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不变的真理。

说高学历不一定有真本事,这是有道理的。

学了一肚子知识,是否就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是骡子是马还需要拉出来溜溜看才知道。

但纸上谈兵这事,可不是河边溜马那么简单,是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事。

但不去试,也不会知道是骡子是马。这就看老板的眼光啦。

之所以如题主所说,出现这个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老板的不同。

01

纸上谈兵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都知道这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作为名将之后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学到了很多兵法战略的知识。有时候跟他的父亲讨论起战略来,其父也不是对手,驳不倒他。

但其父并不看好他,而且预言:如果赵国将来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赵国就惨啦。

后来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老将廉颇带领四十万大军与之对峙,相持很久没有能够取胜。

白起就派人到赵国做宣传,说秦国就怕赵括,廉颇老啦,很快就会被秦国击败。

赵孝成王就决定换掉廉颇,但蔺相如等大臣都极力反对。赵括的母亲也跟赵王说:赵括的父亲也认为赵括不能为将,希望不要让他带兵。

但赵王不听。

果然,赵括替代廉颇之后,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很快被白起击败。赵括被射死,赵国几十万大军投降,全部被坑杀。

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一年多,几乎亡国。全靠楚、魏两国的救援才得以解除包围。

赵括没有实战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但赵王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盲目相信他,以致造成了失败。

02

失街亭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马谡哪,也是熟知兵法,与诸葛丞相谈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诸葛亮也很佩服。很多军情大事都跟马谡商量,听取他的意见。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讨伐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别时,诸葛亮还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收服人心为最要。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而释放孟获。终使南中人心归附,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反叛。

诸葛亮首次北伐,任用马谡为大将守街亭。

结果,马谡大败,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马谡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笑料。

马谡跟赵括一样,也绝非一无是处,否则也不会被委以大任。

根本而言,还是缺乏实战经验。

作为谋士,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主帅提供建议,但作为独自担当一面的将帅就不一样啦。

这就看主政者的决策啦。

刘备临终时,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诸葛亮不服气啊,就想让马谡试试。

结果大家都清楚,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啦。

诸葛亮尽管料事如神,但看人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如果刘备在,马谡就不会担此重任的,也就不会被斩首啦。

03

筑坛拜将

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何刘邦就敢于相信韩信哪?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原因有三:

其一,刘邦不相信韩信,但他了解萧何,相信萧何。

都清楚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是刘邦一起起事的铁杆兄弟,也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刘邦相信萧何如此看重的人,一定有特殊的本领。

事实上,萧何也是通过多次与韩信的交流、观察,才得知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的。

只是刘邦并没有与韩信交流过,不了解他罢啦。

其二,刘邦与韩信做了深度的交流,韩信为刘邦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优劣,并为刘邦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战略规划。刘邦认为韩信所说,很接地气,绝非纸上谈兵。

于是,刘邦筑坛拜将,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全面主持军事行动。

仔细看来,这个过程,跟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神一样的相似。

尽管过程不同,但二人都是经过举荐,而被大老板认可的;

都是通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打动老板的。

当然,这里也是有风险的。

成功啦,就是韩信、诸葛亮,失败啦,就是赵括、马谡。

不经过实战,就分不出是骡子还是马。

其三,韩信是确有真本事。

刘邦、刘备会识人,敢于用人,这仅仅是一方面。

韩信之所以不是纸上谈兵,还在于其有真本事。

跟赵括、马谡一样,韩信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

如果失败也是会身首异处的。

更重要的一点,刘邦、刘备,并不是把一切交给韩信、诸葛亮,最后的决策还是在自己手里。

刘邦、刘备也不是吃干饭的,也是身经百战,死里逃生N多次的,他们很清楚韩信、诸葛亮是不是纸上谈兵,是不是可行的。

这一点是跟赵括与马谡的处境截然不同。

看看史书是咋说的吧: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后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啦,对韩信言听计从。

何为言听计从?

