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美欧等西方国家为了争夺二战历史胜利的话语权吹起来的!



二战爆发不久,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136个师、3,000多辆战车引导下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国家。

仅十余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击败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军,横穿法国,直抵英吉利海峡岸边。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名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到敦刻尔克,准备渡海逃亡英国。




英国动用了一切力量,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历时9天,把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000人、法军约95,000人、比利时军约33,000人。

不过,这些军队所有的重武器全部丢失。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近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战车炮、63,000辆汽车、75,000辆摩托车、700辆战车、21,000挺机枪、6,400支反战车步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这群败家玩意啊,呵呵。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不下令围歼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我们就不细说了,毕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我要说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场溃败逃亡。

如果把溃败逃亡也叫做胜利的话,那什么叫做失败?被全部消灭或者投降吗?

连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认为是胜利,他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可见,连当时的英国人都觉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胜利。

至于说什么敦刻尔克大撤退为盟国后来反攻、为诺曼底登陆保存了有生力量,更是胡扯!这是一种纯属放马后炮的结论!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包括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总共2876,000 人,其中大多是美国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远征军,没有美国军舰战机,英国人只能龟缩在英伦岛上继续苟延残喘。

即使没有敦刻尔克逃出来的33万人,也根本影响不了什么战争局势。

二战西线的胜利,完全是美国一国之力而已,英国法国完全就是跟在后面打酱油。



苏联消灭了纳粹德国将近70%的军队,而美英法直到1944年6月,也就是纳粹德国投降不足一年的时候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完全是看到纳粹顶不住了,急急忙忙的跑来在欧洲为战后格局抢地盘而已。

二战后,为了争夺历史的解释权,贬低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西方尤其是英法把敦刻尔克大撤退吹成了不起的战场奇迹,吹的好像自己是在打一场防守反击一样。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这次行动在当时看来最大的意义是减缓了第三共和国的覆灭。

6月4日上午港口沦陷的时候,原来敦刻尔克防御圈中的联军部队状况如下:

第一集团军群--

髪国第7集团军,主力损失不大,但重武器损失严重,正在英国东南部休整。

髪国第1集团军,大部被歼,少部分突围上船。

英国远征军,主力损失较小,但失去了大部分重武器。

比利时陆军集群--

建制基本完好,但人员与装备损失惨重,大部分已按照国王的命令投降,小部分随髪军撤往英国(约1万余人)

荷兰陆军--

损失惨重,已投降。第3军的小部分死硬分子拒绝执行温克尔曼的命令,在泽兰省(斯凯尔德河口以南)继续抵抗,最终随髪军撤往英国。

由此可见,在5月21日陷入包围的第一集团军群三个集团军大部分逃脱了被围歼的命运。尽管里尔口袋中的第1集团军大部被歼、比利时与荷兰军队投降,但英国陆军的9个师与第7集团军大部安然无恙。



第三共和国陆军在5月底6月初面临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第一集团军群一半被包围(1/7集团军),一半被打残(2/9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群钉死在阿尔萨斯-洛林不得妄动(全是步兵,机动能力低下)。如果敦刻尔克包围圈里的十几万人被歼灭了,那么仅凭苏瓦松和沙隆的预备队加上第2、第9集团军(这俩部队已经有几个师被打得取消番号了)是挡不住A集团军群的。如果吉罗和布兰查德手下的精锐还在,那么说不定还有希望挡住德国人,维持住索姆河-埃纳河-洛林防线。

本来丘吉尔计划让成功撤出的近10万法军留在英国,在英军的帮助下重新整编换装,结果急不可耐的魏刚元帅觉得不能让英国佬黑了这么多生力军,据理力争要求吉罗手下的两个集团军残部回到髪国继续作战。最终丘吉尔同意在6月5日至10日把大部分髪军送回国,只剩下海军陆战队、军校学员加起来不到8000人留在英国。

魏刚的打算是把这些人马重新在南部武装起来充当预备队,再加上从英国要来的4个师援兵,和A、B两个集团军群在法国北部平原决一死战。然而这些原来的骑兵师、轻机械化师、摩步师、装甲师从英国回来已经统统成了轻步兵,重装备捉襟见肘的髪国陆军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武器。轻机械化师原来装备的S35坦克此时供应不足(前线还吃不饱更别说预备队),只得草草补充了一些H35和R40凑数;兵员的缺额也是一样,装甲兵被迫接受那些训练还没结束的学员、后备兵,甚至是刚刚从乘马骑兵部队拉来的新手.....

