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两个成语生动概括了落魄时期的韩信生存状态。韩信对这两件事情的处理办法,也显示出他独特的价值观和个人的志向抱负。

这两件事在史书中的描述都很简单,至于韩信发达后如何报答漂母,及惩罚羞辱他的流氓,基本出于民间传说,而非正史。

《史记》记载的漂母饭信故事及相关传说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从史书记载的情况看,韩信很可能是一名孤儿,贫穷,只能吃百家饭,到处蹭食。看起来韩信也不够乖巧,时间久了,人人都讨厌他。

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南昌亭长,就是一个叫南昌村的村长。韩信曾经在村长家里,一吃就是几个月。村长夫人非常讨厌这件事,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他走。就玩了个绝招,早上做完早饭,一家人背着韩信,躲在床上吃。

等韩信到来,一看空空的锅,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了,于是一声不吭地离开了村长家里。这个故事还引申出一个成语:昌亭之客,意为寄人篱下的生活。

估计韩信也觉察到了别人的态度,他尽量减少蹭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就到城下钓鱼充饥。河边经常有一群漂母浆洗衣物,漂母是一种职业,专门替有钱人家洗衣缝补,很辛苦,收入低微。

有一天,一位漂母见韩信饥饿难忍的样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吃。一连数十天,漂母天天给他带饭,韩信很感动,说:我将来必定对你有重重回报!

漂母一听大怒: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哪是图你的回报?有人说,漂母是在激励韩信,其实我认为漂母恐怕更多的是怒其不争。正因为如此,漂母才是真正不图回报的救济,她完全是处于本心的悲悯而已。

韩信发达后,回到老家探视了漂母,一次性赠漂母黄金一千斤!这笔钱,放在当时,一个普通人家,至少可以够花几千年!

以上就是正史的记载,在民间传说中,韩信还召见了南昌亭长,只给了一百钱,说他是个好人,但做事有始无终。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韩信的心胸有点狭窄,跟后面对待小流氓的处理方式不一致,这个故事不大可信。

还有民间传说,韩信后来认漂母为母,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而已,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史书不见记载。

《史记》记载的胯下之辱故事及相关传说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侮辱韩信的是个屠夫,小年轻一个。少年麻木,有眼不识泰山,挑衅韩信说:你长个大个,成天配把宝剑,看着像个大丈夫,其实就是个胆小鬼!”其他人跟着起哄,说:“如果你有胆,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没胆量,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一言不发,挨个打量了他们一番,竟然真的俯下身,从那人的胯下爬过!满大街的人都哄笑,就差拿臭鸡蛋砸他。

关于小屠夫为什么如此羞辱韩信,韩信又为什么那么顺从,史书没交代。民间传说林林总总,有说韩信偷了人家的肉,有说小屠夫想要韩信的剑,韩信不给。这些说法都是野史,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民间传说,韩信发达后,找来那位屠夫,这家伙吓得浑身筛糠,以为韩信要报复他,没想到韩信不但没有报复他,还任命他做了个小官吏,从此跟他后面混。由此故事,后人夸赞韩信心胸宽阔。

这个记录也不大靠谱,韩信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提拔,侮辱过自己的人?除非当初屠夫做得对,是韩信错了,否则韩信不是缺心眼吗?他在那么多人家蹭食,不去回报,偏偏拿块金砖砸仇人?

韩信的生存状态及当时的社会现象

像韩信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在西汉其实很普遍,绝不是个案。比如,汉武帝时期有个叫主父偃的,也是个人人讨厌的大才,混得惨的时候,连父母兄弟都不愿意跟他相认。汉成帝时期有个叫陈汤的将军,年轻时候也是到处乞讨蹭食,被人看不起。

年轻时候穷困潦倒不算什么,为什么西汉集中出现?而且在发达之前,如此被人看不起,融入不了主流生活圈呢?

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韩信、主父偃和陈汤,按后来的分类,他们都是寒门仕子,靠读书求学,进入仕途的一个阶层。可惜的是,他们生不逢时,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士族阶层还不是社会主流,他们缺少正常的出仕途径!

