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日本为什么二战时,没有切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日本为什么二战时,没有切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2020-09-09 03:01阅读(73)

日本为什么二战时,没有切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二战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为什么没有被日本切断?:切断美对苏援助?这问题怪怪的,单从地理常识,都知道美援助苏联

1

切断美对苏援助?这问题怪怪的,单从地理常识,都知道美援助苏联,最近的路线当然是从北大西洋航线过去最近,加上点历史知识,苏联远东地区并无战事,这和日本有什么关系?日本派军舰潜艇去北大西洋?不会如此无知吧?还是隐晦在说,日本二战没有和苏联过不去,或者在强调美国对苏联进行了援助?

日本一直有北进和南进之争,北进就是和苏联宣战,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有二:其一是日俄在远东地区争夺利益,有过两次日俄战争,日本一败一胜,第二场的胜利让日本趾高气昂,不可一世,因为这是日本第一次战胜列强,日本向来得势便猖狂,就觉打败苏联不在话下。其二是为讨好含美、英、法在内的资本主义强国,因为这些国家视苏俄革命为洪水猛兽,想方设法的围堵制裁,日本想借与苏联产生战争,向美欧列强摇尾巴,这也是日本的奴性。

果然,关东军在诺门坎挑起事端,与苏联发生了一场规模不算大,影响却极为深远的战役,结果是日军大败。不仅战役失败,而且让日军看到战争形态由步兵时代向装甲时代的转变而产生的战果巨大差异,令日本心生恐惧,匆忙与苏联签订协议,再不敢侵犯苏联。

诺门坎战役的意义有三:一,打消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时,敢于从远东军区调兵回欧洲。二,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地空结合的新的战术战法第一次在实战中运用,改变了作战形态,引得全世界军事家研究借鉴。三,打出了朱可夫这样的二战名将,在苏联最困难时,斯大林可放心启用朱可夫。

日本武器装备,与亚洲诸国比,还有些优势,与苏联装甲部队比,那可是天壤之别,这是他挨打得到的教训。以日本那点钢产量,是怎么都没法和苏联拼的,在此情况下,他还敢去招惹苏军吗?更不要说袭击美援苏物资,同时招惹两个大国,不是自己找死?直到战争最后,日本还幻想着靠苏日协议,苏联不对他宣战呢!

至于美国援助苏联之事,是事实但作用不大,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做用,另文说明。

诺门坎之后,苏日一直是和平状态,可能很多朋友真是不知道,以为只要签了同盟协议,就算共同宣战了,不是这样的。




2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则要数《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说起,当年日本在诺门坎地区被苏军狠狠教训了一顿后,他便将自己的主要战略目标放在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德、意、日宣战,英国也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对日宣战,但苏联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却没有跟日本闹翻,原因是当时斯大林正在独自对抗希特勒,如果此时再跟日本宣战,那是非常不理智,且不现实的。

而日本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他们既要面对中国,还要对付美国和英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兵力早就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在此时派遣海军切断苏联的“输血管”,则必然会得罪苏联,要知道,虽然在苏德战争中,苏联的陆军和空军均遭到德军的重创,但苏联海军却没有受到多少伤害,其实力也仍然不可小觑,日本自己本身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兵力就远不如美国,如果在此时为了配合德国作战,将自己的舰队调派至苏联的海上,此举不仅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势必会引发苏日之间的战争,所以日本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他是不会做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的。

3

为什么要切断?别看当时日本跟德国属于是盟友关系,但实际上德国与日本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德国的利益重心在罗马尼亚、基辅,而日本的利益重心更倾向于东南亚。毕竟前苏联的资源普遍都在西面,而要切断美国对于苏联的援助就必须在东边发动战争。

早在诺门坎战役的时候,日本精锐部队早已领教过前苏联陆军的战斗力,基本上说是碾压级别也差不多。要想切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日本就必须陆军海军齐心协力才可以,但是日本陆军与海军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基本上互相不可能合作。


另外当初陆军已经被前苏联给打怕了,根本就不敢再次触雷。另外海军要去苏联东边作战,首先根本就没有利益可以掠夺,其次各型军舰在苏联这边作战时油料补给也非常困难,毕竟当时的中国煤炭以及木材非常多,可要说是石油资源几乎等同于没有,这样的话日本舰队想要补给油料就必须从本国运过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日本为什么要消耗自己的战略资源去给德国填方便,其实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侵略资源都不富裕。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要施行闪电战,日本要施行三光政策的原因,所以本就不多的战争资源倒不如为利于自己的战争做准备。

4

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援苏通道不止北太平洋一条;第二,在太平洋和东亚战场战争结束之前日本不打算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二战时,美国向苏联运送物资主要有三条通道:

