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柴荣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赵匡胤。

柴荣对赵匡胤有多信任,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荣晚年时,本来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张永德,这位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两人有着亲戚关系。

柴荣登基后,张永德跟随他征北汉、战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张永德和与赵匡胤一起帮助柴荣力挽狂澜,最终打败北汉军,立下大功。

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大家知道,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而在这三个职位之上,就是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的最高统帅。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柴荣生前,张永德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赵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荣晚年时,尤其是临死前的那段时间,柴荣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便开始对张永德非常不放心。因为,张永德作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军最高统帅,如果将来有人威胁柴荣儿子的皇位,那这个人绝对是张永德。

在这种背景下,柴荣就下令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同时让自己的第一心腹亲信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由此,赵匡胤终于成为后周军界第一人,这才有了他后来的“黄袍加身”。试想,如果张永德没有被解除兵权,“黄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张永德。

柴荣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随郭威,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后来柴荣继位后,他跟随柴荣征讨北汉,也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柴荣这边,从而被柴荣破格提拔,后来一路升迁,最终成为柴荣身边,仅次于赵匡胤的心腹忠臣。

从某种意义上说,柴荣就是石守信的伯乐,而石守信能够发迹,完全是柴荣一手提拔的结果。并且,在柴荣晚年时,他在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的同时,又让石守信接替了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由此他也成为后周军界第二人。

后来,柴荣的儿子继位后,有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于是赵匡胤率军北上,此时石守信更成为留京的最高军事长官。结果呢,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带兵返回京城时,石守信果断打开城门接应,并立马站在赵匡胤这边,并逼迫皇帝退位。

柴荣留下的第三心腹忠臣,是王溥和范质。

王溥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当于是后周文臣第一人;范质是唯一入宫接受柴荣临终遗命的托孤大臣,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几乎是后周帝国文臣第二人。

可结果呢,柴荣刚去世,王溥就和赵匡胤勾结在一起,并联手谎报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赵匡胤率军出去。

至于范质,当赵匡胤杀回京城时,他本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结果看到赵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万岁,范质便也跟着高呼万岁。

柴荣留下的第四心腹忠臣,是李继勋。

李继勋的经历,几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样,他在郭威时代也只是一个中级将领,但在高平之战中,因为全力支持柴荣,被柴荣当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后,柴荣便相当于是他的伯乐,一路提拔他,最后官至步军都指挥使,为后周军界第三人,仅次于赵匡胤和石守信。

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败时,他因为在邢州,没有直接参与兵变,问题是,但当他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立马就选择高呼万岁,转而投到赵匡胤的门下。

柴荣留下的第五心腹忠臣,是韩通、李重进、李筠。

韩通是郭威时期的名将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殿前都指挥使,而且年纪比柴荣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都得闲特意让他叩拜柴荣,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至于李筠,他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

这三个人,原本在军界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问题是,他们都是郭威时代的重臣,柴荣虽然敬重他们,但显然不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来培养。所以在柴荣时代,他们都是位高而权低。

比如,韩通、李筠和李重进的头衔,都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后周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问题是,李筠和李重进都被排挤出中央,被赶到地方任职;而韩通虽然留在中央,却只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排在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之下。

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杀回京城时,韩通本想组织军队抵抗,结果当场被他的手下砍死,随后赵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灭了他的满门。

韩通作为一个三朝元老,而且是中央政府的大哥级人物,结果就因为刚做出反抗,就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再敢说什么。

至于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进,赵匡胤为了安抚他们,不仅赐他们丹书铁券,而且都给他们加官进爵,最后他们在左右的劝说下,都勉强接受了。

但后来,他们又觉得不甘心,于是选择起兵造反。

问题是,此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赵匡胤的皇位已经坐稳;而且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于是两人很快战败。

最后,李筠选择自焚而死,李重进在临死前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言毕也举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没有人敢反抗赵匡胤了!

