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业收成有关吗?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业收成有关吗?

2020-10-28 17:01阅读(71)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业收成有关吗?:今天11月8号,二十四节气立冬,冬天来了,昼短夜长,气温下降,寒潮来临,万物始藏

1

今天11月8号,二十四节气立冬,冬天来了,昼短夜长,气温下降,寒潮来临,万物始藏!

这几天,天气越来越冷,看天气预报,未来几天气温骤降,最低气温零下8度,在工地工作真是越来越越受罪了,今天风大,穿的厚厚的也挡不住寒风侵袭。

在古代,资源缺乏,生产条件落后,农作物都是靠天收成,为了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人民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安排农业生产,直到今天,农民仍然是根据二十节气来确定播种收获。

“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宁愿老天在重阳节九月九,和农历九月十三下雨,也不要立冬这天天气放晴。

古人认为重阳节,九月十三,和立冬这几天的天气变化可以预测冬天的冷暖情况,“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晴”。根据俗语老话,而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这天的天气变化是可以预测整个冬天的天气,“立冬晴,一冬晴”。其实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太希望立冬这天是晴天的,因为根据历年的天气变化,如果立冬晴天,那么今年就有很大概率是暖冬,温暖的冬天对于农作物来说并不是好事,暖冬预示着天气温暖,雨雪减少,那么对于冬小麦来说,冬天缺少雨雪的滋润,不是有句农谚“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如果冬天不下雨雪,来年长势就不会太好,而且暖冬天气温暖,很多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和虫卵就不能被冻死,那么结果就是来年病虫害爆发,侵害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减产,农民自然也就吃不饱饭。

现在农业科技发达,但是很多山区,偏僻地区农业仍然靠天吃饭,虽然俗语已经过时,但经历了长时间的经验总结,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内,农民希望立冬下雨,也是希望冬天雨雪丰富,庄稼长势良好,期盼来年能有个好收成罢了!

2

在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人们想要获知天气情况,很多种情况下都是归结于很多的总结,也就是谚语。关于立冬形成的谚语也是不同的。在农村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而一些地方对此的说法也是大同小异的。 暖冬的存在是很不利的,不仅会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也是有影响的。因为暖冬的年份里,空气和水里面的微生物、细菌会更容易的繁殖,各种蚊虫亦是如此,因此,暖冬过够的农作物会因为病虫害而减产特别的严重。 立冬无雨一冬晴”还表示寒潮来的比较迟。众所周知,寒潮主要是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移过来的,收到寒潮侵袭的地方,风速加大,气压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会伴有降水的现象。 寒潮对于作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农作物常常因为寒潮的来袭而无法越冬,如果寒潮出现在春季,就会将农作物的小苗活活冻死,如果出现在秋季,农作物会减产。总而言之,寒潮属于一种令人害怕的气象灾害。 农村的家里如果处在温暖的冬天,如果出现“立冬一日晴”的话,那就说明寒潮来的会比较迟,也有可能会迟到春天播种或者秧苗出土的时候。一旦是寒潮来袭,那就表明春播会受到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所以人们才总结出“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话。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3

老祖宗留下的一些俗语谚语老话精华经典,时至今天依然很实用,每个节气一来,隔壁大爷总会预测这预测哪的,当然这是老一辈人的经验。但可以肯定说天气和农业收成一定是有关系的,我想以前科技还没哪么发达的时候,也是靠上一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判断的,上一辈人在长期的生产中不断去验证总结的成果,虽然不能十分准确,但也有个七八分相近。代代相传到今天,民间重阳十三雨这个说法大概意思是重阳后下雨规划到九月十三左右,过了十三就应该天晴了.因为九月中旬正是农忙的前后,到了九月中旬还长期下雨会影响农作后续的收成。还有可能出现天旱的情况,当然这不是十分准确,哪么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有的地区还过立冬节呢,我的老家广西到了立冬还会做水圆果吃呢。哪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立冬的这一天天气好坏可能会影响今年的收成,所以老人家在这天都会关注这天的天气情况。要是立冬这天下雨表示来年雨水可能比较多,要是立冬这天不下雨,表示来年可能会出现天旱。这样就可能影响来年的收成了,当然,天气这种问题是说不定的,但老话说到这,也是有七八分相近的,话又说回来,以现在这科技天气预报也是很准确的了,两者相结合来判断也是相得益彰