第一条是大西洋:援助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穿过大西洋,以英国为中转站,进入北冰洋苏联领海。

第二条是太平洋:这条援助线路以美国西海岸为出发点,穿过北太平洋,到达苏联远东地区。

第三条是穿过南大西洋和非洲南端好望角,再经印度洋达到印度,从印度经陆路将援助送入苏联。

相较而言,第一、二条是主要道路,第三条作用较小。日本分散有限、紧张的兵力去切断北太平洋道路并不能阻止苏联获得援助。

当然,这只是一个收益较小的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是,日本根本不打算公开得罪苏联,从而导致苏日战争提前。

试探性的诺门坎战役失败后,日本国内“南下派”占了上风,东南亚和太平洋在下一个攻击目标的“竞争”中击败苏联。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标志日本正式放弃了优先进攻苏联的战略,实际上也是国力有限的日本在战线过长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

偷袭珍珠港虽然延缓了美军的反攻速度,增加了其反攻压力,但并没有彻底消灭美国海军有生力量。在太平洋战争和侵华战争局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袭击援助线,无疑是对《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侵犯。

换言之,对日本而言,切断这条线路,等同于重新开辟了一个战场——苏联战场。而中国也将会因为苏联的参战而得到更多的援助,增加了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战略压力。

综上考虑,日本完全没有理由冒险切断这条援助线。

5

最重要的因素是签署《苏日中立条约》。说到这一点,在日本受到诺蒙坎地区的苏联军队的严厉教taught之后,他设定了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主要战略目标。在该地区,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宣战。英国也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对日本宣战。但是,作为盟国的一员,由于斯大林是一个人,苏联并未与日本抗衡。对希特勒而言,此时与日本宣战将是非常不理性和不现实的。当时的日本情况不是很乐观。他们必须面对中国以及美国,英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伸张。如果他们此时派海军切断苏联的“船只”,那将是不可避免的。它将冒犯苏联。您必须知道,尽管在苏德战争中德国军队严重破坏了苏联军队和空军,但苏联海军并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其力量仍然不容小under。日本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如果在这个时候,为了与德国合作,将自己的舰队部署到苏联海域不仅没有好处。相反,它将不可避免地引发苏联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日本考虑自己的利益。 ,他不会做这种失去妻子而崩溃的事情。

6

因为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多数是从大西洋上的远洋货轮送达苏联的。而日本海军只是在太平洋上拥有比较大的实力,大西洋上可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7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强到控制欧洲,拿什么去切断?

8

其实不用陈述很多,原因很简单,日本根本就没有能力或实力阻断美国对欧洲、苏联的运输航线!

9

1、北冰洋航线,从美国东部海港集中之后,一起出发,经过冰岛,越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到达苏联北冰洋海港 摩尔曼斯克港。这条线路援助总量占22.7%。

危险:(1)德军潜艇出击大西洋也走这条航线,(2)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被德军占领,虽然北部只有少量的驻军,但是部分航线处于德军轰炸机作战半径内。

2、黑海航线,从埃及出发,直接北上,经过中立国土耳其,进入黑海,到达苏联黑海海港新罗西斯克等。黑海线路只在1945年苏联控制黑海后,才开始运输物资,所以只运输了六十八万吨,占美国运输总量的3.9%。

3、太平洋路线。美国货轮悬挂苏联国旗,经过日本海登陆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到苏联欧洲地区。这条线路运送物资占美国英国等盟国援助苏联总量的47.1%

4、北极线路。从1942年就开始运输了,但只能在夏天苏联北部的北冰洋解冻之后才能运输,运输量太少,到战争结束只运输了四十五万吨,占总量的2.5%。注意北极线路不是北大西洋线路。

5、伊朗线路。走印度洋,进入波斯湾,在伊朗上岸,然后从伊朗运送到苏联。这条线路占盟军援助苏联总量的23.8%。

以上摘自百度,从上面可以看出,最主要的线路是北大西洋线路,太平洋线路和伊朗线路。

首先北大西洋线路和伊朗线路完全在日本影响范围之外,属于地理上的困难,日本根本够不到。

其次太平洋线路美国船只悬挂苏联国旗。自诺门坎以后,日本发现自己的陆上力量完全无法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于是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也乐见东方压力大减,专心在欧洲和德国互掐,基于这一点,日本就不能攻击苏联船只。

10

日本在1942年偷袭珍珠港,所以美国是在1942年正式对日本宣战的,也就是宣战前日本没有理由封锁美国货轮!宣战后美国海军即和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厮杀,而美军是从欧洲为苏联提供补给,日本根本无暇顾及。到战争后期日本海军被美海军打残,几乎全军覆没,更加没有能力去拦截美国舰艇。很显然,不是日本不想切断美国对苏联补给,而是无能为力,鞭长莫及,根本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