最佳贡献者
2

五代乱世,就是比拳头硬的时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坐稳皇位,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皇帝?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后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太过于优秀了,因为他的优秀,让很多人在下意识里忽视后周其实也是一个五代政权,忽视了后周的立国根基其实并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强多少



那么,后周的立国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气的说,也就比后汉强一点,在五代中排倒数第二。柴宗训的皇位被赵匡胤给篡掉,属于非常正常的结果。

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前面说过了,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统并不比张永德(郭威女婿)、李重进(郭威外甥)要强多少。柴荣可以继承皇位,他们凭什么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有钱匡胤、孙匡胤会冒出来篡位。柴宗训的皇位,天生就注定了要被篡。柴荣想通过托孤给忠臣的办法来给小儿子铺路,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唯一可行的传位途径,只能是把皇位传给强者。最起码的,也应该是把皇位传给成年的柴氏宗亲,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皇位不能传给儿子,只能传强者,这也太残酷了吧?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会被称为乱世,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孙策突然病死,他没有把江东之主传给儿子孙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

南北朝时,高澄临终前,他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传给了弟弟高洋;

五代时,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的干干净净。他在登基后,其实还可以考虑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郭威并没有这么干,他是毫不动摇的栽培柴荣,完全不考虑把皇位传给儿子。

孙策、高澄、郭威会选择强者传位,而不是传给儿子,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于乱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柴荣也懂。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没有郭威那么深的觉悟。

郭荣重病前,他为了保柴宗训的皇位,费尽心思的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重用赵匡胤来制约他们。然而结果是,张、李二人确实被打压了。但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费尽心思,只是便宜了赵匡胤。这或许就是柴荣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这两方面的差距吧。



后来赵匡胤上位,他的头号培养对象也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为赵匡胤明白儿子太小了,镇不住场子的这个道理。

当然了,赵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后来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赵匡胤之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是被赵光义给害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宋从五代乱世中给走出来了。赵匡胤的作用居功至伟,赵光义的功劳也非常大。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哥俩交替上位坐皇帝,稳住了局势。北宋会不会也是第二个后周呢?



总的来说,柴荣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培养兄弟继位(柴荣有四个兄弟),这是一开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错误。如果连这个大方向都搞错,那么柴荣在临终如何布置储位问题,都必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几年,一直活到柴宗训能顺利接掌大权,他传位给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荣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这怎么可能呢?

3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4

*周世宗柴荣画像(清人绘)*


史载,乾祜二年(公元950年),二十四岁的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在其麾下作了一名普通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了后汉,建立了后周王朝。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其父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瑁的爱将,李存瑁在兵变中被杀后,赵弘殷备受冷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匡胤降生于洛阳夹马营,乳名“香孩儿”,他自幼在其父的督导下习练武艺,打熬筋骨,练得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更兼义胆包身、智勇双全 。家道中落后,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荡出一番事业来。他颠沛流离,四处投人不着,饱经冷眼与磨难 。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得投到郭威帐下做了名厮杀军汉。郭威发动兵变时,赵匡胤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郭威破格将他攫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警备、宿卫。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因病去世。柴荣是郭威的内侄,后被其收为养子,史载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为赵匡胤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原来,柴荣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等职时,赵匡胤一直是他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得到他的格外关照与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气度恢廓、能顺应历史潮流的英明君主,他上位后南征北战、东攻西伐 ,为重新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而耗尽全力,同时也为赵匡胤这类有才干的文武大臣提供了尽情施展的历史舞台。

周世宗即位后,智勇双全的赵匡胤也随之被调到后周中央禁军任职。

显德元年二月,北汉发兵进攻后周,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率大军前去迎敌。双方军队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恶战。开打不久,北汉军队便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胆怯畏死,一见北汉军凶神恶煞,阵势不妙,竟带头临阵脱逃,导致后周军阵脚被冲乱,情形危殆异常。此时赵匡胤却很冷静,很有些临敌而勇的名将风范,他建议周世宗将护驾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禁军将领张永德率领,抢占制高点,再居高临下,用密集的箭矢压制北汉军的疯狂进攻势头;另一部由赵匡胤指挥,从左翼直扑敌方阵地。这一招果然好使,北汉军队在密如飞蝗的箭雨和周军的凌厉进攻的冲击下,死伤狼藉,纷纷败退,后周军转败为胜,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

赵匡胤临危不乱,且指挥有方,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青睐与赏识。在周世宗的提携下,从此开始他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开挂人生。

义社十兄弟

高平战役结束后,周世宗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他上任后立即开始着手整饬禁军。在赵匡胤的主持下,后周禁军开始裁汰老弱、调选精壮,编练成精锐的殿前司诸军。