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学了一身本领,志向高远,不愿意从事耕种、经商之类的职业,连养活自己的都困难。又不愿意对社会世俗低眉顺眼,因而与世俗格格不入。为了生活这个基本条件,蹭食对他们来,就是最“体面”的生活方式,乞讨、借高利贷,甚至坑蒙拐骗的事都干过!

他们想要出仕,只能通过权贵们的举荐,在西汉叫“察举制”。可是,除非真的有慧眼识才的贵人出现,在此之前,他们只能活得像鼹鼠一样!

韩信还算幸运的,他碰上了慧眼识珠的萧何,包括主父偃和陈汤,都遇到了贵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光辉。像他们这样,被埋没的恐怕会更多!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紫气东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一起交流探讨。

韩信当上楚王后,衣锦还乡,分别召见漂母、和曾经侮辱自己,让自己钻裤裆的流氓。那么他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一、以千金厚赐漂母。

想当年韩信家贫如洗,一日三餐没有着落。于是跑到河边钓鱼,有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给饭菜给韩信吃,连续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感激道“他日我封侯拜相,必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大娘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漂母一席话,触动了韩信,韩信随之拜别漂母,赶去投军。韩信回家乡后,信守当初许下的承诺,以千金厚赐漂母,体现出韩信知恩图报的本性。

二、对曾经侮辱自己的流氓,并没有瑕疵必报,反而提拔重用。

韩信经常佩剑走在街上,有一天有个流氓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杀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犹豫了一下,低下身,趴在地上,从他胯下钻过去了。满大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如果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身上,都会拔剑去杀了那个流氓,可韩信没有,并不代表韩信没有血性,只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后来韩信封楚王回乡后,召见那个流氓,流氓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韩信并没有杀他,也没有让流氓从韩信胯下钻过去,而是封他为中尉,加以重用,并对手下将领说“这是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立万,所以就忍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大丈夫生于天地,懂得知恩图报,能屈能伸,在身处逆境时忍辱负重,忍常人不能忍的屈辱,才能在将来奋发图强,才能比别人更胜一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

韩信早年很落魄,混得很差,一度沦落到靠漂母施舍米饭的地步,还曾受到流氓的欺负,受胯下之辱,那么后来他发达后,是如何对待漂母与曾欺辱他的流氓呢?

第一,漂母之恩

韩信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艰苦的生活,令早年的韩信备尝辛酸。从小开始,为了生存,他沾染上一些坏毛病,有点无赖,脸皮厚。他有雄心抱负,却没有解决生计的本领,既不会耕田种地,也不会经营生意,什么也不会。

可是日子还是要过,怎么办呢?只能死皮赖脸了,赖在亲戚家,赖在朋友家,吃他们的,住他们的。不用说,很快他就遭到大家的唾弃了,几乎所有人都非常讨厌他,当他是丧门星。有时实在混不下去时,甚至沦落到向人乞讨的地步。

有一阵子,韩信生无着落,饥肠漉漉,只好拿了根鱼竿,到城下的小溪里钓鱼,钓了半天,没有钓上一只。此时,溪边有一些老妇人正在那漂洗衣服,有一位漂母见到韩信窘迫不堪的样子,于心不忍,便给了他一些米饭吃。韩信实在饿坏肚子了,他接过米饭,狼吞虎咽便吃起来。接下来一连数十日,韩信天天到城下钓鱼,每次这位善良的漂母都给他米饭。韩信心怀感激地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漂母。”漂母一听,非常生气地答道:“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却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因为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想要你的什么报答!”

看来韩信的早年,混得真是够惨的,或者是老天爷要让他在苦难中磨炼呢?

第二,胯下之辱

当时,淮阴城中的人都看不起韩信。大家更气愤的是,韩信连饭都吃不饱,腰间居然还佩带一柄剑,装什么装嘛!

有一回,韩信正佩着剑在路上走,遇到一个杀猪的流氓,带着一群喽啰,拦住了韩信,当众侮辱道:“你这小子虽然长得人高马大的,还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罢了。”

韩信不打算理睬他,可是被这伙人围住了。这个流氓更得意了,放话道:“韩信你要是有种的话,就拿剑刺我;要是没种的话,就从我袴下爬过去吧。”韩信本是胸怀大志之人,哪受得了这话,下意识按住佩剑,杀人的念头都有了。但是,拔剑那刻,他犹豫了。杀人固然容易,但拿自己命去抵一个流氓的命,合算吗? 因为一个泼皮而死,不值得!

