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你是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你是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2020-08-31 02:02阅读(79)

你是怎样理解慈不掌兵?:“啪”的一声,浑身被雨淋透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抓下头上一样被淋透了的军帽,狠狠摔在羊山集前线指挥部的桌子上……1:-掌兵,

1

“啪”的一声,浑身被雨淋透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抓下头上一样被淋透了的军帽,狠狠摔在羊山集前线指挥部的桌子上……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出敌不意,飞越黄河天险,突破蒋军黄河防线,进军鲁西南。

相继拿下郓城、定陶后,部队在攻打军事重镇羊山集时,遭到蒋军精锐嫡系部队66师的顽强抵抗,在进攻过程中我军伤亡很大。

刘伯承闻讯后,冒雨亲自来到前线指挥部,他对部队遭受极大的人员伤亡大动肝火,向负责执行攻击任务的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发了大脾气,这对于刘伯承来说是很少见的。

“仗打得太蠢,太蠢了”!刘伯承头顶的那道伤疤由于动怒而泛着紫红色的光,嘴唇被冷雨激得没有了一点血色。

“不管你是多么高的指挥官,权威有多么大,一个口令能使成千上万的人向你立正,但是你没有权利让哪怕是一个士兵做无谓的牺牲,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个指挥员不但要负歼敌三千之责,也要负自损八百之责,不能随便死一个人”。

站在他面前的陈再道和陈锡联面带愧色,争先检讨、承担责任。

看着眼前两位身上一身泥水、面容憔悴曾无数次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爱将,刘伯承语气缓和了一些。

“几天没睡觉了?越是胜利越要细心谨慎,打了半辈子仗,应该认识战争了,把野司的榴炮营、一纵队的炮团都调给你们,你们要认真侦察,千万不能蛮干,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损失”。

最终,经过12个昼夜的激战,陈再道和陈锡联率部全歼羊山集守敌,活捉66师师长宋瑞珂。这两位战功赫赫的猛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司令员为什么对他们发火。

同样,当初在1940年10月末的关家垴战斗中,为了歼灭血债累累的冈崎支队的500余名日军,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亲自到前线指挥129师部队对坚守关家垴的敌人进行围歼。

由于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八路军攻击屡屡受阻,部队伤亡很大。当129师师长刘伯承得知攻击部队损失惨重时,打电话给彭德怀,建议停止攻击,但彭德怀坚决要消灭这股犯下滔天大罪的日军。

因为想法相左,两人在电话争论起来,刘伯承生气地对彭德怀说:“你这是这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也是急火攻心:“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消129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这一仗最后并没有达到全歼日军的目标,我军受损严重。后来彭德怀对此战也做出了反思,并深感不安,他将关家垴战斗视为自己戎马一生中的几次败仗之一。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巧于用兵,以谋见长,他对于“慈不掌兵”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他认为,无谓的牺牲和损失并不能成为“慈不掌兵”的借口,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那才叫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2

电视剧《粟裕大将》里有个情节,是师长胡烟袋率领部队按照华野总部指示要求,赶到小尖山的时候,刚好赶上下雨,加上部队刚经历了长途行军,比较疲劳,又冻又饿。粟裕要求马上展开攻击,胡师长不肯,坚持要求让部队休息一下,吃完饭再开始攻击。粟裕再三好言相劝,胡师长就是不肯。

陈老总大怒,抢过电话说,要求马上开始攻击。胡师长还是推三阻四,说部队太累了,太疲劳了,天又下雨,能不能缓一缓,让部队吃个饭,等雨小一点了再开始攻击,保证完成任务。陈老总说,你的部队是豆腐部队吗,你的部队苦,哪个部队不苦,哪个部队不累!敌人不苦,敌人不累吗?别的部队都在战斗刚一打响就扑上去了,都没有叫苦叫累,你凭什么叫累!

正在气头上的陈老总接着说,现在我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宣布,你被撤职了,把你们政委叫过来!正在胡师长旁边的政委李东平马上接过电话说,报告陈老总,我是李东平!陈老总说,你们师长被撤职了,现在由你代理师长职务,我命令你,马上开始攻击!仗打不好,你和师长一起垮台!


