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

2020-10-07 23:32阅读(69)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很大,也属于比较学术的范畴,想要阐释清楚,需要花费若干的笔墨。这里,谈几个观点,与网友们讨论:1.素

1

这个话题很大,也属于比较学术的范畴,想要阐释清楚,需要花费若干的笔墨。这里,谈几个观点,与网友们讨论:

1.素质教育是个伪概念

实话说,如果是实名,我不敢谈这个观点。这里,可以简单阐释一下。

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人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这不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素养吗?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难道,还有不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

所以,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教育,何必再弄一个素质教育,好像还有费素质教育似的。

2.不断地推出新概念,还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基于规律

这些年来,不仅仅是中国,人们特别是一些专家,热衷于不断提出一些新概念。就以近20年为例,先有素质教育,后又核心素养,现在又是智慧教育——我就不明白,素质和素养,究竟有什么区别。而智慧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启迪智慧吗?

其实,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教育本身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的新概念。可以说,几千年来,人在变化,但人的核心和实质并没有变化,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内涵,依然没有变化。比如,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理,高尚的品德、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的思维能力,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些,几千年来,那里有什么改变?

我们的教育,不过就是围绕这些方面,采取更适合当下的人的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而已。

3.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很多人批判中国教育,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甚至还有不少的人,将孩子送到国外,似乎外国旧式教育的天堂。事实上,从纵向来看,中国教育还是进步斐然的。比如,我们基本扫除了文盲,我们的教育硬件设施,已经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方式,越来越趋近于人的特点,而我们的教育内容,越来越与世界发展接轨——任何忽视这些进步的人,就是思维有局限的人,是属于需要再接受教育的人!

4.中国教育还有亟需改变的地方

但中国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变的地方,最关键的地方,有三个方面:

一是重整体轻个体。客观地说,由于人口基数原因,我们不得不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但多元智能研究已经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针对每一个不一样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设置不一样的教育内容,这一点,是我们当前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二是重知识轻实践。只是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掌握的程度,而能力只能通过操作来完成。但由于上述的原因,我们目前的教育和考试,只能采取知识为主的方式,但将来的社会,却越来越需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教育与时代发展不能接轨的重要方面。

三是重踏实轻兴趣。这些年的教育,我们培养了很多踏踏实实的人,但这些人上完大学之后,大多不想学习,比较典型的事情,就是高三毕业之后撕书。原因何在呢?

没有兴趣!

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工作的角度而言,兴趣能让人百折不挠。由于我们所学的,不是我们的兴趣,我们后来的工作,也不是我们的兴趣,长此以往,兴趣乐成歪门邪道,而学习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总之,个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以后要少谈概念,多研究一些规律;而我们的教育人,还要认识到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逐渐去改变他。

2

什么是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素质教育。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这就是我的回答。

3

尊、诚、赏、识、谦、怀、评、真实不虚,可能都代表素质吧!

4

感谢邀请。我是中国教师研修网特聘项目学科专家孙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定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定义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素质教育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差异性分析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尊重个体,更加人性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修为,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应试教育侧重学生的分数,偏于学生成绩,抑制学生个性,并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管理和教育学生,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一千多年来一直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抹不掉。应试教育对中国学生和家长有误导。认为学习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是一个学校的生命。没有成绩就不能谈什么素质教育。

实际上,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割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进步的要求。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和个性特征更好地发掘出来,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尊重。


应试教育磨灭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被动学习的”考试机器“。

冷眼旁观

中国素质教育的特点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小学为了考初中,初中为了考高中,高中为了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基本就是吧学生当成是“考试机器”,“一条考试流水线”。能考上更多的学生作为唯一培养人的目标。

反观素质教育是一方面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即社会所需要的、有基本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独立生存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诸多技能的社会人。

追问素质教育

中国素质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路在何方?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应有使命担当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任何逃避责任、回避问题、虚伪教育都是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的亵渎。

素质教育目前在中国很多学校意境走出了非常有成效的路子。探索出了崭新的育人模式。比如:北京的一些中小学开发出七、八十个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参与其中。像体音美、陶艺、摄影、刺绣、无线电、无人机、书法、戏曲、少数民族的扎染、无土栽培等等都是学生最喜欢的。除文化课外学习以外,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课堂以外的诸多兴趣。

如果我们一味地埋头应付考试,学生真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考试机器”。那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们不要拿学习当成挡箭牌,为自己找理由。关键是我们一定在育人过程中找准方向和目标。

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是积极有意义的。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才是王道。


积极、健康的素质教育培养,极大地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5

首先是正气,其次就能力咧。

6

素质教育就是“自我优先~善意先行~自我创造~合作竞争”的一种教育。

7

先弄清什么是素质,素是组成特定个体的因素,质是这个因素的量,两者都达到一定水平,体现出的素质就高,低于这个水平,就有缺陷,素质就不高。素质教育很大成份体现的是家庭教育,过去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教养好的人往往素质都不会低,教养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父母素质高,教育出的孩子素质就不会低,反之亦然。所以提高全民素质要重视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爱心、懂规矩、不自私,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就有大爱,每个家庭重视素质教育了,国民素质就会大大提升,所有人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8

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养,能力的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和现行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彻底的实施。

素质教育有如下几个特征: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所以面向全体学生是它的第一大特征。2,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所以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素质教育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中国的素质教育被认为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实际上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存在的市场,因为中国高校的录取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的,所以中国的教育从下至上都是一套完整的应试教育制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1,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应试教育是为了应试而教,目的不一样√。2,素质教育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几个升学有望的优秀学生身上,对象不一样。3,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孩子做题能力的培养。4,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而应试教育不讲这些,只要孩子能考高分就行。

质教育才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我国的应试教育是对教育的扭曲和功利化,应该给以纤正。

9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相对我们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提法,在传统高考体制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实际落地情况有如何呢?