饶是如此,第三共和国仍然在6月4日之后又打了二十多天仗,在6月底才投降。从敦刻尔克逃脱的近十万大军随着魏刚防线的崩溃灰飞烟灭了,他们大部分都成了北部平原上的孤魂野鬼,或者是进了德国的战俘营,极小部分幸运的人随着英国人的“羚羊行动”撤离了髪国,成了戴高乐草台班子的一员。而且德国为了消灭敦刻尔克的几十万联军,在5月21日之后并没有在南部进行大的攻击,让第三共和国有了点时间拼凑兵力,从而多苟活了几日。

综上,从5月21至6月4日的敦刻尔克防御战中,德军动用了A集团军群大部、B集团军群全部的装甲部队和步兵,试图一举歼灭联军第一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和比利时陆军主力于法比边境地区,从而放松了对法国北部的攻势,客观上给了第三共和国喘息之机。而且,由于英国人的帮助,法国得以将第7集团军大部与第1集团军一部撤出,用于魏刚防线的最后抵抗,从而在这些残兵败将的抵抗下苟活到了六月底。



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北部战线稳固于索姆河-埃纳河,而德国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云集于加莱海峡省。魏刚布置的这条防线在6月中旬之后土崩瓦解,毕竟法国北部平原在装甲兵面前几乎无险可守,如果没有敦刻尔克逃出来的那些虾兵蟹将,这条防线会垮得更快......

3

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几乎是左右了二战的走向。

我们不能按照回来了多少人在大反攻中的作用来理解这个大撤退,而应该看得更高更远一些。

事情要从一战说起了,德国战败了,而法国,英国,美国在要求战争赔偿的时候,态度是不同的。

法国极其苛刻,从而也使得德国一战之后,经济恢复的很差,也算是二战的原因之一。

而英国,就表现得和善一些。所以,德国人对法国人和英国人是分别看待的。

希特勒本人,就是一个大陆军主义者。他的目标就是拿下欧洲大陆,包括妥协后的法国等,还有高加索油田等。至于海洋,他眼光还没有放在这上面。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要和英国讲和,包括同意英国在海洋的霸权地位。他甚至让自己的副手(很高级别,可惜我忘了名字)空投到英国,去谈判(这个倒霉鬼被监禁了)。

顺便也提一下美国,在一战后,战争赔偿要得不多,还主动要求法国英国少要一点赔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战的时候,美军战俘在德军那里受到的待遇是不错的。(参看电影《哈特的战争》),而。二战德军投降,也是首选美军的队伍。

在英国,一直有一种派系,想要和德国和谈的,不过被一个抽雪茄的强硬派丘吉尔完全压制下来了。很遗憾,丘胖子也不是终身制的元首,他很有可能在一次选举中被赶下台(二战后,就这样了)。

好了,一战还有一点要说明的,那就是,英国军人很大一部分是自愿从军的贵族或者说有文化的想要在战场上争取到贵族身份的人,几乎没有被抓来壮丁兵。那么,一战英国这种社会中坚成年男性的大量减少,几乎使得英国社会崩溃,穿越过去,你能找N个老婆了。

在二战的时候,英国远征军差不多也是这个架势,没有捆绑来的壮丁兵,那么这几十万社会精英如果全部死亡,那么(参见赵国长平之战之后)......