也正是由于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极富心机的赵匡胤开始有意在军中培植个人势力,他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米信、潘美、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插进殿前司诸军中为基层将领,同时又利用自己禁军高级将领的特殊身份,主动与其他高、中级将领倾心结交,大加笼络,并同其中最有实力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刘守中、刘庆义、李继勋、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互换金兰,结拜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与利益同盟。

从显德二年(956)到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先后三次发兵攻伐南唐,逼迫南唐将江北十五州割让给后周。在这三次战役中,赵匡胤谋勇兼具,屡立战功,表现的很是出色,积功被晋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南唐战役结束后,赵匡胤的眼界更为开阔,以前他只注重结交军中武夫,现在开始知道重视文人了。赵普、楚昭辅、王仁瞻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被他网罗至帐下担任谋士的。除此之外,他一改以往那种不喜读书的粗豪做派,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以从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史载,显德六年(959),后周宰相王朴突然暴病而亡。赵匡胤平生最惧王朴,就在几天前,他还被骨鲠钢直、目光如炬的王朴训斥的“唯唯而退”,现在,唯一可以让他畏惧的人突然离世,终于可以让他松口气了。如此一来,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代周称帝作天子的障碍与掣肘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来的如此突然,赵匡胤自己也做梦都没料到。

黄袍加身:从普通一兵到大宋开国皇帝

周世宗这人很有能力,也算一代明君,可惜的是年仅三十九岁就死了,临终前指定由其年方七岁的独子柴宗训继位。后周随即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吊诡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史载“时人咸谓天下无主”。一些忠于后周的大臣,立刻敏锐的意识到是是赵匡胤那伙人在捣鬼,散布谣言的十有八九是他们,有人认为赵应该主动避嫌,交出军权,不应再执掌禁军,甚至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将野心流露的赵匡胤一举诛杀。

赵匡胤也没闲着。他和其麾下的心腹文武们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周世宗在时,他还不敢轻举妄动,在周世宗死后这半年多里,禁军高级将领大都换成了他的人,殿前副都检点一职由慕容延钊担任,《宋史》记载,慕容延钊与赵匡胤自幼相交,“素所兄事”,两人哥弟相称,关系很铁;殿前都虞侯则由王审琦担任,王和赵是“布衣故交 ”,又是“义社十兄弟”之一,和当时已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氏集团的骨干分子。这样一来,整个后周禁军殿前司系统均被赵匡胤的人所掌控。

但后周军队另一个系统侍卫司则并未被赵匡胤控制。这一系统中只有赵匡胤的把兄弟韩令坤一人在其中担任将领, 彼时他正率军驻扎在淮南扬州,而京城中忠于后周柴氏皇族的将领只剩下一个副都指挥使韩通,他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当然无力与赵匡胤相抗衡了。

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地精心准备,时机已经成熟。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喜气洋洋的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与北汉联军悍然入侵的战报。小皇帝柴宗训哪有主见?在征得辅政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赵匡胤率禁军前去迎战。

正月初二,赵匡胤按计划率军出征。当日下午,到达开封城北数十里的陈桥驿,准备在此扎营歇息,刚安顿好,一个自称通晓天文的军校突然指着西沉的红日嚷道:“天边有两个太阳,正在激烈搏斗 ” ,他还对赵匡胤的心腹幕僚楚昭辅说:“一日克一日, 此乃天命”。二人一问一答,煞有介事且配合默契,引起将士们的注意与围观,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军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的事情了。

当晚,见宣传已见成效,赵匡胤亲信将领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师,通知石守信和王审琦控制住京城内外大门。次日天刚破晓, 一夜未眠的赵普、赵匡义(后改光义)率众将士簇拥到赵匡胤的大帐外,在阵阵欢呼声中,大家七手八脚的将赵搀扶到帐外。只见大家手举刀剑,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为天子” !赵匡胤假装推脱,没有吱声,众将不由分说,将一件象征天子龙袍的黄色上衣披在他身上,众将校呼啦啦跪地高呼“万岁”。

事不宜迟,赵匡胤“勉强”接受了众人拥戴,随即宣布军纪, 再三重申不得侵害后周皇帝、太后,并火速回师都城开封,在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大军鱼贯而入, 迅速控制了京城局势。

