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2020-09-08 23:31阅读(61)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杜甫的诗圣地位,似乎已成定论,不容置疑。一提到他,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个精瘦干黑的小老头儿形象。他所处时代,正

1

杜甫的诗圣地位,似乎已成定论,不容置疑。一提到他,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个精瘦干黑的小老头儿形象。

他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由盛转衰。他饱受安史之乱流离颠沛之苦,经历了难以释怀的苦痛——爱子活活饿死。也目睹了战乱期间政府的苛政和官军的凶蛮,于是诗风便“沉郁顿挫”起来,已经没有了先前为吟一句诗,捻断数茎须的悠闲了,多的是沉痛愤懑之情,流荡诗里的是饱满了血和泪的悲愤的控诉以及“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一路逃难,一路写来,字字血,声声泪,皆是对其目睹现状的真实写照。故而他的诗的境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具有了史诗般的价值,他本人也就得了个“诗圣”的封号。当然这都是后人的评语,而在杜甫身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并不甚出名,留给世人的,不仅不是那种饱经沧桑的一副受过大苦大难的形象,反而有些张扬狂傲。对他的诗也多有诋毁。故此,中唐的韩愈忍无可忍,在《调张籍》一诗中,不得不做出“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呐喊,并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蚍蜉撼树谈何易,”。可见在当时,杜再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认为,在唐时,杜甫的名气不一定在其祖父杜审言之上。

杜审言有才,但很狂,初唐之时,与苏味道、李峤等人有“文章四友”之称。他能名动天下,靠的并不是一手好文章,而是他的不靠谱的张狂,诚如目下的某些人,动不动就放大话,活到某个年龄段,便能超越历史上某个人物。这个毛病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当是祖师。他放言,若他当时在世,屈原、宋玉只配在他的衙门当差,(这也是衙官屈宋成语的由来)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充其量是他学生的水平。当时国家铨选官员,杜审言作判词,发出惊人之语:苏味道必死。人问其故,他说天官侍郎苏味道看了他的判词,不羞死才怪——他写不出如此精妙绝伦的文章。也正因为他的狂放不羁,一生不得志,还被贬到现在的越南南部(当时那里属我大唐的版图)做了一个小官。杜甫的骨子里流淌着乃祖的血液,也很是狂傲 ,曾写下“吾祖冠万古”的句子,极力推崇其祖。

杜甫28岁时,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细细品味,未尝不是狂傲心态的流露?安史乱起,他跑到了四川,投奔了剑南节度使严武,做幕僚,还混了一个不入流的地方小官,工部郎官(不是中央的部委)。宋人苏东坡戏谑道:“杜陵老客长昏眼,破帽蹇驴入剑门”,以形容其入川时的狼狈。

真实的杜甫,与其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酒乱,就是酒后无德的那种 。酒醉之后,狂态大发,舞之蹈之,还胡言乱语。一次酒后,大醉,居然爬到桌子上,指着严武大骂:你是不是严挺之的儿子?在当时这是大忌讳,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语气中还含有不恭。严武当下拉下脸来。要知道,那个年代,节度使杀死一个幕僚,如同捻死一只蚂蚁。这一下,吓醒了杜甫,他趁势作醉态:我是杜审言的儿子!严武这才破颜一笑,杜甫逃过一劫。严武杀人如麻,横行不法。他死时,其母长长叹了口气:我终免于沦为官家婢了!

在这样的人手下当差,又每每醉酒,危险性极大。于是杜甫只有告别了栖居的浣花溪畔的草堂,并非是“青春作伴好还乡”,而是在凄风苦雨中,乘一叶扁舟北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贫病交加。途中,有个县令,大约也是杜甫的一个粉丝,送来了几斤牛肉。诗圣一顿饕餮,撑死了。

正如每一个有所建树的大人物一样,杜甫也充满了争议。追捧崇拜的人也不少。北宋末期的江西派的发起者,苏东坡的得意门生黄庭坚就对杜甫推崇备至,奉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

至于杜甫当得当不起“诗圣”的称谓,肯定会有所争议,我在这里只是提及一下,诗圣也是人,也会有我们常人所犯的错误,也曾很是困窘。不能一个“圣”字 ,便掩去了身上的瑕疵。更何况他还只是个“诗圣”,而非圣人呢?!

