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2020-11-08 13:32阅读(61)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儿子今年上一年级,放学后家长群就发来老师布置的作业:背诵《弟子规》。一年级

1

毫无意义,而且我会非常负责的告诉您,如果您让您孩子学《弟子规》,可不是简简单单变成“妈宝”这么简单。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家长,联合着另外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国学老师”正在摧残下一代。不要说圣母婊,恰恰相反,要是没社会公德心,我倒是宁愿你们多学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正我孩子占便宜。


回到正题。《弟子规》是清代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据台师大、东北师大的两位朋友考证,《弟子规》最早的刊本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这是什么年代?鸦片战争之后,已然可以算作近代了。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两点:

第一,作者没有学术、政治上的成就

第二,古代有成就的“圣贤”们也不是靠学《弟子规》成才


其次,就算在古代,《弟子规》都不是用来作启蒙教材的,它的受众仅仅是成年人,而且是没文化的成年人。

“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

为什么?因为这些务农的成年人因为没文化,所以非常容易做出一些跟政府法令相左的事情。而经过《弟子规》的宣导,使得这部分人在听、读《弟子规》的过程中能略略识字,且遵守其意,方便管理。


说句实在话,现代之前,对于童年的认知都是成熟化的-----越早熟,越容易被肯定,但这种催熟似的教育,极大的破灭了童年这段最珍贵的纯真,亦磨灭了童年的价值。而《弟子规》这种劣等读物尤恶。


《弟子规》通篇都是你必须作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也不会告诉你这么做的好处----如此强烈的训斥口吻,你作为一个大人都不会想去听,你还得这么教育小孩?通篇讲重孝悌、重长序----仅仅将行为模仿的像大人一样有什么意义?

除去这点,有人还会说,小孩哪里懂的这些,只是加强语感罢了?我想请问家长们,语感是什么知道么?抑扬顿挫么?你为什么不直接去读唐诗宋词?去读《三字经》?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人

2

既然是老师给布置的作业,还是背下来比较好。如果全班所有同学都会背《弟子规》,只有你孩子不会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就落后了,我觉得还是顺应潮流比较好。

至于说背诵《弟子规》有没有意义,究竟有多大意义,这个真不好说。如果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死记硬背的话确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你背会了之后还会忘记的,忘记了之后一点意义都没有了,纯属浪费时间。

当然,读书也是讲究缘分的,正所谓“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许,有的孩子悟性高,读了《弟子规》之后会获得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他们会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也许你的孩子也会这样!

不要随意给国学经典贴上“精神鸦片”的标签,那样只会显示自己的浅薄无知。经典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是传唱千年而不衰的伟大作品,比如《论语》、《诗经》、《离骚》。现代人为什么依旧学习《论语》呢?绝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而是为了修心养性。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谚语,想必您也听说过吧?

学任何东西,都不能死学,经典尤其如此。如果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以及背后的典故,那么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非常容易。学问虽然需要苦读,但是也要讲究方法。

《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等儿童启蒙读物,孩子们最好能够背下来,也许有一天,你会忽然明白,书中讲的都是至理名言!

3

精神鸦片?

我的天啊,竟然罪过这么大。照这个逻辑推算下去,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又意义何在呢?小学一年级,很多时候都要背诵经典古诗词。至于说意思吗?

别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你清楚吗?

让让连续背上七八首唐诗,中间不能停顿的,你能背下来吗?

哦对了,你肯定会说,那跟我现如今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我又怎么会记那些没有意义的唐诗呢?

呵呵!

唐诗也好,国学经典也罢,这些都是咱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热爱它。

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此时记一些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本身《弟子规》就是古人孩童必记经典。

只是那时通用的是古文,孩子们能够理解意思。而如今通用的是白话文,可能意思孩子不理解。但是,这并不成问题。

现在记住了,等到了高年级,理解力提升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也许你会说,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什么时候忘记不就行了。何必这个时候折磨孩子去背天书呢?