如果,希特勒俘虏了这些人,或者用这些人做筹码谈判,分量是很重很重的,从而出现了希特勒所谓的最愚蠢的命令,叫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实际上,这都是有原因的。

好了,希特勒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撤退能这么奇迹。

帮英国撤回了二十几万士兵了。假设一下,这二十万士兵都战死或者被俘虏了,那么他们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教区的教友,算起来有好多个二十万了吧,都会开始反对强硬派丘吉尔,那么这个胖子很可能下台,换一个和谈派。

结果是,丘吉尔指挥成了这次撤退(反正功劳是他的),那么这些N个的二十万人,会感恩戴德,嗷嗷叫地拥护他。他在此时也借机爬到了英国声望的巅峰,从而带着英国一直坚持打下去。

这一次大撤退的历史意义,就是巩固了强硬派丘吉尔在英国的地位。不要怀疑英国会不会和德国媾和这种事是天方夜谭。即便快到了二战末期,苏联还在怀疑英美会和德国媾和,而美国人也派出很多情报人员去研究苏联会不会和德国媾和。

那么,丘吉尔在位,他不遗余力的推动美国加入战争,花掉所有的美元储备买战争物资,后期甚至用海外殖民地去换取,最后那就是“借”了。反正英国要是失败了,那么借来的东西,那么没有人还了。哈哈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反攻欧洲的时候,联军可以从英国出发,而且这一场诺曼底登陆打得很辛苦。如果美军只能在美国出发呢?那这场战争还能打吗?苦笑。北非?意大利?

那么,这样抽茧剥丝的分析一下,大家就能看出来了,不单单是反攻的时候,那点有生力量而已,重要的是,稳住了英国没有单独媾和,支持了丘吉尔的政治生命。这次大撤退,在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回来的是二十万和N个二十万丘吉尔的铁杆支持者哦。

4

谢谢@问答 邀请。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肯定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其历史意义极其有限,不过总结一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敦刻尔克成功大撤退,为西欧尤其是英国、法国保留了很多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就是某些人赞赏的“留得青山在”。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联军之所以再次回到欧洲大陆,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并没有起到大作用,如果没有苏联对德国的打击和美国参战,恐怕那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只能望洋兴叹了。

但是不得不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历史意义,那就是给后世的警示作用,战争时,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永远是指导性的原则:当德国法西斯猖狂横扫欧洲大陆时,作为孤悬海外、偏安一隅的英国,不应该向欧洲大陆投入看家的本钱,结果只能仓惶撤出部分有生力量,大量的先进武器都拱手让给敌人。

如果英国不盲目的投入,而是避其锋芒,让德国迅速拉开战线,伺机而动,恐怕就不会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的悲壮了。

而作为对手,也有教训要谈,与其在意欧洲大陆上的虾兵蟹将,要知道那些残兵败将都是瓮中之鳖,而能逃出生天的,才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关键时刻,没有穷寇莫追,只有斩草除根。

当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实意义,还是有的,但请朋友们不要对那些意义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而要放眼大局,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5

不客气的说叫胜利大逃亡更准确,因为几十万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时,没有人能准确形容当时惊慌失措的英法联军到底是逃亡还是撤退,更没有战略家能预测出将来是否有机会反攻回来。因为这一刻的失败不在将军们的计划之中,逃出生天应该就是胜利。

上帝还是仁慈的,把数十万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后,一向雷厉风行的德军居然没有立刻发动总攻,等于是看着英法联军利用各种工具逃过了英吉利海峡,扔掉了全部重装备,死伤了大批士兵显然不是有计划的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时也是希特勒军事指挥上一次重大失误,如果德军在英法联军拥挤在敦刻尔克海岸上时马上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就只剩两个选择,要么跳进大海游到对岸去,要么死战不降被消灭。

希特勒在战役节点的迟疑无意中拯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使他们逃向对岸,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积蓄下的反攻本钱。不是英法联军高层提前预见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是法西斯德国关键时刻犯下的低级错误。成就了英法联军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而却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6

敦刻尔克,是法国靠近比利时边境的一座小城。与法国的巴黎、马赛,里昂等大城市相比,本来是默默无闻的城市,但因二战初期英法比联军在此地,实施了著名的“发电机计划”,将33.6万联军官兵安全地撤回到英国,而成为了历史名城。而发电机计划的成功,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的,不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有重大的影响,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大的影响。先简単地介绍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背景及经过。

