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是战是和东吴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张投降,一派是以程普、黄盖为首的武将主战。
张昭是孙策临死之前的托孤重臣,理应为东吴考虑。更何况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的,为何他却带头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
这件事可以从《吴历》看出一点端倪。孙策临终托孤,吴历曾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孙权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能力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和刘备托孤很类似)后半句就是如果连你也掌控不了局面,就放弃江东,回到原来的地方(孙策发迹的地方),好歹能保住家人的性命。
孙策已经制霸了江东,为什么还说的这么严重呢?其实也不怪孙策说的这么严重,孙家属于外来户,他虽然依靠武力拿下了江东,但是他并没有收获当地士族之心。
很多当地的士族都反对他,比如说许贡就曾经跟曹操写密信要除掉孙策,因为信件被孙策截获,才化解了这场危机,但紧接着许贡的家将刺杀孙策,让孙策受了重伤。
孙策这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得士族之心。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事情很可能会再度发生。在他去世托孤时,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幼子接班,因为形势太严峻了,小孩子干不好;也没有选择性格和自己十分相似的三弟孙翊(事实上孙翊最后也被刺杀了);而是选择了相对温和的二弟孙权。他的目的很明显,不争了,先把手上的这点地盘整理顺了再说。虽然做出了这个选择,孙策仍然担心孙权掌握不了局势,所以他才说了上面的话。
当然张昭很忠心,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竭尽全力的辅佐孙权,逐渐的稳定了江东的局势。局势是稳定了,但是拉拢士族并没有什么很好的改善。这一点从孙权接班多年,并没有尺寸的开疆扩土就可以看出来。
这次曹操欲图东吴,这个问题又摆上了台面。那就是江东的士族不愿意打仗。
作为东吴的重要谋臣,张昭对这种大事,势必提前摸过底。如果本地的士族都不支持抗曹,孙权一意孤行,那么孙权乃至孙家的处境就非常的危险了。他这种选择是托孤老臣外带家长式的选择。
当然孙权在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劝说下选择赌上一把和曹操开战。非常幸运的是曹操军中爆发了瘟疫,曹操被迫选择了撤退。
如果没有这样的运气,一旦战事久拖,后方的士族难保不会趁机作乱。孙权必死无疑,孙家能不能留后都是一个问题,所以张昭才主张投降。
张昭主降的苦衷孙权也明白也不明白。说他不明白吧,安排周瑜抵抗曹操,只派了几万人马,大部分还是留在了自己手上,以防背后有人叛乱。虽然嘴上说周瑜打不过曹操,他会亲自出马。但很难说周瑜如果败了,他不会选择投降。
说他明白吧,张昭主降在孙权心中留下了一根刺,当他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张昭本来是想恭贺他几句的,但孙权想起以前张昭投降的主张,说了一句很伤张昭的话:“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我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让这个一心为孙家的老臣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