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大学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捷径的路,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在古代有也是一样的,这是最快的道路。像是我们听到的范进中举故事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的人对于科举是多么卖力。古代的科举到底有多难呢?分为多少等级呢?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出分数?

古代科举人数规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最后级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隋场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制度。宋代大部分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土科取土,并指定教材,模式变得死板。明、清时,贡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土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1年清政府废武举制,1905年停止科举。到此,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自隋唐至清末,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状元近千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

据有关学者统计,隋唐五代共录进士6000多人,宋约50000多人,辽、西夏、金约3000多人,元朝共录取进士1139人,明朝约24595人,清朝约录26849人。

古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是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举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近1000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有750名左右。

科举有什么好处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因为八股文实在不能有益于世!而且八股在仁义之道上也不尽是空话。

我国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经可以拥有免税免除徭役,过堂免刑等特权,如果考举人不中的话,可以选择当个私塾先生混个温饱,相比于普通百姓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

能够考上举人不仅能够享受国家的津贴,还能免除地税一二百亩,如果进入仕途,能力还可以的话,最后能混个知府当当,不入仕途的话也是个大财主。比如说众所皆知的范进中举

能考中进士的那就是顶尖的人了,他们是朝廷官员的主要后备力量,只要能力够,运气好,最后混到一二品大员也不是不可能,进士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

在古代考试时间比现代要长,共有两场考试,每场考试历时三天,也就是六天之久,而且为防止作弊,这段时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一个小屋子里面进行,所以要备很多粮食,所以做状元也是要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可谓忍常人不能忍。重点是在皇上做主考官的时候,不能上厕所,于是考生都会带一些偏方来让自己憋尿。

尽管古代考试很严格,但是还是有很多学霸存在的。比如柳宗元和苏东坡都是刚过弱冠之年成为进士,而我们熟知的房玄龄则18岁就中进士。在那么高难度考试的情况下,你如果四十岁能考上,都算是智商不错的。在唐德宗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出色的状元叫崔元翰,他可是一路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状元,开创连中三元的先河。

但是也并非有才学就能够成为状元的,有些人可能到死那一天都没有考上。古代平常百姓家的人也只有考科举才能够做官,有些人则是一辈子都在考试中度过。

最佳贡献者
2

科举既是选拔人才的绝佳方式,也是限民和愚民的绝佳方式。

只有把一辈子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以求考取功名了,才没有心思和时间造反。

古代科举制度的录取率要比现代大学的录取率低太多了,多少人费尽一生也没能取得半点功名。

读书是一件靠天赋的事情,努力只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历史上的穷酸秀才、落第书生一抓一大把。

并不是说考不上功名的书生都是无能之辈,有很多都是具备大才之人。

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才学不适合用来考试,有些人即便没能考上功名,也留名千古。



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联。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民族为主的农耕文明国家,经过西周的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敬天法祖、崇圣尚古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社会,颇有经验主义的意味。

长者为尊,长者即为智者。

中国人崇圣尚古,也尊崇长者的意见。

在忠孝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人一般认为长者的智慧大于年轻人。

于是科举必然向长者开放,不然就违背了儒家的礼制和忠孝之道的传统。

中国人历来讲究论资排辈,年龄大甚至比能力大更重要,这是自然经济时代的经验主义社会必然导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爆发式增长,年龄大不再能保证知识丰富,甚至成为迂腐的象征。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科举既是选拔人才的绝佳方式,也是限民和愚民的绝佳方式。

只有把一辈子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以求考取功名了,才没有心思和时间造反。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却一生都在考取功名。

然而在仕途上的失意并不能掩盖他的文学天赋,四十岁左右的他完成了《聊斋志异》。

只要一辈子可以读书,就可以一辈子读书。

科举考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过程,然而有些人却没这么做。

清道光年间,广东的一位书生连续三次院试失败,25岁的他受此打击重病一场,做了一个梦。

病好之后,他创立了一个宗教组织,但广东人不买他的帐,于是他跑到广西传教,并成功了。

这个人便是导致成千万上亿的百姓丧生,弄得民不聊生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的心理素质太差,三次失败就让他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试想科举考试有年龄限制,像洪秀全这样的人一旦丧失考取功名的路径,同样有造反的可能。


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次也是一种限民的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给予了寒门士子一条向上的跨越阶级的通道,让读书人一生都以考取功名为目标。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在意识形态上对百姓进行控制,巩固专制王权的统治。

明清时的八股取士,既是对思想的摧残,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控制手段。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选拔人才的智慧,和如今的高考一样,是相对较为公平的制度。

3

没有,但有职业限制,如戏子子弟不得参加科举。所以袭人是嫁了个孽缘,没有好结果。

4

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是为朝庭鳞选公务人员以及人才储备。科举考试是专为朝庭服务的一项制度,跟现在的公考差不多。就是要将社会上的人才纳为己用,巩固其统治地位。

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没有年龄限制呢?这与受试者将来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科举出来的士子大都会走上各级官员岗位。而做为官员,主要讲究的是才德,对身体素质反而没啥要求,只要你精神健烁,才德过人,便被认为是合格的人才。相较于年轻的举子,年长一点更显得社会经验丰富,给人一种信任感。

其次是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举人才。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了不错漏人才,故而不设年龄限制。尽量给那些由于某些原因错过科举考试的人一个机会,以尽可能的发掘人才。

三是真正的人才或者说社会贤达都是有傲气的,古人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试想某位名士有意报效国家却由于年龄限制而被挡在门外是何种境地?出台这种政策的人脑袋可能是被驴给踢了,一定会被士子们骂得永世不得翻身,更不要说招揽人才了。毕竟古人不像现在人那么豁达。

古代的人读书人少,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人才,故而不设年龄限制,以期为朝庭招览到更多的人才。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项重要的选拔制度。它为朝庭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它的最大特点是试图营造选拔制度的公平性,以期为国家选取优秀的人才。但从历史的实效来看,营私舞弊,科场腐败也同样严重。历代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了严历的惩治手段,但是收效甚微,因为里面的利益太大了。

科举的积极意义不容抺煞,科举的腐败也同样令人深恶痛绝。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作为后来人,一定要公正,客观的评价科举制度。单就科举考试不设年龄限制这一点,我觉得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5

体现唯才是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