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

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没能达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亲自规划选址,周公旦亲自营建起来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说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东边有嵩山作为屏障来抵御商人,北有黄河,西有秦岭余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环绕,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防御型的盆地——洛阳平原。

但是,西周初虽然营建好了成周,但是由于南方淮夷的强大威胁,周王室始终未能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成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作周王国的陪都。

虽然是陪都性质,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胁,正式迁都洛邑,就是实现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遗愿,周王国内的各诸侯国应该要普天同庆才是,绝不敢出现所谓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东迁,却事实上意味着周王室的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周平王虽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国立为天子与周幽王对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天下诸侯视为叛逆了。虽然周王室此时因为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得不到天下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显然得不到天下诸侯国的公认。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犬戎、鄫国攻杀于骊山脚下,镐京被彻底焚毁,犬戎从此能自由进出渭河平原。这一事件,意味着叛逆的平王政权战胜了合法的幽王政权,西周正式覆灭。

为维系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与平王“伪”政权对抗。这意味着,平王政权根本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

后来,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人心,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平王政权,这就是郑国和晋国。在这两大诸侯国的扶持下,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周平王势力范围;这一线东南,则成为传统周王室政权势力范围。之所以说“传统周王室”而不说携王,是因为携王政权得不到天下诸侯的真心拥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权也得不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同。


这样的前提下,平王政权虽然能够东迁,但所谓的“周王室”实力却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占领;中原诸侯国大多不认可平王政权;认可平王政权的晋国、郑国虽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却是归这两个国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点光。

因而,平王于公元前759年东迁后,即便后来携王政权被晋文侯彻底摧毁,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土地也不过是洛阳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只比郑国东迁以后的国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么能不被诸侯“吊打”?

最佳贡献者
2

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落后,所以周天子统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权,从上至下授权的统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对较强的实力

所谓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大封诸侯,让诸侯去外地建国,形成屏藩之势,拱卫王室。由于当时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诸侯手里。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异姓诸侯无法动摇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光靠姬姓诸侯的拱卫也不行。毕竟姬姓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国之初,周天子就把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留给了自己。

也就是说,周王室虽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资源优势,周天子仍然可以因为在土地、人口、兵力对诸侯国的全方位优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是封建制度,各诸侯国和周天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地方与中央的附属关系。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跟诸侯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而已。他也要通过后续的发展,继续保持对诸侯的实力优势。否则优势不在,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王室的优势始终都有。但是随着昏君上台,这种优势就逐渐不在了。

好,那么,昏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是在周朝建国大约150年开始出现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继位。这位周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低。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周王室在他继位后,朝政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选择了迁都,让周王室的威信大跌。(迁至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儿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于夷王听信谗言,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用大锅把齐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继位的可不得了,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想改革,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因而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满厉王的所作所为,便鼓动国人暴动,把厉王赶下了台。(现代学者认为周厉王不是昏君,是有为之君,只不过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被赶下了台)



周厉王被赶走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不过周公和召公也没有逆转王室的下滑,西周国势继续衰落。

在当时,由于没有天子了嘛。原本归属天子的财产,比如周天子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著名西六师,被王室近支诸侯纷纷瓜分。诸侯们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疯狂的攫取王室财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后来导致西周灭亡的大祸害郑桓公。

PS:郑桓公能把王室的财产往自家搬,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说,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愚蠢的权力分配,其结果必然就是养了一堆“搬仓鼠”。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当时的郑武公也是个厉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阳了,他也没忘了继续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由于关中平原的资源已经被近支宗室瓜分完毕。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阳。(周宣王继位后,曾经想收回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但贵族们纷纷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厉王覆辙,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兴王室失败后,继位的周王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掉的,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

从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周王室的昏君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出现。这些周天子对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对内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蚕食王室资产。周王室内外交困,这要是不衰落,都是见了鬼了

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对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不再适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经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周平王继位之后,他才想要东迁。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这就好比鸠占鹊巢,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除了搬家,别无选择。

迁都之后,周平王起初很有进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两个原因制约他的发展,导致他振兴王业的举措最终破产。

这两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愿意搭理他。

第二点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够,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个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没有执行力。



由于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样,所以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颓势一点没变。诸侯对王室的蚕食也一点没变。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也就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更无能,诸侯对王室的蚕食更厉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阳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就在周平王死后被诸侯瓜分了。