想到这里,韩信把心一横,好汉不吃眼前亏,竟然俯身从那个泼皮流氓的袴下钻过去了。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的时候,当时整个集市里的围观者都轰然大笑。

第三,当韩信荣归故里,如何报恩与报仇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靠漂母施舍度日的人,一个受胯下之辱的人,居然成为一方诸侯。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受封楚王,荣归故里。

此时韩信已是万人之上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属国内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威风凛凛。回想当年在家乡的那些窘迫遭遇,恍然有隔世的慨叹。如今家乡的故人们见到韩信,不敢抬头仰视,昔日的瘪三浪子,如今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首先,韩信要兑现自己的报恩的承诺。当年他对给他一碗米饭的漂母说,将来一定会重重报答。于是他派人找来当年的漂母,重赏千金。漂母做梦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只是出于同情心,随手给了点米饭,换来了千金,一下子成为富婆,这个投资回报可谓丰厚。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无论是同情心或感恩心,都是可贵的。

之后,韩信又找到当年凌辱自己、使之受袴下之辱的小流氓。小流氓当吓得浑身发抖,但是韩信既没杀他,也没有打击报复,而是出乎意料地给了他一个中尉的官职。这就奇了怪了,人家羞辱你,不报仇已是宽大为怀,为什么还给赐给官职呢?我想,这里有两点因素:

其一,韩信认为胯下之辱,既是耻辱,又是一种激励。要是没有这个流氓的侮辱,他或许在落魄中会渐渐消失掉雄心壮志。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事,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人为什么能干大事,要么有所图,要么是有所激有所逼。这句话可以作为韩信的一句注脚,没有胯下之辱之激、之逼,他还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到底。

其二,韩信这样做,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广胸怀。我们有一句话叫大人不计小人过,我能宽恕你,就表示有一种优越感。当然,我认为这也可以是一种另类的惩罚,表面上是给你一个官职,但是你就成了我的下级,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就得对我恭恭敬敬,点头哈腰。这不也是一种惩罚吗?

4

这两件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里面都有详细描写,任何人只要一度娘就都知道了,所以红尘君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来分析一下这两件事背后的原因。

军神韩信

大部分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韩信乃是一代军神,历朝历代各种方式排列下来,不管怎么排,韩信基本都在前十。

毕竟所谓的名将都是靠对手来衬托的,你怒打一只猫就是普通人,怒打老虎就是武松,而韩信大败的对手是谁呢?——西楚霸王,项羽。

这位大哥也是非常威猛的主儿,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一战就击败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一举奠定了反秦的格局和态势,堪称史上最威猛霸气的战斗之一(千万注意,不是战役)!

但是项羽这么牛逼,最终还是被韩信十面埋伏,垓下一战让霸王都信心尽失,直接自刎而死,连突围的勇气都没了,韩信军神的名号当之无愧。

所以,红尘君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以后要吹自己多牛逼,最好就不要贬低自己的对手——比如抗日神剧那种,因为只有对手强大,才能说明你的胜利有价值,比如鬼子都那么二那么蠢的话,这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十五年抗战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千金保一饭之恩

说完韩信,咱们来说漂母这件事。

韩信最早的时候家里很穷,而他的兴趣又只在学习兵法之上,根本就没精力也没兴趣来种地啊,经商啊等等。

其实韩信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长也是固定的,你想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无一不会,但无一不精,相反,只有你在你擅长的领域内做出超强的突破,才有绝对的竞争力

打个比方,那些奥运冠军们,他们由于从小就要训练,文化水平比起咱头条的大部分网友都是不如的,可咱万千条友中又有几个比人家出色的?许多都是大V的自媒体,还不是得追着人家明星的热量不停跑吗?

