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尽管两人是政治联谊,但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之前的真挚的情感。
康熙与赫舍里氏的婚姻,可以说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顺治皇帝去世后,任命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政务,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但是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体弱多病,长期处于告假状态;苏克萨哈因为其隶属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存在利益冲突,加之众多历史原因,让苏克萨哈是备受排挤;遏必隆又是长期依附于鳌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大臣辅政”逐渐演变成为了“鳌拜一人专政”。
而鳌拜的专政,有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触动了皇家的根本利益。可康熙是尚未勤政的小孩,孝庄又因为“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不便过度干预,最终孝庄太后与康熙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外臣的力量去解决鳌拜问题。而他们选择的联姻对象,便是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正式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至此,皇家的利益与赫舍里家族紧密相连。
事实证明,这是一段成功的政治联姻,康熙皇帝正是借助索尼、索额图等人的力量,成功扳倒了鳌拜集团,更是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与过度,并由此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的基业。
此时,康熙皇帝对于赫舍里氏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而又非常丰富的。
首先是尊敬。
赫舍里皇后所在的赫舍里家族,是康熙能够除掉鳌拜,进而掌握大权的最大功臣,并且索额图等人对于王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着如此母家背景的赫舍里皇后,不仅是康熙皇帝会对其高看一眼,就是孝庄太后也会时常提醒康熙决不能忽视赫舍里皇后和整个赫舍里家族。
其次是感谢。
在鳌拜专权的期间,康熙的处境并不乐观,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是鳌拜的党羽,宫中也是鳌拜的耳目遍布。在这样的情况下,赫舍里皇后的陪伴和宽慰极大的安抚了康熙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赫舍里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年纪轻轻就表现除了贤惠与勤勉的一面,认真处理后宫事务,协调妃子关系,帮助康熙皇帝稳定了后宫。这些都让康熙皇帝对其非常的感激与感谢。
再次是真情。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人结婚时,康熙只有12岁,赫舍里皇后也才只有13岁,两个年龄尚小的孩子过在了一起,必然也是日久生情,而这份情感也将是纯净的,真挚的,而且是深厚的。
赫舍里皇后去世,康熙予以了沉痛悼念,而这些是其他三位皇后所没有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皇后在诞育康熙的嫡次子胤礽后两个时辰,就不幸去世了。
康熙皇帝悲痛不已,不但送孝诚仁皇后的梓宫往巩华城,更在皇后逝后半年内经常前去陪伴,特别是赫舍里皇后去世的前三年,康熙前往吊唁的此时非常频繁,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每逢赫舍里皇后的忌日,康熙只要没有重大活动安排,都要亲自前往吊唁。
而这些,是康熙之后所立的两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还是最深的。
当然,还有一点可以体现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那就是康熙对待赫舍里所生的胤礽。
因为诞育胤礽,赫舍里皇后去世的,康熙将对于赫舍里皇后的全部的爱都寄托在了胤礽身上,不仅在其一周岁的时候就将其册封为太子,更是对其严格培养、认真教育,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接班人。在康熙看来,他希望通过胤礽来承载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也希望籍此来抒发自己内心中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愧疚和自责。
但是康熙最终却失望了,正是因为他对胤礽期望过高,才导致了最终的“揠苗助长”。胤礽非但没有人君的品行,反而是越爱越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依然对胤礽抱有希望的康熙选择了复立胤礽,然而胤礽的表现再度令康熙感到了绝望,最终在“托合齐会饮案”后,康熙选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中,直至去世。
康熙因为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不愿放弃胤礽,而当他真的放弃胤礽的时候,也使得他对于赫舍里皇后多了一份愧疚,这份愧疚也就此陪伴着康熙,累加在了他对赫舍里皇后的所有感情之中。直至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这对阴阳相隔四十多年的夫妻,也终于能在泉下再续说当年的情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