军队都没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

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

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天下也不能没有周天子这张名牌。所以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时,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名义上是替周天子维护秩序,实际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而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之后的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3

国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化,是国家之根本,从风水上讲,乃一国之龙脉,随便迁都,就会破坏了国家的风水,对整个国家将会不利?所以,迁都乃国之大事,不到迫又得意万万不可迁都。



古人对定都问题非常重视,考虑比较周详。从军事上讲要易守难攻,确保安全和稳定;从政治上讲要便于号令全国,能做到上达下行;从经济上讲,要自然经济发达,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从交通上讲要四通八达,便于兵员和物资运输;从风水上讲,要环山抱水,山水秀丽,有充足的、可供人畜和生产、生活饮用的水源。



古人认为,国都风水的好坏,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风水好,国运昌盛,风水不好,短命王朝,尽管认识上太过偏激,但反映了古人对定都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旦一国之都定好,就不能轻易迁都,否则会动了根本,破坏了水土,给不甘人下之辈有机可乘,对国家长治久安十分有害。

周平王东迁,破坏了周朝的风水,动了国之根本,故周朝天子从此陷入被吊打的境地,更主要的是,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崛起,让周天子失去了对这些诸侯王的控制,特别是周天子连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号令诸侯国?


这就是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容易造成诸侯坐大,不听招呼和国家分裂,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彰显了秦始皇封建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4

周平王迁都之前,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广阔地区;但等到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就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

更可怕的是,在迁都的过程中,各种热心勤王的诸侯大佬,难免趁机发国难财,总而言之,名义上勤王,实际上抢地盘,这也直接导致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地区,最后只剩下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地。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周天子所拥有的地盘,虽然只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地,但却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周天子还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关键是,此时其他诸侯此时所占据的地盘,面积就更小。

比如,此时的秦国还在偏僻的天水和宝鸡为中心的地区;晋国还在遥远的临汾和运城为中心的地区;齐国也就控制了淄博为中心的地区;楚国控制的地区,只是河南、湖北交界的一隅之地。

此时,距离秦国称霸关中,晋国称霸山西,齐国统一山东,楚国威震南方,还差得很远很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春秋刚开始拉开序幕时,就单个地盘、经济及军事实力而言,周天子依然是最重要的实力派之一,当时还没有哪以个诸侯,能够和周天子更占优势。所以乐观点看,周天子还是有机会实现复兴的。

但可惜的是,此后几百年,周天子不仅没有实现复兴,反而被各个诸侯吊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按照英雄史观来看,自然是历代周天子昏庸无能的结果;但其实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周天子所占据的地方,缺乏扩张的空间。

当时周天子所占据的地方,属于河南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区,很繁华也很重要,但恰恰正因为这个原因,放眼整个河南省,那是大小诸侯林立,普遍地区都是名花有主,而且谁也不是省油的灯。

与此同时,河南是天下的中心,而洛阳又是河南的中心,那是标准的四战之地。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想要扩张自己的地盘,其难度可想而知。

相反,陕西、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一方面地处当时天下的边缘,不用面临四面受敌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当时这些地区都属于是偏僻地区,它们四周还有很多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无主之地。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政权处在这种地方,自然相对统一扩张自己的地盘。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原先偏僻的地方也可以被开垦成农田,其经济实力也跟着突飞猛进。

于是乎,等到百年之后,齐称霸山东、楚称霸湖北、晋称霸山西、秦称霸陕西,甚至吴越都先后称霸江浙,而河南省呢,却始终无法决出一个真正的霸主。

另外,周天子始终无法复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周天子的地盘旁边,有一个始终能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诸侯,它就是郑国。

当时的周天子,是以洛阳为中心,而郑国是以新郑为中心,两国从地理上是紧挨着的。而且,郑国国君和周天子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想当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战死在骊山脚下时,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就跟随周幽王一起战死在骊山脚下。并且,周幽王和郑桓公,还是叔侄关系。

因为类似的原因,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的二代国君,就是周平王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事实上,如果周天子和郑国国君能够实现联手,那绝对可以吊打天下诸侯。

