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弄清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先要知道诸葛亮要进攻长安只能走那些道路,这些道路有什么特点。

进攻长安的五个路线

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祁山大道的具体情况

祁山大道因为地势平坦,方便进军,因此是诸葛亮最爱走的一条道路,但实际上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与魏国的六次交战,五次是进攻,一次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诸葛亮进攻魏国都走了祁山大道,具体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走了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陇右、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天然堡垒,易守难攻。

虽然说诸葛亮六次与魏国交战,五次是进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说法。

最佳贡献者
2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绵延约50华里。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魏国,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蜀汉政权占有汉中之地:从汉中北上可达关中,从汉中向西北方向前进,可达陇西,从陇西沿渭河东进,可达关中。诸葛亮北伐魏国,选择的路线就是从汉中西北上天水,再顺渭河入关中。只不过诸葛亮从来也没有打进过关中,就被魏军挡在了陇西河谷中。

从成都到汉中,要翻越大巴山;从汉中到长安,则要翻越秦岭。大巴山与秦岭这两道天险,让蜀军不得不绕道而行,毕竟从汉中到天水要翻的山比翻越秦岭要容易得多,且远离魏军的控制区。到了天水后,顺渭河而下就容易得多了,一旦攻破大散关(宝鸡),蜀军就可以驰骋在关中平原了,击败魏军的胜算就大得多。从汉中到天水,祁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可以说祁山是蜀汉政权的最西北端了,天水郡则在蜀魏之间摇摆。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远打到大散关,兵卫陈仓,差一点就进行关中平原了。

祁山位于礼县县城东边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是县城周边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祁者,大也,故将此山命名为祁山。还有一种说法,祁山的本意是”飘舒若旗“,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礼县距天水市有93.5公里,古代大军日行百里,两日就可以从祁山赶到天水市;然后沿渭水而东进,行340公里可到西安,沿河而行对于古代行军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礼县建有祁山堡,以纪念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江山的决心与毅力;祁山堡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游客慕名而来甚多。

3

你好,根据你的提问做出以下回答:

1.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2.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哪些渊源?

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从祁山出兵,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南征后,即南中平定战后,蜀魏先后大规模作战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实际上应该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这五次北伐中,从祁山用兵的只有两次。

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用兵,这是在诸葛亮恢复孙刘联盟后,公元228年发生的。这次战争构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开始很顺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还收服了姜维。但是张郃宝刀不老,大破马谡于街亭,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皆出于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从祁山用兵,建兴九年,诸葛亮进攻祁山,司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长途而来,粮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诱使司马懿进攻,但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司马懿比他谨慎得多。诸葛亮退到哪里,他就跟着进到哪里安营扎寨,就是不主动进攻。后来刘禅听信谗言,召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归途之时斩杀名将张郃,“木牛流马”的故事也是发生此时。


总的来说,祁山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诸葛亮2次从祁山用兵! (如有其他渊源欢迎大家来探讨)

4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在《三国演义》中鼎鼎有名的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境内,是一座绵延25公里左右的狭长山脉,如下图所示:

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从祁山出兵,就是打算先占据陇西地区,进而染指关中平原,只要他在陇西地区站稳了脚跟,那么可以说他就能够长驱直入关中平原。

祁山原本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脉,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从建兴五年开始,诸葛亮上了一道鼎鼎有名的《出师表》,接着展开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其他几次都主要是靠近祁山地区。

在祁山有祁山堡和武侯祠两处景点,这个祁山堡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修建的城堡,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武侯祠,这个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不一样。

是依据当初诸葛亮在此驻军点将而修建的一座祠堂,在这个祠堂周边还存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等这些古战场遗址。

说起这个武侯祠还挺多,足足有8个之多,分别是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和海南武侯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武侯祠,毕竟诸葛亮本人就葬在那里,而且这个祠堂又是和刘备一起接受供奉,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最重要的还是成都在当时毕竟是作为蜀国的国都。