在此过程中,忠于柴荣的副都指挥使韩通准备组织军队抵抗,可军中都是赵匡胤的人,他哪指挥得动?遂被王彦升斩杀。事已至此,太后和小皇帝束手无策,只得召集百官,宣读了几日前就已拟好的“禅位诏”,表示愿“应天顺人”,将帝位让给赵匡胤。

次日,赵匡胤宣布定国号“宋”,改元建隆。这样,点检做了天子,雄才大略的他也成了宋王朝的开基帝王。是为宋太祖(谥号太祖武德皇帝)。

参见《新五代史》、《宋史》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5

赵匡胤就是柴荣的心腹忠臣,没想到赵匡胤却夺权了。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是后汉辅国四大臣之一,因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征路上被手下将士拥立,当时没黄袍是把黄色大旗扯下来给他披上的。

赵匡胤目睹了全部过程。郭威死后,因为被灭族所以没有子嗣继位所以让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跟着柴荣出生入死的干,鞍前马后的照顾,所以成了柴荣的心腹。柴荣重点防范的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为了消弥矛盾专设“殿前都点检”让张永德担任。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到张、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视赵匡胤,赵匡胤结交文臣武将,培植私人势力。柴荣一死,立即有边报契丹和北汉来犯。赵匡胤奉命出征,刚走就有谣言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此前接替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于是,三天后发生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不是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权力和机会夺权。回到京城后,待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还没集结人马就被赵匡胤的同党追杀,全家被杀。然后就是禅位仪式。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一气呵成,而且牺牲的只有韩通一家。事成之后,赵匡胤也没有杀旧臣和宗室,甚至连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赵匡胤敢战善战,敢干能干,而不嗜血,比同时代的大将强。

6

周世宗不是没有给儿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虽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满四十就挂了,却不是像后来宋太祖那样猝死。在临终之前,周世宗还是有大把时间安排身后事的,而且他也的确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胁。



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亲外甥,而周世宗虽然名为养子,实际上却只是周太祖的内侄(柴皇后的亲侄子)而已,这两个人与周太祖的关系实际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进与周太祖甚至还有血缘关系!单就前面说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周世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但是,二人对周世宗的威胁远不止如于此!张永德手里握着禁军殿前司,担任着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后来宋太祖干的那活儿!而另一支禁军侍卫亲军司则掌握在李重进手里,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换言之,周世宗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却掌握在两个对皇位有着直接威胁的对手手中!



正是因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这两个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摆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脸,以至于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为了防患于未然,利用“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有很多人认为,那块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为了搞掉张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戏。但是,个人倒是觉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张永德,宋太祖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周世宗会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为了拿下张永德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至于李重进,周世宗则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其晋升为了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谓“使相”。职务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虽然李重进仍然兼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主要精力却被分散了。于是,周世宗主动为其“分忧”,派出自己的亲信韩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间接控制了侍卫亲军司,逐步架空了李重进。



在暂时“摆平”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周世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开始为身后之事作出相应安排。首先是将禁军交给了自己认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韩通,让二人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之后又对宰相进行了分权,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分权,相互牵制。同时,又以宰相节制禁军,企图让文臣与武将相互牵制,形成权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了。符彦卿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曾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爵封魏王。不仅位高,而且在军中颇具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两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后来的符太后)的父亲、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亲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为了自家的利益符彦卿也会尽力为外孙周恭帝镇住场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几点,而这几点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韩通,周世宗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用韩通和宋太祖相互牵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韩通的性格。韩通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虽然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关系却都不怎么样!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关系却相当融洽,甚至和张永德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上中层军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们”“好兄弟”!单单这一点,宋太祖足以架空韩通,变相控制侍卫亲军司,周世宗的第一个权力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



再说第二个平衡。韩通本身与几个宰相关系就非常一般,仗着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几个宰相当回事。而且,韩通自己也挂着同平章事的宰相衔,不甩那老几位也很正常。同时,几个宰相虽然有些节制禁军的权限,可手里根本没有直属军队,无论什么事也绕不开宋太祖和韩通。这种相互牵制实际上非常牵强,几个文臣宰相根本无力制衡两大禁军统帅。第二个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



