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章邯不入流?项羽和章邯对峙时项羽有占到便宜?后人说“章邯,白起之亚也,衂於羽而名。”怎么到题主这变成了不入流了。

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章邯就是秦国的擎天大将。

项梁,周文那些都是谁打的?

章邯出战,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如不是赵高,若不是秦国内部出现矛盾,章邯不被迫投降,千古无二的项羽也别想从章邯手上沾到任何便宜。事实上,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王离,章邯收缩战线两军对峙八个月,项羽的确是无奈。

章邯是名将,大将,绝不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题主提到王翦父子等人,巨鹿之战王翦的孙子王离是参加了的,而且还被打的很惨。王翦的孙子都已经当了大将军参加重要战役了,可想而知王翦等人若是活着已经是什么岁数了啊。而且王翦老江湖和儿子王贲统一六国后就荣归故里了,在秦始皇东巡后他们的事迹就不详了。

蒙恬是和扶苏一起的,秦二世非法得了皇位,用假召让扶苏自杀,然后蒙恬也跟着走了。蒙武更是蒙恬他爸,早在巨鹿之战爆发前十几年就死了。

内史腾更是在巨鹿之战爆发前二十年就去曾经的韩国当官一直老死任上。嬴政时期的那个尉缭子在巨鹿之战前三十年到秦国游说。

李信在巨鹿之战前18年被项燕打败,那时候都能单独领军灭国战役,其年纪就不说了。李信的结局虽然不确定是怎么死的,至少到巨鹿之战时已经老死或者老了不能动了,甚至有可能战死了,因为历史没有过多的记载。

桓齮在巨鹿之战之前三十年就当了将军,参加灭国战役。桓齮败于李牧之手,十万秦军覆灭,然后畏罪潜逃了。

最佳贡献者
2

你要看看年代,秦始皇灭六国是从前230年开始,前221年结束,巨鹿之战在前207年。从开始灭六国,到巨鹿之战,过了23年;从灭齐到巨鹿之战,过了14年。

内史腾

内史腾在秦统一之后,被任命为内史,负责京都咸阳事务,直到老死任上。

桓齮

桓齮于前233年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与李牧战,为李牧所败,10万秦军被全歼。桓齮畏罪逃至燕国,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杨宽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

尉缭

尉缭在效力嬴政之后,史书鲜有记载。

李信

李信在灭齐之后,史书中也鲜有记载。

不过李信的后人,即后来的陇西李氏,日后大放异彩。

蒙氏

祖蒙骜,父蒙武,子蒙恬、蒙毅,蒙恬与蒙毅在扶苏死后都被赵高一党杀害/自杀。

王氏

祖王翦,父王贲,子王离,王离在蒙恬从北疆返回后,节制长城军团,巨鹿之战时曾南下参与项羽和六国贵族对阵章邯战争,失败被俘,被项羽杀害。

章邯不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巨鹿之战前夕,章邯为秦朝少府,为九卿之一,在秦政府皇帝——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中央官员,你说他是小角色?

3

居然说章邯是不入流的小角色,我看你也是没看过什么历史。从战绩上来说,把秦末的章邯和秦灭六国时的王翦、王贲、李信、内史腾、桓齮、尉缭、蒙恬、蒙武这些人放在一起,章邯的水平应该在王翦之下和蒙恬一个水准,其他将领和这三人相比,才叫不入流。

章邯可以说是最被低估的秦将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章邯的战绩。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和苦秦久矣的关东百姓纷纷起义复国。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派出八路大军四面出击,其中一路由陈县俊杰周文率领,直捣关中咸阳。

周文可不是陈胜吴广这样的草根,他以前曾在楚国名将项燕军中当过军官,又在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手下做过事,是张楚政权里少有的能文能武的角色。周文从陈县出发,没两个月的时间就拉起了一支“车千乘,卒数十万”的大军,一举攻破函谷关,打到距离咸阳不足百里的戏地。

由于周文的攻势太快,以至于秦二世都没时间集结军队,只好听了章邯的建议,释放骊山的20万囚犯仓促应战。章邯就是带着这样一群囚犯大军,三战三捷,全歼了周文数十万起义军,周文兵败自杀。这还没有完,章邯又带着囚犯大军在敖仓击杀田藏、在荥阳击杀李归、在郯县击败邓说、在许县击败伍徐,将河南地区的反秦义军系数歼灭,将陈胜包围在陈县。

