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的。


这句话是在晁盖攻打曾头市失败,被毒箭射中面颊,临死前所说的话。


按理说,堂堂山寨之主,本应该明白,自己一个将死之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确定新的继任者,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后兄弟们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驰,这句遗嘱根本无助于梁山的团结稳定,相反,只会增加继承人选的不确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怀叵测的人利用,不让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岂不是让梁山进入了分裂内讧的局面?


何况梁山上下谁不知道,宋江早已是众望所归的继任者,晁盖怎么可能不知道?知道了还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那不就是不想让宋江即位,成心给他添堵吗。


可以说,晁盖这句遗嘱,从政治智慧上讲,真的是一塌糊涂,把他生前积攒的对宋江的不满与愤懑给完全展现了出来,矛盾暴露无遗。


其实晁盖和宋江之间兄弟反目的过程充满了悲情意味,因为双方都算是合格的领袖,但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而最后分道扬镳。


晁盖是偶像式领袖,是个妥妥的大侠。书中记载他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平生仗义疏财,爱好结交天下英雄,是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人格魅力极强。


包括从晁盖后来的事迹上看,他对待兄弟确实重情重义,尤其是对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几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虑到晁盖不是阴谋家,没什么心机城府,喜欢直来直去,讨厌矫揉造作,他这些话应该是发自肺腑,是把恩义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人,相应的,他也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与追随。


而宋江则不是,比起侠客,他更像个政客或者说,更想做政客,并视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因此,他更有政治头脑,待人接物更加细腻,也更具谋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盖要多得多。


晁盖一身草莽气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换得豪杰们的崇敬追随,宋江则以自己的头脑、格局、见识以及怀柔之术聚拢人心。


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政治路线的不同,即梁山泊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铁了心要走招安路线,也就是从组织外回归到组织内,而晁盖并无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独立性,这就使得二人发生了分歧。


但整体而言双方并未交恶,更没有大打出手闹内讧,只是彼此渐行渐远,双方关系的转变一直很微妙,属于心照不宣但埋头做彼此的事的那种关系。


但时间长了,势力此消彼长之后,宋江开始彻底做大,几乎完全掩盖住了晁盖的光芒。晁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不满应该有,但还没有彻底爆发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盗马献宋江,结果被曾头市所夺,才彻底点燃了晁盖的怒火。


其实晁盖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贤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娘的一个盗马贼,想来梁山入伙走后门,送礼不送老大送宋江,你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发发威抖抖脾气,你们还真当我不存在啊。


应该说,冲晁盖负气,不听宋江和吴用劝阻,不顾一切也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可以看出,晁盖这次是真的伤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证明自己。


此举也再次说明他真的不是一个政客,权谋方面不是宋江的对手。而晁盖也很快尝到了被孤立的领导人的痛苦,此时已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的梁山泊,头部猛将几乎没有人愿意跟随晁盖出战,只有林冲因为地位超然且念及旧情,愿意陪伴出征,其他人连吴用都没出马,梁山主力部队基本上都坐视晁盖出征,这显然是顾及真正大老板宋江的面子。


晁盖一方与宋江一方的争斗基本上是没有硝烟的,且是一面倒的进行着。晁盖的性格和班底决定了,他注定不是精于权谋的宋江的对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边缘化,进而坐视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头市一战,是双方势力,具体说是晁盖本人与宋江势力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可惜,晁盖急功近利,中计被毒箭射伤而死。但可以想见的是,就算晁盖这次没有雄起,未来的他,只会越来越沦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后的归宿,可能和未来的卢俊义一样。


开会时投赞成票即可,不要反对宋江的任何决定。


综上,晁盖就是不想传位给宋江,而且还是对其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不想让宋江当梁山之主,而是晁盖压根就认为射死他的就是宋江这一伙儿人。