也许有道理!

但是,我想说的是,此时孩子就算死记硬背《弟子规》,假如说需要三天时间。可是,等成人后,能够理解意思了,再去背诵,只怕给一周的时间都背不会。

所以,积累国学经典,最好要趁早!对于这位老师的做法,我非常支持,给其点赞!

至于说你的观点,足以能够看出不想让孩子背。既然有这样的念头,那就别背了。反正这些考试不考,大可放心。

然尔,以后可就难说了。

高考改革后,语文中国学比重必然要增加,从小让孩子爱国学,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其高考,对其整个人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4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首先,这些国学经典,不仅用语凝练,音韵和谐,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陶冶身心,而且本身就是开启智慧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好教材。是老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导孩子要听父母的教导。父母的责罚,就要顺从的接受。所以千百年来,不管多强壮的儿子,面对父母的责罚的时候,都不敢说一句反驳的话。而现在,一个12岁的孩子,母亲骂了几句,打了几下,不仅反抗,而且将母亲杀死。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学习了古代贤人的良好品行的故事,而不是看灰太狼、熊大熊二的故事,不是玩战争和杀人游戏,他绝不会对母亲狠下杀手的。

在《弟子规》里,还提到了“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意思是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会越看越傻,会把人的心眼和志向都变坏的。好像古人就预料到了现在有很多影响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影视节目和网上传播的不良信息似的。

《三字经》里的“苟不教,父之过”很明确的指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这些东西在父母和孩子共同读诵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的教育。这么好的东西,你还嫌弃吗?非要等儿子用刀子和你比划的时候,才想起没有背诵《弟子规》吗?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句都是极有分量的,父母如能够给孩子讲一讲意思,那效果远比不理解的背诵会强一万倍。

第二,真正的精神鸦片是那些游戏,是不良的影视节目,是乱七八糟的动画片。游戏毁了很多孩子,这个不用我多说。一些动画片也是非常血腥的,尤其里面的打斗环节,每一次都是致命的。但是里面的角色却是死不了。里面的恶作剧也都是致命的,孩子们看了之后就可能模仿,模仿后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些国学经典正是戒除这些精神鸦片的灵丹妙药,认真研读它们,就这些精神传给孩子,你的孩子就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他知道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等等。

这么重要的东西,孩子们学了当然是意义重大了。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如果已经关注,请点击下方的小三角好了。

5

我也经历过和你相同的疑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我家老大小时候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诵《弟子规》,当时幼儿园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要求家长去教,孩子能背诵两句我们还觉得还挺厉害的,至于《弟子规》有什么用?还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老大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弟子规》,家长检查作业,每次听着闺女磕磕巴巴的背诵,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煎熬,我想帮助她背诵,但是我都念不通顺,更别提背诵了。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诵这个,有什么用呢?文绉绉的古文,又理解不了意思,我特别不明白学校提倡《弟子规》的意义是什么?


一直到前段时间,为了赚点钱我买了一个打卡返现的课程,开始,我只是让平板在那播放,敷衍了事。大概打卡30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就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我迷上了,感觉这个《弟子规》简直就是宝藏啊,听了动画片里的讲述以后,感觉也没那么难了,而且还和我们的生活相关,可以运用到生活里呢。


我当时学的那一句是“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开始是一个小孩早上起床找不到衣服了,爸爸就给他讲了《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自己的衣服一定要放好,而且要分好类,否则还会容易褶皱,容易弄脏。很好理解而且还应用到生活中了。


今天我学的这句是“冠必正,纽必结,袜和履,俱紧切”。依然是从生活出发,动画片里的小朋友要和爸爸去爷爷家,小朋友问爸爸,看我的帽子戴好了吗?鞋穿好了吗?爸爸说,看到你这身装扮让我想起来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冠必正,纽必结,袜和履,俱紧切”。爸爸说,平时注重仪容仪表,整洁的外表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现在再来看这些感觉挺容易理解的啊,但当时真的无法理解,不知道什么意思,内心就会有一种排斥心理,越排斥内心越不舒服,越有负能量。