陈胜派出上柱国房君出战,被章邯斩杀,陈胜又派张贺出战并亲自督战,结果又被章邯打败,陈胜不得不逃出陈县,最后在下城父被自己的车夫庄贾弑杀。庄贾带着陈胜的头颅,来到陈县向章邯投降,张楚政权覆灭,从大泽乡起义算起,只过了六个月。

章邯的开挂之路还没有结束,张楚政权覆灭后 ,章邯继续在关东镇压叛乱复立的六国,在栗县击败项梁、项羽的部队,斩杀楚将余樊君,在临济击败齐魏联军,斩杀齐王田譫,魏王魏咎自杀,围田荣于东阿。项梁在薛县召开反秦大会,联合刘邦等起义部队,组建反秦联军,这才在东阿终结了章邯的不败神话,可要知道,章邯率领的秦军依然是骊山的囚犯部队。

不久之后,秦二世将集结好的20万关中老秦军交予章邯。获得补充的章邯在定陶之战中,一举击溃反秦联军,击杀义军最高指挥官项梁,随后转战赵国,配合南下的王离将赵军围困在巨鹿城,在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巨鹿之战。可以说,要不是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说不定就被章邯平定了。

所以,章邯并不是什么不入流的角色,是当之无愧的名将。那么秦灭六国时的其他名将呢?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内史腾灭韩,王翦灭楚,王贲灭赵、燕、魏、齐,而李信、桓齮、蒙恬、蒙武等人也有自己的战绩,从结果上看,似乎王贲的功劳最大,其实不然。

六国之中,赵国、楚国实力最强,齐国、燕国次之,魏国、韩国灭亡前只剩下都城和周边几个小城池,实力最弱,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秦灭六国的第一目标就是死敌赵国,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9年,秦国先后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才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宗室公子嘉逃到代郡苟延残喘,最终在公元前222年被王贲收了人头。前两次率军攻赵的桓齮,虽然在漳河一战中,杀敌十万,可还是被战果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击败,三十万秦军覆灭,桓齮逃亡燕国。第三次攻赵没有记载主将是何人,不过还是被李牧击败。第四次攻赵的主将才是王翦,王翦利用反间计,致使赵王处死了李牧,之后一举攻克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名存实亡。

在攻赵期间,秦国派内史腾攻灭了韩国,没有斗智斗勇,没有起承转合,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甚至连秦军主将都没有一个完成的名字,而是一个名为“腾”的内史将领,把内史腾看做名将,真的有点抬举他了。

灭亡赵国之后,王翦带着秦军陈兵易水河畔,歼灭燕赵联军,攻克燕国都城蓟城,燕王逃到辽东,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向秦国乞降。秦始皇放下垂死的燕国和赵国不管,派王贲攻灭魏国。王贲水淹大梁城,魏王不战而降。

魏国灭亡后,秦始皇以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攻楚,李信虽然是秦国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但还是被楚国名将项燕击败,20万秦军损失殆尽,不得已,秦始皇改任王翦为将,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利用秦楚两国的国力差距,和项燕打消耗战,逼项燕主动出击,最终击败项燕,楚国灭亡。

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收了赵国和燕国的人口,然后攻打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可齐王自知不敌,还没打就投降了。至此,秦始皇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总结一下,秦灭六国时期所谓的名将,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名副其实;王翦的儿子王贲,虽然有捡人头的嫌疑,但也独立攻灭了魏国和齐国两个国家,勉强算是名将;桓齮、李信也有不错的战绩,但功不抵过,只能算是一般将领;蒙武是蒙恬的父亲,只在灭楚之战中出过场,还是个副将,也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和连全名都没有的内史腾一样,算是不入流的将领。

再看看这些将领的结局,史书上没有记载王翦的生卒时间,已知的是,在秦灭六国的时王翦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就是因为年纪的问题,在灭楚之战中秦始皇最开始选李信为主将,因此王翦大抵没有活到秦末大起义就老死了。王贲的的生卒年同样不详,应属于英年早逝,因为巨鹿之战中,率领长城军团的主将是王离,也就是王贲的儿子,如果王贲还活着,主将的位置应当轮不到王离。剩下的几人当中,桓齮败逃燕国,结局不详;李信败军之将,不再启用;蒙武垂垂老矣,安享晚年;内史腾连全名都没有,淹没于人海。

综上所述,首先,章邯不是不入流的角色,其次,秦灭六国时所谓的名将,要么没能熬到秦末大起义,要么就是不堪重任。

4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应该说明一下,章邯比起上面那几位来讲,只是品级比较低,他出征组织骊山刑徒打周文的时候确实不是武将,而是少府,也就是皇帝秦二世的大管家,大秘书。可能出题者的意思是这个吧?