李东平一边答应马上开始攻击,一边给师长求情,问给胡师长的处分能不能缓期执行,等打完这一仗再说?陈老总又大怒,干啥子,你跟我陈毅还要讨价还价吗?旁边的粟裕见状也帮胡师长说话,说等打完这一仗再说。陈老总消了消气,对李东平说,现在粟司令帮你们求情,不要讲条件了,马上开始攻击!李东平再不敢说什么,只能在电话里大喊:保证完成任务!

在任何战争中,牺牲都是免不了的。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牺牲,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快的消灭敌人。尤其是在这种迂回担任阻击任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大部队赶来增援之前,先攻占山头,占据有利地形,才能反客为主,让敌人陷入被动攻山头的局面,自己的牺牲才有可能最大幅度的减少。

也正是因此,在《大决战》里,林总才会对参谋长刘亚楼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不在乎塔山方面的伤亡情况,因为伤亡过多,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万一塔山失守,东进兵团打过来了,增援锦州,那么廖耀湘兵团也会马上增援过来,内外夹击,东野部队就被动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林总的要求就是,程子华兵团要不惜伤亡,不计代价,坚决顶住敌人的狂轰滥炸,守住塔山,为攻城部队攻占锦州争取时间。只要能够守住塔山,攻城部队能够迅速攻占锦州,东进兵团就会失去继续进攻塔山的战斗意志,廖耀湘兵团也就不会西进,两个兵团无法汇合,这样就可以为接下来消灭廖耀湘兵团创造机会。

塔山这边当时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国军出动了六十二军和五十四军两个军,加上独立九十五师攻击塔山,炮火非常猛烈。而且,委员长还下令海军用舰炮猛轰解放军在塔山的阵地,为国军助战。虽然从兵力来说,解放军这边并不吃亏,但因为重武器基本上都集中使用在了攻城方向上,塔山这边的重武器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之下守住塔山,其实并不容易。

虽然还有李天佑的一纵始终没有投入战斗,在当预备队,但这显然是为了应付塔山万一失守的情况的,而不是用来在塔山守阵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塔山守阵地的部队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牺牲很大。如果林总在总部一听到前线伤亡的数字就心慌,这个仗就没法打了。所以他只能给程子华下一个死命令,坚决守住塔山,为攻城争取时间。

3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在塔山组织保卫战的是东野的第二兵团,负责正面防守的是四纵,实际摆在前线的是34、35、36团。

负责对塔山进行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54军,后来独立95师也加入了进来。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但当时的作战任务也非常明显,必须死死的守住塔山。

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将对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形成合围,整个战争都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国民党动用优势的炮火,几乎将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战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顽强的意志在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时的伤亡非常的惨烈。

34团的一连原本是一个加强连有178人,到战斗结束,只剩下了7个士兵。36团警卫二排在前线阵地上全军覆没。三十四团最后只剩下了21个人,35团最后也不足100人。

正像电视剧描写的一样,当时前线的指挥官向林彪打电话,说自己部队的伤亡太大,请求增援,或者撤下来休息。当时林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要求你必须守住塔山。

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官在很多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姓性命,去减少整体的伤亡,最终实现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

试想如果当时林彪心一软,同意四纵撤下来,那将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后果。进攻锦州的主力军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的合围,大批的重武器将会丢掉,惨重的伤亡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锦州,把55万国民党军队消灭在关外的计划就破产了。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重要含义,古今中外的优秀将领都明白这一点。

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军事组织,戚继光对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训练和作战,就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在鸳鸯阵中,指挥官如果战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处死,如果指挥官受伤,战士也要被处罚。

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纪,戚家军才以少胜多,战胜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到了北方的长城防线,同样把北方的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国时期的白起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赵国的40万大军活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正是靠着白起的不人道行为,才让赵国这一秦国的重要对手基本上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门户。

在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别人问董存瑞,你的班长和战友哪儿去了?董存瑞说都死球了。有人说董存瑞冷血,董存瑞回答说,他们都死了,哭有球用,只有替他们报仇才有意义。

这就是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判断战争也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战争就是死亡的艺术,只有理智的指挥官才能减少死亡,才会对局部的死亡视若无睹。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对一部分人的残忍就是对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4