问题是,基于郑国国君的利益,自然不希望和周天子联手。因为,他们两个联手后,谁来当老大?从大道理讲,自然是周天子,那这也就意味着两国一旦实现联合,郑国可能会渐渐被周天子给消化掉,郑国国君也将沦为周天子的一个打工仔。

对此,郑国国君自然不愿意;当然,让郑国国君当老大,周天子也不会愿意。在这种背景下,郑国和周天子自然无法实现联合;更关键是,当时周天子的实力与郑国的实力,又是半斤八两差不多。

于是乎,双方谁也无法兼并谁;并且周天子也好、郑国也好,也都不希望对方强大起来;因为对方强大了,就有可能兼并自己。因此,双方一旦看到对方有扩张领土的势头,就跑出来背后捅刀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发展不起来,只能坐困而亡。

5

国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哪个时代,迁都都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说成是一次政治改革也不为过。历史上有名的迁都有秦国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是在社会经济改革后的和平年代,为避免改革受到在旧都盘根错节的守旧势力,力推新政而迁都的。

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情况却有不同,是周王室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后被迫迁都的。

周王朝是一个联邦共主制的国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亲亲善恩”使得周人的势力在200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各地的封国逐渐从一个个孤立的城池发展为连片的领土。虽然周王室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周王室作为联邦共主,需要不停地率兵攻打四周的蛮夷,并且巡边,以示周王威仪,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损耗。

此消彼长之下,发展到周懿王时,已有很多诸侯国逐渐不朝宗周,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厉王即位后,淮夷和东夷交相攻打成周,兵锋到达伊、洛之间,周厉王调来西六师,并且从北方调来殷八师,这才击败了戎族发起的攻势。

(改革失败的周厉王:周王室已经受制于贵族势力)

深感于周王室势力衰弱的周厉王,最终决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然而,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不成功,周厉王的“山林专卖”政策使得很多百姓没有了生路,“卖官鬻爵”的做法使得“世为卿士”的贵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权柄,周厉王的统治基础动摇了,于是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命令调兵镇压,却被告知“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过上了流亡生活。

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周宣王即位,在前期尚能举贤任能,国势复振。然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屡次为恢复逐渐没落的王权发动战争,极大损耗了国力。在公元前817年鲁国“废长立幼”的事件中,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祖法维持周制,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威望大损。

在周宣王后期,周王朝已经已经开始衰败了。继承周宣王事业的,是“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的周幽王。关于这位周王,历史上有“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昏君的代名词。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

周幽王当政时,周王室力量已大不如前,正当励精图治,然而此君却喜好美色,亲近佞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佞臣逢迎周幽王,献上了一个绝色美女,唇红齿白,发挽乌云,仪容娇媚,周幽王喜不自胜,赐名褒姒。周幽王不理大臣女色祸国的劝谏,当夜便与之同寝,在后来的日子里,更是坐则叠股,食则同器,如胶似漆。

申后认为褒姒受宠,自身地位难保,在太子宜臼的设计下,教训了褒姒。美人受辱,周幽王自然愤怒,于是将申后囚入冷宫,并派人追铺在逃的太子宜臼,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太子逃到了娘舅那里,将实情告知舅公,申候大怒。不久就听说周幽王将派兵来攻打申国,申候是弱国,抵御周军力有不逮,因此申候历数周幽王的罪过,号召诸侯共讨,并联络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三川多次地震,民众生活艰难,城墙多有坍塌,宗周势力处于历史最低点,为了防备异族攻击,周幽王决定迁都于向地。然而还未成行,犬戎五万大军攻来。宗周重臣安排抵御,结果失败城破,周幽王被杀,褒姒不知所踪。此即西周版本的“靖康之耻”。

(西周版靖康之变:平王东迁)

西周在异族攻破都城的情况下亡国,犬戎在镐京大肆抢掠数月之久。诸侯见到镐京城破,发兵勤王,在众多诸侯的合力下,击退了犬戎。

外患平靖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周王,史称周携王。从此二周并立,时间长达10年。在东周刚刚开始,周王室就因王位之争发生了动乱,最后要靠着晋文侯袭杀了周携王才使得二周统一。

