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国都,分别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河南鹤壁、河北邯郸。



三家分晋前,赵国最早的国都定在太原。当时选太原为首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太原盆地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在太原建城,可以就地取材,建立后勤基地。

二是太原的军事意义非凡。太原的东西南三面都有大山,建都于此,赵国对三晋大地握有居高临下的攻掠主动权。

另外赵国南面是魏、秦、韩三国。赵国在南面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赵国与其过早到南面与群雄厮杀,不如先向北发展,在解除林胡和楼烦两个游牧部落的威胁后,再向南到中原扩张。

而太原因为地缘优势,也就成为了赵国早期最理想的定都点。(有物资生产能力,并且地理相对靠北)

既然太原有两大好处,后来赵国为什么要迁都到中牟(鹤壁)呢?

也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内乱。赵家的第十一代家主赵简子认为太子赵伯鲁不行,为了赵氏的未来,他就将大位传给了聪慧的庶子赵襄子。赵襄子后来对这件事很愧疚,在选定继承人时,就把大位又传回了赵伯鲁的孙子赵浣。

可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对此很不满,于是他在赵襄子死后,就自立为王,将赵浣流放。

赵桓子死后,将大位传给了儿子。但赵家宗室认为赵桓子的王位是篡来的,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宗室就合谋联手杀死了赵桓子之的儿子,再迎回赵浣。赵浣也因此继位,是为赵氏第十四代主君赵献侯。

赵献侯继位后,忌惮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力。为了摆脱掣肘,他便动了迁都的念头。

第二是赵献侯继位后,魏国强势崛起,与韩国瓜分河南,不仅把赵国排斥出了河南,并且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产生了威胁。赵献侯也有向中原扩张的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赵国的大国地位。

为了避免赵国被魏国占便宜,赵献侯便将都城从太原迁到了河南中牟。(河南鹤壁)

迁都中牟后,事实证明,赵献侯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后来魏国灭了中山国,而且由于李悝变法,魏国实力大增,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造成了实质性威胁。是时,如果赵国的都城仍然定在晋阳,赵国在河北的地盘可能都会丢。而因为有中牟这座横亘黄河中下游的“铁闸”,赵国也就保住了河北的地盘。

另一方面,中牟离中原近,本身也具有攻掠意义。赵献侯之子赵烈侯在位期间,以中牟为根据地,连续联合魏、韩打赢齐国,使得赵国声势大振,抢了不少地盘。


当然,定都中牟也有劣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在位时,便把首都从中牟又迁到了邯郸。

什么原因呢?也是两点。

第一也是因为内乱。赵烈侯临时前,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为太子。可赵烈侯去世后,群臣因嫌弃赵章年龄太小,就改立了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是为赵武公。

赵武公在十三年后去世,赵章再度被群臣拥立为国君,是为赵敬侯。

赵敬侯继位后,40年前的一幕再度重演,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服,起兵作乱。赵敬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击败叛乱后,考虑到赵武公和公子朝的残余势力影响,便动了迁都的想法。

第二是当时魏国国力持续上升,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为了挤压赵国,魏文侯故意在中牟附近设立多个据点。赵敬侯不仅南扩无门,继续待在中牟,反而还有被魏国包饺子的可能性。于是他就干脆把国都从中牟搬到了邯郸。

国都搬到邯郸,对于赵国来说有三点好处。

一是邯郸地处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势比较平坦,土地非常肥沃。并且,邯郸附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此地建都,不愁物资方面的问题。

二是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交通便利。再加上邯郸的物产丰富,这也使得邯郸在当时是“即便我自己不要,也不给留给你”的北方军事重镇。赵国既想保邯郸,又想攻掠中原,最优解就是把国都迁到邯郸。

第三,赵国一直想吞并中山国(战国初期被魏国吞并,后又复国),邯郸相比于晋阳和中牟更利于赵国北上消灭中山国。

后来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国力日衰,赵国趁机吞并魏国在山西、河北的插花地,又顺带灭了中山国。到赵武灵王在位时,一统河北。赵国也成为仅次于秦国的战国中后期第二强国。(太原的地理位置太偏,赵国如果一直以太原为都,就不会有后来一统河东、河北的成就了)