那里保留了关于三国时代的遗址,所以这个成都武侯祠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每年要接纳上百万的游客前去参观。

相比之下,祁山的武侯祠就要显得冷清一些,主要还是甘肃当地人去参观,像举办描绘的时候当地人也会前去游玩。《三国演义》影视版播出后,祁山武侯祠也在全国火了一把,毕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古战场。

光凭这一点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游玩,不过诸葛亮虽然成全了祁山,但是祁山并没有成全诸葛亮,这个六次北伐曹魏的军事家除了第一次取得较大的成果外,其余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所以当祁山地区感受一下诸葛亮的遗憾也是可以的,顺便自己也可以在胸中推演一番七出祁山的戏码。

5

诸葛亮一生伐魏,以汉中为根据地,意图进攻关中平原,故主要行走的是高中至关中的蜀道。历史上大致有祁山道(又称陇西道)、陈仓道(又称散关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特定时期简称栈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那么祁山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选择道路呢?

1.古时道路交通选择的原则。

古时生产力低下,对山区道路的选择原则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则先找一条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头,翻越分水岭,再找一条河,顺流而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区最低最平坦处,走路省劲;二是人畜长距离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证。

2.历史上蜀道位置对此原则的佐证。

历史上蜀道选择基本可佐证此说法。如褒斜道之褒水、斜谷;傥骆道之傥河、骆谷;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而诸葛亮选择的祁山道,应该也是基于该因素。这条路是从汉中出发,基本沿西汉水朔江而上,到源头齐寿山附近翻越分水岭(此处有几条分岔路,如木门道、铁堂峡道等),再进入黄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进而到达天水,然后顺渭河而下,至关中平原。

在此需要说明,西汉水原和汉江为同一水系,在汉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时,略阳附近的山体崩塌,壅塞河道,西汉水与汉江被隔断,不再向东流入汉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庆入长江,史称嘉陵夺汉。但嘉陵夺汉并非一挥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泽,再慢慢湖水向南涌出,不断冲刷河道,直至大泽消逝。诸葛亮时期,大泽应该部分还在,所以略阳以上,西汉水河谷无论行军还是漕运,潜力很大,这也是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亮称之为坦途。这也是天水的地名由来:因汉水常与银河相对应,史称天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故源头称天水。

3.老旧铁路线路对古道的佐证。

巧合的是,建国初期修建的铁路线路,和古代驿道基本也重合。这是因为初期的铁路,蒸汽机车牵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极缓,所以老铁路选线和古驿道重合的较多,翻越山区时也是先找一条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岭时越岭选线(这是铁路修建的最具难度的设计工作),然后再顺流而下。如建国后首条入蜀铁路宝成线,即基本沿着嘉陵道选线:线路先沿着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岭分水岭段则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三层铁路),越岭后又顺嘉陵江而下。而这条铁路建设之初,则是拟从天水翻越秦岭的。当时选择了秦岭山脉的最缓处,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这里基本也就是西汉水的源头,即祁山道,和诸葛亮的选择也是重合的。后因苏联专家建议,加之考虑到宝天段线路运力瓶颈限制,将铁路由祁山道移位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宝成线。

故祁山,就在甘肃礼县祁山堡,这里有个突兀的小山包,和对面的观阵堡扼守西汉水及其河谷,是西汉水流域的一道门户。为此,也把这条道路称为祁山道,类似于嘉陵道因为散关也称之为散关道。现今十天高速基本沿此路而建,诸葛先生用一生去行走的路,现在开车只需要三个半小时。



6

祁山你可以理解为一座山,名字叫“祁山”,也可以理解为一条道,名字叫“祁山道”,还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名,名字叫“祁山”。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东部,西汉水的北侧,祁山在三国时期分属陇西郡的西县和武都郡的武都县两地



