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啥意思?

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啥意思?

2020-10-31 09:03阅读(68)

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啥意思?:佛教,大肆发展信众!聚敛人心钱财!于世无为!人类的蛀虫!所谓教义不过是天上浮云!何来自

1

佛教,大肆发展信众!聚敛人心钱财!于世无为!人类的蛀虫!所谓教义不过是天上浮云!何来自我修养呢?道教,虽有一教字,却从不做宗教之事:来去自由!从不劝人入道!更不宣扬教义!真正的自我修身!

2

鲁迅说过“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看人要看透人的本质”,和尚和道士就是不同的两种人。

虽然他们都是修行中人,但是和尚和道士所作所为却有天壤之别,看透这两种人,也就看透了这个世道。

在太平世道很难看到道士,因为道士都隐居到深山里潜心修道去了。这时人们往往忽略了道士,而是进寺院烧香拜佛。

此时和尚向人们灌输捐资献佛,信男信女都会向寺院敬献香资以示诚意。

其实这些布施都流入了和尚的腰包,和尚是利用人们对佛崇拜的心理骗取钱财,因此寺院富得流油,和尚们一个个吃得肥头大耳。

相反道士在深山里修行,远离喧嚣的尘世,安贫乐道,因此道士一个个长得很瘦,但很有精神。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胖和尚、瘦道士)

但逢乱世,道士就会肩挑正义下山救民于水火,比如武当山的张三丰道长,在蒙古侵略中原的时候,带领众弟子下山帮助宋朝抵御外敌。

又如全真教道长丘处机,74岁高龄仍不忘为民解忧,为了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徒步35000里地到西域去劝说成吉思汗,丘处机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全天下百姓,当然也包括成吉思汗,随后蒙古与南宋达成了和解条约。

而和尚做了什么呢?

在乱世,和尚龟缩的寺院里吃斋念佛,哪管百姓的死活。少林寺18棍僧救唐王,救的是李世民,并非芸芸众生。

远的不说,就说前几年遭人非议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吧。据说他的名下有多辆上百万的豪车,还有人举报他有私生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头条搜索释永信)

在历史上和尚娶妻生子有违清规戒律,但道士却可以娶妻生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和尚是修口不修心,道士是修心不修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老百姓爱憎分明,能不憎恨和尚吗?

和尚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在世面上,许多好吃懒做的和尚,打着宗教的旗号骗吃骗喝,和尚留给人们极其恶劣的印象。

从形象来看,和尚大腹便便,一副脑满肠肥的样子,长着令人厌恶的大肚子,相反道士骨骼清奇,有仙风道骨之神韵。

再就是和尚属于为外来引进佛教服务之人,而道士则属于土生土长的道教信徒。

这也是人们憎恶和尚而不憎恶道士的原因之一。

鲁迅先生看问题很犀利,古代多道貌岸然的和尚,而少扶危济困的道士,读懂这两种人也就读懂了旧世道。(关注春秋君,每天给你好看的文章)

文/秉烛读春秋

3

道士乱世下山斩妖除魔,盛世回山隐居修炼;

和尚乱世上山紧闭山门,盛世下山招摇撞骗。

盛世你去找道士,多半是找不到的,找到了也多半是不搭理你的;乱世你去找道士,多半只能找到留下看家的或老或小的道士。

乱世你去找和尚,多半是找不到的,找到了也多半是不搭理你的;盛世你去找和尚,和尚会让你花钱烧高香、看相、算卦、看风水。

但世人往往不知,除了烧香念经以外,其他各项“业务”是佛法所不容许的。

阴阳八卦是道士的老本行,和尚非说自己会,跟谁学的?

4

鲁迅这句话,写于1918年8月20日,致其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而其事由,则是顺着谈论其《狂人日记》而及。因此,所谓“中国根柢”云云,须联系到这部奇特小说来 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下信中涉及此事的原文: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从上面的引文来看,所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与夫认为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都是那一段时期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其在小说中的表现便是《狂人日记》。按这篇小说最具有发聋振聩之力的惊人之笔,就是: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吃人,是鲁迅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愤怒揭露;用它来概括中国的全部历史,便是从《(资治)通鉴》里见到的“食人民族”。因此,所谓中国的“根柢”,实指其“吃人”的本质。由是可见,鲁迅当时对于道 教,是视为批判的对象,甚至于将其看做中国文化劣根性的重要原因。他对道教的评价,完全是否定的。

有人可能会说,上面的引文中,对于“根柢”没有明白界定,未必是你所理解的那样。那么好,我们不妨查一下自1918年至1927年这十年中,鲁迅谈到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事物时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来寻访其关于道教的基本评价。也许令人失望,查这十年中鲁迅涉及道教的话,没有半句是肯定道教的,批评、斥责的话倒有那么好几句。这里且举几个例子。

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随感录》三十八,1918年11月15日)

祖先的势力虽大,但如从现代起,立意改变: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同上)