彭德怀元帅就以雷厉风行,驭下严格著称,是慈不掌兵的典范。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38军率先从辑安渡鸭绿江入朝作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进攻,抗美援朝战役正式打响。为了打好出国作战的第一仗,鼓舞士气,彭德怀制定了一个关门打狗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38军是关键所在,必须先于美军攻占军隅里,截断进占云山、泰川美军退路,然后同另外三个军对逃窜美军实施全歼。

彭德怀将这个“扎口袋”的重任交给38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38军历史深远,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的平江起义,是一支根正苗红的老部队。解放战争时期,38军的前身一纵是林彪麾下的主力纵队,参与了四战四平,主攻天津等战役,1948年11月,一纵被改编为38军。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38军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纵横5000公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解放了半个中国,打出了赫赫威名。

但是,入朝第一战,38军打的却并不光彩。

在接到彭老总命令后,38军军长梁兴初没能立即行动,而是拖到第二天才发起攻击。在进攻过程中,梁兴初接到情报,说熙川有一个美军黑人团驻守。由于之前38军从来没有和美军交过手,梁兴初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黑人团的底细,所以心里有点含糊,没能全速前进,而是和沿途零散敌人恋战,打打停停,结果又耽误了一天时间。

当他们赶到目的地军隅里地区时,已经比预计时间晚了两天,而美军凭借先进的侦察设备早已发现了志愿军的作战意图,开始全线向南撤退,攻击线上的志愿军战士们虽英勇作战,但追不上快速逃跑的机械化美军,导致彭老总的第一个作战目标没能很好的实现,原本计划消灭敌军两到三个师,结果只消灭1.5万人。

战后,在总结会议上,邓华讲到第38军对敌情估计过高不敢大胆穿插,致使敌人乘机逃跑的情况时,彭德怀怒气冲冲地站起来,用手掌猛地向桌子一击,在座的将领们全都吓了一大跳,会场顷刻鸦雀无声。

彭德怀吼道:“梁兴初!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违抗军令,听说你梁兴初是员虎将,我看你不过是个鼠将。一个美军黑人团就把你给吓坏了?”彭德怀不仅骂了梁兴初,还把38军也骂了:“什么主力部队,主力个鸟!”

38军从没有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被彭德怀痛骂了一顿后,全军上下无不咬牙切齿,憋着劲,想着一雪前耻。在紧接着进行的第二次战役中,38军再次执行穿插重任,经过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这一仗38军打的异常英勇顽强,其下属337团3连以果敢动作抢占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第8集团军南撤退路,激战两昼夜,不顾敌疯狂突围,死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使敌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师。此役,38军歼敌1.1万余人,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捷报传来,彭德怀在电报上写下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天下。

可以说,是彭德怀的严厉,唤醒了38军的战斗精神,最后打出了二次战役的胜利,打出了万岁军的美名,这就是所谓的慈不掌兵。

5

生活中,对于一些优柔寡断或善良懦弱的人,其家长或领导经常用这样一个词予以鞭策,那就是:“慈不掌兵”!

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源自《增广贤文》,其后还有“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这四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从字面来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过于慈悲,就不适合领兵打仗;一个人如果很讲义气,就不适合管理财务方面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过于感情用事,就很难成就事业;一个人如果太过善良,就不适合去做官领导别人。

这几句话可有道理?

当然是有的。我们知道,战场是冷酷的,刀枪无眼,如果指挥者不够刚毅果断,轻则会贻误战机,重则会造成惨众的伤亡;很讲义气的人,考虑别人就会多些,甚至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而钱财,则是诸多利益的交织点,仗义之下,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轻则,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给自己或组织带来麻烦;若一个人很容易被感情所操控,那么就很难理智行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岂不难成大事?自古官场如战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只凭一已之善良,真的是很难应付的!