就是你每次说的都很对,就这么办吧。

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手里啊。言听计从绝不是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只要结果。

当然,有人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是马谡的挡箭牌。

在身边还言听计从,将在外,还控制他干嘛。这需要一个过程,你得先混出来才行。

像赵孝成王的办法,那不是坑爹,而是坑孩啊。

刘邦有刘邦的办法,独自一人就去韩信大营,把虎符缴获啦。

你韩信不能说,将在外,皇帝来取也不给吧。

这就是做老板的差距啊。

总而言之,老板不同,也就决定了韩信与赵括、马谡结局的不同。

最佳贡献者
2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谡也随军参加了,也献计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没有战场经验。

赵括和马谡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们在独立领兵作战之前,没有受过挫折,顺风仗打得太多了,心态过于膨胀,以至于他们把战争视为了儿戏。总以为对手一定会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有心态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战准则就是必须要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就拿井陉之战来说,很多人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其实井陉之战跟长平和街亭相比,还真不算上是冒险。

当时韩信军三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战,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

从战局上看,韩信的处境和赵括当年在长平的情况很像,并且事实上,赵军的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但是,韩信就是韩信,他不是赵括。他在对形势做了基本了解后,没有采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先不打,即便对手是陈余那种二逼,他也不能轻视了对手。

后来,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他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但韩信还是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等。(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后来,韩信确认了赵军没有伏击后,派出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确实没有埋伏后,他才迅速指挥部队通过井陉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了。背水一战的汉军和赵军主力死磕,先前被韩信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营垒空虚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大本营被抄,且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势,指挥汉军发动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他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取胜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让对手失去主动权,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是韩信;完全不管对手是怎么排兵布阵,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动,这是赵括和马谡。

如果说赵括和马谡是纸上谈兵,韩信还真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对手不一样。韩信的首战对手是阉割版的章邯,而赵括、马谡的首战对手是处于巅峰状态的白起和张郃。

有很多人说章邯也是名将,不能因为他被汉军消灭了,就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这里我强调一点:我不否认章邯很厉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都是高手吧?司马懿只要不跟诸葛亮打,不管是伐吴,还是伐辽东,他简直就是战神。没吃过亏。但他只要跟诸葛亮打野战,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离也是高手,但他们碰见“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项羽,那就是被项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为章邯是名将,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个水平。事实上就以他的战绩来说,他跟白起的差距还真不小。

(巨鹿之战前,别看章邯把起义军打的鸡飞狗跳,但其实他的胜仗大多都是击溃战,没有多少歼灭战。他到处给秦二世扑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则起义军数量不仅没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功。等到巨鹿之战败给项羽后,他就彻底凉了)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项羽分封后,章邯其实是个被“阉割”的废人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尽管这事不是章邯干的,但这笔烂账被算在他的头上,秦地父老没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当刘邦和他决战时,韩信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当年追着起义军跑的章邯了。

另外,韩信也没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把章邯调走后,才策划了汉军入秦。并且入秦之后,韩信玩的是运动战,没直接跟章邯决战。待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开战。相当于是遛狗一样,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后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态加上实力的总崩盘,最后被彻底击垮。

最后说说马谡。

马谡这个人其实挺有能力的,他比赵括那种人要强。他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二是运气不好

先说定位问题。马谡的理政理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是个人才。但是他非要扬短避长,不当参谋,要跑到一线部队指挥作战,并且首战对手还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真是想不输也难呐。(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胜任掌握战场态势,随机应变的将领工作。让张良去一线部队指挥打仗,估计也跟马谡一样)

再说运气不好。汉末三国,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曹操、司马懿、关羽、张飞,包括张郃,都打过败仗。败了没事,以后找机会补回来就可以了。但马谡点背,他在街亭兵败,直接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头稳定汉军军心。于是乎,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都没有机会了。

如果说韩信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后天又通过严谨的态度,在实战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兵仙”;那么赵括就是先天条件很好,但态度不端正的浮夸之辈;而马谡则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还没有翻盘机会的倒霉蛋。

3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4

历史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不断学习,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最后成为名将。这条路也是大多数名将走过的路,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例子实在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战争天才,这类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出山,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这类人比较少见,历史上也寥寥无几。霍去病,韩信,就是这种人。

的确,韩信也熟读兵书,但是,与赵括,马谡之流不同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里面教授了很多面对不同敌人、地形、环境的应对之法,但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将领并不能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韩信的用兵艺术及其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指挥的井陉之战作为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战例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韩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条件都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取胜的,此战中,他的军事天赋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其用兵艺术的巅峰状态。

01 用探子摸清赵军情况,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的统兵将领是陈馀,陈馀账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陈馀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李左车却通晓兵法,颇有谋略。当得知韩信要来北上攻赵时,李左车就建议陈馀在井阱口设伏,伏击韩信的后勤,让他不能深入作战,然后在一举击之。这也是韩信最担忧的地方,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计划行事,那么历史有可能要改写了。但是陈馀仗着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会李左车的建议,准备把韩信放进井阱