在当时的鲁迅笔下,道士的讲阴阳五行,与仙人的炼丹实验,都属于昏乱之列,必须加以清除。儒家与道家的书自然更是其本源所在,乃是助成昏乱的物事。一派道教与道教中的思想,全无是处,决应扫荡,大约便是他此时的心态。

这一段话正写于《狂人日记》发表(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之后不久,两者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然展示了同一种观点和态度。这段时期鲁迅对道教的否定之辞,还有一些,不再赘述。而在过了将近十年之后,鲁迅偶尔提及道教中的人和事,基本态度仍然差不多。1927年,他与梁实秋论争,批评梁氏提倡“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突然论及道士: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文学和出汗》,1927年12月23日)

道士论道何以被说成那么可怕和可憎,鲁迅先生总有他自己的道理,我们不来详细揣测。只是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与1918年时一样,此时鲁迅对于道教仍然没有好感。

从上文可以看到,鲁迅所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意在批评。虽然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肯定判断,然而,他对中国的“根柢”,却是完全否定的,由此表达出的正是对道教的全盘否定。当我们满腔热情地肯定着道教的历史作用,却引这位大人物对道教的否定评价为权威论据,实在是说不过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怪事发生,一是我们对于要想征引的文字,少了点细读与甄别的功夫;二是太想依傍名人。而其结果,是既误读了鲁迅,也无助于对道教的正确评价。

其实,名人的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些分量,但必须要确是真知才是。鲁迅并非道教史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我们不必强求他对此讲出什么精彩的说法。他作为中国近代有影响的文学家,肩负着抨击封建主义的重任,意在唤起国民的觉醒,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但其书其言不必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先生对于道教的批评,在经过八十余年之后,尤其是经过二十年来海内外学人对道教具体而实事求是的研究之后,便很有商榷的余地。而即使商榷,也不影响我们对先生的崇敬。先生作古多年,本来没有必要再翻这些老账。但眼见得将其个别话当成与其本意全然相反的格言来引用,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因此翻了几种鲁迅的书,写成上面的文字,目的只是还一个事实的真相。

5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这段话里没什么生僻字,看起来也很好懂,但要弄明白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我们平常的认知,“儒释道”三教之中,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力都要远远大于道教。

但在鲁迅先生看来,道士最受人们欢迎,而且“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道教才是真正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弄明白道教的一些发展历史,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道教不等于道家

道教将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作为自己的鼻祖,并奉其为“太上老君”。这给人一种错觉:道家就等于道教。

其实,道家和道教完全是两回事。道教在形成过程中,确实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但其思想体系不止于道一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从原始社会的各种祭祀和鬼神崇拜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神仙家等思想,后来又囊括了一些星象、医学、谶纬之说,其研究的内容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家。

在实际应用层面,道教也要比道家更具有实践意义。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慰藉,还要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画符、作法仪式,以及炼丹术、健身术等等,都是十分实用的“技术”。

道教思想兼容并包,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成果汇集而成的。因此可以说,读懂了道教,就懂得了中国大半。

二、道家为什么更受欢迎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这是为什么呢?

在历史上,道教的势力范围是远远不能与儒教和佛教相比的。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成为主导思想;佛教虽然进入中国较晚,但它很好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所以才能在中国声势浩大。

而道教能与二者比肩,则在于其有独到之处,一是满足了人们及时享乐的心理;二是它独到的传播之术。

1、满足人们及时享乐的需要

佛教追求的是极乐世界。但要到达这种境界,就需要排除各种欲念,远离灯红酒绿的生活,并以一生的克制、修行为代价。

而道家却正好相反,它追求的是现世的享乐。而且,这种享乐不是暂时的,它可以是永久的。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通过服用丹药,实现长生不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大的“现实主义”成分,比起虚无缥缈的来世,许多人更加重视现在就能够把握的现世。

所以,如果通过现世的努力就能长生不老乃至“羽化登仙”,那不更是“香”吗?

而且,道教为人们现世的享乐提供了诸多现实便利。比如你要缺钱花,有“点石成金”之术可以学;你想要一个好身体,也不需要天天撸铁锻炼,服用秘制丹药即可;如果有小人天天针对你、陷害你,还有各种符咒可以帮你消灾解难。

正因为有以上种种好处,道教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2、特殊的传播方式

儒教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在于其很早就开始走上层路线。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四处碰壁,但在西汉,经过改造过的儒教终于被最高统治者们充分认可。

古代的道士们为传播道教,走的是跟儒家一样的上层路线。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一是向帝王进献各种祥瑞、符命,和玄之又玄的谶语;二是炼制各种丹药,帮助皇帝们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归根结底,道士们也是在拿帝王们的欲望在大做文章:想永远的享受做统治者的快乐,那就要信他们,信道士,得永生!