4

很直白的民谚:重阳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干(没有雨)。重阳时节能否落雨是大家关心的事。一是北方夏粮作物的播种在这个时候;另外人们常常以重阳之雨晴预卜冬日之旱涝。经过长期总结的“寒露天雨,百日无霜”“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就是这个意思。民间则直截了当地说:“重阳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可见重阳下雨对旧时靠天吃饭的农民是祈盼的,喜欢。“瑞雪兆丰年”,冬季雨雪多少,对来年庄稼的丰歉将起重要的作用。庄稼人叫得最响的当数“九月九变天”这句谚语,所谓的“九月九变天”主要是说农历九月九的时候,大雁南归,寒气逼人,已经进入了添加衣物的“秋尾巴”时令。秋后北风紧,而且风凉风大,因此便有了“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的农谚。同时,又因为这一天在庄稼人的心目中有着很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庄稼人都特别关注农历九月九的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每到农历九月九这一天,家乡人总是念叨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气象农谚。通常情况下,农历九月九这天是下雨的日子,哪怕是下几滴雨也成。庄稼人大都盼望着九月九这天多少下点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如果重阳无雨,十三不下,就有可能干旱一个冬季了,若真是那样的话,田间的麦苗和山上的果树就会因为久旱无雨而枯死。不过,如果这天真的下了雨,天气会立马变冷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种地瓜的庄稼人特别多,为了趁好天晒地瓜干,都抢在九月九之前刨地瓜,尽早把地瓜干晒出来,以防九月九之后天气靠不住,使晒在山坡上的鲜地瓜干因遭到雨淋而腐烂成泥巴。古代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游玩的日子,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习俗的,皆是表达和抒发登高、赏菊、品菊花茶、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方面的。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相关“九九重阳”的民间谚语很多,例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农历)”、“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重阳无雨一冬干”、“重阳无雨一冬晴”、“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等等。

5

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农村人不害怕农历的九月初九以及九月十三这两天下雨,但是却很害怕立冬的这一天是大晴天。关于“立冬一日晴”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立冬无雨一冬晴”,这也就是说,如果立冬的这一天是大晴天的话,那么整个冬天都会很暖和。

如果一整个冬天都很暖和,那么各种微生物和细菌繁殖的也会更快,导致农作物的病虫害加重,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是影响到粮食的产量。而且暖冬还意味着寒潮来的比较迟,甚至在春季播种甚至是秧苗刚刚出土的时候才会来,若真是如此,那农业生产就无法正常的进行了。

冬天本来就应该是寒冷的季节,要是没有了这种寒冷,反而就是不正常的现象了。天气反常,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好处。



6

今天就是立冬了,不过今天本地天气是晴天,太阳很大,大中午在太阳底下还感觉很热,把外套一脱,只穿短袖,这温度有点扫立冬的兴啊。立冬不是要进入冬季了吗?今年冬天这么温暖吗?

农村谚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呢?从字面来说,比较简单,“宁愿要重阳节之后的十三天下雨,也不要立冬这条的一日晴天”。我们来召开说说。这句话对农业收成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里面说到了重阳节,今年的10月17日是重阳节,后面十三天刚好到了十一月了。说明这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初农村做农作需要雨水,那这段时间要不要雨水呢?

我们知道,重阳节之后正是“三秋”的最后“一秋,秋播”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时候播种,都需要雨水的帮助,开荒耕地,播种发芽都需要。对于我们南方来说,这个时候水稻已经收割完,已经晒干归仓,随后就是油菜种植的秋播时期,油菜播种需要雨水,油菜移栽更需要雨水的。所以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对于油菜的发芽生长至关重要。

“不要立冬一日晴”,说明立冬是晴天对后面耕种影响很大。立冬是晴天,预示着冬天是暖冬,气温高,蒸发快,雨雪少,天气比较干旱了,农作物最怕的就是干旱,干旱使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出现黄叶枯死的状态,收成受到影响。

不过,我们真不希望谚语中说的成为现实,我们希望看到的,雨水足,庄稼大丰收。

关于农民,一起学三农。

7

先说“宁要重阳十三雨,简单点说,重阳节一般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前后,而寒露节气在农业上是个不寻常的节气。俗话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应时。如果在种麦时节老天降雨,那肯定预示来年小麦有个丰收年。

现在气候变暖,延迟了种麦的时间。在解放前落后的农业条件下,小麦都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种植,而秋分就在农历的八月下旬,所以民间有“麦子收不收,八、十、三场雨有盼头”。意思是说,八月种麦天有雨,十月麦子盘根生蘖有雨和三月份麦子扬花结籽期有雨,那基本上麦子丰收就有把握了。说明种麦期间有雨对来年丰收的重要。

再说“不要立冬一日晴”,民间谚语有“立冬晴,一冬晴”的说法,可见立冬日天气晴朗,将预示着一冬无雨,对农业生产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8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村收成有关吗?