总的来说。赵国的国都并不是从晋阳直接迁到邯郸。正确的顺序是从晋阳迁到中牟,再从中牟迁到邯郸。这两次迁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太原的地理位置当然也不差,但对于赵国君臣而言,迁都到邯郸显然更有发展空间。

另外,经常有人说赵国迁都邯郸是因为要躲避秦国的锋芒。但其实赵国迁都时,秦国并没有崛起。“避秦”这一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最佳贡献者
2

我字多,看我!晋阳—中牟—邯郸,从赵国的迁都史,看赵国的血泪史。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赵国还只是一个依附在晋国之下的大家族而已,虽然权力滔天但是远不足以跟其他国家抗衡,直到赵敬侯和其他两位君主瓜分了晋国之后才正式成为一个国家,同时也标志着进入到了战国时期。

赵国从初始的晋阳到后来的邯郸中间还经历了中牟,转移都城意味着劳民伤财,相当于将原有的根基放弃再到重新一个地方扎根,所以除了不出现什么危机情况是不会转移都城的,而赵国这三次转移我们也能看出赵国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

以晋阳为始

此时赵国还不能称之为赵国只能算是晋国下的一个小家族而已,晋阳也不能说是赵家的都城只能说是大本营,那么为何初始赵简子会将大本营建立在晋阳呢?有什么意义?

这是因为赵家在刚起步之初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晋国中的其他大臣早已形成气候,赵家的突然出现肯定会遭到其他人的敌对,而如果想要在其他五大上卿中活下来肯定要选择一个有着地理优势的地方,不得不说赵简子的眼光非常的独到,最终选择了晋阳这个地方。

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在这个地方中没有什么其他地方的优势,就是在地理上完全占优,在晋阳可以让赵家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所以其他人就算强攻最后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还有一点就是晋阳适合耕种,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家就可以安然在此发展,为后来的分晋打下了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家现在实力还并不算得上强大,否则挑选地理位置也不会优先选择晋阳,并且在赵简子病逝之前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遇到什么不利,可退居到晋阳,可见晋阳的军事地位,也能看出此时的赵国并不算强大。

以中牟为中

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谨记其父的遗嘱,就一直在晋阳慢慢发展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直到赵襄子去世之后下一任当家的才将大本营迁至中牟,这又是赵国实力上的一次转变。

此时的赵国实力已经不弱,并且晋国已经有名无实已经被韩、赵、魏给瓜分了,但是瓜分下来的土地非常不利于赵国的发展,为何?因为韩和魏都处于中原地带,只有赵国是在中原以北,或者说已经不在中原了,而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国当然不想就此退出,但此时赵国的都城还是在晋阳,晋阳可保平安但是不利于发展,这怎么办?于是当时的国君就将都城从晋阳转移到了中牟,虽然未能进入中原,但却也是对中原虎视眈眈。

从这次迁都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已然不再像当初那般弱小,已经有实力可以跟其他两个国家争地盘了,这说明赵国的实力再一次进行了蜕变。

以邯郸为末

第三次迁都已经是在赵敬侯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韩、赵、魏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此时的赵国再定都于中牟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从地理上讲

魏国可谓是天命之国,占据了最好的土地完全处于中原地区,所以说魏国是这三个国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并且随着魏国的扩张已经将赵国三面包围,只剩下最后一面就彻底包围了,这是赵国的都城自然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方,所以自然要迁都;

从国家分布上讲

中牟虽然紧挨着中原但是赵国的大片土地是在中牟的后面,当初赵国以中牟为都城是在晋国还没有倒塌的前提下,这时候赵国还有机会收取中原的部分土地,但是现在晋国已经完全灭亡,赵国已经没有机会。

并且中牟还是位于赵国的最边缘,这样发号施令一个来回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现在需要为国家考虑自然需要选择一个位于中间的位置,便于发号施令和发展,而魏国实力强大,如果强行留在中牟,难免有被直攻都城的危险。

但是如果要是转移都城到晋阳,虽然都城得以安全,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从对于国家发展来讲

此时的赵国已经是一个国家了,所以自然要为国家的发展所考虑,第一次确定大本营是为了自己可以延续下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第二次迁都则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土地,因为此时的晋国大局还未定,所以还有机会,这就是中牟的作用,并不能给赵国带来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最终选择的邯郸则是最适合赵国发展的地方,虽然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防守,但是邯郸的经济水平却是赵国中最高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富国强兵,富国排在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早在赵襄子时期,赵襄子就曾想转移都城到邯郸,因为邯郸曾是殷商时期的商业中心,并且就算是在赵国之后,邯郸在中国历史上依旧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语

