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事求是的来说,李鸿章确实是替无能的“皇帝”慈禧背锅了!你想想,一个所谓的“外交大臣”或者是“总理”,没有“一家之主”的分付,他能随便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吗?

不错,在“大清朝”,李鸿章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二把手”,说话有一定分量的,可是象割地赔款这样“天大”的事绝对是“老佛爷”的意思,他只不过是“跑跑腿”而已(据说,由于事关重大,他在签字前也是犹豫再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折磨)!可是无论什么人,只要你亲自去签字了那一切罪责就是你的了!所以,李鸿章注定被历史钉在了耻辱柱上!

当然,作为一贯“垂帘听政”、幕后主使的一代“女皇”慈禧,最终也没有逃脱万世唾骂、遗臭万年的可悲下场!

谢谢邀请!

最佳贡献者
2

李鸿章虽然签署了不少卖国条约,不过对于这些条约他并不是自己做主签订的,而是把条约内容上报以后得到批准才签字,所以说他背锅也没有问题。

李鸿章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因为晚清很多卖国条约都是经过他的手,很多人说李鸿章丧权辱国。不过平心而论,李鸿章虽然位高权重,但是距离权臣还差的远。实际上作为一个汉大臣,慈禧对他还是非常提防的。至于光绪那更不要说了,他一直把李鸿章当做后党的干将,欲除之而后快。李鸿章晚年曾经自嘲自己一辈子做事练兵,“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所以他的权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而且自道光因为签署了《南京条约》,遗诏不入太庙以后,晚清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对于签署不平等条约还是颇为忌讳的。李鸿章也是明白人,虽然作为传统文人有忠君的思想,命他前去谈判会遵命而行。但是李鸿章每次签约都是把条文发回,等到朝廷批准以后才签约。

像甲午战争战败以后,清政府命李鸿章赴日谈判,李鸿章直言“割地不可行”,扬言无法达成和议就回来。慈禧深知其中利害,于是称病不见李鸿章。光绪无奈,只能告诉李鸿章必要时可以割地。

而在抵达日本马关,双方在春帆楼进行谈判时,李鸿章拿到日本和约底稿以后,也是第一时间电告总理衙门,表明自己态度,认为不可割让辽东,“惟有苦战到底”。军机大臣将电报上奏光绪以后,经朝议战和意见不一,没有结果,只能命李鸿章尽力争取。

李鸿章争取无果以后,再次致电总理衙门,要求“恳速请旨定夺”,继续把皮球踢了回去。光绪无奈之下,在4月14日、15日连续致电李鸿章,命他“与之定约”。李鸿章拿到了明确的回复以后,才正式和日本签约。

而且和约签署以后,照例要送交光绪,由他批准并进行换约才算生效,光李鸿章签字是没有用的。所以从整个谈判过程看,虽然都是李鸿章主持,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光绪明确同意以后李鸿章才签署的。李鸿章只是一个执行人而已,并非决策者。要论丧权辱国,也是慈禧和光绪两人负主要责任,轮不到李鸿章,说他是背锅没有错。

3

李鸿章:都说我是卖国贼,不错,我是签订了卖国条约,但我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李鸿章被不少人称为是卖国贼,因为晚晴的很多不平等条约都是经李鸿章的手的,这些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但是,签订这些条约,李鸿章心里是开心的吗?他愿意背着“卖国贼”千古骂名签字吗?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点:李鸿章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不平等条约不是李鸿章自己做主、想签就签的,他是上报了朝廷,经过皇帝和太后同意后才签字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李鸿章只是一个代笔人,他替皇上和太后背了黑锅,即便李鸿章不去签字,还会有另外的人代替皇帝签字。

李鸿章:我苦啊!列强们都喜欢找我聊聊,我已经老了,这骂名还是我来背吧!