所以,在历史上,“道君皇帝”不断涌现,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圣主,也是死于滥服丹药。

三、“不憎道士”体现了旧时中国人的劣根性

鲁迅先生善于发现和批判旧时中国人的劣根性。“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恰好反映了旧时中国人排外、保守的特点。

第一,在传统的眼光里,凡是外来户,几乎都是要被排斥的。

旧时中国人对于一切外来的东西,都普遍抱着一种厌恶和躲避的态度。

虽然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它毕竟是一个外来户,而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所以,本着“一切外来的都是心怀叵测的”这种主观预判,人们就是要反对的。

第二,旧时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不思进取”和“冷漠”的。

西方人普遍热情,东方人普遍冷漠,这是一种固有的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思想其实可以从道家身上找到源头。一旦它发展成为极致,就变成了冷漠。

道家思想崇尚“知足”,强调“虚无”,而且常常混淆是非,说“此亦彼也,彼亦是也”,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敷衍应付、逢场作戏,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这其实可能无关于道德,而只是一种道家所崇尚的处世之道而已。

因此,今天再次读到“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这句话时,我们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伟大。



6

鲁迅直指人性,人心。中国现实,从古及今,胖和尚,瘦道士。

历史上有四次全国性灭佛运动,三帝一宗名列青史。少林寺出世,为什么脱不了火烧之灾。

而道士独行,仗剑天下。从尹伊的调和五味助汤立商,姜子牙封神。葛洪著《抱朴子》,唐代袁李名扬天下,到丘处机赴西域见成吉西汗,刘伯温助朱元璋建立大明。这些道士改变历史。而又有许多道士在历史的天空中,星星闪闪,指引我们走向未来。自古及今,中央政府未统一打击道教。而以道治国始终存在。

在百姓生活:,民间信仰。道无处不在,一部《易经》与生活息息相关,从饮食,茶经,酒经,到医学,建筑,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士的影子。

7

和尚多为脱离社会索取,空谈,而无任何付出,而道士介于出世入世之间,可结婚育子,道士的修行不在于隐修,他们通过入世而修心,他们大多云游四方,道士们通常都有技能,比如治病抓药救人,占卜打卦抽签,为百姓解忧,而统治阶级更喜欢道士们为他们炼丹长生,所以道士是实用性大于和尚的,因此能够得到人们的欢迎。

8

都是宗教人士,也不好说啥。就先从和尚与道士的定义开始说起吧:

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

道士:《太霄琅书经》说:“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从和尚和道士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

和尚本意就是师长,而这个意思本来就有教授别人的在上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称为和尚的。

道士就是简单的指的修道之人。倒是每个人只要他潜心向道,惟道是从身心理顺,都可以被称为道士。

那中国的道是个什么呢?

中国的道指的道法自然,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倒是可以跟花花草草,小猫小狗做朋友,但同时也承认万物存在就有它的道理,比如猫吃鱼,狼吃肉,这就是天然的道理,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不能人工干预这人间的秩序,每一个物种,每一个人都要担负起他自己所处的地位的责任。

那外来的佛是个什么呢?

和尚所处的佛教,虽然也号称众生平等,不杀生。遇到花花草草要怜爱,遇到弱小动物被其他动物欺负要帮忙。这其实是对自然中所存在的固定秩序的一种挑战。

佛教的老祖宗释迦牟尼当时是放弃了王位来创立了佛教的,是否可以说他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不满,而重新创建了一种新的秩序

就像有句话叫我恕你无罪,其实一个赎字,他就已经有罪了是一个道理。

乱世道教出山,盛世佛教化缘。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当中华大地遇到乱世,自己家的人哪能不出来帮忙呢?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满天飞,这不一个道理吗?

佛教是外来宗教,他的根在印度,不在中国。话我只能说到这儿。

童言无忌,各位大神别生我气。

9

“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常被人错误理解为:“道士比和尚好”。这种理解,不光不能懂得中国大半,还会越解越糊涂

鲁迅其人,新文化运动旗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批判,欲将中国文化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鲁迅眼里所有中国历史就是“吃人”历史,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两个字“吃人”,在鲁迅眼里,连汉字都是有罪的

在鲁迅眼里,儒是“吃人”,佛是“吃人”,道也是“吃人”,鲁迅笔下,就根本没有表达“道比佛好”的可能

关于鲁迅《而已集》里出现的这句话,本是鲁迅跟好友谈论《狂人日记》而来,而《狂人日记》正是鲁迅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鲁迅写《狂人日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抛出“翻遍所有的书,只写着两个字:吃人”。用以表明我们与世界文明的距离,我们现在还处于“食人”的野蛮阶段

查阅鲁迅的文集,找不到任何一句对“道”的褒扬语言,倒是有不少批判的语言。我们把鲁迅此话理解为“道士比和尚好”,不是鲁迅要表达的意思

结合鲁迅的整体思想,结合鲁迅对佛道的一贯态度,鲁迅这句话的真实表达应该是:

和尚和道士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而已,只是道士的“道貌岸然”更多一层伪装。懂了这个就懂了中国大半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