通道,直接从正面击垮韩信。韩信派探子查明这一情况后,才大松一口气,令全军向井阱口进发。其实,韩信每次用兵前,都会做足情报工作,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阵诱敌,转化攻守形态

韩信北上击赵,是典型的进攻作战,赵军驻防井陉口,是防御作战。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则,进攻作战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对方兵力,孙膑说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韩信军约3 万人, 赵军 20 万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韩信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既无作战经验,也缺乏作战能力。显然,如果韩信作为攻方对赵军发起强攻,其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又讲到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形篇》)。既然形势对自己不利,那就创造形势,变易主客、化攻为守。于是,韩信背水列阵,引赵军前来进攻,这样一来,自己就变成了守方,而赵军变成了攻方。这显然是违背兵法常识的,所以赵军看见韩信的列阵后,都哈哈大笑。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远远赢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马谡之流的水平,那么韩信还做了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后队压阵

背水一战,其实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已经知道了陈馀的意图,那就是要从正面一举击垮自己,所以,韩信充分利用了这个信息。在韩信与井阱口之间有一条河,叫绵蔓水。韩信先派一万人过河,当然,这一万人肯定是万分不情愿的,脱离了大部队,明摆着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韩信跟他们说:我留在最后渡河,你们先过和,放心,在没看见我的旗号之前,赵军肯定不会向你们发起进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韩信预想的那样,赵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静悄悄的等待韩信的大部队全部过河,然后一举歼灭。韩信殿后,在所有的部队都过河后,他马上下令原先过河的一万人原地不动,然后带剩下的人冲杀过去。陈馀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动来打我,于是率军出战。正面接敌后,韩信军队毕竟数量、士兵素质都不如赵军,很快落于下风,于是,韩信命令往回撤退。由于有之前的一万人压阵,退兵会并没有阵脚大乱,被冲到河里。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04 神来之笔,偷袭后方

韩信背水列阵的同时,派出两千轻骑,各持汉军赤旗一面,埋伏于敌人大营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阵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是谓“正兵”,预先埋伏的两千骑兵伺机出击,是谓“奇兵”。当赵军全军追击韩信部队时,原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精锐迅速出击,一举夺下赵军此时已经是空荡荡的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而那边,由于韩信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河边,退无可退,韩信高声大喊:“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二战”。于是,全军死战,赵军始终不能击垮韩信。终于,赵军没有耐心了,准备收兵。但这时候回头一看,顿时呆住,大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

而这边汉军看到这个情况,顿时信心大增,奋勇追击,一下赵军变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两千汉军也趁势出击,陷于两面夹击的赵军终于崩溃,被韩信击溃,随后,赵国灭亡。

结语

纵观整个战役,各个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首先,在探明了赵军不会攻击后勤部队后,韩信才敢进军。其次,韩信背水列阵之处,左右两面皆是河流,背后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这就使周围的地形成为辅助韩信防守的有利条件,即赵军无法从侧翼和背后迂回进攻,而只能强攻正面。再者,韩信背水一战前,是留下了一万部队留守岸边,以便接应退回来的大部队,韩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敌肯定顶不住赵军的攻击,正是由于这一万人,韩信的部队才没有败冲垮。最后,派出两千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最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大败赵军。

5

这个问题问的好!韩信也是通过与萧何交谈,从而打动萧何,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也可以讲韩信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的,但韩信的纸上谈兵和赵括、马谡不同,因为韩信确实有才,并且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有丰富实战经验。

韩信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候,家境贫穷,还没有好品行,经常寄居别人家吃闲饭,连他妻子都嫌弃他。

后来,由于秦末乱世,楚国大将项梁也起兵反秦,所以韩信就持剑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项羽封他做郎中,跟随在项羽左右。

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先后跟随项梁、项羽,并且与秦国部队交战多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项梁和项羽都是秦末名将,韩信从他们身上应该学到不少用兵之道。

韩信自身也比较有才

从韩信与萧何、刘邦的对话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有才,他对项羽的分析很有道理,并且非常深刻。

他认为项羽虽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项羽会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磨得失去了棱角,都舍不得给人,说项羽是妇人的仁慈。

另外他也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比较,认为刘邦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等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刘邦会用人、讲仁义,舍得分封、并且有先入关中为王,且与咸阳民众有约法三章等优势。