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的关中平原,但是在伊、洛地区尚有方圆600里土地,在春秋初年也堪为一流大国。然而由于周平王王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诸侯的一致认可,周平王不得不分封土地的手段来巩固他的王位。在西周时周王室能够获得单边霸权,是因为其具有碾压的实力。如今的周王室被异族击败,同时自身内部发生的分裂和动乱,也需借助其他诸侯国才能摆平,这动摇了周王室“宗法制”、“礼仪制”的政治基础。人心思乱,各地诸侯从此打破了周王室王权神圣的心理迷信,理解了实力代表话语权的政治语境。

(周王室最后的救亡之举:繻葛之战)

因此就爆发了周桓王在位时的繻葛之战。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因为郑国在护送平王东迁时立下大功,因此被周平王任为“卿士”,以诸侯国的身份掌管全国政事。为避免郑国利用职权变得更为强大,周桓王在郑庄公回国时,罢免了郑庄公的职位,将国事委任给另一个诸侯。郑庄公气愤地质问周桓王何敢有贰心,气的周桓王牙痒痒。随后又发生了郑庄公抢收周国的麦子的事件,周桓王被郑庄公欺负到头上,不得不有所表示。

因此周桓王拉上了几个小诸侯国以壮声势,带领周师兴兵问罪于郑庄公。郑庄公倒也不怵,双方在繻葛发生了战斗。此战周桓王失利,胳膊上还中了一箭,狼狈逃回洛阳。此战后,周王室连维护自己的威信都已做不到,诸侯自此轻之。由此,拉开了春秋五霸的序幕,也开启了周王室被各种吊打的历史。

(王子克之乱:周王室的沉沦不可挽回)

此时的周王室,如果能够振作,也未必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毕竟后世统一六国的秦国此时还在宗主秦开的带领下在关中平原上与戎人打游击战呢。然而,正当有所作为时,往往容易出问题。周桓王之后,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早已被破坏,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又爆发了严重的三次内乱。这些内乱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国力,同时让周王室原本不多的威望再次降到谷底。由于这些内乱都是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定,因此周王室还不得不继续分封本已不多的土地用以酬谢。结果,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经泯然众人,以至于最后分封的两个封国因国土面积太过狭小,自降封国爵位为侯爵——东周君、西周君。

6

天子之所以是天子,有三个必备条件:其一、名正言顺;其二、诸侯拥护;其三、军队强大。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有弑父的嫌疑,周幽王死于戎人之手,而戎人是申侯引进来的,申侯用戎人杀幽王的目的是保护周平王。由于周平王是申侯所立,而申侯是弑王者,故天下诸侯不承认周平王的正统地位。周平王无法击败戎人,迁都以避戎祸,迁都是百姓没有迁走,又是诸侯护送到洛阳的,因此周平王的财力不强,军队不强。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贤德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废长立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国。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野蛮的犬戎大肆杀掠,杀死周幽王,劫掠镐京而去,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余臣为携王。携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郑武公联合郑国、卫国、晋国的军队进入关中,意图击杀周平王这个伪天子。

周平王以允许秦人立国代价,让秦襄公出兵击败戎人大军。申侯以提高郑国、卫国、晋国三国的爵位为条件,让三国反戈周携王,拥立周平王。王位的继承,一般诸侯是不能决定的,周制规定立嫡长子为君,嫡长子死,则依次立之。周平王和周携王均为诸侯所立,周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甚至破格升级诸侯的爵位,秦国由附庸升为伯国,郑国由伯国升为公国,卫、晋二侯国升为公国。另外两王并立的时期,平王居申国,携王居虢国,戎人占镐京,因此天下诸侯有九年时间没有朝拜天子。

周平王成为天下唯一的王后,镐京残破无法居住,戎人大军不是周王室能击败的,为了避免像父亲一样死于戎人之手,周平王号召诸侯勤王东迁。周平王东迁,迁的只是王族、贵族、诸侯,丰、镐二京的百姓都没有迁走,到了中原后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关中八百里赐给了秦人立国,王室控制之下的领土不断被强大的诸侯蚕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土地、人民、军队是一个天子的基础,三样都少且弱的天子能得到人的尊重吗?

