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其中一座山的山名,是人间的天柱,被共工在一气之下撞断,使天崩塌,凡间即将面临一场大的灾难。

就在这个时候,女娲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才让人间生灵免遭涂炭之苦。古书记载,据说在昆仑山西北。

记载不周山的书籍有《山海经》。今天就从这两本书找到不周山的所在。

《山海经》中记载: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崇吾山,它雄居于黄河的南岸,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冢遂山······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野鸭子,却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名称是蛮蛮,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往西北三百里,是座长沙山。泚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多的是石青、雄黄。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是座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这里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根据上面这段话,可以提炼出几条有用的信息:

不周山位于崇吾山西北将近七百里;不周山可以看见黄河的源头,而黄河的源头众所周知是在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不周山是非常高的山峰。

有人考据出崇吾山是在甘肃、青海一带,不周山又在昆仑山西北,而且不周山能够望见噶达素齐老峰,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山峰只有木孜塔格峰

木孜塔格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与西藏的交界处,是可可西里山脉之一座山,海拔6973米。

1895年,英国探险家利特尔戴尔率领的一支探险队由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翻越昆仑山脉向西藏进发,测量该山峰海拔7723米。1984年10月6日,新疆自治区登山队4人攀登此峰攀登,重新修正海拔为6973米。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

之前和徐佳杰聊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上古大战主战场其实在东经30°的东非大裂谷。

主要理由为下。

华夏文明有我们本土独立起源这个学说其实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DNA检测里面,现在国内大多数人的DNA里面的混合几种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基因。

首先对山海经的解读,我们就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国内。

也不能仅仅把山海经当作一个脑洞大开的少儿读物,或者是志怪类典籍,他的陈述时间很可能是周以及周之前的人,根据历代的传说和记载资料整理加工而成,他几乎攘括了上古所有的神话故事和已经灭绝的动植物。

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神话,他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属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看,他很可能是人类对上古近万年历史的一个模糊记忆,神话时代现在普遍大约是我们现在考古所说的石器时代。

那时候若图腾作为标识,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以及画画将历史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记录的大禹治水时期,圣经里记载的诺亚方舟时期,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6000年左右。

而共工大战不周山,在大禹治水前,距今七八千年,甚至1万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人类有能力进行,文明记载,和传承的地方,其实是很局限的就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大水洪水前后,为了找寻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大规模的迁徙就此开始,一部分朝东欠一部分朝西迁,往东方迁移的,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文明,往西方迁移的形成了西方文明。

所以在圣经以及我国流传的神话传说,都有着相似的记载,这部分记载的成因很可能是往东西方迁徙的人。

在迁徙的过程中,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慢慢脱离人性变成神话,这些变异的历史就被城里到了《山海经》中。

第二,我们来看山海经原文,对不周山大战的记载。

《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

这大概意思是说,在西北海的外围,大荒的某一个角落,等于做断裂和不拢的山叫做不周负子,有两只黄色的怪兽守着他,有一条寒暑水流经这里。寒暑水的西面有幕山,寒暑的东面有幕山,禹攻共工国山也在这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西北海。根据我们前面所做的推论,想象一下,如果你正站在美索不达米平原最高的山峰是想辽望,你所看到的西北海是哪里呢?


很显然是地中海和黑海,这就符合纳百川且在西北这个条件。我们用之前人类起源于非洲,并且从非洲一路往美索不达米平原迁徙,原来迁出的地方就很符合大荒的这个设定。

在我们的神话里面,不同的颜色蕴含着不同的意象,比如说,南方代表朱雀,东方代表青龙,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两黄兽守”代表的意思很可能就是,严酷冷漠,不可逾越的黄色沙漠或者是贫瘠的黄色土地。

第三个地理坐标,我们来看寒暑水。按中国阴阳的传统理论,寒暑之水,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一条一分为二的河流,两河流域的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就非常符合这个设定。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是东非大裂谷呢?

