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甫虽然出身名门,读过读过不少书,但他不是一个当官的料。曾经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大概是因为他是书呆子,看不惯奸诈小人的拍马屁,也经常被奸侫进谗,世态炎凉,使他对仕途失意,看破红尘。发自肺腑之言写下: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

霜凋碧树待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

荒成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

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豉足随牦牛。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

五陵豪贵反颠倒,乡里小儿狐白装。

生男堕地要皙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介书生奈何不了昏暗社会,也仅仅只是用笔杆来发泄心中无奈。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杜甫的个人人生经历,杜甫的官运也就是仕途一直都处于低谷壮态,而且曾多次贬到偏远地区,受尽人们的歧视,也看到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平和底层平民百姓的疾苦。所以这是杜甫心中的感慨而己。这是我个人见解哈。

3

留人是我,语甚是妥。留语亦留,题从不躲。


一、自古圣贤多薄命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出自杜甫的《锦树行》,我认为,多少有些无奈之言。

薄命

杜甫都开始用薄命形容自己了,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世间种种的不公,已使他对朝廷渐渐失去了信心,无奈之下,都开始信命了,可见以颠沛流离、无可奈了到了极点。

即使这样,诗人还不忘发发牢骚,“奸雄恶少皆封侯”,当然,这更多的揭露了朝廷的丑恶,以及对官场黑暗、世态炎凉的讽刺。

有人说这是杜甫的悲愤情怀,是对官场丑陋的抨击,是自身不得志的忧郁,我觉得不能说没有这些感情,因为在杜甫的一生当中,这些情感一直伴随着他,但是,单从这句话来说,体现出更多的绝对是无奈,以及些许的牢骚。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信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有在万般无奈之下才会有此感叹,而且大多都是失败者的借口或是牢骚。

自古圣贤多薄命从杜甫口中说出,也有对前人圣贤的怜悯及同情,同样也是对圣贤之士,宁可穷困潦倒也不同流合污,清廉高洁的品质的赞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自己

二、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句更为有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寂寞

与杜甫不同,李白用“寂寞”形容古来圣贤,同样也是写自己寂寞。

寂寞一词更强调了对自我及圣贤的认可,更为自信,认为自己没问题,自己就是成功者,只是一般人不懂我们。

寂寞主要有两个意思:

1.别人对自己不解,不懂自己,圣贤的内心世界及所作所为,绝非普通人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略显自傲。

2.对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圣贤之人,虽有圣贤之能,却很少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有所作为。

靠能为名扬天下的太难了,也只能靠酒了。

三、自古圣贤尽贫贱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自南北朝时期鲍照的《拟行路难》。

贫贱

先不论作者敢不敢自居圣贤,但自己却孤高且耿直,即便贫贱,也不能改变自己高尚的品格,同样也说明自古圣贤也是品格高洁的,也就是贫贱不能移。

四、古来圣贤多不饱

古来圣贤多不饱,谁能独无父母心。

语出黄庭坚的《次韵答张沙河》。

不饱

这次更具象了,连顿包饭都吃不上了,虽略显夸张,可这绝对是为古代圣贤抱打不平,并有怜惜之心,更多的是对他们高尚品行的崇敬。

五、自古圣贤多被囚

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

这是文天祥在《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中所写。

被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更为人们所知,文天祥的气节不用我多讲,绝对算得上是圣贤之人,可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被囚的下场,即便如此,也绝对改变不了自己的浩然正气。


薄命、寂寞、贫贱、不饱、被囚,怎一个惨字了得,可见圣贤之士,不是随随便便说当就当的,在您心目中的圣贤又是谁呢?您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古圣贤吗?

4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这联诗出自杜甫《锦树行》,反映了大诗人杜甫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人生感悟,给人一种忧伤又励志的感觉。

“自古圣贤多薄命”,所谓圣贤,是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古时文官多以读圣贤书为荣,而这些清流之官大多都不得志,不光是杜甫自己,李白也是如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首《将进酒》,表达了李白对“陈王”曹植有志难酬的同情和不平,对当朝昏暗的不满和忧愤,更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伤感和无奈。所以历史上那些不得志的圣贤都郁郁而终。

“奸雄恶少皆封侯”,奸雄一词,多用于贬义,是指损人利己之人。而恶少,是指家族富裕的子弟,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品行不端的官二代或富二代。恶少多是带着光鲜亮丽的光环做些不为人知或已经曝光的不好之事。他们损人利己,为上位或其他目的而不择手段,他们反而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并还比较长命。

5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有事物。还有辨证看待所谓的薄命和多福。人生的立意不同,其人生价值取向,也迥然不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生死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义豪迈生死观。不一而足,难述其尽。