2

杜甫是名符其实的'诗圣',这一点也不为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丶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和选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诗人,曾经像杜甫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响都说出来,几乎要涉及唐代以后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这里,仅能从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来简括地说明杜甫的影响是如何的广泛而深刻。杜甫的为平民歌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首先对唐代诗歌的发展,直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代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一群诗人所倡导的'新乐府',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启发下所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如陆游就曾在诗中说:'后世当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集杜诗的五言句,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杜诗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内容。

3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的年代,饱经了颠沛流离,沧桑巨变,仕途不利,只做了一个左拾遗的小官,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终生。他有仕大夫的气节,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却生活在底层,百姓中间,寄人篱下。有生活的磨难和经历,对当时社会有切肤感受,成就了他的诗坛地位。他写的“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悲惨命运,用诗鞭挞了时政,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放弃了对功名的追逐,浪迹于江湖,“处处潜悲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李白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被世人敬仰。

4

杜甫被称,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杜甫生于(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出生鞏县(今河)唐代伟大诗人,史称,诗圣。

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杜诗是我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杜诗深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揭露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杜甫是非常严肃的人,有着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一生中参加政治活动只有三年的时间,却表现出政治抱负和创作锋铓,思想現实。

杜甫在生活中坎坷失意,遭受压迫,所以他同情水深火热环境中人民,所反映在他的诗里。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就思想内容有一部分带有民主精华,有生命力。有很多精品,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杜诗入选,排在第一位。

唐代诗人李杜齐名,中国诗坛两峰人物,传为千秋佳话,被人们敬仰!

李白是诗人中浪漫主义作家代表,杜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任何诗人的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相通的,各有所长,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杜甫诗法严谨,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杜甫诗词:千古名句,

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

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5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工部的诗歌以上层建筑的矛盾和老百姓疾苦为主,他的一生忧国忧民,称为诗圣当之无愧!!!



6

谢邀;杜甫称诗圣名符其实,他的一生动荡坎坷,浩气凛然,诗中饱含辛酸,反映当时历史实际,诉说百姓疾苦各种人事心理,包括儿女情长等,看他的诗有回味嚼头,千年历史总评为诗圣是符合民意的。拙见。

7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与些言过其实?

回答;

杜甫在诗词界称为“诗圣”,是经过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检验,【一直被模仿,无人敢超越】。

杜甫始终稳稳坐在“诗圣”的宝座上。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绝句利用四个数字:两,一,千,万,能够想象出来诗人的气魄宏大,意向高远。

他的诗运用的各种形式非常非常广泛。

律诗

五言

《羌村三首》

【妻妈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描写细致入微,携情入理。

七言;

《秋兴八首》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峡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连天也一起涌过来似的。大概这就是边塞干戈纷扰攘接着地上的阴气了吧?杜甫当时在诗里向天地都发出了询问。

多样的写作风格,多以抑扬顿挫为主,语言精简干练,能够高度表达思想能力。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这是诗人杜甫受人之托,为绘画的人写的诗,借画咏人,借诗咏世,借诗咏怀。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思想深刻,境界开阔。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怀着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希望国家始终强盛。但现实是国家破损,山河依旧。春时到来,花开鸟叫,我却看到了愁人掉落的泪溅到花上,鸟的叫声更惊动了愁人的心。正值早春三月,连日战火中再好的花鸟美景也无心观赏,就这样白白的过去了,只有这时向家里寄封书信会很值了。无限的哀愁,愁白了头,理头发时发簪都插不住了。

利用热爱的诗篇写作,反应深刻变化的历史现实,给读者增加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强烈的社会意义。

所以后世人们称他为“诗圣”。

??????