晁盖明明说的是“射死我的”,根本没提史文恭,等晁盖一闭眼,宋江却偷换概念变成了“谁抓了史文恭”,似乎也验证了这里面的不寻常。

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第一,梁山和曾头市不是血海深仇,史文恭没有必要下死手,他只是个教头,有功也轮不到他。第二,晁盖死后虽说兄弟们很愤怒,可是攻打曾头市的理由很值得商榷,什么你抢我马等等一些鸡毛蒜皮的烂借口,绝口不提为晁盖报仇这么高大上一听就得死磕到底的理由。第三,曾头市居然不知道晁盖已死,甚至想要和解,如果史文恭真的杀了晁盖会傻到还去和解吗?第四,也是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晁盖宋江二人理念不同,路线不同,势必会走上相反的道路。

由此可以推断,晁盖肯定不是史文恭杀的,肯定是自己人下手。晁盖是发觉中了埋伏退走的时候“迎面”中了一箭,那只标记着史文恭Logo的箭有没有毒我们不知道,但是林冲拿金疮药给晁盖敷完以后才知道中了毒,到底是箭有毒还是金疮药有毒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晁盖死后,宋江集团就上位了,既得利益者也是宋江集团,自己想吧,我就说到这。

3

晁盖临死前说的话充分表明了他任人唯贤,并不是不让宋江继位。但从书中可以看出自从宋江上山以后,梁山便形成了两股势力,一是晁盖为首的主战派,以推翻朝庭为目的。另一派则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以接受招安封妻萌子为目的。这一点晁盖十分清楚,所以担心自己死后宋江会投靠朝庭,断送了梁山众兄弟的性命,为此他才出此下策,说出这番说,谁捉住史文恭谁继承王位,晁盖心知肚明以宋江的武功是捉不住,从这一点来看,晁盖是没打算让宋江继位。

4

晁盖的遗嘱里有规劝,有警告。晁盖是把梁山当成了世外桃源,和兄弟们“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宋江则不同,他是把梁山当成了跳板。晁盖想的是继续他的理想。宋江想的是交椅。晁盖认为接位的可以是宋江,但必须是替他报仇,延续他志向的。换句话说,只要能把报仇这件事放在心上,听从他遗嘱的安排,梁山的队形就不会大变,兄弟们的桃花源就还在。能用这种方式把宋江拽回来也不错。

可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宋江是个天生的表演派。

各种表演都是为了把梁山抓到自己手里。晁盖生前,各种手段笼络人心,每次晁盖下山必然是“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救孔家哥俩,救柴进,打青州,打祝家庄。每逢下山,总是把晁盖稳到山上,他带人下山立功,收拢人心,然后宣传他的招安论调。

梁山的老人儿,三阮、刘唐、杜迁、宋万。朱贵、林冲等人,都想着逍遥自在,把梁山当成桃花源,当成天堂。这也是晁盖当初的目的。不单单是梁山,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等等,占山为王,不归皇帝管,逍遥自在,那是何等的快乐!可是宋江就想着把这只队伍当做自己当官的资本。一句遗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尽管如此,晁盖还是很执着,想着把宋江拉回来。

打大名府的时候托梦,想让宋江回头。可是宋江不听。没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卢俊义身上。帮卢俊义生擒史文恭,结果,宋江使手段,吴用使眼色,大家都反对。晁盖的遗愿彻底破灭。

最终是宋江一条道走到黑,一百单八将,全部归天,好好一座梁山,一个桃花源,消失在宋江的招安中。可怜晁天王一片苦心,可怜众英雄!

5

晁盖之死,从他起兵攻打曾头市开始,已经疑点重重。晁天王临终这番话,可以说是他临终对宋江不满和疑问的大爆发。

疑点一:书中并未说明是谁射死了晁盖

我们只知道是晁盖等人黑暗中了伏兵,乱军之中被冷箭射中。且看原文:

“才转得两个弯,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

这一彪军马,从哪里来?所属阵营到底是谁?都没有描述。造成梁山之主殒命的一场遭遇战,就让作者这么不明不白的含混过去了。

疑点二:呼延灼与林冲的争执

晁盖中箭后,林冲安排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等人护送晁盖回山。天王中箭,如此严重的事情,林冲没有派呼延灼、徐宁等身手更好的宋江派系成员护送,而选择了晁盖嫡系,其中深意,细思极恐。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林冲随后下令全军撤回,呼延灼竟然说:

“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

战场指挥,瞬息万变,呼延灼将门之后,怎会不知?竟然还要请示远在梁山的二把手宋江?果然,双方争执不下之时,曾头市发兵突袭,梁山再次受挫。而等宋江的“专用信使”戴宗赶到时,也只带来了“撤兵”的命令,并无兵马接应。反观宋江在“祝家庄”等地败退时,晁盖立刻发兵救援的态度,大家心里应该也能明白些什么了。

疑点三:史文恭的态度

史文恭射杀晁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那一支刻着“史文恭”三字的毒箭。可整部《水浒传》,暗器高手极多:李应的飞刀、张清夫妻的石子、花荣的箭、石宝的流星锤等等,从未有用毒的。史文恭作为江湖上的顶级高手,他用毒箭大家信吗?

而且史文恭从未提过晁盖中的这一箭是他射的,直到被卢俊义生擒活捉,破腹剜心,还是只字未提。按理说射杀反贼首脑,可是一件上能朝廷请赏,下能江湖扬名的大好事,史文恭却如此态度,令人生疑。

更可疑的是,曾头市在晁盖死后,还企图求和。你们都把人家带头大哥杀了,求和有可能吗?曾头市众人如此幼稚吗?只能说明他们并不觉得晁盖之死与自己有关。

疑点四:晁盖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晁盖的遗言: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话说的很明白,并没有明言到底是谁射的他。但是捉人这种事,宋三郎肯定是不擅长的。所以不想让宋江即位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疑点五:宋江篡改遗言

晁盖死后,宋江几日不理山寨事务,直到众兄弟来劝其即位,才出来说道:

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看看,原本晁盖说的是“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到了宋江这,就成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从此“杀晁天王者乃史文恭”就再无争议。

疑点六:为晁盖报仇的过程充满了诡异

  1. 宋江在晁盖死后先是悲伤过度,不理山寨事务。诸位兄弟一劝解,立马风风火火,将晁盖的“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忙活完了,该报晁盖之仇了吧?结果吴用跳出来说“居丧不可轻动”、“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宋江居然就这么同意了。可百日之内,梁山发兵大名府救卢俊义却半点没含糊。
  2. 宋江为报晁盖之仇,专门等卢俊义上山也是说不过去的。梁山好手如云,林冲、呼延灼等人齐出,公孙胜一旁做法,还搞不定一个史文恭?究其原因,实是如若梁山头领捉了史文恭,晁天王遗言犹在,还真不太好办。只能找个外人,在梁山上毫无根基,这才方便。
  3. 卢俊义上山了,关胜等人也入伙了,梁山实力大增,这下该报晁盖之仇了吧?宋江却好像把这事忘了一样,再不提及。直到段景住买马再一次被曾头市抢了去,宋江这才发作。而宋江所下战书中,也只提了双方夺马之恨,却对晁盖之死只字不提。宋三郎是觉得晁盖性命没有马重要?还是怕双方对峙起来难免露馅呢?

写到这,让我们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此时再看晁盖的一番遗言,好像不仅仅是不想让宋江即位这么简单了。大家想想,梁山未来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全寨上下谁人不知?晁盖死前还说出如此不利于梁山安定团结的遗言,难道晁盖昏了头?

我觉得晁天王虽然是个耿直之人,却也不至于这么没脑子。

他是对杀他的那人恨极,哪怕自己毕生心血建立的梁山大乱,也要报仇雪恨。如此想来,似乎晁天王对幕后真凶,也猜测出了一二吧。

6


晁盖遗嘱,确有蹊跷。按正常情理,作为山寨之主临终嘱托,应明确而坚定,不应该含糊其辞。


关于这方面,历史上不乏先贤的名言警句,随手即可举出两例。例如刘备临终遗嘱:

朕今将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喻?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幼子能行你就帮他,不行就甩开他自立为王。



再看诸葛亮临终遗嘱:

孔明曰:我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话说得明明白白,毫无隐讳。相形之下,作为江湖上的草莽英雄,晁盖虽然文化不高缺少城府,可他毕竟是一寨之主,怎么可能不知道临死之前确定接班人,是事关梁山兴旺发达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偏偏要说:”谁捉住射死我的人,便可为梁山泊主”呢。这种漫无边际的嘱托,难免让人多生猜疑。



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推论便鱼贯而出,归纳起来,不外有如下说法:

有晁盖压根就不想让宋江接班的说法。

有晁盖就是被宋江谋害的说法。

有晁盖是想让林冲接班的说法。

有瓦解宋江派系,避免走招安之路的说法。

有怨恨宋江架空自己,从而打压宋江的说法。

有只想为自己报仇,不顾梁山大局稳定的说法。

等等等等......

应该说,上述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实际呢?



一、晁盖不想让宋江接班,这是板上钉钉,无可置疑的定论

晁盖如果想让宋江接班,当面说出,对人对已对梁山大业都有好处,完全没必要隐讳不讲。同时,宋江不是武将,不可能上阵厮杀,根本不存在捉住射死他的人的可能性。所以,说晁盖不想让宋江接班,这是明摆的事实,没有任何疑问。



二、说宋江是害死晁盖的主谋,没有理论上和事实上的依据

上山前,宋江和晁盖就是结义兄弟,因此才冒死送信,使晁盖这个劫取生辰纲的重犯得以逃脱。另外,宋江本意是不愿落草为寇的(从他主张招安即可验证这个观点),况且第一次被救上山,他已是发配江州的人犯,却不顾晁盖再三挽留,坚持下山服刑。后来在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斩首,是梁山好汉从法场把他劫上山,他才不得已在梁山落草。所以,宋江没有当梁山老大的主观愿望。说宋江谋害晁盖,在理论上没有依据。

宋江上山后,虽然屡次下山征讨,战功显赫,并且在上山前后招降许多将领,客观上声望确实已盖过晁盖。但仅凭这一点就推断他要害死晁盖抢班夺权,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三、晁盖之所以不想宋江接班,实乃不愿走招安之路

宋江与晁盖,无论上山前和上山后,私人感情甚好,找不出任何抢班夺权的蛛丝蚂迹。晁盖之所以不想让宋江接替山寨之主,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他不想让兄弟们走宋江那条招安之路。

其一、晁盖是江湖上的草莽英雄,把兄弟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是他啸聚山林的宗旨。至于接受朝庭招安,实现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在他心里想都不想。这一点,可以从他上梁山后的举止言行得出结论。而宋江朝思梦想的招安美梦,晁盖在心里一清二楚。所以他在临终关键时刻,不让宋江接班,也就堵死了宋江的招安之路。从这一点上看,晁盖的遗嘱是申明大义,高瞻远瞩的。



其二、宋江是吃朝庭俸禄的官吏出身,其出人头地的愿望只有升官发达以求得青史留名。上山前,宋江在送武松去二龙山的路上,他就叮嘱武松: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庭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个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由此可见,宋江上山前就有招安这个愿望,他上梁山是不得以而为之,上山后也无时不想着朝庭招安。宋江的愿望和晁盖完全是背道而驰,走的不是一条路线。所以,晁盖临终前不让宋江接班,也就合情合理了。



四、对晁盖遗嘱其它方面的理解,应该是有失偏颇

即然把晁盖不愿让宋江接班的原因理顺了,对晁盖遗嘱的其它解读,则难免有失偏颇。

首先,晁盖想要林冲接班的说法,其来源是:当初林冲手刃王伦并推举晁盖为山寨之主,晁盖把他视为心腹,想以此报答。这种把私人感情上升到大局的说法,无疑是贬低了晁盖的格局。

其次,晁盖怨恨宋江架空自己的说法,来源于宋江上山前就声名远扬,上山后又功高震主,这都是事实。但以此来论断晁盖打压宋江不让他接班,则显得晁盖太小气了。

再有,晁盖只想为自己报仇,不顾梁山大局稳定的说法,等于是把晁盖说成了心胸狭隘之人。这对身为一寨之主的晁盖是不公平的。


总结:

晁盖遗嘱,压根就不想让宋江接位,这是铁的事实,无可置疑。

晁盖不想让宋江接位,缘于他不想让梁山兄弟走宋江招安那条不归路。


7

是的。原文如下: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众头领都听了晁盖遗嘱。宋江见晁盖已死,放声大哭,如丧考妣。

这句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那个?”