先看看我们目前的传统教育情况:

填鸭式灌输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教学大纲 ,把知识硬塞进学生脑袋;

思想倒模:所有学生都接受一模一样的教学方法,强调服从性,学生的个性长处鲜有被发掘及栽培;

成绩评核:只用考试评分的方式来划分学生的能力,导致大家都变得求学只为求分数;

纸上谈兵: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脱节,学习和生活好像两回事,学生不理解学习目的,也抹煞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学术成绩考高分为目标,孩子成绩差几乎要与个人能力、人生失败划上等号。

很多家长意识到传统教育的问题,但也别无选择;体制中的教育人,虽有微词却也只能连轴转。大家冷静想一想,难道教育就只是为了考入大学?事实上能顺利通过中考的也只有60%、通过高考的也只有20%,在当下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匆匆忙忙,好像都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于是就有了更多关于素质教育的呼吁。

相比较而言,我儿子就读的香港学校,一样有分数评核,对学习靠前的约三分之一学生都是按全年级统计成绩、平均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排名的。但在我跟踪陪读的几年,我感悟到的他们更多的是推行「全方位学习模式」强调每个孩子“潜能尽显 各展所长”。

何谓全方位学习(Lif-wide Learning)?借鉴一下港校的概念:

全方位学习是把学习空间从课室拓展到其他环境的策略,强调要让学生在真切情境和实际环境中学习。教师灵活地利用多样化的环境和社区资源,让学生透过切身的体验,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单靠课堂学习难以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有助学生获得一般在课堂上难以体会的经验,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实现全人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全方位学习对学生的益处

●让学生在五育(德、智、体、群、美)方面有均衡发展;

●透过观察与体验,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亲身经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透过服务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并学会关心别人;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持续发展个人兴趣及多元智能;

●增加接触及认识社会各阶层的机会,培育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长的角色

全方位学习的特点是突破课室的局限,对学生的全人发展和学习能力有明显裨益,而家长的角色亦非常重要。家长应尽量:

●鼓励子女积极参与校方举办的学习活动;

●关注活动的安全措施及有关安排,如有疑问应立刻向校方查询或提供意见;

●协助学校推行学习活动。

这或许就是我们未来素质教育的方向。要完全抛下“分数评定”是不可能的,高考制度改革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根据我的研究和感悟,我认为可以在保持高考主线不变的前提下,对我们的教纲指导、教材编制、课程设置、师资融合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式的改革。实际上,一些理念比较先进的学校要朝整体素质教育发展去改变了。

比如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整合,不能把“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人为隔阂起来,而是要“分工不分家”,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式的跨学科整合,单个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内容相互呼应融合,打破课程设置边界,老师也是“一专多能”,同时将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融入综合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劳动教育、德育活动、体育锻炼、艺术素养等内容,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形式进行整合,突出基础、主干和核心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管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我认为都需因应孩子的性格和才智,找出最适合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透过全方位学习、提出导向性的项目任务,让孩子学会如何不断寻找和学习知识,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通过批判性思考,让孩子自我驱动提升,持续发展个人兴趣及多元智能,把知识学以致用,并保持对世界一直好奇,创造及继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感受生命,体验生活,以及面对挫折不言败一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这或许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吧!

10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初看便有一种似乎是全面的高大上的教育,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偏颇,颇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然而尽管素质教育的声浪颇大,时至今日我们还见不到由于素质教育而获得成功的令人信服的范例,倒是听到了许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质疑,素质教育终究敌不过应试教育的压倒优势。

究其原因,窃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且有好坏高低并难以量化的特点,通过教育使之提高可以,但要获得实效很难,而且很难抓准并且仅靠教育能达到目的。

其次,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它的教学成本太大,而且缺乏针对性,所以效果受到质疑。比如为了具有高贵的素质,就去学钢琴歌舞,这不仅成本高,而且需要天赋。缺乏天赋的学生,即使是富二代,也不能在钢琴歌舞方面的素质达标,一般家庭子女往往是花了大钱而无收获,所以有人调侃道:这是富人的游戏!

第三,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合潮流。

当今之世,人们的普遍追求是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找到好工作,多挣钱。除了先富起来的小部分人能够忽视钱的存在外,大多数人还不敢或不能小看金钱,还沒有余暇悠闲地踱着方步,将高大上的素质作为追求或装扮自己,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悲哀和不合时宜。

如同“快乐教育“的先天不足与不合时宜一样,“素质教育“也只能如此。

还是将重点放到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上来,以草根人群的需要为需要,在明确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针上,扎扎实实地花大力气,下大本钱,而不是摆花架子,赚大钱,让中国教育在正确轨道上稳步推进,助力我们的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