7

其实周平王迁不迁都,都会开始被诸侯吊打了。

西周在刚建立之初,周天子控制的土地是天下最大的,从周原(周发源地,今陕西宝鸡市的岐山县)到丰镐(今西安附近)再到洛邑(今洛阳)广大土地,都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而且当时的周王室养着周六师、殷八师这样强大的军队,包括后来组建的新三建,周天子在当时是吊打诸候的,哪个诸侯不听话,周天子随时带领军队讨伐。



西周经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周游实力开始削弱,但仍然对诸侯有着绝对控制力。周夷王时期,还将不听话的齐哀公当着诸侯的面活活煮死,而齐国一点也不敢怨恨周天子,再接下来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宣王时期的穷兵黩武,周幽王时期的峰火戏诸侯和废长立幼,周天子的实力已经衰弱到同大的诸侯国一般的实力,但仍然对部分较小的诸侯国有着控制力。

周平王是周幽王的长子,因为被父亲所废除太子之位,结果周平王的外公申候联合犬戎把周幽王杀了,硬是立周平王为天子。周平王的外公是申候,也是当时的一个小诸侯,在周幽王时代,就敢联合外族犬戎来攻打周天子,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叛乱事件,是诸侯明目张胆反叛周天子的明证。



而且周平王涉嫌弑父。周朝是有礼制的,弑父绝对是人神共愤的,当时天下的诸侯马上就分裂了,虢公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周携王,而申候、鲁候、许文公立周平王为天子,周朝出现了二个天子共存的现象,这对周王室又是一大打击,周携王直到公元前750年才被晋文侯杀死。

周平王上位后,周王室的土地已经缩小到洛阳到崤山以东一块,已经不到周初的十分之一了,而直辖军队也由于土地的急剧减少而减少,此时周平王的实力,已经只能和一个小诸侯国一般了,像齐、晋这样的大诸侯国,周王室的实力已经不如了。



周天子被诸侯吊打的原因有以下:

1、西周以来,周王室的实力一直处于下降周期,到周平王时期,已经衰弱不堪了,周平王无力阻止这一趋势。

2、周平王涉嫌弑父,导致诸侯分裂,实力进一步下降。

3、周平王时期的土地和军队实力急剧下降,已经不如诸侯国了。

4、周平王上位是其外公借助了犬戎的外军,周王室直辖军队在犬戎之乱中,被消灭殆尽,就连迁都是靠秦国护送的,而重新组建军队由于土地太小,不够供养。

8

周天子是一家500强公司的老板,诸侯如同分公司。有一年,公司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周天子决定把公司的总部进行搬迁,企图摆脱这一情况。

这一搬过后,周天子发现刚开始诸侯挺尊重自己,行事就肆无忌惮。培养权臣、放任兼并、赏罚不明……

几番折腾下来,西周规模、财富、军队都不如分公司了。这样被吊打,并不是迁都的锅。

八百里分麾下炙

周朝的衰落是一个持续地过程,致命一击便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了。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候自然不服,便联合犬戎攻破了西周国都镐京。

此战,最大的影响便是西周王室威严扫地,其次才是财富、领土、士兵相关的损失了。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西周灭亡过后,这条制度名存实亡:一方面周天子无力维持这样的军力,另一方面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借着各种名义扩充军队。

东周建立之初,王室势力大损,无力去压制诸侯,只有依靠诸侯的势力来帮助自己维持统治。

在周平王即位的时候,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或余)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而周平王自己却无力去讨伐他,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才被晋文侯给打破,周朝再次归于统一。

迁都雒邑

周平王是个很没有主见,也缺乏能力的人。

如果说周平王迁都对周朝的影响有多大的话,用两张图片说明。

西周:

东周:

洛阳是西周强盛时期为了展示周王朝的强大实力,方便诸侯来朝而建立,它虽在天下的中心,却也让东周的国土面积大减。东迁之后,它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在诸侯之中也勉强算中等规格。

东周依靠诸侯统治的后果便是秦、晋、郑等国家不断吞并、扩张,周王的威望势力已经逐渐跌落。

在周郑交质和射王中肩这件事后,周天子在诸侯心目中名存实亡,诸侯不断挑衅周天子的底线。

周天子的灭亡是一件件事情的综合,而非迁都一事的原因,周平王放纵诸侯,终于导致了诸侯对周天子的敬畏逐渐丢失。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 ̄)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9