众所周知,宋江并不是以武力著称的人,他又怎么能够抓住凶手。于是在宋江和无用的曲解下,这个"谁"就变成了“谁的手下”。

晁盖应该是属意林冲接班的,毕竟自己这个首领之位是林冲让出来的,但是林冲在梁山上的势力不如宋江,所以晁盖给了林冲一个机会。

按理说卢俊义的武功比林冲也强不了多少,名头更是半斤八两,放着现成的林冲不用,却费劲心机逼卢俊义上山,不是多此一举吗?让给林冲不是更加名正言顺,然而宋江敢让吗?他不敢!

宋江很聪明地把卢俊义逼上梁山,一番谦让之后这个首领位置就变成了他和卢俊义之间的事情,很巧妙地把其他头领包括林冲给排挤到一边。

然而这个首领位置卢俊义敢接吗?他不敢!晁盖都死得莫名其妙了,更别说他一个孤家寡人了。于是卢俊义很配合地和宋江演了两场戏。只不过史文恭很不配合地死在他的手上让他十分郁闷。要不然只用一场戏就够了。

第二、“射死我的?”

读到这里是不是很纳闷,明明都说了凶手是史文恭,晁盖还提“射死我的”,直接说史文恭不就得了,难道是糊涂了?

不,凶手到底是不是史文恭还存在疑问,他至死也没有说是他杀了晁盖。如果是他射死晁盖,他不是应该在两军阵前大肆炫耀吗?然而他并没有。

晁盖或许清楚,但他并没有证据,也没有时间去调查,只能隐晦地提到,或许在关键时候能给宋江补上一刀。

8

 1、表明了反对宋江做水泊之主;  晁盖临死的遗言当着众头领的面对宋江说:“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可见晁盖对宋江多么的不满,此话的意思就是不想让宋江当老大。否则晁盖完全可以说,贤弟保重,我死之后,你便为梁山之主。宋江的武功不行,而晁盖的遗言又是谁捉了射死他的,谁就是老大。史文恭是水浒中的一等武林高手。以宋江的本事怎么可能捉得住史文恭。若以这个为条件,除了萧让、金大坚之类的知识分子,梁山上任何人都比宋江有希望当老大,哪怕李逵都比宋江的可能性大。晁盖临死开出这个条件,分明就是不想让宋江继任老大的位置。自宋江入伙后,晁盖这个老大多半是做得十分窝囊,临死来了这么一手,也算报了一箭之仇。  2、暗示毒箭有可能不是史文恭射的。  史文恭是绝顶高手,高手一般自负,不屑于箭上下毒。  黑夜里一箭正中,花容也未必做到,何况史文恭不是以箭术闻名的。  以后曾头市和史文恭也没有以射死晁盖为骄傲,这是不合理的。  3、下黑手的不一定是花荣。  花荣当时不在出征的队伍里。  花荣太出名了,当时不应该在的人出现,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好好看书,在当时的和晁盖一起出征的名单里,有谁是值得怀疑的。  4、其实,按照晁盖的遗言的含义推测:晁盖心中的接班人应该是:林冲。  林冲为人仗义;武艺高;资格老;功劳大;顾全大局;威信高。  林冲反对招安,思想路线和晁盖一致。  林冲有老梁山、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柴进等的支持,必要时可以有实力和宋江抗衡。追问谁最值得怀疑啊=。=追答晁盖是带了二十名兄弟去曾头市的,他们是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这份名单很有意思,首先吴用不在里面,吴用虽是晁盖劫生辰纲时就在一起的老兄弟,但现在显然晁盖已经认定吴用投靠了宋江。另外,林冲、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白胜,晁盖自己的班底除了一个开酒店的朱贵几乎全部出动了,这批人也就是宋江上梁山时坐在左边一排的9个头领中的8位。再看剩下的,徐宁是汤隆骗上梁山的,基本没有派系色彩,呼延灼是降将派系的,石秀、杨雄也不算宋江的嫡系,孙立是登州派系的,邓飞是饮马川小派系的。和宋江嫡系拉得上关系的只有穆弘、张横、黄信、燕顺、欧鹏、杨林6人,但都不算十分亲密。宋江嫡系中的嫡系如花荣、秦明、李逵、戴宗等一个也没有。再看晁盖中了曾头市之计后,亲自劫营时所带头领的名单,刘唐、呼延灼、三阮、欧鹏、燕顺、杜迁、宋万、白胜。除林冲外,晁盖带了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白胜等7人,清一色的自己兄弟。而林冲缺席是因为晁盖另委以重任,为后军接应的主将。从这两份名单也能看出,晁盖在梁山能依靠的基本上还是自己火并王伦后,宋江上山前的那拨老同志。晁盖在梁山的处境可见一斑,宋江的嫡系们恐怕正在山上看晁盖的笑话。从这两份名单来看:他们后来的表现;和宋江的关系;排座次的地位;我个人分析,可能性最大的:穆弘。排座次时第二十四位的穆弘是宋江的嫡系,也是揭阳小派系的成员。揭阳这个小派系的领袖应该是混江龙李俊。宋江把穆弘提到李俊前面。穆弘的排名太高,尤其在李俊之前,从资历、功劳==都不合理。花荣、徐宁、杨志、索超、张清、朱仝、史进、穆弘为马军八虎骑。是马军里仅次于五虎将的。第七名都是史进,少华山的老大,鲁智深的拜把兄弟。朱仝算比较弱的,可他的武艺在中上,又有救两任老大晁盖、宋江的功劳。论势力,论实力,论江湖名气,论武艺,论南征北战的功劳。从书里的记述,穆弘何德何能??宋江把他排在第二十四位、八虎骑之一???