这四句话,并不是消极的教导人们不能心慈、不能义气、不能重情、不能善良,而是告诫人们,要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要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所以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6

两度请辞不成后,“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锦州前进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中将,终于在1948年9月正式到任。为了死守锦州,范汉杰充分利用日本人和蒋军之前修筑的工事,对锦州城防进行了周密部署,除城北城东的若干山头留驻必要兵力之外,蒋军着重加固的是城垣防线,其坚固程度远超之前东野曾经失利的四平。



范汉杰以锦州老城(四面有城墙)和围绕新城区的一道土城墙为基础,墙上辅以无数明暗火力点构成环城工事,城墙外则挖掘两丈宽的深沟,壕沟外布设大量铁丝网、鹿砦和地雷,并修筑了大批地堡作为火力支撑点。更狠毒的是,为防止我军接近城垣,锦州城外数公里之内,一切影响射界以及可能被东野所利用的建筑,通通拆除或者炸毁。


1948年10月7日上午,林彪在罗荣桓和刘亚楼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城北的“帽儿山”高处进行战前观察。在望远镜里看见敌人的城防部署以后,林彪也显得忧心忡忡:突破口选择在那里?部队如何以最小的伤亡代价通过开阔地接近城垣?这都是在外围战斗打响的同时,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守城滇军拥有相当数量美械,速射火力非常强大,威胁甚重。



回到牤牛屯(这地儿笔者专门考察过)野司指挥所之后 ,林彪特地听取了东野参谋处长苏静关于攻克义县的作战总结,苏静特别提到,三纵司令员韩先楚在攻义战斗中,为迅速接近敌人城防并减小伤亡,采取了迫近作业大挖战壕和交通沟的做法,林彪听到这里非常重视,当场问道:“需要用多少兵力挖”?

苏静回答说:“根据三纵和二纵的经验,各师除尖刀连以外,要动用绝大部分的兵力日夜抢挖,多挖几条交通沟,直到冲锋出发阵地前”。林彪思考片刻,立即找来参谋口授电报,下达了攻锦战役期间一道非常重要的命令,命令全文共分为六条,笔者摘要如下:



第一、每个师须以六个营(约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用于挖交通沟,只留下担任尖刀的部队在后面进行充分的突击准备。


第二,挖交通沟时要有不怕伤亡不怕疲劳的精神,大胆进至距敌5、60米处,前后同时开挖。


第三,每个师要挖五条或者三条交通沟。


第四、每条沟须高宽不低于一米五。


第五、挖沟时要先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以下具体方法省略。重要的是第六条,充分体现了什么叫“慈不掌兵”:“以上指示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懒散怕疲劳不执行,今后东野全军的任务是攻取大城市,故各部在此次挖沟中,在思想和作风上须打下坚固基础,这样,今后的作战就增大了必胜因素”!



命令的口气是如此的坚决,而电文指示又是如此详细,各纵各师不敢怠慢,立即部置执行。根据东北野战军《阵中日记》10月9日的记载:攻锦部队今晚开始挖交通沟,我军的步兵一下变成了工兵,黒夜里连刨带挖,分段包干,战士们一个个挥汗如雨,到第二天天亮时,平坦的锦州外围田野上已经布满了纵横交错的交通沟,守敌大吃一惊,突然发现一夜之间东野部队已经挖到他们的阵地前沿,说话声音都听得清楚,就是开枪打不到人。


1948年10月14日上午10时,东北野战军在扫清外围阵地后,对锦州城垣发动总攻,这些交通沟成为一把把插向敌军阵地的尖刀,攻击部队迅速通过交通沟接近敌阵,连步兵炮都拽到了敌人眼皮底下直瞄射击,仅用31小时就彻底攻克锦州,可以说,战役的迅速胜利那是挖沟挖出来的。




什么叫慈不掌兵?那就是为了取得战役或战斗的胜利,用兵必须心硬,命令必须决绝,就好比林彪要求部队不怕疲劳限时挖沟一样,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接敌目标,则进攻发起后伤亡必然很大进而攻击受阻,而锦州攻城战役的时间长短,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成败,塔山那边每分钟都有牺牲。


一定注意,这与蒋军在塔山前线盲目地逼着士兵冲锋送死有着本质的区别,慈不掌兵真正的精髓是:“战场外多留汗,战场上少留血”,无论训练和作战均应如此,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程度的胜利。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请问,军队是干嘛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唯一目的,就是从肉体和精神上打垮敌人。