可谓是不同时期的都城有着不同的使命,最弱的时候选择安全地带,实力强大之后自然要选择一个易于收取其他土地的地方,等国家稳定之后发展就是国家的首要选项了。

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都城如果把顺序调换了那么赵国也必然不会长久,如果在早期就把都城建立在邯郸,那么恐怕就没有赵国这个国家了,同理,后期把都城建立在晋阳,虽然安全了但是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只能说是有害无益。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座都城可谓是赵国的成长史和血泪史。

(文中插图节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原创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3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诸侯们纷纷站出来争雄称霸,后期通过兼并战争,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而这七国之间的竞争与攻伐也是一刻都不曾停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也为了夺得霸主地位,诸侯国大部分都经历过迁都,尤其是偏离中原的诸侯国,一般他们的都城都经过了数次迁都,而迁都的路线总起来就是向中原靠近。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秦国,从西陲之地一步步向东靠近,目的自然就是图霸。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迁都的大约就是东方大国齐国了。而经由老牌霸主国晋国分化成的韩赵魏三国也相继经历过迁都。

提到赵国的都城,很多人都知道是邯郸,但就邯郸的地理位置来说,似乎有点无险可守的感觉,那为什么赵国最终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立都呢?为什么不去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晋阳呢?

实际上,赵国的都城一开始并不是邯郸,而是晋阳。不过晋阳为都城是在赵国还没有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候,只能说是赵氏家族的都城设在晋阳。

公元前497年,赵家家主赵鞅让邯郸大夫赵午归还卫国的五百户士民,想将这些人安置在晋阳,赵午原本是答应了赵鞅的,结果后来又后悔了,赵鞅一气之下就将赵午抓住囚禁在了晋阳,后来更是将赵午给杀了。赵午死后,邯郸作乱,而晋国国内的范氏和中行氏为此攻打赵氏,赵鞅跑到了晋阳,在晋阳躲避起来,范氏和中行氏又攻打晋阳,“赵鞅以晋阳畔”。

到了公元前454年,晋国六卿之争只剩下了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当时智伯是晋国的执政卿,他领着韩氏和魏氏以三家之兵攻打赵氏,围攻晋阳,“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晋阳城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三家攻了一年多,始终还是攻不进去,于是引汾水灌城,试图将赵氏赶尽杀绝,而城内的百姓也确实已经粮食短缺了,在这种情况下,赵毋恤派人与韩氏和魏氏取得联系,韩赵魏三家反过来灭了智氏,将智氏的土地瓜分干净。

三家灭智之后,晋国基本已经被这三家瓜分赶紧了,韩赵魏三家变成韩赵魏三国也只差周天子的承认了。所以晋国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一分为三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家都在竭力发展自己,在经过易地之后,三家的势力范围基本固定下来,为了更好的发展,赵氏家族迁都势在必行。

虽说晋阳的地理条件是非常好的,易守难攻,但是这样的一座城池只能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而赵国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向东扩张,于是在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将赵氏的都城迁到了东南边的中牟,不过中牟虽然更靠东,便于赵国更好的向东发展,但同时,中牟距离魏国非常近,这也便于魏国发兵围攻中牟。

要知道战国时期,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魏文侯招贤纳士,身边聚集了很多能臣猛将,比如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等,魏文侯依靠李悝在国内进行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又在吴起等武将的帮助下对外扩张,魏国的强盛势不可挡。

虽然当时魏国、赵国和韩国之间还是团结对外的,但是这种关系不可能一直存在,各国还是要发展各国。面对魏国的强盛,赵国和韩国首先就感到了危机。中牟距离魏国那么近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公元前386年,刚刚继位的赵敬侯在平定赵公子朝之乱后,将都城迁到了远离魏国的邯郸。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邯郸成为赵国的都城,为都时间超过了一百五十年。赵国的都城从晋阳到中牟再到邯郸,是由战国局势所决定的,为了能在争雄称霸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其都城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而都城选择的依据并非仅仅是易守难攻,这样的都城固然很坚固,但是未必就真的适合做都城。