9

晁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宋江接替梁山的位置,这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原因。

第一,晁盖时代梁山叫“聚义厅”,宋江时代叫“忠义堂”

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很有意思。前后只是一字之差,忠为义先,鲜明的表现了宋江的未来主旨。

晁盖讲究的是兄弟们在一起,聚啸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快活一世。这话糙理不糙,梁山好汉听着就热血沸腾,这太符合他们向往中的生活了。

而宋江把“聚义亭“改为“忠义堂”以后,大举“替天行道“大旗。天是谁,是皇帝啊!宋江从内心深处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一直聚啸梁山,做一个草莽英雄。心心念念只是想被朝廷招安,圆他忠君报国的理想。

晁盖和宋江两个政治理想抱负从一开始就背道而驰,所以说晁盖不愿意宋江接替梁山泊主的位置。

第二,曾头市晁盖中箭

梁山领导层由晁盖集团转换成宋江集团,事件的起因就是曾头市晁盖中箭,中的还是毒箭,晁天王的运气真的是悲催。

话说宋江自从来到了梁山,大大小小的战役一直都是宋江出去打。三打祝家庄,高唐州救柴进,破青州降呼延灼,芒碭山收樊瑞等等......让宋江的地位声名鹊起,江湖上只当梁山的老大是宋江,晁盖的势力渐渐的被架空。

这个关键时刻,北方有一个盗马贼叫段景住的偷了一匹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马”想要献给宋江,却在途径曾头市被曾家五虎截去,送给他们师傅史文恭当坐骑。并且曾家五虎放出话。

“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是可忍孰不可忍,宋江于是要准备去攻打曾头市。而晁盖反应却颇为激烈,这次不让宋江去,要自己亲自带队去攻打曾头市,读者试想一下,晁盖才是梁山老大,段景住送宝马不送自己,反而送宋江。这太不给晁天王面子,另一个原因是晁盖自己明白,如果再让宋江去攻打曾头市,自己的势力渐渐就会被削弱,梁山就要姓宋不姓晁了。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段宋江和晁盖的对话。

