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是战是和东吴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张投降,一派是以程普、黄盖为首的武将主战。

张昭是孙策临死之前的托孤重臣,理应为东吴考虑。更何况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的,为何他却带头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

这件事可以从《吴历》看出一点端倪。孙策临终托孤,吴历曾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孙权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能力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和刘备托孤很类似)后半句就是如果连你也掌控不了局面,就放弃江东,回到原来的地方(孙策发迹的地方),好歹能保住家人的性命。

孙策已经制霸了江东,为什么还说的这么严重呢?其实也不怪孙策说的这么严重,孙家属于外来户,他虽然依靠武力拿下了江东,但是他并没有收获当地士族之心。

很多当地的士族都反对他,比如说许贡就曾经跟曹操写密信要除掉孙策,因为信件被孙策截获,才化解了这场危机,但紧接着许贡的家将刺杀孙策,让孙策受了重伤。

孙策这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得士族之心。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事情很可能会再度发生。在他去世托孤时,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幼子接班,因为形势太严峻了,小孩子干不好;也没有选择性格和自己十分相似的三弟孙翊(事实上孙翊最后也被刺杀了);而是选择了相对温和的二弟孙权。他的目的很明显,不争了,先把手上的这点地盘整理顺了再说。虽然做出了这个选择,孙策仍然担心孙权掌握不了局势,所以他才说了上面的话。

当然张昭很忠心,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竭尽全力的辅佐孙权,逐渐的稳定了江东的局势。局势是稳定了,但是拉拢士族并没有什么很好的改善。这一点从孙权接班多年,并没有尺寸的开疆扩土就可以看出来。

这次曹操欲图东吴,这个问题又摆上了台面。那就是江东的士族不愿意打仗。

作为东吴的重要谋臣,张昭对这种大事,势必提前摸过底。如果本地的士族都不支持抗曹,孙权一意孤行,那么孙权乃至孙家的处境就非常的危险了。他这种选择是托孤老臣外带家长式的选择。

当然孙权在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劝说下选择赌上一把和曹操开战。非常幸运的是曹操军中爆发了瘟疫,曹操被迫选择了撤退。

如果没有这样的运气,一旦战事久拖,后方的士族难保不会趁机作乱。孙权必死无疑,孙家能不能留后都是一个问题,所以张昭才主张投降。

张昭主降的苦衷孙权也明白也不明白。说他不明白吧,安排周瑜抵抗曹操,只派了几万人马,大部分还是留在了自己手上,以防背后有人叛乱。虽然嘴上说周瑜打不过曹操,他会亲自出马。但很难说周瑜如果败了,他不会选择投降。

说他明白吧,张昭主降在孙权心中留下了一根刺,当他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张昭本来是想恭贺他几句的,但孙权想起以前张昭投降的主张,说了一句很伤张昭的话:“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我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让这个一心为孙家的老臣诚惶诚恐。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很简单,因为投降符合大族的利益。

三国中东吴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他不像曹操刘备一样可以压得住大族。东吴的体制是很独特的,他与大族比如陆家,张家、朱家等共存共治的。时而拉拢,时而打压的。

孙权是三家中最富有的,因为他不用为养兵发愁,兵都由各家自己养着。刘备还要考虑兵源的问题。鲁肃死后的兵归了吕蒙,吕蒙死后的兵又归了别人。

曹操南征之时,孙权统治江东时间并不长,江东百姓还认天下属于汉朝。曹操代汉讨伐,从名义上来说归顺才是正确,而反抗是不对的


因为和朝廷作对这就是叛逆。只不过因为曹操这个形象在后世不怎么样,所以很多人轻视了挟天子的威力。

其次归降对大族很有利。

赤壁之战打与不打对孙权影响很大,但对大族的意义就不同了。打赢了这些大族需要损失自己的兵源,打输了那情况更惨,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还要面临曹操的怒火。

当时鲁肃说的很清楚: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大族有自身的实力,投降曹操,曹操为了统治江东需要,必然还会对他们进行重视,所以最终他们还是能混到官职。

所以投降对张昭他们来说获得最大的好处,开战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输都没有好处。



有些人奇怪为什么巴蜀的谯周会主张投降,原理与张昭的理由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本地人,都有势力,谁统治都会依靠他们。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会主战呢?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而且得到孙权的重用,跟着孙权混那是鸡头,跟着曹操混估计连个牛尾都混不到。从他们自身利益上来说自然要主战了。

从孙权的角度来说自然也是主战,包括刘琮一开始也主张,但是因为手中无人可以抵抗才选择投降的。

3

如果他选择了抵抗,而且还成功了并持续下去直到现在,你会怎么想呢?秦一统六国是大势所趋,三国归一也是大势所趋。真不愿意的也就那几个人。老百姓什么时候希望打仗来着。有些人打着爱国的道德大棒来指责张,那么请问你爱的是什么国。如果越南现在提出要回归中国,你是不是也得去指责指责。

4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以少胜多,其实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从双方军力上对比,曹操占绝对强势。如果不是曹操误杀蔡瑁等水军将领,假以时日,东吴的水上优势便荡然无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备反正什么都没有,最想赌一把。可是作为内侍张昭,受孙策临终所托,不敢有丝毫大意。基业实属来之不易,如果硬抗,极有可能最终会失去一切。妥协投降总还会保住一点地位和颜面,同时生灵也免受涂炭之苦。文臣和武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不一样的。武将为建功立业最渴望一战,就算战败也会成就一世英名。至于君王和人民,他们管不了那么多。因此,张昭做“带投大哥”,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对东吴的战力是一点信心都没有的。毕竟曹军号称有80万人,而东吴仅区区数万兵马而已。曹操刚统一北方,士气正盛。挥师南下,可算所向披靡。荆州首当其冲,立马就投降了。这样的情形怎么不让张昭担心万分?孙权和周瑜毕竟是年轻气盛,不肯服输可以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巴不得把东吴拖下水,实没安好心。东吴输不起,败不得啊。作为老臣,不得不稳重一些。

5

重大的政治决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拍脑袋能定的,站在张昭的角度,并不是投降啊,首先,曹操是东汉正统中央政府,带的是中央军,你抵抗才师出无名呢。二来,曹操可没说要把你孙权怎么办,写的是和将军会猎,如果孙权服软,还不一定会拿他干啥,刘琮投降后历史上也没被害,而张秀等反而重用。三来,张昭背后是江东本土豪族,打仗他们才会死人,归付朝廷不会有啥影响。张昭只是他们的代言人。

孙权对此不是不明白,每次带兵北伐,江东豪族都是出工不出力,无功而返。而后来张昭一辈子没当上东吴丞相,也是此时中的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