“祁山”这座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部的阊江边,祁山平均海拔237米,为礼县附近所有山中的最高峰,祁山中部的峰顶,在三国时期曾建造有城堡,名字叫“祁山堡”,当年曹魏军队就是驻扎在此处抵抗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据点。

“祁山道”是一条路,是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诸郡的大路,祁山道的南端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勉县,途径陕西略阳县、略阳县白水江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县纸坊镇、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祁山镇、甘肃省天水市,到达陇西郡,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



而通俗意义上的“祁山”是指位于祁山道上的礼县祁山镇,之前叫祁山乡,现在已经改名为祁山镇

关于祁山的渊源大多来自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显示出诸葛亮的北伐都是从祁山出发的,这里的祁山实际上是指“祁山道”,也就是上文中说到的从陕西勉县到甘肃天水的一条路,因此在后世将“六出祁山”比喻为诸葛亮的北伐。



事实上,从汉中进入关中一共有五条道,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谷道,祁山道只是诸葛亮北伐五条道路中的一条。

但是在正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进攻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的五次北伐分别是: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并与东吴再次结盟后,公元228年春天,开始从祁山第一次北伐,令赵云为疑兵出斜谷攻郿县,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祁山,并让马谡率军驻守街亭,阻挡曹魏援军到来,亲率蜀军主力攻打陇西五郡。

结果因为马谡擅自上山,不听诸葛亮预先安排 ,也不听王平的劝告,导致蜀军失街亭,诸葛亮担心后路被曹魏截断,于是果断退后,从而影响整个第一次北伐,导致诸葛亮无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出陈仓:公元228年冬天,东吴在石亭之战大败曹魏军队,曹魏将关中兵力调往西线,诸葛亮趁机出陈仓,包围陈仓,魏将郝昭因为早有准备,诸葛亮攻城二十多天未破,又听说曹魏援军将至,于是退兵。魏将王双追击,被诸葛亮所杀。

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阴平二郡:公元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曹魏的武都郡和阴平郡,魏将郭淮领兵准备来救,诸葛亮亲率大军前来,魏军于是退去,陈式顺利占领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出祁山,这次诸葛亮大胆出击,进占上邽抢收了魏军的麦子,接着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诸葛亮采用自断后路、诱敌深入的方式引诱司马懿决战,最终在卤城之战中大破司马懿,斩首魏军低级军官三千多人,获得玄铠五千张,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交锋,以诸葛亮大胜司马懿结束,并且此战还斩杀了五子良将唯一的张郃,而司马懿之后更是当缩头乌龟一样不敢再战。



第五次北伐---出褒斜道: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从褒斜道进攻郿县,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同时诸葛亮还联络了孙权共同攻击合肥,但是不久孙权在合肥失利退回,而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达半年之久,终于因为身体原因而病逝,从此再无诸葛北伐。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发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但是由于三国演义及诸葛亮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出祁山”已经成为北伐的代名词。

7

诸葛亮六出祁山,结果屡战屡败,最后吐了一口鲜血,大喊一声“此乃天意啊!”,然后就一命呜呼了。

祁山到底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何老是与祁山较劲呢?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起平泉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它不是什么名山大川,也不是什么风景名胜区,它只是一条小小的山脉,长度不过25千米左右,高度不过200多米,比之珠穆朗玛峰,可以说就是毛毛雨啦。

对于蜀汉来说,曹魏在东北,祁山在西北,诸葛亮为何舍近求远,绕道西北打曹魏呢?