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厮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

这次晁盖怎么也要亲自出马,哪怕风吹折了旗,出现不祥之兆。只可惜,这一去,晁盖果真出师不利,自己被史文恭射中毒箭,晁盖战死,梁山易主。

晁盖不顾众人劝阻,执着要去攻打曾头市事件中,可以看出晁盖对宋江不满,自己要掌握主动权,是不可能把梁山头号交椅交给宋江的。

第三,晁天王的临终遗言

晁盖的临终遗言到底说了什么,书中全文如下。

晁盖在所有兄弟面前当众对宋江宣布遗嘱:“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什么意思,晁盖不想让宋江接替他的这个位置,这句话表现的太明显了。谁能够为我报仇,谁就是梁山老大。这太让宋江尴尬了。暂且不论宋江的武艺平平,一个小小的押司如何能和武艺高强的史文恭一决高下,想想就不太可能。这是晁盖有意刁难他,意图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你这个虚情假意的黑三郎做老大。

后面具体事件的发展,这里简单的做个阐述。晁盖死后,梁山肯定要报仇,如果宋江直接去,面子上过不去。这个时候,吴用军师耍了一个小聪明。兵分两路去攻打曾头市。宋江带一队,卢俊义带一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宋江带的一队都是主力军,势在必得。卢俊义那一队简直就是游击队,纯属玩票。

偏不巧,战败的史文恭抄小路逃跑,却被卢俊义活捉了。宋江只能装模作样拥护卢俊义做梁山第一把交椅。明眼人都看的明白,卢俊义也不傻,坚决推辞。众兄弟也劝解宋江不要让来让去,最后实在没办法,宋江又故技重施。建议和卢俊义分别再去攻打东昌府和东平府,赢的人当老大。这次宋江率先摆平了东平府,“名正言顺”当上了老大。

综上所述,“聚义亭”改为“忠义堂”;曾头市晁天王中箭;晁盖临终遗言。三件事件中判定,晁盖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10

宋江几次三番的和晁盖说起诏安之事,晁盖心里非常的不爽,但是又不好明说,宋江也看出了晁盖的心思,背地里已经在暗暗架空晁盖,几次下山征讨,宋江都以:晁盖乃是一寨之主,不可轻举妄动为理由,拒绝晁盖下山,几次三番都是宋江领兵,这已经是取得了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这里边其实吴用已经看出来宋江和晁盖在争夺权威,梁山兄弟暗暗已经形成了宋江系和晁盖系,很明显晁盖不是宋江的对手,吴用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做的只是暗地里坐山观虎斗,临死的时候其实晁盖系只有阮氏三兄弟和刘唐是晁盖的心腹,晁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害怕了,为了展示自己梁山头把交椅的地位,也为了夺回军事指挥权,所以才会意气用事强攻曾头市,最后被毒箭射中,不治身亡,其实晁盖是不想被诏安的,只要宋江做了寨主,日后必定诏安,所以不想让宋江继承自己的寨主之位,但是那时宋江羽翼已丰,又不好明说,只能搏一搏留了一手,以给自己报仇为由,谁捉住了射杀我的人,谁便为梁山之主,如果宋江给自己报仇了,那也顺理成章的做寨主,如果其他兄弟报仇了,宋江这个寨主之位名不正言不顺,不能服众,最后谁做寨主,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是宋江技高一筹,用:为晁盖报仇为由,骗取一个实力强劲,但是没有任何梁山背景和势力的卢俊义上山,领一队人马和自己分头攻打曾头市,后来真的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就算有晁盖的遗嘱,他也是不敢做梁山寨主的。

还有一点就是晁盖临死为什么说:谁捉住了射杀我的人,谁便是梁山寨主。为什么不是“谁活捉了史文恭,谁便是梁山寨主”,这里边其实晁盖心里是有一个想法的,就是:有可能是宋江为了争夺寨主,利用攻打曾头市的机会,暗暗派人射黑剑(要知道小李广华容可是宋江的心腹),这也是晁盖担忧的,但是也不能明说,只能是留下一手,最后听天由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