但是那个年代生产力不发达,更加没有互联网,韩信你再牛逼,没饭吃还是不行的,在被一个亭长的老婆羞辱了之后,韩信一怒而走,出来钓鱼,想要吃鱼解饿。

可惜这位军神钓鱼水平也不咋地,他的那套兵法在鱼身上根本无用武之地,最后饿的快要昏倒了,有一位漂母(洗衣服的阿姨)很同情他,就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这才没让军神饿死。

红尘君再多说一句,若是没有这个漂母的话,也许最后就是项羽得天下了,可见有时候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可能在地球的另一面引起一场台风,这绝对是有道理的

之后韩信发达做了楚王之后,以千金(不是一千两金子而是黄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吧,而已。。。)报答了当初的那位漂母,让其余的漂母们后悔的眼泪都流干了。

以德报怨报胯下之辱

这也是韩信年轻时候的事情。

由于这位军神大人一向是一手兵书,一手宝剑的,十分另类,这让许多同乡人都看的很不爽。

其实这个可以理解,越是小地方越不允许另类存在,比如你在北上广不结婚甚至搞百合都没人管,因为太正常了,但是若你在农村,二十五还没孩子估计就要被全村人轮流上课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年轻人十分讨厌韩信——其实他并不知道,他骨子里是自卑,因为我没有,所以你也不能有

所以他就挑衅韩信,让韩信和他决一死战,比试剑术,若是不敢的话就从自己裤裆下面爬过去。

但是韩信真的就爬了,他是不敢吗?当然不是,连项羽都不怕,他会怕一个乡下小子?

他是不屑,他的命很宝贵,大志未酬,哪里有精力和这种小子一教生死呢?赢了蹲大牢,输了更是废了,这种傻事韩信又怎么会干?

相信韩信在转身的那一瞬间,心中一定发下了千万誓言——我一定要功成名就,才能不负今天的如此耻辱。

这次胯下之辱更加成了韩信心里的一根刺,就像是勾践的卧薪尝胆一样,逼着他更加努力,最终成就大业。

但是功成名就回来之后,那人自己都瑟瑟发抖,跪地等死了,韩信却不仅没有杀他,甚至都没有说他一句,还把他提拔为自己的护卫队长,说他当年激励了自己。

什么叫度量?这就叫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睚眦必报的,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比如说项羽。

红尘君说

综上而述,红尘君最佩服的军事家就是韩信,不仅因为他的用兵如神,更佩服他的这种胸襟和气度,以及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只是可惜的是,韩信是个超一流的军事家,却是个三流的政治家,不懂得厚黑权谋之术,所以最终悲剧,实在让红尘君非常遗憾。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_^


在下红尘如镜,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朋友们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留言聊天,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

简单来说,有恩报恩,以德报怨。

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是韩信落魄时的两件事,司马迁将之记载进了自己的著作《史记》,让我们可以看到青年韩信的窘迫生活。按现在的主流眼光,韩信其实是个很奇怪的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从这段记载来看,韩信简直就是懒鬼代言人,什么都不干,一天天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被人讨厌着,直到被逼做出改变。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韩信应该是那种身怀本领却无处施展的人物,当时没有科举制,也没有察举制,他根本进入不了权贵阶层,同时他又瞧不上农民、商人,不想干活,那就只好蹭饭了。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张良、韩信次第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野路子出来的人打仗厉害是可能的,比如李云龙同志,但要总结出军事思想,本人的文化水准一定要够。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有足够文化水准的,鉴于他在汉朝建立数年后就被杀了,他的文化应该是在青年时期就有的。

而且韩信有佩剑,剑乃“百兵之君”,一个八辈贫农肯定是没有剑的,韩信很可能是个贵族之后,只不过落魄到了没饭吃的地步,身上最值钱的估计就是那把祖宗留下来的佩剑。

韩信这样一个又穷又懒混饭吃的“废物”(如果没有后来的事,这个称号的确很符合他),整天没事就带着剑上街转悠,这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一个屠夫拦住了韩信,恶狠狠地说:“看你个子比我高,总佩戴着剑四处走,可我知道你其实就是一个胆小鬼。假如你不怕死,那就拔出你的剑,一剑刺死我;不然,你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屠夫便双手叉腰,岔开了双腿,眼神极尽蔑视之意。韩信盯着屠夫看了一会儿,俯下了身子,匍匐在地,从屠夫的胯下爬过去。

当时集市上很多人, 都讥笑韩信是一个懦夫······

这个“懦夫”还真不幸地差点饿死,因为他的长期饭票——亭长家女主人不乐意了,天天提早做好饭吃了,等韩信准时来的时候,已经没东西吃了,韩信“知其意,怒,竟绝去”。

走是走了,饭总得吃,韩信就跑去河边钓鱼,可半天还钓上来一条,差点饿死,幸好有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可怜他,给他送饭吃,一连送了几十天。

韩信就高兴了,对老婆婆说我以后肯定好好报答您!老婆婆不屑一顾:你也好意思说!好好个大男人自己都养不活,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送吃的,谈什么报答!