这之后便是符彦卿了。周世宗对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符彦卿不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还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宋太宗。说起来,符赵两家也同样是儿女亲家。虽然说外孙当皇帝,符彦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彦卿已经封王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已经到顶了,而且是“超编”了!宋太祖当皇帝,老符家后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禄,损失并不是非常大。更何况,如果像后来那样,宋太宗当上了皇帝,那符彦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没区别!当然,建隆元年符彦卿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小女婿也能当皇帝。如此一来,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彦卿和符氏家族肯定会拼死一搏,可当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亲家赵弘殷的儿子!符彦卿这支杀手锏也失去了作用……



最后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当初设计这一套权力平衡体系时并没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范畴,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这一套权力平衡系统还是会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错了宋太祖,到头来一切努力全部白费……所以说,并不是周世宗没有给儿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错把白眼狼当托孤之臣了……“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整个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大部倒戈,韩通独木难支,被王彦升诛灭了满门,成为了宋太祖这场不流血政变的唯一一点遗憾。在军队倒戈之后,文臣已然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彦卿,直接被小女儿(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顺利,宋太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实质性抵抗便轻而易举当上了皇帝,顺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以至于最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有预先备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变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发生了。

7

赵匡胤本身就是柴荣的托孤重臣之一,只因其有颠覆柴家之意,又手握重兵、计划周密,所以才得以黄袍加身,并厚待柴氏后人。

赵匡胤登基后,想重用柴荣的岳父符彦卿,丞相赵普坚决反对,赵匡胤说:他绝不会背叛我,赵普却问:那你又为什么背叛柴荣呢?赵匡胤无语作答。

所谓的被逼无奈才黄袍加身,完全是说辞,假如忠心耿耿没有篡权之心,即使被逼也完全可以以死明志。好在赵匡胤心怀天下和百姓,整个夺权过程仅杀了一个副都点检韩通,是建立新政权前杀人最少的朝代,可见赵匡胤也是一个仁慈的明君。

8

题目是说“柴荣是否会留下心腹之患”吧?以柴荣的英明神武,留下赵匡胤似乎“不明”。但放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年代,连耗子腰里别杆枪,都想打猫玩(易中天语),赵匡胤手上的枪可不止一杆,篡位再正常不过了。

一、柴荣英年早逝,给赵匡胤创造了客观条件

柴荣其实应该叫郭荣,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全家被后汉隐帝诛杀,无子,郭威驾崩后,让养子郭荣继承皇位。

史书上之所以成他为“柴荣”,实际上是北宋为了掩盖赵匡胤篡位的事实,故意称郭荣为柴荣,意思是说,柴荣得位也不正,老赵夺后周,天经地义。

柴荣是大有为之君,他不但胸怀大志,且能力出众,勤于政务。在他短短的五年帝王生涯中,他改内政,整军务,多次御驾亲征,战北汉,征西蜀,伐南唐,力图统一全中国。

可惜天不假年,他在征讨辽国途中染病,不久驾崩,时年三十八岁。

柴荣驾崩后,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由范质、王溥、魏仁浦任辅政大臣。

范质等虽然有辅政之才,但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文官面对军阀,只有低头的份。皇帝年幼,大臣软弱,给赵匡胤创造了篡位的条件。

二、赵匡胤的威望使他具备篡位的条件

赵匡胤其实就是个翻版的柴荣,也是个文治武功都出色的猛人。而且赵匡胤极善于处理和同僚的关系,包括后周宗亲在内,与赵匡胤都很友善。

当年传出“点检做天子”的传闻后,柴荣宁可怀疑驸马爷张永德,也没怀疑过赵匡胤。这说明,赵匡胤的“伪装”太成功了。

“陈桥兵变”后,后周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反对,更没有“死社稷”的忠臣。从侧面也验证了,赵匡胤确实比较得人心。

三、契丹入侵的谎言,让赵匡胤轻易获得了兵权

赵匡胤虽然具备了篡位的客观条件,但如果没有最重要的一环——兵权,就什么也做不了。于是一份蹊跷的急救书,传到京城。

显然这是赵匡胤集团,政变计划中的一条计谋。果然,后周大臣们上当了,赶紧授予赵匡胤兵权,出兵北伐。

拿到兵权的赵匡胤,就如同老虎装上翅膀,篡位易如反掌!

