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曾子临终前为什么要让弟子看一看自己“手”和“脚”?对今天的教

曾子临终前为什么要让弟子看一看自己“手”和“脚”?对今天的教

2020-09-05 05:31阅读(176)

曾子临终前为什么要让弟子看一看自己“手”和“脚”?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意义?《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片断: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1

曾子临终前,召门下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话说白了就是“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完好无损呀)!《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儒家认为,对父母的孝要从珍爱自己的身体做起。曾子在临终前要他的学生查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同时,他还引用《诗经》中的话,告诫他的学生们一生要戒惧谨慎,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不受伤害。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生命受之父母,要倍加珍惜!今人要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儿童时代,受父母家人呵护。成人以后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减少父母家人对自己健康安全的担忧!

当今社会,许多人倚仗年轻,玩命挣钱,不知爱惜自己人身。有的人娱乐通宵达旦,呵声连天,面黄肌瘦,最终疾病缠身,或未老先衰。有些人酒色过度,走路跌跌冲冲,说话不清不楚,血压或上或下,身体危机四伏。不少大中学生普遍只读书,不活动,近视率高举不下,体质虚弱。一些人争强好胜,动辄打架斗殴,伤痕累累。还有些人缺乏安全意识,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时有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危险。

奉劝这些人,你们是爹娘所生,孝敬父母,不仅是要父母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更要爱惜自己身体,珍爱生命,减少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不必要担心牵挂。肆意挥霍自己身体机能的行为,如姿意在身上刺青,任意染发炫酷,本就面容娇好,偏要东施效颦,割皮整形,明是男(女)儿之身,却生生要做变性手术,等等等等,其实都是对自己父母的心上插刀的心理伤害行为,你们知道吗?你们考虑过爹娘的感受吗?我亲爱的同胞!

2

《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集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日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曾子生病,召集他的弟子,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人一生的战战兢兢,好象面临深渊,好象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灾祸了!学生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应该从多方面做到尽心尽责。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完美,是对父母最大的行孝。只有自己身体的健康,父母的心情才能舒畅,老人也就身体硬朗。如果体弱多病,既不能好好地照顾父母,反而引起父母担心忧虑,时刻牵挂,也影响父母身体的健康。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父母给了子女完整的生命,又把子女哺养成人,其中的含辛茹苦,饱受磨难,可想而知。十八年的教养恩情似海深,无以报答,但是保持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让父母的晚年得到欣慰,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幸福晚年。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子女也是一种担当和负责任,才能更好地培养子女的成长,他们才能更好地安心于创造自己的事业。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对弟子说出的这句话,用心良苦。道出了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历经磨难,危机四伏。是提醒弟子修养品德,学好本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健康的身体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身体,要想创造出一番事业,将要付出比常人十倍以上的磨难。甚至一事无成。

曾子是孔子之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继承人,致力于传承儒家思想。与其他弟子一起编写《论语》,整理《诗经》、《易传》。他自己的著作《大学》,被列为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他对弟子所说的那一段话,既是教育弟子以自己完美的身体来孝敬父母,又是激励弟子在人生路上的谨慎行事,随时都有危机,随时都要防范和保护自己。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幸福的物质生活同时,各种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我们既要尽量做到谨小慎微,保全自我,又要做出应该做到的事业。当自己终老的那一天,以完美的身体,去面见天堂上的父母,双方开心一笑,得以安息,这才是真正的往生极乐。

3

这段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临终前对弟子们说的一段话。儒家认为,对父母的孝要从珍爱自己的身体做起,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终前要他的学生查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同时,他还引用《诗经》中的话,告诫他的学生们一生要戒惧谨慎,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当今社会,许多人要钱不要命,为了能挣更多的钱,他们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结果不到四十岁就一病不起,甚至英年早逝,换来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悲惨结局;还有些人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酿成重大交通事故,要么弄个缺胳膊少腿,要么命归黄泉,这些做法都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体育健康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状况令人担忧,使人警醒。尽管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很多,但激烈的学习竞争、沉重的升学压力成为导致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的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没有专职教师,虽然课程表上有安排,事实上都被文化课挤占。

鉴于此,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旨在通过设立这个节日,倡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号召和引导公众参与健身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尤其是当前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更应在全体师生中倡树“健康第一”的理念。