周平王迁都不是周天子被吊打的原因,而是事实的体现,周平王是无奈迁都的。

迁都是祖宗计划好的

东迁并不是周平王才有的想法,在他之前,西周刚刚建立的时候,周武王、周公旦等都想要迁都。

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由于商人的势力犹在,其它方国也没有对周人臣服,在周武王生前,迁都之愿没能达成。

随后周公辅政,剿灭了商朝的残余反对势力,以分封笼络人心、镇守四方,天下算是安定下来。周公旦于是开始在洛邑营建了成周,想将之作为都城。

但成周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附近的淮夷实力强劲,一直到后来春秋时期洛邑附近还有不少夷人,楚庄王打夷人的时候,就顺道去问了一下九鼎。

反观镐京,虽然临近西戎,但是周人就是靠打西戎起家的,周朝建立之后,周王室也经常和犬戎等交战,都是胜多败少,镐京的安全形势比洛邑要强,所以周王室始终没能放弃镐京东迁成周。

镐京丢了

周王室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迁都,为什么周平王就迁了?因为他没办法,镐京都被犬戎占了,抢又抢不回来,他不去成周难道风餐露宿不成?

犬戎在西周初期被周王朝吊打,对周王室根本构成不了威胁,但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到周宣王后期,周王朝再次出兵攻打,却落下了“不克”的结局,自此之后周王室多次出征变成了败多胜少。

犬戎对周王室能构成威胁,但是如果诸侯团结帮助,犬戎也不会是什么威胁,但分封制的弊端就在于想要维系诸侯对天子的臣服,天子自己必须保持强大。随着周王室衰落,不听话的诸侯越来越多,甚至有的明里暗里跟周王室斗了起来。

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了申后的王后之位和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和申后暗中逃到申国,申侯大怒,联合鄫国、西夷、犬戎大举进攻镐京。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周天子的权威早已大不如前,申后被废,如果申侯被压制,他应该向周王上书认错,但他却是直接发兵,显然是不怕周王。

在联军的进攻下,镐京城破,周幽王被杀,太子伯服被杀。

二王并立

大王死了,都城丢了,太子没了,周王朝改由谁来当家呢?为此,诸侯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申侯为首,在镐京的废墟上拥立废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而另一派在中原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是为周携王。

就合法性而言,靠外家联合异族攻杀父亲、焚毁都城的周平王怎么也比不上正正经经被诸侯拥立的周携王,事实上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也没有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周携王一直在跟周平王“伪”政权对抗。

但在利益面前,合法性算什么,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知道周携王怎么搞的,跟拥立自己的诸侯闹翻了,郑国和晋国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周平王政权,这可是周携王政权的顶梁柱,他们一走,周携王政权就要塌了。后来,周携王政权被晋国送上了黄泉路,其掌控的土地,也落进了晋国的腰包。

迁都后的悲惨生活

虽然解决掉了周携王成为唯一的王,但是周平王的实力还是如旧,并没有得到所有诸侯的支持,晋郑的倒戈不过是利益使然,为此周平王还付出了不少土地的代价。

仅仅是利益关系,让晋郑等国去死拼犬戎,夺回镐京,显然不现实,靠周平王自己更不可能,所以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还大方地把镐京周边赐给秦襄公作为封地,秦国正式立国。

虽然迁都成功,但周平王的合法性本就遭到质疑,再加上诸侯早有脱离周王朝的意思,如今找到了借口,还不好好闹腾一番。

再加上晋郑等国,他们护送周平王可不是出于义举,而是像要控制周王获得更大的利益,周王室因此受制于支持者。

无奈迁都之后,周平王才突然发现,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已经完全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周王室权威尽失,衰落已成必然。

随着诸侯的不断强大和周王室的越发衰落,不打怎么行?

10

周王迁都是西周王朝衰落的结果,而不是迁都才衰落。

自西周发生“国人暴动”后,被驱逐的周王客气他乡。这件事的本身说明王权受到极大的挑战,周王室虚弱的表现。客死他乡的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在位期间国力曾得到一定的恢复,但他主持的对外战争导致周朝精锐丧失,“料民”便是周宣王的补救措施。之后的周幽王很是陷入后宫继承人斗争中,结果诸侯申侯引外敌攻破了镐京,幽王被杀。至此西周可以说是国力大伤,周平王成了天子,但已不能抵抗外敌的入侵,所以他才决定东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