所以,韩信为刘邦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谋略:1、发封文书,平定三秦;2、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任用英勇善战的人才;3、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4、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向东进攻。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比较有才,有战略思维。

刘邦给足了韩信面子,助其在军中树威

刘邦听从萧何建议,选择了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韩信面子。

要知道,平常刘邦待人是很随意的,对人轻慢,不讲礼节,任命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而这次一反常态,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刘邦的下属都犯嘀咕,但对韩信也不敢轻视。

所以,刘邦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也帮他在军中树立了权威,有利于韩信统兵打仗。

韩信对项羽比较熟悉,所以攻击项羽非他莫属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郎中,陪侍在项羽左右,对项羽脾气秉性非常熟悉,并且他还了解刘邦。可以说是知己知彼,那么由他来攻击项羽,肯定能够取胜。

所以萧何就说,如果刘邦想向东发展,和项羽争夺天下,那就非韩信莫属。

而赵括、马谡则没这些优势

赵括虽然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灵活应变,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让秦国大将白起打败,坑杀40万赵军;

马谡虽然有才气,与诸葛亮很投缘,并且献攻心计,助诸葛亮平定南方,但是他也缺少实战经验,只会论兵。在诸葛亮北伐讨魏时,马谡被诸葛亮任命为北伐先锋,因为对魏国将领的不了解,又对地形地势判断失误,并且违背诸葛亮用兵部署,痛失街亭,从而留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结语

赵括、马谡与韩信相比,都缺少实战经验,并且不知道“兵乃诡道”的道理,不能随机应变。照本宣科,不知道战场环境不同,对手不同,应用的计谋也不相同,所以最终落败,留下“纸上谈兵”的笑话。韩信与他们相比,实战经验丰富,并且经常随时而变,随地而变,随需而变,且“知己知彼”,所以一路开挂,最终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您认为韩信和赵括、马谡还有哪些不同啊?欢迎留言啊!


我是管理故事会小编,喜欢军事和历史,欢迎关注!共同探讨历史和军事中的管理问题!

6

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相信有天才,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就了华夏的历史。

汉初三杰中韩信就是其中一个,韩信在跟随刘邦之前,的确是没有带过兵。他曾经在项羽的军队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兵。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时,正值刘邦入川。然后韩信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迅速占领了三秦之地,让刘邦反击成功。

接着韩信一路东进,打败魏豹,陈馀,最后又平定齐国,攻打齐国时并不光彩,是牺牲了郦食其换来的胜利。接着韩信又战胜了项羽最得力的助手龙且,然后挥师垓下,四面楚歌,最后逼得项羽自刎乌江。说句实话,汉朝的江山真的是靠韩信打下来的。

而在战国时期的马夫子赵括,成为成语纸上谈兵的代言人,最后却断送了赵国40万将士的生命,同时也把赵国拉下了强国的位置。而三国时期的马谡,也因为街亭之战战败导致蜀汉部队受到严重挫伤,最后被诸葛亮正法。

那为什么同样是学兵法,纸上谈兵之辈。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呢。这跟“天才”有的绝对的关系。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军事方面的确有着天赋,一生无败绩。暗度陈仓出关中很快就战胜了秦末名将章邯,占领了三秦之地。接着又战胜魏豹,陈馀夺得了魏地和赵地。平定齐国,又战胜了项羽军中著名的大将龙且,消灭了项羽的有生力量,让项羽的实力不能再翻盘。接着韩信又参加了该下之战,采用四面楚歌的策略让项羽的部队迅速的瓦解,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韩信成功绝对不只是好运气,首先,韩信不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兵书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韩信在用兵时这一点就做的绝对到位。就拿背水之战来说,韩信只有新招募来的一万余人,(经过训练的3万人马,刚被刘邦带走)而且经过长途奔袭,人马本身就很疲惫,当然处于劣势。而陈馀却是率领着20万赵国精锐部队。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之后又派出一支万人的队伍在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

第二天赵军来进攻,要活捉韩信。韩信则带领兵士背水一战,韩信的兵士因为被水而战,没有退路,个个奋勇厮杀,杀了半天,赵军没有占到便宜。这时赵军的营垒已经空虚,韩信事先派去的部队却在赵军的营垒内插上了汉军的旗帜。赵军见后方都被汉军占领,不战而自乱,韩信就这样杀的赵军大败,斩首陈馀浮虏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而我的部队都是些没怎么经过训练的新兵。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对对手和自己分析到位,对兵法的运用也是机动灵活,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天才——兵仙。