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一个救了韩信,一个侮辱韩信,但二者对韩信多少有点激励作用,后来项梁起兵吴中,渡江西向,路过淮阴时,韩信仗剑从之,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诸王,韩信被封为楚王,都下邳,他的老家淮阴,就在楚国治下。

衣锦还乡,韩信派人叫来了给他饭吃的老婆婆、被他蹭饭的亭长以及令他受辱的屠夫。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对他的恩人与仇人们,韩信给了老婆婆千金;给了亭长百钱,还训了一句;给了屠夫一个职位,并解释了自己不杀他的原因——杀之无名。

从过往经历看,韩信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不屑务农,不屑为吏,更不屑经商,于是落到差点饿死的地步,他厚着脸皮去蹭饭,他忍着屈辱钻人胯下,只为自己的追求。

韩信的追求是什么呢?大概是功名吧,一旦看不到获得功名的希望,他都会果断跳槽。而在秦朝杀人,取功名之路就断了,要么身死,要么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总的来说,韩信的思想跟那个时代许多人是一样的,具有非常浓厚的分封制意味:国士待我,国士报之,所以才有“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在韩信看来,自己功高,刘邦就得裂土以封功臣,这样我才会为刘邦卖命嘛,可关键是,这时候分封制已经逐渐被郡县制代替了,皇帝们不会再把权力分给别人了,他们只要臣子无条件的效忠和自家万世一系的权力,异姓王这种威胁,该清除就得清除。

韩信跟刘邦思想差异,导致了他被刘邦伪游云梦所擒,降为淮阴侯,之后又被冤杀,全族皆灭。

6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边批:信之受祸以责报故。〕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这是<史记>原文,关于原文的解释也有好多种。那么韩信在功成名就之时是如何报答漂母的呢?漂母又是何许人呢?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漂母并不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代一批人。淮阴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属于鱼米之乡水系众多,当地的父母在闲暇时刻一般都会选择在水边洗衣服,这些洗衣服的人便是漂母。韩信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表,在当时很年轻,整天游手好闲,在家没有几个朋友的,因此,只能经常一个人孤孤单单在河边玩耍,这也促成了他和漂母们的相遇。漂母当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他一点舍施。韩信也因此很是感激。

明确了漂母是一个职业后才能谈到后面的韩信是如何报答漂母们的。也就是说韩信并不是报答的其中一个人,而是像今日刘强东一样,返乡报答了所有的70岁以上的老人。那么韩信呢,也是如此的。对帮助过他的漂母们逗给予一定的报答的。

韩信知恩图报,值得学习。那么韩信对于当年给他胯下之辱的社会流氓又是怎么报答的呢?我们说韩信并没有睚眦必报,而是以德报怨,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史记当中就有明确记载的,感谢当年胯下之辱让他奋起直追,没有胯下之辱可能没法激发他内心的斗志!





7

韩信发达之后,对于曾经帮助自己的那位老妇人十分尊敬,不但将她接进府中供养,还赠送她千两黄金报答她的恩情。俗话说滴水之当涌泉相报,春秋战国时期的韩信便将此事做的非常好,当年他深受一位老妇人的照顾,在发迹之后,立刻报答这位老妇人,此举动受到众人的赞赏 。

韩信当了楚王之后,是如何报答漂母。

韩信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但早年的经历却非常坎坷,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中,父母虽然每天都辛勤劳作,但家里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饥寒交迫长大的韩信非常懂事,早早外出自谋生路,为了生活他干过客栈的伙计,砍过柴打过鱼,虽然日子艰难,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父母去世后,韩信成了孤儿,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当时他经常到一位朋友家蹭饭,虽然朋友每次都热情接待,但时间久了,朋友的妻子却十分不高兴,韩信自尊心非常强,从此以后再也不登这位朋友的门。