先说说章邯吧

但是如果从能力上来说,章邯是当时秦国武将的佼佼者,第一名,没有之一,算上带领长城兵团的王离。他能用刑徒打败周文,夜袭打败项梁,在获封雍王的时候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在废丘城扛住了韩信带领的汉军长达九个月的时间,确实是能打。为什么项羽能接受章邯的投降而不是给情同父子的项梁报仇?我觉得很大原因就是不想招惹这位骁将。古人的评价也很中肯,胡应麟就说过,"章邯,白起之亚也,衂於羽而名。"。蔡东藩也说过,“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可见,他虽然不是行伍出身,但是绝对不算是不入流。



那么这里,我先将题面改一下,然后再进行回答:秦朝那么多名将,为什么会轮到一个不是武将出身的章邯领兵平定叛乱呢?


我们看下秦国的这些大将都是怎么的下场:

王翦,秦国的第一号大将。他的结局很不错,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但可以肯定是“善终”,而且他家的势力一直都在,王翦的孙子王离,在蒙恬死后接掌长城兵团,可见他家的荣宠一直都在。这当然是王翦会做人带来的福报,他在带领60万秦军攻楚的时候,使用“自污”的办法,打消了秦王嬴政的戒心,才让自己的宗族一直享受顶级待遇。但是人毕竟抵抗不住时间,王翦攻楚的时候已经是老将了,此后寿终正寝。



李信,他的结局很早就到来了。他虽然在攻燕的时候表现突出,但是此后轻敌,带领二十万人就想攻下楚国,结果被项羽的爷爷项燕击败,以至于秦王嬴政向王翦道歉请其付出。李信虽然以后也参加了灭燕和灭齐的战争,已经不是主将,而是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此后他应该是得到了善终,没有兔死狗烹,子嗣得以一直在陇西繁衍。至于他在秦国灭亡时候是不是还活着,这个没有记载。



尉缭子,本身这个人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因为在战国中期也有一个尉缭子,和秦国的尉缭子是不是一个人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尉缭子在秦统一战争之时都没有过带兵征伐的记录,他仅仅是个军事理论家。而且,他后来和秦始皇闹的也不愉快,虽然被封国尉,也仍然是个文职。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他的结局,但是他这样一个在秦国没什么势力的人,也未必有人想要加害,但是遇到大事也不会让他出头。



内史腾,这个有明确记录,秦国统一天下后,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负责京都咸阳事务,但地位要高于各郡郡守高。在这一任上,内史腾恪尽职守,老死任上。



王贲,史书上也没有写明死因,但是从他儿子王离可以指挥长城兵团来看,他们王家从始至终一直受到秦国王室的信任,而且王离活跃的时候,王贲不是老得不能动了就是已经死了,个人推测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桓齮,这个就别说了,他不可能在秦国灭亡时候出现在秦国的阵中,因为他在秦始皇十四年在攻击赵国时候被李牧击败,此后他的去向有两种记载,《战国策》中记载他在军中被杀,《史记》中记载他,畏罪逃往燕国。在杨宽所著《战国史》中认为,桓齮就是后来用来交换荆轲刺秦机会的樊於期。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顶多也就活到了公元前226年,秦朝灭亡时他早就作古多年了。



还有蒙家那一干大将,蒙恬、蒙武之类的,他们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捋一下,蒙武从灭楚之后就在史籍中消失,蒙恬则带领长城军团,蒙毅跟随秦始皇。后来,沙丘政变,李斯、赵高、胡亥联手,做掉太子扶苏的同时就弄死了蒙恬,蒙毅也被陷害至死。要知道,沙丘政变赵高说服李斯联手的重要理由就是蒙毅的荣宠正一天天超过李斯,李斯因为嫉妒才被拖下水。那么,一旦李斯和赵高大权独揽,怎么可能放过蒙家?所以此后,蒙家这个秦国顶级豪门在历史上都失去了踪影,那就是因为被赶尽杀绝了。



关于秦国灭亡时,为什么轮到章邯一个文官出头,这肯定是赵高做的好事。沙丘政变之后,赵高耍尽手段,将不听从自己命令的人赶尽杀绝,包括手握重权的李斯。后来,赵高在秦国危亡之际,仍然嫉妒章邯,想要杀他,最终导致章邯投降了项羽。所以,赵高就是一个集嫉妒和弄权于一身的小人,秦国的人才,要不因为不服他被杀,要不因为比他高明被杀,总之逃不过一个杀字。这样一来,也就难怪秦国灭亡之时无人可用了。