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心,其设在什么地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战略方向,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想要成为霸主,就必须向东发展,就不能继续在晋阳固守,因此即便晋阳有绝佳的地理优势,也必须迁都。

当然,作为赵国都城时间最长的邯郸,也并非真的是无险可守,但凡成为都城,其城池的防护自然会升级,这种升级自然有人力的结果,比如邯郸南部有赵长城。当然,随着天下大势逐渐走向统一,战国七雄的局势必然要被打破,最终一国独大,所以赵国再怎么迁都,也免不了其灭国的结局。

4

先说邯郸并非无险可守,襄城—邯郸—邺城可以看作一体,南靠黄河,西倚太行,邺城从某方面来说可以看作邯郸的延续。直到580年,邺城被杨坚下令焚毁,才是去其战略意义。

杨坚为何焚毁邺城?还不是因为邺城是河北插入中原的一颗钉子:自邺城北可收河北,南可进中原,西可进山西,东可入山东。再加上邺城墙高城深,一旦被“歹人”占据,危害太大。

干脆,烧了完事。

选都城,可不能仅仅处于安全考虑,否则为何不找个山头?山头肯定易守难攻。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换句话说,都城权贵最多、最有钱、最强。

都城具有天然“吸引人力”的功能,所以都城在古代一般都是人口最多的城池。可以参考今天的北上广。

唐宋以前,都城表示己方的战略核心,而迁都表示战略转移。

秦国九次迁都,一次次都是向东迁徙,为的是离中原更近一些。战国也是。

晋阳离中原太远,不符合赵国战略发展,只能想法向中原迁徙,把人口、财富、军事力量往中原方向带,好让赵国更容易参与到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关中确实有天险防守,可唐宋后逐步放弃关中,为何?养不起人啊。

隋朝定都关中,可隋炀帝没事就往洛阳跑,唐朝也是。宋朝结束五代后干脆定都开封(开封在五代就已经作为都城了),都不愿去关中,为何?关中运粮太难。

都城人口多,消耗就大,古代运输条件低,粮食运输效率太差。洛阳守着黄河,可以将河北、山东、乃至南方的粮食通过黄河运到洛阳,大大缓解人口压力。

但洛阳比不上开封,开封水系更发达,南方的粮食更容易运到。所以选择开封为都城完全没问题。

宋朝徽钦二帝被俘虏,不是开封问题,而是宋朝不打而降。扯远了,就这吧。

5

晋阳,在历史上是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

可是,对当时的赵国来说,长期定都晋阳,却不合适。

而邯郸,更利于赵国在中原站稳脚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赵国定都晋阳的弊端

历代不乏从晋阳出发,成就大业的政权。

煌煌大唐,正是从此开创三百年盛世。

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无不是立足于此,开创大业。

晋阳之所以成为龙兴之地,在于以他为中心,地方政权往往可以南阻大河、依太行吕梁之险,“表里山河”,进退自如。

晋阳,也是赵国起家的地方。

可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定都晋阳的赵国,却吃了不少亏。

一方面,南面过雀鼠谷,就是魏国都城安邑。赵国根本无法凭此向南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为韩、魏所阻,赵远离中原,在三家联合作战中,往往为韩魏作嫁衣,分不到什么土地。

同时,由于赵内乱不休。久在晋阳附近的赵公子势力强大,对赵君的统治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在经略代地后,赵国继续都于晋阳,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在经略代地后,赵开始把政治中心迁移到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寻求发展机会。

定都中牟

赵国先是迁都中牟,企图像周、卫发展。

战果不错,赵一度攻取卫国许多领土。

可是,卫国称臣于魏。在魏的干涉下,赵国一度十分被动。

尤其在魏国设立邺后,赵国更加尴尬了。

中牟,几乎陷入魏、卫、的包围中。

迁都邯郸

迁都邯郸,对赵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邯郸,附近的安阳、朝歌,是古代夏、商古都所在。该地人口密集、农业经济极为发达,无论政治位置、经济位置,均十分重要。(直到东汉,邯郸地位才渐被邺取代)

