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1884年8月23日,船政舰队主力(再再重复强调一下,这支舰队的番号是“轮船”,也可以称为船政水师、船政舰队,但不能叫作福建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附近江面被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军舰袭击,导致几乎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为什么战中没有支援?

这场史称马江海战的战役,从爆发到结束只经过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算北洋水师得知了海战爆发,并且得到了清政府南援的命令,也来不及飞到马尾去救援船政舰队,所以根本谈不上见死不救,因为北洋水师得知马江之战的消息时,船政轮船已经覆灭了,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或者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之前,看到中法局势紧张,北洋水师为什么在战前没有去支援?

马江之战的爆发,实际上是个非常搞的事件,可以说是能够完全避免的事情。起因是因为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此前达成协定,约定中国从越南北部撤回军队,但是由于联系手段落后,当法国军队大摇大摆按期去接管原来属于清军的防区时,当地的清军根本还没有接到让出防区的命令,结果干脆设了个埋伏圈,把毫无防备的法军痛揍了一顿,史称观音桥事变。

事发后,法国认为清王朝撕毁和平条约,蓄意生事;清王朝内的主战派则藉此认为法国军队软弱可欺,变得更为强势。当时法国政府的目的在于让清王朝重新回到外交谈判桌上,就观音桥事件赔偿损失,同时继续执行此前已经订立的和平条约内容,而这时的清王朝就显得对外交谈判有些三心二意,法国于是威胁,如果届期不进行和谈,就攻打船政、台湾基隆等要地。

之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策略上分歧不一,结果就祭起了“拖”字诀,不战、不和,就是不表态,由此导致前线的主管官员无所适从。

北洋水师属于清王朝国家的武装力量,就算看到船政轮船实力不济,也需要有清王朝的明令才能去增援。当时帮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曾经申请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南下增援,可是清王朝对局势的判断不清,没有意识到法国的威胁可能会成真,仍然认为法国是外强中干,以至于只是命令南北洋大臣,如果法国袭击福建的话,再临时增援:“现在该省尚无紧信,如果法逞强开衅,李鸿章、曾国荃如能拨船缀法舰牵制,使其不敢深入,即著临时设法援应。”所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都无从事前增援福建。

或者还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后,北洋水师没有支援福建。

中法马江之战后,法国人虽然消灭了船政舰队,但是法国政府惊诧地发现,此举并没有能打疼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够实现让清政府回到外交谈判桌上的目标,于是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只得硬起头皮继续去打台湾岛,结果因为陆战兵力不足,在基隆、淡水碰了钉子,最后决定放弃夺占台湾港口的念头,改变策略,采取封锁台湾海峡的方式,来威胁、逼迫清王朝回到谈判桌上。

(中法战争时期,北洋水师仅有的主力舰,“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此时,清政府开始下令北洋、南洋水师设法驰援台湾,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北洋水师的表态最为积极,其仅有的两艘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超勇”“扬威”由临时聘用的德籍总教习万里城率领,在舰长邓世昌、林泰曾指挥下首先到达上海,计划和南洋水师军舰联合南下。在上海期间,根据马江之战血的教训,“超勇”“扬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临战改装,诸如在舱面要害部位安装铁板,以及将为“定远”级铁甲舰购买的多管机关炮先配备给2舰安装等。

然后就在此时,朝鲜发生严重的政变,在日本的暗中支持、怂恿下,朝鲜亲日派发动甲申事变,夺取了政权。为迅速干预、挫败朝鲜亲日派的政变,北洋水师奉命前往朝鲜干预,由此北洋水师仅有的2艘能出海作战的主力舰“超勇”“扬威”被临时改调往朝鲜,去和集结于仁川等地的日本海军军舰抗衡,所以才没有能够南下。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首先要说一下,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开始尽管没有南下,但是后来还是派军舰来了。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开始推诿,主要还是清廷在筹建海防时规划有误。

清廷第一次抽调北洋水师,被李鸿章拒绝

1884年6月23日,中法军队在越南谅山附近的观音桥发生冲突。中法之间局势骤然紧张。清政府一面抽调兵力前往广西准备作战,一面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各舰南下广东待命。