1940年5月10曰05:35,德军发动了对西欧的法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发动了闪击战,战线从北海到法德边界的马奇诺仿线全面展开(当然,德军的进攻分为牵制性的进攻、佯攻和主攻),从而打破了西线持续了长达九个月的“和平”和“假战争”的状态。战争一开始,就引发了英国政坛的“大地震”,曾经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后又180度大转弯対德釆取强硬政策,使英国稀里煳涂地,间接地诱发了二战的首相张伯伦下台,由丘吉尔接任首相。而在战场上,法英联军在战斗刚开始时,并没有象后来那样惊慌失措、混乱失控。因为,法英军方高层判断德军,还会与一战时他们的前辈一样,取道比利时在战线右翼包抄联军。正因此,法军制订了"D计划

7

英法两国军队大部分撤到英国,避免了被希特勒纳粹德国军队的全歼,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后来1944年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现场,实现战略大反攻,从西线配合苏军东线夹击纳粹德国,最终赢得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

8

几十万大军不战而退,还吹个没完没了。有一个英国DⅤD《赎罪》,其中就描写当时的混乱情况。丘吉尔善吹,能把恶行吹成善行,把丑行吹成美德。

9

敦刻尔克大撤退纯粹就是西方国家宣传粉饰失败的杰作!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地道的夸大其词。

唯一的亮点就是英国的航运能力,即使全国动员也还有大部分人留在了海滩上,真是啪啪打脸!

现在总有人把这次撤退当成是战略性撤退的典范,无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树立英国还是强大的军事集团的明星!

纵观二战时期,英国几乎没有打过几次硬仗,碰见狠人,几乎都是损兵折将,除了靠美国撑腰吓唬人,自己拿不出多少可观的战绩!

10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袭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英法联军自恃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完全没有预料到德军穿越阿登山脉,绕到防线之后,于是引发大溃败。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重重包围压缩在敦刻尔克,在他们身后就是汪洋大海。

整个欧洲在六星期之内陷落,这就是纳粹德国闪电战的成果。德军所依仗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空地一体,高速灵活,突击凶猛,和英法联军所依仗的壕沟地堡相比,不仅仅是军事思想和战术上的革新,更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具体象征。面对德军的新式战法,旧欧洲不堪一击,简直可以说是摧枯拉朽。敦刻尔克40万人被围,是这一轮打击的高潮部分。

正常情况下,新旧两个世界的碰撞之中,敦刻尔克绝无幸免的可能。然而,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希特勒停下了坦克部队突进的脚步,转而使用德国空军,为联军争取到了宝贵的10天时间。33万部队因此得以成功撤回英国本土,赢家并未通吃,输家竟然并未全输,整个欧洲沦陷,但是英国却保留了一丝元气。也正因为有这一丝元气,才值得罗斯福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援助,英国也才熬到了美国人被拖入战争。

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敦刻尔克的40万人全部进入德军战俘营,也许今天的世界不会是这个样子。最起码,盟军想要获胜会变得艰难许多。也许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按照当时我在教科书上的看到的话来说,为盟军保存了力量?

我不认为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坦白我,我不认为它有什么意义。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它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事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教科书上把二战分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非洲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隶属欧洲战场,它从英法绥靖政策开始,讲述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友好协议,以及全世界如何眼睁睁看着它们俩瓜分了波兰。然后绥靖政策破产,打破了西线上奇怪的静默,纳粹铁蹄蹂躏欧洲,英法自食其果。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单是英法军事上的大溃败,也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大溃败。

再然后就是悲壮的不列颠空战,从这里一直讲到希特勒发起巴巴罗萨计划,在东线闪击苏联,违背历史的禁忌两线开战,最终重蹈拿破仑覆辙,被俄罗斯人用恶劣的天气和无尽的人命拖死在了广袤的苏联领土上。随着非洲战场的逆转,西西里登陆的成功,纳粹德国面临两线夹击。最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和苏联红军在柏林会师,希特勒饮弹自尽,第三帝国迎来落幕。