精神上的打垮,也要建立在肉体上的打垮。

所以,军队说通俗点,就是用来杀人,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是这个作用。

既然是杀人,本来就是要对敌人施以剥夺生命这种极端的暴力行为,是残酷无比的。

所以,如果过于讲究仁慈,是同军队的组建目的相反的。


这里要说说林彪在东北的剿匪。

开始,林彪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也就是只是土匪头子,普通喽啰一般释放。

结果,东北土匪打来打去不见少。

因为你杀了一个土匪头子,喽啰拿到路费以后并不回家,而是改投另一伙土匪。

所以,后来改变了策略,对土匪采用严惩。


抓住大土匪谢如东以后,将其枪毙以后,将人头斩下来挂在城头,悬首示众。

这是以往对付胡子的招数,但非常好用,很多喽啰见谢如东死的如此之惨,吓得真的逃回家了。

由此,林彪三下五除,清剿光了东北的土匪,肃清了长达百年的匪患。


所谓慈不带兵,军队如果一味讲究仁慈,其实是在纵容敌人,反而害自己。

用一句名言“对待敌人,要想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8

“慈不掌兵”出自《曾广贤文》,意思是一个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做军队的统帅的。原句为: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些话都反映了古人处世的智慧,至今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军队是个特殊的集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统帅是不能过于仁慈。正像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敌人不能仁慈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历史上还真有对敌人仁慈的人,春秋时期,宋和楚之间发生了战争,宋襄公列阵迎击楚军,当楚军渡到河中间时,司马子鱼建议急击勿失,宋襄公不许。楚军渡河完毕,没有摆好阵型,子鱼再次请求攻击,宋襄公仍未同意。等到楚军列阵而战,宋军大败而归。两千多年后,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专门提到这件事:“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对自己不能仁慈

  1. 平时不能仁慈:训练多流汗,打仗少流血。平时越是严格要求,才是对战士的真正关爱,否则,上了战场,他们就是给敌人当活靶子,害他们送命。

2. 战时不能仁慈:进攻时让谁主攻,撤退时让谁断后,这都是让人送命的任务,但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 ,为了最后的胜利 ,绝对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和妇人之仁,不然,只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和代价。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完成战役任务,实现歼敌计划,有些体弱的战士跑得直接吐血,甚至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指战员也没有办法,为了胜利,只有做出牺牲。实际上解放军官兵平等,比任何一支旧军队都要公平。

战争确实是残酷的,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但愿世界上没有战争!

9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几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话,只适用封建时代,这几句话反映的都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而在当今看来。只有借鉴意义,而没有现实意义。


慈不掌兵就现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严肃军纪,忠诚于国家,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军纪和忠诚是第一位的,有触犯军纪者,绝不姑息。韩信的七十四律五十四斩,以及后世的军纪,军规都指向一个原则,军纪严明,自古凡是名将者,在军纪上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从来没有老好人的名将。为将者要杀伐果断,不要有妇人之仁。慈不掌兵”,兵不厌诈都是必须的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优柔寡断之辈是无法带兵打仗的。当然也有爱兵如子之说。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和严是并行不悖的。为将者要淡看生死。对于将领而言,战场上的生死,就是一个数字,无任何实际意义。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亡,战争本身,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大决战》中,林彪的那句著名台词“我要的不是伤亡数字,我要的是塔山”,就是“慈不掌兵”,最好的诠释,在战场上,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生命。也就一个数字,为夺取最后的胜利是不一切代价的,淮海战役期间,围歼黄百韬兵团十分艰难,粟裕事后都说,淮海战役两大关键时刻,一个就是围歼黄百韬,黄百韬兵团5个军12万人战斗力出乎意料,前线各个纵队打的很苦,粟裕下令,即便前线所有纵队全部牺牲,也一定要歼灭黄百韬兵团,将领在指挥时考虑只有胜负,除此之外,再没其他的意义。


自古名将,未有军纪不严明者。军纪严明则杀伐不可不果断。军纪和忠诚是军队的两大生命,这两项如果丧失,军队必然失败。爱兵如子和慈不掌兵并不矛盾,岳飞给士卒披战袍,吴起给士卒吮背疮,你看似邀买人心,但关键时刻却可以让战士舍生忘死,同时,这些士卒如果违反军纪,岳飞和吴起也会第一时间将他们枭首示众,以正军规。周亚夫细柳营不是给君王看的,而是给三军看的 。以菩萨心肠,显雷霆手段!这是曾国藩带兵的原则,常凯申天天学曾文正公,也没学好。仅仅是把慈不掌兵当做一种方法。


“慈不掌兵”,是以胜利为根本目的,以士兵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所以才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可见战争是极其残酷和违反人道的。所以避免战争是人类永远的话题。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0

有时,当出现意外困难无法以常规办法破解时,指挥员就可能把\"慈不掌兵\"法则用到极致!