我完全没有想到那些文绉绉的古文能如此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我特别搜索了下《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有什么用?《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写的,它记述了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范,里面讲了好多有用的生活习惯。


我们不认同它可能是还不了解它,我建议你先自己把这些学习一下,理解了,在生活中见缝插针,给孩子去讲解,这样,孩子也理解了也养成良好的习惯了,真的挺好的。

6

这是两个问题:

  1. 小学生该不该读国学?

  2. 小学生该不该读《弟子规》?

首先,有个结论是肯定的,《弟子规》这玩意,既不算什么“国学”,更不够格叫什么“经典”。

其次,《弟子规》的内容,一部分是“庸”,一部分是“恶”,倒不是说全是糟粕,里面也有正确的地方。

最后,一件东西“不坏”,不代表它在今天还值得提倡。就如同我不认为今天的人还有读《三字经》《千字文》的必要一样。这些东西都只不过是启蒙读本,今天的人们完全有更好东西来代替它,而要读懂这些古文又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先说说《弟子规》是个什么玩意。

《弟子规》是一个清朝老秀才写出来的,开头是一段总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其实是对《论语·学而》中这段话的阐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接下来全书就分七个部分展开说明:

1.入则孝;2.出则悌;3.谨;4.信;5.泛爱众;6.亲仁;7.余力学文

总的来说,《弟子规》反映了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的道德标准。那时候的道德标准,跟现在相比,当然有所不同。但是全都不同吗?肯定也不是。

因此,《弟子规》里的东西,放在今天,也是有的过时,有的不过时。

第1、2两节是最为腐朽落后的东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这个我们放到后面批判。

先说3-7节。

后面几节,有些内容是立身之道,就算是用现代眼光看,大部分也没什么问题。比如: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德行才能不如别人,要努力赶上。至于衣服饮食,攀比没有意义。)

比如: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自己有长处不要自私,别人有长处不要诋毁。)

当然也有不太合时宜的,比如: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宣扬别人的恶行,也是一种恶。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

这句就不完全合适了。

还有些内容是约束日常行为的。比如: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年轻人不要喝酒,喝多了会出丑失态。)

比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借用东西要对别人明确提出,不告而取就是偷。借东西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些放在当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有些属于大可不必: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读书前要做到)房屋清洁,桌案干净,笔砚端正。)

这显然不必人人如此,不过单就本条而言,倒也没有坏处。

总而言之,3-7节,里面小部分不符合当下价值观,大多数内容还是可以看的。

但1和2两节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放总结,《弟子规》前两节之所以今天看来腐臭不堪,是传统家庭教育和今天新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因为我们过去说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讲究的是“服从”,孝顺孝顺,以顺为先。父母处在一个必然正确的位置上,子女不仅应该服从,而且应该无条件服从。

而现代教育,首先要强调各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这是价值观根本的碰撞,也是弟子规不合时宜的原因所在。

闲话少说,引两句来看看: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双亲有过错,和声细气地劝谏。如果不听,收拾收拾心情再劝。即便被打也无怨言。)

这就是讲究“服从”的例子,父母不可能犯错,因此作为儿女,唯一能做的是反复劝,劝不听就哭。挨打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更过分的是这句: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做到孝顺有什么难的。父母恨我,这样的孝才算优秀。)

……这不整个一受虐狂的心理变态吗?

这是“入则孝”,“出则悌”里面,糟粕也一点不少: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路上遇到长辈,要下马/下车,在旁侍立,长辈经过百步之后,才可以继续行进。)

总评:

《弟子规》前两节称为毒草也不为过。但把前两节摘去之后,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一看的。

但即便去掉前两节,这书是否有阅读的价值呢?很难说。因为《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虽然没错,却也并不高深,很多东西不过是常识。

相比之下,恐怕还不如老老实实上好每一节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有用处……

再换个说法总结,《弟子规》这书:前面不能看,后面不必看。


再说小学生该不该读国学?