有意思的是,列强们往往很喜欢让李鸿章出面代表中国谈判,这一点让李鸿章很是无奈。

甲午战争满清战败后,清廷就派人向日本求和,日本当时就直接指明要恭亲王奕忻或者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

为什么列强喜欢让李鸿章来和他们谈判呢?难道是因为李鸿章比较好欺负吗?不是的。

那列强们“偏爱”李鸿章的原因在哪呢?

  • 一.列强们熟悉李鸿章。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他经常跟外国人接触,因此,李鸿章对外国的情况比很清楚。同样的,西方列强经常见到李鸿章,比较熟悉李鸿章的处事方式,挑一个熟悉的人来和自己谈判肯定对自己更有利。

  • 二.有羞辱李鸿章的意味在里面。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洋务运动让清朝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装备,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经过了洋务运动,清朝的国力有所增强,虽然实力上仍然无法和列强们硬碰硬,但也不再像原先鸦片战争一样一打就碎。让李鸿章出来谈判,可以羞辱李鸿章:你带领的洋务运动有什么用?还不是被我们给打败了?

因此,李鸿章深受列强们的“欢迎”,再加上当时放眼整个朝廷,李鸿章的外交才能最为出众,李鸿章去签订条约,也就不奇怪了。

李鸿章:我也不想签订这种条约,一签下去,必将是千古骂名,可我也无能为力。

谁都知道,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旦签订,在上面签名的人一定会留下千古骂名,李鸿章自然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

可他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难道是抗旨不从吗?皇帝和太后要求李鸿章签字,李鸿章能拒绝吗?

即便是李鸿章真的拒绝了,清廷同样会派其他人来签字,同样有人会替皇帝和太后背过,只不过替皇帝和太后背锅的人换了一个而已。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本该是由清朝总代表庆亲王奕劻签字,但奕劻面对这不平等条约时,内心极其不安,手不停在抖。这时,李鸿章发话了,说了句令人感动的话: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让我来吧。

李鸿章不是卖国贼,而是背锅者。

4

李鸿章不是替皇帝背锅,而是替整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背锅,这个腐朽的制度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人高高在上万民匍匐在地,以一人之喜好控制整个国家命运,不允许民主进言,也不允许民众思想自由发挥,整个民族困顿于僵化与恐惧之中,渐渐地和世界脱离,渐渐的落后于世界优秀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凌辱与解体。这种腐朽制度神仙也救不了。为什么?人进去就困于封闭的框架之中,是无法解套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这套体系,用更好的文化和体系取代之。重头再来,重新超越。所以说李鸿章不是替皇帝背锅,而是替落后的制度背锅。

5

把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罪名归于李鸿章,这个帽子确实有点大。弱国无外交,史之定律,李鸿章作为大清大员,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但也确实无能为力,所做到的无非少些赔款,少割些领土而已。李鸿章代表的是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所有官员、所有百姓,岂只皇帝一人,所以说,李鸿章不只为无能皇帝背黑锅,也为蝇营狗苟的官员背黑锅,为整个大清背黑锅。并且这黑锅有些大,时间有些久,历史终要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李中堂。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十七岁中秀才,在去顺天府乡试途中,写下了《入都》十首,其中"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句表现了高远志向。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已腐败没落,创淮军,协助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后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军工企业和北洋海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李鸿章一生为大清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做着努力,起着巨大作用。但是李鸿章一生同列强签订了大小三十多个条约,其中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为最,为世人诟病,被讽为卖国贼,其实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代表,其所处的年代就决定了他人生的不幸,大厦的倒塌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阻止的,同样,历史的沉重的黑锅也不能他一人来背。

先说一下《马关条约》,也就要提到甲午战争,战争失利固然有李鸿章本身的因素,但是其他人也难逃罪则:慈禧太后为庆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经费,致北洋海军十几年未添置炮舰,战斗力下降,户部尚书翁同龢,李鸿章的政敌,不顾大局,因个人恩怨对李鸿章撤肘,也影响了战争走势,其他官员等等。战争失败岂止李鸿章一人承担责任呢?