作为地道农民,想必最关心的就是土地,一直以来所有的革命都围绕着土地展开,农民没有土地等于没有根基。有了土地的农民,想尽办法都要提高土地收益。怎么提高呢?除了多增加一些劳动之外,对于环境和气候的预测也非常重要,确保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所以,古代就已经设计出24节气,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如此,智慧并且留意的农村人,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更是总结出许多俗语、谚语,有时候听起来不靠谱,还有些夸张,但是深思却有道理。

“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农村俗语,前后对称工整,又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先不管它的正确与否,从字面含义就是说,宁愿要九月九重阳和九月十三的时候下雨,也不愿意立冬的时候有一天晴天。说白了就是重阳十三下雨,对于农民来说更加有利,但是立冬放晴却不是好事。

首先是重阳十三下雨,农村还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也就是说,如果九月九重阳节没有下雨,那还不算迟,等到九月十三还没有降雨的话,这么整个冬天都可能是干旱的天气。对于庄稼而言,天气过分干旱,必然是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天气干旱晴朗,也更是滋生了害虫的生长,必然是对于来年作物拔节结穗不利的。

其次是不要立冬一日晴,因为立冬无雨防春旱,可能考虑到来年的雨水是否充沛。不过农村俗语都有其适用地域,在我们这里这句俗语正好的相反的,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立冬宜晴不宜雨,因为“冬冷看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当天如果晴天的话,后面的天气比较寒冷,会是一个寒冬的气候。但是,对于农村庄稼,冬天的时候适当寒冷,甚至降雪反而是更加有利的,因为严寒可以防止作物乘势长根茎,最后出现徒长的情况。另外适当严寒可以保证来年害虫减少,因为大都都被冻死了。所以才有了“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的说法。

所以说,农村俗语本身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确实是长久总结、检验的成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很多的俗语不再适用。再加上俗语本身具有地域性,切不可一概而论,南北差异那么大,不是一句俗语就可以总结的,要更加注意适用范围。就如题目中所言,在我们这里却正好相反,立冬晴天反而更好,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对此,你怎么看,你们那里立冬是宜晴呢?还是宜雨呢?

9

我们拥有几千年的经验和文化积累,民间谚语,更是百试不爽。更有“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之说,立冬是进入冬季的开始,人和万物都应进入躲藏和休养的环节,这是出现了反常,为太过或不及,天气、环境都会变的不正常,历史证明这是科学,不是迷信。

10

农村俗语中包含着很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谚,歌谣,这些俗语是人们结合自身耕种经验对气候的客观总结,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农事生产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就是表明两个节气点的天气变化情况对未来农业收成的影响。

宁要重阳十三雨的说法是从农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语句中总结出来的,因为重阳节是在九月份,它要表达的意思是重阳节的时候看看天下不下雨,如果重阳节要是不下雨的话,那么就要观察一下九月十三有没有雨,如果这连个日子都没有雨的话,那么整个冬天都不会有雨。宁要重阳十三雨的意思是说人们希望在重阳十三下雨,这样整个冬季就会充足的雨水供应,这样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同时也对开春后的农作物种植有好处,雨水比较多,自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关系到收成的好坏。

不要立冬一日晴的说法在古代农谚中也是有出处的,这来源于“立冬晴一冬晴”的说法,就是说如果立冬的这一天要是天气比较晴朗的话,那么整个冬天的雨雪都比较少,这样不利于南方的农作物生长,整个冬季的雨雪比较少也会影响北方冬小麦的生长,再有冬季干燥明显的地方,到了春季照样会干燥,这样就对明年的春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样的气候条件将会影响农民的庄稼收成。

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的说法体现了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对于农民来说人们都希望在冬季的时候能多一些雨水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北方下一些大雪来给冬小麦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这个说法和人们常念叨的瑞雪兆丰年是一个道理。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业收成有关吗?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