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学界确有〝西汉无昏君〞之说,但说东汉多昏君,大体又是不正确的。

西汉皇帝感觉比东汉皇帝有作为,是因为西汉从一片废墟中起步。作为一个上升的社会,各方面都有待制度化,所以能有一番作为。包括刘邦、文帝、景帝和武帝等等,却给人一种励精图治,勃勃向上的感觉。

东汉就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封建制,刘秀承袭了西汉的制度,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平衡(也可以说是恐怖平衡)。社会死寂,皇帝要做的好象不多了。所以存在感差。

其实,东汉远比西汉强大。全铁制犂铧就是东汉发明的,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是农业史上的一场革命。但这突出不了东汉皇帝的光芒。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觉得东汉皇帝更昏庸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1:天时;2:运气;3:人和。

(图:汉朝皇帝影视形象)


一:天时


西汉初年,国家几乎被打烂,这比刘秀时,基层有豪强守护的东汉要差多了。

汉朝之前的战乱,包括战国七雄的混战,秦的暴政(比喻建长城、阿房宫、皇陵留下的累累白骨),楚汉之争等等,致全国人口大量减少,千里无人烟。

这就等于给刘邦一张白纸,然后在上面画。刘邦只要能维持社会稳定,就能有一番作为。

因为苦难太深,刘邦只要稍给人民一点甜头,休养生息,人民就会乖乖跟他。事实上刘邦就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以〝无为而治〞控制社会基本面,然后请一帮文人和儒生打造各种制度。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都是经过战争磨砺过来的。

刘邦的一生,主要在打击异姓王。之后的文景之治也承袭〝无为而治〞,主要是削藩。汉武帝的工作主要是拓边,征服西域打击匈奴统一南越。

(图:刘邦影视形象)

所以荀悦说刘邦,何等豪迈。布衣创就伟业,生机勃勃:

〝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上古己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刘邦的英雄伟业,他的儿孙也跟着沾光。盖文景武帝者,都自带光芒。

我的总结是,上升的社会最有成就感。打个比方,你说中国经济好还是美国经济好?有人说是中国,因为中国发展快,美国发展好象停滞了。其实傻子都知道是美国。就好象一个孩子刚长身体,肯定长得快。美国经济成熟了,肯定发展慢。

东汉也是这样,它承袭了西汉的制度,整个封建经济比较成热。所以皇帝也没有突出的事可做。给人戚戚无为的感觉。

所以,天时在西汉皇帝那里。

(图:影视中的汉朝皇帝和皇妃)


二:运气


东汉皇帝没几个寿命长的。想要有点作为都没时间给他们。

东汉一共14个皇帝,活过35岁的只有三个人。其他所有皇帝与这三个人加在一起,平均寿命才27岁。1/3是幼帝。正常死亡的只有九人。在所有大一统王朝里,东汉皇帝平均寿命最短。

活过35岁的3个皇帝,分别在东汉头尾。一个是汉初的刘秀和他的儿子刘庄,一个是末帝汉献帝。

刘秀和刘庄做得并不比西汉皇帝差。献帝并非无能,只是运气不好。他是豪强董卓扶立的,身不由已,只能做他傀儡。

但西汉的皇帝,平均寿命远比东汉高。刘恒在位24年,刘彻在位竟54年。

东汉195年,共14个皇帝;西汉210年,共12个皇帝。西汉也有早夭的皇帝(刘婴),去掉他,年龄优势更明显了。

所以,这就是东汉的现实。不联系当时现实,指责皇位没坐几天、甚至早夭的皇帝昏庸,是不公正的。

(图:东汉太后临朝)


三:人和


东汉的皇权,受到外戚、宦官、豪强冲击,皇帝束手束脚。

西汉只是末期受到外戚冲击。吕后时期社会很平稳,地方上有刘姓诸侯羁绊。外戚伤害不大。宦官和豪强也无大的冲击。

这里主要说说东汉,就谈这两方面:

  • 1,宦官和外戚交替乱政

东汉宦官乱政尤其突出,这是中国历史上宦者乱政的开端。西汉的宦官基本无存在感。

到东汉明帝时,宦官开始制度化和合法化。

《后汉书·宦者列传》里说: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外戚作乱,是西汉灭国主因。但为什么作乱?当然是制度造成的。但刘秀没斩断外戚的作恶路径,不改革制度,遗害子孙,使东汉皇帝俱受其累。

东汉宦官和外戚乘皇帝年幼,交替作乱,大体程序是这样的。

(图:东汉宦官形象)

比喻,和帝十岁即位,少不更事,故由窦太后临朝。窦氏外戚窦宪始专权。窦太后死后,15岁的和帝不满皇权旁落,遂联络宦官郑众袭杀窦宪一族。郑众封侯拜爵。

然后,和帝死。安帝幼,由邓太后临朝。外戚邓骘专权。邓太死,安帝依靠宦官李闰、江京袭杀邓骘一族。李闰江京封侯。

又,安帝死。帝幼,阎太后临朝。外戚阎显专权。太后死,宦官袭杀阎显,扶顺帝即位。

周而复始。皇帝一生就受太后、外戚和太监摆布。刚想做点事又死了。最后,董卓窃权,也是借诛宦官为借口入京,扰乱朝纲,引天下大乱。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