大军打W牛城时,遭遇暴雨冲垮山路,后方粮食运不上来,整个兵团军心动摇。

司令部计算,存粮按现有5万人计算,俭省到最大限度也只够吃十天。但预计交通恢复至少半月,所以大部分指挥员建议撤围,把部队分散到周边根据地就粮,等攒够粮食再来围城。

但徐总拧着眉头,深吸几口烟,狠狠地将烟头摁灭在炕沿上,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我们前为边己经打了两次,牺牲了上万战士,周围百里内村庄老百姓家的门板都拆下来修了工事!如果再撤围,敌人还会出城破坏,而且可能得到长安、晋阳敌军的增援和补充,再攻城就更困难了。所以,我决定,横下心来继续打,决不能半途而废!

粮食问题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

徐总说:别担心,我当然有办法。各师团干部下去,连夜做好攻城准备!

本来,围城部队一直在挖坑道,敌人则针锋相对破坏掘进到城下的坑道,地面攻城战斗己经停了很长时间!

有的师团干部不大理解,刚想开口,就被王副司令瞪了回去。想明白的,心照不宣对视一眼,拉着那几个楞头青出去了。

夜深人静,徐总登上房顶,盯着远处黑黝黝的城池,一支接一支吸着烟,双眼映得通红……

第二天一早,雨势刚小下去,冲锋号就响了起来,战士们跃出战壕,扛着梯子像洪流一样冲向城垣!

五百米、四百米,到离城三百米的地方,敌人开火了,轻重机枪响个不停,成串的迫击炮弹呼啸着落下,在人群中炸开,不少战士倒了下去,鲜血随着雨水流淌、飞溅!

王副司令向举着望远镜的徐总望去,只见他脸板得像雕塑,牙关紧咬,始终沒有其他任何表情!

第一天的攻城,伤亡很大,各团突击营撤下来的都不到一个连!

攻得最猛的那个团,牺牲了差不多上千人,伤员更多。团长也挂了彩,警卫员扶着他来到指挥部,一进门就扑倒在地上,像个孩子似得哭着说这么攻不行,再打部队非垮不可!

徐总面无表情,上前把团长扶了起来,吩嘱医务处抓紧救治伤员,总算把诉苦的同志都给劝了回去。

晚上,徐总召集各师党政一把手开会,对个别干部消极畏战的问题给予严肃批评,命令连夜准备,明天换一个团继续攻!

第四天,各师伤亡都不小,普遍有点怕攻城了。徐总命令给各团补充一部分民工,休整一天继续攻!

一周后,双方停火,无数残腿断脚的尸体拖了下来,取下随身武器弹药后安葬。

领导们亲手给牺牲的三名团级干部换了新军装,每人一口薄皮棺材,开过追悼会埋在挖好的墓穴里,立块木板当碑。

营连一级干部没棺材,每人裹了五尺白布安葬在团级干部坟墓周围的环形壕沟中。至于班排干部和普通战士一样,连白布也没有,一排排码在废弃的的战壕里就地掩埋。

这一轮攻城,部队减员了差不多三分之一还多,师团级干部个个垂头丧气。徐总也紧皱着眉头,有时半夜起来,说是查哨,一转就到了烈士墓地那边,绕着踱步长吁短叹,有次还掉了不少眼泪。

又过了十天,后方的粮食、十几棺材炸药都运了上来,两万多年轻力壮的新兵补入部队,大家情绪立刻高涨起来!

经过三天精心准备,5月17日,随着坑道爆破两声巨响,敌城防土崩瓦解!将士们前赴后继杀进城内,消灭了两万多顽敌!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