当然,此时的秦国也还有活着的大将也还有,就是手握南征大军的赵佗。赵佗是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与主将屠雎一起南征南越的。天下大乱之时,赵佗肯定也收到了勤王指令,但是此时从朝中的局势来看,我要是赵佗我也不敢回去,难道回去等着被赵高收拾吗?还不如做个南越土皇帝来的舒服。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说一个结论,中国帝国历史上的王朝,武将虽然是代表着武装力量,但最重要的核心仍然是皇帝以及朝廷,朝廷不乱,哪怕武将不行,也可以撑一撑,比如宋朝,在没有党争之前,虽然武将对外打没什么成绩,但是好歹天下还是稳定的。结果朝廷因为党争和宋徽宗的私欲闹的大乱,国家也就跟着完蛋了。所以,秦国灭亡时,即使那帮统一六国时的大将仍在,恐怕也无济于事。

5

章邯其实,是秦末汉初的一流名将,怎么就会被说成是不入流的将领呢?他的军事指挥造诣,在那个年代里,除了项羽、韩信之外,鲜有人及,从他的战绩,我们便是可以看出来。


首战,戏水之战:

秦二世元年,当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一呼百应,群雄并起,陈胜也是派军四处经略土地,武臣在张耳陈余的辅助下去赵地,而周文则是直接西进关中,这周文虽然军事指挥艺术不怎么样,可是忽悠能力确实了得,等到他西入函谷关,来到戏水之滨的戏亭扎营的时候,其麾下已经有了数十万的兵力。

而此时,秦帝国的主要兵团长城军团在北方,南征军团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又因为秦二世即位以后,大量的优秀军将与卫戍军区的将士被充当为骊山陵墓的徭役,还因为当时的内部斗争使得很多军将、士卒变为了囚犯与奴隶,所以,当时的咸阳,兵力其实是相当的空虚的。

就在这危急关头,当时还不是职业军事将领,主管盐业、渔业的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请求立即释放骊山的那些刑犯与奴隶,发给他们武器,立刻组织武装起来,进军周文。


因为在章邯看来,这些人中有很多人是之前的大秦锐士,战力强悍,且告诉他们,只要戴罪立功,便可豁免,这样一来,一定能调动他们保卫家园的决心,就这样,秦二世与赵高统一了章邯的建议,立刻授权章邯全权处理此事。

之后,章邯紧急动员,得到了数万精锐,而后亲自率领他们马不停蹄的赶往戏水,此时,经过分析,章邯得知周文所部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成分不一,组织松散,且临时拼凑,装备不是精良,因此战斗力相当的不足。

所以,章邯趁着夜色,抓住战机,一举率领秦军将士冲杀出去,一举大败周文数十万部属,而后一路追杀,直至周文死亡,大军几乎全部被消灭或溃散。

此战,也是章邯登场的第一战,成就了他善于出其不意的奔袭或突袭的战术。


二战:陈县、荥阳扑灭战:

击败周文之后,章邯马不停蹄,直奔陈胜本部而去,陈胜此时惊慌失措,兼并军队布置在自己的周围,可是一战之下,章邯大败义军,陈胜败逃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除吕臣之外,陈胜所部几乎全军覆灭,而当时,吴广在荥阳已经被田臧杀害,章邯立刻抓住机会,北上荥阳,一举扑灭田臧等数万军队,再次大胜

三战:临济之战:

扑灭陈胜之后,章邯挥军魏地,魏王魏咎不敌,请求齐王田儋与楚国的支援,齐王田儋亲自汇合初将项他合兵数万救援当时的魏都临济,章邯围点打援,利用夜色,一举突袭齐王田儋与楚将项他的军营,齐楚联军大败,齐王田儋被杀,楚将项他逃遁,不久后,魏王魏咎得到章邯许诺不杀百姓后,开城投降,自己自尽而死。章邯此战再次大获全胜。


四战:定陶之战;

在章邯东进想要趁势扫灭田儋弟弟田荣的时候,遇到了项梁,二人初次交手,章邯失利,随即引军从定陶一带假装退却,引诱项梁孤军西进,项梁击败章邯后,轻敌冒进,率军八千驻扎定陶,章邯得知消息后,亲自率军,人马禁声,连夜奔袭定陶,最终项梁战死,全军覆没,义军受到重大的打击,章邯再次大胜。

五战:邯郸之战:

击灭项梁之后,章邯趁势挥军赵国,击败赵王赵歇与张耳,逼迫陈余不敢率军救援,而后将邯郸夷为平地,迫使赵王赵歇逃跑巨鹿坚守,至此,章邯出马短短的九个月的时间,山东六国的联军几乎全部被他扑灭,如此战绩,难道还是不入流的小将吗?