四、心腹还是心腹之患

赵匡胤肯定是柴荣的心腹之一,赵匡胤真正走上仕途快车道,全靠柴荣导引,当然,赵匡胤确实也为柴荣立下不世功勋!

心腹之患是过后说法,毕竟人心难测,时势变化快,以柴宗训的状况,坐在那个群狼环伺的位置,确实勉为其难。历史不同情弱者,它巨大的车轮向前的趋势不可逆转!

假如柴荣有知,我觉得他也会原谅赵匡胤,并为赵匡胤对他子孙的安排而欣慰!

9

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柴荣作为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在自己身后不留后手呢?而且赵匡胤也不是轻易得手的。

早在柴荣病重之际,他就开始对有可能威胁到政权安全的将领作了重点防范。

比如,柴荣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张永德掌典禁军,战功卓著,另外有个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来对他十分忌惮,结果他又在回师途中,发现了一个长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所以世宗考虑到张永德是个潜在威胁,加上觉得他并非真正的辅政之才,干脆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其为澶州节度使。

但是张永德留下的空缺却由赵匡胤担任。因此从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说,柴荣为了巩固其政权,反而让赵匡胤有了夺取其政权的契机。

当然,就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虽然掌握了三万左右的精锐,但仅依靠这些力量,尚不足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柴荣当时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赵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当时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能征惯战,手握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在后周的立国与发展中居功厥伟,被郭威、柴荣“委以心腹”,虽有勇而寡谋,却誓死效忠周室。步军都指挥使袁彥,也是赵匡胤的死对头。

但可惜的是,世宗殚精竭虑安排的辅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坏无遗。先是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袁彥被排挤出汴梁,改任陕州节度使。袁彥离开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改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为殿前都虞候。

此后不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被排挤出了权利中枢,改任淮南节度使。

在此之后,殿前司的实权派人物如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刘廷让、控鹤右厢都指挥使马全义。其中石守信、王审琦、刘廷让三人,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钊与赵匡胤私交甚笃,赵匡胤“常兄事延钊”;马全义则是赵匡胤心腹,可以说恭帝即位月余,殿前司就变成了赵匡胤政变的大本营。

而本来应该制衡殿前司的侍卫亲军司的情况也大有变化: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暂缺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这四人当中,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三人都以赵匡胤马首是瞻,这样一来,侍卫亲军司中,除了韩通一人,大体上也被赵匡胤势力控制了。

后世有人认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动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决定,一切都是赵匡胤在暗中操纵。理由就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赵匡胤通过符太后这个没有丝毫政治斗争经验的女子,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这些人事调动,赵匡胤才借着所谓“契丹南侵”的这个理由,将部队带出了汴梁城,并将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发动政变,“黄袍加身”。

而赵匡胤最后的成功,要结合五代的具体情况来看。五代是一个谁握有军权,谁就等于拥有了政治发言权的时代。合格统治者首先的条件是能打,比如柴荣。但上个合格统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会忠于这个统治者的儿子。虽然历史上是赵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后掌握权力的是其他柴荣的心腹重臣,一样会想办法造反夺权的。

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会导致的情况。

10

答: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仅仅六年,就因病去世,虽然时间稍短,但柴荣手下还是有部分心腹的,比如张永德、韩通、赵匡胤、李重进等等。

那么赵匡胤能相对容易地夺下了后周的江山呢?

一、人走茶凉

在五代时期,皇帝基本上轮流来做,只要有实力,那就可以来争夺皇帝的宝座,在这里可以不遵从嫡长子继承制,上一任皇帝可以直接废掉,只要拳头硬,一切都好办。

虽说郭威、柴荣是五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但郭威的皇位同样是用非正常手段取得的,他杀掉了刘承祐,在开封城掳掠三天,取代后汉,创立后周。

郭威

所以说五代时期,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所谓的大一统观念,分裂割据已经长时间形成,将领反叛、军兵政变时常发生,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军民对皇帝认同感很有限。

就好比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唐年间就在禁军任职,后汉年间仍有官可做,后周年间,官拜检校司徒。事实上,在那个乱世,皇帝是谁很多时候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自己安全,就已经谢天谢地的。