定都于此,可以扩大赵国政治影响力、经济势力。

赵国借此,可以摆脱魏国的影响,更多的参与中原事务,成为中原大国。

当然,战国时期,黄河尚经邯郸。当时的邯郸,有黄河、彰河环绕,也不容易攻取。

今天的邯郸,也是河网纵横,战国时期,黄河干流从此过,水系更加复杂。
同时,以邯郸为依托,赵国可以经略中山等地,扩张疆土。

总的来说,赵国几次迁都,反应出赵国在历史上的几个历史阶段。

定都晋阳,经略代,拓展疆土。但是,继续向北发展空间有限,远离中原,经济、政治上不划算。

迁都中牟,是为了更好的参与中原事务,寻求发展机会。但是,过于偏激,终陷入被动。

迁都邯郸,算是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可以尽可能摆脱魏国的制约,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6

迁都对于古代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算得上是大事,而且迁都不仅仅是需要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且还需要有政治方面的优势才是。而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的两次迁都就是如此。

赵国迁都的过程:晋阳—中牟—邯郸。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赵国的都城就是在晋阳,选在晋阳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地理优势更大。

三家分晋之时,三家实力最强的就是魏国,其次才是赵国,然后是韩国,因为三家都是同处一源,所以对于彼此实力都是十分清楚的,因此领土大部分在北边的赵国其国都自然也选在了北边。

因为赵国南边就是魏国,韩国,他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这一阶段的赵国把目光放在了北方,打击北方的游牧民族扩大自己势力范围。

那么在晋阳发展的好好的,为何要迁都早中牟呢?

因为当时的赵国的第十一任家主认为他的赵伯鲁儿子无能,不足以带领赵氏强大,于是把家主的位子传给了庶出的赵襄子。而赵襄子死后就将家主之位传给了赵伯鲁的儿子赵浣,但是赵襄子的儿子不满,发动叛乱,所以嫡出和庶出的两派相争。

除了内部争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边的魏国经过李俚变法,国力迅速强大起来(此时还没有成为战国第一任霸主),因此为了守住南边的领地,所以赵浣迁都中牟,政治、军事重心南移,抑制魏国的壮大。

所以第一次迁都,是因为内部实力争斗以及外部强敌崛起,所以迁都的。

第二次迁都,则是因为魏国则完全时战国第一霸主了,不仅把秦国的五十万大军打败了,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而且还把中山国给灭掉了。

而中牟这个位置里魏国太近不太安全,再加上赵国宗室内部再次发生内乱,所以边迁都到了邯郸。

迁都到邯郸以后的赵国,国力开始迎来了爆发的时候,此时魏国在西部强秦的打压下,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没有了制约的赵国,一心开始北上开疆拓土,灭了中山国(被魏国灭掉后复国)和外部的游牧民族,跻身成为战国第二强国。

7

赵国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是定都晋阳,晋阳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个城市之一,非常的适合建都。只不过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晋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赵国发展的需要,所以赵国不得不迁都。



从地理位置上讲,晋阳处于太原盆地中,可谓是易守难攻之地,当年赵国的开国国君就是利用晋阳的险要地理优势,最终击败了智伯,从而建立了赵国。但是晋阳也有一个问题,就在于他处在山西的北部,和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相隔,实在有点远,实在不利于赵国的开疆拓土和继续发展。



所以后来赵国就进行了第一次迁都,将都城由晋阳迁到了黄河附近的中牟,中牟在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但是中牟的地理位置虽然靠近中原比较不错,但是它离魏国实在太近了一点,所以对赵国的国防形势也是一个压力。所以后来赵国的国君又进行了一次迁都,就是迁到最后的邯郸。



邯郸应该是非常合适做国都的地方,所以后来赵国的都城一直定在邯郸,直到他灭亡。邯郸这个位置还是非常优越的,因为它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同时它又紧靠太行山,所以也便于防守。后来秦国强大起来之后,首先面对的也是魏国,因为和赵国国都邯郸之间隔得有点远,要跨越整个太行山。从这一点上讲,赵国的这次迁都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8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争霸求存,很多国家都有过迁都的行为,其中赵国的迁都次数最多,一共是三次:赵国早期的都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后又迁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鹤壁),最后直至灭亡都以邯郸(今河北省邯郸)为都城。赵国的三次迁都都有其背后的政治诉求,接下来就分析分析赵国首都为什么从晋阳迁走,最后为何又以邯郸为其都城的原因。