诸葛亮不是路痴,他之所以选择绕道西北,主要是想以西北为根据地,进而一步步向东蚕食曹魏。


西北属羌汉杂居之地,离洛阳较远,曹魏统治势力较弱,比较好打。且当年马超盘踞此地多年,群众基础深厚,现在马超虽然死了,但弟弟马岱仍在,可以继续“传承衣钵”。

还有重要的一点,蜀军多是步兵,骑兵很少,而西北骏马多,恰好可以组建骑兵与曹魏抗衡。

第一次出祁山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当时,诸葛亮令赵云摆出疑兵,伪装从斜谷攻打郿城,吸引了大部分曹魏的兵力,他自己则率领主力向祁山挺近,等曹魏反应过来,蜀军已攻取了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还顺带收了猛将姜维,形势对于蜀军十分有利。


然而曹魏很快反应过来了,急忙派大将张郃率军驰援,双方在街亭展开殊死搏斗,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哪会是老将张郃的对手,很快蜀军全被包了饺子,损失惨重。

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就回到了曹魏的手中。

8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出众的人物之一,也是民间百姓最为欣赏之人,妥妥的“智慧化身”。

关于“诸葛亮脍炙人口的故事”多了去了,其中,“六出祁山”这段故事的关注度极高,传播极广。有人对“六出祁山”表示敬佩,有人表示可惜。

但是,很多读者看完了,会有一个疑问,到底祁山在哪里?

祁山在甘肃境内

祁山的具体位置在甘肃境内,属于甘肃礼县,位置在县城东侧23公里的祁山乡,北边和天水市有70公里的路程,整个祁山,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祁山本来和中国无数山川一样,很普通,但因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名声大躁,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非常关注的地方。

虽然,《三国演义》当中,讲的是“六出祁山”,但六次当中,诸葛亮带兵直接出祁山只有两次,第一次和第四次。

其它四次当中,一次是到祁山附近占了魏国控制的阴平、武都;一次是兵出散关,出兵陈仓;一次是诸葛亮带的将军魏延,被动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兵出斜谷,进入到了五丈原,但不幸的是,诸葛亮死在了这里。

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前,给刘婵的《出师表》上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段话,表达了诸葛亮坚定北伐的强烈愿望。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时,对祁山那么热衷呢?因为祁山是蜀国的咽喉之地,是出兵魏国的要道。有人说了,斜谷、子午谷、散关、骆谷不是都可以进军魏国吗?话是不错,但那几条路风险较大,道路崎岖,非常难走,不适合常从这里进攻,偶尔发次突袭,那是可以的。祁山路虽远,但风险较小,除了可以出祁山进攻魏国,也能切断陇西和曹魏的联系,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祁山的一些故事

(祁山堡)

祁山峰顶曾经有个小城,据说特别坚固,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离祁山峰顶小城南边三里的地方,建有祁山堡,是诸葛亮每次歇脚的地方。后来,在南北朝时期,有人在祁山堡建了武侯祠。现在,祁山武侯祠成了礼县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旅游的人,参观武侯祠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

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院内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

(祁山武侯祠)

除了祁山有诸葛亮的传说,也有其它有意思的传说,祁山之南麓有个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

据说,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

看来,这是“飞升”了,因为此人的存在,为祁山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引得后人前来驻足观看,或者有道家子弟在这里修行,难道是这里的“灵气比较浓郁”?要不为何宋野仙孙元明来这里?

除了栖真岩,祁山还有珠溪寺,还有靴石等风景,惹得游客流连忘返,拍照留念。

祁山在甘肃礼县东侧23公里处,是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非常棒的地方,如果有空路过,千万别忘了去驻足观看,去欣赏美景,感受诸葛亮留下来的气息。

9

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得到它。此物若得,蜀汉就有了与曹魏一争天下的资本,就有了翻盘的优势,这就是凉州战马

汉代战马皆出幽凉。

当时汉朝有三种马匹,一种是乌恒马,产地在幽州、并州一带。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是采用的这种马。一种是匈奴马,汉武帝时,由西域引进该马种,普遍产地在凉州一带,所谓“西凉铁骑”,用的就是这种马。还有一种是川滇马,在荆州、益州巴郡等地都有分布。身材矮小,不适合作为战马使用,但吃苦耐劳,很适合作为后勤的驮马使用。