知道这个事件链条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在于,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它的后果里。整个欧洲打得七零八落,英国气息奄奄,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因此顺利崛起,成为了世界的霸主。苏联在东欧和亚洲都因此攫夺了大量利益,整个东欧成为它的附庸国,为了换取红军进攻日本,苏联获得了千叶群岛,可以租用旅顺为军港,要求大连成为国际商业港口,继承了日本帝国在东北的遗产,得以和中国一起运营满蒙铁路,以从未有过的深度进入中国。此外,规定蒙古保持现状,为后来脱离中国埋下伏笔......

我读的历史课本上,把这种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后的世界结构,称之为雅尔塔体系。此时此刻,我们生活在雅尔塔体系的余晖里,也许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个体系的破碎,以及新的世界秩序如何建立起来。

今天小朋友的教材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某些地方,它被整理进入战争与和平专册。然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当年的中学历史教育产生了另外一种效果:对于世界认知总体是悲观的。当一个越是详细地学习二战历史,了解到区区几十年前人类曾经彼此杀害,穷心竭力发明各种杀戮机器,造成数千万人死亡,他也就对人类越是缺乏信心,也就越是对安定的日子心存疑虑。

当我看到今天社会上流行的观念,看到人们支持环保、支持男女平权、支持动物保护、支持同性恋婚姻,看起来世界更加平等,更加美好也更加人性,但这反而让我时时感觉到强烈的幻象感。不,人类不总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从历史上看这样人人相亲相爱的时间从来都如此短促,更多的时间都处在彼此争斗和攻击之中。日军可以在南京屠城,南亚修筑血肉铁路,盟军也可以对德累斯顿狂轰滥炸。其中,并不能看到人性的存在。

号称最具政治智慧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一起放任希特勒做大,幻想纳粹德国优先进攻苏联,祸水东引,于是可以看着波兰惨遭瓜分,最后自食其果。这样说起来,所谓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又在哪里呢?盟军号称为了人类的自由和邪恶轴心国开战,而为了和苏联讨价还价,最终可以牺牲同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把中国作为砧板上的肉,切来割去,算成瓜分世界的添头好去压秤。所谓的正义又体现在哪里呢?

今天的世界看起来的确很美好,对于未来依然很美好信心来自哪里?来自这些人类几十年前做过的事情么?因为他们做过,所以未来就不会做了?

昨天我看到有人批评诺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认为他缺乏挖掘历史的深度和批判现实的勇气。当年英国人曾经以大无畏的勇气,承担起了拯救欧洲的责任,用私家舰船营救出了33万联军士兵。而在今天,同样还是英国,竟然自私自利到了全民公决脱欧,简直判若两国。


1、二战的导火索是苏联的诞生,因为苏联诞生之后立即完成了自我封闭,形同对世界关闭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由于苏联市场的消失,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烈度和频率,刺激二战爆发,诸过需要重新划分利益格局;

2、丘吉尔领导英国对纳粹作战,这是最为愚蠢的做法。其直接后果是让英国彻底从世界的领袖掉落到美国的马仔,而且,对德作战大量地消耗了英国的人力与国力,使得英国在战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在一个纳粹德国、美国对峙的世界里,英国应该比现在更为强大,而且获利更多。

去掉了无聊的战争内容,甚至是一笔带过,现在的小孩子也许会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吧?从他们生下来,世界就在和平之中,而且看起来还会和平下去。世界也在富足之中,而且必将继续富足下去。但是对于我这样看过敦刻尔克历史的人,会对同一个世界有另外一种感受:

每一个日本死肥宅的安宁美好生活,都建筑在太平洋底日本皇军和美国士兵的累累白骨之上;每一个关心花草、空气,非洲人和地球的美国人,身后是无数士兵坟茔上的十字架,从珍珠港竖到巴斯通,从阿拉曼铺到喜马拉雅。此刻大家眼前的一切,美好而短暂,脆弱而易逝。

这就是知道敦刻尔克的意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