从地形地势上考虑,晋阳作为都城的优势确实是最大的。晋阳(今太原)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地形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在著名的晋阳之战中,赵襄子凭借坚固的晋阳城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而且晋阳周边由于是盆地,农业发展也具备一定的基础。

以上都是晋阳做为赵国都城的优点,正所谓“有一利必兴一弊”,随着战国形势的发展,晋阳作为都城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首先晋阳位于山西北部,和当时最发达的中原地区还又一定点距离,十分不利于赵国向南向东的发展。就凭这一点,赵国要向外发展,就一定是迁都的。

赵国先迁都到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一带),就是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魏国十分强大,中牟位置过于靠近魏国,因此赵国在赵敬侯时期把其首都迁到了邯郸。

赵敬侯于是依靠邯郸为根据地,开始了向中原地区的扩张,赵国的国都从相对封闭的太原盆地迁移到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有利于赵国的发展,同样因其位置靠近太行山脉,比之前以中牟都城防守压力要减轻不少。而且在邯郸以南还有一条漳河,算是给邯郸又加上了一个保险。
从战国历史的走向看,赵国迁都到邯郸的决策也是十分正确的,拉开了与日后越来越强大的秦国之间的距离,这使得日后秦赵两国的战争,赵国增加了一定的优势,秦国要攻打邯郸就必须要跨越太行山,这极大的增加了秦军后勤负担。

9

邯郸地处赵国腹地,是当时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中心,便于对赵国四境有效管理。

10

邯郸并非无险可守,相反邯郸地势险要,靠近中原,地理位置比晋阳(太原)好太多。

地理优势

《汉书》记载,“邯郸南据大河(古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邯郸西倚太行山,为中、低山丘陵地貌,南临漳河、黄河,东部和北部为华北平原,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如果外敌西来,那么赵国只要出少数兵力扼守太行山的隘口和险要之地,就可以将外敌挡在太行山西麓,若敌人南来,则在漳河北岸摆兵布阵,则可以阻止敌人渡河,可以说占尽地利优势。

而北方和东方则是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可以给赵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人口,对于增强赵国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

而邯郸,则建立在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

相反,晋阳(太原)局促在汾河平原一隅之地,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难以扩展,对赵国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晋阳只能成为北方的重镇,而不是成为首都。

这是邯郸的地理优势。

矿产优势。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良的武器,必将在战阵中吃亏。

而邯郸一带矿产丰富,可以为赵军提供有精良的兵器,可以为农夫提供铁质农具,促进农业开发。

邯郸附近的武安有铁矿,峰峰产煤矿,有了煤和铁,就可以冶炼出铁器,无论是打造兵器还是打造农具,都可以。

在赵国迁都邯郸后,邯郸也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冶铁中心。

交通优势

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发展工商业。

邯郸坐落在太行山东麓,黄河北岸,处于交通要道。

向北,则可以直抵燕国;

向南,则可以到达韩国新郑和魏国大梁;

向东,可以到达齐国的临淄。

因为交通便利,所以邯郸吸引了许多商旅前来做生意,其中最有名的是吕不韦,这些商人,给赵国带来了滚滚财源,增加了赵国的财富和国力。

邯郸迅速成为天下有数的大城,与宛城、临淄、大梁等城市齐名,繁荣一直持续到东汉时期。

战略优势。

赵国要逐鹿中原,必须将重心放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如果远离这里,必将北中原各国在国力上甩开。

当时我们都知道,中国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城池相望。

如果要争霸天下,必须先参与这里的争斗,而不是把重心放在那些偏远地区的开发。

而邯郸因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天下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赵国舍弃邯郸,那么必将引起齐国、魏国的觊觎。

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强势扩张对赵国南部疆域造成的巨大战略压力。

《史记·赵世家》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公子击守之” 。

《赵国策》有“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此时魏国的强盛和四处扩张,对赵国形成了完全的战略压制,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魏国甚至越过了赵国国境攻灭中山国,在赵国的心腹之地钉上了一个楔子,这是赵国无法忍受的。

如果被邯郸魏国齐国占领,那么赵国的就会陷入战略被动。

所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迁都邯郸,占据战略优势,遏制敌国的发展,将魏国的势力压缩或阻挡在黄河以南,同时也可以从代北和冀南两个方向进攻中山国,解决心腹之患。


所以说,赵国迁都邯郸不仅仅是看在地理优势,还有其他众多方面的考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