令兵器时代,兵种相克十分明显,曹操就以骑兵荡平中原,号称虎豹骑天下无敌。

居于蜀川的诸葛亮,除了地利之外,没有任何优势。荆州已失,为了能实现《隆中对》的诺言,诸葛亮唯一的机会,就是打通蜀川和凉州的通道,打破曹操对战马的垄断,大量采购或饲养战马,实现骑兵建制,以待冲破长安,荡平中原。

而祁山作为汉中与凉州之间的一道屏障,诸葛亮必然要先攻打祁山。

打通祁山的另一个作用,是取陇右粮仓,减轻远途运粮的无奈。

古代行军打仗,粮草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当时运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10万人的部队出征,大约需要2-3倍的民夫来运粮,途中人吃马嚼,虫吃鼠咬等损耗,对综合国力弱于魏国的蜀国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自秦国起,陇西(陇右)就是各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治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之繁华可见一斑。繁华就意味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因此,陇右作为蜀汉东进的天然粮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凉州除了战马,还是兵源产地。

上一条里说了,蜀汉是三个国家中人口基数最少的国家,没有人怎么打仗呢?凉州有人。马超曾经以10万羌兵铁骑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羌兵,就是生活在凉州的少数民族。这里民风彪悍,好勇善斗,各个善于骑术。马超就是羌人,且马氏父子在凉州经营多年,马超又曾被羌人封为“天将军”,凭借这层关系,诸葛亮一旦打通祁山,在当地募兵就不成问题。这可比自己重新训练骑兵要方便快捷的多。

综上所述,诸葛亮屡出祁山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位置: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

陇右位于甘肃陇山以西,黄河以东这一片区域。飞将军李广就是陇右成纪人。

10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时,与诸葛亮隆中对,曾定下“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方针,以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而“六出祁山”正是诸葛亮晚年受刘备之托,实现其隆中构想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六出祁山”逐渐成为诸葛亮出师北伐的代称,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实际上,史书上确切记载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中原的只有两次,“六出祁山”的提法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结尾处的《古风》诗中:“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诗中揭示出了诸葛亮北伐曹魏前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但由于孤军奋战,最后惨淡收场,自己也病死在北伐途中,诠释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和统一事业未竞的遗憾。

关于祁山在今天的具体位置,不少人会误以为是陕西宝鸡境内的岐山,由于此山同样位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蜀国北部地区,自己一度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经过仔细查阅史料才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二者虽然发音相同,但此“岐”非彼“祁”,诸葛亮北伐的“祁山”实际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镇的祁山堡,此地距离祁山武侯祠仅25公里。

关于祁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其山峰起伏的形状类似于随风飘扬的旗帜,《祁门县志》曰:“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所以称为祁山;另一种说法是祁山地势险要、雄伟壮观,倪望重的《祁门县志补》中记载:“祁,大也,盛貌”,据此而被称为祁山。

而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实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一中原,确立蜀汉政权合法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克复中原,除死方休” 乃刘备一生中信仰的信条和最高理想。蜀汉虽也建立了政权,但毕竟入主中原才是国家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标志。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北伐祁山、入主中原而后挥师南下是最理想的过程。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不惜代价而“六出祁山”。

第二,扩张范围,争取更多土地资源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势力范围最大,人口最多,占据着北方广大地区,吴国次之,但坐拥江南繁华之地,人口稠密。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偏安于西南不毛之地,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余地区均不利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被魏国或吴国吞并,缩小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诸葛亮不得不频繁动兵,北伐曹魏。

第三,以攻为守,确保蜀汉江山延续

蜀汉在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小,曹魏、东吴一直在觊觎,即便诸葛亮不主动出兵,其他两国也会发动战争。诸葛亮主动出击,向曹魏、东吴频频秀肌肉,以此来表明蜀汉的军事实力,让其它两个不敢小觑,其实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一生中几个耀眼的瞬间之一,也是他的华丽谢幕,他的伟大、不屈和执着将在祁山留下深深的印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