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2020-10-30 04:02阅读(64)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应该是相对来说真实的,后人再没可能写出比他真实的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他并没有凭空编造,他是依据很

1

应该是相对来说真实的,后人再没可能写出比他真实的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他并没有凭空编造,他是依据很多历史典籍,而写出来的,而这些书籍今天大多失传,不是司马迁的活,历史就说不清楚了。看书,这些书呆子为了看书,让皇帝给他们收集图书,比如,谢缙,纪晓岚,这些书呆子,有时候看书入了迷,竟然忘了写,被皇帝又打又骂,有时候还看不健康的书籍,还敢记笔记,比如阅微草堂笔记…… 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个皇帝开国之后,都要修史书,重要的是巩固统治,贬低他人抬高自己,除了元朝,那帮二货来了之后,似乎就是来牧马放羊的,统治了差不多上百年,连名字都让人记不住,似乎没有这么没有存在感的朝代了…… 哦,我这碎嘴子,说多了,中国历代经历了很多次文化浩劫,也多亏了这些文学巨匠给我们留下来文学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史记永乐资治……

巜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的是根据当时先朝保存下来的史书编写的,有的是当朝的史事,远古的历史很多也是靠流传下来先人的记载编写的,所以很多记载都会出现错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比如黄帝,此人到底有没有,根本无人说的清。这样的史事很多,我们只能通过史料记载,因为那时没有史料可查阅,只有口头传史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因为很多史料都有黄帝的记载,那也是后人写的。比如张氏族谱就明确记载其始祖挥的祖父就是黄帝,其实很多姓氏的族谱也是这样写的。说明黄帝是真有其人,不能怎么会大家都认他为祖宗,不会认其他人。如果一定要用考古发现来证明的话是永远也不证明不了,黄帝距今达五千余年,那里去找他的尸骨来进行DNA鉴定。况且他的陵寝也存在了数千年。因此很多史事无法证明其真伪。

不管正版官方史书,还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书,或者传说,神话,民间野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特定的背景下不可否认,必须要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情况下会产生于事实不符的历史,有些历史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有些历史与考古发现截然不同,至于远古历史没有文字统一每个学者对地名,人名各有不同观点。在没有确凿科学考古发现前,只能算是猜测,或者也许是传说。

现代人连近代史都搞不明白,怎么对两千多年前历史非要刨根问底,弄明白又能怎样,能改变了什么,历史终究是逝去的人和事,永远沉淀和定格在哪里,当代人应该以史为镜,做好眼前事,为后来人留下青史。其实在古代,我猜民间传说就像今天的网络一样盛行,因为百姓风行口传,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在几十年前的民国老人中,小时候乘凉,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都有说不完的古时经典故事。我曾经问过几个老人玉林城是怎么来的,都这么说:古时有个大将军,来到一片树林,鬱绿荫凉,将军的坐骑不肯再走了,只好安营扎寨,建鬱林郡(今玉林),这和赵坨公元前220多年前建鬱林郡史实很相符。所以说,司马迁时代的民间传说也相当丰富,甚至那时的文字记载也不会少,只是保存到现在罢了。

以今解古,六经注我,靠一厢情愿就是耍流氓!竹书纪年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和春秋有明显区别,春秋是鲁国史官所作,孔子拜会老子好几次,老子是周室守藏吏,孔子接触过很多周室藏书,周室藏书来至商太吏所携典籍图法,而商之藏书来自于夏,此为三皇五帝一脉传承之官学史书。而魏国史官并未见过周室藏书,由此可见,从证据来看,《春秋》相比《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再有《竹书纪年》出于西晋时期,而西晋是司马氏篡位于曹魏,曹魏篡位于汉,西晋得位不正是谓贼。《竹书纪年》此时出世,而后由官方回收编撰,可信度又下降不少!

屈原是什么?什么是屈原?莫说你我未见过,就连史官司马迁亦未见过。不过,这并不影响到写史人,他的作品是比我们,距当时的历史事情更近些,这时不事实。 还是以史书(料,物)为证。近来的考古发现,都是今天的“专家”一言堂。没有将发掘的竹简文字全部释译于众。难以服众,难以推倒史书记载。各自揣摩,不可取之。根据现代考古证实\"史记:有记载正确的,也有记载不正确的,司马迁也不是神仙肯定会有过失,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后人有一件事干的很可恶,那就是司马迁受刑一事:司马迁受的死刑,即砍头。死则死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不愿死,其精神支持为:立功,立德,立言理念中的立言一道。司马迁这种发表不同意见的罪过可以不死,不死之道有二:其一拿钱,其二宫刑。司马迁不想死又没钱,只能宫刑。只有活着才能写史记,只有活着才能小小的报复一下(黑一下刘邦)。后来的一些人经常颠倒事实,不知有何居心?