尼罗河附近的两河流域,其实地理特征特别不符合“不合”、“山”和“巨大”这三个特征。但是如果你想一下远古人类,如果是居住在,谷底的水边,之后从谷底慢慢的走出来的,那么这三个特征,那么这其实都是符合的。

这样共工大战不周山这个故事其实就很简单了,其实这是两个部落的首领打仗,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打开了关水的河堤,海大水淹没了家乡,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壮烈的上古神战。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3

上古传说的不周山原位置,在当今青藏高原上。在大约6500万年前,地球即将进入大冰河时期,地球地表发生缩收,地球内部的水被挤到了地面,发生了世界性的大洪水,这一事件在圣经上有记载。

地球的内部有两个高速旋转的内核,这两个内核相当于地球的物质离心分离器,在这两个内核中密度大的物质靠近内核表面,密度小的物质靠近内核中心。这两个内核中心存储了大量的水资源,地球南极的内核大于北极的内核,这两个内核的旋转密度大的物质会被甩向地表方向,内核表面的束缚力减小。这两个内核的自转速度会慢慢的加快,动力来源于地球的自转偏向力,随着内核的自转速度加快,内核的体积会跟着增大,内核的内部温度也会跟着升高,当内核的表面束缚力低于内部的水气压力,内核中的水资源就会地球的南极跑出来,洪水吞没地球的表面,形成全球性大洪水。在南半球陆地的尖角是大洪水的杰作,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不是编出来的迷信,大洪水过后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进入大冰河期。

地球的内核破裂后,水资源流出,地球的地表发生缩收现象,青藏高原也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缩收下榻,下榻时四周形成内陆海,中间下榻时剩下的高地,就是不周山。由于下榻时受力不均衡,不周山的山体多处裂开,不周山其实不是山还是一个高原,不周高原还有一些高峰,叫不周负子。

地球地表缩收时,浮在岩浆表面的各种矿物,顶住了缩收的地壳形成高山,地球冰河期都伴随着大量的造山运动。在地球内核重新加速后,大部分海水被吸回内核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压力增大,地球就进入火山高爆发时期,不周山也是在这个时期倒塌的。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中,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他们都不是神也不是人,在大概商朝的时期,古人的信仰从崇拜物转变为崇拜人,原先崇拜的物体星辰都被拟人化了,变成了神仙。在原本的信仰中,共工是海啸、祝融是火山爆发时的熔岩柱、女娲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棺人包括后面出现的相柳、浮游都是石油。

共工怒触不周山:青藏高原在冰河期发生缩收,形成内陆海和海中的高原不周山,后来地球内压升高,青藏高原火山爆发、石油流出,地震引发了西北海海啸,西北海是内陆海,海啸的能量无法散发,海啸登录后重新返回海中传播,能量经过多次叠加后,海啸震倒了海中的高原不周山。

女娲补天:不周山倒塌后,引起周围地壳上浮形成欧亚大陆,地球内部喷发的岩浆,在原不周山的位置上堆积形成了新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古人心中的天,女娲补天补的不是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流下的岩浆经欧亚大陆流入海中,在海边形成一些像龟脚的陆地,如印度次大陆。

大禹治水:大禹王同样是被拟人化,被攀血缘关系的结果,禹是一种虫子,大禹是指虫子的数量大。在不周山倒塌时地球内部的大量石油流了出来,水资源被石油污染了,臭气熏天。在鱼类的尸体中诞生了一些可以分解石油的虫子或细菌,人类收集了这些吸油细菌或虫子,进行石油污染治理。大洪水能治理吗?大洪水到了的时候,求生方式只有赶快向高处逃离,等待洪水过后再重建家园。

天珠:天珠是火山石被大火煅烧后,再泡入高温沥青中进行冷却结晶后,得到的火山玻璃,打磨加工成的。

4

谢邀。不周山,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山,首见于《山海经》。另,淮南子、列子汤问、国语、史记等亦有提及。

不周山是什么山,在哪里?

不周山? “有缺陷,不完整的山”传为天柱,可通天界之地,常年冰雪严寒,非常人可陟。《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载,共工触山,天空西北陷,星辰东升西落。可猜,不周山在当时中原西北

昆仑山? 位于中国西北,被称“万山之祖”,道教仙山。昆仑山同是极寒之地,冰雪覆盖。以上种种与不周山甚是吻合。不周山,据考在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山海经虽然扯淡,但也是地理水文志(公认的),部分可证实。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上古大神,人面蛇身赤发,神农氏后裔,炎帝之后形象褒贬不一。共工擅治水,创筑堤蓄水,掌洪水,为水神。山海经载,共工“不食不寝不息”。又传共工性凶,嗜杀,常以水作恶。共工有臣二: 一为相柳,人面蛇身,九头身青;二为浮游。二人性皆恶。