6

谢邀。这两句诗当然是杜甫的人生感悟。杜甫是官二代,儒家思想深入骨髓,一生穷苦,颠沛流离他乡,但仍矢志不渝,希望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梦想。随着梦想的一步步破灭,便发出了愤世嫉俗的感慨。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官场上,暗流涌动,敢于直言的人,多没有什么好结局。并不是说圣贤都很短命,而是说,自古圣贤性格率真,直率,难容于世,很容易受到奸臣排挤,很难在朝廷站稳脚跟。就拿杜甫来说,最风光的日子,是在唐肃宗身边任左拾遗,官位不高,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负责给皇帝提建议的。说起来话长,这杜甫虽有才华,却屡试不第,还是靠别人才做一个管兵器的小吏。安史之乱后,皇帝入蜀,这杜甫风尘仆仆,步行追随,到了长安,赤脚挽裤,已经衣不蔽体了,唐肃宗大受感动,遂封他为言官,可惜,因为他书生气浓厚,反对罢免宰相,很快被排挤出去。

历史上的屈原,贾谊,李纲,岳飞等都因为性格切直,或自尽,或遭贬,或被冤杀,或郁郁而终。

相反,哪些地痞无赖,善于投机钻营,曲于逢迎,反而权势熏天,如日中天。

杜甫目睹了唐王朝奸臣当道误国的情景。李林甫是奸邪小人,安禄山,史思明则是边境恶少,他们都被封为列候。宋朝的高俅就是一个街头的无赖,竟然成为军政要员。哎,读书至此,无不废书三叹,为之扼腕。

元朝时,此现象尤其严重。地方官员张鸣善曾做一曲:

装模作样早三公,撸袖挥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总说来都是哄。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

胡说八道,蛮横好斗的人,都在社会上混的有模有样,什么人渣,怪物,都被捧为诸葛亮,姜子牙一般的人物。

结束语:掩卷遐思,这些圣贤是不是都有一定缺点?《易经》中崇尚做人要外圆内方,外小人,而内君子。这也与《道德经》的曲全之道暗合,启示我们处事要谨慎,灵活,委婉一些。难怪人们常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7

杜甫的《锦树行》,正巧证实了古人思想的一个弊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霜凋碧树待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

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

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跂足随牦牛。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五陵豪贵反颠倒,乡里小儿狐白裘。

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杜甫这篇《锦树行》,就正是杜甫的“发愤之所为作”。

杜甫感叹自己在长时间以来一事无成,并认为当时社会板荡,都是社会风气造成的。这算是他对人生的感叹,主要是不满,为自己的爱国但是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慨。

杜甫的愤慨当然是有理由的,只不过杜甫在这件事的认识上还不够深刻。他没有考虑到造成这一切不公平的原点,也就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没有认识到皇帝才是祸根,而是简单地把这些不公平归于奸臣把持朝政,这就是杜甫在思想上的不足了。

当然了,在杜甫那个年代,也没有办法要求他有那么进步那么深刻的思想,所以说,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路也算是正常的。

杜甫爱国,杜甫不满。虽然他慨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当道,但实际上他的实务能力并不怎么样,尤其政治斗争思想更是单纯,所以他的失败也不奇怪,只是杜甫自己还没察觉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各种事情都过于理想化地去考虑,最终一代诗圣悲剧收场。

8

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多体现写实、敢于揭露当时社会。为中国古代诗人少数者之一!研究他的诗很有价值。

9

聖賢內心存着善念,沒有惡念,可世間污濁,聖賢不與世間同流,不同流只能自流,自流用力多,同流用力少,用力多對自身損傷就大,用力少對自身就不損傷,所以用力多苦,苦就薄命!用力少就不苦,不苦就有「福」;從世間的角度看聖賢苦薄命,奸雄有「福」,從究竟來看,奸雄無德,福也是苦,聖賢苦確是樂,因為聖賢種善因,善因感樂果;奸雄種惡因感苦果。

10

杜甫这两句诗前面还有两句:

青草萋萋尽枯死,东郭老人住青丘。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候。

杜甫(712一770),海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誉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这两句话当然是杜甫的人生感悟,甫的父亲是当官的,他是官二代,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儒家思想深入骨髓。他后半生穷苦,颠沛流离他乡,本想为国出力的梦想一步步破灭,便发出了愤世嫉俗的感概。

杜甫最风光的日子是在唐肃宗身边任“左拾遗“,管武械库的,官位不高。安史之乱后皇帝入蜀,杜甫不畏劳苦风尘仆仆步行追随到了长安,连鞋都跑烂了赤着脚,裤脚挽起高低不一,衣服已破烂不堪象个难民,唐肃宗大受感动遂封杜甫为言官。可惜,由于他书生气浓厚,不知变通,反对皇上罢兔宰相,很快被免了官职,排挤出去。可见杜甫经历这件事变后,在他的灵魂深处是一个多大的震动。

杜甫目睹了唐王朝奸臣当道误国的情景,他知道李林甫,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坏人,前者是奸邪小人,后者是边境恶少。但他们却被封为列候。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圣贤,性格率真,敢说实说忧国忧民的人却难容于世,受到奸臣排挤,所以,那两句诗词出现在杜甫的诗里,正是现实与经历的一种愤世与不满的写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