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会提高大脑的分析、判断和反应能力。大脑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交替,人在活动时,脑细胞会经常处于迅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过程中,体育活动中与肌肉运动有关的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大脑皮层管理思维的部分得到休息,有利于缓冲脑力疲劳。同时,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脑细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资供应,代谢加速,大脑的活动也就更灵活,学习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学生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对父母、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就安全教育而言,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短板。近年来,校园暴力、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导致青少年身体和生命受到威胁,给家庭和亲人带来重大损失和痛苦。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乎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意识,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学校要建立健全对学生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加强管理,对各种违反校纪的行为,特别是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教育更多的学生。同时,要教给学生必备的安全知识,如交通、食品、消防、防盗、用电、网络、劳动、实验、体育运动、公共场所、自然灾害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4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晚期的弟子之一。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孝恕忠信为核心,他的政治观是修齐治平,修养观是内省、慎独,孝道观是以孝为本。


一、这个故事的出处:

在《论语 泰伯》中曾记载: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我们对这段话常用的解释是: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但是,我们长期采用的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


二、曾子的这段话常见的解释是有问题的

1. 对“启”字的理解有问题

首先是这个“启”字,这个字有“开启”、“展开”的意思,却没有“”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这里是曾子让弟子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和脚,是“掀开看”的意思。

曾子在将死的时候,并没有昏聩,他自己的手脚有没有损伤,他自己是很清楚的;

他的弟子终日陪伴在身边,对他的手和脚有没有损伤也是很清楚的,在这里曾子没有必要让弟子再去看看他的手脚有没有损伤。


2.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待的是身体还是德行

曾子说:《诗经》上说了,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什么事情要如此谨慎小心啊?

难道真如有些人说的,要避免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吗?

很多人的解释是曾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么曾子在临死前要告诉弟子的就是要小心谨慎,爱惜自己的身体,别让身体受到损伤吗?

曾子在说了这几句话以后,死前还做了一件事:

公元前435年,这一年曾子七十一岁了,曾子病重。有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忽然想到自已的床上还铺着一条华丽的席子,这条席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曾子让儿子们来把这条席子换下来,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没有做过大夫,不配铺大夫的席子。

在曾子的一再要求下,孩子们只好给他换席子,这一折腾,还没等席子换好,曾子就已经去世了。

如果曾子那么爱惜自已的身体和生命,就不会让孩子们在他病危之际再去折腾自己。

而他坚持让换席子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配铺这条席子,这会让自己的德行受损,以此可见曾子爱惜自己的声名胜过爱惜自己的生命。


3.曾子的修养观

曾子虽然讲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但是曾子也追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

曾子在其著作《大学》中曾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这段话中,曾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明明德的先决条件。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曾子在临终前要告诫弟子们的是修身这件事要慎之又慎,不到临死的一霎那,你都不敢你说德行无亏。

也就是说,不到临死的时候,你都不敢说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在修身养德这件事上,是一点也不敢疏忽和轻妄啊!


三、曾子这段话到底讲什么

曾子在病危的时候,告诉弟子们,把我的手展开放平,把我的脚伸开放平,我这一生,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有一点马虎,深怕一不小心让自己的德行受亏。

现在我马上就要死了,我回首我这一生,没有做出让自己感到遗憾和惭愧的事情,我终于可以坦坦荡荡地离开这个世界了。

曾子注重自省和慎独,他临死前又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省,终于又想到自己身下的席子不合礼制,这一点小小的缺憾也是曾子不能容忍的,所以不惜让孩子们翻动自己垂死的身体,也要把这个小小的缺憾进行弥补。


四、曾子是个注重自省和慎独的人

曾子曾经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 度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曾子是一个注重修身、注重自省的人,正因为如此,在临死前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认为自己一生在德行问题上小心谨慎,无愧于天地,终于可以坦然离世了。


五、曾子这个事例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曾子的行为和观念和行为,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并且要做到慎独,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临死的时候,我们能够说:我这一生干干净净地来,坦坦荡荡地去,我这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5

感谢邀请!这段话的意思是: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这则故事,讲的是曾子向弟子传达遗言和遗训。他教导给门人的,是他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对曾子的遗训,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第一,做人应全身而没,完成大孝。第二,终生进德修身不容易,做人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感。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不敢损伤。“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的重要核心之一。如果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何照顾父母呢?如果轻率冒险失去了生命,走在父母前面,则更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自己临死了,才松一口气,我的身体,总算完璧归赵了!

