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分析一下问题:读了很多书,很有学问的人,往往被称为鸿儒、学士。而枭雄解释为:骁悍、雄杰、魁首,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所以说枭雄和有没有学问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我觉得这些人能成为枭雄正是因为没读过多少书,反而才能成为枭雄,中国传统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这些书读多了,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义造反,冒着杀头之险,争夺天下呢。

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枭雄,大多生于乱世之中,无一不舍生忘死,雄才大略。还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组织能力,能拉拢人心,这才是他们能成就大事的根本。

就拿朱元璋来说,生于元末,当时元朝从上至下,歧视汉人,并实行高压统治,加上连年天灾,以至民不聊生,民怨沸腾。这可以说朱元璋生逢乱世,在这时候,就很容易组织起来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朱元璋身边有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刘基等,或英勇善战,或谋略过人,皆有一方霸主之才,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甘受驱使,可见朱元璋驭人手段有多高明,想不成事都难。

所以说:成就枭雄的必然条件更多是天时地利人和。和是否读过书,有多少学问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题者要明白所谓“书”字,它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成大事者一般都要读书?

其实说白了,“著书者”,不过是将他的见解知识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供人学习交流。

白纸黑字是知识的载体,却不是知识本身。

“朱元璋们”受限于环境,或许并没有机会闲坐下来读上几本圣贤书,但是他们坎坷,却并不乏味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他们心头的一本大书?

经历越多,感慨越多。

这些感悟,或许并不像圣人言那般流传千古,但是我想,对于感悟者本人来说,它们一定很实用,很应时。



3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政治头脑,没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没有领导能力和政治才能!说起来奇怪,有些人生下来就是管人的,有些人一出生就是被人管的。刘邦是个臭无赖出身,刘备是个卖草鞋的,同样也没有念过多少书,更别谈什么知识渊博了,照样干大事成为帝业。那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将死心埸地的为他干革命成就霸业,这究竟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高超的领袖艺术和自身所具备的特异工能,不光是光占天时地利人和和运气吧?最主要的是,他们很会拉拢人心和收买人心。就像题主所提出的三人是同等的道理,令人不得不服了。

4

我们盛赞有能力的人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叫做”雄才大略“,这个词其实可以分作两部分看:

所谓”雄才“其实就是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从小就是孩子王,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煽动起来,能够动员大家去实现同一个目标!

所谓”大略“指的就是大的战略政策,比如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比如说朱升给朱元璋制定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了,雄才是天生的,是没办法后天去获得或者从他人身上得到补全的,反观大略则可以通过任用谋士来补全;



朱元璋、努尔哈赤、张作霖全都是响当当的汉子,从小就是铁骨头孩子王,雄才从小带来;后天又是从谏如流,果敢决断,以雄才驾驭大略,自然可以称霸一方!



说白了吧:一个有组织能力的人哪怕没有读过书,只要后天能有正确的战略指导,也是可以做出一番大事的!



5

他们的使命就是改变历史,创造奇迹,这和有没有学问没多大关系。

6

打出来的。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每到一地,每遇一人必有得,得人之心,用人所长,似乎尽得刘邦刘备之真传。努而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凡二百战,方创基立业。张作霖先入清营当兵,后当土匪,最后又被招安为正规清军,胆识过人,智勇双全,步步高升,最后做到大元帅。

7

没练过几天书的不代表他没有格局 ,一个人的格局既可以通过读书,也可以通过人生经历,张作霖作霖作为东三省最大的军阀,这自然有张作霖的格局分不开。张作霖在1917年接管奉天省,那是的奉天省内外积债1200元,但是在一系列的改行大洋,币制统一的金融措施下,东北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有了盈余,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的张作霖便也有了底气他说他是没有野心,他唯一的志向便是治理好国家,让国家立于世界之林 ,这便是他的格局。一个人格局大的人,他的眼光会放的很远。在民主与封建相交互的年代,张作霖的民主思想特别多先进,他说,现在时代变了,现在是属于人民的,这便是大格局的表现。我相信朱元璋,努尔哈赤也一样是有大格局的人。谢谢。




8

您说的这三个人各有各的本事,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分开来说。

但首先,成功者必备的因素,他们一个都没少。

第一,谁说朱元璋没学问?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人物生平我就不多介绍了。

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穷苦出身。

①17岁的时候,朱元璋离开寺院去化缘, 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这段时间,朱元璋应该学会了写字。


②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因为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③后来当了皇帝,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试问:朱元璋是如果没有学问,能够做到勤政吗?不能。



第二,谁说努尔哈赤没学问?

①先说努尔哈赤的出身,他是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是当地的一个万户侯。这种出身,年少怎么可能不读书?不上学?

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怎么说也是官宦之后。

②在说他的学问。据记载,努尔哈赤精通蒙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

③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没学问会主持创制语言?


以上两人,如果肚子里没有油水,虽然能打仗,但是绝对不会在政治、军事才能、战略方针、勤政为民等方面有所建树的。

所以,我不同意朱元璋和努尔哈赤没有文化这么个说法。




第三,张作霖确实是没文化。

张作霖是北洋军阀最后一位实权控制者,在他权力的顶峰时期大半个国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但此人为人处事非常的圆滑,而且极具个人特点和个人魅力,这也是张作霖为什么能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巅峰的很关键的原因。

他的确是你所说的枭雄,而前面两个,成王败寇,人家可是帝王。和枭雄是两码事。




9

文人相轻,喜欢和身边人争,有识之士基本不愿意为其所用。其次,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也是读书人的通病。

10

学习比学历更重要,朱元璋一直爱学习,只是幼年时期条件不允许,他做的诗还是可以的,他也一直很尊重读书人。

努尔哈赤那对书也是喜欢,也爱学习,他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看,叫将领们都看汉书三国演义,学汉人的兵法。

张作霖也是前期条件还允许他学习,后来他当上了军阀,在东北搞大学,为张学良请好先生,在自己尊师重教。

后天的学习和一直爱学习更关键,学历是过去,学习才是现在,活到老学到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