战国时期的赵括,在刚替换廉颇的时候,你也曾经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于是秦昭襄王把主将换成了白起,并封锁了消息。赵括死时都不知道自己的住对手是谁。而三国时期的马谡,更是不值一提,他只是一味的迷信兵法。

战国时期战争,主要还是在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上。例如秦国战神白起的一生就曾经斩杀100多万人。韩信却认为上兵伐谋,他曾经说过,白起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值得提倡。他认为最好的胜利是用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成果,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他一生中也都遵循着这样战争的谋略。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7

这里是芒果论史!

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经够多了,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不是韩信,不是赵括更不是马谡,而是从君主,从刘邦的角度来谈一谈。

这是一个假命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假命题呢?因为韩信和赵括、马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汉中对”的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令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被刘邦败为大将军并非因为其兵法,而是因为萧何力荐,但此时的大将军韩信并未进入刘邦集团的权力核心。

一.韩信为何被拜为大将军?

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士兵,逃到了刘邦手下试图出人头地,但无亲无故又无军功可证明自己的情况下,韩信连和刘邦搭话的机会都没有。韩信并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脑袋,在这种情况下,他找了两个人为自己代为引荐,一个是滕公夏侯婴,还有一个是萧何。

夏侯婴是刘邦的马车夫,在整个《史记》中他的出场次数极为频繁,是刘邦从沛县到巴蜀的老下属,深得刘邦信赖。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之一(还有一个是张良),在巴蜀之地时期,萧何有所作为,把穷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是刘邦手下的二把手。也就是说,韩信找了两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来引荐自己。那么,引荐的结果如何呢?夏侯婴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一次引荐),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萧何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二次引荐),刘邦对韩信不做处理。由此可见,刘邦是不吃裙带关系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萧何引荐之后,韩信深感在汉王手下也无出头之日,于是决定连夜逃跑,换一个“有眼光”的老板,萧何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赶紧去追韩信了。刘邦手下的人就给刘邦报告,“丞相跑了!”,本来就被封到了穷乡僻壤,子房回去找韩成了,萧何又半夜跑路了,刘邦这汉王做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没多久,萧何就又回来了,刘邦那是一个又气又喜,追着萧何一顿打骂,才知道萧何是追韩信去了。这韩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让我的丞相不顾一切去追他?刘邦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了韩信的不一般之处,但仍然不太重视。萧何告诉刘邦,封韩信为将军仍然不够,要封大将军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场弄大一点来拜将!

刘邦听得是不以为然,但看萧何一本正经的样子,也就照做了。此时的刘邦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实力再击败项羽,封韩信为大将军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萧何罢了。

二.被封为大将军后,韩信受到重用了吗?

很遗憾的是,虽然韩信的“汉中对”让刘邦感到非常惊艳,但刘邦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还定三秦”的过程中,韩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至于具体实施,都是由刘邦亲自带兵完成,换句话说,刘邦根本就没打算把兵权放给一个毫无战绩的年轻人,可见韩信虽然顶着大将军的名号,但仍未被重用。彭城之败后,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论打仗,他真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来征募可以击败项羽的人才。张良为刘邦推荐了三个人,韩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权给韩信,让韩信自己带一只军队作战。

三.刘邦把获胜的筹码都压在了韩信身上吗?

答案又是否定的,楚汉战争的筹码,刘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楚汉战争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峙,从荥阳到南阳,刘邦虽然总是被击溃,但他确实是一直在和项羽的主力部队作战,牵扯住了楚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

另一条线是韩信灭魏、代、齐、燕、赵,开辟第二战场,与刘邦、彭越、黔布一起对项羽形成包围夹击之势,最终奠定楚汉之争的胜利基础。乍一看,韩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实际上刘邦仍不相信韩信。韩信每一次打了胜仗,刘邦就收走其精锐,令韩信用新兵继续进攻。

井陉之战,韩信用三万新兵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潍水之战,龙且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被韩信打得溃不成军。从魏国到齐国,韩信的军队从三万打到三十万,还不包括抽调出去支援刘邦的军队。换句话说,刘邦就没想过韩信能赢,本来韩信只不过是刘邦的一招后手,没想到这家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给打成了主线。