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据理力争。谈判过程中有日本浪人开枪打伤了李鸿章,李鸿章愣是把原来赔款3亿两白银争到了两银两,签字前老泪纵横,这是卖国贼的表现么?

《辛丑条约》签订过程中,历史又把78岁的老人推到了前台,老人已虚弱无力,还是把原来要求的十亿两白银降到了四点五亿两,中国人人均一两,屈辱但无奈,李鸿章只能做到这些了,他知道这是耻辱,会被后世子孙责骂的,他已经尽力到无能为力了,最后把签名写时了肃的形状。他心里是明白的,但也是苦楚的,也是无奈和无力的。

所以,本人认为历史的黑锅不能由李鸿章来背,这是大清的耻辱,一个时代的耻辱。下面用李鸿章的一首绝命诗来品鉴一下他那苦楚的灵魂吧。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6

李鸿章访问德国,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会面,在会谈中他曾向俾斯麦抱怨道:“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中名望仅次于曾国藩,并最有势力的一位汉臣,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其中就包括他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中法条约》

法国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战败后,不仅在中欧以及南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遭到削弱,而且赔偿普鲁士50亿法郎,让法国经济遭受重创,而法国希望在远东继续扩大殖民地,来增强实力,而目标就是法国经营了很长时间的越南,而越南和朝鲜一样,是清朝所剩不多的藩属国,法国试图吞并越南,并威胁中国云南、广西一带,结果越南想宗主国清朝求救,中法矛盾激化,而后法国偷袭南洋水师,中法战争爆发。

战争中李鸿章主张和平解决,但是张之洞则主张与法国开战,结果南洋水师全军覆没,法军攻占澎湖,但是在基隆港北刘铭传击退,在越南北部与中国交界的镇南关被老将冯子材击退,而后李鸿章的主持下,与法国签订《中法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

  • 《中日马关条约》

1894年到1895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战争最开始在藩属国朝鲜开始,最后延伸到国内的辽宁、山东以及黄渤海,结果李鸿章耗费巨资和心血以旧时淮军为班底打造的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装备着西式武器的淮军陆军也在朝鲜战场和辽东战场惨败。洋务运动在军事改革上的成果完全灰飞烟灭。让中国的依靠西方工业和科技的自强之路中断。而在日本的压力之下,李鸿章被迫到日本马关与日本进行和谈,最后达成割让辽东、台湾岛以及赔偿2亿两白银的《马关条约》,从此之后中日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直到50年后日本在二战中失败,才改变过来这种情况。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 《中俄密约》

1896年在李鸿章所倚重的淮军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失落的李鸿章成为了背锅侠,天下之人都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满清朝廷将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职务罢免,而后被清廷委派开始了对西方的访问,其第一站就是前往沙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典礼。

访问沙俄的李鸿章

抵达圣彼得堡后,为了抵制日本对于东北的侵略渗透,李鸿章想要借助沙俄的势力“以夷制夷”,于是代表清廷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其中包括允许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也就是后来的中东铁路,然而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变成了“引狼入室”,在《中俄密约》签订不的2年以后,沙俄就派兵强占了旅顺港,成为列强中第一个强租中国沿海地区的国家,随后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强占威海卫、法国强占广州湾,列强们牵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

  • 《辛丑条约》

1900年慈禧向全国下诏,对世界上的11个列强宣战,几乎包括当初世界上的所有强国,而后八国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

慈禧宣战时,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他明确提出不接受慈禧的诏书“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联合东南各省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不参与清朝与列强的战争,但是慈禧逃到西安之后,立即让李鸿章背上给她收拾烂摊子,去为慈禧的无知行为擦屁股,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北上与在占领北京的八国联军进行谈判,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签订《辛丑条约》其中包括想列强支付4.5亿两白银,以及允许列强在山海关一线的驻兵权。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就死了,是带着千古骂名死的,由于李鸿章长期担任封疆大吏和北洋大臣,他成为晚清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他死后他的经济财产包括一系列官办的产业由盛宣怀继承,而政治军事遗产由袁世凯继承。