在古代许多职业都是世袭的,史官也是如此,\"司马迁受腐刑,乃作《史记》\"看起来很励志。其实他不受腐刑同样也会,因为他是史官。古代的史官是非常敬业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崔杼弑庄公\"中史官怎么\"秉笔直书\"的。司马迁也是这样的史官,他如果承上意就不会受腐刑。司马迁参考的文献大多遗失,今人无法见到了。史记中有些舛误与不实,但不影响它的历史地位。

屈原确实在汉朝前史书没有出现过。但史记中还有很多个人物也是在汉朝前没有出现过的,而事实证明是确有人在,只是史料遗失,恰恰要感谢史记保留了这些历史故事。所以屈原这个问题只能存疑,却不能推翻。司马迁还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屈原,可见这个人物在当时是有不少人知道的。

《史记》我是在读中学时代看的,对我本人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阅读量的增长,发现许多文章漏洞百出,儒家的慌话层出不穷。但是,我还是希望,没有看过《史记》的人,最好能去通读一遍。与此同时,不要像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一样,成了《史记》的牺牲品。

2

就像我们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一样,司马迁也是如此,只不过司马迁比我们更近一步或者说比我们接触的更多一些。

司马迁他们一家世代为史官,作为史官自然可以接触国家档案资料,要知道当初刘邦攻破咸阳城后,萧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封秦朝的地形,法令,户籍等图书档案,若是没有这些东西,汉朝想汉承秦制都没有可依据的范本。而这些资料,司马迁作为史官自然有资格查看。

其次除了国家档案之外,司马迁对先秦著作也是广泛采纳,比如《尚书》、《国语》《春秋》等等司马迁都曾引用过,这点在史记中可以明显得知,举个简单例子司马迁在写《五帝本纪》时说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

其三在了解司马迁生平时,司马迁曾说过他为了写史记曾广游名山大川,探访史迹遗存,这些也为他写史记提供资料。

最后司马迁在游历之余,也要和当地人交流探讨,这些当地流传的史料,司马迁在听闻之后也会辨别拾取,比如司马迁在写自序时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无不说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了当地人所说的史料。

当然司马迁毕竟不是完人,他参考的资料也许有所偏差,不过相比于两千年后的我们,司马迁与以前的时代更近一些,可能一些资料流传到了司马迁时代而没有就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再加之他所处的位置,整体来说史记所记载的历史还是值得我们信服的。

3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事情的?这个问题有趣了。话说一儿子因历史考试考得很糟糕,非常担心回家后挨扁,不料回家后,他那位可爱的具有西方思维的母亲却对他大加安慰:可怜的孩子,不是你的错!那些事情都发生在你出生前,你怎么能知道呢?

中国社会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别重视历史传承,自有部落首领、帝王始,便有世袭史官传史留纪。没有文字时,由史官世代口口相传,“史”字就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口,是为史;有文字后,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种典籍。

这些史官忠于职守,秉笔直书,仗义执言。春秋齐国时一个臣子崔杼弑君,召来史官太史伯,拿着剑逼迫其记载国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为所动,记下了:夏五月,崔杼弑君,几个大字。崔杼杀了太史伯,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亦不为所动,仍记下了上面同样的几个字。崔杼杀了太史仲,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无所惧,仍旧秉笔直书,崔杼将太史叔碎尸万段,可同样没有逃脱弑君骂名。齐国另一史官南史氏听说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继被杀,便抱着简策跑来欲前仆后继,见到史册记载的仍是崔杼弑君后,才满意而去,并将这件事完整的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

司马迁出自于世代史官之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游历了神州各地名胜,实地考察。并采取了一整套鉴别信史的方法,即所谓孤证不采。以公元前841年为界,之后的历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实相互印证,是为信史;以前的历史,因证据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证,是为传说。虽是传说,由于采史严格,仍具极大的真实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发掘研究完全证实。

司马迁还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书写方法。《史记》中的本纪,记录帝王天子一级人物,有十二本纪;世家,记录诸侯王一级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正当性,把项羽当作帝王一级人物记录,所以有了《项羽本纪》;把陈胜作为诸侯一级人物歌颂,所以有了《陈涉世家》。为重要人物,也为普通人出生的优秀人物立传,有七十列传;十表,记录历年大事年表。《史记》记录了中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黄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富贵的历史财富。

4

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记载的,有可能是假的历史。

之所以认为《史记》是假的历史。一是因为《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那是两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那时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坑儒”。当时李斯曾给秦始皇建议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也就是说把除秦朝以外的历史书都烧掉了。既然都烧掉了,自然就没有了。三是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曾火烧阿旁宫。有可能烧掉了不到史书。

(司马迁剧照)

既然如此,司马迁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史料来进行记载的呢?

