长的教育应该松弛有度,民主而严格,可以选择奖励良好行为的方法,多鼓励孩子做正确的事。

最后,儿童在成长期自我意识如果受到阻碍或扭曲,常常会容易引起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严重时会导致人格分裂甚至产生双重人格。

专注分享育儿经验和知识,关注儿童心理,请咨询,关注@兔妈妈课堂

10

自我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许多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也决不让别的孩子动,此时的父母常感到难堪不解,习惯性把这种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的,自私指的是利益上发生冲突,选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利益,这样情况下才叫自私。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最初儿童通过占有自我的东西区分自己和他人,当儿童占有自己的东西,才感觉到“我”的存在,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标志。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