??????








8

否。杜甫被称为“诗圣”,名副其实。

中国诗歌分为两大流派: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就是《诗经》,在唐代把《诗经》的现实主义发扬光大的代表就是杜甫。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能接触到的杜甫的诗就有:《望岳》《绝句》《春夜喜雨》《春望》《蜀相》《登高》《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出自他的诗。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源于他诗的成就和对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影响。

杜甫七岁始作诗,一生作诗一千五百多首。他的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疾苦,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总体上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即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的动荡、国家的破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国家动荡的担忧。最可贵的是他吟咏的重点不在自身,他的思想情怀系于人民和国家,思想境界高。

2、工于格律,炼字精到

杜甫最擅长的是古体诗和格律诗。语句精炼传神,对仗工整严谨,风格“沉郁顿挫”,堪称诗歌艺术的典范。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是格律的传承,更有关注现实、家国情怀的境界提升:

受其影响,中唐以后的韩愈、元稹、白居易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有杜甫诗歌的影子。晚唐的皮日休、杜荀鹤等的诗歌更深地体现了这一现实主义传统。

杜甫的诗歌对宋代诗歌的影响更大。黄庭坚、陈师道等将杜甫奉为“诗祖”,学习并向后代传承。文天祥将其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手法、内容拓展、思想境界方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诗圣”之于杜甫,实至名归。

9

没有,因为杜甫大大爱写“小日记”。而中国历史上对“圣”这个字的评定都是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杜甫的小日记,也就是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是符合当时儒家对文人的评判标准的。当然,杜甫前期的诗作可没有这么深刻的现实色彩。

10

首先,明确观点,杜甫为诗圣实至名归。原因如下:

杜甫之为诗人之“圣”,正如孔子之为人伦之“圣”──“诗圣”的称号充分表现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中的独特地位。

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第一个特质是,纯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

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杜甫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这种承先启后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最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可以肯定的说,他的这种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第二种特质,即他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艺术创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因为,每当杜甫的生活经历了大变化,面临了新的状况,作为艺术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新局面,随而加以沈思,并且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结果就是,随着杜甫生活经历的不断变化,杜甫的诗歌内容以及随之而来的诗歌技巧也就配合着变化。因此,就整体来说,杜甫作品的内容就显得极其丰富,杜甫的诗歌技巧也随之而变化多端。杜甫这种随时代成长而显现出来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无人可及,因此,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人可以超越的了。

能够接纳一切、同情一切的心胸,也就是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三特质。

这种特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对人的关怀与同情。他写得最好的诗之一就是他对朋友和兄弟的怀念作品。几乎他的每一个好朋友,他都写过真挚动人的诗作。譬如对于他的患难之交郑虔,他在送别时就写过这样的句子: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下尽交期。

如果不是跟朋友具有非比寻常的交情,谁能够讲得出这么痛切的话。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尤其动人。他跟李白一生只见过两次面,但他每一回忆起李白,就写出极为动人的作品。他那两首《梦李白》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描写朋友之情最令人难忘的诗。

杜甫生长于盛唐,而盛唐还是一个佛教、道教盛行的时代,李白是个道教徒,王维是个佛教徒,儒学在当时很少人真正的信服。说到诗人的追求,不论孟浩然、王昌龄,还是李白、高适、岑参,都是热衷功名之士。当然,杜甫也热衷功名,但除此之外,他确实有仁民爱物之心,在当时可谓“特立一代”,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一样。在儒学尚未复兴的时代,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纯儒”的诗人,真是不可思议。在儒学全面复兴的宋代,大家一致的称赞杜甫,从此以后杜甫成为中国诗人的最高典范。杜甫重视人伦之情,充满“民胞物与”、“济世爱民”之心,完全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杜甫的作品把这种精神表达到了极致,因此理所当然的被中国人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