六战:巨鹿之战:

章邯与王离的长城军团合兵近三十万人,最终被项羽率领的六万楚军以及二十余万六国联军击败,不单纯是军事指挥的问题,更是有着赵高作梗、以及王离章邯互不统属的因素影响,饶是如此,章邯投降的时候,还能保证至少建制完整的二十万秦军主力,这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七战:陈仓、废丘之战:

此战,章邯中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之后被围困废丘将近两年,最终自杀,一方面是他的确小觑了韩信,另一方面,新安二十万秦军被屠杀之后,章邯就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早已经没有了什么卷帘与斗志,一代名将,成为了行尸走肉而已。

所以,上述才是章邯的战绩,这样的战绩,难道,称之为名将,有什么不合适吗?

6

先说说题主说的这些名将的去处

王翦,在灭楚国后又南征百越,之后的事迹史书没有细说,但是史家基本认为王翦是急流勇退,善终老死的。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经跟随秦始皇东巡,之后的事迹也是不详。李信在与王贲一起灭齐国后事迹也不详。桓齮则是在被李牧击败后下落不明,《战国策》里说他战败被杀,而《战国史》则认为他逃亡燕国成为樊於期。尉缭子则比秦始皇年纪大很多,虽然他的具体事迹也不可考,但可以认为他很可能早就老死了。蒙武是蒙恬与蒙毅的父亲,他的具体事迹也是不详。这里面的人只有内史腾和蒙恬有明确记载的归宿。内史腾在秦国一统天下后担任大秦内史老死在任上。而蒙恬则一直在长城军团守备匈奴,只有他活到了秦始皇驾崩,但是他被赵高与李斯害死了。

这些名将去向成谜的原因,是否因为秦始皇鸟尽弓藏?

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有这么多名将最后的事迹都不详。肯定也有人怀疑是因为秦始皇兔死狗烹,痛下杀手。但答主看来,这个可能性不大。

其一,这些事迹不详的都是些年老的将领,他们的销声匿迹很可能是单纯的因为年纪大了,自然隐退了,比如王翦在灭楚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隐退的打算,从一些史家的只言片语不难推测,王翦应该是激流隐退,善终了。而年轻的将领则大都继续存在,比如蒙家的后人蒙恬、蒙毅一直存在直到秦始皇驾崩,王翦的孙子王离也在北方军团担任要职,后来还与项羽大战,但被项羽所杀。如果秦始皇干了鸟尽弓藏的事,应该斩草除根才是,这些年轻的家族中坚势力更应该是清除的对象才是,但是相反,秦始皇反而把他们放在了实力强大的北方军团的重要位置上,可见秦始皇对这些名将极其家族是信任和恩宠的。王家和李家的后代都成了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关陇李氏),若是被清洗,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繁盛的世家大族的。

其二,后来的史家对秦始皇的描写大都是残暴多疑的形象,如果秦始皇真的干了杀功臣的事,这些抹黑他的人肯定会大肆渲染,而不会出现一个事迹不详的结果。

之所以形成这么多名将都下落不明的疑惑,是因为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太史公由于资料缺乏,对这些都没有言明,所以这么多的巧合疑云更多的来自于太史公一人带来的感知偏差而已。

项羽、刘邦起义时名将相对缺乏的原因

什么时候最容易出名将?当然是战乱年代,和平年代很难出名将,一个是没必要,一个是没机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下一统,除了北方和南方,几乎无仗可以打,也就少了出名将的机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直是在致力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搞制度建设,经济建设,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驰道,兴修水利,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在武备上除了边境保留强大的军事实力外,在国内是实行收缩政策的,限制民间武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会限制武将的权利,和平年代武将受到冷落,生存空间大不如从前,是正常现象,谈不上鸟尽弓藏。

再者,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和赵高折腾了近三年,期间的排除异己,政治迫害,也损失了一批武将,最明显的就是蒙恬之死,除了蒙恬,肯定也损失了其他将才。

章邯并不是所谓的小角色,而是秦末名将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说,章邯出场的时候是一个汲汲无名之辈吧。但是不能就此说章邯不入流。从后来的表现看,章邯是秦朝最后的名将,可以说是秦末汉初第三了。前两位是韩信和项羽。