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骨气不能当饭吃,就在韩信饿得头昏眼花时,一位好心的老妇人给了他食物,韩信激动之下想要跪拜感谢,却被老妇人破口大骂,认为他堂堂男子汉竟然随便下跪,韩信听完之后十分羞愧,但也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

之后韩信毅然投身军中,凭借能力得到刘邦的重用,在战场上韩信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在他的带领下,历经四年的时间彻底挫败项羽,并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登基之后封韩信为楚王,当年连饭都吃不上的穷小子竟然一步登天,而韩信也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将对自己有一饭之恩的老妇人接到府中照顾。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这个故事的出处为《史记·淮阴侯列传》,源自汉初名将韩信受人点滴之恩,涌泉以报的故事。

韩信,淮阴人,少年时父母双亡,日子过得很艰难常常没处吃饭,“只好到城下淮水边钩鱼,钩到了可以卖几个钱,钓不到就饿肚子。

淮水边上有一群漂洗丝絮的老大娘,各自带着饭篮在这里干活。其中一位大娘见韩信饿得有气无力,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非常感激,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你。”大娘却生气他说:“我是看你可怜才送饭给你吃,哪图什么报答!"

漂母的话语其实是暗含激励的,她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所作为!有学者考证说,漂洗丝絮在当时是一个行当,这个行当很辛苦、很劳累,经常会弄裂双手,并且也赚不了几个钱。漂母能够在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帮助韩信,确实难能可贵!

韩信胯下受辱

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是他当初还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家里面一直很贫穷,又常常遭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其中就有一个市井小混混,说韩信的胆子小得很,笃定了韩信的胆子小,不敢用佩剑来刺他,就叫他从他的裤裆下面钻过去,韩信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脸瓜子像被深深的抽了几十下一般疼,于是发誓要出人头地。可以这样说,如果说没有经历这样的事情的话,也没有后来在战场上勇敢厮杀的韩大将。

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这么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在他功成名就返乡之后,他非但没有像许多复仇文里面的主角一样报复回去,反而回到家乡去感谢这个曾经让他受了胯下之辱的市井混混,并且还给那位侮辱他的市井混混封了官做,可见韩信的气度非凡,心胸宽广,因此他的这个故事也被成为激励后人的典故,因为他的这个故事真正就迎合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而韩信也是一个活脱脱的励志文主角,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卑微的贫民,然而一步一步从军中小卒做起,在成为一国大将,最终成为帝王的肋骨权臣,受到万民的敬仰。

8

韩信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当年河边漂母的一句话大意是:“年纪轻轻不自食其力,我给你几顿饭吃是可怜你,并不指望你将来有所报答。”这句话让韩信彻底醒悟,从此发愤图强,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楚王。成为楚王后,找到当年的漂母,赐以千金不忘当年之恩。后来"一饭千金"由此而来。



当了楚王后,找到当年欺辱他的那个小混混,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授以中尉的官职。本来周围的人,包括混混自己也认为自己完了。韩信却反其道而行,说明他成为千古名将必有过人之处。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出一口恶气,杀一个小人,换千年恶名。人们都会说韩信有仇必报、小肚鸡肠,这笔账对韩信来说再明白不过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聪明的韩信自然知道如何收揽人心。韩信最让后世人学习的是“袴下之辱",说明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才能成就伟业。


知恩图报,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

9

韩信毕竟是大英雄,试想连项羽的逃将钟离昧走头无路时他都敢收留(虽然没有善始善终),那位鼓励他积极向上供他白吃白喝的漂妇,在韩信眼中就是他生命进程中的贵人。因此,为人洗衣服的漂妇不但得赏千金,并且儿子也得到了重用。至于那个让韩信受钻裤裆之辱的无赖,当楚王韩信率卫队威风凛凛的出现在那个无赖面前时,那个无赖见状被吓得魂都没了,当他以为自己必挨千刀而死时,韩信的话让他觉得自己是在梦游。因为韩信不但饶恕了他,而且还赏赐他个官职,让他随侍左右。韩信给出饶恕无赖的理由是,彼时我要不愿受辱,拚起命来,非他死即我伤,那也就没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