国学先得有定义,我们姑且将之当作“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化”,基本上包括文史哲三部分。

国学当然是应该读一些的,不管是从美学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构建文化认同的角度。

问题在于,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都有限,不宜选择比较高深的内容。有些学校让学生背《道德经》,实在是大可不必。

所以,让小学生读国学,挑选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就是了,这么一来,问题就是,小学课本里选入的那些课文,是不是已经足够了?还有必要再另外读吗?

国学这事,我觉得应该属于个人爱好,可以倡导,但不应该统一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去做。首先过去留下的东西,肯定是有精华有糟粕。其次留下的精华中,有相当部分在现代是可以被其他东西代替的,不了解也没损失。但这问题说起来就太复杂了。

7

《弟子规》教导人: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如此做人的基本准则,你认为是精神鸦片?

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凡是须花费力气遵守的社会公约就没有几个不是精神鸦片了。

再说背诵的问题。

三字经采用的都是三言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背诵。

最近,在一位国学老师的引导下,我接触到了陈琴老师的“歌诀体吟诵”法。据说,陈琴老师的学生经过六年的经典素读培训之后,个个都能“背诵十万字,读破万卷说,能写千万言”。用诵读的方法读书,原来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古文,读起来就势如破竹,短时间就可以读熟,甚至背诵。


如今,我每天早晚播放一段古文吟诵磨耳朵。几乎只需播放几遍孩子就可以背诵个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说,背诵古文找对方法并不是什么难事,尤其孩子的记忆力要比大人好得多。




再说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稍加讲解,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求一年级的孩子背诵《弟子规》并没有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8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其中道德伦理,可影响人的世界观,传统品德影响人的心灵及人文素养。现在很多小学的孩子甚至一年级的学生便开始背诵国学经典,如《弟子规》等,一些人会有所疑问,一年级的孩子基本还不认识几个字,就让他们背诵国学经典,这是因为:


背诵国学经典可从小培养孩子高尚人格及道德情操


就现今小学生背诵国学经典不断被普及,能从小开始培养孩子高尚人格、塑造好的习惯、增加人文素养等。于是小学生便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学习了。


科研得出,世上大多成功的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人离不开高情商,(也就是具有高尚人格及道德品质)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人是靠的智商。要想孩子长大后做个有用之才,背诵、学习经典是培养这方面不错的捷径。


背诵、学习经典可增加孩子语文素养


在孩子储备语言最佳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背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提高认字量、阅读、表达等能力,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加强孩子记忆力


从小背诵国学经典,还可以加强孩子记忆力。小学生的记忆属于黄金时段,若是能有效被开发,便会发现是个丰富矿藏。经典语言系统入孩子大脑后,将人的记忆潜能唤醒,背诵速度快速提高,通常读三四遍有的学生读一、二便就可基本记住。若忆潜能得不到开发,便随孩子年纪增加而逐渐蜕化。

9

    还是从说一句感谢邀请开始解答吧。

  从题主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推断题主的年龄大约是在三十岁左右,说实话,这个年龄的人,如果不是教师,又不是国学经典的爱好者,《弟子规》这本书,想必从头看到尾的并不多。坦城的说,对于古代遗存的东西,除了值钱的古董外,现在的很多人都把它们归到了封建糟粕的行列,持批判的态度居多。所以题主将《弟子规》形容成精神鸦片,也就再正常不过了。那《弟子规》是精神鸦片吗?当然不是。否则,笔者也不会费用心思、正襟危坐地在键盘上激扬文字了。何以见得呢?还是听笔者慢慢道来吧。