版本1? 斗祝融。共工为水神,祝融为火神,久不和(水火不容典出于此)。传共工以相柳、浮游为先锋,攻祝融,大地乌漆墨黑。祝融驾火龙迎战,大地重现光明。共工败,逃向大海,后又逃向天边,直到不周山挡住去路。共工羞愤,一头撞向不周山。一声轰鸣巨响,无辜的不周山竟断了。天塌地陷,洪水肆虐。后女娲补天就是接此演绎的。

版本2? 战颛顼。见于《淮南子》。共工,炎帝后人,常年战于洪水,有功于古农业灌溉,颇得民心。另一首领颛顼,黄帝后代。二人不和。颛顼向民众称?共工“铲高地补洼地”之法“触怒上天”。众人惧,共工失民心而败。后,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守信念。于是天塌地陷,星辰西沉,河流东去,天象大异。最终,共工不言败的精神和贡献感动民众,被奉为水神。其子后土,被奉为地神。

不周山与盘古

盘古,传龙头人身,生于混沌神族,中国神话中最古老的至高之神。据说盘古开天地后,力气已尽,死后化身万物。其中躯干化为四极五岳

而不周山是上古神话的诞生的源头之一,自然也是盘古躯干的一部分化成的。至于是胳膊、腿,或大脚丫,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

不周山见于《山海经》,上古神话中的道教仙山,传通天界。上古神话多有提及。一个道教圣地,和上古神话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无中生有的可能性实在低。

不周山,毕竟不是一只简单的可胡编的神兽。巍巍高山,古人可见。古人敬畏自然,完全可借一座常人难涉神秘之山,作为基础发挥,这很符合古人思维。我大华夏山川延绵,而古人又何必费脑去捏造一个?而很多迹象表明? 不周山,在昆仑一带。

5

关于不周山传说那一定能和颛顼帝时期的共工扯上关系。


在逐鹿之战前黄帝和炎帝就发生过部落领袖争夺战,炎帝以失败告终并归附了皇帝部落。黄帝的对手不单是蚩尤一个,后来的刑天也算一位,而且争帝之战也延续到了黄帝之孙颛顼帝,这次作为争帝主角的共工曾经是炎帝部落神农氏的后代,这些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共工与颛顼之战也算是炎黄争帝战的延续。



记录共工与颛顼战争的版本基本上都一样,如果按照神话传说来讲这一战的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淮南子》中说的: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因为这句最接近山海经记载不周山传说的事情,越接近事实的传说才值得我们去考论。传说不是空穴来风的,且不管他们究竟是什么原因发生的争斗,因为实在无法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必是利益之争,如果说“刑天无头操干戚”是形容失败者不屈意志的反抗,那“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不甘受辱抗争到底的精神。那为什么共工非要撞不周山呢?有关记载是这样的: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原来不周山是擎天之柱,共工撞的就是天争的就是地,要争就要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句神话传说也解释了我国地势为什么是西高东低的缘故啦”!




不周山具体在哪更是无从考证了,按照《山海经·西山经》说的不周山大约在今内蒙境内,从神话传说还原历史的话应是:黄帝在逐鹿之战后定都中原靠近黄河流域,那时候的原始地貌和交通状况来看,不周山不会太远,更不会像有人说的出现在国外,因该是在西北方,现今甘肃与内蒙交界之地。

6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解释查资料得出:不周山,在西北,有山而不合,可登仙界,非常人不能跋涉,仙界理解为称呼外星人为仙,一般人上不去,说明有非常人可以上去。贺兰山符合上述特征,贺兰山很奇特的一座山中间断开,(此段为银川到巴音公路),贺兰山里岩画有7000年左右历史。有外星人的图画。附图片。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内容都正确。所以贺兰山为不周山。




7

不周山只是神化传说中的一个山名。历史上有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努而触不周之山,天栏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因此不周山由此故事而传。

8

我们所说的“不周山”,典出中国远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关于不周山,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此一段记载:在西北之海以外,偏远而荒凉的地方,有一座因山体断裂而无法合拢的山,叫做不周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当年水神共工在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之位的过程中落败,一怒之下撞向不周山,由于不周山是支撑着日月星辰的四大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塌之后,天地向西北倾斜,江水河流都汇集到了西北荒地。 探究不周山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得到很多讯息:

  1. 不周山被比喻为“天柱”,说明不周山高耸入云,是一座极高的山。
  2. 不周山的山体是残缺不全的。
  3. 不周山位于西北之海外的荒凉之地。
  4. 不周山的周围有广袤的河流分布。

研究《山海经》的宁夏学者高嵩苦苦找寻了八年终于确定,位于宁夏与蒙古分界处的贺兰山,就是上古时代的不周山。 贺兰山脉的主峰位于银川西北,海拔达3580千米高耸入云,山脉的东西两侧有荒漠,正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

据考证,大禹治水治水时,由于贺兰山阻碍黄河向西北流动,所以大禹将贺兰山劈开,令其变为一座“残山”,而残山与“不周山”的残缺相吻合。贺兰山脉周围的河流错综复杂,河流走向西北,荒漠与山地之间有倾颓感,符合神话故事中“天柱坍塌河流向西北会聚”的记录,

被劈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而空旷的山谷,山谷的石壁上雕刻着很多年代无法确定、形状诡异、构图怪诞的壁画、符号以及几何形状,许多形状与《山海经》上记录的异兽相吻合,专家推测为上古文明。贺兰山脉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山体形状、荒漠分部、河流走向,包括山壁上记录的上古壁画与《山海经》所描述的“不周山”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的相似度,大部分学者认同了贺兰山就是不周山的论点,但是仍存在争议。

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远古时期的昆仑山与不周山是不存在于地球上的,

原因就是《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大战蚩尤”等等更像是一场外星种族之间的博弈, 得出这种论点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种“外星殖民论”:

在上古时期几个外星种族同时来到地球,在地球上展开了一场殖民地争夺战,这些外星种族在地球上建立了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古华夏文明。在黄帝大战蚩尤之前,外星种族内部发生了战争,共工与颛顼为了争夺神农族首领的位置产生了内斗,共工落败后一怒之下撞碎了外形奇异的“传送器——“不周山”,使外星种族无法回到母星,只能在地球上殖民。

若干年后,黄帝(轩辕族)与蚩尤(神农族)两个外星物种的首领,为了争夺华夏大地的殖民权而发生斗争,黄帝的外形与人类相似,而蚩尤的外形更像是野兽,最后黄帝借助应龙的力量杀死了蚩尤与夸父,获得了华夏大地的殖民权,黄帝成为了华夏人族的始祖,而应龙则成为了代表华夏人族的图腾。

当然这种说法建立在假设之上,贺兰山是不周山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9

对于不周山,很多人都觉得是昆仑山或者祁连山。因为山海经是中文记录的,而将视线一直放在国内,这并不是山海经的世界观。山海经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宏大,有很多看起来非常奇特的妖兽神兽,如果放在中原根本找不到,但是放眼全球的话,是很容易发现的。所以不周山到底在哪里,我们还得在世界范围内一一排查。

我们先看看山海经对不周山的记载,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角落,有一座山中间不合,称为不周负子,这座山上有两只黄色的野兽把守着。附近有两条河,叫做寒暑之水,河西面是湿山,东面是幕山。

不周山在淮南子的记载之中将它称为天柱,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不周山的第一特点就是高大威武。但是在山海经之中的不周山是裂开来的,很明显这是一个高深的大峡谷,个人认为这个大峡谷应该就是东非大裂谷了。

东非大裂谷附近的人类文明最早能够追寻到360万年前,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统一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如果我们的祖先来到了非洲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先进的制度,或者已经有了足够让我们祖先们惊艳无比的神奇建筑,所以我们祖先会将非洲当作众神居住地大荒,将埃及女王称为西王母。

所谓的寒暑之水,很可能指的是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这两条河从同一条源头上分开,但是状态完全一同,一条湍急一条平缓。而湿山很可能是玛格丽塔峰,这座雪山常年落雨,而幕山更加明显,是达尚峰,因为山体就像一座天幕。

与不周山最有名气的几位历史名人,盘古、颛顼还有共工。不周山是盘古垂死之时以肉身化为山河湖海时,所幻化出的一部分。在淮南子之中,这座山被称为天柱,然而这天柱却是不周全的。所以在颛顼和共工战斗之时,共工一头撞上不周山,就将这本就有残缺的山给撞坏了。

