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1884年8月23日,船政舰队主力(再再重复强调一下,这支舰队的番号是“轮船”,也可以称为船政水师、船政舰队,但不能叫作福建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附近江面被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军舰袭击,导致几乎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为什么战中没有支援?
这场史称马江海战的战役,从爆发到结束只经过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算北洋水师得知了海战爆发,并且得到了清政府南援的命令,也来不及飞到马尾去救援船政舰队,所以根本谈不上见死不救,因为北洋水师得知马江之战的消息时,船政轮船已经覆灭了,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或者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之前,看到中法局势紧张,北洋水师为什么在战前没有去支援?
马江之战的爆发,实际上是个非常搞的事件,可以说是能够完全避免的事情。起因是因为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此前达成协定,约定中国从越南北部撤回军队,但是由于联系手段落后,当法国军队大摇大摆按期去接管原来属于清军的防区时,当地的清军根本还没有接到让出防区的命令,结果干脆设了个埋伏圈,把毫无防备的法军痛揍了一顿,史称观音桥事变。
事发后,法国认为清王朝撕毁和平条约,蓄意生事;清王朝内的主战派则藉此认为法国军队软弱可欺,变得更为强势。当时法国政府的目的在于让清王朝重新回到外交谈判桌上,就观音桥事件赔偿损失,同时继续执行此前已经订立的和平条约内容,而这时的清王朝就显得对外交谈判有些三心二意,法国于是威胁,如果届期不进行和谈,就攻打船政、台湾基隆等要地。
之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策略上分歧不一,结果就祭起了“拖”字诀,不战、不和,就是不表态,由此导致前线的主管官员无所适从。
北洋水师属于清王朝国家的武装力量,就算看到船政轮船实力不济,也需要有清王朝的明令才能去增援。当时帮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曾经申请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南下增援,可是清王朝对局势的判断不清,没有意识到法国的威胁可能会成真,仍然认为法国是外强中干,以至于只是命令南北洋大臣,如果法国袭击福建的话,再临时增援:“现在该省尚无紧信,如果法逞强开衅,李鸿章、曾国荃如能拨船缀法舰牵制,使其不敢深入,即著临时设法援应。”所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都无从事前增援福建。
或者还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后,北洋水师没有支援福建。
中法马江之战后,法国人虽然消灭了船政舰队,但是法国政府惊诧地发现,此举并没有能打疼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够实现让清政府回到外交谈判桌上的目标,于是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只得硬起头皮继续去打台湾岛,结果因为陆战兵力不足,在基隆、淡水碰了钉子,最后决定放弃夺占台湾港口的念头,改变策略,采取封锁台湾海峡的方式,来威胁、逼迫清王朝回到谈判桌上。
(中法战争时期,北洋水师仅有的主力舰,“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此时,清政府开始下令北洋、南洋水师设法驰援台湾,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北洋水师的表态最为积极,其仅有的两艘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超勇”“扬威”由临时聘用的德籍总教习万里城率领,在舰长邓世昌、林泰曾指挥下首先到达上海,计划和南洋水师军舰联合南下。在上海期间,根据马江之战血的教训,“超勇”“扬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临战改装,诸如在舱面要害部位安装铁板,以及将为“定远”级铁甲舰购买的多管机关炮先配备给2舰安装等。
然后就在此时,朝鲜发生严重的政变,在日本的暗中支持、怂恿下,朝鲜亲日派发动甲申事变,夺取了政权。为迅速干预、挫败朝鲜亲日派的政变,北洋水师奉命前往朝鲜干预,由此北洋水师仅有的2艘能出海作战的主力舰“超勇”“扬威”被临时改调往朝鲜,去和集结于仁川等地的日本海军军舰抗衡,所以才没有能够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