〝赢氏以奢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

(图:幼帝和权臣)

  • 2,门阀冲击皇权

东汉豪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

豪强的历史沿革,最初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并没杀光七国贵族,而是把他们一部分留在当地,一部分聚到咸阳。这些人后来发展成西汉豪强的一部分。

后来,刘邦又大封功臣,孵化了一批新豪强。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豪强又垄断了读书的权力。

西汉末年大乱,豪强建城坞收家兵自守。这些人,成了刘秀依靠的重要力量。

所以,刘秀不仅不打击他们,而且从制度上哺育他们的壮大,以报答他们的支持。刘秀明确指出,明经(通晓儒学之意)和拥有豪强身份,是当官的必备条件。

这样,豪门垄断了地方财富和行政权,给皇权以巨大冲击。桓宽《盐铁论》中谓: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

荀悦的《汉纪》中谓:

〝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图:游戏中的董卓和貂蝉)

东汉末的袁绍家族、董卓、刘表、孙坚这些人,以及直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时的王导家族,都是豪族。豪族门阀制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皇帝不把几个高门大户巴结好,这皇位可真坐不稳。

西汉皇权受豪强冲击小。但是由西汉发端、且由西汉制度哺育的。等于西汉皇帝埋下的雷,经刘秀之手,到东汉爆炸。


结语


东汉皇帝是一帮被时代流沙裹挟的可怜虫。有天子之尊却无平民之福。

太监、外戚、豪门都可以戏弄他们。老天也不帮他们,个个来不及施展抱负就死了。

而西汉皇帝承袭刘邦的制度,稍加调整无为而治,就可以做个太平天子。西汉留下的外戚、豪强制度,却留下来祸害东汉。

把两汉皇帝放一块比,公平么?

最佳贡献者
2

两汉可以说是同宗同命。刘邦与刘秀皆起于微末,一个建立汉朝,一个中兴汉朝;两汉最后皆因外戚干政而亡。

两汉国祚计有四百零五年,西汉十五帝,东汉十四帝,首先从帝王的数量上看,西汉比东汉多一位。

为何说西汉明君贤主比东汉多呢?这是个已经盖棺定论的史实,后人是无法反驳的。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定义“明君贤主”呢?所谓“明君”,按现代汉语的定义是指英明的君主,《左传·成公二年》记载:

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艺文类聚》上说:

冒上以布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忘身以忧国者,臣之所难,主之所愿。是以忠臣背利而修所难,明主排患而获所愿。

所以说“明君贤主”事实上重点是针对施政的效果来看的,而与君主个人的德行操守貌似关系不是很大。

如果从君主个人的德行操守上来对比,西汉的帝王未必就比东汉的帝王更高明,更令人称赏。刘邦本是流氓出身,对儒生更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这本没什么,但他朝读书人的儒冠上便溺,这便不是一个“明君贤主”能干出的事;汉武帝号称“千古一帝”,但他穷兵黩武,残忍好杀,死在他手中的平民百姓不计其数;另外,遍查二十四史,只有《史记》《前汉书》单独列佞幸传,说明前汉的佞幸是最多的,若不是前汉政局相对较稳定,有可能它的局面比后汉更糜烂。

如果从施政结果,朝政的稳定来看,前汉的“明君贤主”确实远远比后汉来的多。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施政环境的不同

前汉是建立在秦末动乱与楚汉战争之上的,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前汉前期的皇帝采取黄老术的无为而治,垂拱而与民休息,百姓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前汉的人口和国力很快便恢复过来。这一时期的帝王是“有所为而为”,即便是小小的一个惠民政策,也极可能造成极好的社会效果。此为“创业易”。但是到了东汉,社会经济较为稳定,若非帝王极有作为,施政极为利于百姓,否则很难激起多大的浪花,这就是“守业难”。

二、家庭教育的不同

帝王也是娘生爹养的,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帝王术。后汉的帝王除了前面的光武、孝明两帝还算长寿外,其余帝王鲜有活过三十五的。因为短命,好几位帝王甚至没来得及诞下子嗣,只好从有皇家血脉的旁系亲属中挑选皇位继承人。这样一来,新继位的帝王要么是年幼无知,要么是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却对帝王术一窍不通的纨绔子弟,出“明君贤主”的几率有多大?

三、无施展抱负的平台和机会

正是由于后汉帝王大多短寿,新帝登基时年纪幼小,导致太后听政外戚专权;等到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力又不得不依靠宦官势力。这样一来,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好像没帝王什么事了。不做事不理政,怎能证明你是个“明君贤主”?

结语:

可以说,“明君贤主”只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它看的是施政效果,而与个人德行操守关系不大。西汉明君贤主比东汉多,那是因为西汉有帝王施展才干的舞台,并非是他们就比东汉的帝王高明许多。比如东汉的光武帝、孝明帝、孝章帝都是难得的“明君贤主”。如果能让汉和帝、汉安帝多活几年,他们也不见得就比他们的先辈干的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