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你可以理解为一座山,名字叫“祁山”,也可以理解为一条道,名字叫“祁山道”,还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名,名字叫“祁山”。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东部,西汉水的北侧,祁山在三国时期分属陇西郡的西县和武都郡的武都县两地。
“祁山”这座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部的阊江边,祁山平均海拔237米,为礼县附近所有山中的最高峰,祁山中部的峰顶,在三国时期曾建造有城堡,名字叫“祁山堡”,当年曹魏军队就是驻扎在此处抵抗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据点。
“祁山道”是一条路,是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诸郡的大路,祁山道的南端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勉县,途径陕西略阳县、略阳县白水江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县纸坊镇、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祁山镇、甘肃省天水市,到达陇西郡,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
而通俗意义上的“祁山”是指位于祁山道上的礼县祁山镇,之前叫祁山乡,现在已经改名为祁山镇。
关于祁山的渊源大多来自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显示出诸葛亮的北伐都是从祁山出发的,这里的祁山实际上是指“祁山道”,也就是上文中说到的从陕西勉县到甘肃天水的一条路,因此在后世将“六出祁山”比喻为诸葛亮的北伐。
事实上,从汉中进入关中一共有五条道,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谷道,祁山道只是诸葛亮北伐五条道路中的一条。
但是在正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进攻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的五次北伐分别是: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并与东吴再次结盟后,公元228年春天,开始从祁山第一次北伐,令赵云为疑兵出斜谷攻郿县,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祁山,并让马谡率军驻守街亭,阻挡曹魏援军到来,亲率蜀军主力攻打陇西五郡。
结果因为马谡擅自上山,不听诸葛亮预先安排 ,也不听王平的劝告,导致蜀军失街亭,诸葛亮担心后路被曹魏截断,于是果断退后,从而影响整个第一次北伐,导致诸葛亮无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出陈仓:公元228年冬天,东吴在石亭之战大败曹魏军队,曹魏将关中兵力调往西线,诸葛亮趁机出陈仓,包围陈仓,魏将郝昭因为早有准备,诸葛亮攻城二十多天未破,又听说曹魏援军将至,于是退兵。魏将王双追击,被诸葛亮所杀。
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阴平二郡:公元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曹魏的武都郡和阴平郡,魏将郭淮领兵准备来救,诸葛亮亲率大军前来,魏军于是退去,陈式顺利占领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出祁山,这次诸葛亮大胆出击,进占上邽抢收了魏军的麦子,接着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诸葛亮采用自断后路、诱敌深入的方式引诱司马懿决战,最终在卤城之战中大破司马懿,斩首魏军低级军官三千多人,获得玄铠五千张,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交锋,以诸葛亮大胜司马懿结束,并且此战还斩杀了五子良将唯一的张郃,而司马懿之后更是当缩头乌龟一样不敢再战。
第五次北伐---出褒斜道: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从褒斜道进攻郿县,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同时诸葛亮还联络了孙权共同攻击合肥,但是不久孙权在合肥失利退回,而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达半年之久,终于因为身体原因而病逝,从此再无诸葛北伐。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发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但是由于三国演义及诸葛亮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出祁山”已经成为北伐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