然而李鸿章回复北洋水师只有“超勇”、“扬威”两艘碰撞巡洋舰、“威远”、“康济”两艘练船和六艘“镇”字级蚊子船。蚊子船无法出远海作战,只能用于守卫海岸,仅凭两艘碰撞巡洋舰、两艘练船无法和法国的铁甲舰抗衡。而且法国有三艘军舰在烟台,北洋需要留下各舰防卫旅顺、大沽、北塘等地,不可轻易离开。

最后李鸿章强调北洋镇守京师海防,“防务北重于南”,不可轻动,推托了此事。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之所以拒绝派北洋水师南下,一方面是此时北洋水师刚刚起步,实力薄弱,甚至还不如南洋水师,确实难以和法国舰队抗衡。另一方面则是有几分地域之见,首先考虑自己北洋海防。

李鸿章这么想固然有几分自私,不过也是出于无奈。北洋水师拱卫京畿,责任重大。为海军的机动性远远高于陆军。此时中法交恶,如果北洋水师主力南下,法国远东舰队北上袭扰,那么清廷势必要对他严加惩办。

另外在南面尚有福建船政水师和南洋水师。按照海防规划,北洋水师负责直隶、山东、奉天一带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江浙海防。虽然广东、福建海防都不归两家管,但是论距离也应该是南洋优先,自己何必冲在前面。

因此李鸿章自然不愿意派北洋水师南下。

清廷第二次抽调北洋水师,李鸿章抽调主力南下,但是因故错过了和法国舰队交手的机会

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攻击了马尾港内的福建船政水师和马尾船政局,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此后远东舰队宣布封锁台湾。为了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的封锁,10月24日清政府再次下令南洋、北洋水师立刻抽调快船前往增援台湾。

李鸿章这次倒没推诿,立刻命德国退役海军上校式百龄率“超勇”、“扬威”两舰南下,留“威远”、“康济”和蚊子船留守北洋。北洋水师虽然派出的军舰不多,但是考虑到练船和蚊子船都不适合海上作战,也算是主力尽出了。

李鸿章这次答应的爽快,是因为福建船政水师覆没以后,福建海防洞开。这个时候南洋、北洋两个水师如果再推三阻四,势必有拥兵自重之嫌。

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两江总督曾国荃在接到朝廷命令以后,回复说南洋各舰不敌法舰一炮,难以对抗,要派也只有“开济”、“南琛”、“南瑞”三艘巡洋舰勉强可以出海。曾国荃这个表态其实和当初李鸿章的想法一样,不希望削弱江浙一带的海防力量,担心出事了自己承担责任。

曾国荃此书一上,立刻遭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痛斥,说此前南洋已经答应派出五艘军舰增援福建,为何突然改为三艘。要求把曾国荃“交部严加论处”,“倘再迁延观望,致误戎机,自问当得何罪”。

最后还是李鸿章出面打圆场,说曾国荃并非改变主意,只是朝廷说要抽调快船,所以答复有哪些巡洋舰可用。南洋另有两艘炮舰可以出海作战,这样一共还是五艘军舰,此事才告平息。

“超勇”、“扬威”和南洋水师的五艘军舰在上海汇合以后,开始加强防护和火力,以便与法舰战斗。然而12月4日日本挑起甲申事变,北方局势紧张。李鸿章担心波及北洋,于是请求将上海七艘军舰全数北调,以加强北方海防。

清廷经过反复考量,最后决定让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返回,南洋水师五舰继续准备去福建。就这么“超勇”、“扬威”错过了和法国舰队交战的机会。

清廷在规划海防时,缺乏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由地方大员兼任,势必造成地域之别

我们可以看到在两次调动南北洋水师时,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曾国荃都是优先考虑自己管辖区域的利益。

这其实早在筹议海防时,左宗棠就指出筹办海军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各自管辖一个区域,以后势必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左宗棠此言不幸言中。其实这也是地方大员管辖海军的必然结果,谁都不希望自己地面出事。

只是清廷对于筹办海防本来就没有完善的规划,更没有人愿意出面做这个事情,最后还是决定由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分别负责南北洋海防事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海军管理机构。

因此中法战争南北洋水师的推诿行为,归根结底是清政府规划上的问题。

此后清政府虽然成立了海军衙门,理论上可以管理全国海军,不过实际上海军衙门始终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到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再次拒绝北上,重演了中法战争时的悲剧。

3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几个方面:

一、其实要看军队建设历史背景,具体本人没做过深入研究,但是对过往历史做过对比思考,无外乎一个重要原因“私兵制”,比如:中国古代一直到抗日战争以前的诸侯、列国、军阀、民族地方甚至改土归留的土司都有一个共同点,拥兵自重且军费都是自给自足,兵员也是同族同乡成军,只听命于自己的长官,长官意识决定军队属性,长官为匪,全军就匪气十足,长官变节,全军就跟着叛逃。严格来说只有建国后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引下对军官任用的调动管理,对兵员征兵打乱分配,才改变为国家军队,但是不够彻底。

二、清时期军队组织构成决定了同一个国家的军队其实不是一支军队,这多支军队甚至大多数不能算是大清国国家军队,隶属不同所以不能互相协作,不能互相支援,更不能统一行动。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为啥名称都不统一,一个叫北洋水师,一个却叫福建水师,就因为他们是大清国内的两支海军,没有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关,在军事斗争的紧要关头甚至都不能互相通气,即使支援都可以说是帮忙。

这样分析,题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本原因就一个“私兵制”。

4

北洋水师的统帅是李鸿章,马尾海战时福建水师已经请求朝廷派遣北洋水师的舰艇前往支援但是遭到李鸿章的拒绝,李鸿章并不想和法国人开战,他一直努力请求俄国和英国调停中法战事,倘若李鸿章派遣北洋水师前往福建就会给李鸿章的调停谈判增加阻碍,甚至是让法国人感觉清政府没有诚意谈判。个人感觉就算北洋水师派遣军舰前往福建也是没有甚麽效果的。南洋水师倒是派了两艘军舰也还是于事无补。

当时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刚刚起步,各种基础设施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正在加紧建设,李鸿章也深知凭当时清王朝的国力是没有能力和法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场上一决高下的,清王朝毕竟是一个农业国家,国内的工业设施不允许他们和法国这样的工业国家进行长时间军事对抗,而且清政府的武器装备大多需要从国外进口,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需要向国外订购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可是那些西方国家不但漫天要价还迟迟不发货,说是什么保持中立。

再看看北洋水师自身的情况当初的北洋水师的实力可不是甲午海战时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那时的北洋水师也是刚刚起步还没有正式成军,1875年清政府才正式批准北洋水师的建设,那时的北洋水师只有四艘向英国购买的四艘蚊式炮船四艘,每艘的排水量只有320吨,后来又先后向英国购买了超勇和杨威等巡洋舰,但是即使是北洋水师有一定规模但是相比于法国军舰这些舰艇并不能算得上先进,而且法国海军在远东有十余艘军舰,就算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加起来也不一定是法国军舰的对手,还有就是请大家记住一点那就是福建水师其实只是一直武装押运舰队,所以福建水师的火炮数量很少。

北洋水师不去救援或许有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的嫌疑,但是李鸿章的理想是富国强兵,在洋务运动刚起步的阶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李鸿章并不想因为中法战争破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求外国人调停,把战争的损失降到最小,倘若他把北洋水师派往福建那也可能会面对被击溃的命运,那么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可能还没有成长起来就被封杀在萌芽状态。

5

我也是很久以前看过精通历史的人写的资料。首先,是那个时代,清政府缺乏情报来源,就是说你明明看到对方30多艘军舰来了,却不知道对方会打哪。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却不知道该重点防哪里。这也是从明末到民国初年,无法消灭倭寇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的指挥体系并不统一,两大水师实际是同等地位。清政府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海军指挥体系,通信极度落后军机处对福建水师传达一次命令要耗时1到2个月;第三就是派系问题,当时的清政府分为女真派系和汉派系,汉系内又分为保皇派、改革派和地主派,福建水师实际南方地主阶级和大商人建立的,清政府对其的控制力非常有限,所以,当福建水师遇难时,清政府也有削弱地方势力的想法。

以上都是我看别人所写,3点有些各自矛盾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确是实际情况。

6

北洋水师迫于压力去救了,结果还在路上,朝鲜局势忽然紧张起来,超勇号、扬威号去朝鲜对抗日本了,那时候的超勇号算是很先进的,那时候,忘了吗?1882年,北洋水师就是这两艘军舰曾经有一次机会全歼日本海军 ,因为日本舰队当时被维生素B1缺乏,也就是脚气病困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