我们看看章邯辉煌的战绩。章邯本来是秦朝掌管部分税收的文官,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经过赵高和秦二世的折腾,除了北方军团,秦朝可用的将军几乎没有。这个时候章邯毛遂自荐,率领一帮囚徒,开赴平叛前线。临危受命的章邯不负众望,先是击败起义军大将周文,逼得周文自杀;后来先后击败各路起义军,在城父这个地方击败陈胜,三个月时间就灭了陈胜的张楚政权。

再后来,章邯又先后轻松击败复国的魏国,齐国,楚国,击杀楚国大将项梁。这些辉煌战绩,足够名满天下,绝对不是什么小角色。

遇见项羽,是章邯命运的转折点,对手太强,是一种无奈

前期战绩辉煌的章邯,在巨鹿之战中遭遇了开挂般的项羽,被项羽击败,无奈的章邯派人向咸阳求援,结果丞相赵高对求援的人连见都不见。再后来,再次被项羽击败的章邯直接投降了项羽,最后被项羽封王了。

章邯之所以有后期的不堪战绩,是因为他的对手实在太强,项羽打仗是开挂般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将军再有能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做支撑,也是徒劳无功的,这点境遇跟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候没法比。同时,还有经验不足的原因,章邯从一个文官临危受命,表现是非常可圈可点的,但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去获取战斗经验,失去了成为顶级名将的机会。但章邯仍然是一个名将,绝对不是不入流的小角色。

7

简单来说,史书失载。


秦国能够攻灭六国,主要原因就在于秦国拥有一支强悍的虎狼之师,以及指挥这支军队的众多名将,可这么多名将在秦末为什么集体消失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自己去梳理、推测。

首先,有些将领自然去世

这部分的代表就是王翦,在灭六国的时候他的年龄就很大了,曾一度告老退休,当时他的年纪应当在五十以上。他的儿子王贲与他一同参与秦灭六国之战,王贲也曾多次统帅大军出征,说明他的疆场经验很丰富,进一步佐证了王翦的年龄。

前223年,王翦攻灭楚国后又进击越地,收服越君,秦始皇因而设立会稽郡,自此以后,王翦不见于史书。王贲活跃的时间要久一点,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子王离也出现在随从名单中,自此之后,王贲不见于史书。


九年多以后,秦二世上位,这是王翦父子应该都已经去世。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其次,有些将领因败绩不被任用乃至被杀

这部分的代表是桓齮(yǐ )。

桓齮也是秦始皇时期的名将,曾多次击败赵军,前234年攻赵时,一举歼灭十万赵军,但转年赵国调来了名将李牧,桓齮与李牧交战,惨败,十万秦军反被全歼。

到这里,桓齮的结局就有点扑朔迷离了。

《战国策·赵策四》: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资治通鉴》: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按《战国策》,桓齮战死;按《史记》,桓齮跑了,不知道跑哪去了;按《资治通鉴》,桓齮逃回了秦国。结合三种结局,有学者认为桓齮并没有跑回秦国,而是跑到了燕国,就是荆轲刺秦里的那个降将樊於期,但这个说法没什么根据,只是个猜测。


不管桓齮是战死还是跑到燕国,秦灭六国之前,他都是死路一条。按《资治通鉴》,他跑回秦国后仍有一次记录,按《史记》则不知所踪,所以无法确定桓齮到底活到何时。

即便桓齮活到了二十多年后,以他的黑历史,显然也不会被秦廷纳入御敌指挥官的首选。

再次,有些将领死于政治动荡

这部分的代表是蒙恬。

蒙氏家族和王氏家族是秦始皇时期两大名将家族,王翦父子在世时蒙氏被压得死死的,王翦父子相继离世后,蒙氏反而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军功家族。

蒙恬不仅在秦灭六国之战中屡立战功,秦朝建立后,他还曾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并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可谓秦朝军方的中流砥柱。

可惜树大招风,这么显赫的蒙氏家族,想不卷进储位之争也不可能。从记载来看,蒙氏支持秦始皇长子扶苏,但最终继位的却是幼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继位前就矫诏赐死扶苏,将蒙恬收押夺权,随后下诏赐死蒙恬兄弟,长城兵团由王离接管,蒙氏和王氏的权势又颠倒了过来。