刘邦的与众不同

刘邦善于听取意见,但不代表他会盲目听从,韩信从被夏侯婴举荐开始,到萧何,再到张良,三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先后举荐韩信,刘邦仍然只给了韩信一只偏师,这说明,刘邦从不把胜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终是自己。即便后来,韩信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但在和项羽正面对抗的战场上也始终是刘邦自己在坚持。所以,韩信就算是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庸才,刘邦也不会一败涂地,至少不会被庸才拖后腿。“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这就是刘邦启用韩信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相比较之下,赵国君主就是将整个赵国希望全交给了赵括,结果最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诸葛亮过于信赖马谡,虽然刘备死前多次告诉他马谡不可重用,但他还是重用马谡。如果是刘邦,那么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因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是为愚蠢。

小结

韩信的军事天赋不可否认,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兵仙的也仅此一人。但赵括、马谡的失败导致国家整个一蹶不振,除了其个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统治者和领导者的识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8

谢邀!


韩信正式拜将后,刘邦与他交谈。刘邦说,萧丞相屡次向我称道你,但不知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

韩信简单谦让了一下,就直奔主题,说,如今争夺天下,老大你的对手不就是项羽吗?

刘邦说,是啊。

韩信说,你自己掂量一下,勇猛剽悍,你比项羽如何?

刘邦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

韩信向刘邦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你在这些方面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跟项羽混过,我向你说说他的基本情况。项羽发火怒喝时,有如雷霆,几百上千人都吓得不敢动一动,但他却不能任用有真本事的将领,因此,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会心痛流泪,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当有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羽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却不占据关中而是建都彭城;背弃义帝怀王的约定,给自己亲信和偏爱的将领封王,诸侯忿忿不平;他驱逐原来的各国国王,而让那些国家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放逐到江南;他的军队所过之处,一片狼籍;老百姓都不愿依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勉强归顺罢了。如此种种,他名义上虽然还是霸主,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人心,所以他的强盛是很容易转化为虚弱。现在老大你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那还有什么对手不能诛灭掉啊!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此处,埋下了向刘邦讨要齐王的伏笔),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悦诚服的呢!用正义的军事行动去顺从惦念东归故乡的将士们,那还有什么敌人打不垮、击不溃呀?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过去秦朝的将领,他们率领二十多万将士向项羽投降,结果全部被项羽活埋,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以脱身不死(可参阅拙文《刘邦、项羽各对秦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结局竟然如此不同?》)。秦地百姓对这三个人恨得痛彻骨髓。现今项羽倚仗自己的威势,强行把他们封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爱戴他们的。老大你进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百姓们没有不希望你在关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来与诸侯的约定,你本来就应当在关中称王,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啊。你失掉了应得之位而被发往汉中,对此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只要你向东起兵,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篇檄文就可以平定。

韩信一席话,刘邦笑得牙花子都露出来了,感到相见恨晚,随即就听从韩信的计策,准备出征。

衣赐履说: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有了这场谈话,增添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开启了韩信战无不胜的神话。我们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刘邦并不是笨蛋,你们说韩信能打仗我就让他去打仗啊!实际上,虽然韩信拜了将,但刘邦并没有立即让他带兵,而是把他带在身边,一边历练一边观察,直到确实放心之后,才放韩信单飞的。后面韩信正式单独带兵时,刘邦封他为左丞相,灌婴、曹参为副手,此时,应该是在与项羽作战过程中,刘邦发现韩信确实能够独当一面,才放心把军权交给了他。后来,韩信带兵灭代、灭赵、灭燕、灭齐,几乎占了楚汉时期一半以上领土,尤其是最后一仗干掉项羽,真可谓是百战百胜。刘邦手下其他大将,没有不服气的。韩信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有一次去见樊哙,樊哙跪在地上迎接,口称大王,自比臣子。这可是樊哙啊,立功无数,封舞阳侯,尤其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担挑儿”诶!可见,韩信厉害,别人是从心底里服气的。

刘邦用韩信,与赵王用赵括,诸葛用马谡是完全不同的。

9

题主也不看看韩信一开始遇到的对手是谁,赵括一开始遇到的对手又是谁!

小编在这就不讨论马谡了,因为他的失败完全是自找的,不怪别人。但赵括不同,他的失败不能全怪他的纸上谈兵,毕竟他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神级的对手,实在是打不过啊!