就连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有人认为这是《史记》违背历史事实,更接近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

那么,《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是不是历史事实,有没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史料?

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是非常多的,他也看过不少真实的史料。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一、秦始皇并未烧光所有书。

“焚书坑儒”只是李斯的一个建议,究竟这个建议是不是被秦始皇采纳了,我们现在其实并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国家的史书给烧了,秦国的史书是保存下来了的。而秦国当年在史书记载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吕不韦把很多读书人找来,编写《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李斯只是建议烧掉诸侯国的史书,在诸侯国之前的,记载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烧。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烧掉了民间的史书,朝廷中的史书并没有烧掉。

(李斯剧照)

二、萧何抢救了秦宫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说项羽烧了阿旁宫,并没有说他烧咸阳的其它宫殿。再说了,在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已经把这些史料都抢救下来了。所以,就算项羽焚烧的不只是阿旁宫,还包括咸阳的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

三、司马迁能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虽然是不是出生于史官世家,还有不少争论。不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萧何剧照)

四、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

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五、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

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左传》等)

5

《史记》是从黄帝时期的历史开始记载的,按照现在的推算,黄帝是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6世纪的人,司马迁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那么他是怎么知道2500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呢?

对于司马迁来说,最困难的两件事情,第一,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太久远,很多历史记载得断断续续,甚至不乏有口耳相传留下来的故事,真实性很成问题;第二,很多史书,古籍损毁严重,特别是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之后,焚书坑儒,也造成了大量史书的损毁,资料残缺也给司马迁编写《史记》留下了诸多难题。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的一些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司马谈在朝中任职太史令,太史令的工作一个是负责起草文书,另外要记载历史事件,编写史书,同时他们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籍。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史学启蒙,要了解历史,写一部史书必然需要大量阅读历史相关的典籍,司马迁在这之后也担任了太史令,这给了他机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司马迁在青年时期开始外出游历,在这期间他游历很多名山大川,历史古迹,也和百姓们一起生活劳作,这丰富了司马迁的人生阅历,不排除在他四处游历时,也从各地听到了不少的野史传说,虽然野史的可信度要低很多,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侧面印证。

另外焚书坑儒,很多人认为这个事件几乎把秦朝以前的典籍全部焚毁了,这其实并不正确,焚书焚的主要是《尚书》,《诗经》,《道经》。而《秦纪》、医药、占卜、农家经典、诸子和历史古籍并不再焚书的范围之内,焚书坑儒的主要目是为了思想统一,而不是让文化断层,所以除了歌颂古代那些圣贤君王的书籍被焚毁了,其他的历史相关的书籍大多还是保存了下来。

在当时要求民间将这些书籍上交官府,如果没有上交被查出来,会被处黥刑并罚苦役四年,但是这并不代表民间就没有人敢藏书了,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这一部分文书再被官方收录也很正常,而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参考。

所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虽然离三皇五帝时期,乃至夏朝,商朝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他作为太史令,完全可以查阅各类典籍来为编写做参考的,另外虽然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典籍被毁的事件,但是除了部分文献被毁,很多典籍也还是被保存了下了,并没有彻底的消失,通过这些典籍司马迁也可以了解几千年前发生过的事情。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6

司马迁写《史记》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事情的?

一,因为史官的职责是负责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有权查阅皇室中别人无权看到的史料和史书。《吕氏春秋》记载,史官最早产生在夏朝,这就是说,起码司马迁能看到上溯到夏时的史料。

二,古代史官是世袭的,司马迁所记述的内容,其中也有他父辈史官的遗产。

三,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考察,也为其写史找到了佐证。

所以,司马迁能知道几千年的事。

7

谢谢你的提问。假如今天要你参加《中国通史》的写作,你怎么办?你怎么知道几千年的事?非常简单,有《史记》做参考。

当然,我们今天写历史,除了参考《史记》,还要增加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来佐证《史记》记载是不是真实、准确。

司马迁也一样,他写历史,自己经历的有多少呢?无非就是汉武帝的那些年,也没有写到汉武帝的最后。

个人的亲身经历,永远不足以撰写几千年对历史。

不过,我要纠正一下,从汉武帝时代算起的历史,可没有几千年,起码文字历史没有两千年。

司马迁记载的三皇五帝,基本属于传说。

中国比较可信的历史,只能是从商朝晚期到周朝开始。

因为,中国文字的实际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历史,传说的成分很大。

那么,传说就不可信吗?那也要做具体分析。

首先,距离西周比较近的五六百年的传说,应该比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说了。

但是,这些传说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成为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了,所以,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于西周以后的历史,由于文字普及进一步发展,所以,文字记录就正常延续下来了。