柴荣是郭威养子,刚继位的时候几乎寸功未力,他在群臣中的威信基本为零,为了压服群臣,为了后周的天下,柴荣亲征北汉、败后蜀、击南唐,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功勋。只是柴荣在位时间太短,只有六年,柴荣去世之后,很多事情都被搁置了,少主年幼,一时间群龙无首。

柴荣的统治主要靠的他的武功和威慑力,他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培植自己的势力,柴荣一死,茶马上就凉。就好比赵匡胤没有陈桥兵变,那也会有他人去争夺皇位,毕竟欺负孤儿寡母实在太容易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兵进开封之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反而大部分人直接表示服从赵匡胤的统治,可见大家早已对此习以为常,没有谁能永恒存在,就算郭威、柴荣这等猛人,也同样有时间限制。

二、孤儿寡母没有能力对抗赵匡胤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承皇位,这么小的年纪,在我们现在,刚刚上小学,可能字都认不全,所以让他治国理政,明显是不可能的。

柴荣死之前做过了部分交代,比如让范质、王溥等大臣辅政,符太后临朝听政,这一套班底,假如在大一统王朝,还是有可行性的,比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但在后周这个年景,全靠着实力行走江湖。

既然柴宗训母子毫无抵抗能力,那么这后周的江山也会马上易主。当然了,赵匡胤做得还是比较温和的,他站在郭威、柴荣的肩膀上,对前两位帝王还是有感激之情的,所有对于柴荣的后人,赵匡胤同样予以厚待,柴宗训母子得以继续生活下去。

柴宗训影视形象

这也是赵匡胤高明之处、仁德之所在,如果赵匡胤同五代其他帝王一样,直接杀掉柴宗训母子,那么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维持三百多年。

三、赵匡胤自己就是柴荣心腹

之所有赵匡胤夺取皇位如此顺利,那是因为赵匡胤本就是柴荣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赵匡胤是在战场上和柴荣结下的感情,而且赵匡胤在柴荣继位前,就在柴荣左右。

史料记载“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柴荣的首战,就是在赵匡胤的帮助下完成的,高平之战中,后周和北汉刚一接战,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掉头就跑,战局对柴荣极为不利。柴荣不顾一切冲向敌人中军,而赵匡胤及时反应过来,同张永德一起,从左右两侧夹击敌人,这才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北汉联军。


公元956年,赵匡胤同柴荣征伐南唐,在涡口,赵匡胤仅带数千人,击败了一万多南唐水军。在清流关,大败南唐大将皇甫晖,并活捉皇甫晖、姚凤。

赵匡胤在后周军中真的很拼命,当时还不到三十岁的赵匡胤,可真的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次战事都亲临战阵,冲锋陷阵那是说一不二。想来当时的赵匡胤还想不到,他也有造反那一天,他只想把本职工作做好。接连不断的战功,不仅让赵匡胤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信,也让柴荣对其刮目相关、并成为柴荣心腹爱将。

如果柴荣在天有灵,估计是不会相信,抢他江山的竟然是赵匡胤,所以一定程度上,柴荣并没有堤防赵匡胤,还把主要兵权交给了赵匡胤,所以赵匡胤在夺取天下的条件上,得天独厚。

四、赵匡胤演技不俗

靠自己能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不会是简单角色,换言之,赵匡胤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从政变开始到登上皇位,一气呵成。

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侵扰后周边境,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我们在这看到了郭威的影子,或许这一套流程,赵匡胤就是跟郭威学的,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匡胤出兵前,就在开封城内做好了准备,所以他能很顺利地入城。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也跟赵普等人演练过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政变顺利进行,而且使士兵们对其唯命是从。


看上去是大兵们逼着赵匡胤当了皇帝,事实上,这都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甚至一度都看不出演戏的痕迹。

赵匡胤进了开封城,也不急于去皇宫登基,反而回到了殿前司公署,赵匡胤就是在等那帮文臣主动来投诚,果然,范质、王溥等人直接表示拥立赵匡胤,至此这一切才算是尘埃落定。

赵匡胤从郭威、柴荣身上吸取了大量经验,不仅是统兵还有治国理政,所以他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天时地利人和,或许命中注定,赵匡胤就该做这个皇帝,宋太祖非他莫属,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参考资料:《宋史·本纪第一》、《旧五代史·世宗本纪》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