让李鸿章背上千古骂名的主要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但实际上这两个条约李鸿章都是背锅侠,特别是1895年3月,李鸿章赴日进行谈判之时,日军仍旧在发动进攻,并对清朝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而就再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李鸿章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刺杀,被子弹击中脸部,而后日本才被迫停战,而《马关条约》签订后,法德俄又干涉日本不得占领辽东,李鸿章又与日本谈判,致使最终花费了3000万两白银保住了辽东。

而后在《辛丑条约》的签订上,此时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已经病入膏肓,他完全有理由拒绝北上替慈禧进行谈判,而当时英国人还别有用心劝他不要北上,但是他还是毅然北上参与谈判,与列强进行唇枪舌战,最后以每名中国人掏一两银子的代价,签订了《辛丑条约》,当然4.5亿两白银的数量是巨大的,在都城被攻破的情况下之下,此次清朝没有割让一寸土地已经是难得了,要知道在此的30年以前,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不仅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还赔偿普鲁士也就是后来的德国50亿法郎,其赔款金额远大于庚子赔款的4.5亿两白银。

7

李鸿章丧权辱国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当时情况下是清政府落后必然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必然,背后拍板的是慈禧光绪,他不过是背锅侠。

第一:君臣关系使然。李鸿章是汉臣,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染,必然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前像最高统治者慈禧光绪汇报,请示上意,自己断断不能自主,弗了上意圣裁,而落下为臣大不敬独断专行之恶名。

第二:李鸿章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过是和洋人打交道有些经验,是朝廷眼中不二的谈判人选,是最好的背锅者和签约的替罪羊,因此每次出使签字谈判前一次次请示上意,把球踢给慈禧光绪,怕落人口实。据说甲午海战失败后,清廷派李鸿章去谈判签约,聪明的李已经预想到会割地赔款,所以上报慈禧说割地不可去,虚伪懦弱的慈禧假装称病不见李,后来无奈的光绪授意里割地也可,李鸿章才放心而去。

第三:李鸿章还算爱国希望国家中兴之臣。从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可以一窥其意: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尤其后两句把四海凋零、孤臣落泪、国家内忧外患而诸君仍浑噩不知、无可奈何的凄怆幽愤、忧国忧民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试问一贪生怕死丧权辱国的权臣又怎会有如此襟怀?想李一生兴办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海军等以及在日本遭遇枪杀和日本人斗智斗勇、用鲜血换回少赔白银一万万两的行径无一不是爱国的表现。

所以近代史上不少人骂李鸿章丧权辱国称李贼,的确是有些冤枉李鸿章,他的确是尽了全力也裱糊不起满清这千疮百孔、四处凄风冷雨、日暮西山、大厦将倾的破房屋了,所以说他卖国求荣丧权辱国其实是替无能的清政府背锅而已。

8

李鸿章是晚晴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他还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他历经道光,咸丰,统治,光绪四朝,应该来说他对清朝是有贡献的,但是在慈禧掌权时有很多人,对他不满,认为他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是一个卖国贼。



然而真正的卖国贼是慈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在辛酉政变后,慈禧就开始掌权了,一直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长达将近半个世纪,而在这一段时间里,西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他们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到处侵略,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然而慈禧掌权后,并没有实行改革,跟上世界的步伐,她一味地寻求她自己的生活,对国家的一切不顾,体现出她是一个自私的人。



西方列强侵略清朝后,她就派李鸿章去和列强谈判,李鸿章很无奈地和列强们周旋,但是清朝晚期国力确实很差,慈禧又不愿出钱振兴军事,曾为了她的60大寿,挪用白洋水师的费用去修颐和园等,这使得李鸿章没有什么底气与列强谈判,他就代表清政府与列强们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马关条约》。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征得慈禧的同意,李鸿章敢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吗?慈禧只会窝里斗,列强面前她就不行了,只会逃,比如八国联军时,他就逃到西安,她从来就没想过怎样振兴清朝。所以李鸿章不该背这个锅,慈禧是罪魁祸首,她要负主要责任。