春秋时期有私人著书,也有官方著书。战国延续了这个传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各国的历史都集中于国家图书馆。

汉代继承了国家图书馆的制度。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中央史官,按照当时的制度,父亲做什么工作,儿子如果能够胜任,就继续父亲的工作。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和工作。

中央史馆的资料是最丰富、全面的。但是,历史由于记载的复杂性,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怎么办?也非常简单,调查研究呀!所以,司马迁,对已经记载的历史,也做过调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调查研究做基础,写作历史就会更有底气。

司马迁对秦始皇时代,就做过调查研究。相当于我们今天考察抗日战争时代。

你看,历史学家要知道几千年的历史,也没有那么难,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8

就像我们可以通过读史记知道以前的历史,司马迁公也是如此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但它不是第一部史书,在汉朝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史书的。古人对于历史是非常重视的,所谓经史子集,史书还排在诸子之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特别是皇室,他们对于历史就更重视了,所以古代的君主都会收集很多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能写下《史记》是因为司马迁全国搜集史料,读过皇家的一切典籍的。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关于史事的记载是非常好的,司马迁便是从“前人之述备矣”取得了丰富的头绪。司马迁出世于史官世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谈的作业便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世的时分,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可以读到皇室的一切典籍。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原本是西汉的太史令,后来因为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随后任中书令,再到后来完成了《史记》的后续编写工作。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汉武帝的时候,但是他写的史记。包括了很多之前的朝代,甚至连没有文字的朝代,他也写上了,那么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了?

原因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

其实中国的社会和西方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特别重视历史传承的,有部落首领和帝王开始就有史的时光,来写文字流转记,没有文字的6时候,都是口口相传的,大家可以看到历史的史字,就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嘴。有文字之后,就留下了各种典籍。

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青铜器名字叫“作册般鼋”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四行三十三字,记录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鼋的事。铭文中提到的“作册”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设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西周、春秋时设置“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以及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为左史和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秦汉时设太史令,秦汉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时期要低了很多。司马迁及他的父亲司马谈都做过西汉的太史令。

商代设“史”,周继承,秦汉继续,从这个制度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对于史事的记载应当是积累丰厚,“前人之述备矣”这给了司马迁很丰富的取材线索。

二、司马迁的家世基础,以及他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

司马迁的先祖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观测天象,周室时又为太史以修史事,父亲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这样的史学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传的“青箱学”,这也是帮助司马迁了解前代史事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虽然不是《史记》的作者,但是为《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谈自己就一直想写通史,很早就开始做积累。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三、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在《史记》里多处能看到司马迁讲起自己游历所至之处。比如《史记·五帝本纪》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至长老皆名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像这样的记载在史记里有很多,说明司马迁为了写史书几乎可以说是游遍天下,并有意地去观风问俗。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

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

概括起来说,司马迁写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记事得到的途径也无非就是:所见、所听、所闻这几种。

司马迁还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写法,在史记这本书中,记载了帝王天子一级人物,有12本纪,世家诸侯王一级的人物,有34家,肯定了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正当性,把项羽当成帝王一级的人物来记录,所以有了项羽本纪,把陈胜作为诸侯一级的人物来歌颂,所以有了陈涉世家。

总结:司马迁写史记,前前后后一共是14年的时间 ,最后整整52万字,一部论语大约是不到1.6万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万字,这部史记字数相当于32部论语,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中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3000年多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财富。

10

司马迁不是全知全能的天神,他当然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事;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前的事,他也不一定都晓得——

司马迁编写《史记》,靠的是各种古代遗存简牍、汉朝政府档案、见闻和个人游历。

司马迁在编写三皇五帝的历史时,依靠的材料如下: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总结而言:

《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等等,都是司马迁使用的材料。正如《索引》有云:

大戴礼有五帝德及帝系篇,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尚书,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

因此——

为什么会有人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呢?

为什么会有人质疑三皇五帝的历史呢?

从根本原因来说,这些古史除了后世遗存的文献,缺少证明其存在的客观证据。

像是夏朝,至少在甲骨文中就没有看到“夏”这个字,我们就不能将那个时期出土的文物定为夏。

这就构成一个史学理论的问题:

后人编写的史书、史著到底是对过去的还原,还是对过去的一套建构叙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