最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史书失载

正是因为史书对秦朝名将的记载恨不清晰,才使我们不得不通过其他间接记载来推断上以上三点,但这仍然弥补不了史书失载带来的巨大不足,还有许多名将并不能用以上三点解释。

比如李信,他是秦始皇时期少壮派军官的代表,很受秦始皇重视,把灭楚这种重任交给他一人承担,结果第一次秦灭楚之战以失败告终,秦始皇不得不请出已经告老的王翦。

之后李信仍有出场,曾随王贲灭齐,但灭齐之后就再无记载了,这是一件比较怪的事,因为李信的后人李广是很受司马迁青睐的,没理由不把人家祖先的结局写一下啊。

此外,灭韩的内史腾别说下落,连个姓氏都没留下;辛胜曾与王翦大破燕军于易水,也是没什么记载。


这么多的名将集体失踪,做个大胆的推测,该不会是被秦二世一起赶去给秦始皇陪葬了吧。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可以肯定的是,秦二世继位后,秦国军方很快进行了一场塌方式缺人,导致军事系统的各种职能都难以执行,等到陈胜的起义军杀入关中,秦朝竟然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足够的正规军,陷入既无兵也无将的尴尬场景。

关键时刻,少府卿章邯站了出来,这个从无战绩的文职官员把骊山徒组织起来,一举击破起义军,扛起了秦末的大梁。

但是秦二世的战略就有问题,此时秦朝的军队根本不够镇压天下的,他却把章邯、王离全派出去平叛,项羽一场巨鹿之战逆天反击,把这支秦军最后的精锐送上了当年白起送赵军走的路。

至此,秦朝实亡,秦王子婴掌权后,也是无力回天,只得投降刘邦。

总的来说,秦朝名将集体失踪应该跟秦二世脱不了干系,正是因为他的瞎折腾,军事系统完全乱套,导致秦朝极度空虚,迅速灭亡。

8

章邯不能算不入流。所谓英雄不问出身,还有时势造英雄,不能因为非正规军升上来的,就被否定。

秦朝那些名将老的老,死的死,战斗力不行的继续不行,新生力量又没跟上来,所以一时间缺名将。

平定六国后,秦始皇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城,熔成大钟,还做了十二个铜人,各重千石,放在宫中。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人依据军功加官进爵。可是天下太平后,这条晋升通道变得有限。

兵器都给收缴了,打战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新一代的将领冒头的机会能有多少?不仅缺少出人头地的机会,更缺少实战磨练。


老一辈的将领各有难处,或激流勇退如王翦;或已离开人世,如蒙武;或在二世上位时陨落,如蒙恬。李信在攻楚时被项燕大败,就没有后文了。

新将领缺少冒升通道,青黄不接之时,秦朝危在旦夕,也是天意。章邯的横空出现,简直是逆天的存在。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阿武时间。

(图片均来源网络)

9

(1)灭六国的名将,十四年后,老的老,伤的伤了。至于他们的家族门阀,眼见天下将乱,也有可能,多数在观火。

(2)章邯也是大将。并非不入流的小角色。

秦派遣少府章邯领兵讨伐义军。多有人以为,任职少府,必定是文官了。

实际在唐朝以前,是没有真正的纯文人的。秦时更如此,士大夫能任职高官的,个个皆能领军征伐,并有亲自挺刃上阵搏杀能力的。

因为那时,文武尚末分道,贵族子弟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武艺与文才并重,读书读到能写好一手字了,那么也能持矛击刺,发矢能中靶心了。

少府或是文职,但任少府的,却不是不知兵的纯文人。所以章邯通武艺、并谙兵法,有大将之才的。

况且章邯军中,将门之后也是有的。

王贲之子王离,当时也是作为高级将领之一,在章邯的大军中的。

苏角,涉间,本为蒙括军中部将。应全是秦国将门之后。

秦法森严,秦军本为虎狼之师。而自赵高乱政后,秦对上有法不依,驭下愈发严酷,制度开始崩坏,

然后,军士有功不得赏,亲贵有罪不受罚。如此,失去了制度支撑的秦军,精兵劲卒自然就成了一盘散沙,成了无制之兵。让义军各个击破,也是必然。

恰如后世诸葛亮著《兵要》曰:无制之兵,纵有名将率领也打不了胜仗。

可以假设。如果秦政治不腐,法令仍分明,军功封爵制度不败坏,军士荣誉感仍强,建功之心仍切。

那么任项羽有盖世之勇,也是胜不了秦军的。破釜沉舟之举,或会让楚军全军覆灭。

再说一下灭六国的那些将门。

春秋战国,秦汉之风,很少有死忠于君王的。门阀家族利益是与国事是并列的,

如果君王贤明,大家族自然甘为君王效死。

反之,则良禽择木而栖、名臣择主而事。这是理所当然的!