天柱产生了变化,宇宙万物都轨迹都发生了偏转。日月星辰开始随着上天的倾斜有了统一的行动轨迹,而大地也因为不周山的断折而产生东南地,西北高的状况,江河湖海都开始往东南处流动。

淮南子对于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有了更改,而在后世的传说之中,这座山被传得越来越离奇。有人说不周山是下界的人类能通往神族的唯一路径,但是不周山终年积雪,环境严酷,很少有人能够登上这座高山,达到仙境。所以人间逐渐出现了诸多仙门,人们修习法术强生健体,待到功德圆满之后挑战不周山,来到仙界之后得到神仙们的肯定,便入了仙籍,享受长生和逍遥。

毛主席曾经写下诗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对于主席来说,他是很欣赏共工的反抗精神的。所以说,不周山无论在哪里,都已经深深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人们对于不周山的揣测,不过就是想还原当年那场震撼天地的大战,只是沧海桑田,守卫不周山的黄兽,大约也已经灭绝了。

10

关于不周山最大的传说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上古神话故事了。不周山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山名,传说是山中央立有一根通天柱,既有与天地相通之功能,又有支撑稳固天地之功效。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中的共工,为炎帝后裔,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掌控洪水的水神。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黄帝后裔颛顼不合,爆发了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共工失败后怒撞不周山,导致不周山拦腰折断,造成天河水发生泄漏殃及人间。后来才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那么,不周山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周山最早出现于《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通道,但不周山终年降雪,极其寒冷,不是非凡夫俗子所能到达的地方。

不周山具体位于哪里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帕米尔高原区域、祁连山尾、贺兰山脉、塔里木盆地、赫尔蒙山等等。

帕米尔之说

根据《山海经》中关于不周山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而同期成书的《淮南子》一书中则对不周山中的“不周”二字,作了更为详细神奇的描述。

书中说:“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解的《离骚》和高周注解《淮南子》均考证传说中的不周山在昆仑山的西北,也就是现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祁连山脉之说

相传一万多年前,不周山突遭大风雨,用于观天的风雨表被毁坏。掌管祁连山脉的总管骊连氏,认为水神共工氏应负有责任,不该再任上相。于是女娲决定由骊连氏替代任上相,共工拒不交出职权,聚族众守在不周山。

骊连氏便率众决定用武力夺取不周山,双方在不周山激战,决战中撞毁了不周山上的天柱,女娲大怒,驱逐共工离开祁连山,共工含愤而去,但因其族众不离,所以骊连也难以进驻。最后骊连迁榜罗,重立天表。两千多年后,共工卒于祁连山,于是才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赫尔蒙山之说

《山海经》中关于不周山一段中的“西北海之外”,就是不周山的地理位置。肯定是位于西北方向,还得要有海,贝加尔湖、青海湖虽然位于西北,也有水,但与地理描述不一致。将视野放大,古人将印度洋称之西海,那就是印度洋之外的东非大裂谷,而且符合“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的地理形状。

东非大裂谷从赞比亚河口向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呈南北走向,与“不合”的特征相吻合,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几十公里的裂谷。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赫梯人统治赫尔蒙山地区,他们与埃及人争夺统治权,且山脚下有一条“寒暑之水”的约旦河,经常发生用水纠纷等。由此可见,赫尔蒙山的地理形状和地理环境与不周山完全一致。

塔里木盆地之说

这个说法是利用场涡理论、金字塔结构及上古神话传说而得来的。塔里木盆地是史前巨型火山口冷却内缩后的地貌结构,整体呈椭圆状山脉形态,于是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巨型场涡,涡口处有皱褶沙纹形态。古人在此建造了平顶的金字塔,这个塔就是我们说的不周山。塔顶有连接地天之间的天柱,可与外界沟通。

这个金字塔型的不周山大约为近百公里高,大概是珠穆朗玛峰的十倍高,这便是不周山的高度。山顶的面积大约为2500平方公里,据此估算整个不周山的体积为130多万立方千米。而天柱是当作电梯使用,目的是通过不周山汇集的地内振动能量来传递地与天或外星之间的人员与物资。

这种说法主要的依据有,一是与不周山处于昆仑山西北方向的记载是契合的;二是与神的能力相契合。其实关于不周山位置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贺兰山脉、阴山、山西长子的西山、甘肃境内的六盘山等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