儒家的身体观在今天,绝不会危险驾驶,绝不会横穿马路,也不会去参加冒险运动。处处小心谨慎,敬畏身体,敬畏生命。

君子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绝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并且随时加以一百倍的小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见了墙根我都绕着走!

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作为儒家四圣之一,在临终前以行动示像弟子,传达儒学真谛是非常重要的现象,值得后人反复感悟。就象释迦佛祖圆寂时示像一样,都有非常高远的含义。

《论语》的「泰伯」篇有五段曾子的话,看来是他临终前的留言。在其中一段里面,曾子说:“吾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曾子为人,就像这段话里记述的,特别注重仪态相貌的端正。对着态度粗暴傲慢的人,自己更要保住一份平和的容貌。

曾子又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吾友」说的是他的老同学,孔子门下有名的贤人颜回。曾子很佩服颜回——明明自己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却总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四处向人请教。

瞧瞧当个士的难度,要把弘扬仁德当成任务,而且至死方休。难怪在这临终五段对话的开头,曾子就说他这一辈子奉行夫子的教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于到了快要大去这一天,连曾子都忍不住放下重担似的叹道:“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曾子非大夫而席季孙氏所赠大夫之箦,非礼也。虽病革临没仍不得违礼,故命子弟“举扶而易之”,此或即《论语》所谓“启予足,启予手”,欲门人弟子举其首足以易箦也。其谨于礼法如此。至“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数句,略谓予一生敬慎戒惧(易箦亦其事,非仅为保全发肤身体而言),此后始得免之矣。此乃曾子临终遗言,自道平生行事大节如此,虽临终亦当“得正而毙”,小子须为效法,“死而后已”。

曾子作为儒学宗圣,毕生都在为宏扬孔子学说,务求发扬光大。尤其在孔子力推的《礼》学方面更是终生身作力行,不逾礼半步。我个人认为“启是启手”肯定是曾子以身言教的圣举,至于是示形“孝”还是“不逾礼”,就见仁见智了。

7

谢邀。孔子认为曾参很愚钝,结果,是曾参传了孔子的衣钵,看来,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话说曾参快要病死的时候,就召集门人弟子,徒子徒孙到跟前来,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我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幸亏我的手脚还算完好。我可以在九泉之下安心地去见父母了。

曾子认为,最大的孝心,是不让自己的身体受伤害。



曾子的父亲脾气很坏,有一次,曾子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工具,他父亲拿起一个很粗的木棒去打他,而曾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孔子知道后很生气,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学生,你怎么不跑呢?凡事要灵活,变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孝道,如果你受伤了,还会陷父母于不仁的境地。

孝顺父母的先决条件,是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现在的孩子忽略了这一点,有自残的,有随意轻生的。为了一点小事就固执,倔强地伤害自己。都会给父母带来难以承受的伤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安全,快乐成长。

紧接着,曾子又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年轻人啊,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做人,一辈子要想没有遗憾,那就要行事态度恭敬,谨慎小心。这是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极高的修养。

战战兢兢,是发抖的样子,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脚下就是一层刚结的薄冰,一疏忽,掉下去就没命了。曾子所处的时代正值社会最动乱,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一言不合,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只有处处谨慎,才能安享晚年。

现在,很多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与同事,邻里之间的口水仗,来自于我们的行为随意,不检点造成的。

结束语:曾子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才彻底放松,对于他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忏悔与修行,做人至此,又何忧何惧。

8

“启予手启予足”者,不是要让它人“看他的人看他的脚”。

今之人,乏所以会“误”解之,源自“现代汉语字典”,将“启”,当成“开启”。当然了——也将“开启”,当成“启”。

今之人,有了这本字典里的解释,也就相当然的将“启予手启予足”解成“掀开我的手足你们看看”了!

那么,“启(啓)”字,本意是什么呢?启,就是开?开,就是启吗?启蒙,就是开智吗?

启(啓):收缩,收卷,收拢。

开启——打开收缩的。

启蒙——收缩与蒙掩的。

綮:即?;束缚的。

?:收缩的肉。

啟:收卷。

棨:收集工具。

啔:收积。

唘:收集。

棄:收卷。

戚:收聚。

器:收集。

欺:卷曲收卷。

晵:收缩了双唇。

?:同綮;

?:向下收缩上眼皮~闭目。也。

故,“启予手启予足”者,乃:收缩了我们的双手吧!卷曲了我们的双足吧!——我们不要再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作为而扰乱百姓了,我们要以无为而治天下呀!