蒙氏、李斯等举族遭诛后,秦国那些老牌将门们,很可能就是深居简出,再不问国事了。待到天下大乱,则纷纷约束子弟,坐观天下成败了。

后来,估计又一个个的,成了西汉的将门。

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将李信之后。

名将程不识、赵充国全是陇西人。陇西,岂不就是秦地,焉知其祖上不是秦将?

图来自网络

10

章邯并不是一个不入流的武将,他还是有些水平的,比如当周文带领几十万部队打到函谷关的时候,当时秦朝上下也是满朝恐慌,这个时候章邯就提出了将骊山囚徒征召起来与周文大军作战的计划。

其实章邯当时是看出了周文大军的问题,虽然人多,但是其实是乌合之众,绝大多数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没有多少战斗力,只要把骊山囚徒组织起来,击败他们没有多大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章邯是看出了其他人都没看出的问题,才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给秦朝续命了两年。

▲章邯不至于不入流,也能算的上是二流了

不过章邯也算不上一流的武将,因为他对战一流武将的时候都输了,先是在巨鹿输给了项羽,后来刘邦出汉中的时候,输给了韩信。

所以章邯算的上是一员二流武将,并不是不入流的哪种。

至于其他的名将,当时来说基本都已经不在了,有的已经寿终正寝了,有的在内乱中被杀的,还有的在北部的长城军团当中,没有及时赶回。

寿终正寝的就不说了,这些大家自己去度娘就知道了,我只说当时可能能够参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战或是到了晚期才参战的将领。

内乱被杀

内乱当中被杀的是蒙恬和蒙毅兄弟。

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与蒙恬一文一武,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蒙恬掌管长城军团)。沙丘之谋的时候,他在秦始皇的身边,实际上是沙丘之谋的最大障碍。

沙丘之谋大家也都知道,秦始皇外出巡游,在到了沙丘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病死了。本来秦始皇(按照《史记》的记载来说)是打算将公子扶苏召回,很大可能是想要扶苏继承皇位,这个时候赵高便先找到了胡亥,说服胡亥篡改诏书,以帮助胡亥登上皇位。然后又找到了丞相李斯,一开始李斯是拒绝的,后来也经不住诱惑,什么诱惑呢?扶苏与李斯的关系不是很好,而扶苏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李斯觉得君王太明智了,自己的活也不好做,更重要的是他怕与扶苏的关系不好,最终会丢掉自己丞相的职位,他觉得扶苏更有可能会让蒙恬当丞相,于是也参与了沙丘阴谋。

最后的结果就是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后的胡亥自然要对扶苏一党下手,毕竟扶苏一党是他当皇帝的最大障碍。

当然,这个阴谋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当时的长城军团掌握在蒙恬和扶苏的手里,虽然胡亥以皇帝的名义向他们发出了命令他们自裁的诏书,一旦蒙恬和扶苏不认这个诏书,带着30万长城军团杀回咸阳,胡亥一党是没有抵抗力的。

▲蒙恬是当时秦朝唯一的一员一流大将了

怪也就怪在扶苏太老实了,接到诏书后以为是秦始皇要他去死(实际上是胡亥假借秦始皇的名义给他的),便自裁了。之后蒙恬也跟着自裁,就此秦朝损失了当时最能打的一员大将。

至于蒙毅,作为胡亥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也被胡亥诬陷致死了。

晚期参战的大将

作为秦朝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王翦,在秦末时期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王贲史书上只记载到他随秦始皇巡游时期,之后就没了记载,也有可能是死在了沙丘阴谋之中。

他的孙子王离还在军中,效力于蒙恬带领的长城军团。因为蒙恬之死,当时的长城军团应该是内乱了一段时间,或者说是由于失去了指挥中枢,有段时间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所以当周文带领几十万人马打到函谷关的时候,长城军团也毫无动作。

之后应该是王离重新统领了这支军团,毕竟王离也是名门之后,在军中有着一定的威望。在后来的巨鹿大战时期,王离带领长城军团赶到了巨鹿战场,参与了巨鹿战役。

只可惜王离运气非常差,他遇到了战神项羽,结果被项羽击败,本人也被项羽俘虏,最后被杀。

总之,在秦末时期,秦朝已经没有了一流战将,最多也就只有如章邯这样的二流战将了,或许秦朝当时还有能打的将军不过在赵高、胡亥那样混乱的政治局面下,估计其中不少也死在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了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