首先,赵括也并非真的只是纸上谈兵之辈;

实际上,当初廉颇的固守之策,虽然能挡住秦军的进攻,但却把长平之战拖入了更为煎熬的秦赵之间的国力消耗战。这对于国力更弱的赵国来说,无疑就是一步死棋。最终,在长期固守的情况下,赵国内部的粮食很快就被消耗殆尽。

更可怕的是,由于长时间的被动防守和缺粮,使得赵军不论士气还是补给,与秦军的差距都不断在拉大,局面对赵军是越发的不利。因此,等到赵括统领赵军时,赵军已经错失了从军事上击败秦军的机会了。也就是说,长平之战中,赵括其实是替廉颇背黑锅的!

的确,赵括最后是战败了,而且还葬送了赵军46万将士的性命。但是赵括率领的赵军,同样也给不可一世的秦军造成了二十万人的巨大损失。而且,赵括在深陷绝境之时,依旧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最终力战而死。

须知道,赵括当时所面对的对手,可是秦国战神、素有“人屠”之称的白起,还有他手下的六十万虎狼秦师。如此可怕的对手,就连身经百战的赵国名将廉颇也打不过,更何况赵括呢。所以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帅,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已经算很不错的了。至少,不应该落得“纸上谈兵”的评价。

至于韩信,算是得到上天的眷顾,毕竟一开始没遇到楚霸王项羽;

其实,韩信比赵括要幸运得多了,他一开始没遇上项羽和他的主力楚军,让他有机会不断的在战场上刷经验。

实际上,在楚汉战争的四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邦的本部汉军,在成皋荥阳一线与项羽的主力楚军死扛。而韩信则率领另一支汉军部队北上,逐一消灭实力更弱的北方诸侯,进而完成对项羽的战略迂回。因此,这段时间里,韩信更像是在打野升级,不断积累作战经验。

而如果,让韩信一出来就直接和项羽以及他所指挥的主力楚军对决,那么韩信还能如此轻易的还定三秦吗?

当初,韩信凭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计,助刘邦走出巴蜀,一战成名。但是,当时汉军的对手可不是项羽的楚军,而是雍王章邯、翟王董醫、塞王司马欣。这三人过去是秦将,本来就是丧家之犬。而且他们投降后,眼巴巴看着项羽坑死二十万秦军,自己却苟活于世,秦地百姓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结果,项羽又故意把他们分封回秦地,让他们备受煎熬。

因此,韩信所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往日的秦朝名将章邯了。加上刘邦先入关中,废除秦国酷法,与百姓约法三章,而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些举措使得刘邦在秦地深得民心。也就是说,韩信能轻易还定三秦,其实也是建立在刘邦的民心基础和对手的孱弱实力之上的。

实际上,韩信真正意义上击败项羽的战役,就只有垓下之战。在此之前,韩信基本上没啥机会和项羽硬碰硬的对决。再说,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也是依托汉军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才能击败项羽。而如果楚汉两军兵力为一比一,估计韩信还是打不过项羽的。


本文作者:小贱贱

10

感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几点见解

第一 韩信的出生不一样,韩信是从最底层一步步上来的,他在早期为了活命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在他的未婚妻被抓去活祭时,他也不说一句话,这就可以看得出韩信有着非常人的城府,他不是没骨气,而是在计算利害关系,他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他可以什么都不顾,往往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

第二 赵括和马谡一个是名门之家,一个是诸葛亮的徒弟,他们一直被光环所包围,只要说的有一点道理,别人就是习惯性的认为是对的,再加上阿谀之人的奉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个人才能与外界传闻形成了误差,其次他们面对的环境不一样,赵括是跟谁打?是白起,杀神白起,白起身经百战,而赵括却是第一次打仗,这根本没法比。而马谡也是一样,虽然一直跟着诸葛亮,但从未自己带兵打仗过,第一次带兵就碰上了司马懿,就跟赵括面对的情况是一样的,一个小白怼上老江湖,根本没得对比性。

第三 韩信处的时代不一样,在早期韩信投靠项羽不被重用,自己的一身才能无法发挥,跟着刘邦后还是不被重用,他就改变了策略,他开始展露自己的才能,最后被萧何发现,这时的韩信知道机会来了,就跟萧何讲了很多自己的策略,后来被萧何推荐为将,这才开始他的逆袭之旅。

也就是说一个最底层能有这么大的谋略,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这是实打实的,而赵括马谡本就在高层,他们的才能大部分是靠捧起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