(而不是:要启露我的手,要启露我的足!~此解是不解“儒家思想”也!并且,与儒家无为之治思想,完全相背也!)

只有“启手足”者,为“卷缩手足”,与下文之“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上下相承,且对应!——收缩着手足,不敢放肆也!


9

曾子临终前让弟子看一看自己的手和脚,并引用了《诗经?小雅?小曼》里面的字句,主要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并以此来告诫弟子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小心谨慎。

曾子临终遗言的解析

据《论语·泰伯》篇记载,曾子病重的时候召集门下弟子前来,并对弟子们说: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关于这段话,如今大部人都认为是曾子孝道的体现。他临终前叫弟子看看他的手和脚都完好无损,按照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曾子做到了,并表示“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意思就是我死后就不用再为这个担心了,因为我的身体完好,我也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父母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不可能如此肤浅根据《孝经》记载,孔子确实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言论,但在“泰伯篇”这里,还真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论语·泰伯》的开头:“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西伯侯姬昌的哥哥。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应该是由他继承部落首领的位子,但是古公亶父比较喜欢姬昌,于是他很识趣的带着另一个弟弟一起来到荆蛮之地,并且“文身断发”,表示不再回去跟姬昌争夺首领。

孔子非常敬佩泰伯,认为他“三让天下”的行为是“至德”,最高尚的品德!就连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赞美泰伯了。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伯泰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蛮高的。但泰伯可是“文身断发”之人,按照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这是一位“不孝之人”啊!《泰伯篇》里,孔子并没有质疑的这种行为,所以曾子让弟子看手和脚也绝对不会是这个意思。

曾子临终前除了让弟子们看手脚,还引用了《诗经?小雅?小曼》,这篇内容写的是历史上哪位君王,目前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写的是周幽王,也有人认为写的是周厉王,不管写谁,可以肯定这篇内容主要讲的是位居人臣之人,在官场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状态。

曾子也做过官,后来又不愿意做官了,当时的齐国、楚国和晋国都曾向他发过邀请,希望能请他来做官,结果全都被他拒绝。《泰伯篇》记载曾子临终时引用《诗经》内容,并不完全表示官场的意思,我认为更像是告诫弟子,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一生中也需要小心谨慎,“如临深渊”表示好像置身于深渊中,此时要想不掉下去就需要用手拼命攀爬;“如履薄冰”表示好像踩在薄冰之上,要想冰块不碎,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因此,曾子让弟子们看他的手和脚,正是这双手脚让他小心翼翼走完一生,如今在生命弥留之际,自己也如释重负,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些了!

结语

儒家对“孝”非常重视,孝道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孝的理解不能过于片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确实是孔子提出来的,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并非要我们将这个思想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生于天地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天灾我们能控制吗?意外我们能预测吗?还有战争,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发肤因此受损,我们能说这是不孝吗?不能!就像孔子称赞泰伯的品德那样,战士们为了国,为了家,他们就算发肤受损,也是孝,而且是大孝!

10

曾子是孔子的得法(心法)弟子,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他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可见他的学识、修养之高,非同凡响。

这章经文出自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经文记叙的是曾子病中(临终前)要弟子看他的手和足。他的手足怎样?经文没有说。

历代名儒的解释基本一致,即\"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做到了孝经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之。\"后面所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保全之法。

说到这里,曾子之用意,好像明了。但似乎不止于此,还别有深意。

我们知道,曾子修身是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他的\"吾日三省吾身\"之说,传颂千古,砥砺一代又一代的志在圣贤者。但这种淡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生,对自己究竟有没有意义 ,绝大多数人是惘然的。所以,必须要有些实在的东西,启人信心,这才是曾子的良苦用心。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蕅益大师的点睛之笔中找到答案,他说:\"既明集哲,以保其身。推而极之,则佛临涅槃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

既明集哲。明是明\"明德\";集哲是成就智慧。就是说,既然已经明明德,成就了智慧。这句说明曾子是悟道证果之圣人。

有道圣人,具六神通,平时不显,显了神通就得走人,不走就要装疯卖傻,像济公和尚,疯疯颠颠,游戏神通。所以,若遇上有神通之人,显了不走,也不疯傻,那他一定不是正道,万万不可追随。

曾子要弟子看自己的手足,当然是异于常情,美妙之极,能让见者、闻者生欢喜心及信心,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让受教育者生欢喜心,生信心,就是对今天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