《弟子规》作为古代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今天的孩子仍然适用。

  我们还是先看看《弟子规》的总序是怎么说的吧!总序,也就是中心思想。《弟子规》的中心思想言简意赅,只有24个字,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用现代话说一下,就是在家讲求孝悌(孝顺父母,关心晚辈),与人交往谨言慎行,讲究诚信,有仁爱之心,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这样的“中心思想”是封建糟粕吗?过时了吗?显然不是,也显然没有。这些思想在每一个时代,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做人标准。所以要求现代孩子的孩子践行《弟子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用这样一个言简意赅、涉及面广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有讲道德、讲礼仪、爱学习的人,这才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提倡《弟子规》进校园的真正原因。

  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爸爸妈妈叫你,要赶紧答应,不要让父母着急;爸爸妈妈安排给你的事情,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散磨蹭;爸爸妈妈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听;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不要和他们顶嘴。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埋怨孩子不乖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告诉他们“乖”的标准,上述的几句话,所回答的不就是乖的标准吗?

  再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能,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这些浅显易懂、方便操作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二年级良好的读书习惯尚未形成的孩子们而言,不正是他们最需要的吗?

  ……

《弟子规》内化为孩子的日常行为准则,需要父母的参与和监督。

  正如题主在题目中所说的那样,一年级的孩子,连字都不认识,更谈不上理解含义,只能死记硬背。如果孩子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弟子规》的话,对他而言,的确是没有太大的价值,对家长而言,也仅仅是多了一个在人前炫耀的资本而已,这些都不值得称道。对于处在父母影响还较大的童年期的儿童而言,在父母的引导参与下,特别是父母的监督下,《弟子规》的内容就可以内化成一个孩子的日常行为准则,这才是《弟子规》带给孩子们的最大收获。我们常常自诩为礼仪之邦,实际上对东方的传统礼仪,已近乎全部抛弃,反观韩国和日本,这两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保存东方传统礼仪方面,做的确实是比我们要好得多,这一点不难从一些韩剧或涉及日本人的电视剧,那怕是一些所谓的抗日神剧中不难看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好在国家及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努力使中国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名实相符,国学经典进校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所以,作为家长,于公于私都应该正确地对待、积极的响应和实践,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冷眼看世象,妙语暖人心。我是【如沐春风啊】,期待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真知灼见。谢谢。

10

这年头有很多智商检测题,对《弟子规》的判断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但凡是打着国学名义伸手赚钱,然后将《弟子规》奉为经典的,必是骗子无疑,这个判断没有错。

许多人会跳出来捍卫“国学经典”,但这群人的文化层次恰恰连何为国学都无法理解,如果他们的学识和见识能让他们读懂《弟子规》,他们肯定不会说这玩意儿是什么“国学经典”。

我甚至敢断言,现在那些将《弟子规》奉为经典的人,大多数恐怕连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和背景都搞不清楚。

《弟子规》其实是清代一个落第秀才所写,生前无人问津,直到他死后一百多年,即鸦片战争后,才被人放在县里茶馆中供干完农活休闲的底层平民学习。换言之,它其实是近代的产物,历史极短,受众为底层,充斥病句,在腐朽的清代都乏人问津。这样的东西居然能成为“国学经典”,实在荒唐。

它主要介绍一些生活常识,但这些常识基于统治手段酷烈、尤其强调奴性的清代社会,于今不但不合宜,还颇有害。

《弟子规》最强调的就是“孝”,在中国往往被异化为服从乃至盲从。《弟子规》里的种种劝诫,都在抹杀孩子的尊严,强调“听话”。中国古代之所以无法催生现代文明,与独立思想绝缘,跟过度的“孝文化”关系可大了。尤其是《弟子规》诞生的清代,是奴性最深、对人性摧残最烈的时代,最后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大家也都看到了。

在《弟子规》中,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大量精神糟粕。它强调服从,漠视道理和是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让孩子读这种东西,只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