9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自有公论。

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两极化。

昨天还是英雄,今天就成了罪人;昨天的罪人,今天就变成了英雄。同一个孔老夫子,同一个理论学说,一会儿供在朝堂之上,奉为经典;一会儿被淘汰们踩在脚下,视作邪说怪论。历史这东西不能全信,应该有鉴别的去理解。

普通人的观点无关紧要。关键是那些权威人士的看法,左右着某一个历史人物某个时期的声誉。




10

说起李鸿章,不同的人就有不一样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他就是近代史上的一大卖国贼,确实,在他的手里签下了不少的卖国条约,其中像《马关条约》这种,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可是这些年,也有很多人为李鸿章鸣不平,觉得他这个人确实是有能力,西方列强就对李鸿章的评价相当高,表示他是当时清朝里面最有能力的大臣,而李鸿章与列强交涉时候,签下的这些条约,背负的这些骂名,其实也是等于替皇帝背锅了,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要更正确呢?

其实用非黑即白的观念去看待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不客观的想法,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被欺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了谁来也是一样的,即便把古代的这些名相都放到李鸿章的位置上,也不太可能做得更好。

那么李鸿章是否为皇帝背锅了呢?

也确实有这层原因,不过他是替慈禧背了锅,对于清朝的统治者们来说,他们并没有把天下都当作是他们的领地,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蒙贵族,这些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国家也就能稳定下来,因此慈禧并不在乎对外割地,像他们割出去的土地,对于这些满蒙贵族的利益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朝中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些问题。

无论是为李鸿章鸣不平,还是觉得李鸿章就是绝对的恶人,这些观点都是有些问题的。其实我们的历史文献里面,已经对李鸿章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首先李鸿章这个人,他对于清朝后期的问题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可像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要真怪到他一个人的头上,也是不太合适的,因此历史书里面很少会对李鸿章本人进行什么评价,而是点出了在清朝那样的大环境里面,李鸿章也只是受到影响的其中一人。

要说能力的话,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也是相当开明的人物。可李鸿章这个人私心过重,比如甲午海战的事情,其实慈禧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他背了锅,李鸿章一手督办的水师,居然被打成这个样子,这件事他怎么也要负责的,当时的北洋水师内部已经腐败到了极点,甚至私自动用水师,去从事一些煤矿开采的生意,丁汝昌就曾多次提到这些问题,可上面就迟迟没有人管,为何会这样呢?还是因为这些生意,最终获利的人都是李鸿章本人,自然就不会有人处理这些问题了。

后来战争爆发,也是李鸿章他与翁同龢之间的矛盾,导致朝廷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就使得水师战败。之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确实要有很大的责任,他利用洋务运动这些改革,为自己谋取了太多的私利,可对于国家来说,实际的效果还不怎么样,相比左宗棠这些一心为国的人,他也确实不怎么样。

要说李鸿章背锅的话,倒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李鸿章这个人确实是有着一些冤枉的地方,比如清朝内部派系实在太多了,别看他大权独揽,慈禧把国家交给他来打理,可实际上李鸿章就是一个受到多方牵制的代理人,他有很多的红线不能触碰。

因此李鸿章在处理内政的时候,面临着太多的牵制,他也没办法把事情处理得更好。他与翁同龢,左宗棠这些人的派系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这些事情朝廷自身没有处理好,结果也都怪到他的头上。

那么近来对于李鸿章的洗白问题,还是由于像《走向共和》这类的影视剧的刻画,让人对于李鸿章有了错误的认知,这些剧在一定程度上都美化了他的形象,至于真实的李鸿章,他们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人想得那么坏,这样的复杂人物,评价起来确实困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